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皇帝的"五不"是什么
明万历皇帝的"五不"是什么 万历
万历(1573年 - 1620年)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万历这个年号一共48年,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历史学家黄仁宇用“大历史观”的角度,写了《万历十五年》这本研究明史的专著。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穆宗朱载垕第三子,隆庆二年(1568年)被册立为太子。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死,朱翊钧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万历。任贤有道亲政无方的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10岁,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张居正接任首辅后,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于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实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吏进行考察,作为升迁、黜陟的依据。在军事上整饬军备,加强边防,选用能征善战、带兵严格的将领,对蒙古采取安抚睦邻政策。在经济上清丈全国田地,推行一条鞭法,基本内容是赋役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称得上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张居正还治理黄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国势渐见中兴。当时太仓的积粮可支用10年,国库钱财多达400余万,处于统治危机之中的朱明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
可惜好景不长,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后,反对改革的官僚纷纷起来攻击、诬陷张居正。朱翊钧下诏追夺张居正的封号和谥号,还查抄张家。改革被废止,朝廷又一天天地走向没落。朱翊钧是一个尽情享乐的皇帝。他成年亲政后,却不常视朝,深居内宫。不仅在世时要享受,还想到死后的安乐,早早筹划自己陵寝,建造定陵耗时达6年之久。他还有一个不择手段亲自敛聚钱财的恶习,提倡官吏向他进奉,把进奉财物的多少作为衡量官吏是否效忠皇上的标准。为了在全国范由内聚敛民财,他派出大批宦官,分赴各地充当矿监、税使,肆意搜括民脂民膏。这使得人心汹汹,民变纷起,社会越发动荡不安。
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为神宗。
万历皇帝朱翊钧生于1563年,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也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1573年明穆宗驾崩时,年仅十岁的朱翊钧以皇太子身份继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神宗。1620年,58岁的朱翊钧因病去世,长达48年的万历时代也就随之划上了休止符。因为明神宗在位的48年只用了“万历”一个年号,故人们通常也称其为万历皇帝。
[编辑本段]万历中兴
朱翊钧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
[编辑本段]万历怠政
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馀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1589年,朱翊钧不再出现,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曹署多空”的现象;以至于朱翊钧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枢的廷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万历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台省空虚,诸务废堕,上深居二十馀年,未尝一接见大臣,天下将有陆沉之忧。”。首辅叶向高却说皇帝一日可接见福王两次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数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们关在监狱里,有长达二十年之久还没有问过一句话的,他们在狱中用砖头砸自己,辗转在血泊中呼冤。临江知府钱若赓被朱翊钧投入诏狱达三十七年之久,终不得释,其子钱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气血尽衰……脓血淋漓,四肢臃肿,疮毒满身,更患脚瘤,步立俱废。耳既无闻,目既无见,手不能运,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气,谓之未死,实与死一间耳”。宰相李廷机有病,连续上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他不辞而去。万历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书孙丕扬,“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书赵焕也“拜疏自去”。
万历中后期长达30年不上朝,有非常有名的六准和六不准。
万历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权与文官制度发生了剧烈冲突,皇权受到压抑,万历用消极方式对抗。但是有两点万历仍然值得肯定,其一万历皇帝并没有因大臣与之作对甚至漫骂皇帝贵妃而杀掉一人,是相当宽仁的。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办公,万历年间的国家大事小情都是万历处理的,大的比如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小的比如利玛窦进京传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万历过问下得以顺利进行的。西方传教士对万历充满敬意好感,东西方文明得以交流,万历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其二,派太监设立矿监、税监敛财肯定是不好的一面,但是我们应该具体分析,矿监的出现是万历下旨从此天下可以开矿了,初衷并非与民争利,由此矿监才派出。太监把经念歪了,闹得乌烟瘴气。这段弊政大概有四年。四年后万历终止太监出宫敛财,但是矿禁却取消了。无疑从此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发展。各国历史上封建国家都对工商业攫取的过多利润加以剥夺。明王朝所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税比率。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产以佐官府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这种加税也不能忍受。出现大规模的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不断发生。(参见《儒家文明》)从新事物的成长角度来看,有适当的冲突和矛盾是有利于其成长壮大的。
统治阶级内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谕旨,全靠内侍传达。册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决,导致官僚集团各派之间互相火并,党争也愈演愈烈。东林党人与邪党的斗争水火不容,持续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溃的边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在内外交困、风雨飘摇中死去,终年58岁。葬于定陵,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庙号为神宗。
[编辑本段]矿税之害
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出宦官充任矿监税使,掠夺商民,一旦被认为地下有矿苗,房屋就要全部拆除,以便开矿,开矿时挖掘不到时,附近的商家会被指控“盗矿”,必须缴出全部“盗矿”的赔款。矿监所到之处,民穷财尽,“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其党直入民家,奸淫妇女,或掠入税监署中,士民公愤”,而“帝不问”,成为明代一大恶政。首辅朱赓沉痛地说:“今日政权不由内阁,尽移于司礼。”大学士沈鲤在《请罢矿税疏》中,亦指出矿税“皆有司加派于民,以包赔之也”。户科给事中田大益曾忍无可忍地批评他:“以金钱珠玉为命脉。”万历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矿税使进内库银将近三百万两,“半以助浮费,半以市珠宝”,更多的财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
[编辑本段]万历三大征
指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73~1619)年间平息叛乱的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鲜抗击日本侵略的朝鲜之役。三战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损失。
