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教历史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时间: 2022-07-20 00:00:50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0次

教历史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能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让高中历史教师“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再现他人,与别人进行交往,探索世界,学会继续不断地、自始自终地完善自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总体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施的主体是高中历史教师,老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理念,提高专业能力,以促进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从两个方面谈一下:
  一、拓展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系统、扎实的高中历史教学专业知识。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处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如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即宏观地由前后(时间)、中西(空间)的往复观照来审视历史。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应具备扎实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高中历史新课标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所授高中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
  第四,应具备良好的关于学生的知识,即熟悉所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情况。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物质相当丰富和信息传播多样化的现代信息社会,再加上独生子女和家庭独居方式的影响,他们的生长、学习无疑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熟悉授课的对象——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要熟悉他们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已有哪些历史知识;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如何和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疑难点、关注点、兴奋点;熟悉他们学习高中历史的习惯和方法;熟悉他们对新课标课本的感受;熟悉他们学习历史的愿望和要求;熟悉他们对你授课的接受程度乃至他们对你本人的接受度等。熟悉了这些,你的教学才会目中有“人”,才能真正关注你的学生,关注你的学生的学习,关注你的学生的发展。
  二、提升专业理念
  专业理念是教师专业发展之魂,是支撑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指引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摒弃传统观念中与高中历史新课标不相符的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重新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它包括课标意识、课程资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方面的内容。
  (一)增强课标意识
  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确立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的思想;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增强课标意识就是要将新课标的精神,特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落实到备课、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教学反思等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去。
  (二)转变教师观
  教学的根本在于学生的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因此,教师的角色亦被赋予新的内涵:教师的职责现在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发生以下变化。
  1.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
  2.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3.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三)转变教学观
  新课标要求改变旧有的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的完善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也应发生以下的转变。
  1.必须从偏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更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2.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特别是高中历史的学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3.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4.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
  5.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希望学校和政府能根据新课改的需求,有步骤分阶段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试论史学工作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一、注重更新知识,增强科研意识
  历史科目包括内容特别广泛,一定时期的历史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综合。因此,历史工作者应多读书,要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懂地理”。比如读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思想理论著作、文化常识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专业书籍(如《左传》《战国策》,《资治通鉴》甚至全部《二十四史》)。要想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就需要继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现代社会强调终生学习观,尤其作为历史工作者,就更应该有一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人文素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历史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历史工作者的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注意汲取专业知识的营养,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旁敲侧击,触类旁通,要求加强历史、政治和地理的学科交叉,才能形成知识的综合和迁移能力,也才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能不断启迪心智,培养创造思维。
  除此之外,历史工作者在新课改过程中还要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及时把握当今史学发展动态和了解史学的新成果,同时能把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吸收到历史研究中去,深化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理论水平,不断强化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有所突破。

  二、有开放的思维和思想见解,具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历史教师头脑要活,观点要新,要与时俱进,把握历史和时代发展的主题。要史论结合,允许和鼓励有不同观点和见解,培养自己发散思维和辩证看待历史观象和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 提高语言表达技能,顺畅表达自己见解
  正所谓历史是有情感的个人和集体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活动。历史是过去时,但不是死的,而是活着的昨天,遗忘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来一场“穿越”回到那段历史发生的年代,体味历史人物面临的血雨腥风,体验重大事件的艰难曲折。就是要学会培养角色意识,充满激情地讲故事。学者李剑鸣说过“历史本来就是一种故事,历史学家本来就是讲故事的能手”这样才能展现史学的魅力。高校的历史大师无不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这也是大师给人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之感。提高语言表达技能首先要区别口语和书面语,口语让人一听就懂,书面语咋一听可能不懂,当看了就懂。历史教育要讲究通俗化,运用大众语言,深入浅出。

  四、具有面向世界的历史观和全球视野。
  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历史工作者应有一定的世界眼光,培养自己的全球意识,加强对自己的国际理解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认识到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特性。清楚,在当今世界,解决不同文明和文化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宽容理解、平等对话和谈判,而不是暴力冲突。同时还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尊重和珍视世界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这样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五 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历史真相只有一个,但是历史学的观念却又很多版本,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研究历史的历史工作者是现实中的人,可以允许有自己的爱好的喜恶。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这无疑对于传达自己的历史见解是有好处的。

