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大臣劝谏的内容都是提前想好的吗

时间: 2022-07-21 17:0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古代大臣劝谏的内容都是提前想好的吗

魏征是怎么对李世民直言进谏的?他得到了谁的支持?

魏征一生当中无数次向李世民直言进谏,虽然很多时候都惹得唐太宗李世民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接受了。所以能达到这个效果,就在于魏征提前给李世民进行了身份定位,告诉李世民我魏征就是良臣,良臣一生所以能混得好,就是因为他遇上了一个好皇帝,这一顶高帽子让李世民截在头上感觉极其舒服。其次古代所有皇帝当中但凡取得一些成就者,都喜欢自比尧舜,而魏征也常用尧舜纳谏之事间接敲打李世民。另外魏征在某种程度上讲敢于进谏是因为得到了长孙皇后支持,长孙皇后一向喜欢魏征这种正直之人,因此她经常会向李世民吹枕边风,并告诉他魏征敢于直言进谏,就是因为他知道你这个有道明君不会生气。

1、魏征提前给李世民做好了心理铺垫


魏征向李世民进谏,并不只是单纯傻傻提意见,一般都会提前给李世民做好铺垫。比如他会告诉李世民,我魏征这辈子要做个良臣,而良臣既向皇帝提了意见还能混得很好,原因就在于他遇上了一个好皇帝,这样一顶高帽子让李世民十分舒服。

2、魏征常用尧舜之风敲打李世民


魏征在提意见时,也曾多次惹恼了李世民。但每当看到李世民生气时,他就会搬出尧舜虚心纳谏之事来说一番,其实就是间接敲打李世民,如果你想成为千古传颂好皇帝,就应该向他们好好学一学。古代多数皇帝都希望得到后世给予他们尧舜一般的评价。

3、魏征有长孙皇后支持


长孙皇后有着千古贤后美称,而且一直很欣赏魏征这种正直品格。因此每当看到李世民因为魏征提意见而恼火时,都会用各种方式让李世民明白,你是明君才会有魏征这种直臣。正因为长孙皇后一直在后面支持,才使得魏征一直坚持直言进谏。

魏征深知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因此每次都当面提出意见和想法,并且十分中肯,能够得到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一众大臣的支持。
魏征针贬时弊,毫不避讳,堪称直言进谏的典范。李世民在取得帝位后,曾一度有放纵自己的倾向,大兴土木,到处巡游,魏征颇为忧虑,于是就有了这道进谏奏疏。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没有像隋炀帝杨广那样狂妄自大,而是广开言路。李世民看到魏征的奏疏,立刻警醒了,他对于魏征的进谏十分重视和认可。
魏征之所以敢于直言进谏,还是得到了李世民的支持。
会直接的告诉对方,对方做错了,他得到了长孙皇后的支持,所以才没有被李世民处死。

古人劝谏的艺术

启发,诱导委婉劝谏,有针对性,使人容易接受
  一、古人成功的劝谏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四单元选了四篇古文,分别出自《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它们都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名篇。其精美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无不向我们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卓越的艺术成就。其中,《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这三篇文章中所展示的古人那高超的劝谏艺术尤其令人拍案叫绝。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口若悬河的邹忌,胸有成竹的触龙,都以其杰出的辩才,说服了高高在上的国君,从而改写了本国的历史:烛之武退秦师挽救了赵国,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触龙说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为此,他们都成了历史的功臣,也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他们的成功与他们杰出的说辩才能是分不开的。其才能何在?其说辩技巧何在?其成功的奥妙何在?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也许有着更为直接的意义。
  要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烛之武对于秦伯,邹忌对于齐威王,触龙对于赵太后,都是必恭必敬的。烛之武一口一个“君”,邹忌一口一个“臣”(自称),触龙“病足,曾不能疾走”,却也要“徐趋”而“至而自谢”,每一言每一行无不表现了对对方的尊敬。这种尊敬赢得了对方的好感,从而也为自己的说服工作打好了感情基础。
  要努力制造一种和谐的谈话气氛。这一点在《触龙说赵太后》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触龙刚见太后时,“太后盛气而揖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触龙开口便谈让长安君为人质的事,很可能落入太后唾其面的尴尬境地,因为,人在生气的时候,是最不理智的,不但难于听取他人的意见,而且很可能把对方当作发泄的对象。老到、精明的触龙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见到太后后,他避而不谈长安君之事,而是询问太后的饮食起居,唠起了家常,从而使太后由“太后盛气而揖之”到”色稍解”,既而“笑曰”,和谐的谈话氛围形成了,自己陈述意见条件的也就成熟了。
  迂回战术,“比兴”手法,欲成甲事,先谈乙事,以乙事促成甲事,请君入瓮。烛之武的目的是让千里行军至此的秦伯退兵,邹忌意在让“弊甚”的威王接受国人的指责,而触龙则完全是为了让赵太后的爱子到齐国作人质。这些事,即使是一般老百姓,也是很难接受的,更不用说是万人之上的一国之君。所以,如果他们在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很可能一下子就陷入骑虎难下的僵局,闹不好还会受辱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因此,在谈话的开始,他们对自己此行的目的避而不谈,而是谈一些表面上看来与之不相干的事情:烛之武不谈让秦退兵的事,却大谈秦国的利害得失;邹忌开口谈的是一些闺房私语,触龙则纯粹是拉家常。但在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话题时,是煞费苦心的,谈论这些话题,其目的都是为了引出自己要真正要谈论的内容,都是为后面的话题服务的。这些话题和后面的话题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用下面的逻辑推理来概括:
  如果A,那么B。
  AB之间的关系和甲乙之间的关系一样。
  所以,如果甲,那么乙。
  试邹忌的言辞为例
  我是朝庭重臣,地位高,权利大,因此,在家受妻、妾、客蒙蔽很厉害。
  我与妻、妾、客的关系同国君与各国诸侯、大臣、宫女的关系一样。
  所以,作为拥有至高无上权利的一国之君受诸侯、大臣和宫女的蒙蔽更深。
  采用迂回战术,从日常生活小事谈起,由日常生活小事中的小道理,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这种劝谏艺术,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容易让人接受,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人都是有私心的,人首先要为自己、为自己的家庭、为自己的小集团考虑。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对对方没有什么好处,对方是懒得理你的。邹忌与齐威王,触龙与赵太后,大的立场是基本相同的,都是为同一的国家着想,这里不必赘述。烛之武与秦伯应当说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敌对关系(秦伐郑),利益上是根本冲突的,郑国的利益秦国是不会考虑的。烛之武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在说服秦伯的时候,避而不谈郑国的利益,而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分析郑亡对于秦国的利害,使秦伯认识到郑亡确实对秦有百害而无一利,最终实现了让秦退兵的目的。