宁夏之役 即镇压哱拜之乱。拜原为蒙古族人,嘉靖中降明,积功升都指挥。万历初为游击将军,统标兵家丁千余,专制宁夏,多蓄之命。万历十七年,以副总兵致仕,子哱承恩袭职。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请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见各镇兵皆出其下,归途取路塞外,戎兵亦远避之,因益骄横,有轻中外之心。巡抚党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饷罪,哱拜因于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纠合其子承恩、义子哱云及土文秀等,嗾使军锋刘东旸叛乱,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纵火焚公署,收符印,发帑释囚。胁迫总兵官张惟忠以党馨“扣饷激变”奏报,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缢死。此后东旸自称总兵,以拜为谋主,以承恩、许朝为左右副总兵,土文秀、哱云为左右参将,占据宁夏镇,刑牲而盟。出兵连下中卫、广武、玉泉营、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城,惟平虏坚守不下。叛军又以许花马池一带听其住牧为诱饵,得套部蒙古首领著力兔等相助,势力越加强大,全陕震动。三月四日,副总兵李昫奉总督魏学曾檄,摄总兵事进剿,但叛军恃套部蒙古支持,势甚强。此后,明朝特调副麻贵驰援,贵率苍头军在攻城同时,阻击套部蒙古,斩获甚多。四月,又调李如松为宁夏总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监军,统辽东、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进行围剿。七月,麻贵等捣毁套部大营,追奔至贺兰山,将其尽逐出塞。各路援军在代学曾为总督的叶梦熊的统帅下,将宁夏城团团包围,并决水灌城。叛军失去外援,城内弹尽粮绝,同时内部发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刘东旸杀土文秀,承恩杀许朝,后周国柱又杀刘东旸。军心涣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围哱拜家,拜阖门自尽,承恩等被擒,至此,哱拜之乱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贵州、湖北间,山川险要,广袤千里。自唐杨端之后,杨氏世代统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杨铿内附,明任命其为播州宣慰司使。万历初为播州宣慰司使,骄横跋扈,作恶多端,并于万历十七年公开作乱。明廷对杨应龙之乱举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对策。因此应龙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称出人出钱以抵罪赎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贵州、湖广的数十个屯堡与城镇,搜戮居民,奸淫掳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抚谭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泸州东)设防。次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率军三千进剿,失利,杨国柱被杀。明廷罢江东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龙兼兵部侍郎,节制川、湖、贵三省兵事,并调刘綎及麻贵、陈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总督李化龙指挥下,明军分兵八路进发,每路约三万人。刘綎进兵綦江,连破楠木山、羊简台、三峒天险。又败应龙之子朝栋所统苗军。巾帼英雄秦良玉与其丈夫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阳等土司军一起攻下桑木关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其他几路明军也取得胜利。三月底,刘綎攻占娄山关,四月,杨应龙率诸苗决死战,又败。綎进占杨应龙所依天险之地龙爪、海云,至海龙囤(今遵义西北),与诸路军合围之。六月,刘綎又破大城。应龙知大势已去,与二妾自缢,子朝栋等被执,明军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为遵义、平越二府,分属四川、贵州。
朝鲜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战。万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权的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率军从对马攻占朝鲜釜山,又渡临津江,进逼王京(今汉城)。朝鲜国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备,军队望风而溃。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义州(今新义州东北)。日军进占王京后,毁坟墓,劫王子、陪臣,剽掠府库。又攻入开城、平壤。朝鲜八道几乎全部沦陷。在这种形势下,明朝应朝鲜之请,出兵援朝。但援军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击史儒战死,副总兵祖承训仅以身免。明廷得败讯后,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集四万兵马赴朝。次年正月进攻平壤,击败小西行长部,获平壤大捷,此后又复开城,扭转战局。后又进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馆因轻敌中伏,损失惨重。三月,刘綎、陈璘率军抵朝。明军扼临津、宝山等处,并断日军粮道,日军缺粮,不得不放弃王京,退缩至釜山等地,开始与明军谈判。明兵部尚书石星力主和议。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为界等无理要求,谈判破裂。二十五年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明神宗朱翊钧下石星等于狱,以邢玠为蓟辽总督,麻贵为备倭大将军,调蓟辽、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兵及福建、吴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汉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军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东路麻贵、西路刘綎、水路陈璘,分道向釜山挺进,陈璘与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紧密配合,在海上打败敌人最精锐的小西行长所部,八月,丰臣秀吉死,日军撤兵,中朝联军乘势进击,日军大败。但李舜臣和明军老将邓子龙也在与日军的海上会战中牺牲。十一月,战争基本结束。
三次战役虽取得胜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损失。史载:“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首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三大征踵接,国用大匮。”经此三次战役后,明朝元气大伤,成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编辑本段]女真堀起
此时东北女真族努尔哈赤兴起,成为日后明帝国的隐患。
1619年,辽东军区司令官杨镐四路进攻后金,在萨尔浒大败,死四万余人,开原、铁岭沦陷,北京震动。朱翊钧用熊廷弼守辽东,屯兵筑城,才将辽东局势扭转。不过朱翊钧的三十年“断头政治”,连“票拟”、“朱批”都已经完全停止,即使军事科技领先当代、农业技术明显优于前朝,但是明朝行政已长年陷于瘫痪。
朱翊钧在萨尔浒之战的次年(1620年)逝世,葬于定陵。《明朝帝王陵》提到:万历的定陵1958年发掘,万历帝尸骨复原,“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
[编辑本段]大事记
红薯传入中国。
万历六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
万历十二年——利玛窦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
万历十二年——朱载出版《律吕精义》。
万历十二年——定陵开建。
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将油画引入中国。
万历二十九年——杨继洲撰写《针灸大成》。
万历三十三年7月13日——海南琼州发生7.5级地震。
万历三十六年——天主教传入上海。
出生
万历六年——沈德符,文学家
万历十二年——胡正言,镌刻家
万历三十九年1月——朱由检,明思宗
逝世
万历二十二年——梁辰鱼,剧作家
万历三十三年——田义,太监
[编辑本段]评价
《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赵翼《廿二史札记·万历中矿税之害》:“论者谓明之亡,不亡于崇祯而亡于万历。”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一书将万历皇帝的荒怠,联系到万历皇帝与文官群体在“立储之争”观念上的对抗。怠政则是万历皇帝对文官集团的一种报复。黄仁宇说:“他(即万历皇帝)身上的巨大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荡,但是对本朝的历史却有它特别重要之处。”
但若站在心理学的角度,朱翊钧的这种怠政也可以被理解为习得性失助或忧郁症的临床表现。
在《万历十五年》文末总结,“1587年,是为万历15年,岁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晏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实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因此我们的故事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要比大昏君,比他昏的多得是,但也实在算不得是一个明君。
大明五不:不和亲、不割地、不称臣、不赔款、不妥协!
最主要是不出卖国家利益,这个大局观值得肯定,再看晚清时期,出卖太多国家利益导致我国损失巨大!所以盖棺定论要看最后的大局。
至于其他回复中,说明朝某皇帝不上朝导致明亡的说法,说得都是想忽悠傻子!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就信了,快把自己累死,这够勤劳吧,可结果呢?国家直接亡了!