  六 正直
  治史的任务实际上是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前者以确定事实为主,后者侧重探索原因,但回答这两个问题,都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史学的研究对象即史料,具有不确定性和非直观性,既无反复,也无法验证,因此历史的认识是具有间接性的。这就需要研究者在治史的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中心地看待问题,处理好如何为现实服务的问题,关注过去的同时要在现实面前保持独立的意识,努力突破现在与过去之间的重重阻隔,力求准确的了解过去。但由于历史学家归根到底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并且由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以及社会环境的不同,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偏私。应该怎么看待偏私这个问题呢?作者认为,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承认和正视偏私问题。第二,尽力抑制偏私的作用,尽力抑制偏私是为了尽力做到公正,因而研究者应该保持中性的立场,慎重地审查自己观察历史的视角和用来解释历史的资源,时刻注意自己的历史学家的身份。

  七 研究技能
  首先要肯定的是,史学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历史解释,人们所知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解释的结果。治史的过程是一个阐释的过程。而理解是历史解释的前提,是构建历史解释的关键。陈寅恪曾说,对前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抱有一种"了解的同情",就是这个意思。历史解释的第一项任务是确定历史事实,在这个基础上阐释事实的意义,历史事实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史料支持的,史料是史学的基础,是史家认识和重建过去的中介。所以史学家要有"泛史料意识",要注重对史料的解读,从文本考辩和意义阐释上下功夫。是不是拥有了史料,就意味着我们能够在史学领域有所建树?当然不是。在对史料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很重要的思路就是既要有所继承,又要突破创新。两者既是相辅相成,又具有特别的张力。要学有所成,便要注意两者的平衡。利用好二手文献对于充分的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二手文献的旁杂性又时常让研究者不知所措,对待二手文献比较可取的办法,作者认为,应该是交代各种不同的意见,认真比较各种说法,然后可以采用其中的某种观点,并说明取舍的依据,也可以不接受任何一种看法,转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带着问题去做研究则是学术创新的关键,一个历史学者的学术素质,首先表现为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方向主要有“提出新问题”和“就老问题阐发新见解”。而一个真正的历史问题,必须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之中,依托一定的知识框架,并符合史学的范式要求,否则就只能是伪命题或者非历史问题了。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历史教师核心素养是什么?

