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同是西方国家 为什么俄罗斯德国的古典音乐要比英法知名度高很多

时间: 2022-07-29 01:00:5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同是西方国家 为什么俄罗斯德国的古典音乐要比英法知名度高很多

为什么古典乐作曲家都集中在奥地利,德国,意大利那里,后来苏联也涌现了很多而像法国英国美国为什么没?

从巴洛克时期开始,古典音乐家就都在德国等地,这与当时的历史和文化都有关,各国对音乐的要求不一样,音乐发展形成的方式和过程也不同.当时德国等地的宫廷都要有高级的乐师,因此产生了许多作曲家.后来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在19世纪末20实际初的时候,在文学领域出现了浪漫主义的高潮,在1910年左右影响了音乐界,波及欧洲,在欧洲范围内出现大批优秀作曲家.后来民族乐派等新音乐风格出现,俄罗斯,挪威等国家相继出现优秀作曲家.法国也有的,比才,写<卡门>的...
美国历史本来就短,近代的音乐剧还可以,但是为什么没有古典音乐,我也不知道...
因为人家创新能力比我们要强好多,我们知会模仿。。。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后来影响比较大的就这几个国家..
事在人为
和文化有关吧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

跪求中外音乐的区别。3000字左右。

1、音列的不同调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

2、流行音乐差异

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存在的流行误区。我们的国内流行声乐停留在非常非常浅表的声乐虚动,这类流行声乐波段的最大特性就是波度低糜,脉动平实。

从深层说就是要通过数次的神经脉动磨合,才能在记忆神经里对这类声波的脉动波进行强迫式接纳。所以这类流行声乐波命名为‘神经被动式脉动声乐波’。

西方的流行乐:西方流行乐它最大的声乐特性就是声乐波与人的神经传导相接近,当我们在那种声乐中呆久时,我们就难免跟着那种声乐来调整我们自身的神经动感节奏,也就难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这种声乐波命名为‘神经强迫式脉动声乐波’。

3、两者的古典音乐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呼吸,西方古典音乐注重节奏。两者在技术上的最大差异在于音调和演奏方式。在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强调理解的智慧。西方古典音乐强调美学和功能性。

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曲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西方交响曲的人声波由几个不同的音色推进,分成几个片段,并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声音中。微妙起伏的器乐,能将观众从当下的混沌中带走,稍作延续,使人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理性。

扩展资料:

中国音乐的特点:

1、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2、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

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古典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音乐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1、音列的不同调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

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

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2、古典音乐差异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

如果用声乐波来说的话,西方的这类交响乐的声波递进与人的大脑神精思维进度有着相似的脉动。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定性。我们暂时把西方的乐波称为“辅助思维脉动乐波”。

国内目前传统的声乐艺术流行的似乎只有一些戏曲乐。通过仔仔细细的分析这些传统戏曲的声乐,发现我们的戏乐声停留在一种感触的平面,不管是从戏曲的演唱风格还是戏曲声乐的波谱来看,我们传统的戏曲声乐总是平和的跳跃式,以曲线辐度做渐进式的跳跃,这类声乐最大的特性是与人的隐层情感神经思维有着相似的脉动性。

3、流行音乐差异

目前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存在的流行误区。我们的国内流行声乐停留在非常非常浅表的声乐虚动,这类流行声乐波段的最大特性就是波度低糜,脉动平实。

从深层说就是要通过数次的神经脉动磨合,才能在记忆神经里对这类声波的脉动波进行强迫式接纳。所以这类流行声乐波命名为‘神经被动式脉动声乐波’。

再来说说现在西方的某些流行乐:西方流行乐它最大的声乐特性就是声乐波与人的神经传导相接近,当我们在那种声乐中呆久时,我们就难免跟着那种声乐来调整我们自身的神经动感节奏,也就难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这种声乐波命名为‘神经强迫式脉动声乐波’。

扩展资料

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理论”是核心词,“中国音乐”是修饰“理论”的,而“话语体系”则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

要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厘清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在声音的四个物理特征中,音高和音长更重要,是各种基本乐理研究的重点。

音高包括乐音、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而音长则包括拍、节奏、节拍、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在音高方面,其他概念都建立在“乐音”的基础上,“乐音”的概念和结构是音高方面的“深层结构”,而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是“表层结构”。

在音长方面, 节奏、节拍、板眼等,都建立在“拍值”之上,因此“拍值”是音长方面的“深层结构”,而节奏、节拍、板眼等方面的问题则为“表层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音乐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古典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音乐文化

1、两者的古典音乐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呼吸,西方古典音乐注重节奏。两者在技术上的最大差异在于音调和演奏方式。在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现儒家思想、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强调理解的智慧。西方古典音乐强调美学和功能性。

中国传统音乐领域的表现特点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其深刻的严肃性著称,突出了主客对立。它们大多充满了戏剧或悲剧,反映了一种艺术精神的“壮丽的美”。中国传统音乐深受昆达尤人所知,突出了“爱”与“景”的交融,主客合一,体现了“和声”精神的“美”。

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曲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西方交响曲的人声波由几个不同的音色推进,分成几个片段,并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声音中。微妙起伏的器乐,能将观众从当下的混沌中带走,稍作延续,使人们的思维逐渐趋于理性。

在西方交响曲中,声波的发展类似于心灵的发展。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西方的思想。将西方音乐浪潮称为“辅助思想脉动音乐浪潮”。

2、两者的音列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3、两者的流行音乐不同

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存在流行错误。我国流行声乐存在于非常浅的声乐虚拟运动形式中,这种流行声乐乐队最大的特点是波动性小、脉动平。

