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26 18:00: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人类的求知动力总是能驱使越来越多的、有好奇心的人对深空探测展开新的尝试。如今,人对于太阳系的了解已由地-月空间拓展到了太阳系其他行星、它们的卫星,以及“宇宙使者”——彗星。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目睹距离地球亿万千米外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追逐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的历程就是探测器“罗塞塔”号为我们送上的“大戏"!
1969年9月11日黑夜,天文学家克利姆·丘留莫夫( Клим Чурюмов)和斯维特兰娜·格拉西缅科(Светланa Герасименко)在基辅大学天文台正在对科马斯-索拉彗星(32P/Comas Sola)进行观测拍照。直到9天后他们才惊喜确认照片中的这颗日后以他们姓氏命名的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彗星公转周期6.44儒略年,属短周期彗星。由此为日后上演“罗塞塔”号追彗大戏提供了前提。
▲1975年,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克利姆和斯维塔在40厘米蔡斯光学望远镜前合影。
2004年3月2日以罗塞塔石碑为名的彗星探测器“罗塞塔”号(Rosetta)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升空。罗塞塔石碑是人类学家成功破译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欧洲空间局借此表达探测器能在研究太阳系起源的过程中起到同等重要作用的愿望。起初,“罗塞塔”号的追彗目标是46P/沃塔南彗星,由于发射延迟,科学家不得已而选择了性质相同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作为探测目标,历经发射计划两度更易,搭载“菲莱”彗星着陆器的“罗塞塔”终于驶向深空。为了能在彗星上找到可能存在的生命,探测器全程在像电影《The Boy In The Plastic Bubble》中那样的无菌罩内制造安装,以避免将地球生物错误地带到天体上。至2021年,“罗塞塔”号探测器在10年追彗旅途中共3次飞越地球,1次飞掠火星,利用行星引力加速节省了大量飞行燃料。10年间,“罗塞塔”号还忙里偷闲的对火星、火卫一、火卫二,以及直径达120千米的小行星鲁特西亚进行了飞越探测和拍照。抵达木星轨道附近后,探测器明显“体力不支”,于2021年6月8日开始进入休眠状态。这个“小盹儿”一共持续了31个月。在总共飞了70亿千米后,探测器进入“楚留莫夫-格拉西门克”彗星轨道,与彗星相聚不到100千米时,探测器“罗塞塔”兴奋地开始为彗星拍照。2021年11月12日,人类有史以来的首次彗星“软着陆”成功上演。
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是欧洲空间局于2004年3月2日发射的“罗塞塔”号探测器的目标天体。2021年8月6日,“罗塞塔”号探测器与彗星会合,并在同年9月10日进入预定轨道,11月12日,其搭载的冰箱大小的“菲莱”号着陆器成功登陆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表面。尽管地球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为着陆器选择了多达5个备选着陆区,但是着陆器在艰难的跳跃了几次后,最终还是落在了一个每个彗星日(12.4小时)只能见到1个半小时太阳的“阴凉地”里。最终也正是由于能源耗尽,“菲莱”被迫“昏睡”过去。期间,伴着彗星一直在飞的罗塞塔号对彗星进行了遥感探测。通过“罗塞塔”号携带的窄角相机,科学家还意外发现了正在玩躲猫猫的“菲莱”。(下图中红圈标识部分)
“罗塞塔”的一些重要的科学发现
▲“罗塞塔”号携带的微型成像尘埃分析系统(MIDAS—Micro-Imaging Dust Analysis System)分析数据公布。该系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宇宙原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彗星67P(кометa Чурюмова—Герасименко)年龄45.7亿年。
▲"罗塞塔"号在67P上找到了氪和氙元素。
▲“罗塞塔”号发现彗星67P磁场自由空腔。
▲根据“罗塞塔”号探测数据,科学家推算在整个探测器伴飞过程中,彗星共向宇宙空间内“挥洒”超过64亿千克的水。
