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何日本战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严苛的宗法制

时间: 2022-07-26 18:01:4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为何日本战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严苛的宗法制

其实日本战国与春秋战国性质是不是一模一样,我搞不明白?

不一样吧,日本战国时幕府时代,,属于封建时期,而中国的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时期
不一样,战国再怎么打,无非是为了得到幕府的掌控权,而春秋战国则是要创立新的国家
完全不同,东周虽诸侯混战,但都是先有爵位,后壮大开战;日本战国是先壮大开战,后向朝廷申请官位官职;虽然朝廷都一样的不给力,但先买票后上车和先上车后补票还是有区别的
春秋与战国不一样
春秋和战国就不是一回事
春秋都想开新国了,战国只是想争个领导权

日本战国时代的制度是不是类似于中国的周朝的分封制?

一直觉得很烦心,想请一位了解日本战国史的大触介绍下。
封建制不就是分封而制。。。我看不懂你什么问题。。。首先日本战国时代是封建制度,其次日本战国时代的制度确实类似于周朝。。。周朝基本分的都是儿孙,日本分的基本都是源氏后人
曰本战国时代很象我国三国时代,
三国时就是你打我我打你,但都认为汉室才是正统。
曰本人也是你打我我打你,但却还留着一丝对天皇的尊敬。

肯定不是分封制。
很相似。
分封诸侯,收税练兵,争当幕府将军。
大名 好比诸侯,下面是国主,城主,家老,足轻,小兵。
大名有强弱,但是谁当上关白或者征夷大将军就可以号令天下。
日本很小的,不像我们一定要全部征服,他们只要臣服了就算统一。

请问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和日本春秋战国时代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中国春秋战国之乱更甚于日本战国,持续时间更长(中国乱了五百多年,日本战国则是自应仁之乱后开始,前后也就一百三十余年,没法比),乱世出英杰,中国春秋战国出了五霸七雄,日本战国也是群雄峰起,最后三英杰收拾天下。中国春秋战国相对规模宏大,各种战役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大军,例如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多万人,日本战国相较之下显得小家子气,战国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关原合战,双方加起来(也几乎就是所有战国精锐之师):16万。死亡最多的战役--织田家&德川家VS武田家的长筱会战双方总和:2万。与中国比起来,日本的战国更像是村落之间的集体械斗。然,“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他们的武士道精神,他们的价值取向,虽忍辱负重,却从不忘忠义的贯彻(三河魂),他们的“天下”虽小,却从不忘大一统。读史者,不要执著于中国日本二国大小不对等,就随便轻视,要看他的精神,所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从这点来看,日本战国的精神和灵魂不输于中国战国时代。 2、相对于日本战国的武士精神,中国春秋战国则是以百家争鸣的智慧影响后世。被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是最为突出的,后人所谓“出于其类,拔乎其萃”。他则是传承了文化,这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为中国后世传承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和理念:大一统。孔子之后两千余年的中国,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内部分裂、异族入侵,到近代的列强瓜分、抗日抵美,中国都走过来了,哪怕是被人掀翻在地,再狠狠地踩上两脚,打掉牙和血吞,依旧站起来,再次如山般的屹立着。靠的就是对和平(大一统)的坚定信念。孔子对中国的影响已经很深很深,甚至于影响到日本的德川家康,也都终生以儒学治国。其贡献,前人之述备矣,在此不再多谈。3、总结:中国与否日本亦罢,其揆一也,其道一也。要达到和平共处,两国都要努力,日本走到这一步,也是悲哀。诚然不能忘国耻,但一味停留在对过去的愤怒也不行,都是乱世使然。我个人的信仰是文拜孔子武服家康。上溯两百年,两国都走错了路了,中国越弱,越走向自卑,数典忘祖,崇洋媚外;日本越强,越极端,盲目自信,肆无忌惮。到了现在这个时局,两国相对来说算是势力平衡,但要打开新局面,个人认为只有双方回到原点重新思考,找回丢弃已久的中国文化,以及日本精神,才能共同面对新时代的战国。以上个人观点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公元前,日本的春秋战国大概在公元500年左右,均为诸侯纷争。
中国的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后人称东周为春秋战国时代!

日本有战国,但不叫春秋战国,就叫战国!

