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08 13:59:5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战国时期起于三家分晋,后有田氏代齐,形成了秦、楚、齐、燕、韩、赵、魏战国七雄,这七雄之中只有楚国是南方霸主,因此战国七雄的都城也基本集中在北方。
齐国都城:临淄
战国时期的齐国和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不一样的,但齐国的都城所在并没有什么变化。春秋时期,齐国即定都于临淄,即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胡公时期,齐国曾迁都临淄城西北五十里的薄姑。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之后,又把都城迁回临淄,此后齐国便一直以临淄为国都。
燕国都城:蓟、临易
燕国的始祖是周朝宗室召公奭,周朝建立后被周武王分封在蓟地(今北京)。自公元前七世纪起燕国开始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了尧的后裔建立的蓟国之后,建都于蓟(今北京)。
公元前七世纪时,匈奴的一支山戎先后南下攻伐郑、燕、齐等国,燕桓侯为躲避山戎的侵扰被迫迁都于临易(今河北容城),自燕襄公元年(前657年)始迁回蓟城。
赵国都城:晋阳、邯郸
三家分晋瓦解了晋国,诞生了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烈侯赵籍为侯,赵国正式建立。赵国最初国都建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前425年又迁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前386年年赵国再一次迁都,赵敬侯将国都迁到邯郸(今河北邯郸),此后直至赵国灭亡都定都于此。另外,前372年赵成侯还立邢为信都(今河北邢台)作为赵国的别都。
魏国都城:安邑、大梁
魏国,成立于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魏国建立。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称王,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共立国179年。魏国原定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直至灭亡都定都于此,魏国别称叫梁国。
同样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韩国,是战国七雄之中实力最弱的国家,公元前230为秦国所灭。韩国最初定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州)。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之后,又将都城从阳翟迁至新郑(今河南新郑)。
楚国是战国七雄中唯一位于南方的大国,楚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楚人首领熊绎于周成王时期被封为子爵,建立楚国。楚国最初定都于丹阳,后楚文王又将都城迁至郢都(今湖北省荆沙西北)。楚昭王时期再一次迁都鄀都(今今湖北省宜城东南)。楚惠王时期又迁都鄢都(今湖北省宜城)。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陈都(今河南淮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巨阳(今安徽省阜阳市北)。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又迁于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秦、楚、燕、韩、赵、魏、齐都是现在在哪?有何依据?
三晋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作为地理名词指赵、魏、韩三国故地。二是指山西省,也即山西省被称之为“三晋”或者“三晋之地”,类似于三秦之地、三湘之地等。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在晋阳城打败晋国执政智氏,此后三家逐步瓜分晋国,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现在,三晋一般指山西省。那么,问题来了,魏国、赵国、韩国三家的都城都不在山西,为何山西自称“三晋”呢?
一
首先,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中除了齐国,其他诸侯国的都城都不是一直不变的。其中,就魏赵韩三家来说,魏国最终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韩国则最终定都于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一带);赵国则最终定都于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一带)。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魏赵韩这三晋诸侯国来说,最终的都城都不在今山西省一带。既然如此,为何山西省还自称为“三晋”呢?
二
进一步来说,在三家分晋的过程中,晋阳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晋阳之战是发生晋国四大卿大夫智氏、赵氏、韩氏、魏氏之间发生的一场兼并战,最终导致晋国的大臣智伯兵败身亡,智氏领地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阳之战后,魏赵韩三家便毫无顾虑的瓜分晋国领土,而晋国国君成了一个傀儡,最终走向“三家分晋”。所以,发生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的晋阳之战,加快了三家分晋的到来,可以说发挥了催化剂的作用。
从这一点来看,说魏国、韩国、赵国都起源于今山西省一带,也是可以的。另一方面,魏国、韩国、赵国都源自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而晋国的核心区域,则长期位于今山西省一带。在晋国历史上,曾发生“曲沃代翼”这一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就是被封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的小宗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晋武公,完全灭掉盘踞都城(今山西省翼城东南)的晋国大宗,直接篡夺了晋国君主的宝座。
三
