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30 06:00:41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五国伐齐,燕军几乎全部陷落了齐国的城市,唯独东边的即墨和西南的曹县尚未攻下,因齐阂王在营,乐毅遂合并军队主攻营县。即墨减少了燕军正面的强攻,获得了难得的喘息之机,得以加固城池,以备防御。而南边的营县,因楚将淖齿的防守,亦相持不下。
燕军见营县难攻,又移兵向东包围了即墨,此时即墨大夫领兵出城交战,兵败殉国,城中丧失了首领,于是大家纷纷推举田单。大家说"安平之战的时候,田单宗人因为车轴附以铁笼得以保全,说明他懂得用兵作战。"在大家的拥戴之下,田单做了将军,率领即墨人民顽强地抵抗燕军。一代英豪就这样在危难之际被推到了前台,由此去开创他惊天动地的不朽伟业。
田单上任后加强防守
田单上任之后,深知弹丸之地的即墨难与燕军相抗,再者兵败国倾之余,也难以有多少战斗力,他吸取了前即墨大夫贸然出城交战兵败身死的教训,采用了当时唯一可行的退保城中的防御政策,修筑守城工事,坚守不出,使敌人难奈我何。同时在城中动员人民、训练军队、增加战斗力,既是为了守城,也是为伺机反击作军事准备。由于这种正确的战术策略的实施,田单成功地抵抗了燕军的进攻,保住了即墨燕军在此相持了几年,竟难以踏进即墨城一步。
锐利的燕军能在数月之内长驱直入,攻陷齐都临淄,其实就古代战争的情况来讲,燕军陷齐后,七十余城须处处布防,不如此后方不稳,战线过长,耗占兵力甚大,己难以集中起优势兵力。此时韩、赵、魏、楚的盟军部队早已撤走,燕兵孤军深入,有多少兵力可以调遣再者营地为临淄东南的边境、与楚相接。
起初,楚将淖齿领兵救齐驻守于此,淖齿杀阂王后曾率军与燕相抗。再加后来营地军民的抵抗,故能相持甚久,保住营城不失。即墨为东边海限之地,能与燕军相抗衡数年不下,除燕军的兵力不济外,与即墨城中齐人的同仇敌忾、合力抗燕的民心有关,更与田单所采取的这种固守城池,避敌不出的极为正确的防御策略大有关系。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争斗不休。在这样的动荡时局下,诸侯们都纷纷变法强国,以图在这个乱世中争得一席之地。
而在这些变法的国家之中,秦国是变法最为彻底的国家,因此秦国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不过,秦国虽然强大,却也不能一手遮天,比如山东六国中的齐国,其实力虽没有比秦国强大,但是也不见得逊色多少。其巅峰时期齐闵王甚至能够和秦国的秦昭襄王并称为东西二帝,足可见齐国的强大。
只是很可惜,齐国齐闵王因为骄纵跋扈,目中无人,遭到了其他各国的一致不满。最终,在燕昭王的领导之下,乐毅率领着五国联军打败了齐国的部队。随后,乐毅更是乘胜追击,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几乎灭亡了齐国。虽然在这以后,田单用了一系列计谋帮助齐国复国了,只是齐国却再也没有强大起来,直到被秦国消灭。
大家看完之后是不是产生了一个疑问:齐国被乐毅攻占了七十余座城池,几乎灭亡,那么田单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复国的呢?要知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计谋都是无效的,而燕国在攻占了齐国七十余城以后,几乎相当于两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可燕军就是在这样的优势下被田单打败了,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最后却功亏一篑,被田单复国
燕国燕王哙时期,燕王哙受到旁人的蛊惑,居然将王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而燕王哙的后人们自然不会甘心王位被一个外人夺走,于是这两拨人就互相攻打起来,燕国也因此陷入了内乱。
燕国发生了内乱,位于燕国旁边的齐国齐宣王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于是,齐宣王以帮助燕国平息内乱为借口,趁机侵占了燕国的许多土地。燕国和齐国的仇怨就此结下。
燕国内乱平息以后,燕昭王即位。燕昭王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广纳贤才,企图有朝一日亲自报仇。上天也许是眷顾燕昭王的。
齐国齐闵王即位以为,在南边重丘战胜了楚国宰相唐眛,在西边观津又打垮了魏国和赵国,随即又联合韩、赵、魏三国攻打秦国,还曾帮助赵国灭掉中山国,又击破了宋国,扩展了一千多里地的领土。可以说,齐国在其手上达到了鼎盛。
然而弊端也随之而来。齐国田氏和三晋之国一样,都是通过篡位立的国。这就导致,虽然这几个国家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些小摩擦,但是他们整体上是处于统一战线的。可是,随着齐闵王不断的挑衅三晋之国,并灭掉了宋国以后,齐国和三晋之国之间就再也不存在什么统一战线了。