从深层的观点来看,通过数次神经脉动来强行接受记忆神经中这类声波的脉波。因此,这种流行的人声波被命名为“神经被动脉动声波”。

西方流行音乐的一部分:西方流行音乐,其最大的声乐特征是声浪和人的神经传导,当停留在这种声乐中时,会跟随这种声乐来调整自己的神经节奏,忍不住要跳舞。因此,这个声波被命名为“神经强迫脉动声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古典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音乐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1、音列的不同调

东方音乐主要是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清音多。西方音乐主要是用的大小是七声,1、2、3、4、5、6、7,其中4、7是两个半音,所以出现浊音。

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是两个大的概念范畴,东方音乐包括很多国家的音乐,不仅仅是中国还有好多别的东方国家的音乐,不同国家的音乐由于调式构成的不同,在听觉上有很不同的地域特色;西方音乐也包含了很多国家的音乐,来自德奥、法国等不同国度的音乐各有不同。

别说是东西方有差别,就是同一个国家不同省份、不同少数民族的音乐有时也大相径庭,这也就是风格的不同。

中国传统音乐主要以五声调式为基础,西方以大小调为基础,中国传统音乐比较质朴。西方音乐色彩变幻多,不过都不是绝对的,不同国度也有相似的音乐。

音乐是在世界各地是相通的,是无国界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

2、古典音乐差异

技术层面上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两者技术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音色与演奏方法。 艺术层面上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并且讲求悟性慧根,因此比较主观。 西方古典音乐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

中国传统音乐境界的表现特点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而中国传统音乐以旷达悠深见长,突出“情”和“景”的交融,主客统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和合”精神的“幽美”。

一般说来,西方国家的古典传统交响乐最能反映西方人的思维方程式,西方的交响乐的声乐波是以数种不同的音色为进阶,分成数段展开,溶入模拟生物的自然成音,精细起伏的器乐声能把听众能从纷乱糟杂的现时中理出一丝的头续,从而让人的思维渐进的趋向于理性。

如果用声乐波来说的话,西方的这类交响乐的声波递进与人的大脑神精思维进度有着相似的脉动。所以从这个方面讲,西方音乐大师的交响乐或多或少的影响着西方人的思维定性。我们暂时把西方的乐波称为“辅助思维脉动乐波”。

国内目前传统的声乐艺术流行的似乎只有一些戏曲乐。通过仔仔细细的分析这些传统戏曲的声乐,发现我们的戏乐声停留在一种感触的平面,不管是从戏曲的演唱风格还是戏曲声乐的波谱来看,我们传统的戏曲声乐总是平和的跳跃式,以曲线辐度做渐进式的跳跃,这类声乐最大的特性是与人的隐层情感神经思维有着相似的脉动性。

所以我们在观看戏曲、听戏乐的时候,很容易触动我们的非理性情感神经。当然,这种非理性情感神经受到戏曲声乐波的触动,自然就能唤醒人的情感记忆,久而久之,就会让人的理性思维神经处于一种抑制冬眠状态。

3、流行音乐差异

目前国内流行音乐市场存在的流行误区。我们的国内流行声乐停留在非常非常浅表的声乐虚动,这类流行声乐波段的最大特性就是波度低糜,脉动平实。

从深层说就是要通过数次的神经脉动磨合,才能在记忆神经里对这类声波的脉动波进行强迫式接纳。所以这类流行声乐波命名为‘神经被动式脉动声乐波’。

再来说说现在西方的某些流行乐:西方流行乐它最大的声乐特性就是声乐波与人的神经传导相接近,当我们在那种声乐中呆久时,我们就难免跟着那种声乐来调整我们自身的神经动感节奏,也就难免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起来。所以这种声乐波命名为‘神经强迫式脉动声乐波’。


扩展资料

在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中,“理论”是核心词,“中国音乐”是修饰“理论”的,而“话语体系”则是“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借助语言进行表达的方式。

要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先要厘清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乐理。

音乐以声音为媒介,在声音的四个物理特征中,音高和音长更重要,是各种基本乐理研究的重点。

音高包括乐音、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而音长则包括拍、节奏、节拍、速度等方面的问题。

在音高方面,其他概念都建立在“乐音”的基础上,“乐音”的概念和结构是音高方面的“深层结构”,而乐音体系、律制、音阶、调高、调式、调型等方面的问题是“表层结构”。

在音长方面, 节奏、节拍、板眼等,都建立在“拍值”之上,因此“拍值”是音长方面的“深层结构”,而节奏、节拍、板眼等方面的问题则为“表层结构”。

中西乐理的“表层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从律制看,中西都采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管子和毕德哥拉斯都论述过“五度相生律”,孰先孰后,尚有争论。毕德哥拉斯用一弦琴解释过纯律,中国古代虽无有关纯律的论述,琴用纯律曾侯钟的测音结果却证明了我国在2400多年前,古琴已采用纯律。

至于十二平均律,则是我国音乐学家朱载堉于1584年首创,一个多世纪后,德国人威尔克迈斯特也提出了同样的理论。

印度人把一个八度分为22个“斯鲁提”,阿拉伯人普遍采用微分音,还把一个全音分为四份,印尼的佳美兰采用五平均律,东南亚国家还有采用“七平均律”的,他们所采用的律制与中国的和欧洲的都不同。

世界各民族音乐使用的各种音阶可分为各音级间的音程不同的“非平均音阶”和各音级间音程相同的“平均音阶”两类。

前者如西洋音乐中的“大音阶”“小音阶”,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正声音阶”等;后者如西洋音乐中的“全音音阶”“半音阶”等。

