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时间: 2022-07-28 17:01: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贾谊是怎样的一个人?

西汉初期,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被后人称为“才调无伦”(才气、学问无人能比得上)的贾谊便是当时一个很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贾谊只活了33岁,主要生活在汉文帝当皇帝的年代里。贾谊的老家在洛阳,青少年时便名气很大,18岁时被汉文帝召到京城,任为博士。当时的博士主管朝廷中的文献、档案等,时刻要接受皇帝关于治理国家的各方面内容的询问,每次当皇帝有问题提出来的时候,朝中的博士们都想抢着回答,可总是答不好,而贾谊一说起来,却滔滔不绝,说的意见又非常准确,令同行们个个佩服,汉文帝也很欣赏贾谊的才华。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准备进一步提拔贾谊。这事被朝廷中一些保守的老臣们知道,他们坚决反对,说贾谊言过其实,只会说大话,将来一定会扰乱国家大事,还给贾谊捏造了许多罪名。汉文帝打消了念头,开始疏远贾谊,贾谊感到委屈,经常发出一些牢骚话来,汉文帝听了,很不高兴,干脆把贾谊任命为长沙王吴著的太傅,打发贾谊离开了首都。

公元前173年,汉文帝的弟弟、淮南王刘长阴谋造反,被汉文帝夺去了王位,刘长绝食而死,汉文帝觉得对不起弟弟,又把刘长的儿子一个个加封为公侯,还把负责刘长生活的许多大臣全部判了死罪。

贾谊在长沙听到这个消息以后,给汉文帝写了一封奏章,反对汉文帝的做法,认为刘长是有罪的,刘长的死是应该的,不能再让他的儿子继承王位,言辞相当激烈。

汉文帝把贾谊赶出首都以后,一直没听到贾谊的消息,忽然接到了贾谊从远处寄来的奏章,想起了贾谊的学问很好,虽然不同意贾谊的议论,但还是决定把贾谊调到自己身边来办事。贾谊接到汉文帝的诏书,急急忙忙地从长沙赶到长安,等候皇帝的召见。

当贾谊来到长安的时候,汉文帝刚刚祭过了鬼神天地,听说贾谊到了,立即召见,两人一见面,汉文帝便用鬼神到底有没有、是什么样的这一系列问题来问贾谊。贾谊本来准备好了一肚子的主张和建议,全是关于怎样治理国家的大问题,现在听汉文帝问起了鬼神的事情,只得一一回答。贾谊的学问非常丰富,谈起鬼神的事情也是头头是道,汉文帝听了,连连点头,还不断地把座位向贾谊身边挪动,侧耳静听,一直讲到半夜,才算结束。汉文帝感慨地说:“想不到贾生的学问更加高深了!”便任命贾谊为自己的儿子梁王刘揖的太傅。

几年后,梁王刘揖入朝拜见皇帝,骑马时不小心摔到地上,流血过多而死。按当时的规矩,诸侯王年轻时,太傅(老师)对他的生活起居要负责任。梁王骑马受伤而死,贾谊应该负照顾不周的责任,贾谊觉得自己的罪过不轻,成天哭哭啼啼,忧伤过度,竟然病死了。

在贾谊短短的一生中,他的政治机遇不好,早早地便离开了人间,没做出什么丰功伟绩来,可是他的文学成就却是非常著名的,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贾谊的文学创作主要是政论性散文,代表作有《过秦论》(上、中、下)、《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多篇散文,都是写给汉文帝看的。《过秦论》主要讨论秦朝的错误,“过”

就是过失、错误的意思,文章说:秦朝在很短的时间里便灭亡了,原因是不施仁义,用打天下的战争方式来守天下,所以加速了灭亡。文章言辞美丽,气势磅礴,表现力很强,还曲折地表达了贾谊对当时汉朝政治制度中一些缺点的批评和意见。《论积贮疏》是贾谊又一篇政论文,他劝皇帝和掌权的大臣们要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多储存粮食,并且指出了轻视农业生产的危害性。

《陈政事疏》是一篇长达万字的政论文,把他自己对当时天下的时事见解全部写了出来,警告皇帝和当权派们要发愤图强,不能为国家表面安定的形势所迷惑,要注意消除隐藏着的危机。

贾谊的政论文很多,对汉文帝制定政策也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政论文一直流传到今天,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分析贾谊的改革主张,谈谈贾谊对汉朝的政治贡献。

