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曹操是不是和赵括一样是个纸上谈兵的人

时间: 2022-07-19 19:59:4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曹操是不是和赵括一样是个纸上谈兵的人

跟赵括一样纸上淡兵的人是谁

跟赵括一样纸上淡兵的人是谁
  马谡,他本来就是个参谋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和赵括一样。失街亭,是他第一战,也是大败战,可见此人只会纸上谈兵不懂实战。
  马谡才气器量超过常人,喜好议论军事谋略,丞相诸葛亮对他深为器重。刘备临终之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对他多加考察。”诸葛亮还认为不是这样,让马谡担任参军,时常接见一起谈论军事谋略。
  街亭大败
  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马谡的先锋王平连续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采纳他的计谋。而且马谡仗恃南山的地势,不在山下据守城邑。张郃断绝马谡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冤枉啊!

秦赵长平之战,源自秦国征韩国,秦国占领了黄河以北、太行山因爱地区,使得韩国的上党郡被秦军隔断,成了孤岛飞地。然后上党守将感觉守不住,以及便宜秦国,不如送给赵国算了。

对于赵国来说,秦军占领上党,赵都邯郸和重镇太远都会受到威胁。但是此时,秦赵之间还是比较和平的,秦国把秦始皇他爹放到了邯郸当质子,表示双方之间近期不太可能会产生冲突。


赵国决策层接到韩国上党守将的消息后,争论了一番,还是决定出兵,由老将廉颇进驻上党,秦国大怒,于是对赵国开战。

我们先说说廉颇,似乎赵国到了这个时期就剩下廉颇一个名将了,但这位“名将”其实并不怎么适合这场战争,他指挥风格比较谨慎,换言之就是比较保守,试图避免与秦军进行野外会战,开始修筑堡垒,长期防守。

但秦军的攻势凌厉,首战攻破了赵军两座垒城,被歼灭了万余人,赵军向北收缩防线,秦军继续进攻,赵军“西垒”被攻破,又被歼灭了两万多人。

经过这两次战事,赵军已经损失数万人,然而,廉颇依然没有跟秦军野战的想法,坚持防御。这么做其实很被动,而且存在极大的隐患。

那就是战国秦汉之际,骑兵由于没有马镫等技术装备,难以负担冲杀肉搏的任务,主要战力为步兵,然而步兵数量多,行动缓慢,作战旷日持久,军粮消耗很大,后勤运输成为维持战争的关键要素,那时候的步兵除了作战,还要兼职挖掘壕沟、修筑垒墙工事,为了保护后方粮道,有时还要修筑“甬道”,也就是在运粮道路两旁修建防御垒墙。

伴随着战事的展开,秦、赵两国都进行了全面动员,军队源源不断开赴前线,两国都进行了最高标准的战争动员。


这时候对于双方来说,除了实现战略目标外,还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打破僵局,快速结束战争,继续对垒下去,还没等到胜利,赵国可能就被战争拖垮了......

而廉颇本人的履历上,与秦军对战基本没有赢过一次,十年之前,赵国为了阻止秦国攻韩,与秦军对峙于阏与,当时赵王想让廉颇挂帅,廉颇认为胜算不大,拒绝了,最后是赵括他爹赵奢挂帅,结果这一战真正验证了那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将帅最猛的一方最终获胜。而长平之战此时的形式,酷似当年的阏与之战。

赵括就是在这样情形下取代廉颇的,秦军四月开始对上党的攻势,而到赵括接替廉颇后,已经是八月了,赵括觉得反击的时候到了。

《史记》只是记载了赵括主动出击,并没有记录♀的兵力、地点。唐人张守节所作的“史记正义”显示,赵括兵败身死之处,是今天箭头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赵括这次出兵的目的就是箭头村。

当时的赵军主力集结在今天高平市北二十公里,依托东南走向的山脉和构筑的堡垒防堵秦军;而秦军主力集中在丹河河谷中,试图冲破赵军防线。而箭头村所在的位置,处于秦军主力后方,如果成功夺取箭头村一带的河谷通道,就能把秦军主力封堵在了丹河河谷之中,而且掐断了秦军唯一南来的粮食通道,这将对秦军造成恐慌。

赵括这一次出击,必定不会是大规模出兵,而是在秦军尚未察觉之际,长途迂回穿插,直取箭头村通道。


如果赵军主力此时展开全线攻击,秦军主力难逃覆灭的命运。赵括这次攻占的箭头村一带是军事要冲,丹河东西两侧的山地不算高,秦军可以翻山逃逸,但大部队走小路穿越山林,必须丢弃所有物资,队列和建制都被打散,在敌军追击之下,那意味着全面溃败。

但是,数十万赵军主力没有行动!,在赵括带兵出击之前,他肯定给主力中的将领留下了相关命令,只是这命令没有被执行。

在赵主力军按兵不动之际,赵括军遭到优势秦军何为,无法脱离,他只能命令士兵就地修筑营垒,坚守待援。赵括在这里固守长达46天,能够维持46天,说明这支奇袭军规模不大,可能在一两万左右,按《史记》记载,秦军只用了2万5千人就围困了赵括军,也证明了赵括军规模不大。