中西音乐都采用“非平均音阶”中各种各样的五声、六声、七声音阶,又因都用十二个律位,故有采用五声音阶的条件,都可以有“六十调”,若采用七声音阶,则都可以有“八十四”调。

在中西乐理中,调的名称不同,各个音级进行的方式不同,但将它们从低到高排列起来,外表完全一致。

如中国的五声音阶羽调式音阶就和欧洲音乐中的“La pentatonic scale”一致,中国的下徵音阶和西洋的大音阶看上去也一模一样。

然而,印度、阿拉伯音乐中的音阶往往超过七声,东南亚还以“平均音阶”(如佳美兰中“斯连德洛”音阶和泰国的平均七声音阶)为特色,这些音阶与中西乐理中所涉及的音阶差别很大。

俄国音乐理论家霍洛波夫提出,应把欧洲音乐的调式体系分为强调主音的“调性的调式”和强调旋律型的“调式的调式”两种,这两种情况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都存在。

如宫、商、角、徵、羽五种不同的调式都可称为“调性的调式”,而“西皮”“二黄”“欢音”“苦音”等则可称为“调式的调式”。

在音长方面,中西音乐中的“上层结构”也是相同或者非常相似的。首先,两种音乐中都把“节拍”分为两大类,中国有“有板”和“散板”,西方则有“可划分”的拍子和“不可划分”的拍子两种,前者称“metric”或“measured”,后者则称“free rhythm”。

在格里高利圣咏和协奏曲的华彩段中都可以发现采用“不可划分”节拍的作品或片段。汉文中的“节奏”的本意就是“休止”和“演奏(唱)”,西洋乐谱中则用音符和休止符来表示它们。

西洋音乐的“节拍”中有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等,中国音乐的“板眼”中有“一板一眼”“一板三眼”。

中国传统乐理中虽然没有“一板二眼”的说法,但中国音乐中还是有一些三拍子的作品,如山西民歌“开花调”和甘宁青一带流行的“少年”中都有三拍子的曲调。

西洋音乐中“节拍”里“拍”分“强拍”和“弱拍”,“板眼”中分“板”和“眼”,于是就有音乐学家在强拍和板之间、弱拍和眼之间画上了等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音乐 (音乐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古典音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方音乐文化

一个能听懂 一个听不懂

为什么古典期的画家都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音乐家都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

之前有很多人都解答过这个问题,在这里我也谈点个人看法。

的确,欧洲古典的著名画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有)集中在意大利和法国,而著名音乐家大都(不是都,在其他国家也有)集中在德国和奥地利,这是个有趣的现象存在。我想除了政治经济历史地缘方面的因素以外,跟这几个国家民族的性格似乎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家知道,欧洲的意大利和法国素以“浪漫”著称。这两个国家历史上就是充满开放浪漫情调的国家。而绘画作为一种图画艺术的存在,似乎更有利于表现这种浪漫的思想和情怀。因而意大利和法国更具备绘画艺术生长的土壤和氛围,由此也产生了更多的画家。

而德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国家的“严谨”是闻名于世的。实际上这两个国家在奥匈帝国时期原本是一个国家,虽然后来分成了两个国家,但是同宗同祖,同一民族。“严谨”是这个民族性格的重要特征。而音乐是用音符曲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每个声音的把握、音与音之间的衔接,低高平缓的音调处理等等,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还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这与绘画艺术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

而德国人奥地利人的严谨似乎更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发挥,产生众多的音乐家也就不奇怪了。当然,这应该也是后来德国为什么产生那么多伟大的哲学家的一个原因吧。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这一时期德国也产生过伟大的画家。如巴洛克画派的前期代表画家鲁本斯就是德国人。而另外一个国家俄罗斯,也产生过不少伟大的音乐家和经典曲目。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等等。

因为意大利和德国的人比较喜欢画画,所以他们就出了很多画家,而德国和奥地利的人都比较喜欢音乐,音乐氛围比较浓厚,所以许多音乐家都出身于德国和奥地利。
因为这些艺术家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聚集地,喜欢画画的人都喜欢往法国跑,喜欢音乐的大多去了德国,所以就形成这样的圈子。
根据当时的地理环境,还有人文因素多方面形成的并不是单一而存在的,要综合当时的一个形式来进行判断

请教一下 ,哪个国家的音乐造诣最高?

美国的音乐造诣还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的音乐元素比较多元化,在各个领域都有一定的发展,不但是流行音乐。除流行音乐外,不同的音乐风格有着完全不同的受众人群。金属、核类全都是白人在听,乐手基本全员黑人大叔,尤其是小号萨克斯所以美国的在音乐方面还是有很大的贡献的。
你问我哪个国家的音乐造诣最高,我只会回答你中国。虽然我是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但是我爱我的国家,所以我认为中国是在音乐造诣上最高的一个国家,中国的音乐历史也发展了有很长的时间,虽然在刚开始借鉴了一些外国的地方,但是现在的中国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独特的体系了。
如果你了解贝多芬,你知道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英勇进行曲,那么你就会知道,在一个音乐的发源地英国,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跟注重的文化,所以在英国是音乐造诣最高的一个国家,因为他们最早开始发展音乐,所以他们产生了一种特别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在世界范围上来讲,法国的音乐造诣应该是最高的,因为他们国家的语言被称为世界上最美妙的语言,而且他们国家诞生了许多的歌剧家和戏曲家,不过也有人认为是德国的音乐造诣最高,毕竟在他们国家有贝多芬和巴赫这样音乐造诣非常高的音乐家。
我觉得德国这个国家的音乐造诣是最高的,毕竟德国出了很多的有名的音乐家,比如说像贝多芬或者是肖邦全都是出自于德国,觉得能够出现那么多音乐剧将在世界上都特别有影响力特别数一数二的音乐家的国家,肯定音乐造诣也特别的高。

欧洲音乐有哪些典型特征?请解释形成这些特征的文化原因.