事的本质不变,重要的还是看方法。
——神策幸运
我只知道一个;不上朝
明朝历史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明朝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洪武之治 明朝建立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惩治贪污的官吏,收到一定的效果。明朝确立了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此时经济长足发展,全国人口大大增加。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捕鱼儿海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朱元璋性格极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两兴大狱,即“胡蓝党狱”,牵连总人数在十多万人,在二案之外,还鞭死亲侄朱文正,毒死亲外甥李文忠。廖永忠以僭用龙凤不法事赐死,朱亮父子被鞭死,胡美以犯禁死,周德兴以帷薄不修被杀。洪武二十七年(1394)杀王弼、谢成、傅友德,二十八年(1395)杀冯胜。这给朱元璋留下了累累恶名,朱元璋的极端个性维护了中央政权的稳固,却也为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靖难之役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以加强边防、保卫皇位。藩王之中,北方藩王势力较强 明太宗朱棣
,主要是对蒙古的边防任务。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晋王势力最大。对皇权构成极大威胁。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宗,年号建文。建文帝立刻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湘王、岷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燕王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占领了南京,建文帝在宫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胜利,靖难之役告终。朱棣革除建文年号,继续使用“洪武”纪年,即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次年改元永乐。同时下令尽复建文朝所改的一切成法和官制。永乐元年,朱棣登基,是为明成祖(仁宗时定庙号为太宗,世宗于嘉靖十七年九月改庙号为成祖)。 永乐盛世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文治上,成祖下令编写《永乐大典》。三年即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有凡例、目录60卷,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无删节。永乐三年始,派郑和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元年(1403年),明太宗下诏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年),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年),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 故宫
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朱棣统治期间史称永乐盛世。 成祖对异议者强力镇压,诸如黄子澄、齐泰等建文旧臣等都被杀。其中以方孝孺的诛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为惨烈。另外他还设置了另外一个特务组织——东厂。明代厂卫制度确立。 仁宣之治 明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了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的政策.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宣宗时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他们在位期间成为历史上的吏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比之于西汉“文景之治”。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宣德十年(1435年),9岁的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在张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杨士奇、杨溥、杨荣(三杨)的辅佐下,明朝继续沿着仁宣时期的路线稳步前进。正统七年(1442年)太皇太后死,三杨也退出政治舞台,于是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更加专横跋扈,开始专权。 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瓦剌首领也先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挟英宗领兵五十万亲征。大军离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时,被瓦剌军追上,兵士死伤过半,随从王公大臣或死难或被俘。而英宗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也被护卫将军樊忠打死,此即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来到京师后,朝中混乱。一些大臣要求迁都南京,被兵部侍郎于谦驳斥。继而大臣拥戴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改元景泰。同时于谦积极备战。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安置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瓦剌军队的进攻未果,大败逃走,明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也先见继续绑架英宗已无意义,乃于次年八月释放英宗。但代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英宗之子,后来的宪宗)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十六日,副都御史徐有贞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夺门(东华门)复位,改元天顺。又杀害于谦及大学士王文,诬陷其欲立襄王之子为帝。此为夺门之变,又号“南宫复辟”。 宪宗时期 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明宪宗。成化二年谕祭于谦,复其子冕官,成化十一年恢复代宗帝号。又能体谅民情,励精图治,俨然为一代明君。琉球、哈密、暹罗、土鲁番、撒马儿罕等国纷纷入贡。但好景不长,宪宗好方术,终日沉溺于后宫,与比他大18岁的万贵妃享乐,并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他们肆意挥霍国库,导致国政大乱。而朝廷中佞臣当道,政局昏暗。宪宗还设置皇庄,开明代土地兼并之先河。另外,宪宗还开始了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是为传奉官。结果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孝宗时期这些官员才全被裁撤。宦官汪直受到宪宗的宠信,张狂跋扈,设置特务组织西厂大肆冤杀普通民众与官员,民愤四起。成化十八年(1482年),汪直才因言官弹劾而被贬。 弘治中兴 宪宗死后,明孝宗朱佑樘即位。由于孝宗自幼生于微寒,所以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孝宗的励精图治,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 孝宗在位期间,先是将宪宗期间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特务部门也只能谨慎行事,用刑宽松。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用情专一,一生除了张皇后外无任何妃嫔。在其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 武宗时期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病死。十五岁的太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改元正德。武宗精通佛学,会梵文,还能礼贤下士,但贪图享乐。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丘聚、高凤、罗祥等八位过去的东宫宦官相互勾结,是为“八虎”。刘瑾的专权也引发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满。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人大规模侵入边境,正德帝御驾亲征击败小王子,史称“应州大捷”此役后果是,鞑靼人“是后岁犯边,然不敢深入。” 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土地兼并激烈,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因此变乱频生,先后发生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直隶刘六、刘七起义、江西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正德十五年,武宗于南直隶清江浦(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去世。 嘉靖时期 武宗无子嗣无兄弟。死后由孝宗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世宗一即位, 明世宗朱厚熜
