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科普应经得起科学共同体审视,如何理解这句话

时间: 2022-07-31 00:01:3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科普应经得起科学共同体审视,如何理解这句话

科学共同体究竟是什么,它的意义是怎样的呢?

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是由科学观念相同的科学家所组成的集合体--科学活动的主体。

1942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拉尼( M. Polanyi)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首次使用。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运用"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来说明科学认识发展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认为"科学共同体"在实际上和逻辑上都很接近"范式"。指出一个范式只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东西;由于这些成员使用共同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由一些学有专长的科学家所组成。

美国社会学家R.K.默顿十分强调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获取可靠的知识,科学共同体的任务则是建立和发展科学家之间那种为获得可靠知识而必须的最佳关系。他提出科学共同体的准则即规范是:普遍性、公有性、大公无私和有根据的怀疑态度。


分类标准:

科学共同体有许多分类标准,如以学科、国籍、地区等来划分。但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标准主要是两类:①按人的属性如性别、年龄来分层;②依据人的社会属性如收入、权力、权威和声望、教育程度、职业等来分层。随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由一个科学共同体转移到另一个科学共同体,或者在多门交叉学科创立新的科学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的功能表现在:能形成持续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科学成果进行同行评议,为科学家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的机会等。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是通过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社会效果和在科学共同体中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表现出来。

功能意义:

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建制的核心,是由科学家组成的专业团体,具有共同的追求目标,为加强交流、促进科学进步而结合在一起。科学共同体有多种功能,其中比较重要的数项包括科学交流、出版刊物、维护竞争和协作、把个人知识和地方知识变成公共知识、承认和奖励、塑造科学规范和方法、守门把关、培育科学新人、争取和分配资源、与社会的适应和互动、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等。

科学共同体就是人类团结起来一起攻克科学界上的难关,它的意义是有助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

“科学传播”能替代“科学普及”吗

  “科学传播”与“科学普及”虽然只有两字之差,却有本质的区别。科学普及的“普及”二字的含义是指“面向社会全体人群的行为”,它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的目的和本质,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对未知现象进行研究和探索,倡导全社会各种力量都来参与科学事业的发展。当大众都具备了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洋人、敢于怀疑一切、善于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之日,就是中国科学技术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之时。而某些自谓“科学传播者”的人却提出以目的含混不清、片面强调专家权威作用的所谓“科学传播”来偷梁换柱的取代“科学普及”,因为他们所忌讳的正是“普及”二字,他们的脑子里本没有“平等”的观念,“学术传播”只是个幌子,在他们眼里,既无身份又无地位的民间百姓都是愚氓,如果老百姓也能对高深的科学问题说三道四,甚至希望解决某些重大的科学问题,岂不是大逆不道吗。所以,科学应属于“科学共同体”,只有像他们一样的“专家”、“教授”才有“传播科学”的资格,老百姓只能乖乖地听他们“传播”的陈词滥调和奇谈怪论,其最终目的到底是在传播“科学”还是想传播他们自己。  “科学传播者”们有一种奇怪的逻辑,研究科学问题就必须进入“科学共同体”,在“科学共同体”之外从事研究工作就没有价值。按此逻辑,不是专业体育运动队的运动员,你就不要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事业只需少数具备争夺冠军资格的运动员就够了,其余的人致力于体育运动都没有价值。但请记住,冠军正是从无数或专业、或业余的运动员中产生的,如果我国没有广泛的体育运动社会基础,只有极少数人从事体育事业,能出那么多世界冠军吗?一个国家如果只有极少数人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大多数人都被排斥在“科学共同体”之外,甚至连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科学理论”的权利也被剥夺的话,那这个国家的科学事业能够兴旺发达吗?最近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非常6+1”节目办的很好,它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那些“明星”们其实也没有什么“高明”之处,普通百姓只要自己努力同样可以取得成功。  真理是客观的,因为它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在观察同一对象时可能得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是,任何人都应有追求真理的权利。过分强调尊卑贵贱的儒家传统思想是科学创新的最大障碍,“科学传播者”们对此却津津乐道,当他们用大量精力论证“民间科学爱好者”们发表论文的刊物的权威性时,却忘了科学创新的关键是学术自由,而学术自由的前提就是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对科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实践才是检验谁的观点是真理的唯一标准,连这一点基本常识都没有,只迷信什么“基本范式”的人如何传播科学呢?“民间科学爱好者”中当然不乏行为不端之人,难道“科学共同体”中就都是“圣贤”,目前正规科研部门的学术腐败现象也屡见不鲜。科学领域出现一些阿Q式的“革命党”并不可怕,而不许人家革命的“假洋鬼子”才是心腹大患。在“科学共同体”之外钻研科学问题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理应多多益善,倒是习惯翻着“老黄历”指手划脚教诲别人的“科学传播者”还是越少越好。