“英勇就义”不只“罗塞塔”
在写这篇短文的时候,劳模“罗塞塔”号正在逐渐接近彗星表面,直至撞上这颗相伴多时的彗星。在撞击过程中,“罗塞塔”号上搭载的仪器将继续忠实而努力的工作,向地球传回关于彗星表面尘气混合区域、太阳风与彗星相互作用的探测数据。探测器“罗塞塔”计划于2021年9月30日下午12时许撞向彗星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在人类深空探测史上,以这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从而让我们了解天体内部结构的探测器又何止“罗塞塔”。2006年9月3日,“智能一号”(SMART-1——Small Missions for Advance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对月球表面进行了撞击,完成其最终使命;2005年7月4日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向彗星“坦普尔1号”的彗核发射了一枚钢球,撞击过程持续了3.7秒。
承载人类智慧结晶的深空探测器正源源不断地奔向深空……
作者:鲁暘筱懿。本文属作者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欧洲空间局罗塞塔飞船在对格拉西门克彗星进行探测时发现了分子氮,科学家认为分子氮的发现暗示太阳系在形成早期就已经拥有一些生命分子。由于格拉西门克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地区,极低的温度使得分子氮可保存在冰封的环境中,同时科学家此前也在太阳系外侧轨道的卫星和行星上发现过类似的分子氮,由此可以推测格拉西门克彗星背后还拥有一个更大的彗星家族,氮分子是该家族的基本特征之一。
对于太阳系外侧轨道天体上出现的分子氮,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为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当这些彗星往太阳系内侧轨道方向移动时,就会把太阳系边缘的物质带入其中。根据欧洲空间局的科学家介绍:我们在大气稠密的土卫六、冥王星以及海王星的卫星上都发现了类似的物质。早期的探测中,科学家主要在氨或者氰化氢的化合物中检测到氮,而本次发现的分子氮则是第一次。
罗塞塔探测器发现格拉西门克彗星可能存在氮分子的时间为去年10月,探测器上携带的ROSINA仪在距离彗星表面10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该物质。出乎科学家意料的是,分子氮与一氧化碳在彗星上比例明显要小于基于早期太阳系模型的预测。欧洲空间局的解释是分子氮在零下220摄氏度至零下250摄氏度之间时,会被“笼状”水冰包合物困在其中。在实验室的研究中,分子氮在零下253摄氏度时可能被困于冰物质中。
随着彗星逐渐接近太阳,彗星表面的冰物质开始融化,困在内部的分子氮开始被释放出来,于是罗塞塔探测器检测到分子氮的信号。
1974年:阿雷西博信息人类发给外星文明的第一条信息很短,长度只有1679比特。这一数字含有深意:1679是素数23和73相乘的结果,如果将这一信息作为23X73的网格显示,会出现一系列简单的图像。这条信息由“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出,目标是球状星团M13。这也是人类唯一一次向球状星团M13传递信息,应该会在26974年到达。
1986年:阴道收缩声音乔-戴维斯是一位艺术家,供职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担心以前从没有人体照片被发送到外星球,说明人类生殖器或繁殖情况的细节,于是,他发起了一个计划,向邻近恒星系发送阴道收缩的声音。
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戴维斯录下了芭蕾舞演员阴道收缩的声音。本来,他打算将信息从麻省理工学院的磨石山(MillstoneHill)雷达站发送至天苑四、鲸鱼座的天仑五(TauCeti)以及另外两颗恒星。但是,录音仅仅发送了几分钟,拥有磨石山雷达站管辖权的美国空军就停止了这个项目。尽管如此,那些发出的阴道收缩声音应该已在1996年到达天苑四,1998年到达鲸鱼座的天仑五。目前尚不清楚外星人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1999年:宇宙呼叫1“宇宙呼叫”任务采用伊万-达蒂尔(YvanDutil)和斯蒂芬妮-杜马斯(StéphaneDumas)两位研究人员共同开发的“星际罗塞塔石碑”(InterstellarRosettaStone)信息。这种信息基于诸多被认为在全宇宙适用的数学和科学概念,希望截获信息的外星人可以理解其中的含义。在“星际罗塞塔石碑”信息发出以后,他们紧接着又发出短信。它们都由乌克兰RT-70射电天文学望远镜发送。