两个时代,春秋战国在前,日本战国在后,相隔了2000年左右
日本没有春秋战国,日本战国时代是在中国元明时期
时间不同,但是诸侯混战相同

战国时期为什么各国没有采用儒家思想,而采用法家思想进行改革并获得成功

1、这涉及到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的诉求以及儒家和法家不同的思想主张。概括来说就是:各诸侯国争霸需要的是“强力”,而法家思想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被采纳并获得了成功。而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反对杀伐,与当时各诸侯的需要格格不入,所以不被采纳。
2、具体介绍:
①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战国时期包括二周灭亡前和二周之后秦灭六国完成之前。二周于公元前256被秦国所灭,次年起史家以秦王纪年。周朝在秦朝建立之前就灭亡了。
经过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旷日之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韩、赵、魏跻身强国之列,战国七雄格局正式形成,这七国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齐。除最为强大七雄外,周王朝境内还存在着越、巴、蜀、宋、中山等“千乘之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公国、鲁、滕、邹、费等,但其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它们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为七雄所灭。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实际上已形同灭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
“战国”之名,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大夫韩、赵、魏三大家族打败智氏,继而瓜分晋国,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后启大秦帝国,中续百家争鸣,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与此同时,图强求存的各诸侯国展开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变法和改革,如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而在兼并战争过程中,如张仪、苏秦的纵横捭阖,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成语和典故。而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战国时代也塑造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的雏形。
由此可见,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是富国强兵,兼并其他国家,争取在争霸战争中取得胜利,至少不会被吞并。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富国强兵的思想。
②法家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正是法家提出的中央集权等一系列主张符合了当时战争的需要,所以被采纳了,并获得了成功。
③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轻徭薄赋,这些主张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在战国纷争的局面下,其主张无助于争霸的需要和一统天下的需要,所以也就不被统治者所重视.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春秋时期,诸侯势力渐盛,建立在氏族血缘基础上的贵族宗法制度开始瓦解,维护宗法社会等级秩序的礼乐也逐渐失去其统摄力量.周王室虽是名义上天下君王,但诸侯各自为政,欲成为当代霸主,于是富国强兵,就成为春秋战国学术的主旋律.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派,如果说儒、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学术的"显学",那么,法家当时则是在政治上独步天下.
当时秦的李斯就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划分春秋与战国时代的标准是什么?区分两者的社会制度的依据又是什么?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
《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那就是为了叙述方便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天子开始,事情又总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周敬王之死的时间即是公元纪年的公元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载,敬王之子于次年继位,即周元王),从他的朝代记起,便于陈述史实。

社会制度没有大的改变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么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分界时间?
《史记•六国年表序》:“田常杀简公而相齐,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而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又说:“秦既得志,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独有《秦记》;又不载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着……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话,说的是如下历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常杀死国君齐简公,取得齐国大权,天下无人来管。所以晋国的“篡臣贼子”们在夺取晋国权利的道路上越来越肆无忌惮,终于由六卿分权逐渐演化为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卿灭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国权。晋国国君名存实亡,以至于公元前403年韩赵魏终于取得周天子的承认,立为诸侯而各其国。田氏也终于于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认,立为诸侯,沿用齐国国号。
这两件事发生的时间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么,他为何把春秋战国的分界选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间呢?司马迁是这样说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烧光的情况下,凭秦国的有年而无月无日的历史记载,继《春秋》所记历史的时间之后,选择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
那就是为了叙述方便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天子开始,事情又总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周敬王之死的时间即是公元纪年的公元前476年;《史记•六国年表》载,敬王之子于次年继位,即周元王),从他的朝代记起,便于陈述史实。

社会制度没有大的改变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在三家分晋,曾经是春秋霸主的晋国被分裂称魏/赵/韩三国,导致秦/齐/楚/燕/魏/赵/韩战国七雄的形成.春秋是奴隶制,春秋到战国社会制度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到战国后期是封建制形成.封建制度的形成,封建制度的形成标志可能不很明显,比如商鞅变法,改革了奴隶制旧制度,确立了封建制新制度
标准不一:
说法1:只是周天子换了一个年号
说法2:韩,赵,魏三家分晋
我先答一下,晚上再来好好答,否则找不到这个问题了

继续回答,上面关于春秋战国分期年代的问题我觉得答得很好,但是春秋和战国,从社会发展史角度来看,春秋时代是奴隶社会瓦解时代,战国是封建社会形成时代,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春秋向战国的发展,是原始血缘城邦国家向统一的君主集权官僚制国家的发展,原来的血缘政治被地缘政治所取代,统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的国家组织形式和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的专制通过加强血缘纽带联系来达到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的目的,而西方国家则是建立在血缘氏族的废墟上的,所以说,战国时代新的官僚制国家的出现,恰恰是对西周最成功的政治实践——宗法制度的最大挑战,开始自春秋晚期的大夫执国命标志着宗法制度既得利益阶层的最下层开始试图夺取最高权力,宗法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以结束战国乱世的秦全面否定了宗法分封制度,与此同时,已经深入人心的中华文明的伦理价值观面对封建官僚集权国家的出现,也做出了一些相应的调整,所以自汉以后,中国的君主都开始奉行阳儒阴法的路线来治国,这不能不说是春秋战国之交的社会巨变给历代统治者留下的最有意义的历史经验。
文章标题: 为何日本战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严苛的宗法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497.html

[为何日本战国没有春秋战国时期严苛的宗法制]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