  二、历史上劝谏失败的事例

  1、夏朝桀杀关龙逢(略)

  2、比干之死

  成汤末年,朝歌城内。纣王梦的箴言曰:“修中庸而行圣贤。”遂问及亚相比干:“卿可知何为中庸之道?”比干略加思索道:“中庸,既不偏不倚,中直秉正。肌骨,体肤,才学,贤德诸项并驾齐驱,平衡一体。无突出之强亦无显著之弱,是为中庸。”纣王得其意,欲施行均衡文武百官诸项才能之举以进中庸。
  然妲己上而阻曰:“大王此举差矣!如此中庸,实为谬解。人之生而迥异,或重于体力,或重于文才,抑或重于贤德,乃上天之造作。重体力者常弱于文才,重文才者常弱于贤德,而重贤德者常弱于体力。专长与弱项相互弥补,以趋平衡,是为中庸。大王应广纳各路贤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勇者见勇。以弥补各自不足,则中庸可修而圣贤孰行也。叛臣比干妖言惑上,欲乱朝纲,颠覆成汤,夺取帝位。望大王明鉴!”
  纣王叹曰:“此言是也!孤险受其害。”遂将比干处以凌迟之刑,并剜其心。次日,纣王遵妲己之意重修中庸之道。

  3、扁鹊医治国君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
  听劝谏言失败的例子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叫扁鹊,有一次,扁鹊谒见蔡桓公,站了一会儿,他看看蔡桓公笑着说:“国君,你的皮肤有病,不治怕是要加重了。”蔡桓公笑着说:“我没有任何病。”扁鹊告辞后,蔡桓公对他的臣下说:“医生就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便显示自己有本事。” 过了十几天,扁鹊又前来拜见蔡桓公,他仔细看看蔡桓公的脸色说:“国君,你的病已到了皮肉之间,不治会加重。”桓公见他尽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气得没有理他。扁鹊走后,桓公还没有消气。又过十多天后,扁鹊又来朝见桓公,神色凝重地说:“国君,你的病已入肠胃,再不治就危险了。”桓公气得叫人把他轰走了。再过十几天,蔡桓公出官巡视,扁鹊远远地望见桓公,转身不走。桓公很奇怪,派人去追问。扁鹊叹息说:“皮肤上的病,用药物敷贴就可以治好;皮肉之间的病,用针炙可以治好;在肠胃之间,服用汤药就可以治好;但是病入骨髓,那么生命已掌握在司命之神的手里了,医生是无能为力了。如今国君的病已深入骨髓,所以我不敢去谒见了。”蔡桓公听后仍不相信。五天之后,桓公遍身疼痛,连忙派人去请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往泰国身躲起来了。不久,蔡桓公便病死了。
  原因分析:扁鹊刚愎自用,这就叫“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扁鹊是为了他好,他对扁鹊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要改变沟通策略,首先要学会尊重。
  因为齐桓公是国君,至高无上。他无视下人对他的爱戴,“把好心当了驴肝肺!”,最重要的是缺乏信任。
  医生讲究沟通的重要性,对于预防、诊断、治疗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医患双方都要相互尊重、信任和真诚。