什么是科普?

科普:普及科学知识
科普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科学普及。老实讲,这样的解释跟不解释没什么区别。要解释科普这个词其实很困难,因为据说压根儿就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有人认为科普这个词的提法就是错误的。在外语中,就找不到能够相对应的词汇出来。
普及的概念大家都清楚,就是普遍地传到,普遍地推广,以使被推广的事物大众化。如果按这个意思来理解科普,那科普就是普及知识。这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科普等同于教育了。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教授人们知识,而且远比目前所谓的科普教授得详细认真,应该说普及得更彻底。二是科普没有必要。因为相当多的知识不可能被普及也没有必要被普及。比如说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比如说显微外科和热处理,这些知识可能被普及吗?有必要让大众都懂吗?结论是显而易见的,科普不是要普及什么知识体系。 其实科学还有一个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意义:一种通过逻辑推理从观察到的事实得出可验证的结论的思维方式。通俗地理解这句话就是,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符合道理的分析,然后得出一个经得起检验的结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你的想法及做法就是科学。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并不仅仅是知识,它更是一种活动,是一种思维与实践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他的思维方式是不科学的,他一样会不断地犯错误。
这样来看,科普的意义就应该是普及一种思维方式了。因为如果人人都学会了正确地观察事物,正确地分析事物,正确地运作事物,他所得到的结论和结果就会是符合科学的。至于他能够用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来进行分析研究与运作,那是教育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人受到的教育程度越高,他所进行的活动就可能会更复杂,得出的结论也就可能会更精细。但无论是孩童还是科学家,只要他的分析研究与运作是正确的,他就是科学的。这种思维与运作的方式,我们就叫作科学精神。事实上,科普的意义就在于普及科学精神。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科学精神,他才可能会对事物产生科学的兴趣,也才可能去观察、去分析,也才敢于提出疑问,也才能够去探索。反之,一个肚子里装了不少科学知识的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他不仅难于发现真理,甚至可能在明知真理时却反对真理。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
科普工作中常常会向公众宣传一些知识性的东西,展示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万千气象。它与学校的知识教育不同。科普注重的是通俗性、趣味性。目的是引起人们对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为进一步弄清真象而去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科普还会通俗地介绍一些知识和技术,以使公众对其有个一般性的了解。我们将这称之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一个公民应该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自然有所了解,这样会对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有好处,也对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提示性帮助有好处。比如说,我们得到一些营养学方面的科普教育,就知道了应该如何吃得更健康;我们得到一些关于地震的科普宣传,就知道了在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做等等。有很多简单的知识和道理并不一定天天会用到,但知道得多了,人就会变得聪明,兴许哪天在遇到一个问题或一个情况时,你就会因此而受益。这也是科普的意义。
科普就是让全社会公众理解科学、热爱科学,创造一个科学的氛围,是一个让公众很轻松地就能知晓天下事的方法。
科普就是科学知识普及 over
文章标题: 科普应经得起科学共同体审视,如何理解这句话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917.html

[科普应经得起科学共同体审视,如何理解这句话]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