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8-03 17:00:0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8次
公元四世纪末,中华大地在史无前例的至暗时刻里已挣扎百年,“五胡十六国”进入收尾阶段。广袤的北方,随着鲜卑慕容家族最强悍的人物慕容垂的老去,另一个鲜卑人拓跋珪开始崛起。公元396年,由于子弟无能,打不过拓跋珪,慕容垂被迫以七十岁的年迈之躯出战,拓跋珪对这个雄霸关东的垂暮老人仍然心存畏惧,不敢应战。但慕容垂目睹了之前燕国战士堆积如山的尸体后,当场痛哭吐血,没多久就死去。拓跋珪在北方再无敌手,铺开了北魏的百年帝国之路。
辽宁朝阳慕容垂宣平陵,一说在河北定州
与慕容氏的崛起一样,拓跋氏也重用中原士人。曾效力过前秦苻坚、后燕的中原名士崔宏,被北魏太祖拓跋珪收至麾下,拜为司空,深得荣宠。崔宏与另一个中原牛人张衮共同掌管北魏国政,夯实了北魏的政治基础。崔宏死后,他的儿子崔浩更加出色,官至司徒、封东郡公。崔浩几乎就是拓跋魏的诸葛亮,无论政治、军事都极具战略眼光。在整个南北朝时代,堪称第一谋臣。
山西大同的拓跋珪像
崔家出身河北南部的“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都是河东的名门望族(河东指黄河在山西的拐弯处以东)。崔氏与其他三家还有姻亲。但崔浩执掌了北魏两朝的枢机,权力和地位之高,就不是其他三个家族能比了。古人有言“持满戒盈”,身处高位手握大权时候,应当保持谨慎,好比手托一个盛满水的盆子,不要让它溢出来。这一点崔浩就跟诸葛亮差远了。
崔浩崭露头角是在拓跋珪的儿子明元帝拓跋嗣继位后。崔浩熟读《易经》,精通天文星象,料事如神,被拓跋嗣器重,开始参与军国大事。有一次北魏的后宫莫名其妙出现几只兔子,多方检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拓跋嗣请教崔浩,崔浩说不久后他国会进献嫔妃。第二年,果真有后秦国主姚兴把她女儿献给了拓跋嗣。
拓跋嗣剧照
北魏神瑞二年(415年),国内大面积粮食欠收,有朝臣向拓跋嗣进言,应当依照民间流传的谶语,将国都从平城(山西大同)迁到邺城(河北南部临漳县一带)。崔浩认为,北魏人民习惯了游牧生活,大举南迁有害无益。把挨饿的百姓分散到各地,让他们吃上饭就行了,等待明年好收成。拓跋嗣十分赞同。
还是公元415年的冬天,荧惑星(火星)有一天突然从天空消失了。古代认为荧惑预示灾变,魏国朝臣议论纷纷。拓跋嗣召集学者术士开会研究。崔浩引用《春秋左传》记载的典故,推算荧惑下一次现身会在后秦的分野,后秦很快要亡国了。众人怒怼崔浩说,天上星星消失,人怎么可能知道去哪了,一派胡言!崔浩笑了笑不说话。两个多月后,荧惑星出现在后秦分野。后秦随即流言四起,灾异频现,一年多后被南朝的刘裕灭国。至此崔浩在北魏无人不服。
“荧惑守心”天象图
公元416年,南朝刘裕北伐后秦,要收复关中,派人向北魏借道西进。这一下炸开了锅,北魏内外朝臣纷纷向拓跋嗣建议,不但不能答应借道,还需出兵防范南朝。拓跋嗣连连点头。崔浩对天下大事了然于胸,只有他他劝阻拓跋嗣不要与刘裕为敌,还分析了刘裕的厉害之处非同小可。
但拓跋嗣并不太把刘裕当回事。这一次采纳了多数派的建议。他派北魏名将长孙嵩率三万大军逻黄河北岸,密切关注南朝军队举动。崔浩叹息说,这样一来,肯定会激怒刘裕,过河报复我们,长孙嵩可不是刘裕的对手。拓跋嗣哪里听得进去。
