时间: 2022-08-08 17:01:0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5次
我个人认为如果当时没有蛊惑这件祸事出现刘据成为西汉的皇帝,那么西汉应该会非常强大。当时卫子夫是在二十九岁的时候生下了刘据,也是她这辈子唯一的儿子,加上刘彻当时非常爱卫子夫,所以也非常疼爱刘据,年仅七岁就成为西汉的太子。当时聘请了非常多有才华的人来教导刘据,为了能够让他继承皇位,刘彻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在这些人的影响下,刘据毫无意外地成为了忠心国家、孝顺父母、才华出众的少年。在他长大后刘彻都觉得他比自己强好多,以后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皇帝,但那时候卫子夫已经年华老去,刘彻开始喜新厌旧,所以太子、刘彻、卫子夫之间的关系就变得非常敏感。
不过刘彻非常清楚自己儿子的为人,在自己离世前曾经对大臣说过,自己现在领兵打仗为了就是日后刘据继位能够拥有一个太平盛世,你帮我告诉卫子夫,太子是我最心仪的皇上人选。其实刘彻说出这句话是非常有依据的,因为当时刘据的身后有非常大的势力,卫家和霍去病的家族都是支持太子的,如果刘据做了皇帝,权利一定会牢牢地握在手里,不会流落旁人手中。
可谁想到后来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最后让刘弗陵做了皇帝,虽然刘弗陵也是历史上非常成功的皇帝,但是相比刘据他还是差了一些,如果当时刘据做了皇帝,想必西汉会更加的强大。
毫无疑问,汉朝会更加平稳的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历史推演的具体情况。
刘据是个仁厚的人。相较于汉武帝的强势和霸道,太子刘据是个性格仁慈宽厚的人,在治理国家上以宽仁治国,这种性格不像汉武帝,但汉武帝并没有因此想废掉他,反而觉得这样更适合接他的班。
汉武帝曾对刘据舅舅卫青说起刘据,认为现在经常出师远征是不得已,如果后代也像他这样很容易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刘据性格温和谨慎,不喜欢四处征伐,肯定能安定天下,太子正好合适。
事实上,的确如此,汉武帝晚年有罪己诏性质的轮台诏书,就是要以文治国,可见汉武帝的确这样认为。如果刘据继承帝位,肯定能更好的管理大汉王朝。
汉武帝对太子刘据多成长还是很重视的,在大臣中亲自为他挑选老师,在刘据成年后还专门为他建立了博望苑,让太子结交宾客,增长见识。汉武帝自己喜欢出去游玩,每次出去就把国事交给太子刘据,让他练习处理政事。
汉武帝对培养,刘据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政治经验,在治理国家上也不会生疏。如果刘据能顺利继承帝位,完全可以很好的治理国家,汉王朝可能在汉武帝武治之后,迎来积蓄和发展,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汉朝更有连续性。
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被杀,汉武帝最后让年幼的刘弗陵继承自己的事业,由于皇帝年幼,霍光等大臣辅佐治理,汉朝在汉武帝和汉宣帝之间形成略有断层式的过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王朝的发展。
如果太子刘据能顺利继承帝位,汉王朝就不会出现这种短期的断层,更有连续性,很可能在汉武帝之后又迎来粲然文治,得到休养生息的汉王朝在汉宣帝时期可能会创作更加辉煌的成就。
“作儿子的擅自动用父亲的军队,其罪应受鞭笞。天子的儿子误杀了人,又有什么罪呢!我梦见一位白发老翁,教我上此奏章。”公元前90年,汉武帝刘彻看着给高祖守陵的小郎官田千秋送上来的奏折,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禁不住老泪纵横,想起被自己冤死的儿子刘据。两年前的七月,汉武帝听信江充、苏文等人的谗言,掀起了“蛊惑惨案”,太子刘据不幸牵扯其中,为求自保,刘据起兵自卫时因兵败逃走,先是隐藏在潼关一户农民家庭,后被当地一个富商朋友出卖,面对围捕他的士兵,刘据因不愿受辱而自杀,死时年仅37岁。
刘据是汉武帝刘彻的皇长子,母亲是卫子夫。刘彻登基成为汉武帝之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儿子,心里非常着急。皇帝子嗣关系国家社稷,就在刘彻及太皇太后为皇室没有龙子龙孙而万般着急时,已经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非常幸运的诞下一个男孩。刘彻而立之年喜得龙子,心情异常高兴,亲自取名为“据”,意思是让儿子永远成为有作为的人,成为大汉江山社稷的扛鼎之人。刘据七岁时便被汉武帝封为太子,并大赦天下,赏赠百官及全国老人,一时间整个大汉朝廷因为刘据成为皇太子而全国欢庆。母因子贵,卫子夫也因生了龙子被刘彻册封为皇后。