商博良不是只有《罗塞塔石碑》,他手上还有大把其他地方的埃及文字。对于用惯了字母文字的欧州学者来说,这种华丽丽的文字实在是太有个性了。大多数人都想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象形文字,本质上是用一幅幅图画来传达信息。于是,他们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古埃及文字做出了各种诠释。生活在公元500年左右的赫拉波罗(Horapollo )写了一本关于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埃及象形文字》(Hieroglyphica )。作者在书中论述道,在埃及象形文字中,兔子符号的意思是“张开”,因为兔子的眼睛永远是张开的。秃骂符号的意思是“母亲”,因为所有的秃骂都是雌性的。由此可见,古代欧州人对于古埃及文字的理解基本上处于胡乱臆则的阶没。在这个阶段,就算你觉得别人是在胡乱猜则,也很难拿出有力的证据进行反驳。对方多半会翻翻白眼中你来一句:“你行你上啊,不行就别哔哔。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破解古埃及文字的曙光,要一直等到1799年。在这一年,法国军队在埃及的罗塞塔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三种不同的文字刻了三设话。第一段文字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第二段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字,第三段是人类仍然在使用的希腊语。人们很快意识到,这三段文字的内容应该是完全相同的,一段主贵的有双语对照的古埃及文字被发现了! 罗塞塔石碑被发现后,人们对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充满了信心,各路学者唯恐自己的手不够快,被别人抢先发表破解成果。但事实上几年过去后,各国学者们还是没能对罗塞塔上的古埃及文字说出个所以然。所以说,就算有了双语对照的文本,破解古代文字仍 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最后,破解者们终于在古埃及文字中找到了一个突破口:法老的名字。有人可能会问,既然没人看得懂古埃及文字,你怎么知道哪些字符是法老的名字?在古埃及文字中,法老的名字都是写在一个特殊的椭圆形微章中的。法国人根据这个椭园开微章的外形,将其命名为“Cartouche”,意为“弹壳”。
因为罗塞塔石碑三文并叙,且为相当于用XYZ,甲乙丙和αβγ三种表记方式书写等效的方程式。假设甲乙丙系统对我们来说是已知的,而你又知道X对应甲,Y对应乙,Z对应丙,那么就可以从已知的变量分布推断方程的表记方式。由于希腊文中的“方程式”和“变量”均为已知,那么就有了一个破解世俗体和圣书体的参考体系。由于罗塞塔石碑系比较八股的政治文书,内容相对有预见性。Silvestre de Sacy 首先识别出世俗体中的五个名字(亚历山大,亚历山大城,托勒密,阿尔西诺伊以及埃庇劳涅斯),这就好比认出了甲乙丙的对应符号,剩下的工作就有些头绪了。受汉语启发,Silvestre de Sacy 还建议托马斯·杨注意埃及圣书体可能也有拼音成分,并建议其在专有人名中寻找线索。因为他推断圆圈中的都是人名。在托马斯·杨认出了圣书体中的“托勒密”一词之后,商博良根据费丽方尖碑认出了克里欧帕特拉和托勒密。很快商博良就拟构出表音象形文的字母表,并且发现埃及圣书体中不仅用拼音文字表记希腊人的名字(就像我们用史密斯来表记铁匠一样),而且也用拼音系统表记本土的埃及人名。于是便认出拉姆西斯等人名。
其实并不是他一个人,是一个团队,主要是先从人名开始,因为希腊化埃及的碑文,都是三种文体,希腊文,僧侣体,世俗体(僧侣体和世俗体都是埃及文,可以理解成草书和楷书的区别),最先发现,首先埃及文不是象形文字(在这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埃及文是象形文字,所以在解答过程中困难重重)第二,人名都是框起来的,然后对照希腊文破译部分当然大部分文字是靠由世俗体文字发展的一种语言(名字忘记,但是当时还有大量的人懂这门语言),对照翻译过来的!由于大部分语言都是由埃及文演化而来,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也大量参考其他语言!总之翻译一个已经死了的语言,非常困难!感谢科学家们!复活了苏美尔文字,玛雅文字,埃及文字等。期待,印度河文字和线性文字a早点复活!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