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9.18张学良不抵抗,入关之后才开始抵抗

时间: 2022-07-23 19:00:3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4次

为什么9.18张学良不抵抗,入关之后才开始抵抗

9.18事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虽然张学良处死了东北军元老杨宇霆与常阴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稳固,更是全盘掌控的老大了;而实际上他掌控东北军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够;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会有一些部队根本不听指挥,如果指挥没那么顺手,这就尴尬了。

在之前的中东路事件,已经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不敢再贸然行动。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扩展资料:

张学良判断失误,以为日本人只不过是小打小闹。后来也证明九一八事变确实是关东军部分军官的私自行为,也就是所谓的“下克上”,日军高层并没想搞那么大。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就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

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想以后让国联来主持公道。

你好,一种说法是说他奉了蒋介石的命令才不抵抗的,在电影《西安事变》中就这样有的镜头,但那是电影而已,蒋介石曾命令张镇守锦州,但他根本不听,更何况晚年的张学良曾不止一次公开承认,不抵抗是自己下的命令,与蒋无关。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张自己错估了形式,没弄清日本的侵略意图,他认为日本人不会企图占领整个中国,这也是张晚年时期对外的说法,但往深入一想,就发现这说法站不住脚。就算日本刚刚开始侵略时你看不清对方意图。望采纳。
您好,主要是上命有命令,不能抵抗的,不过就是因为这事,他被人民骂死了。

918事变之后,东北军为什么不抵抗就逃进关内?

我真的不相信那位拥兵自重的东北王会听蒋的命令,扔掉自己的地盘,他傻啊?蒋叫他不打他就不打?拥兵几十万,在这种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上,蒋能指挥动他?

因为事变发生后,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传达张学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由于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300人就击溃了北大营的8000守军,9月18日当夜很快攻占北大营,第二天占领了整个沈阳城。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里,东三省大好河山沦入敌手,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九一八事件发生后,国民党内一片慌乱与无能。党政军要员发表的谈话、讲演,语调语气多灰色阴沉,或有慷慨激昂之词,也多是空话。当时,蒋介石坐镇南昌,忙于红军的第三次军事“围剿”。9月21日,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向国际联盟提出申诉,发布告全国同胞书,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因为张判断失误,对于张学良在民族危机时执行的“不抵抗政策”也是让有些民众认为他是个卖国贼,因为当时他手里有40万东北军,却没有发动一兵一卒,直接东北三省送给了日本人。
1991年张学良说出了心里的话:“不抵抗是我的命令,我当时觉得日本人不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没有占领中国的野心,是我自己判断失误,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式,怕与日本人发生摩擦,引起更大的战事!”

这几句话在张学良心里尘封了60年,他觉得自己愧对中国人民,愧对自己的祖国,再回到中国已经没有脸面,所以张学良一直都没有回国。
因为东北军早已接到蒋介石不许抵抗的命令。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开始射击,9月19日凌晨两点多,铁岭、抚顺的日军相继来到,兵力增加,逼近了北大营,并从南面突入营区,在不准抵抗的命令下,日军击溃了驻扎在北大营的东北军第七旅。
坚壁清野吧。听说是将让他打,他没听

九一八事变,为什么张学良选择不抵抗,而马占山坚持抗日?

九一八不抵抗,是小张一生无法洗刷的沉重污点。理智代替谩骂,或许可以这么说,小张的不抵抗实质上是其陷入了自身无法承受的困局,咱们姑且将这种困局称为“张学良式的困局”。





时至今日,以张学良式的困局来审视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依旧具有强烈的现实警示意义。

自28年张作霖惨死皇姑屯,张学良的困局实质上就开始了。

造成这种困局的首要一点即是敌手远远高于他,并且把他看的很透。九一八主谋石原莞尔在事变前对小张的一句评价最能说明问题,此人毫无谋略,只要一根稻草就能推倒他。




随后发生的事残酷地证明石原的这句话,一万多关东军竟活生生地把近二十万的东北军驱赶杀戮成了丧家之犬。

正是因为东北最大的这张底牌被敌手摸的太准太透了,所以九一八在所难免。从这个角度讲,张学良本人可以被视为九一八最大的诱因。如果不是他这个实质无力主持局面的人在主持局面,不说换成张作霖,就是换成杨宇霆,再或者干脆是郭松龄,日本人可能都不敢如此嚣张放肆地展开进攻。

那张学良为什么就不行呢?