  1 欧洲民间音乐的一般特征
  第一个,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第二个,音阶是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第三个,大多采用均分节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节都是平均的。东欧的节拍比西欧要复杂,常常有一种奇数的节拍:3/8、7/8、9/8。

  第四个,它歌唱风格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欧洲风格,比较放松的,音色比较清晰,曲调比较简单,很少用装饰音,很平的吧,合唱当中多声部用得很多,这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风格;另一种欧亚风格唱法,叫欧亚风格,唱法比较紧。

  第五个,就是主要的歌曲体裁,有史诗和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的,还有世俗的庆典,还有舞曲。这是它的歌曲体裁。

  第六,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纪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处漂泊流浪,到处唱歌弹琴啊,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实际上把欧洲的文化,起了个统一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音乐,特别是西欧。流浪艺人不叫流浪艺人,叫游吟歌手。他们的这些表演呢,他原来有的是宫廷里的,有的是民间的,然后在全欧洲,特别是西欧到处表演,最后这些旋律、这些歌曲全部传到,各个地方都有,弄不清哪儿是哪儿的,这个对整个欧洲的文化统一是起了一定作用。

  在我们大谈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却也包含着许多民族因
  素,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难以割舍他们与各自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其创作首先应该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创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说是人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 欧洲古典音乐 民族特征 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
  ,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
  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民族特征的表现不仅限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还表现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
  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间音调的广泛运用或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在表现
  手法上,运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及
  其英雄主义业绩。还反映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体现民族的愿望和性格,还表现
  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爱好。在体裁形式方面,同样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满足各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殊兴趣
  。
  在欧洲古典音乐专业作曲家作品中,由于历史背景和表现上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乐
  派、各个作曲家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乐派民族特征是启蒙意识的自然流露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广泛地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创作之中。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1732——1809)的音乐创作与德国、奥地利民间音
  乐音调、句式、结构、风格联系密切。如《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F大调弦乐四重
  奏》第二乐章《小夜曲》,方整的乐句、简朴的和声赋予他风格简洁、清新的特征。其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
  曲、第四乐章明快的舞曲风格也带有德、奥乡土音乐的特点。
  “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采用德奥民间
  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圣咏式音调,获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师,善于把德奥民间音调和意大利抒情风格
  融汇在一起,创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诗意的美妙的旋律。
  乐圣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
  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在《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中
  都出现德奥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洋溢着德国民
  间歌谣中特有的恳切、质朴、热情的情感。据罗曼·罗兰研究贝多芬表达群众共同感情时,如爱情、友谊、婚
  礼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
  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
  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
  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民间的歌曲形式,也成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曲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创作民歌,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
  这种通俗淳朴的歌曲,又成为舒伯特器乐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钱仁康教授说:“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
  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舒伯特的交响曲、室内乐创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舒伯特以后浪漫主义音
  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音乐艺术》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评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时说:“他的
  《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许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进了
  交响曲,并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仅要说这些乐队声部类似人声了。”(《音乐译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于他的创作之中,成为他鲜明的创作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创立者韦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又译作《魔弹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曲调成为家喻户晓的流
  行歌曲,市场出售商品也以剧名为商标,如“魔弹射手牌啤酒”、“魔弹射手式女装”。该剧取材于德、捷广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亍⒈炊喾叶嘉�鹿�?
  族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
  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
  (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是波兰爱国主义钢琴家、作曲家、中欧民族乐派先驱,其
  作品极富独创性和民族性。玛祖卡、波罗奈兹贯穿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把这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体裁提高到音
  乐会乐曲体裁水准。他作有57首玛祖卡舞曲,创造性地运用其特性节奏与民间调式和声,使其更具有鲜明的
  民间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成为充满诗意的器乐小品。作品中有对民间风笛的模仿(《C大调玛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属和弦交替演奏,刻画民间乐手演奏的声响(《D大调玛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罗奈兹舞曲,完全脱离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严肃的思想内容,成为风格
  独特,刚毅、豪放进行曲式的戏剧性音诗。肖邦把波奈兹舞曲同战场、军队、古波兰的荣耀连在一起。这两种
  舞曲体裁都体现了同波兰祖国精神的联系。
  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1833—1897),对民族民间音乐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其200多首独唱艺术歌曲,绝大部分属于民歌性质的抒情歌曲
  。歌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音调与节奏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联,曲式简洁凝炼,多采用起源于民间歌曲形式的
  分节歌。如《摇篮曲》(OP.49之四)是从一本《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里选取童谣编成歌词,分节歌形
  式,圆舞曲基调,轻轻荡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劳小夜曲》(OP.84之四)是从下莱茵地区的一首民歌
  中选出编为四段歌词,旋律接近德国民间舞蹈歌曲的质朴风格。《永恒的爱》(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谱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创作发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匈牙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
  歌剧之王威尔第(1813—1901)是欧洲乐坛享誉最高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应保存
  其民族所专有的特点。”(列维克《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325页)其歌剧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戏剧
  性,这些旋律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通俗、鲜明、易记,新歌剧一旦上演,其中许多曲调不胫而走广为
  传唱。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弄臣》中的《女人爱变卦》(后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泛舟海上
  》成为创作民歌)就烩炙人口,而《游吟诗人》中的《火焰上升》几乎已成为民间歌曲了。
  浪漫主义乐派的形成正处于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音乐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时期。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
  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
  四、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民族特征借以激发民族意识、
  提高民族觉悟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地,欧洲各
  国——尤其俄国和北欧各国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日益增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欧洲各地区进入了民族文化兴起的时期。民族乐派的诞生
  ,显示了民族文化开始走向了繁荣。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无论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都和浪漫乐派一脉相承。他们把浪漫乐派所
  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把“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现特征。其结
  果,浪漫乐派所强调的民族民间特征,在民族乐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创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历史题材的“祖国英雄悲剧”。作曲家采用了丰富的俄罗
  斯民谣,借用世界歌剧艺术的形式,汲取德国、意大利浪漫乐派技巧而创作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一部俄国民族
  歌剧。1884年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
  《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舞曲《卡玛林斯卡雅》作为主题,用交响音乐的形式进行变奏展开,鲜明地刻画
  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它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
  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格林卡十分重视从俄罗斯的民族诗歌中,
  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
  和声上尽量避免浓重的纵向和弦性四声部和声法,而采用俄罗斯特有的复音、复曲调技法。他的创作实践为俄
  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铺平了道路。
  浪漫时期鲜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特点。他的作品中,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胜于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事
  实上他的音乐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间的现实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
  克兰民歌《来吧,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仍主
  要是独具个性的俄罗斯式的。
  19世纪下叶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册16
  首《斯拉夫舞曲》,这些包含有波尔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奥特兹美克、波罗奈兹、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兰、乌克兰等众多民族舞曲体裁而举世闻名,得到国际音乐社会的广泛赞誉。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纽约
  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调的音调核
  心(但反对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织入了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波希米亚人的爱国赤子之心。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旋律
  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国艺术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位国际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几
  十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卓著。他与同窗好友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196
  7)提出“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再认识”的论点震动全欧音乐界。巴托克为了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与研究,
  从中找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音乐母语”,把民歌的搜集活动,扩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区:斯洛伐克、罗
  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区。搜集、记录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搜集分析方法,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土生土长的匈
  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钢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价值。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们艺术目标明确
  ,行为自觉,欲使音乐文化成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觉悟的手段。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识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决定的。
  五、几点启示
  从欧洲古典音乐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几点启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家,可以说都是民族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赵fēng@①教授语)重要特征。世界各国专业音乐创作,尽管其音乐中心特征有所
  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性作为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这一点毫无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说:
  “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强欧洲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
  界铺路垫石作出贡献。“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音乐界,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圈内影响较深,应花大力气进
  行批判、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关系。在师范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
  应加强欧洲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最近一位美国音乐教育专家来信问到:“听说中国教育工作者有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现在是否有学好世界音乐文化为走向世界做准备?是否认为这是未来的必定趋势?
  ”(《音乐研究》93年第一期29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应该看到几十年
  来西方音乐理论、技法、教育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起的全面而积极的影响。要防止在批判“欧洲音乐
  中心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学习研究欧洲及
  世界各国音乐理论、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中国民族音
  乐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3.改革外国音乐史教学,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从教材到讲授应突出爱国主义、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不少,使用教材多为进口教材,内容繁琐,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
  ;观点有些陈旧,甚至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宣扬资产阶级天才观、英雄造时势、个人奋斗;在评价音乐家及
  作品时有的缺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一分为二,只看到音乐家的历史贡献,看不
  到历史的局限性。当务之急,应组织国人编写观点新颖、重点突出的西方音乐史教材。教材中应弘扬外国音乐
  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音乐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继承
  传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思想
  、美学观点和作品的历史局限性。
  鉴往而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
  。吸收各国优秀音乐传统,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
  。
  回答者:pussycute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1-30 10:42
 1 欧洲民间音乐的一般特征
  第一个,分节歌。分节的,分节歌就是一个曲调配上多段的诗句组成的歌词,并且歌词常常押韵,这个叫分节歌结构,现在我们都很常见的。