罢黜各地镇守太监,整顿税收,节俭财政,似乎要有所作为。但是大礼议事件严重损害了朝政:世宗要求称生父为皇考,称孝宗为皇伯考。但内阁首辅杨延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坚持以为不可,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纷纷迎合帝意。最后世宗尊其生父恭睿渊仁宽穆纯圣献皇帝,庙号睿宗。这样睿宗神主就升祔太庙,而跻于武宗之上(隆庆元年,罢睿宗明堂配享)。大礼仪引起轩然大波,朝臣中反对者均受打击,或被罢官,或被入狱。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杖死者十七人。自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后世宗即不视朝。此后宠臣严嵩专政20余年。 嘉靖一朝,北面鞑靼部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嘉靖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军在追击中大败,此为庚戌之变。穆宗时,明朝与蒙古通好,俺答被封为顺义王,在南部海疆,倭寇横行,人民生活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后为戚继光、胡宗宪、俞大猷剿灭。 隆庆新政 世宗去世后,皇子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改元隆庆。穆宗在位六年,任用能臣如高拱、徐阶、张居正等。 隆庆朝名臣名将荟萃,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伟大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为万历中兴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改革 隆庆六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是为神宗。由于年幼,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张居正得到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提出“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铨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洪武年间,全国耕种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卅二顷。到了1502年降低到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而万历九年经过张居正的治理后达到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理蓟、昌、保三镇练兵,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张居正改革后,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史称万历中兴。 万历中兴 张居正死后初期,万历帝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明神宗万历皇帝(1张)万历14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万历十七年元旦后,神宗以日食为由免去元旦朝贺,此后每年元旦神宗再也不视朝。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御使袁可立借雷震景德门的机会上疏抨击朝政,被震怒的神宗皇帝罢官为民。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然后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民间工商业以及文化得到极大的发展,万历年间是明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所谓资本主义萌芽,正是兴盛于此。 万历朝包括援助李氏朝鲜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的万历三大征都取得了胜利。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汗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师叛明。次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万历48年,神宗病逝。 天启时期 泰昌元年(1620),光宗驾崩。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改元天启。熹宗文化水平不高,又喜欢木匠工作。阉党魏忠贤趁势而起,结党乱政,明朝社会更加黑暗。 所谓的“魏忠贤乱政”,是明朝文官集团中占有优势数量的“东林党”和“浙党”、“齐党”、“鲁党”为了各自的利益所引发的。皇帝企图通过内廷与朝中少数派的官员联合起来,从东林党把持的内阁中争夺权力的斗争。这种斗争随着天启皇帝病逝而最后告终。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又开始起用“东林党”官员,1627年十月魏忠贤被皇帝调到凤阳看守皇陵,魏忠贤上吊自杀。 崇祯时期 天启七年,熹宗死去。继任熹宗的是其弟信王朱由检,是为思宗(明安宗初谥为思宗,后改为毅宗,明绍宗谥为威宗),年号崇祯。他即位后,锐意改革朝政。他首先下令停建生祠,又逼客氏移居宫外。时机成熟后,崇祯帝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守陵。魏忠贤在前去过程中得知被崇祯帝已派锦衣卫来逮捕他,便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崇祯帝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同时将客氏押到浣衣局处死。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阉党专权虽然结束,但其后朝中又党争不断,崇祯帝对朝政又开始失望。为中兴国政,他开始加强集权,力图控制百官,任用宦官来贯彻自己的革新意志。 1626年冬,努尔哈赤死,袁崇焕为议和遣僧前去吊孝,遭到时任兵部左侍郎袁可立等人的激烈反对。1629年(崇祯二年)10月,后金汗皇太极由蒙古人做向导亲率大军,通过喜峰口,从龙井关突破长城,攻陷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座要塞,直逼帝都。由于人事变动,朝廷一度失去了对辽西边防军的控制,而卫戍帝都之三大营为后金武力威慑,北京城外园亭庄舍被入侵者蹂躏殆尽。 同年12月,崇祯帝诏令天下兵马进京勤王。 1630年(崇祯三年),帝以“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负责辽东军务的袁崇焕处死。同年,后金大军直抵北京城外,明廷大震,重庆女总兵秦良玉挺身而出,率领“白杆兵”主动向八旗军发起进攻。在北京永定门外,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部迎战秦良玉部。这一仗,秦良玉率白杆兵在孙承宗等老将的配合下战胜铁蹄骑兵。之后,秦良玉又趁风雪之夜成功偷袭后金大汗皇太极的大营。迫使皇太极不得不连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四城,无功而返,退出关外。 1640年,明清松锦之战爆发,1642年洪承畴在松山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松锦之战标志着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阳,杀福王朱常洵。1643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十一月占领西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先是攻克了湖广地区,后又攻克四川,建立大西政权。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1644年(崇祯十七年)三月,农民军攻陷大同、宣府、居庸关。十八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外城。次日凌晨,崇祯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明朝作为统一的中原王朝结束,南明时期开始。
南明时期(1644-1662)
戚继光
海禁与抗倭
元末明初,元末明初开始随着元朝海军的灭亡,明朝前期后海军的弱化,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朝中期,朝廷误以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那时候,明显发展的私人海外贸易,受到严厉限制。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 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万古流芳。 倭寇平息后,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万历援朝战争
丰臣秀吉统一全日本后,意欲占领李氏朝鲜。万历廿年,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明朝取得战争的胜利,中日进行和谈。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退回日本。此即为万历援朝战争。
中西交流
明太祖北伐 明灭夏之战 靖难之役 明朝征安南之役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宸濠之乱 戚继光抗倭 明缅战争 万历三大征:1:宁夏之役2:播州之役3:万历朝鲜战争 平奢安之役 柳河之役 萨尔浒之战 宁锦之战 明末民变 崇祯明荷海战 凤阳之战 潼关南原大战 玛瑙山之战 松锦大战 入关战争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共经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因为明朝的皇帝姓朱,所以又称朱明。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当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元末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到元顺帝时期,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信,思量再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先后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9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统治。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海禁,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新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 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明朝疆域 宣德时期
疆域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约57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年号简表