在“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以“绛”为都城,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一带。因此,在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虽然发生了变化,却一直在今山西省一带。在此基础上,魏国、赵国、韩国都出自晋国,所以被称之为“三晋”,而山西省也在之后自称为“三晋”。
除此之外,在三家分晋之后,魏赵韩这三国都有部分疆域位于今山西省一带。即便是三晋都迁都到今河南省或者河北省一带后,都没有放弃在今山西省一带的疆域。就韩国来说,上党郡就曾经是韩国的疆域,上党郡包含今晋中市东南部等地。在战国中后期,上党郡的百姓不愿意归降秦国,而是愿意投靠赵国,这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击败赵国,夺取了上党一带的疆域。
四
最后,就魏国来说,河东郡等地也是其山西省一带的疆域。河东郡,治安邑,在今山西夏县北,顾名思义,为黄河以东的部分疆域。在战国初期,魏国以河东之地作为基础,甚至还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就赵国来说,晋阳所在的太原郡,也是其非常重要的疆域。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太原市区西南汾水东岸)。在战国后期,等到魏国、韩国、赵国全部失去了在今山西省一带的疆域后,意味着秦国已经在整体实力上碾压了三晋。
三晋分,战国起。
韩赵魏三家卿大夫瓜分了晋国就是战国时代开启的标志,所以韩赵魏三个诸侯又被叫做“三晋”,晋在古代也是晋国,现在的晋是山西省的简称,但是没什么差,因为古代的晋国和现在山西省的版图大致相似。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中原强国,是抵御外患的屏障,什么匈奴,什么蛮人,当然也包括当时的老秦人,所以春秋时期晋国的作用不只是强盛了中原,但是到了战国初期晋国已经名存实亡了。
三家分晋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点,其历史意义重大,三家分晋后的韩赵魏都做了同一件事,而正是此事最终让秦国统一华夏,这件事就是韩赵魏分晋后共同迁都,三家本以为可以逐鹿中原,结果却便宜了秦国,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事。
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分晋前的封邑位置(也就是国都位置)。
韩赵魏消灭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地盘之后,就是晋国最有权有势的大家族了,晋国的朝政也被三个大夫牢牢把持着,每个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而这些卿大夫的办公场所又叫做封邑,也就相当于国都。
韩的封邑当时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赵的封邑当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魏的封邑当时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可以就看出,韩赵魏三家的封邑,都在今天的山西境内,也是名副其实的三晋。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野心也开始膨胀,因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黄河一代,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河北省境内,想要逐鹿中原,就必须南下,但是他们的封邑都在山西,照现在的话说,就是鞭长莫及。
你可能会说,国都离得远也能管理到,就像秦国统一六国之后,国都远在咸阳,不还是管理着远在天边的楚国吗,其实不能这么说,因为当时的韩赵魏并不是郡县制,南下争霸会因为国都位置而有局限性,那么怎么办呢,自以为聪明的韩赵魏都想到了迁都。
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分晋后迁都之后的国都位置。
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先强大的国家,强君贤臣就是战国初期魏国的标志,君有魏文侯,臣有吴起,吴起长期驻守的西河之地,也让秦国东出无望,只能缩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
但是魏文侯的野心并不是只看到了三晋,而是整个中原,魏国就瞄上了当时的大梁城(今河南开封),此地极其不简单,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富饶的城市,魏文侯一声令下,夺下大梁城,并且迁都至此。
赵国的晋阳城,从智氏攻赵氏那时起,就成为了赵国的封邑,但是三家分晋之后,赵敬侯也学着魏国抛弃了这座固若金汤的城市,南迁到了邯郸(今河北邯郸),但是赵国这个迁都非常错误,一直到赵武灵王才把战略重新转移到向北扩张,实现了赵国第一次中兴。
分晋后的韩国看着两个老大哥都迁都了,也磨刀霍霍,那韩国的目标是哪里呢,是当时郑国的国都新郑,这时正值秦魏相互厮打,韩国趁机就灭了郑国,并且毫不犹豫把国都迁到了新郑(今河南新郑),韩国也代替了郑国,在大国的夹缝中寻求生存。
飞鱼说:
三家分晋后韩赵魏都做了同一件事,而正是此事最终让秦国统一华夏,你可能会说,韩赵魏的迁都和秦国统一华夏有什么关系,其实这中间的关系很大,韩赵魏三国随着把国都南迁,战略目标也转移到了中原南部,对于中原西部的秦国,自然少了监视,也让秦国可以闷声强大国力。
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共同迁都,本以为可以逐鹿中原,结果便宜了秦国,假如韩赵魏的国都不南迁,则会一直压抑着秦国的发展,让秦国东出无望,当时的魏,如果以西河之地为依托,不断向西蚕食还不强大的秦,吞噬了秦国之后,魏国统一华夏就所向无敌了。
韩国亦是如此,韩国虽然灭了郑国,但是直接就和秦国接壤了,魏秦楚三个大国包围的韩,其实从迁都那一刻就注定了不会真正的强大,事实发展也是如此,秦国强大后,韩国就成为了秦国名副其实的附庸,成为了秦国东出的匕首,当然也更加强大了秦国。
赵国的迁都也不是一件明智之举,为何如此说呢,因为迁都之后的赵,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去南下逐鹿中原,由于迁都,让赵国参与中原的战争也多了起来,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己的实力,秦国也就在战国初期成为了局外人。
别国在打仗,秦国在变法,别国在迁都,秦国也迁都,只是韩赵魏三国的迁都虚弱了自己,而秦国迁都咸阳,则强大了秦国,为秦国东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