  第二个,音阶是多样化的。他们儿童歌曲常常就用两三个音,五声音阶也不少,但主要是七声音阶。五声音阶不是中国独有的,中国当然五声音阶是它的很主要的特点,但是爱尔兰也是五声音阶,苏格兰也是五声音阶,匈牙利也是五声音阶,有很多。但是大多数来说,欧洲人还是以七声音阶为主。

  第三个,大多采用均分节拍。就是平均的3/4、2/4、4/4,每一小节都是平均的。东欧的节拍比西欧要复杂,常常有一种奇数的节拍:3/8、7/8、9/8。

  第四个,它歌唱风格有两种。一种古老的欧洲风格,比较放松的,音色比较清晰,曲调比较简单,很少用装饰音,很平的吧,合唱当中多声部用得很多,这是欧洲大部分地区的风格;另一种欧亚风格唱法,叫欧亚风格,唱法比较紧。

  第五个,就是主要的歌曲体裁,有史诗和叙事歌,爱情歌曲,节庆歌曲,包括宗教的,还有世俗的庆典,还有舞曲。这是它的歌曲体裁。

  第六,游吟歌手的旋律。它在中世纪有一大批游吟歌手,到处漂泊流浪,到处唱歌弹琴啊,这些人呢是起了很大作用,他实际上把欧洲的文化,起了个统一的作用,特别是欧洲的音乐,特别是西欧。流浪艺人不叫流浪艺人,叫游吟歌手。他们的这些表演呢,他原来有的是宫廷里的,有的是民间的,然后在全欧洲,特别是西欧到处表演,最后这些旋律、这些歌曲全部传到,各个地方都有,弄不清哪儿是哪儿的,这个对整个欧洲的文化统一是起了一定作用。