别的不提,宋国是当时天下商业的中心,财富十分可观,而它的地理位置就处在三晋之国和齐国之间。因此,无论是齐国还是赵、韩、魏,都对这块地虎视眈眈。如今齐国占着自己的国力强大,直接灭了宋国,损害了三晋之国的利益。
是以,当燕昭王号召诸侯合纵攻齐的时候,三晋之国都是满脸的同意。而齐国再强大也不可能抵挡住五国的联军,因此齐军很快的就败下阵来。
在击败齐军以后,其他诸侯国的联军就陆续回国了,唯有乐毅没有回去。乐毅认为齐军主力已破,燕国应该继续追击。于是在五年时间里,乐毅连破齐国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和即墨没有收服。
眼看着齐国就要灭亡,燕国国内却传来了一个噩耗,那就是燕昭王去世了。这一消息,对于齐国的田单来说,是天赐良机。他知道燕惠王与乐毅一向不和,再加上乐毅一直没有攻破莒和即墨。此时只要散布乐毅想要自立为王的消息,燕惠王一定会相信。
果不其然,燕惠王相信了谣言,派骑劫替代了乐毅,而乐毅害怕自己被燕惠王所杀,就逃出了燕国。失去了乐毅的燕军就像失去了主心骨一般,被田单玩弄于股掌之间。
就这样,乐毅好不容易攻下的齐国城池被田单轻而易举的收复了。
田单能够顺利复国原因
一、燕国国力的弱小
燕昭王灭齐之心早已有之,可奈何燕国国力实在弱小,这才只好借其他诸侯之力攻打齐国。虽然燕昭王是燕国少有的明君,燕国在其手下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燕国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其无法发展壮大。
就拿地理位置来说,燕国北有胡人,西有强大的赵国,南有强大的齐国,根本就没有发展的空间。而战国时期的生产力也并不发达,粮食产量不高。燕国位于北方苦寒之地,温度也较低,这就意味着燕人需要更多的粮食来补充热量。
土地不足,燕国的人口就上不来,相对应的士兵数量就上不来。而粮食不足,燕国就支撑不起大规模的战争消耗。
乐毅也是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没有急着彻底消灭齐国。不仅如此,乐毅每攻破一个城池,就要在当地减赋税,废苛政,以此来收服民心,否则攻克齐国的七十余城,乐毅哪里需要花费五年的时间。要知道,齐国的主力已经被五国联军消灭了。
也正是因为燕国国力孱弱,才会如此容易地将胜利果实吐出去。如果燕国有足够的兵力,那些在燕军掌握下的城池哪里有那么容易脱离燕国的掌控。
二、燕国内部的矛盾
旧王去世,新王登基,在战国时期,从来不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因为新王的登基,不仅仅意味着权力的交替,更意味着权力的重新洗牌,那些旧王重用的旧臣很可能在这次权力洗牌中北清除出去。比如说秦国的商鞅,为秦国立下了不世之功,在秦孝公时期也是权势滔天的存在。可是,秦孝公刚死,商鞅就被扣上了造反的帽子,最后被杀。又比如楚国的吴起,楚悼王在世之时,吴起官至令尹(令尹是楚国最高的官位,相当于后世的丞相)。结果,楚悼王刚死,吴起就被旧贵族杀死了。
在燕昭王这里,也不例外。燕昭王刚死,燕惠王就和乐毅产生了矛盾。理由无非就是两个:
第一个理由是乐毅在燕昭王时期权势滔天,得到了重用,从而和燕惠王发生了冲突。我们不知道乐毅和燕惠王的矛盾是什么,但是从乐毅和燕惠王之间有矛盾被田单知晓来看,他们之间的矛盾应该还不小。否则不至于这么一件燕国内部的事情都能被田单(田单是齐国的一个远房宗亲,在田单复国以前,田单地位十分低下,不受重要)知晓,并让其成功地施行了反间计。
第二个理由是燕国的军队都掌握在乐毅的手上,齐国的大部分土地也在乐毅的手上,这使燕惠王十分害怕。这个理由更加实在。自古功臣难善终,更别说乐毅这种手握军权的名将了,燕惠王害怕也在情理之中。当初白起想要乘机消灭赵国,却被燕昭襄王拒绝了,说不定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三、骑劫的无能
理由再多,如果替代乐毅的骑劫是个猛将,燕军也不至于失败。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骑劫的无能。骑劫的无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骑劫心思过于简单,看不透田单的阴谋。田单赶走乐毅以后,并没有把握击败燕军,因此他又采用了新的计策。田单先是派人在燕军营地里散播谣言,说齐国人最怕的莫过于鼻子被割,以及祖先的坟墓被挖。燕军如果用这两种惩罚来威胁,即墨城中的军民一定会毫无斗志,开城投降。结果正如田单预料的那样,燕军照做了。而燕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齐国人纷纷士气大增,众志成城,以图报仇雪恨。骑劫身为燕军统帅,燕军的这些行为必定是经过他首肯的。因此说他心思简单,并没有错。
第二个方面,是骑劫统帅能力不足,无法掌控全军。关于田单复国,大家肯定听说过火牛阵。然而实际上火牛阵的威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燕军之所以被火牛阵击败,都是因为没有见过火牛阵而产生的恐惧情绪。然而,战场之上局势万变,出现一件新鲜的事物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时候,一名合格的统帅就十分重要了。能否及时制止住士兵的恐慌情绪,并鼓舞士兵的士气,成为了衡量一个统帅是否合格的关键。很可惜,骑劫并不是这样的统帅,否则燕军也不会在力量占优的情况下被齐军打败。