赵军主力按兵不动,使赵括的奇袭完全失去了意义,被秦军压缩到垒营之后,掐断秦军粮运的意图也破灭了。

于是赵括的悲剧发生了,孤军食尽,主力完全没有救援的意思,赵括带着残余士兵做了最后一次尝试,在箭雨中全军覆没,防线上的四十五赵军主力全部缴械成为俘虏。

赵括的奇袭军全军覆没,从当时的实力看,对赵军总体影响不大,一来赵括军的规模小,没有对赵军主力形成致命打击,二来赵军依托山岭的防线完好无损,即便主将战死,那还是能继续防御下去,秦军依然打不进去。


但是出了问题的,也就是那些看着赵括死的将领们已经没有了作战勇气,也许是担心赵国方面的清算,选择了最安全的投降。四十万人投降,(或许没有这么多)还是在没有什么损失的情况下,这是赵括的错么?

战略战术上,赵括没有问题,在战术执行上,也没有问题,自己带奇兵突袭,夺取了箭头村一带河谷通道后,还能坚守46天,可见他并不是个蠢材,表现也算是优秀了。

要说真的大问题,还在于他在军队中的威望,或许因为太年轻,没有什么实际指挥战争的经验,所以被军中宿将轻视了,完全没有执行他战略意图的意思,所以才导致了最后长平之战的悲剧。

不是,赵括是名将赵奢的儿子,军事实力自然不在话下,只是他的对手是秦将王翦,经验太过悬殊,而且赵括即使是出城迎战,也通过自己的排兵布阵给予了王翦重创。
是的,他的年纪还小,并没有真正的上战场打过仗,所以由于他的失误导致了长平之战的失败。
赵括并不是纸上谈兵,赵括的实力是很强的,在长平之战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最后失败是因为粮草不够。
他并不是纸上谈兵,在当时无论是谁来都会失败。而且他还是很有勇气的。给秦军造成了许多的伤亡。

都说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真实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说到赵括,都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纸上谈兵,这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长平之战惨败,40余万赵军被白起坑杀。因此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他的身上,认为他只是一个理论天才,却是一个十足实战的蠢材。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对于此,白起的一句话却说出了答案。



虽然在大多数人眼里,赵括就是一个光会耍嘴皮子的人,但是在白起看来却并非如此,打完这场战之后,白起曾不小心说了这样一句大实话: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也就说白起虽然打了大胜仗,但是就算他这样厉害的将领,也导致秦军死伤了一般的人马。而当时秦军总共投入的兵力是多少呢?据保守估计大概在60万左右,那么由此说来秦军在这一场大战中损失了三十万的兵力。



秦国在当时是最强的国家,若要放在一般的国家的话,总共加起来可能还不足30万的兵力。这一点上足以看出赵括的能力,在他的指挥下虽然最终导致战役失败,但他并不是一个十足的草包,要不然的话怎能摧毁秦军一半的主力呢?只是秦军的国力强大,损失的那几十万兵力,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灾难。若是要放在其他国家,恐怕从此也是一蹶不振了。单从数据上来说,双方三十万和四十万的损失,其实已经算是半斤半两了,而秦军胜的原因,主要就是兵力上的优势。



其次,就在白起围困赵括的时候,赵括军中没有粮草的供应,他却依然能够做到稳定军心,坚持了46天,让几十万大军尽然有序的运转,期间被没有发生什么任何动乱,在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赵括的军事指挥能力属于上流的。而最终的失败,只是秦军的兵力多而且太强大,根本不是靠一个英明统率就能够抵挡住的。



其次,白起是当时最厉害的战将,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从未有过一次败绩。试想初次上场的赵括就面对这样顶级的大将,他有把握取得胜算吗?最终能以折损秦军30万的战绩失败告终,恐怕已经是最好的成绩了,换做其他人还不一定输成什么样呢?再者秦军若是不是白起指挥,那赵括还不一定会失败呢?很可能他将彻底击溃对方,成为一代新战神。要怪就怪他遇见的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从未失败过的白起,这或许就是他的命了。



因此,但从赵国失败的结果来看,并不能断定赵括只是一介纸上谈兵之辈。其实正因为赵括的这次痛击秦军,才导致秦国实力折损,以至于推迟了秦国统一的步伐。像后来的李牧身为名将也是如此,天下大势已定,他能做的也就是拖延秦国最终的统一时间而已。

是的,赵括对兵法十分了解,但只会纸上谈兵,对实操并没有任何的经验,退一步讲,这个人还是很有才的。
并不全是这样子,赵括只能说是比较倒霉,首阵就遇到了白起。赵括能控制四十万大军,表明他也是有本事的。
真实历史也不完全是这样的,赵括也曾领兵打仗,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只是他更喜欢在图纸上指挥而已,所以得了个纸上谈兵的称号。
文章标题: 曹操是不是和赵括一样是个纸上谈兵的人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756.html

[曹操是不是和赵括一样是个纸上谈兵的人]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