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成为研究者,对自己的工作具有反思态度和积极探索的能力;教师还应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合作者,善于和学生、同事、领导、社区、家庭沟通与联系;教师还应是学校管理的积极参与者。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求教师具备教育的核心素养。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首先,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所以,专业研究者回归实践,研究回归中小学教师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最后,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在信念、追求上充分表现出的风范和活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服务性、专业性、长期性、创新性、自律性多方面特质,在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确保教师专业价值和功能发挥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教师专业精神培养必须贯穿于专业成长的各个阶段,贯穿于专业素质发展的各个方面,贯穿于专业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就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1、不断学习,提升个人业务素质
形而上者谓之道,总是显得众说纷纭,但其中有共同点就是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古今贯通,进行独立和批判的思考,关注现实,以达到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学改革对我们每一名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有这种能力,就要求我们本身做到深挖历史知识基础,不断提升能力水平。老师的能力来自平时的积累,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传媒方式也拓展了我们的读书渠道,很多的公众号都有很精彩的书籍介绍或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等文章,一些听书app、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等都是我们扩展知识面的好途径。今后在读书的时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进行记录,不断学习。
2、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只是学习是不够的,课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同时把思考作为习惯,在这方面,北京四中的张汉林老师给了我有益的启示,他针对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其过程和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代入,把自己带入到历史情境中,会发现历史的丰富多彩,比如:想象一下你自己在那个人的位置,你如何回应当时的情况?在这次决定中,什么因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些思考,进一步追问:当我们试图解释或理解人们过去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考虑什么?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可能和考试题不贴边,但是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加深对具体事件的认识。
我同时惊叹张老师能提那么多问题,本身也证明将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
3、怀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提升课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讲人是陕西师范大学的老校长赵世超教授,他的主讲题目是《史学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师学科素养——由中国传统文化说起》,讲座立足先秦文化变迁,用一张纸的提纲,面对会场500多人侃侃而谈,内容深刻,时间精确,条理脉络清晰,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历史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性,与时俱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赵教授的讲座很多内容我们在大学都接触过,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以这么流畅条理的线索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所以我认为,赵教授分析的历史教师的能力应该再加一条,那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熟练,一名教师停止了学习,或者没有主动把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于哗众取宠和稗官野史的讲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历史本该有的人文素养,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认识和态度。
4、结合个人能力,发掘个人专长
历史教师之间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凭借历史教学研究独树一帜,有的老师凭借对高考的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有的老师学识丰富,有的老师妙趣横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要关注自己的特长,在新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悟,教研室和学校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成长机会,我们每天面临海量的复杂信息,身边有各种专业人才…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沃土,所以,结合他人优长,考量个人能力,多读多想多写多实践,才能推动个人的终生发展。
二、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科素养密切相关,
1、把握“五度”,提升课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教师钻研高考试题,结合高考命题的思路,试着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大胆纵贯古今中外的知识,李爱笃老师脱稿讲了历史教学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他的讲述,我认为,历史教学有大局,也有细节,如讲德国的统一的时候,必须联系容克贵族的知识,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明白德国统一的过程和缺点,同时,知识是联系的,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时间分期的意识,这里就可以通过一些高考题,过渡到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如联系美国的独立战争,英国的改革和法国的革命),进而分析其对各自国家的影响,如果时间足够,教师可以顺带联系今天德国对历史教训的吸取,建立的议会制共和国,进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与时俱进,联系现实,同时,全民的政治参与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动荡。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联系的,长期这样对比联系,学生一定会形成习惯。历史课堂的人文性也可以借此彰显。
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精细备课
如果这样做,课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教师一定课前细致的备课,计划好时间,调动学生课前思考,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学生的课前学习和探究,又会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的问题设计还有问题,围绕重难点,但问题过于直白,难度过高,比如“结合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你眼中的斯大林模式给苏联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学生思考起来要么有难度,要么索然无味,和李老师交流后,我认为可以改为“赫鲁晓夫的墓碑为什么是黑白两色”“为什么苏联经过十年就完成了英国一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的任务”,这种问题本身有情境,有趣味,结合课本知识和材料应该可以解决,加上刻上的引导,希望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核心素养的内容广博,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我们备好每一节课,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细致的备课,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帮助他们终生发展。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一定意义上,高考不是历史学习的结束,我们要在教学时调动学生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的长久的积极性,课上老师讲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遗忘,但是老师的积极的态度和人文素养,是学生可以一生受用的,在这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学科素养与高考备考:
如果老师自己进行教学研究,而不站在教学效果测评的角度考察自己的话,是一种鼠目寸光的行为,时下又将迎来新的历史高考改革,郝瑞庭教授是高考命题人之一,他的讲座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性。
1、站在高考的岸上体察学科素养的培养
如果说学习是贯穿一个人的人生长河,那么高考就是一个巨大的堤岸,引导这条河流在初具规模的时候的方向。所以,高考的备考是学习的过程,也是考验教师眼光的时候。郝教授的讲座题目是《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转化与测评——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他针对新一轮改革弃“三维目标”的表述而使用对“核心素养”的追问,解释了核心素养的定义,特点和与三维目标的异同,并具体分析了历史学科素养的内容和测评。
核心素养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推动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全面发展,落实在具体的历史学科,我们的核心素养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今后的高考也会围绕着这些核心素养进行命题。郝教授特别提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的考查标准,并结合具体题目进行了解释。听了郝教授的讲座,我认为现在的高考对学生的历史专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有的答案连出题人都要组织很长时间,所以,面临高考备考,我很担心,学生的素养该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升?高考如何引导学生的终生发展?
2、具体的想法和疑惑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通过qq群和的公众号分享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或时政热点,也通过组内的《轩华》杂志引导学生自己探究问题,进行文章的发表,这些都是通过新技术手段提升学生能力的方法,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怎样的学习习惯?抄袭网上内容形成个人文章吗?还是“历史是高深莫测的东西”的观念?所以,在课堂之外,在这些手段的使用上,要注意其效果,深入浅出,联系时事热点,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在一个比较低的起点上思考身边的事情,进而进行知识之间的联系,达到拓展视野,树立良好价值观的目的。
同时,要牢牢把握课堂,没有课堂的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教师在课堂上立足学生学情,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在教师掌握丰富并贴合的材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自探究,形成结论,主动巩固。