刘宋与北魏形势图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北魏大军在黄河对岸一路监视刘裕部队,还勾住被激流冲到岸边的船只,将南朝士卒杀死。刘裕大怒,派了一支两千人的特战部队上岸,动用了史上仅得一见的“却月阵”,将北魏三万大军杀得鬼哭狼嚎,丢下几千具尸体败退。刘裕又派大将朱超石率军追击,攻陷了魏军一座城,这才解恨。拓跋嗣十分后悔没有听崔浩。
崔浩劝阻拓跋嗣时候,还说过关中地区各族人混杂,刘裕很难守住,将来还是大魏的地盘。刘裕攻取关中不久,因故赶回建康(南京),镇守长安的部将内讧,自相残杀,一片混乱。公元418年,那个狠角色、匈奴后裔赫连勃勃,乘机占领关中,建立胡夏国。十几年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赫连,关中落入北魏之手,拓跋嗣没有亲眼看到崔浩的预言再次成真。
“气吞万历如虎”刘裕剧照
北魏第三任国主、太武帝拓跋焘就是在崔浩的建议下提前立为太子的。拓跋焘继位后,崔浩因为声望太高,满朝文武嫉妒,天天有人在皇帝跟前诋毁他。拓跋焘不得已,一度让崔浩回家休养。但每有军国大事,必然请他出谋划策。也正因为拓跋焘对他宠信太重,崔浩说话又无所顾忌,恨他的人越来越多。
公元426年,拓跋焘打算对外用兵,想先挑个软柿子掐一掐。先打北方柔然还是西边的胡夏,犹豫不定,就让朝臣商议。北魏胡人取笑人的本事是一流的,称柔然是“蠕蠕”,南朝是“屈丐”,都很轻蔑侮辱。长孙嵩、奚斤等军界元老都说先打蠕蠕。这时西边的赫连勃勃已经死了,拓跋焘有心先打胡夏。
“赫连勃勃”剧照
崔浩从军事和地理角度分析利弊,又引用天象为证,说应当先打胡夏。拓跋焘当然听崔浩的。长孙嵩不服,与崔浩争辩,又辩不过。拓跋焘火冒三丈,当众训斥长孙嵩,说他贪污受贿,还阻挠军国大事。崔浩可能还没意识到,他已经把北魏的军界大佬们彻底得罪了。
这还不算,大军临行,拓跋焘又找崔浩商议:先头部队让谁带领为好,有人推荐了李顺,这人怎么样。李顺是汉人官员,跟崔浩还是亲家。崔浩却说:我太了解他了,他带兵没什么方略,进军还是撤退全凭心情,用不得。这下崔浩跟他亲家也结下梁子。不过李顺后来也被拓跋焘提拔了,最终却因为肆意收人财物,里通外国,被拓跋焘处死。
拓跋焘剧照
按说崔浩结下的这些怨仇已经够他喝一壶了,但他浑不在意。后来又得罪了一个特殊人物,北魏的保太后,拓跋焘的奶娘窦氏。公元429年,拓跋焘想大举出击北方柔然,因为连年用兵,国力消耗严重,百姓愁怨,朝廷内外竟没有一个人支持的,反对声一片。保太后也坚决不同意。大臣们好对付,太后那儿就不好糊弄了,拓跋焘发了愁。
说没人支持也不对,崔浩就坚决站在皇帝这一边。拓跋焘一拍脑门有了主意,让崔浩去说服朝臣和太后。话说这也不是他第一次跟朝臣辩论了。不过跟太后讲理还是第一次。崔浩先是发动三寸不烂之舌,引经据典,又动用天象吉凶的大招,证明出兵柔然的必要性。众朝臣派了个能言善辩的人叫张渊的跟崔浩过招。仅两个回合,张渊就满脸惭愧败下阵来,拓跋焘十分得意。然后崔浩又前去跟太后讲理,不负皇帝重托,把太后辩得张口结舌。这次北魏出兵差点就俘虏了柔然可汗。
北魏与柔然形势图
历史已经证明,崔浩有关军国大事的每个建议每个谋划,两任皇帝只要听从,都对魏国十分利好,反之则皇帝后悔,大损国家利益。所以后来拓跋焘已经习惯性听从崔浩了,甚至对尚书们说过,你们凡是有什么大事不能决断的,可以不必请示我,直接问崔浩就行了。崔浩神机妙算的故事很多,不再赘述。