  在我们大谈欧洲古典音乐是一种世界文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的是在其中却也包含着许多民族因
  素,无论是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的作曲家都难以割舍他们与各自民族文化间的联系,因此,其创作首先应该是
  民族的,其次才能看作是世界的。在创作中融入民族特性,可说是人类艺术创造所追求的共同目标。
  关键词 欧洲古典音乐 民族特征 古典乐派 浪漫乐派 民族乐派
  一、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集中体现在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音乐文化中的民族特征,是音乐历史中一直存在的因素。无论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以及任何作曲家的音乐
  ,都具有其民族特征。实质上,音乐的民族特征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客观存在的文化特征决定的。因为各民族
  都有其不同的语言音调、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心理素质和不同特征的民间音乐文化积累。所以音乐的民族
  特征比较持久、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之中。
  在专业音乐创作中,民族特征的表现不仅限于音乐语言和表现手法上,还表现在题材内容和体裁形式上。
  在音乐语言上,主要反映在民族民间音调的广泛运用或以民族民间音调为基础进行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在表现
  手法上,运用本民族喜闻乐见的创作技巧、表现手法。在题材内容方面,反映本民族的现实生活,赞扬人民及
  其英雄主义业绩。还反映对祖国光荣历史的缅怀,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体现民族的愿望和性格,还表现
  民族传统风格和艺术爱好。在体裁形式方面,同样自觉地继承民族的传统,满足各民族的审美习惯和特殊兴趣
  。
  在欧洲古典音乐专业作曲家作品中,由于历史背景和表现上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的差异,各个时代、各个乐
  派、各个作曲家音乐作品所体现的民族特征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二、古典乐派民族特征是启蒙意识的自然流露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广泛地把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素材运用到创作之中。
  “交响曲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1732——1809)的音乐创作与德国、奥地利民间音
  乐音调、句式、结构、风格联系密切。如《G大调第94(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F大调弦乐四重
  奏》第二乐章《小夜曲》,方整的乐句、简朴的和声赋予他风格简洁、清新的特征。其交响曲第三乐章小步舞
  曲、第四乐章明快的舞曲风格也带有德、奥乡土音乐的特点。
  “音乐神童”莫扎特(1756——1791)是歌剧和交响乐作曲家。在歌剧《魔笛》中采用德奥民间
  风格的通俗歌曲和新教圣咏式音调,获得很大的成功。他是旋律大师,善于把德奥民间音调和意大利抒情风格
  融汇在一起,创造莫扎特式的、富歌唱性、洋溢诗意的美妙的旋律。
  乐圣贝多芬(1770——1827)集古典大成、开浪漫先河。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社会思想,成为他
  创作的思想核心,贝多芬是第一位把音乐艺术和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家。他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喜
  欢听农村乐师们奏乐,并将此体现在创作之中,在《F大调第六(田园)交响曲》、《F大调第八交响曲》中
  都出现德奥乡村乐队演奏民间舞曲的淳朴形象。《d小调第九(合唱)交响曲》中的《欢乐颂》洋溢着德国民
  间歌谣中特有的恳切、质朴、热情的情感。据罗曼·罗兰研究贝多芬表达群众共同感情时,如爱情、友谊、婚
  礼等,常引用民歌旋律。
  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音乐中的民族民间因素,是他们的启蒙意识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自然流露。是他们接近
  现实生活“到民间去”、“回到自然去”的美学思想的具体表现。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时代精神:反抗
  封建束缚,坚定乐观、勇于奋斗的民主精神和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高度完美和谐。因此可以说古典主义音乐
  中的民族民间特征是一般性的,并没有其他别的意义,是启蒙意识和民主精神的自然流露与反映。
  三、浪漫乐派音乐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基础之上
  浪漫乐派作曲家舒伯特、韦伯、肖邦、勃拉姆斯、威尔第等人的音乐创作深深植根于本民族音乐传统基础
  之上,音乐艺术强调民族特征。
  “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1797—1828)从小熟悉奥地利民间音乐,其作品广泛利用民间歌曲、
  风俗舞曲、进行曲和生活中的流行歌曲音调。分节歌这一源于民间的歌曲形式,也成为舒伯特歌曲的基本“骨
  架”,正因为如此,他的许多名曲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创作民歌,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
  这种通俗淳朴的歌曲,又成为舒伯特器乐作品的主要构成因素。钱仁康教授说:“歌曲化的旋律,歌曲式的织
  体,歌曲性的音乐思维,在舒伯特的交响曲、室内乐创作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并成为舒伯特以后浪漫主义音
  乐创作的重要特征。”(《音乐艺术》1979年第一期)。德沃夏克在评价舒伯特的音乐创作时说:“他的
  《未完成交响曲》和《C大调交响曲》……其中最有特色的也许是俯拾皆是的歌曲式的旋律,他把歌曲用进了
  交响曲,并移植的如此巧妙,舒曼不仅要说这些乐队声部类似人声了。”(《音乐译文》1981年第六期)
  因此,通俗性和民族性普遍存在于他的创作之中,成为他鲜明的创作特征。
  德国浪漫主义民族歌剧创立者韦伯(1786——1825)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1821年6月在柏林
  首演的民族歌剧《自由射手》(又译作《魔弹射手》),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其曲调成为家喻户晓的流
  行歌曲,市场出售商品也以剧名为商标,如“魔弹射手牌啤酒”、“魔弹射手式女装”。该剧取材于德、捷广
  为流传的“黑猎人”民间传说,舞台上展示了一幅幅地道的北德森林乡民风俗画。??亍⒈炊喾叶嘉?鹿??
