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制生产方式的西欧封建时期
西欧在封建时期,受日耳曼人入侵的影响,生产力一度出现衰退。欧洲很早就使用块炼铁,但生铁和铸铁的发明较晚,限制了铁制工具的推广。从10~11世纪起,西欧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增长。大规模移民和大量开发森林、荒地,增加了耕地面积。加罗林王朝开始的三圃制耕作法逐渐推广,可使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成为欧洲中世纪的一大创造。铁制工具逐渐广泛用于农业,犁耕代替锄耕,使用二牛的无轮犁和多牛的有轮重犁,11世纪时已有犁壁的记载,13世纪以后逐渐用马代牛,提高了耕作效率。13世纪以后,园艺业品种增加,葡萄园种植亦有发展。欧洲畜牧业一向比较发达,初以牛为主,其后马和羊日兴,14世纪起养羊业大盛,并已开始人工植草。
西欧封建社会初期大批城市在战争中遭破坏,曾出现乡村化,手工业也陷于停滞。12~13世纪以后,由于商业和行会手工业的发展而使城市重新兴起。14世纪采矿和冶铁业有了重要发展,开始炼制生铁和熟铁。以后,西欧在机械利用方面进展颇快,15世纪已应用各种机床,水力、风力大量开发,工场手工业勃兴。随着商品经济和世界市场的开辟,16~17世纪,西欧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国这时仍处在封建社会。明清以来,生产工具无重要改进,生产技术已日益落后于欧洲。但是,社会生产力仍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方面,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达到传统农业的高度水平,推广复种,亩产量比宋代又有提高。手工业也有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从14世纪起,是什么促进了西欧生产力增长?
从14世纪起,资本主义因素在西欧不断增长;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手工业技术的提高,机器的使用,城市手工工场的出现,——这一切促进了生产力增长。此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和火药)传入欧洲,也使欧洲社会在航海、印刷和军事技术方面引起了划时代的变革。
西欧资本主义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是通过世界范围内的资产掠夺发展起来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原始的资本积累都来自于对外扩张。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商业资本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意大利北部城市从11世纪起,直接或间接地依靠近东贸易兴盛起来,到地理大发现前,一直是地中海区域重要的经济中心,长期控制着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发达的商业活动,一方面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手工业能够有条件过渡到工场手工业;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商业资本财富的积累,使商人的力量增强。城市因此成了反封建的中心,吸引大批破产农民和逃亡农奴流入,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过渡。
东方的许多发明和文化迅速传入西欧,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阿拉伯数学,刺激了欧洲的文化发展,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运动为资本主义大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走向彻底改变。资本主义开始迅速发展。
殖民主义,依靠掠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发展
主要靠剥削工人劳动力。西欧资本主义很残忍,经常让工人连轴转,病了也不让请假。
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表现
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庄园经济逐渐衰落和瓦解 :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农奴通过购买劳役豁免权、缴纳迁徙税等方式获得自由,导致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2、.农业与手工业的变化
(1)背景: 土地集中 成为一种趋势,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
(2)表现:建立租地农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
(3)影响: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3、现代农业的出现: 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产,他们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
补充:
1、、租地农场
背景:庄园制下的小块土地不适应新的经营活动;有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使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发展:出租领主直营地;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户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特点:采用新的方式进行经营;产品面向市场
2、、13至14世纪,手工业也不断发展,手工工场由分散到逐渐集中(工场主、商人与工人之间形成雇佣关系,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总之,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
富裕农民
形成原因:贵族抵押或变卖土地,富裕农民、骑士、乡绅不断集中土地。
影响: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
市民阶级
组成:手工业者、商人
享有权利: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特殊法律保护;
政治影响:政治权利不断扩大,成为强化王权所需要的政治力量
一、导入新课
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欧洲以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本课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1.农村新的变化: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纷纷开展垦殖运动,大量荒地、林地、沼泽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扩大,有的是领主主持开发的,大多数是农民开发的,这些新开发的地区成为具有独立司法权和行政自治权的地区。
2.农奴和领主之间的关系变化:
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农奴对领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越来越弱,农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强。通过纳税迁徙,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生束缚的机会。
3.庄园的衰落:农民取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上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4.租地农场:14世纪中叶以后,领主出租直领地达到一个高潮,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雇佣少地或者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马克思说:“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
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5.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13世纪,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6.商人的变化: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7.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
1.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
13、14世纪,欧洲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者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者变卖,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且逐渐建立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生产方式控制生产、交换等环节,他们还控制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2.市民阶级的出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
材料二:13、14世纪,英、法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会议,不断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1)材料一中,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叫什么?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护?