古代臣子劝谏帝王的方法有哪些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 上
前言
镜鉴历史智慧治国
先秦
(一)《尚书》
总述
1.大禹谟
2.皋陶谟
3.仲虺之诰
4.伊训
5.咸有一德
6.洪范
7.无逸
8.吕刑
(二)《左传》
总述
1.卫石碚大义灭亲
2.五父谏陈侯
3.曹刿论战
4.宫之奇谏假道
5.秦晋肴之战
6.晋灵公不君
7.晋祁奚举贤
8.蔡声子论晋用楚材
9.郑子产为政
10.晏婴论“和”与“同”
(三)《国语》
总述
1.邵公谏厉王弭谤
2.芮良夫论荣夷公专利
3.文公任贤与赵衰举贤
4.寺人勃鞮求见文公
5.蓝尹亹论吴将毙
6.伍举论台美而楚殆
(四)《战国策》
总述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颜斶论士贵于王
3.触龙说赵太后
4.庄辛说楚襄王
5.燕昭王复国求贤
(五)《孟子》
总述
1.齐桓晋文之事章
2.尊贤使能章
3.子路人告之以有过章
4.天时不如地利章
5.景春日公孙衍张仪章
6.离娄之明章
7.桀纣之失天下也章
8.君之视臣如手足章
9.舜发于畎亩之中章
10.君子有三乐章
11.民为贵章
12.滕文公问为国章
(六)《荀子》
总述
1.富国
2.解蔽
(七)《墨子》
总述
尚贤上
(八)《老子》
总述
1.三十三章
2.三十六章
3.三十七章
4.四十五章
5.四十八章
6.四十九章
7.五十七章
8.五十八章
9.六十章
(九)《管子》
总述
1.牧民
2.八观
(十)《商君书》
总述
1.更法
2.农战
(十一)《韩非子》
总述
1.主道
2.亡征
(十二)《吕氏春秋》
总述
1.察今
2.贵直论
3.贵公
两汉
《新语·辅政第二》
过秦论[上]
过秦论[中]
过秦论[下]
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
论贵粟疏
天人三策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一
董仲舒对策一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二
董仲舒对策二
汉武帝策贤良文学之士制三
董仲舒对策三
尚德缓刑书
陈兵利害书
上政治得失疏
论衡·自然
政论
浮侈
昌言
阙题
理乱
损益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 中
治国之道:中国历代谏书 下



有名的典故:

《邹忌讽齐王纳谏》《 魏征劝谏唐太宗》《 触龙说赵太后》 《直言敢谏的西汉名臣--汲黯》
《简雍戏见刘备》《海瑞的死谏》

楚国有一位名优:优孟.身高八尺,能言善辩。他取法于演戏的技巧,往往能寓讽劝谏于喜怒笑谈之间,堪为当时最著名的滑稽家之一。最著名的就是谏王葬马。楚庄王嗜爱马,曾让一匹心爱的马穿着华丽的衣,住在豪华房中,卧在柔软的床铺,用枣脯喂它。后来此马胖死了之后(先汗一下)又要以大夫的规格埋葬它。谁的劝谏也不听。而优孟顺其道而行之,提出用君王的规格来埋葬,还要像祭太庙一样用三种牲口,并封万户县为马守护。最后还说:“这样猪猴国就知道大王是重马而轻人了。”楚庄王听了觉得不妥,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按优孟的意思把马交给了管膳食的人去办。

晏婴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三朝元老,辅佐齐灵,庄,景公,在处理政务方面多有建树。对于国君的某一缺陷,与为政的各种腐败弊端,晏婴总是抓住适当的机会,以借此喻彼的手法,廖廖数语,不露进谏的痕迹,却达到了劝谏的目的。
齐景公为政严酷,滥用刑罚,致使市面上有出卖假腿的情况。晏婴看到这种情景,深有感触,打算给齐景公提个建议。正好景公以晏婴的住所靠近市场,比较吵闹为理由,想给晏婴换一个住宅。晏婴辞谢说:“君王的先臣住在这里,臣下不足以继承祖业,住在这里已经是过分了。况且这里靠近失常,买东西方便,岂敢麻烦为我再造新房?”景公笑着说:“您靠近失常,可了解现在的物价吗?”晏婴回答道:“既然出入方便,还能不知道的?”景公又问:“那现在什么贵,什么贱?”晏婴略加思索,回答说:“假腿贵,鞋子贱。”景公听了这话,仔细品位了一番,知道是说自己刑罚用得太滥,摧残犯人身体太狠,于是就下令减刑罚。

汉武帝好大喜功, 也喜欢臣下歌功颂德。一次,武帝问东方朔:“先生以为朕是一位什么样的君主呢?”东方朔回答说:“圣上功德, 超过三皇五帝, 要不众多贤人怎么都辅佐您呢, 譬如周公旦、邵公奭都来做丞相, 孔丘来做御史大夫, 姜子牙来做大将军…… ”东方朔一口气将古代32个治世能臣都说成了汉武帝”的大臣他语带讽刺, 但又装出一幅滑稽相, 使汉武帝欲恨不能,破泣为笑, 笑恨之余又确实感到自己不如圣王。
文章标题: 古代大臣劝谏的内容都是提前想好的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974.html

[古代大臣劝谏的内容都是提前想好的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