每逢远方朝臣或者他国使者觐见,拓跋焘总是指着崔浩对他们说,你们瞧,这就是我大魏最厉害的人物,别看他细瘦文弱,却是真正的足不出户决胜千里。俺就是听从他的谋略才灭了你们的国家。在坐的有北燕、胡夏等被灭国的朝臣或曾经的国主,拓跋焘后半句是说给他们听的,不知道他们作何感想。
史载崔浩长得白皙瘦弱,面目俊秀如女人,所以自比张良。但张良有道骨仙风,功成名就之后随即隐退,崔浩可没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他早已开始膨胀了。
崔浩像
除了崔浩,拓跋焘还有一个极重要的“国师”寇谦之(拓跋焘信道教),是个修为很深的道士。早年寇谦之与崔浩交谈几次后,对他的学问深深折服,感叹说这人简直是尧舜的名臣皋陶再世呀!从此寇谦之开始跟随崔浩学习儒术,道家儒家兼修。崔浩专门为他写了二十卷的学术著作,寇谦之珍藏起来。但崔浩起初并不接受道家学问,后来寇谦之有意无意露了几手,崔浩大吃一惊,顿时醒悟过来,拜了寇谦之为师学习道术。
谦之地位很高却基本不染指政事,这在历史上极为罕见。而且他悲天悯人,非常善良。这才是真正的道骨仙风。公元446年,北魏关中地区胡人盖吴造反,拓跋焘亲自带兵平叛。打下长安后,随行人员有的投宿在寺庙。寺庙的和尚们拿出酒来给众人喝。崔浩看见一愣,四处转悠,居然在庙里发现了大量兵刃。崔浩本来就厌恶佛教,拓跋焘也不信佛,崔浩立刻报告了拓跋焘。
西安法门寺
那时候的寺庙有多乱?拓跋焘给我们展示了。他派人搜查全长安的寺庙,发现他们不但暗里酿酒贩卖,还有不少官员、富人把大量金银财产藏在寺庙,还有些寺庙的地下室里关着很多妇女。拓跋焘正在气头上,崔浩趁机劝他下令杀掉全魏国的和尚,拆毁寺庙。也不知道崔浩为什么这么恨和尚。
当时寇谦之也在场,吓了一跳,赶紧劝拓跋焘和崔浩不要动怒,从轻发落。要不是牵涉这么多人命,他才懒得过问政事。拓跋焘和崔浩平素对寇谦之非常敬重,他提出的建议从没拒绝过。但是这一次崔浩有点不正常,当场跟寇谦之争论起来,非要杀尽天下和尚。寇谦之毫不退让,据理力争。拓跋焘犯了难,最终还是采用了崔浩的建议,魏国开始大举“灭佛”。
寇谦之人脉很强大,先紧急通知了太子拓跋晃。拓跋晃信佛,无奈之下派人给魏国各处寺庙通风报信,让僧人们快逃。这边压着皇帝旨意暂不执行。魏国大部分僧人逃过一劫,只有长安一地的和尚倒了霉,几乎被杀尽。崔浩这种“一刀切”的粗暴方式,不知道得罪了天下多少人。
青岛崂山三清始祖圣坛
崔浩年龄越大越糊涂,习惯了皇帝的信任和顺从,逐渐胆大妄为起来。他推荐的官员,光当上郡守的就有几十个,很多人都是平步青云。太子拓跋晃看不惯,有一次向崔浩建议,应该让他们从基层历练,慢慢提拔,崔浩当场就跟太子争得面红耳赤,连未来的国主都不放眼里了。有个叫高允的人,官不大,但精通儒学,深明处世之道,他对人叹息说,崔浩这样下去,恐怕要惹出大祸。实际上高允早就明里暗里劝说崔浩收敛一点,崔浩不买账而已。
崔浩早先奉命编修魏国国史,拓跋焘专门交代说,务必要依据事实。崔浩是总编,手下有一帮文官帮他写。崔浩不懂变通,说皇帝要求越真实越好。底下那帮人为了拍崔浩马屁,北魏前代的国史,事无巨细全都写了进去。北魏历代国主的黑历史、干下的坏事,并没有漏记一件。高允也参与其中。高允对这一点也并没有不同意见。黑历史写了就算了,千不该万不该大肆宣传。
影视剧里的史官
公元450年,崔浩主编的魏国国史完成,他命人在国都平城大街上竖起了许多石碑,挑选国史“精华内容”刻了上去,记述的“好事坏事”各有一箩筐。魏国鲜卑族人一看就不乐意了,哪有这么写本家历史的?从百姓到官员,都争先恐后向他们的大首领拓跋焘告状。