手工业者和商人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们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会的特许状和城市保护法的保护。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反映了市民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权利的扩大。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生活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3.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市民阶层作为第三等级,出席国王召集的议会,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
一、瞻前顾后 整体把握
课标解读:课标中指出历史教学要“注意历史知识多领域、多层次的联系。力图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讲述历史知识。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等”
本课课标要求:“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怎样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的变化,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整体把握西欧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前后的联系与对比,以便更清晰地梳理这些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又为历史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材分析:谈起西欧社会必然要从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开始追溯。本册书涉及近代以前西欧的内容有两个单元,分别是第二单元的第5课,第三单元的第7、8、9课;从第五单元“步入近代”开始,到后面围绕资本主义的产生、巩固、扩张,多数内容涉及西欧各国的发展。而本课体现了西欧中世纪晚期,伴随着庄园制度的衰落与瓦解,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历史转型时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也要弄清本单元四课内容之间的密切联系: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经济基础,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精神又成为探险家们探寻新航路的精神动力,早期的殖民掠夺又是探寻新航路的必然结果。这些都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备课时我们要注意瞻前顾后,整体把握。
二、梳理线索 厘清史实
我们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庄园制度的瓦解是中世纪后期社会经济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改变了西欧乡村社会的特点,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结构的重组,最终使资本主义在西欧得以萌发。
说起“西欧庄园”,纵观本册教材,第5课“知识拓展”的“马尔克村社制度”可以说是西欧庄园的起点;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第8课 西欧庄园,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三课内容形成了一个关于庄园的逻辑完整的知识架构,再延伸到本课涉及庄园制度瓦解,通过学习这些才能准确理解西欧庄园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进而认识近代欧洲文明是在中世纪的土壤中成长的。因此备课时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结合前后内容梳理线索,便于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聚焦本课两个子目: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及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指庄园制度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建立,这一过程中蕴含社会结构的变化即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形成,这种变化又促使生产和经营方式更深入的变革。这两个问题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中世纪晚期社会发展在经济乃至政治领域的表现。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厘清各个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细致研读 用心设计
这里所说的细致研读,既包括课文中的正文、图片、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也包括期刊书籍网络等他人研究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适当选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并建构自己的认识。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学科本质,大家知道“史学就是史料学”。不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必须首先从研究与分析史料开始,只有精心的研究史料、运用史料,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理想境界,提高历史课堂的品味与质量。下面我结合本课教学设计流程的主体环节谈一谈相关材料的选取与运用,供大家参考。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内源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本课的逻辑出发点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产生发展起来的,即资本主义萌芽的内源产生。以前教材是从圈地运动和殖民掠夺讲资本原始积累,或从文艺复兴和开辟新航路说起,或强调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回避了最根本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视人的经济关系,新的生产方式必然伴随新的生产关系。马克思早就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①他在《资本论》“所谓原始积累”一章,从西欧社会(尤其以英国为典型)内部找出“原始积累”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论述其发展的历史过程。②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③第13课是第5单元“步入近代”的开场戏,讲述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手工工场的产生,其中隐含着产权、经营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表明只有农业生产取得明显发展,才能养活更多的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恩格斯说:“当居于统治地位的封建贵族的疯狂争斗的喧叫充塞着中世纪的时候,被压迫阶级的静悄悄的劳动却在破坏着整个西欧的封建制度,创造着使封建主的地位日益削弱的条件。”①“静悄悄的劳动”指以农奴为主体的劳动者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了剩余产品,促进了经济发展。马克思也指出:“重农学派正确地认为,一切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一切资本的发展,按自然基础来说,实际上都是建立在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的。如果人在一个工作日内,不能生产出比每个劳动者再生产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更多的生活资料,在最狭窄的意义上说,也就是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如果他全部劳动力每日的耗费只够再生产他满足个人需要所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那就根本谈不上剩余产品,也谈不上剩余价值。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并且首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②这些论述清晰地揭示了资本主义萌芽于农业生产的进步。农业的进步造就了富裕农民,他们拥有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逐步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推动了手工业、商业和其他新的生产部门进一步发展。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必须以农业剩余产品的不断增长为基础。
教材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西欧中世纪的阶段性特征:5世纪后半期,西罗马帝国灭亡,日耳曼人建立蛮族王国;8世纪早期,法兰克王国进行采邑制改革,建立了封君封臣制,至11世纪中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9世纪起,西欧出现的庄园成为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西欧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10世纪起,西欧城市和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11世纪至13世纪,西欧大学兴起,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13世纪,西欧封建社会达到全盛;与此同时,商品货币关系逐渐普及,农民的财产权利逐渐得到保证,西欧封建制度开始瓦解。随着农村中租地农场和城市中工场手工业等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出现了富裕农民阶层和市民阶层,开启了西欧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二、欧洲农业生产的进步和租地农场的兴起
(一)欧洲农业生产的长足进步
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地农业明显恢复发展,表现如下:
第一,耕地面积的扩大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8世纪时,西欧进行了第一次拓荒运动,到10世纪又进行了第二次拓荒运动,大量荒地、沼泽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明显增加。新开垦的土地没有实行庄园那样的土地制度,教材指出:“有的垦殖由领主组织,多数是农民自发开垦。垦殖者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耕种。”“垦荒运动持续了数百年,不论是领主主导下的大规模垦荒还是农民个人垦荒,既不是庄园敞田地的扩张,也不是领主佃户依附关系的翻版。”③
第二,农业技术明显改进。在耕作制度上,三圃轮作制普遍取代二圃轮作制。这样,在耕地总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增加了50%,这就为增加农业产量提供了基础。豆科作物的大量种植,使农民找到了新的肥料来源。泥灰肥和粪肥也被广泛利用,农民施肥意识不断加强。耕作动力也有了新变化,不仅耕牛被广泛使用,马也成为耕作动力。再加上普遍使用能够深翻黏重土地的重犁,西欧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从此奠定。
第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由于农业生产的各要素相对复杂,测算农业劳动生产率要考虑农民的土地面积、种植农作物种类、领主剥削等诸多因素。据侯建新教授的测算,14至16世纪英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扣除农民家庭消费和领主剥削后,农民大约还能有15%的剩余。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加,逐步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刺激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农业经营出现了新的变化,养羊业和呢布业在西欧农村兴起。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使商品货币关系开始向农村渗透。
1.知道欧洲中世纪晚期在农村和手工业领或出现的新变化。
2.理解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逐渐瓦解着西欧的封建制度。
3.理解农村城市的社会阶级结构发生的变化,为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奠定了基础。
文章标题: 13世纪的西欧生产力为何出现了巨大的发展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