纵观贾谊一生,虽受谗遭贬,未登公卿之位,但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文帝还是比较重视,大略是实行了的;贾谊在政治、经济、国防以及社会风气等方面的进步主张,不仅在文帝一朝起了作用,更重要的是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作用。
割地定制、礼治天下
贾谊指出危害西汉王朝政治安定的首要因素,是诸侯王的存在以及他们企图叛乱的阴谋。他回顾历史,列举事实说明分封诸侯王的害处。指出诸侯王的叛乱,并不取决于是疏是亲,而是取决于“形势”,取决于他们力量的强弱,从“形势”来解释诸侯王反叛与否。因此,贾谊得出的结论是:“疏者必危,亲者必乱”。
根据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历史教训和同姓诸侯王必然反叛的危险,贾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措施:其一曰定礼制,其二曰定地制。定礼制,就是针对诸侯王在礼制上的僭越,强调必须严格区分等级,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天子的最高威严。定地制即“割地定制”,根据“大都强者先反”的历史教训,贾谊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针:在原有的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力量。诸侯王的封地,一代一代分割下去,愈分愈少,直到“地尽而止”,力量也就愈来愈削弱下去了,这就叫做“割地定制”。
景帝刘启时,晁错提出“削藩”政策,是贾谊主张的继续;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证明了贾谊对诸侯王分析的正确性。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候,颁行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更是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全面实行了。
另外,在《宗首》、《藩强》、《权重》等文章中,贾谊还阐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在《大政》、《修政》中提出了利民安民的民本思想。
重农抑商、以农为本
贾谊认为,富商大贾与诸侯王相勾结,有恃无恐,僭越礼制,又要农民供给他们以奢侈的生活资料,因而导致了广大农民贫困。因此,贾谊主张重视农民,提倡俭约,反对奢侈之风。
文帝二年(前178年),贾谊上《论积贮疏》,紧密围绕“积贮”的论题,从正反两面论证加强积贮对国计民生的重大意义,对于维护汉朝的封建统治,促进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巩固国防,安定人民的生活,都有一定的贡献,客观上符合人民利益,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他的重视发展农业,提倡积贮的思想,即使至今,也仍有借鉴的价值。同时,贾谊指出,商人卖奴隶,穷极奢侈,不尊重国家制度,冒犯皇帝尊严,主张俭约,禁奢靡之风。
在货币政策上,贾谊承认货币流通的客观性质,不认为单凭君王权力就可以解决货币问题。因而贾谊建议禁止私人铸钱、由中央垄断造币的原料,统一铸钱,即不让铜流布于民间,也不准老百姓私自采炼铜矿。[40] 可惜文帝未执行,以至币制混乱。[41] 贾谊的货币主张,在客观上已为后来汉武帝时实现统一的五铢钱制度,即所谓“三官钱”的流通开辟了道路,[42] 武帝时期禁止铸钱的政策正是贾谊思想的延续。
儒法结合、瓦解匈奴
贾谊对待匈奴思想的出发点,是传统儒家的华夷之辨,四境少数民族侵凌中原民族是不能容忍的。[44-45] 因而,在北方匈奴问题上,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46] 辅以“三表[47] 、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
王朝更替原因及启示
除古代中国外,全球其他地区的王朝覆灭后往往意味着人种、文化、宗教的更替,古罗马、印度、拜占庭等都是如此。但中国的王朝却仅仅意味着座天下者的不同,其它一切照旧。这使中国文明获得了使西方史家十分称奇的连续性。使中国文明连续不断的原因是很多的,有制度、文字、宗教等方面的因素。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条则是汉人很早就在东亚大陆上确立了人口、文化方面的绝对优势。没有这些优势,中国像西罗马帝国这样早早彻底覆灭不是不可以想象。
中国文明的的另一特点是具体王朝的年限较短。少的只有数十年,如秦、隋等;多也不超过三百年,如汉、唐、宋、明等。这与西罗马立国近千年,拜占庭帝国享国近千年相比实在显得太短。可见,中国文明总体连续性的另一面是频率较高的周期性振荡。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改朝换代都会带来生灵涂炭,社会文化、经济则随之遭到严重破坏,有时甚至于因此遭到外族的奴役。在没有过于强大的敌国外患的古代,这种周期性的变乱还不至于有亡族、亡文化之祸,但在号称“新战国”的今天,再发生这样的变乱,则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中国文明的总体连续性与周期性的振荡有什么关系吗?两者是互为因果的吗?以后的中国能在继续保持文明连续性的同时避免振荡或者减轻振荡的烈度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搞清这种周期性的振荡是如何产生的。其实类似的问题前人也问过。黄炎培曾问过毛泽东:“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黄炎培还指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问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这一周期率?对此,毛泽东回答是:“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显然,毛泽东认为腐败是造成王朝衰败的根源,而民主是扼制腐败的良方。毛泽东的回答真的找到了问题的实质了吗?我看却未必然。因为腐败是中西共有现象,而周期性动荡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共有现象显然不能成为特有现象的原因。那么,这一问题的本质到底何在呢?
其实只要大家翻翻中国史书,就可以观察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中国历代王朝的中晚期总伴有较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秦之陈胜、吴广,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唐之黄巢,明之李自成、张献忠等。而这些农民军的主力几乎都是流民。什么是流民?流民就是衣食无着被迫流亡的人。当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能得到满足时,起来与社会既成秩序作殊死对抗的可能是很少的。而王朝的中晚期有这么大的流民队伍出现,显然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的生计成了问题。我们可以证明在中国古代专制体制之下,大规模流民的产生是必然的。因为传统中国一向崇尚多子多福,人口的自然增长几不能节制。按徐光启等的研究,在承平年代,大概每三十年人口就会倍增。而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全国的可耕地有限,粮食生产总有个极限。当全国人口数超过全国土地的极限供养人口时,流民的出现将不可避免。这与腐败、土地兼并及社会制度都无必然联系,只要耕地不能增加,人口增长速度不减,生产力不能进步,这问题始终会产生。可以作为上述理论佐证的是中国人口史上有一个现象:几乎每一个皇朝由盛由衰拐点也是该王朝的人口高点。如西汉平帝时全国人口达到西汉的最高点6000万,随后则有王莽篡位及改制以及后的绿林、赤眉大起义;如唐天宝年间全国人口数达到8000万,随后就出现“安史之乱”,如国泰民安,恐怕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胡儿安禄山作乱;17世纪初(明朝的后期)中国实际人口达到破天荒的2亿之巨,随后就有李自成、张献忠的大起义;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达到了4.3 亿,随后就有太平天国大起义。中国历代王朝的最高人口数为什么会增加,这显然与耕地面积的增加、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关,但就是这样,在特定时代,可养活人口总有个上限。①从以上的事实可以看出:一些所谓“盛世”的末期人口数实际上已超过当时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而一些风吹草动般的事件如兵变、外患、自然灾难都会成为压跨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展开剩余90%
0