编辑本段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编辑本段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现在故宫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词条图册更多图册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明开平王常遇春像(1张)
明神宗万历皇帝(1张)
明延平王郑成功(1张)
元末蒙古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到元顺帝时期,暴发了韩山童、刘福通、徐寿辉;等领导的红巾军起义。朱元璋接到了好友汤和的邀请信,思量再三,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先后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不久他又命徐达、常遇春等北伐元朝 明太祖朱元璋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97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朝统治。 明朝初年国力强盛,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励精图治,至明宣宗的近百年间,明朝以北进蒙古高原,南征安南,伐锡兰,羁绊马来诸岛族。明初天下大治,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一个接一个,一派盛世景象。 至明英宗幼年即位时,朝中有“三杨”杨溥、杨士奇、杨荣主持政局,“海内清平,万邦来朝”。1442年后,宦官王振开始擅权,1449年发生震惊天下的土木堡之变,永乐以来的军事优势遭到破坏,并使国力大损,景泰帝果断任用于谦击败瓦剌,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后又经历景泰、天顺两朝的经营恢复,国力有所回升,到明中叶孝宗弘治时期再次大治,此时政治清明,民生安康,对外复立哈密等卫,重新确立对西域的羁绊和控制,历史上称此时期为“弘治中兴”。 正德朝开始逐渐中衰,至嘉靖时推行新政,政治国力一度有所恢复,但因嘉靖末年君臣矛盾突出,又开始逐渐中衰,社会矛盾萌发。至隆庆年间徐阶,高拱等人推行新政,罢海禁,册封俺达等人,史称隆庆新政。到万历朝时,在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政之下实行改革,再度中兴。此时期海内清平,又先后平定甘肃,贵州叛乱,并为援救朝鲜击败侵朝日军,史称万历中兴。 此时明朝经济文化极其发达,后世计当时朝廷岁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万历朝中期始,皇帝怠政,官员更加腐化,地主阶级到处搜刮民脂民膏,导致江南民变的发生。万历末年,关外建州女真叛乱,明朝开始走向衰亡。天启年间,中官黄门集团的专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发展。至崇祯年间,因为连年灾害,明廷因财政破产,无力镇抚,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后金的军队也突破长城防线,五入关内。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同年清军入关。 在南方一些明朝大臣拥立明朝宗室建立几个政权,史称南明。1662年,吴三桂将永历帝绞杀于云南昆明,南明灭亡。台湾郑氏政权继续沿用永历年号,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郑氏投降,监国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 明朝疆域 宣德时期
疆域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公里,后期约570万平方公里,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旧港等地设有羁縻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岛,在台湾岛设立行政机构一府两县(东宁府,下辖天兴、万年两县)正式管理台湾全岛,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经济
明朝皇帝御图集(13张) 明朝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达阶段,后世计当时朝廷税收,明朝的经济规模世界第一。明朝早期君主集权强化,皇帝大权独揽。宣德以后,皇权开始削弱,权力在内阁与宦官之间争夺。从明朝晚期开始,西方伴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很快。与此同时,中国也涌现了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冯梦龙等一大批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西学也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为东西文化的交流开辟了窗口与机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进入了总结阶段。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历任首辅
1、黄淮 洪武三十五年八月进,十一月降。1402年
2、解缙 洪武三十五年十一月进,永乐五年二月罢。1402年-1407年
3、胡广 永乐五年二月进,十六年五月卒。1407年-1418年
4、杨荣 永乐十六年五月进,二十二年八月降。1418年-1424年
5、杨士奇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进,正统九年三月卒。1424年-1444年
6、杨溥 正统九年三月进,十一年七月卒。1444年-1446年
7、曹鼐 正统十一年七月进,十四年八月卒。1446年-1449年
8、陈循 正统十四年八月进,天顺元年正月罢。1449年-1457年
高榖 天顺元年正月代,二月致仕。1457年
9、徐有贞 天顺元年二月进,六月罢。1457年
10、许彬 天顺元年六月进,七月罢。1457年
11、李贤 天顺元年七月进,成化二年三月丁忧。1457年-1466年
12、陈文 成化二年三月进,五月降。1466年
13、李贤 成化二年五月复,十二月卒。1466年
14、陈文 成化二年十二月进,四年四月卒。1466年-1468年
15、彭时 成化四年四月进,十一年三月卒。1468年-1475年
16、商辂 成化十一年三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475年-1477年
17、万安 成化十三年六月进,二十三年十月罢。1477年-1487年
18、刘吉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进,弘治五年八月致仕。1487年-1492年
19、徐溥 弘治五年八月进,十一年七月致仕。1492年-1498年
20、刘健 弘治十一年七月进,正德元年十月致仕。1498年-1506年
21、李东阳 正德元年十月进,七年十二月致仕。1506年-1512年
22、杨廷和 正德七年十二月进,十年三月丁忧。1512年-1515年
23、梁储 正德十年三月进,十二年十一月降。1515年-1517年
24、杨廷和 正德十二年十一月复,嘉靖三年二月致仕。1517年-1524年
25、蒋冕 嘉靖三年二月进,五月致仕。1524年
26、毛纪 嘉靖三年五月进,七月致仕。1524年
27、费宏 嘉靖三年七月进,五年五月降。1524年-1526年
28、杨一清 嘉靖五年五月进,七月降。1526年
29、费宏 嘉靖五年七月进,六年二月致仕。1526年-1527年
30、杨一清 嘉靖六年二月进,八年九月致仕。1527年-1529年
31、张璁 嘉靖八年九月进,十年二月易名孚敬,七月致仕。1529年-1531年
32、翟銮 嘉靖十年七月进,十月降。1531年
33、张孚敬 嘉靖十年十月复,十一年八月致仕。1531年-1532年
34、方献夫 嘉靖十一年八月进,十二年四月降。1532年-1533年
35、张孚敬 嘉靖十二年四月复,十四年四月致仕。1533年-1535年
36、李时 嘉靖十四年四月进,十七年十二月卒。1535年-1538年
37、夏言 嘉靖十七年十二月进,十八年五月致仕。1538年-1539年
顾鼎臣 嘉靖十八年五月代,本月降。1539年
38、夏言 嘉靖十八年五月复,嘉靖二十年八月致仕。1539年-1541年
39、翟銮 嘉靖二十年八月进,十月降。1541年
40、夏言 嘉靖二十年十月复,二十一年七月罢。1541年-1542年
41、翟銮 嘉靖二十一年七月进,二十三年八月罢。1542年-1544年
42、严嵩 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进,二十四年十二月降。1544年-1545年
43、夏言 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复,二十七年正月致仕。1545年-1548年
44、严嵩 嘉靖二十七年正月进,四十一年五月罢。1548年-1562年
45、徐阶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进,隆庆二年七月致仕。1562年-1568年
46、李春芳 隆庆二年七月进,五年五月致仕。1568年-1571年
47、高拱 隆庆五年五月进,六年六月罢。1571年-1572年
48、张居正 隆庆六年六月进,万历十年六月卒。1572年-1582年
49、张四维 万历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丁忧。1582年-1583年
50、申时行 万历十一年四月进,十九年九月致仕。1583年-1591年
51、王家屏 万历十九年九月进,二十年三月致仕。1591年-1592年
52、赵志皋 万历二十年三月进,二十一年正月降。1592年-1593年
53、王锡爵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进,二十二年五月致仕。1593年-1594年
54、赵志皋 万历二十二年五月进,二十九年九月卒。1594年-1601年
55、沈一贯 万历二十九年九月进,三十四年七月致仕。1601年-1606年
56、朱赓 万历三十四年七月进,三十六年十一月卒。1606年-1608年
57、李廷机 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进,四十年九月致仕。1608年-1612年
58、叶向高 万历四十年九月进,四十二年八月致仕。1612年-1614年
59、方从哲 万历四十二年八月进,泰昌元年十二月致仕。1614年-1620年
60、刘一燝 泰昌元年十二月进,天启元年十月降。1620年-1621年
61、叶向高 天启元年十月复,四年七月致仕。1621年-1624年
62、韩爌 天启四年七月进,十一月致仕。1624年
63、朱国祯 天启四年十一月进,十二月致仕。1624年
63、顾秉谦 天启四年十二月进,六年九月致仕。1624年-1626年
64、黄立极 天启六年九月进,七年十一月致仕。1626年-1627年
65、施鳯来 天启七年十一月进,崇祯元年三月致仕。1627年-1628年
66、李国 崇祯元年三月进,五月致仕。1628年
67、来宗道 崇祯元年五月进,六月致仕。1628年
68、周道登 崇祯元年六月进,十二月降。1628年
69、韩爌 崇祯元年十二月进,三年正月致仕。1628年-1630年
70、李标 崇祯三年正月进,三月致仕。1630年