拓跋焘定睛一看,自家的国史也太拿不出门了,这不是埋汰人吗?喜怒无常的拓跋嗣发飙了,下令将参与编写的人全部处死,还要灭五族,这可是几千条人命。太子拓跋晃器重高允,要帮高允求情。高允表示自己来。他面见拓跋焘说:崔浩是总编,并不负责具体编写,我写的内容最多,请陛下对崔浩还有其他史官开恩。
北史
拓跋焘欣赏高允的气节,高允一番话不光救了他自己,还救下了几千人。拓跋焘喊来崔浩问话,崔浩一问三不知,当场蒙圈了。拓跋嗣下令将崔浩和他手下的史官全部处死,崔浩灭族。崔家的姻亲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也都被灭族。
表面看这桩大案是个“文字狱”,但纵观崔浩的人生轨迹,实则是他得罪人无数还不自知,又不懂收敛,有人利用了拓跋焘暴躁的性情借刀杀人。拓跋焘翻脸太快,本来是他最倚重的人,突然就下此狠手。崔浩死后不久,拓跋焘发现新起用的谋臣处处不如崔浩,对人叹息说,崔司徒死得可惜了。的确可惜,崔浩对北魏居功至伟,除了“灭佛”一事过份,并没有什么大罪,却在一日之内轰然倒台。
公元2021年1月26日,读《通鉴》有感而发。
南朝和北朝的第一个朝代都朝气蓬勃,富有进取心。
南朝第一个朝代是刘裕建立的宋,由于得之于东晋,因此刘宋是站在东晋的肩膀上,接收了东晋现成的国土和人口,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拓跋珪建立的魏,后称为北魏。北魏没有刘宋那么好的条件,而是以部落出身,逐步打拼而来,因此虽然没有与生俱来的优势,却更加适应群雄争霸的环境,结果就是拓跋氏建立的魏不仅比刘宋国祚长,而且比刘宋强大。
北魏之所以发展迅速,除了拓跋氏几代人励精图治,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魏立国初始就打好了基础,这个基础的建立,离不开一个汉人,就是崔浩。
二、从秘书到军中谋主
崔浩是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少年时就喜欢文学,并“博览经史”,还会“玄象阴阳”,对各种学术都有涉猎,还精通义理。精通这么多学派和学术的人,大多都是诸葛亮、管仲之类的谋略家,而且能涉猎这么广的范围,说明其本人的志向不小。
因此,崔浩身上有三国诸葛亮的影子。
天兴中,也就是公元400年左右,拓跋珪刚在平城建“魏”,崔浩就来到北魏朝廷做官,成为秘书和著作郎。
著作郎是为高门士族之子准备的过渡性职位,实际并没有多少事做。崔浩能做著作郎,说明作为汉族高门士族的清河崔家此时已经被拓跋氏接受。但拓跋氏并没有给崔浩任何的关照,他在高门士族中并没有显得特别突出,还是和其他官宦子弟一样,按部就班上班。
但是在芸芸众多的官宦子弟中,崔浩还是被拓跋珪盯上了。
拓跋珪看上崔浩,是因为他的书法好,拓跋珪常将崔浩带在身边,为他处理文字。
经常在拓跋珪身边的崔浩,有了显示他与众不同的机会。
拓跋珪雄才大略,魄力十足,敢于亲率2万军破后燕8万精锐,因此本人有一种不怒而威的威严,对待属下们非常严格,稍有过错就要加罪,这让他的属下们心理压力非常大,经常想着如何逃离拓跋珪的视线。只有崔浩恭恭敬敬,勤勉不怠,还常常陪在拓跋珪身边加班,终日不回家。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