高考试题千变万化,但是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上,我们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在教学中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神入”历史进行思考,所以,在平时的讲课中,要注意强调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历史本身就是一种记忆,没有记忆,谈什么历史?在记忆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审题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阐释和描述事物的表述能力。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疑惑,那就是如何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我从刚入职就在思考,但是由于自己缺乏课堂表现力,课余时间总是难以利用,在具体的实践层面经验太少,所以总是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希望今后继续实践,有所收获。这一问题的解决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需要不断的实践,提升个人的课堂表现力和趣味性,这也要求教师做到亲和力和人文性的统一。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哪些素质?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除具备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外(如师德修养、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等),还需要与其它学科教师的素质有所不同。对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史德。
我们知道,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文学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构思情节。而历史则以想象和主观构思为大忌。秉笔直书,是我国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更要有良好的史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说真话,讲真史,做到字字有出处,事事有根据,不随便下结论,要做到论从史出。在史实之外凭空捏造不存在的"史实",或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那无异于欺骗。良好的史德不仅表现在讲述真实的历史,而且讲课中投入的感情也必须是真情实感。老师的喜怒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样容易使学生随着老师对历史的评述与老师产生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以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
二、历史教师要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要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
这看起来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值得花费太多的笔墨,实际上,在高考大棒重压之下的历史教学,将德育放在首要位置却并未形成真正的共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因此,历史教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形成一种职业习惯,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历史教科书本身在德育功能方面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我们重视,就会很好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当前情况下,特别要正确理解"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人们往往把"考试"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历史高考试题本身也体现着德育的功能,体现着素质教育的要求。考试能力实际上是道德思想,知识能力,思维能力,身心素质在一种特殊氛围中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应该能较好的检验教育效果。历史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着能力培养和"德"的教育,这是相辅相承的。人为地轻视德育功能,也势必影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三、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
历史贯穿于古今中外,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而系统的渊博的历史知识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因此,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危机感,首先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即使是本科毕业或是研究生,也要经常钻研教学大纲,学习最新的大学教材,还要经常研究史学动态和史学专著。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研究的高度来研究教材,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另外,不能让自己的认识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要深化教学内容,深化对高考目标的研究,努力达到或接近高考命题人员认识中学教材的水平,从而准确地把握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居高临下,旁征博引,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但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学校对历史教学的不重视,一些历史教师未受过正规、严格的历史专业训练,缺少系统的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中拘泥于历史课本和参考书涉及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很难讲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原因及影响。也就很难揭示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难免照本宣科,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素质了。我们常讲欲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是有深刻哲理和事实依据的。
四、历史教师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的修养。
历史学科的功能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作为历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认识和实践等矛盾的对立和辩证统一关系,以及国家与政党,阶级和阶级斗争,民族与宗教,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能够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的能力。实际上,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已经充分体现了命题者的这一思想,在考查知识能力的同时,加大了对学生基础理论的考查。而这部分试题常常是学生感觉最难解答的,原因就在于我们部分教师缺乏基本理论的修养。一个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史学理论不甚了解的历史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学生的。如果历史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能够自觉运用正确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来分析教材,指导学生,那么,学生就能较好地解答理论问题。
五、历史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述,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知识。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程度和学习历史的兴趣,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日常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学识渊博,满腹经论,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壶里有倒不出",使课堂无生气,枯燥无味,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历史教师要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规范专业语言,做到:叙事说理要条理清楚,全面周密具有逻辑性;描人状物要有声有色,情景逼真具有形象性;谈话范读要情真意切,平易流畅,具有感染性;借助手势,穿插事例,比喻新颖,生动有趣具有趣味性;举一反三,弦外有音,留有余地富有启发性。切忌拖泥带水,拉里拉杂与题无关的废话;颠三倒四疙里疙瘩、滥用词藻、花里胡哨,华而不实的巧话;不懂装懂,"或许""大概"模棱两可的混话;干巴枯燥、平淡乏味,催人欲睡的淡话;挖苦讥笑、低级趣味、不干不净的粗话;粗词滥调、生搬口号,八股味很浓的套话。只要我们努力实践锤炼,就一定会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历史教师除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做到能说会写。文字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写作能力,也就是教学研究能力。它以探索教学规律、总结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有利于教师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总结能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对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和感受,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和研究,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既有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又有利于同行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六、历史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迅速加快,这就要求我们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库,我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迅速地查找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因此,我们必须学会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和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术,能够熟练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一切媒体资料(如电影、电视、图片等)制成生动、形象的丰富多彩的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如果条件允许,还应当把一些科技发明,著名战例制成软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演示。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更能由此提高他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此外,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利用,可以组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对培养高素质的有创造性的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在这方面许多先进地区的学校已走在了前边,如东北师大附中,上海市七宝中学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几项对历史教师的素质要求,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所决定 的,也是我们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的历史教师,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文章标题: 教历史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788.html

[教历史的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