71、成基命 崇祯三年三月进,九月致仕。1630年
72、周延儒 崇祯三年九月进,六年六月罢。1630年-1633年
73、温体仁 崇祯六年六月进,十年六月致仕。1633年-1637年
74、张至发 崇祯十年六月进,十一年四月罢。1637年-1638年
75、孔贞远 崇祯十一年四月进,六月罢。1638年
76、刘宇亮 崇祯十一年六月进,十二年二月罢。1638年-1639年
77、薛国观 崇祯十二年二月进,十三年六月致仕。1639年-1640年
78、范复粹 崇祯十三年六月进,十四年五月罢。1640年-1641年
张四知 崇祯十四年五月代,九月降。1641年
79、周延儒 崇祯十四年九月进,十六年五月罢。1641年-1643年
80、陈演 崇祯十六年五月进,十七年二月罢。1643年-1644年
蒋德璟 崇祯十七年二月代,三月罢。1644年
81、魏藻德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本月卒。1644年
李建泰 崇祯十七年三月代,五月罢。1644年
82、史可法 崇祯十七年五月进,八月出。1644年
83、高弘图 崇祯十七年八月进,十月罢。1644年
84、马士英 崇祯十七年十月进,弘光元年闰六月罢。1644年-1645年
85、黄道周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隆武元年七月出。1645年
86、路振飞 隆武元年七月进,二年十月降。1645年-1646年
87、丁魁楚 隆武二年十月进,永历元年正月畔。1646年-1647年
瞿式耜 永历元年正月代,二月降。1647年
88、吴炳 永历元年二月进,八月卒。1647
瞿式耜 永历元年八月代,九月降。1647
89、严起恒 永历元年九月进,三年正月降。1647年-1649年
90、黄士俊 永历三年正月进,四年正月罢。1649年-1650年
91、严起恒 永历四年正月进,四月罢。1650年
92、文安之 永历四年四月进,五年二月出。1650年-1651年
93、吴贞毓 永历五年二月进,八年三月卒。1651年-1654年
94、丁继善 永历八年四月进,十四年罢。1654年-1660年
95、马吉翔 永历十四年进,十五年七月卒。1660年-1661年
张煌言 永历十五年七月代,永历十八年九月卒。1661年-1664年
方逢年 弘光元年闰六月进,监国鲁元年六月畔。1645年-1646年
熊汝霖 监国鲁二年十月进,三年正月卒。1647年-1648年
马思理 监国鲁三年正月进,十月卒。1648年
张肯堂 监国鲁四年十月进,六年九月卒。1649年-1651年
沈宸荃 监国鲁六年九月代,七年正月卒。1651年-1652年
军事战争
明太祖北伐 明灭夏之战 靖难之役 明朝征安南之役 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 土木之变 北京保卫战 宸濠之乱 戚继光抗倭 明缅战争 万历三大征:1:宁夏之役2:播州之役3:万历朝鲜战争 平奢安之役 柳河之役 明末民变 崇祯明荷海战 凤阳之战 潼关南原大战 玛瑙山之战 入关战争
编辑本段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照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明朝皇帝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注:明太祖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惠宗与安宗葬处不明,景泰陵位于北京海淀区玉泉山北麓,隆武陵位于福州罗汉岭,绍武陵位于广州越秀公园内,永历陵位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市,其余十三位皇帝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明十三陵。
编辑本段明太祖(洪武)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17岁时 ,因 朱元璋像(藏于故宫博物院)
父 、母 、兄皆死于瘟疫而孤 ,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 ) ,红巾军 农 民 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 ,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 郭 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 , 随后克滁州 、援六合 、下和州,势力渐增。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 ,取采石( 今安徽马鞍山西南 ) 、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 ,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 ,相继攻取常州 、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二十七年俘张士诚。二十六年底,他又遣使迎小明王于滁州,中路沉之于江,农民起义军政权灭亡。于是朱元璋改明年为吴元年(1367)。此后,他在南征浙东方国珍、福建陈友定的同时,派出大军北伐中原,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对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压迫颇具号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顺利进军中,朱元璋于吴二年正月在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七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元顺帝携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统治中国98年的元代灭亡。此后,统一战役仍在继续,同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 。洪武四年(1371),四川平定。十四年平云南。至二十年 ,山西、陕西以及东北平定,全国统一。 朱元璋削平群雄,统一南北的同时,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着手稳固新建王朝的统治,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和发展。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政归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与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设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属中央。又创立了卫所制。为削弱将领的军权,于洪武十三年设五军都督府。朱元璋实行安养生息的经济政策,采取奖励垦荒,实行民屯、军屯、商屯等屯田制度,兴修水利,在全国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商业生产的措施,成功地使明社会经济较快地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他还下令清丈土地,编制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建立里甲及粮长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他的限制和打击旧豪族地主、规定工匠轮班制、放松对手工业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对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也起了促进作用。为充实官僚机构,朱元璋采取荐举 、学校、科举三途并用的办法选取官吏。他鉴于元代官吏贪污腐败以至亡国的教训,决意整顿吏治。甚至以剥皮囊草来惩办贪官污吏,办法之严酷为历史上所罕见。他的厉行整顿虽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滥杀了不少无辜。为强化皇权,解决统治阶极内部矛盾,朱元璋借胡惟庸案、蓝玉案大肆诛戮功臣;为保证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他制订了《明律》和《大诰》,还特别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明初,朱元璋还实行分封制 ,将24个儿子和1个从孙分封到全国各地,以巩固统治。由于北元回归大漠后保有相当强的军事力量,对明朝北部形成极大威胁,故朱元璋分布在北方边防线上的塞王兵力尤为雄厚,洪武后期,这些塞王已掌握边防军事指挥权,防止了军权旁落。但他的第四子朱棣(明成祖)后来却因此夺得他的继承者建文帝的皇位(见靖难之役)。 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响深远,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并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统治基础。但他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对社会经济产生的阻碍作用,也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转入后期的历史特色。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卒,葬南京孝陵。
编辑本段明惠帝(建文)
明惠帝(1377~1402) 明惠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允炆。1398~1402 年在位。年号建文。明太祖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立为皇太孙。性仁厚,曾奉太祖之命,参照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条,天下皆颂其德。朱元璋死,以皇太孙即位。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典章制度,锐意复古,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 ,兴办学校 ,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民情。采纳齐泰、黄子澄建议,实行削藩,并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更定内外大小官制,以加强中央集权。先后削废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又陈兵河北,意在图燕。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齐、黄为名,举兵反叛。四年,燕军渡江,攻陷京师(今南京),他在宫中自焚而死。一说他由地道出逃,改换僧装,流浪各地。
编辑本段明成祖(永乐)
