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14 22: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1次
很多人其实不理解,为什么陆逊那么厉害,那么的好,孙权却硬生生的逼死了陆逊呢,是因为孙权这个人性寡情,还是因为他为人多疑,或者是陆逊功高盖主,孙权不得不杀掉陆逊呢?
这其实,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或者,我们可以看看三国魏蜀吴的情况还有东汉的情况,兴许能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来说东汉的情况,东汉的刘秀其实一直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豪强的问题,他一度想处理这个问题,但却有更多的反弹,他只能压下没管,所以东汉的朝廷其实并不强,后来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很大方面是因为这个原因。
比如荆州豪强支持刘表,益州豪强支持刘焉,还有江东士族支持孙策,另外曹操,袁绍,袁术,本身都是豪强。
东汉中后期,一般都是由宦官和外戚来把握的,尤其到东汉末年的时候,先有十常侍,后有外戚何进,不过两边打得热火朝天,反而被西凉董卓沾了便宜。
而整个魏蜀吴,都没有出现宦官与外戚的问题,但是都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权臣的问题。
即使在蜀汉,也有,诸葛亮虽然是忠臣,但同样也是权臣,只是基于对刘备的感激,还有自身的忠义自洁,诸葛亮虽权但是仍忠,所以蜀汉并没有发生什么动荡,刘禅在位四十年。
而在曹魏,显然,最后曹魏宗亲的力量不是士族司马家的力量,最后导致司马代魏,建立了晋朝。
而在江东,同样出现了权臣,出现了权臣诸葛恪,孙家宗室孙琳,孙峻,导致孙权的幼子孙亮被废除。
江东有四大家,分别顾陆朱张,这里面的陆自然是陆逊家,而孙策还杀过陆逊的叔祖,当然孙策的女儿还嫁给了陆逊。
江东士族的力量十分强大,让孙权很是担忧,尤其陆逊的能力和号召力,实在是十分强大,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太子继位,那么陆逊的话语权绝对是最大的,甚至可以取代孙家,这个就是孙权害怕的地方,他不能允许这情况出现与发生。
孙权为何要逼死陆逊?
陆逊就是东吴版的诸葛孔明,襄樊献计收荆州、夷陵之战败刘备,石亭之战败曹休陆逊辅佐孙权数十年,出将入相,呕心沥血,撑起了东吴的半壁江山。毕竟东吴与东晋、宋齐梁陈并称南方六朝,作为六朝的开启亦是秦大一统后,第一个成功割据江南的政权。
三国时代的陆逊,相当于蜀国的诸葛亮,出将入相,名震天下!论战功,诸葛亮比不上他!一个吴蜀夷陵之战,一个吴魏石亭之战,足以使陆逊成为三国最耀眼的名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陆逊一不小心趟了浑水。什么浑水呢?孙权与大臣杨竺私下秘商废除太子之事,而这件事情被人捅了出去。曹丕去世,曹叡接班,比之父辈祖辈万不及一。曹操曹丕留下的那些老人,比如陈群之流。这些人曹叡就镇不住,今后曹魏一定会臣强主弱,大权旁落。
这才算是真正的三国鼎立!在吴国崛起的道路上,有的人升了官,有的人没事儿。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人的履历看一下我们马上就会看出问题来,被逼死的陆逊吴郡吴县人,被流放罢官的顾谭,吴郡吴县人,被处死的吾粲,吴郡吴程人,陆逊可谓是功劳最大的,孙权也并未产生过“功高盖主”的疑虑,所以陆逊之死真不是一句功高盖主能概括的。
其实曹操本来姓夏侯。真实的孙坚一门,出身寒微。孙坚父孙钟发现陆逊不但能文,而且能武,心里就有重点培养的意思了,于是孙权把他的侄女嫁给了陆逊,这下孙权和陆逊不单只是君臣,而且加了一层亲戚的关系,从此陆逊成为了孙权心腹,人生主要职业是种瓜,因为瓜种的好,才生下孙坚这好儿子。至于孙家在往前祖先,貌似就没办法考证了。
历史剧《虎啸龙吟》中,公元228年,东吴的大都督陆逊利用地形优势,以区区五万人马在石亭击败曹休的十余万大军,直接将曹丕的四位托孤大臣干死一位,也为司马懿扫灭了一个政敌,看到这里,我就对这位于荆州计擒关羽、于夷陵烧败刘备致其抑郁而死的东吴名将推崇备至,同时我更期待蜀国的诸葛亮拖死司马懿的另一政敌曹真,直至冢虎司马懿与卧龙诸葛亮的巅峰对决!