西汉名臣贾谊为何会忧郁而死?贾谊是个怎么样的人?

贾谊被汉文帝召回长安,担任梁怀王的太傅,但是梁怀王却在一次骑马中因为失足,不幸去世。谊也因为梁怀王的去世,而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在梁怀王去世一年之后,贾谊也因为抑郁过去世。享年才33岁而已。就这样,这位出色的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英年早逝了。

贾谊在政论上有出色的成绩,他笔下的《治安策》,针对当时匈奴侵略问题,和候王越权方面的一些问题,都进行了非常有见解的论述。另一部《论积贮疏》更是针对农业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被汉文帝接纳采用。

而在治国思想上,贾谊倡导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并用。他觉得应该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所以应该按儒家思想中提倡的实行仁政,讲礼仪,达到以礼治国。而在中央和诸侯的问题上,又改讲究法家思想,因为单靠仁义管制不了,需要结合帝王的权威作为后盾才能压制住诸侯。

贾谊在文学上更是一名天才,17岁就已经文学上不俗的成绩而闻名。也就是因为这个被河南郡守招纳到门下,非常重用贾谊。世人评价,贾谊的文章代表着中国散文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汉初政论散文的高潮期。

可惜,各方面都非常有成就的贾谊,但是在政坛上却不得志。为官被贬,当再次有机会回到朝廷当太傅时,又碰到梁怀王发生事故,可谓也是注定空有大志,却得不到施展,终究逃不过历史上的一个常见问题,通过在文学上很有成就的人,在政坛上很难被接纳。贾宜虽然处在一个算是清明的年代,但是却没有为这个盛世贡献更多。

贾谊处在梁怀王去世的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抑郁而死。
贾谊对防止匈奴攻略有自己的见解。
贾谊是西汉非常有名的文学家,我们应该都学习过他的《过秦论》。
对于20的人都是因为自己内心想的太多担心的太多济源忧天而已,所以会死掉。
我觉得他会忧郁而死。却是因为当时的时代造成了他的忧郁。