明成祖(1360~1424)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棣。1402~1424年在位。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燕王。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 。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 , 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 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 厂卫合势, 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设立奴儿干都司。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关系。七年,在北京天寿山建长陵。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使永乐时期出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朱棣对典籍的整理也比较重视,组织大批人力编修了中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为开展对外交流,扩大明王朝的影响,从永乐三年起,朱棣派郑和率领船队6次出使西洋(宣宗1次加起来7次永乐6次),所历30余国,成为明初盛事。永乐时派使臣来朝者亦达30余国。二十二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葬于长陵。
编辑本段明仁宗(洪熙)
中国明朝皇帝。即朱高炽(1378年-1425年5月29日),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 明仁宗昭皇帝
孙。 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明太祖欣赏其才。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壬午(二十一)(1395年11月4日)被册封为燕世子,后守卫北平。成祖即位后于永乐二年四月甲戌(初四)(1404年5月12日)立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巳(十五)(1424年9月7日)即位,次年改元为洪熙,登基后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明仁宗随父征战多年,知道创业很难,重用户部尚书夏元吉,命杨荣、杨士奇、杨溥三人辅政,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他在位期间,他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他一即位,即决定将首都迁回南京,以免漕运的巨大花费。体弱多病的洪熙皇帝,登基后从政仅8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因心脏病五月辛巳(1425年5月29日)崩于钦安殿,庙号仁宗。葬于明献陵(今北京昌平)。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5名妃嫔。
编辑本段明宣宗(宣德)
明宣宗(1398~1435) 明宣宗章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瞻基。1425 ~ 1435年在位。年号宣德。明仁宗长子 。即位初 ,汉王朱高煦反叛,率师亲征,抵达乐安(今山东广饶),高煦出降,平定叛乱。任用累朝元老蹇义、夏元吉和杨士奇、杨荣、杨溥治理朝政,并能纳谏,政治较为清明,官吏各称其职。对宦官控制较严格。改革科举制度。派胡概、叶春巡抚南畿(今南京)、浙江,是为巡抚设立的开端。宣德三年(1428)北巡,击败蒙古兀良哈部,边境稍安。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仁宗的与民休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减免灾区田赋,开仓赈饥 ,并且注意节俭,国力较强盛,史称仁宣之治。
编辑本段明英宗(正统/天顺)
明英宗(1427~1464) 明英宗睿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祁镇。1436 ~ 1449年, 1457~1464年在位。年号正统、天顺。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初大事权归皇太后张氏,以累朝元老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的各项政策, 社会经济也有所发展。正统元年(1436),遣侍郎何文渊、王佐,副都御史朱兴言督两淮、长芦、浙江盐课,钦差巡盐自此始。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私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 十四年,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景泰二年(1451)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武清侯石亨等乘景帝病重发动兵变,迎英宗复位, 改年号天顺。杀抗击瓦剌的功臣于谦等,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政治更加腐败。他在位期间,土地兼并严重,内有叶宗留、邓茂七农民起义,外有异族侵扰,英宗政治上未有任何建树。但废除了殉葬制度,终明以致清朝,都不再有殉葬之事。
编辑本段明代宗(景泰)
明代宗(1428~1457)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祁钰。1450~1456年在位。年号景泰。明宣宗次子。明英宗弟。英宗即位后,封王。正统十四年(1449),英宗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获(见土木之变)。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主持防务,立朱祁钰为帝(即明景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立英宗之子朱见深为皇太子。景泰二年(1451)英宗被释回京,被代宗软禁于南宫。次年,废太子见深,立己子见济为皇太子。在位期间,任用 于谦等人,安定社稷,励精图治。派人分行天下,考察官吏。重视农业生产,诏天下镇守、巡抚督课农桑,减赋息民。多次击败瓦剌,后瓦剌入贡,边境得安。八年,代宗病重,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迎英宗复位,发动夺门之变。废为王。以亲王礼葬金山。明成化十一年(1475),追谥恭仁康定景皇帝。
编辑本段明宪宗(成化)
明宪宗(1447~1487) 明宪宗纯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见深。 1464~1487年在位。年号成化。英宗长子。初名见硙。正统十四年 (1449),英宗被扣留在瓦剌时,以皇太后命,立为太子。景泰三年(1452),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即位后,弥补英宗的过失,恢复朱祁钰的皇帝尊号,谥为景。昭雪于谦冤狱,同年,毁锦衣卫新狱。重用外戚万安入阁参与机密事务。当时外患纷起,连年战乱,宪宗宠信 太监,使其监督军务,提督京营,并操纵官吏任免,致使宦官专权现象愈加严重。并置西厂,命太监汪直主持,屡兴大狱,残害忠良及无辜平民,加重民怨。成化十八年 (1482),因群臣屡谏,始罢废西厂。当时社会动乱, 阶级矛盾激化,有荆(今湖北荆沙市)、襄(今湖北襄樊市)流民起义,后爆发了广西瑶民起义。宪宗专宠万贵妃,挥霍无度,加深了明政治的腐败。
编辑本段明孝宗(弘治)
明孝宗(1470~1505) 明孝宗敬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佑樘。明宪宗第三子。1487~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即位后努力扭转宪宗时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逮捕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 罢免外戚及党羽。裁汰传奉官,罢免右通政任杰、侍郎蒯钢等千余人,论罪戍斥。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处死妖僧继晓。任用贤能,提拔徐溥、刘健、李东阳、谢迁等名臣参与机密事务。提倡直言进谏,多次修省,求直言,并令讲官进讲直言勿讳。注意节俭,减免供用物料,节省各种费用。孝宗勤于政事,多次减免灾区粮赋。禁止廷臣请托公事,禁宗室、勋戚霸占土地,侵夺民利。重视司法,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弘治十三年(1500)定《问刑条例》。十五年,《大明会典》成。执政期间,社会矛盾有所缓和,统治阶级内部亦较稳定,外患平定,史称弘治中兴。
编辑本段明武宗(正德)
明武宗(1491~1521)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厚燳。1505 ~1521 年在位。年号正德。明孝宗长子。即位之初宠信宦官刘瑾等 明武宗毅皇帝
人,使刘瑾掌司礼监,丘聚、谷大用提督东、西厂,张永督十二团营兼神机营 ,各居要职, 擅权跋扈。排斥正直大臣刘健、谢迁等。户部尚书韩文因上疏请诛刘瑾手下爪牙“ 八虎 ”,被革职,一大批官员被廷杖或下狱。扩大太监权力,下诏命各镇守太监参与处理刑名政事。正德三年(1508),置内行厂,由刘瑾指挥,用法更加残酷凶狠,屡兴大狱。五年,刘瑾以谋反罪被诛, 又宠信江彬等人。 他淫乐嬉游 ,建豹房,纵情声色。大兴土木,因扩建皇庄,掠夺人民土地,激起反抗。多次出行,沿路骚扰,人民逃匿山谷。正德十四年,因群臣谏阻南巡,廷杖大臣100余人,死11人。在位期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刘六、刘七农民起义,统治集团内部,安化王朱寘鐇、宁王朱宸濠起兵反叛,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
编辑本段明世宗(嘉靖)
明世宗(1507—1566) 明世宗肃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厚熜。1521--1566 年在位,年号嘉靖,明宪宗庶孙,兴献王朱佑杬嫡一子,母蒋氏。谥号“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明世宗是明武宗的堂弟,本来与皇位无缘,他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是明孝宗朱佑樘的弟弟,就藩湖广安陆。明武宗是明孝宗的独子,继大位后荒淫无度,31岁即早逝,且无子嗣。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时在湖广安陆府、年仅15岁的朱厚熜匆忙赴京继位(1521年),次年改元嘉靖。从16岁登基,到60岁去世,嘉靖皇帝在位45年,是明朝实际统治时间第二长的皇帝(最长的是他的孙子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明世宗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皇帝,有人说他英明神武堪比朱元璋,也有人说他昏庸无能,痴迷于炼丹。但是,不能否认,明世宗在他最初登基的几年确实是有所作为的,即便是后期常年痴于修道,他也并没有完全不理会朝政。 明世宗是个极其聪明并且自信的皇帝,能与之打交道的,也只有严嵩这类的官场老手。总而言之,明世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也不是个无能的皇帝。