北伐的诸葛亮
不过,鉴于电视剧播出缓慢,所以探讨的是十余年后的公元245年,建功立业颇多的陆逊却被吴帝孙权逼死!
在石亭大败曹休的东吴名将陆逊
这是为什么呢?
本人认为,孙权逼死陆逊,主要在于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晚年的孙权性情暴戾猜忌嗜杀,而早年能对孙权猎虎、酗酒、一意孤行等不当行为进行劝阻的张昭、顾雍、诸葛瑾等大臣们早已逝世,这导致孙权对内疯狂杀人时更加肆无忌惮。
青壮年时的孙权于即位初期,在用兵上虽进攻不足但防守有余,在治国上虽越汉粗安但和谐安定,在用人上虽军权旁落但知人善任,在外交上虽朝魏暮蜀但左右逢源。
壮年时意气风发的孙权
在统兵作战方面,孙权有周瑜统兵先诈降再火攻,则奸雄曹操铩羽于赤壁;有吕蒙统兵先示弱再偷袭,则悍将关羽兵败身死于荆州;有陆逊统兵先诱敌再后发制人,则枭雄刘备、宿将曹休先后败愧致死;有贺齐、诸葛恪统兵,则久平不定的山越集体投降化敌为友……
直言敢谏的骨鲠老臣张昭
在生活作风方面,孙权之有张昭,犹如唐太宗之有魏徵,壮年气盛的他,虽有热衷猎虎之弊习,却无太康失国之患;虽有酗酒无度之歪风,却无纣王饮酒误国之祸;虽有一意孤行致使将士枉死辽东之愚举,却无恼羞成怒冤杀贤臣之恶行……
一言以蔽之,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当时最牛的曹操对壮年孙权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孙权前半生的精确概括。
然而,是人都会老,是老都会昏庸。晚年的曹操如此(对付关羽时想迁都),晚年的刘备如此(对付陆逊时大意),晚年的孙权,更是难以例外。
晚年的孙权,重用校事吕壹监视百官,搞得朝野上下人人自危;既立太子又宠爱鲁王,导致朝野百官结党互斗家国不宁;废掉贤德储君册立孤弱幼子埋下死后乱国祸源;借两宫之争大肆屠杀江东豪族埋下亡国祸根……
懂得与孙权相处的贤相顾雍
可惜,晚年的孙权在胡作非为时,已没有张昭、顾雍、诸葛瑾等贤臣劝谏规正,而老资历的陆逊在频繁上疏劝谏孙权时,孙权感受到的不是张昭那种倚老卖老不听不敬老不爱贤的无可奈何,不是顾雍那种沉静规谏老成谋国的心安理得,不是诸葛瑾那种肝胆相照生死不负的君臣相得。相反,晚年猜忌成性的孙权,感受到的是陆逊倚仗军功仗势欺人的气势咄咄,感受到的是陆逊干预帝王家事意图将来图谋不轨的磨刀霍霍,感受到的是陆逊勾结诸多江东豪族结党营私的暗影绰绰。
陆逊是三国时期比较传奇性的一个人物,无论是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还是史学著作《三国志》中,都对陆逊有着极高的评价的。
在陈寿的《三国志》中,只给诸葛亮和陆逊两位大臣单独立过传,可见,陈寿认为陆逊的政治地位完全可以与诸葛亮相提并论。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在晚年的时候却被孙权派使者几次前去责问,最终使得陆逊气愤而死,可以说,陆逊的死是一次严重的政治悲剧,那么这个悲剧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陆逊作为“世江东大族”的身份地位江东陆氏一直在江东有着重大的影响力,这就导致孙权对陆逊抱有天然的隔阂,东汉末期陆逊“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陆逊的从祖陆康的庐江太守的势力应该还是很大的,当时陆康还有能力与袁术一较高低,袁术为了征服陆康,派遣当时投靠袁术的孙策前去攻打庐江,陆康不敌,陆氏 “宗族百余人 , 遭离饥厄 , 死者将半 ”。
在这场军事对抗中,陆逊不过十几岁,如果不是事先被安排回到了家乡吴郡,估计也会受到波及。
尽管陆康在庐江之战中,被孙策打的体无完肤,但是并未彻底剿灭陆氏宗族,陆氏宗族本身就以吴郡为根基,陆康死后,陆康的少子陆绩成为宗族首领。
陆绩作为陆康的儿子,与后来入主东吴的损失政权并不亲密。
孙权家族虽然坐镇江东三代,实际上掩饰不了孙氏家族没有根基的事实。
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社会,门阀势力比想象的还要厉害,袁绍四世三公,所以,人家就能一呼百应,曹操、刘备、孙坚是白手起家,就要费很大精力去创业,据说孙坚当初单枪匹马的去干倒一群水贼,他要是有兵,至于一个人去打吗!