  族歌剧的发展作出过贡献,不过他们的《魔笛》、《费德里奥》中的“民族性”尚不完备,虽用了德语歌词,
  音乐也具德国特色,但描绘的却是东方的神话或西班牙的故事,而《自由射手》以浓郁的民间气质的音乐素材
  (猎人的合唱、姑娘的歌谣、乡民们的阿勒曼德舞)和德语说白的“歌唱剧”的传统样式,致力于德国偏僻村
  庄、森林景色的描绘和德国民族思想感情的表达是十分成功的。
  浪漫乐派钢琴诗人肖邦(1810—1849)是波兰爱国主义钢琴家、作曲家、中欧民族乐派先驱,其
  作品极富独创性和民族性。玛祖卡、波罗奈兹贯穿其一生的创作生涯,他把这两种波兰民间舞曲体裁提高到音
  乐会乐曲体裁水准。他作有57首玛祖卡舞曲,创造性地运用其特性节奏与民间调式和声,使其更具有鲜明的
  民间色彩和波兰民族气质,成为充满诗意的器乐小品。作品中有对民间风笛的模仿(《C大调玛祖卡》,Op
  .24之二),有的采用主属和弦交替演奏,刻画民间乐手演奏的声响(《D大调玛祖卡》OP.33之二)
  。他作有15首波罗奈兹舞曲,完全脱离了舞蹈,不再是炫技式的外在效果,注入严肃的思想内容,成为风格
  独特,刚毅、豪放进行曲式的戏剧性音诗。肖邦把波奈兹舞曲同战场、军队、古波兰的荣耀连在一起。这两种
  舞曲体裁都体现了同波兰祖国精神的联系。
  浪漫主义音乐全盛时期德国最后一位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1833—1897),对民族民间音乐抱有
  深厚感情,他是德奥艺术歌曲的又一名大师。其200多首独唱艺术歌曲,绝大部分属于民歌性质的抒情歌曲
  。歌词充满民间生活气息,音调与节奏都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联,曲式简洁凝炼,多采用起源于民间歌曲形式的
  分节歌。如《摇篮曲》(OP.49之四)是从一本《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里选取童谣编成歌词,分节歌形
  式,圆舞曲基调,轻轻荡漾的伴奏音型。再如《徒劳小夜曲》(OP.84之四)是从下莱茵地区的一首民歌
  中选出编为四段歌词,旋律接近德国民间舞蹈歌曲的质朴风格。《永恒的爱》(OP.43之一)是用斯拉夫
  民歌谱成的。勃拉姆斯1869年和1880年创作发表的4卷21首《匈牙利舞曲》,吸收了斯拉夫和匈牙
  利民间音乐的曲调和韵律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匈牙利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性格。
  歌剧之王威尔第(1813—1901)是欧洲乐坛享誉最高的歌剧作曲家,他的信念是“人人都应保存
  其民族所专有的特点。”(列维克《外国音乐名作》第三册325页)其歌剧旋律极富形象性、抒情性和戏剧
  性,这些旋律多以民间曲调为基础,朴素、通俗、鲜明、易记,新歌剧一旦上演,其中许多曲调不胫而走广为
  传唱。如《茶花女》中的《饮酒歌》、《弄臣》中的《女人爱变卦》(后被人重新填词改名为《夏日泛舟海上
  》成为创作民歌)就烩炙人口,而《游吟诗人》中的《火焰上升》几乎已成为民间歌曲了。
  浪漫主义乐派的形成正处于19世纪欧洲各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在音乐史
  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在音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民族特征产生决定性影响
  的时期。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
  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
  四、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民族特征借以激发民族意识、
  提高民族觉悟
  由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随之而来的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风暴席卷了欧洲大地,欧洲各
  国——尤其俄国和北欧各国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日益增强,反对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浪漫主义思潮的掀起,欧洲各地区进入了民族文化兴起的时期。民族乐派的诞生
  ,显示了民族文化开始走向了繁荣。
  民族乐派是浪漫乐派的一个分支,无论美学观点和创作方法,都和浪漫乐派一脉相承。他们把浪漫乐派所
  强调的“个性”扩大为“民族性”,把“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民族都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表现特征。其结
  果,浪漫乐派所强调的民族民间特征,在民族乐派手中就更加突出而全面了。
  俄罗斯民族音乐之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1804—1857),1836年创作上演的古典民
  族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历史题材的“祖国英雄悲剧”。作曲家采用了丰富的俄罗
  斯民谣,借用世界歌剧艺术的形式,汲取德国、意大利浪漫乐派技巧而创作的独具民族风格的第一部俄国民族
  歌剧。1884年创作的《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采用了两支俄罗斯民间广为流传的歌曲和舞曲——婚礼歌
  《从山后,从高高的山后》、舞曲《卡玛林斯卡雅》作为主题,用交响音乐的形式进行变奏展开,鲜明地刻画
  了俄罗斯农村生活风俗图景和俄罗斯民族性格。它成为俄罗斯交响音乐基石,正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所有的
  俄罗斯交响音乐,都是从《卡玛林斯卡雅幻想曲》中孕育出来的。”格林卡十分重视从俄罗斯的民族诗歌中,
  从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正如他的座右铭所示:“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艺术家只不过把它编
  成曲子而已。”古老的农民歌曲、俄罗斯教会音调、城市生活歌曲和舞曲等,都是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在
  和声上尽量避免浓重的纵向和弦性四声部和声法,而采用俄罗斯特有的复音、复曲调技法。他的创作实践为俄
  罗斯民族乐派进入世界音乐先进之林铺平了道路。
  浪漫时期鲜有的全才柴科夫斯基(1840—1893)是位极富个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语言,在技巧
  上受德、法影响,是具有世界性特点。他的作品中,欧洲式华丽优雅的风格,胜于俄国式朴素的乡土色彩。事
  实上他的音乐仍是根生于民族、民间的现实土壤之中,有些作品直接采用和发展了俄罗斯民间歌曲、舞曲和城
  市人民歌曲。如《如歌的行板》取材于乌克兰民歌《万尼亚坐在沙发上》,《第四交响曲》终曲乐章是以俄罗
  斯民歌《田野上一棵白桦树》的旋律为基础创作的。《[b]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主题来自另一首乌
  克兰民歌《来吧,伊凡卡》。俄罗斯的民族题材、民族性格始终贯彻在他的音乐创作之中,因此他的音乐仍主
  要是独具个性的俄罗斯式的。
  19世纪下叶捷克民族乐派最重要的作曲家德沃夏克(1841—1904)七十年代末出版了二册16