你认为贾谊早逝是否值得?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  

  贾谊像

  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谊的故事

  贾谊的一生始终关注着国家的时政和国策,他将国家的兴衰视作自己的任务,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为国家付出一切,是个伟大而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这样严肃而认真的人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故事。  

  贾谊像

  他从年幼时期就博览群书而财富经纶。在十八岁的时候被恩师吴公举荐,成为西汉最年轻的博士,后来却因为小人进谗陷害,被贬做长沙王太傅,虽然在后来被汉文帝重新召回,但是在不久之后因为梁怀王坠马,贾谊很快就郁郁而终。

  在他任梁怀王太傅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让他多教梁怀王读书,但是贾谊却认为读书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皇子,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又做了秦朝的例子,秦朝赵高教导秦二世的都是严刑酷吏所做的,所以秦二世一旦登上高位就开始残暴的杀人,这并不是说秦二世本来天性就如此残暴不仁,而是突出说明了后世环境和教导的重要性,贾谊对于梁怀王很是用心的教导,但是可惜的是梁怀王却意外逝世,贾谊十分自责愧疚,经常忧郁的哭泣,但是他还是用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国家着想,直到最后郁郁而终。

  贾谊虽然过世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思想和主张还在,汉文帝还是比较重视的,他的进步和积极的主张,在汉文帝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贾谊怎么死的

  贾谊从小就为人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就声名远播,十六岁在吴公的介绍下,被汉文帝赏识并封为博士,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主张,为当时西汉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远大的贡献。  

  贾谊雕塑

  一路成长起来顺风顺水的他,却在汉文帝要封他做公卿时,遭受了很多元老大臣的反对和阻拦,最后又被人进谗言诬陷,失宠于汉文帝,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又奉命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但是梁怀王最后却,贾谊也在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忧郁而亡,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的一生,他的顺风路一直截止到汉文帝要破格提拔他为公卿,这时候遭受群臣反对,并且贬斥贾谊出京师,从这时候起,贾谊开始有了自怨自艾的悲观思想,甚至听闻长沙气候潮湿难捱时,觉得自己肯定活不下去了,开始展现出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在湘江因为觉得自己和屈原一样悲苦便作了《吊屈原赋》一文,表面上是在怀念屈原,其实心底却是在自己发散着心中的牢骚和愤懑,也有了责怪汉文帝不识人才的意思,但是汉文帝却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让贾谊做了几年的长沙王太傅之后,将他调回京师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那时候,汉朝还没有立太子,若是梁怀王长大之后成为太子,那么贾谊将来就是太子太傅,差不多是做官的最高境界了,可是贾谊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还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政论上,这样一来,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足足自责哭泣了一年多,直到最后他忧郁早逝。 

  对贾谊的评价

  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病逝了,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并且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内,为我国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巨大的文化遗产。  

  贾谊像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非常的有文采,表达了浓烈的思想情感。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言辞谨慎,逻辑紧密,对后代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西汉初年,贾谊等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上,提出了以儒治国的设想,他以清醒敏锐的历史意识和超前的政治眼光看透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隐患,又通过对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奠定了汉代王朝社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设想,并且成功的引起了当时汉文帝的注意重视,为大汉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影响。

  贾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研究上,他所留下来的著作也大多是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好的体现在了《道德说》中,借助当时《老子》的学说影响,表现出他一直以来完好的吸收其他的各路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体系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上的新动向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贾谊短短一生虽然没有登上高位,可是她的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别具一格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行为和贡献,并不是那些虽然身居高官却庸碌一生的人所能比拟的。

贾谊是非常敢于直谏,而且有大志向和大抱负的人,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贾谊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期,有个世代显宦的贾氏家族,男主人叫贾回,是当时的名士,他新添了一名男婴,并给儿子取名贾谊。贾谊从小就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先秦诸子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少年时,他跟着文学家荀况的弟子、秦朝博士张苍学习《春秋左氏传》。他还特别喜欢道家的学说,在青少年时期,就写过《道德论》《道术》等论著。

18岁时,贾谊就因为能诵《诗经》《尚书》和撰写文章而闻名。当时的名士河南郡守吴廷尉了解到贾谊是一个学问渊博的优秀人才,十分欣赏他的才学,对他非常器重,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十分宠爱。