孙策为了获得江东士族的支持,对陆氏采取联合的态度,所以,在孙策时代,陆孙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陆逊作为陆绩的侄子,在宗族内本来是没有多少地位的,但是因为没有背景,反而积极与孙氏集团联合,这使得陆逊一方面得到孙氏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到陆氏家族内部亲孙派人士的支持,使得陆逊成为陆氏家族的实际领导者。
等到孙权执掌东吴政权的时候,更加意识到,联合江东豪族的必要性,为了拉拢陆逊,孙权还将孙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陆逊。
由此可见,孙权与陆逊的联合其实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微妙,里面有着很多利益方面的交换。
陆逊在东吴政权崛起过程中立下的功劳在陆逊与孙氏家族联姻之后,使得陆逊能够名正言顺的参与到江东政权的建设中来。
陆逊在早期对东吴政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在讨伐山越的过程中,稳定了东吴政权的形势,另一方面是在荆州之战中,辅助吕蒙取得重大的胜利。
然而对于陆逊来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孙权所倚重的心腹大将吕蒙意外去世,吕蒙的死对孙权打击很大,我们小学的教科书中有一篇“孙权劝学”,就是将孙权对吕蒙的培养。
在吕蒙去世的时候,《三国志》中描写孙权:“时权哀痛甚 , 为之降损 ”。
紧接着,荆州之战不久,刘备就发动了夷陵之战,这场战役对东吴的威胁是十分巨大的,稍有不慎,必将满盘皆输,然而此时东吴的处境却十分尴尬,周瑜、鲁肃、吕蒙这样能够威望高的人相继去世。
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任用陆逊执掌大局,颇有些意味。
东吴面对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早已成名在外的刘备,蜀汉又是打着替关羽复仇的旗号,可谓来势汹汹,孙权任用陆逊,显然是有点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陆逊却把握战机,极大的重创了刘备,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的第三次大战,影响力相当巨大,陆逊建立的功劳必然是:“及至破备 , 计多出逊 , 诸将乃服 ”。
通过荆州之战、夷陵之战两场战役,陆逊均重创蜀汉,使得蜀汉政权再也没有胆量打东吴的主意。
陆逊随后被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后来在石亭之战,又打败曹休,这样的功绩在三国时期,即使是人人都吹的诸葛亮也是没有的。
可以说,陆逊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已经是仅次于孙权。
总结来说,陆逊在东吴政权的崛起过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重创蜀汉,抵御曹魏,陆逊作为东吴的社稷之臣,最后却被孙权责问而死,显然是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
参与到争储风波当中,遭到孙权的猜忌孙权逼死陆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逊参与到了东吴政权的最高权力的斗争当中去了,孙权晚年的时候,东吴政权出现党争,孙权纵容鲁王孙霸,使其享受和太子一样的地位,致使鲁王也想争夺皇位。
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皇储互相倾轧,孙权秉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方式,缓解两个人的矛盾,然而鲁王孙霸却并不想就此收手,不搞事情的话就彻底失去了储君的争夺权,陆逊虽然表面上说要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实际上陆逊还是站在太子一边的。
驻扎在荆州的陆逊上疏要求回到都城,当面“论适庶之分,以匡得失”。陆逊此言一出,明显是增加了太子一方的声威,支持太子的大臣借机纷纷上疏要求皇帝明确嫡庶之分,实际上就是要打压鲁王孙霸。
陆逊当时在朝中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孙权因此感到很为难。最终咬咬牙,拒绝了陆逊的上疏,这被鲁王看来是一种信号,一种想要废太子,而立自己的信号。
随后鲁王联合杨竺,开始展开争储的斗争,当时杨竺公开诋毁陆逊,罗列其二十条罪状,并且声称其与太子结党营私。
随后孙权就开战了对陆逊的惩罚,先是将陆逊的嫡系,以及太子的近臣全部流放,并且派内侍多次去责问陆逊,陆逊气愤不过,不久去世。
其实,这种大臣参与到皇储中的例子,在三国时期并不少见,其下场都不太好,最有名的当属曹魏名士杨修就因为参与了曹丕和曹植争储,结果被曹操处死。