编辑本段明穆宗(隆庆)
明穆宗(1537~1572) 明穆宗庄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载垕。1567 ~ 1572年在位。年号隆庆。明世宗第三子。即位后,力图革除弊政,对朝廷不合时宜的政令进行修改, 召用世宗朝因直言进谏而获罪的大臣,释放兵部主事海瑞出狱,为冤死的人平反昭雪。惩办方士,罢斋祭之礼及各种例外采买,减免赋税,与民休息。任用礼部侍郎张居正为吏部左 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参与机密事务,为隆庆至万历初年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在位期间,明王朝军事力量较强,隆庆二年(1568)调戚继光北上防边,整顿防务,加强对京师地区的防卫。五年,鞑靼部俺答受封并入贡。同年,与蒙古诸部互市。自此,稳定了边塞地区。他喜爱游玩挥霍,常怠于政事,以致嘉靖以来的统治危机未能从根本上缓解。内阁首辅之争不息,财政匮乏现象严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广东、陕西等地先后爆发了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
编辑本段明神宗(万历)
明神宗(1563~1620) 明神宗显皇帝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翊钧。1572 ~1620 年在位。隆庆六年(1572)六月即位,以次年为万历元年。即位初,朝事主要依靠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张居正从事改革,使明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所振兴。万历十年(1582)朱翊钧亲政后,追夺张居正官阶,逐步废止其改革措施。他晏处深宫,不常视朝,声色犬马,荒废政事;又大肆兼并土地,溺志于财货。万历二十四年起,派遣大批宦官充任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开矿征商,疯狂掠夺,不断激起农民起义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反抗。万历中期以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危机日益加深,党争与宫闱之争相互纠结。后期,神宗荒怠益甚,朝中齐楚浙党鼎立,职守尽弛,上下解体。神宗初年比较重视军务,在张居正的影响下,曾两次亲临教场检阅军队。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间,先后赢得平定国内叛乱和援助朝鲜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胜利。此后即不问边计,对建州女真弄兵塞外,蚕食疆土不以为意。努尔哈赤于四十六年攻占抚顺,挑起后金与明之间的战争。神宗则力主挞伐,次年,明军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惨败,此后明对后金取守势,无力进攻。在明与后金的战争中,神宗 3 次下诏增派辽饷,加重了对内地人民的剥削,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葬于定陵。
编辑本段明光宗(泰昌)
中国明朝皇帝。即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长子,明朝第十四位 明光宗贞皇帝
皇帝,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史称明光宗。 朱常洛的母亲是王恭妃。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有意立郑贵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有明一代传统以立长子为太子,为此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这就是著名的“国本论”。直至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朝臣的极力谏争和慈圣皇太后的支援下,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出阁读书时,正值寒冬,太监不给太子生火取暖。朱常洛冻得浑身发抖,讲官郭正域怒斥太监,太监们才给他生火。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朱翊钧驾崩,朱常洛在八月初一登基,年号泰昌,是为光宗。他在登基前的七月廿二日及廿四日,两次发内帑共计一百六十万两,赏赐在辽东前线防军,缓解萨尔浒之役后前线的困境。光宗在其短暂执政生涯中,特别重视内阁和东林党的地位。 光宗是一个好色的皇帝,郑贵妃向他进献8位美女(据《明史》,《明史纪事本末》说是4名),意图取悦他。光宗照单全收,“退朝内宴,以女乐承应”,“一生二旦,俱御幸焉”,由于淫欲过度,八月初十日就病倒了,太监崔文升进以泻药,连泻三四十次;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廷臣纷纷议论,是为著名的“红丸案”。光宗自格里历1620年8月28日(泰昌元年八月初一日)至9月26日在位仅二十九天,死后葬庆陵。
编辑本段明熹宗(天启)
明熹宗(1605~1627) 中国明代皇帝。即朱由校。1620 ~ 1627 年在位。年号天启。明光宗长子。即位后令东林党人主掌内阁、都察院及六部。天启二年(1622)诏复张居正原官,录方孝孺遗嗣,给予祭葬及谥号。宠信宦官魏忠贤,使其入掌司礼监并统领东厂。任由魏忠贤与乳母客氏勾结,把持朝政。天启五、六年间,屡兴大狱,诬杀东林党人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并毁天下东林讲学书院。六年,命顾秉谦等人修《三朝要典》, 为魏忠贤等歌功颂德。在位期间,土地兼并剧烈,苛捐杂税繁重,社会矛盾激化。天启七年,农民起义爆发,后金势力壮大,占领辽阳,攻取沈阳,进逼宁远(今辽宁兴城),明代统治濒临溃灭。 明熹宗也许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好工程师。其在木工制作方面的造诣简直出神入化!
编辑本段明思宗(崇祯)
明思宗(1611~164
4) 中国明代末代皇帝。 即朱由检。 1627 ~1644 年在位。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二年(1622)封为信王。七年,其兄熹宗朱由校病死,以无子遗诏传位由检。八月即帝位,改明年为崇祯元年。天启以后,明朝统治阶级全面腐朽,社会生产凋敝,满洲后金政权日益强大,农民起义方兴未艾。为了挽救明王朝的灭亡,他力图振作,先后起用袁崇焕、孙承宗等督守辽东,又以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镇压农民起义。增派三饷,增加田赋以筹措军饷,因而加重了农民负担,又大大加深了整个社会的危机。朱由检性格多疑,刚愎自用,驭下苛刻寡恩。在位期间,频繁更迭阁部臣僚,诛杀督抚大吏。崇祯三年(1630)以“ 谋叛罪 ”枉杀抗清名将袁崇焕后,日益倚仗宦官,政治更为腐败。此后满洲贵族军队多次越过边墙深入河北、山东等地,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主力的农民起义更是日兴月盛。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军攻克北京,朱由检自缢煤山(今景山),明王朝灭亡。
编辑本段南明完全帝系表
庙号 谥号 姓名 年号 在位时间 都城 孝皇帝 朱常洵 明安宗 赧皇帝 朱由崧 弘光 1644 —1645 应天 (监国) 潞王 朱常淓 1645 杭州 (监国) 威宗太子 王之明 1645 应天 (监国) 鲁王 朱以海 1645 —1655 绍兴 舟山 (监国) 益王 朱慈炲 1645 抚州 端皇帝 朱硕潢 裕皇帝 朱器墭 敬皇帝 朱宇温 顺皇帝 朱宙栐 明绍宗 襄皇帝 朱聿键 隆武 1645 —1646 天兴 (监国) 靖江王 朱亨嘉 1645 桂林 唐王 朱聿鐭 绍武 1646 广州 (监国) 益阳王 朱术? 1646 龙游 韩王 朱亶塉 定武 1646 —1664 房县 明礼宗 端皇帝 朱常瀛 明昭宗 匡皇帝 朱由榔 永历 1646 —1662 肇庆 安龙 滇都 淮王 朱常清 东武 1648 南澳 (监国) 益王 朱由榛 1647 揭阳 (监国) 楚王 朱容藩 1649 夔州
郑氏到台
延平武王 朱成功 1661 —1662 承天 延平王 郑袭 1662 承天 延平文王 朱锦 1662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臧 1681 承天 延平王 朱克塽 1681 —1683 承天
都是在百科上的~希望对你有用!·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明朝帝系图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 明朝帝系图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姓名 庙号 谥号 年号 陵墓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 太祖 高皇帝 洪武(1368年——1398年) 孝陵
朱允炆 惠宗 让皇帝(又谥惠帝) 建文(1399年——1402年) 待考
朱棣 成祖(原为太宗) 文皇帝 永乐(1403年——1424年) 长陵
朱高炽 仁宗 昭皇帝 洪熙(1424年——1425年) 献陵
朱瞻基 宣宗 章皇帝 宣德(1426年——1435年) 景陵
朱祁镇 英宗 睿皇帝 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1457年——1464年)注:1449年三月被俘退位,1457年一月复位。 裕陵
朱祁钰 代宗 景皇帝 景泰(1450年——1457年) 景泰陵
朱见深 宪宗 纯皇帝 成化(1465年——1487年) 茂陵
朱佑樘 孝宗 敬皇帝 弘治(1488年——1505年) 泰陵
朱厚燳 武宗 毅皇帝 正德(1506年——1521年) 康陵
朱厚熜 世宗 肃皇帝 嘉靖(1522年——1566年) 永陵
朱载垕 穆宗 庄皇帝 隆庆(1567年——1572年) 昭陵
朱翊钧 神宗 显皇帝 万历(1573年——1620年) 定陵
朱常洛 光宗 贞皇帝 泰昌(1620年)实际在位一个月 庆陵
朱由校 熹宗 悊皇帝 天启(1621年——1627年) 德陵
朱由检 毅宗(原为思宗) 烈皇帝 崇祯(1628年——1644年) 思陵
南明皇帝:
朱由崧 安宗 简皇帝 弘光(1644年——1645年) 待考
朱聿键 绍宗 襄皇帝 隆武(1645年——1646年) 隆武陵
朱聿鐭 文宗 节皇帝 绍武(1646年) 绍武陵
朱由榔 昭宗 匡皇帝 永历(1646年——1662年) 永历陵
文章标题: 如果明嘉靖或万历帝时日本倭寇或军队袭南京掘毁孝陵鞭帝尸并劫帝尸及孝陵陪葬品归日那二帝会怎么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6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