吴廷尉是秦朝丞相李斯的学生,也非常有学问,贾谊在他门下学习,受到了很大的教益,眼界更加开阔,知识更加广博。

在贾谊22岁时,汉文帝登基,吴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当了博士,他是当时汉王朝所聘用的博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贾谊具有精辟的见解,文帝很欣赏他,一年后被提升为太中大夫。贾谊当时认为汉朝已经建立二十多年了,政局大体稳定,为了巩固汉王朝的统治,他向汉文帝提出了一系列进行改革的建议。

贾谊以儒学与五行学说设计了一整套汉代礼仪制度,以代替秦制,主张是“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兴礼乐”。当汉文帝正打算重用贾谊并采用他的方案时,却遭到了官僚与宗室阶层的反对。丞相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冯敬等老臣因嫉妒贾谊而上书谗言,一年后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至长沙的赴任途中,贾谊对自己被贬十分不满,又听说长沙气候潮湿多雨,以为自己会早死。他心情悲观失望极了,在渡湘江时作了《吊屈原赋》。后来,他在长沙度过了三年左右的时间。

贾谊在任长沙王太傅的第三年,一天黄昏,有一只象征不祥的鹏鸟飞入他房内,再加上长沙潮湿气候的影响,让本来心情就忧郁自以为寿命不长的贾谊更加伤感不已。于是,他就写了一篇《鹏鸟赋》,对世界万物的变化和人间世事的沧桑作了一番感叹,同时也借此来宽慰自己。

四年之后,汉文帝突然想起贾谊,便召贾谊回长安。贾谊回到长安后,文帝在未央宫祭神的宣室接见了他。当时祭祀刚完,祭神的肉还摆在供桌上,文帝对鬼神的事有不少疑问,就问贾谊。贾谊关于鬼神的见解,使文帝感到很新鲜,听得很入神,甚至挪动座位,凑到贾谊跟前,一直谈到半夜才结束。

事后,文帝感叹不已地说:“我好久没有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上他了,现在听了他的谈话,还是不及他啊!”

不久,汉文帝将自己最小的爱子梁怀王刘揖交给贾谊,让贾谊任梁怀王的太傅。贾谊此时除了担当太傅责任外,主要写政论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对汉文帝进行真诚劝谏。

在公元前171年,淮南王刘长阴谋叛乱,文帝把他流放到蜀郡,刘长在途中畏罪自杀。第二年,文帝又把刘长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

贾谊担心养虎为患,便劝告说:“淮南王反叛朝廷,谁不知道他的罪恶呢?现在尊奉罪人的儿子,只能招致人们的非议。淮南王的儿子成人之后,哪能忘记他们父亲的事呢?淮南地方虽小,英布曾凭借这块地方造反。虽然把淮南王的封地分割为四块,但四子一心,让他们占有土地和人口,积蓄资财,这真可以说是把武器交给敌人,为虎添翼呀!希望陛下考虑。”

但是,文帝并没有采纳贾谊的意见。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刘揖入朝,骑马摔死了。贾谊感到自己身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深深自责,经常哭泣,心情十分忧郁。

尽管如此,贾谊还是以国事为重,为文帝出谋献计。因为梁怀王刘揖没有儿子,按例他的封国就要撤销。贾谊感到,如果这样做,将对整个局势不利,不如加强文帝的两个亲子淮阳王刘武和代王刘参的地位。

为此,贾谊建议,为梁王刘揖立继承人,或者让代王刘参迁到梁国,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前者的封地北到黄河,后者南到长江,从而连成一片。这样一来,一旦国家有事,梁王国足以抵御齐赵,淮阳王国足以控制吴楚,那么,汉王朝就可以安然消除山东地区的忧患了。

文帝听了贾谊的建议,因代王封地北接匈奴,地位重要,没有加以变动,就迁淮阳王刘武为梁王,另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从后来吴楚七国之乱中,梁王刘武坚决抵御的作用来看,当初贾谊的这个建议和所作的部署,确实是深谋远虑的。

贾谊认为自己未尽到辅佐亲王的职责,他终日哭泣,第二年便在忧郁中去世了,时年仅33岁。

纵观贾谊短暂的一生,虽然他遭谗言而被贬,未登公卿之位。但是,他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建议,受到文帝的重视,这是那些身居高位而庸庸碌碌的公卿们所不能比拟的。

贾谊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698.html
文章标签:西汉 评价 贾谊

[如何评价西汉贾谊]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