第一点,虽说他在此前十来年的历练中也算是备受瞩目的,但深入下去看,他其实一直在干着打酱油得勋章的便宜事。此前靠郭松龄赚战功,郭松龄反奉被处决后,他干的几乎全是奉系太子的场面交际,典型的绣花枕头。

绣花枕头只能锦上添花,绝无临危受命的能力。东北当时面临的局面何其凶险,何去何从可以说张学良是既无定力也无高明的方向。

第二点,在过去的十来年间,他不是没有机会主持局面,而是他没有能力主持局面。东北易帜前,蒋介石对他也曾有过评价,他是个头脑简单而容易冲动的人,没有坚定的意志。

头脑简单即意味着每逢局面,很容易只见皮毛,不见要害,极容易被人拉入局,也极容易被人踢出局。从这个角度看,不管是东北易帜,还是中原大战时站队,还是后来的西安事变,都有这种只见皮毛不见要害的意味。




此外,头脑简单的另一面就是自作聪明。有一个细节特别能反映张学良的这个秉性,九一八不抵抗,很长时间,舆论上认定的说法是他在奉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他在为蒋介石扛雷。可事实上呢,直到垂暮残年,张学良才说出了真相,这是他的自我主张。这么多年保持沉默不解释,深想一下是否会有这种感觉呢,不是他给蒋介石扛雷,是蒋介石在给他扛雷,从决定不抵抗的那一刻起,他就有利用这个空隙的想法,若不是舆论凶猛,不抵抗的责任极有可能就这样不清不楚地被他蒙混过关了,这难道不是小聪明误大事?

再说中原大战时的站队,表面上很有谋略,很沉得住气,直到胜负已定才决定站哪边,但实质还是小聪明谋实惠,其实他谋的可以更大。

如果让张作霖来唱这一出,肯定不会这么简单。




头脑简单还有另一层要命的地方,没有预见后果的能力。有句话叫无知者无畏,这话换个角度还可以说成无知者无虑。张学良就是典型的无知者无畏外加无知者无虑,那么轻率地放弃东北,以保存实力的名义丧失自己生存的本钱,他怎么就不去想想后果呢?

实力可不仅仅是那些人,那些枪呀!民心没了,真正的财源没了,军事造血的能力没了,彰显存在感的地盘没了,剩下的那些人那些枪还叫什么实力!

老谋深算者只要动动指头,这所谓的实力不就瞬间分崩离析了。

后来的事实不就是如此嘛!

这不是只见皮毛,未见要害又是什么!不是无知者无畏无虑又是什么!

再说他的冲动以及意志力不强。冲动向来是脆弱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成是怕的表现。九一八日本人之所以算的那么准,有一点其实很重要,那就是之前的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集中反衬出了张学良的头脑简单,易冲动。结果一出手,瞬间被苏俄打傻了。这还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经这一次冲动,承担很严重的后果后,他瞬间就转到了另一个极端,一个怕的极端。

他的这个心理是日本人敢下手的重要因素。

大局观不行、谋略不行、心理素质不行、意志力不行——

以上是张学良自身的问题,还有东北军内部的问题。




张作霖意外身亡后,表面上东北军完成了权力的平稳过渡,但实质上问题很大。其中最重要即是张学良缺乏真正的辅佐人,有一个杨宇霆,结果还被他干掉了。

权利是过渡了,但真正能应对局面的班子却没有搭起来,老派讲义气求自保,新派又分派,有能力的又有异见,没有异见的又都是没有大局观的军人。

所以说,张作霖暴死,权利是风平浪静地交待了,但局没不出来,是悬空的。

这就是咱简单理解的“张学良式的困局”,从一开始,或许就是个死局。

因为死结不止一个。




再说马占山抗战。

张作霖曾说过自己是绿林学校毕业的,马占山也是典型的绿林学校优秀毕业生。

绿林学校毕业的一般有两个鲜明的优点,第一个,崇拜关羽、岳飞等忠义人物,心中有热血,更存忠义。第二个,从绿林中混出来的枭楚都有狡诈的秉性,江湖险恶,所以这帮人通常是亦正亦邪的。

说到马占山抗战,简单说那就是日本人的进犯让他涌起了内心的忠义热血,这种人一旦内心涌起了忠义热血,命令算个屁,做男儿才是最大的道理。




但你看马占山随后的表现,却又十分的狡诈,一会诈降一会反的,耍的日本人团团转!

总而言之,张学良是委身庙堂,马占山是屹立山头。

对张学良而言,委身庙堂是勉为其难;对马占山而言,屹立山头是恰如其分!

所以,一个变了狗熊,一个成了英雄!

文章标题: 为什么9.18张学良不抵抗,入关之后才开始抵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5195.html

[为什么9.18张学良不抵抗,入关之后才开始抵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