结束语
田单凭借着即墨城中的士兵就能击败如日中天的燕军,确实称得上是一代名将。而燕国的失败不仅仅是燕惠王的损失,更是燕国人民的损失。
战国时期燕国爆发了内乱,而此时齐国趁着燕国内乱进行了攻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燕国根本就抵挡不住齐国的进攻,所以很快就沦落了,而这也就给燕国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为了报仇所以在燕昭王继位之后励精图治,并且高筑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就这样吸引来了燕国名将乐毅。后来经过长期的隐忍,齐国引起了众诸侯的仇视,此时乐毅认为时机已到,因此向齐国发起了反击。也就在这一次的反击之中,燕国连续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整个齐国只剩下了即墨和莒县两座城池。
乐毅伐齐
但齐国并未因此而灭亡,此时横空出世一个人物,那就是田单。田单在危难时刻上位带兵,依靠两座城池的形势逆转局势,最后不但是收复了齐国的七十座城池,还为齐国重建秩序并立新王,拒外敌。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田单为什么能在劣势的情况下战胜齐国呢?特别是齐国的乐毅称之为一代名将,在能力上绝对不差,又怎么会被击败呢?
战前局势
《史记》中记载“燕既尽降齐城,唯独莒、墨不下。”;也就是说齐国在燕军的攻打下,仅剩下了两座城池。但为什么乐毅要剩下两座城,不干脆一鼓作气呢?实际上乐毅有着自己的打算,在不断地征讨下燕国前所未有的强大,但也正是因为短短五年内的快速膨胀,乐毅知道一定要采取怀柔之策才能够真正齐国的土地。故而在围困即墨和莒县的时候,乐毅开始巩固前期占据的城池,不但是实行减赋税、废苛政的方式,而且及其重视齐国的风俗文化。这种方式是希望能够从根本是去瓦解齐国,才能达到打一寸齐国之土,得一寸齐国之土的目的。
乐毅
《资治通鉴》记载:“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齐民喜悦。”;在乐毅的主动修复下,齐国百姓逐渐接受了燕国的统治。而且在齐国人当中也多有投靠燕国的人,“齐人食邑于燕者二十馀君,有爵位于蓟者百有馀人”,其中食邑于燕国的多达二十多人,接受爵位的更是多达百人。
所以此时的局势是燕国力图在心理上真正克服齐国,而齐国则是逐渐在向下的形势之中衰败。
田单的前期打压
那么田单是怎么在国土尽失,又人心涣散的情况下反击的呢?这就不得不说田单的宣传学应用了。田单深知燕国采取怀柔政策只会让齐国人失去战斗的意志,为了激发仇恨和齐国人的战斗力,田单在齐国人的心理上做了辅助工作。
田单
首先田单要做的就是给自己换一个对手,乐毅是名将而且能力不俗,但是却和燕昭王太子,也就是后来的燕惠王有仇,所以燕惠王对乐毅心有忌惮。《史记》记载“田单闻之,乃纵反闲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田单
田单借着这一空隙在燕国散播谣言,燕惠王听说了谣言之后,真的就对乐毅怀疑,还派骑劫去接替乐毅。而后田单则是进一步削弱对手的士气,《史记》记载“而田单乃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悉翔舞城中下食。燕人怪之。”;燕国人每一次都能看到在齐国的城池上盘旋着很多的飞鸟,但却并不知道这只是田单的计策,营造的假象,一个个都以为是有神仙相助燕国。
心理战
对外策略安排妥当之后,剩下的则是如何激发自己的士气。而田单所采取的就是利用仇恨心态,先激发自己人的仇恨。
《史记》:“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
《史记》:“单又纵反闲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墓,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从这两条记载当中可以看出,田单先是放出谣言说只需要割掉了齐国俘虏的鼻子,那么齐国人就会害怕;只要挖掉了齐国人的祖先陵墓,那么齐国人就会恐惧。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会激发齐国人的仇恨,而之前乐毅所做的工作全部都功亏一篑。最后一步田单则是假意投降,实际上是为了消除对方的防备,并且让齐军松懈。
田齐交战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之前田单就曾假意营造过神仙说,所以田单乘着天黑的时候将三千头牛身上画上,在牛尾巴上点燃火苗。牛受到了惊吓之后直接冲出城外朝着燕军奔去,燕军还真的以为是神兵天降,惊吓逃跑不计其数。田单乘胜追击,并且在过程中不断壮大,并且收复了之前失去的城池。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