  首《斯拉夫舞曲》,这些包含有波尔卡、斯科契娜、孚利安特、奥特兹美克、波罗奈兹、杜姆卡等捷克、斯洛
  伐克、波兰、乌克兰等众多民族舞曲体裁而举世闻名,得到国际音乐社会的广泛赞誉。九十年代初他就任纽约
  国立音乐学院院长期间,创作了e小调第九《新世界交响曲》,作品中既采用了含有印第安民歌曲调的音调核
  心(但反对直接引用原始民歌旋律),又巧妙地织入了波希米亚音乐所特有的气质;既表达了对美国印第安人
  的深情,又怀有对捷克故国的乡愁,抒发了远离家乡的波希米亚人的爱国赤子之心。这部作品结构严谨、旋律
  优美、民族风格浓郁,是一部思想深刻、通俗易懂的经典作品。德沃夏克在美国艺术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是位国际性的捷克民族作曲家。
  匈牙利新民族乐派的代表、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教育家巴托克(1881—1945),一生花了几
  十年的时间搜集、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间音乐,成绩卓著。他与同窗好友音乐教育家柯达伊(1882—196
  7)提出“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再认识”的论点震动全欧音乐界。巴托克为了进行民族民间音乐的比较与研究,
  从中找出匈牙利民间音乐的“音乐母语”,把民歌的搜集活动,扩展到匈牙利本土以外的地区:斯洛伐克、罗
  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南斯拉夫、土耳其以及北非地区。搜集、记录了6000多首民歌,出版了近2
  000首。摸索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搜集分析方法,对民俗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利用土生土长的匈
  牙利民间音乐素材,花了10年的时间创作编写了《献给孩子们》、《小宇宙》等钢琴曲集,具有巨大的教育
  价值。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民族乐派普遍追求并刻意表现其自身的民族特征,他们艺术目标明确
  ,行为自觉,欲使音乐文化成为激发民族意识和提高民族觉悟的手段。这是在新的思想和民族解放斗争背景下
  ,由作曲家的民族意识和对自己国家民族的特殊感情所决定的。
  五、几点启示
  从欧洲古典音乐民族特性的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几点启示。
  1.大凡有成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音乐家,可以说都是民族音乐家。他们的作品都具有“只有民族
  的,才是世界的。”(赵fēng@①教授语)重要特征。世界各国专业音乐创作,尽管其音乐中心特征有所
  不同,但在音乐创作中,将民族性作为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这一点毫无例外。正如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说:
  “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
  2.加强欧洲音乐文化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为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
  界铺路垫石作出贡献。“欧洲音乐中心论”在我国音乐界,尤其在专业音乐教育圈内影响较深,应花大力气进
  行批判、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中西音乐关系。在师范音乐教育中,笔者认为在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还
  应加强欧洲及世界音乐文化的学习与研究。最近一位美国音乐教育专家来信问到:“听说中国教育工作者有学
  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的观念,现在是否有学好世界音乐文化为走向世界做准备?是否认为这是未来的必定趋势?
  ”(《音乐研究》93年第一期29页)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重视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全球意义,应该看到几十年
  来西方音乐理论、技法、教育体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所起的全面而积极的影响。要防止在批判“欧洲音乐
  中心论”,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同时,一种矛盾掩盖另一种矛盾,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学习研究欧洲及
  世界各国音乐理论、表现手法技能技巧、创作中的经验教训,目的在于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为使中国民族音
  乐进一步走向世界打好基础。
  3.改革外国音乐史教学,在忠实于史实的前提下,从教材到讲授应突出爱国主义、人民性、民主性、民
  族特征主旋律。目前外国音乐史教学问题不少,使用教材多为进口教材,内容繁琐,面面俱到,重点不够突出
  ;观点有些陈旧,甚至有不少唯心主义观点,宣扬资产阶级天才观、英雄造时势、个人奋斗;在评价音乐家及
  作品时有的缺乏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一分为二,只看到音乐家的历史贡献,看不
  到历史的局限性。当务之急,应组织国人编写观点新颖、重点突出的西方音乐史教材。教材中应弘扬外国音乐
  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反对外族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音乐家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间艺术、继承
  传统、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在充分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的同时,也要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思想
  、美学观点和作品的历史局限性。
  鉴往而知来,历史是一面镜子。“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于现代,面向未来
  。吸收各国优秀音乐传统,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让中国民族音乐进一步走向世界,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
文章标题: 同是西方国家 为什么俄罗斯德国的古典音乐要比英法知名度高很多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741.html

[同是西方国家 为什么俄罗斯德国的古典音乐要比英法知名度高很多]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