为了让儿子刘据将来能成为更有作为的好皇帝,刘彻在刘据少年时就着力对其进行全面的培养。给他请了当时最好的老师石庆作为太子太傅,此人是石奋的小儿子,石奋是汉景帝刘启为刘彻选择的老师,在当时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父子三人均是当时大儒。刘彻选择石庆作为刘据的老师,他的用心非常明显,就是想让石庆把刘据培养成像他自己这样的皇帝。继石庆之后,先后有严青翟、石庆之子石德任太子少傅,赵周、周勃之孙周建德、卜式任太子太傅。这些人都是当世一等一的学问大家,刘据先后从这些老师那里学到了良好的文化思想知识。他聪明过人,悟性很高,对于先秦以来的文化思想有了深刻体会,逐步在政治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主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据逐渐有了自己一帮朋友,这些人既有当世大儒,也有江湖游侠,当然这些人里面也有一些对时政有不同看法的人。在汉武帝看来,儿子刘据多与这些贤能之士交往,积极吸收百家思想,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对于他的成长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为鼓励儿子多多学习,汉武帝还划拨转款,在城南杜门外五里之地专门为刘据修建了一个博望苑,让他在这里和朋友们切磋学问。这对于喜欢专权的汉武帝刘彻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但为了刘据,他还是毫不顾忌这么做,也能看出他对刘据的喜欢程度有多深厚。
不仅如此,汉武帝更是放手让刘据参与朝政,每次他要出去巡视考察,都会让刘据坐镇长安,大胆管理。刘据知道父亲经常任用酷吏,执政刚猛,难免会有一些冤案错案,遇到这种情况,他就会亲自过问,给与被冤枉的官员和百姓平反昭雪。这些宽慰臣民的举措深得人心,让很多人看到了大汉王朝的未来充满希望。刘据性格仁厚、宽政为民的执政作风让母亲卫子夫深感不安,告诫儿子一定要多听父王的话,多顺着父王的做法走。刘彻知道这些事情后,不但不加责怪,反而称赞刘据做的非常对。
秦王嬴政用了多年的时间,灭掉六国,将原来的秦国变成了后来的秦朝,统一全国,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谓的,被后人称为秦始皇。
秦朝在秦始皇执政的时候,国力颇为强盛,有着足够的大国风范,然而在秦始皇死后,胡亥通过篡改遗诏扶逼苏自尽。扶苏看到遗诏后并未怀疑遗诏的真伪,就自尽了,扶苏死后,胡亥登基,史称秦二世。
秦朝在胡亥的统治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导致了各地起义的接连爆发。
秦朝在胡亥的统治后期早已属于名存实亡,后来秦二世胡亥被赵高所杀,死于望夷宫。
虽然赵高又拥立了子婴,那时候的秦朝离正式的土崩瓦解就差一步了,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那么如果当时扶苏没有在外面而是守在秦始皇的身边,并且顺利的继承了皇位,秦朝是不是就不会短命呢?
如果按照当时的形势而言,扶苏即位的话也改变不了短命的结局,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虽然扶苏为人仁厚,在政治方面有一定的远见,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没有一定的权谋和心计。
连弟弟胡亥给自己遗诏的真假,他都没有怀疑,就立即自杀了,这是典型没有权谋心计的表现,但凡有点心计的人,都不会相信遗诏是真的,虽然在朝政上因为直谏得罪了父亲,被派往边疆协助蒙恬将军,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这些也都是秦始皇为了磨炼扶苏,而且如果遇到秦始皇死后朝中有什么大变革的话,扶苏在边疆地区,会比在京中安全的多。
秦始皇属于一边保护着扶苏,一边磨炼着扶苏,秦始皇如果想要杀掉扶苏的话,当时一道圣旨杀掉就好,何必要等到自己死后呢。
这也是如果扶苏即位后,不会挽救当时形势的第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治国理念方面,秦朝在秦始皇时期一直秉承着法家的思想,讲究乱世用重典。
朱标做皇帝没有任何人有异议
朱标是朱元璋和马皇后所生的嫡子,也是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在朱元璋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就把很多的事务交给朱标去做,磨砺朱标的能力;后来在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立刻册封朱标为太子,并且十分信任朱标,把很多的权力都交给朱标,比如十分重要的春闱和官员升迁的事务都交给朱标处理,丝毫不害怕朱标会造反;同时朱标多年处理政务,性格也十分和善,于是受到了朝堂上很多官员的支持,所以朱标如果继位做皇帝,那么没有任何人有异议,朱棣也不敢造反。
朱棣会十分支持朱标做皇帝
朱标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同时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那么朱棣也会十分支持朱标做皇帝。因为朱棣和朱标都是马皇后所生,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并且在朱棣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还在四处征战,是朱标一直照顾朱棣长大,所以造就了两人亲密的兄弟关系;朱棣年轻的时候贪玩创了很多的祸,也都是朱标帮助朱棣求情,还教育朱棣,所以如果朱标不死,那么朱棣是一定会支持朱标做皇帝的。
朱棣会成为朱标身边的重臣
如果朱标没有英年早逝成功当上明朝的皇帝,那么也会进行削藩的,但是因为朱标性格温和,不会对同胞兄弟们赶尽杀绝,所以朱棣等等藩王也不会选择造反;同时朱棣在众多藩王之中有着杰出的军事能力,跟随明朝名将徐达和蓝玉学习了很多军事能力,是能够抵御北方的蒙古部落的,所以朱标就算是削藩也会重用朱棣,可能朱棣依旧会镇守北平城防御蒙古部落的进攻,成为朱标的左膀右臂,只可惜朱标过早去世。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