陆逊位高权重,功高震主,遭到孙权的忌惮其实前面所说陆逊参与到皇储之争,也并非根本性的原因,只能算作是直接性的诱发因素,真正导致陆逊其人政治悲剧的,是本文上面前两段内容,那就是陆逊位高权重,而又功高震主。
陆逊的作为江东大族,与孙权之间的关系本来就十分复杂,一方面孙权希望借助江东大族来帮助他,因此不断拉拢陆逊,不断抬高陆逊的地位;另一方面,江东大族与孙氏政权并非同气连枝,也有着根本利益的冲突,孙权想要建立大一统的政权也好,想要固守江东也好,加强中央集权都是必经之路,这对江东大族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双方一开始的合作是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东吴政权还能保持团结,一旦没有战争,内部就会出现倾轧,陆逊作为江东大族的代表性人物,在江东大族内有着举足若轻的影响力,这是孙权所忌惮的。
在孙权一点点老去,政权能否平稳过渡,对孙权来说也是一种担忧。
本来就已经有着江东大族的背景,陆逊还能屡屡创造功绩,无论是对内统治,还是对外军事,陆逊都是全能型的人物,并且是东吴第一重臣,文化素养高,智商在线,尤其是陆逊只做对的事情。
陆逊的身份、地位、智商、功劳,在晚年的孙权眼里都是一种随时可能取代孙氏家族在东吴地位的人物形象,对于陆逊,他不能不防。
去年张艺谋拍了个叫《影》的烂片,说点大话,纵横写文章最擅长的就是根据影视来讲历史,分析剧情也不是什么问题,然而这部《影》当真是让人看着云来雾绕的,不知所云。
但是故事背景基本就是东吴孙权夺荆州这一段,里面的主公应该是孙权,都督应该是吕蒙,反正就是权斗,东吴当时的政治生态大概也就这个德性。
作为孙策的女婿,也是孙权极为提防的对象孙权早期为了拉拢孙策,曾经以孙策的女儿与陆逊联姻,然而这个联姻却最终未陆逊的人物悲剧埋下了不好种子。
我们都知道,孙氏家族在东吴的政权,是两代创业,孙权的权力并非得自父亲孙坚,而是兄长孙策,孙策被刺杀后,因为儿子还小,就将政权传给了孙权。尴尬的是,孙策还有儿子,孙权在称帝后,对孙策的儿子十分提防。
《三国志》中写道:“且割据江东 , 策之基兆也 , 而权尊崇未至 , 子止侯爵 , 于义俭矣。“最后孙权给孙策的儿子封的仅仅是侯爵,连个王爷都没给分,可见孙权是有多小气。
实际上,孙权对孙策的儿子不止是小气,还经常性的打压,孙权长子去世的时候,很多孙策的旧部将怀念孙策,因此暗地里支持孙策的儿子孙绍。
孙绍的存在,对孙权来说也是一种极其尴尬的存在,本来孙权有可能是想利用孙绍来促进与孙策旧将之间的关系,然而此举也导致孙绍拥有一定的威望。
结果我们看到,“绍卒, 子奉嗣。孙皓时,讹言谓奉当立 ,诛死 ”。孙策的孙子不过是被传言有篡位的可能,结果就被杀了。
从这一点来说,陆逊作为孙策的女婿,自然让好猜忌的孙权生疑。
假如孙权在的话,或许还能镇住陆逊,假如孙权一走,江东都没有人能够镇得住陆逊,在临死之前带走陆逊,也算是一种为政权平稳过渡不得不做出的一些牺牲。
把障碍留给儿子去解决的皇帝,其实都不是对儿子负责的皇帝,自己能动手的事情,就不要让儿子去挨骂了,比如乾隆留和珅,压根就不应该的事情。
陆逊,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陆逊入孙权幕府。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
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
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深得孙权器重。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可以说,陆逊是东吴历史上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又一个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他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社稷之臣,也未能得以善终。那么,陆逊究竟是如何被孙权逼死的呢?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晚年时期的孙权,和早、中期的孙权完全不是一个人了。此时的孙权,变得刻薄寡恩,猜忌心极强,甚至比当年的曹操还要更加猜忌。陆逊作为东吴军政大权于一身的权臣,自然受到了孙权的猜忌。
更为严重的是,陆逊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而晚年的孙权,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于是乎,孙权给陆逊连续写了数封信件,大加指责陆逊。陆逊看后,又气又无奈,最终去世。
由此可见,陆逊之所以会被孙权逼死,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
陆逊功高震主,权势过大。陆逊参与了立嗣之争,牵涉到东吴的继承人问题。晚年的孙权过于猜忌,对功臣刻薄寡恩。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