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关于萧伯纳,你们知道多少关于他有趣的故事

时间: 2022-07-14 10:01:0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9次

关于萧伯纳,你们知道多少关于他有趣的故事

萧伯纳的事迹

有哪些关于萧伯纳的事迹?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直译为乔治·伯纳·萧,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为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喜剧作品《卖花女》(Pygmalion)因被 Alan Lerner 改编为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该音乐剧又被好莱坞改编为同名卖座电影而家喻户晓。
  [编辑本段]生平
  萧伯纳1856年7月26日,出生于爱尔兰的首都都伯林一个小公务员家里。他的父亲是个没落贵族,母亲出身于高贵的乡绅世家,从小受过严格的上等教育。
  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伯纳迷恋上了音乐,13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由于家里太穷,15岁的萧伯纳不得不辍学。为了维持生活,他进入都柏林的汤森地产公司当学徒。
  1876年,他的父母离婚。萧伯纳告别了年迈的父亲,离开了贫困的故土爱尔兰,随母亲来到伦敦。年轻的萧伯纳没有工作,靠母亲微薄的薪水维持生活,十分渴望找到一份称心的职业,他先在爱迪生电话公司外务股找到一份差事,可是不久这家公司倒闭了,别人给他介绍道《大黄蜂》报撰写音乐评论,可不久这份报刊也停刊了。万般无奈的萧伯纳想以写作谋生,但是他并不顺利,他的小说,伦敦和美国的出版商都不屑一顾。在长达九年的时间里所得的稿酬不过6英镑,其中5英镑还是代写卖药广告的报酬。
  文学道路的坎坷并没有使萧伯纳灰心丧气,为了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他更加勤奋的学习和写作,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还热心于参加社会活动。但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从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这样怎么可能被社会承认呢?为了克服这个缺点,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叫“考求者学会”的辩论会。由于经常当众与学者们辩论,不久,他就克服了自身的缺点,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讽刺家式的发型,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以潇洒的手势来加强演说效果。不久,他便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听众,很快就成为了一位令人倾倒的演说家。
  19世纪的英国戏剧一蹶不振,萧伯纳嘲笑它们是迎合低级趣味的“糖果店”,他认为戏剧应该依赖对立思想的冲突和不同意见的辩论来展开。不过,当他听了评剧家朗诵了易卜生的剧本《培尔·金特》后,感受到“一刹那间,这位伟大诗人的魔力打开了我的眼睛。”才开始对戏剧产生浓厚的兴趣,安下心来研究易卜生的剧本,并写下了《易卜生主义的精华》一书,这部书在欧洲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易卜生的影响下,萧伯纳看清了戏剧这个武器,不仅能扫荡英国舞台的污秽,而且能倾诉自己对这个黑暗现实谁社会的不满,于是,他立志要革新英国的戏剧。
  1892年,萧伯纳正式开始创作剧本,他的第一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集》,其中包括《鳏夫的财产》、《华伦夫人的职业》、《荡子》三个剧本;第二个戏剧集包含有《武器与人》等4部剧本;第三个戏剧集《为清教徒而写的戏剧集》包含《魔鬼的门徒》等3个剧本。他的戏剧果真改变了19世纪末英国舞台的阴霾状况,他本人也成为了戏剧界的革新家,掀开了英国戏剧史的新一页。
  1896年萧伯纳结了婚,婚姻改变了萧伯纳的一些生活习惯,唯一不变的是他对戏剧的热爱,写出了《英国佬的另一个岛》、《巴巴拉少校》、《皮革多利翁》、《伤心之家》、《圣女贞德》等大量优秀的作品。
  1925年,萧伯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把这笔约合8000英镑的奖金捐给了瑞典的穷作家们。
  1950年11月2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94岁。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编辑本段]思想
  萧伯纳的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接受过柏格森、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又攻读过马克思的《资本论》。 1884年他参加了“费边社”,主张用渐进、点滴的改良来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在艺术上,他接受易卜生影响,主张写社会问题,反对奥斯卡·王尔德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主张。
  [编辑本段]作品
  萧伯纳的文学始于小说创作,但突出的成就是戏剧,“他的戏剧使他成为我们当代最迷人的作家”(颁奖辞)。 1885至1949年近64个创作春秋中,他共完成了51个剧本。前期主要有《不愉快戏剧集》,包括《鳏夫的房产》(1892)、《荡子》(1893)和《华伦夫人的职业》(1894)等;《愉快的戏剧集》由《武器与人》(1894)、《康蒂妲》(1894)、《风云人物》(1895)和《难以预料》(1896)组成。第三个戏剧集名为《为清教徒写的戏剧》,其中有《魔鬼的门徒》(1897)、《凯撒和克莉奥佩屈拉》(1898)和《布拉斯庞德上尉的转变》(1897)。
  进入 20世纪之后,萧伯纳的创作进入高峰,发表了著名的剧本《人与超人》(1903)、《芭芭拉少校》(1905)、《伤心之家》(1913)、《圣女贞德》(1923)、《苹果车》(1929)和《真相毕露》(1932)、《突然出现的岛上愚人》(1936)等。其中《圣女贞德》获得空前的成功,被公认为他的最佳历史剧,是“诗人创作的最高峰”(颁奖辞)。
  萧伯纳杰出的戏剧创作活动,不仅使他获得了“ 20世纪的莫里哀”之称,而且“因为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励和讽刺往往蕴含着独特的诗意之美”,于192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萧伯纳的戏剧性最突出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现实政治斗争,敢干触及资本主义社会最本质的问题,把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暴露在公众面前。在艺术手法上,他善于通过人物对话和思想感情交锋来表现性格冲突和主思想。萧伯纳的戏剧性语言尖锐泼辣,充满机智,妙语警名脱口而出。他的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著名作家萧伯纳的童年、青年时代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不仅形象极丑,而且是个谁都不喜欢的懒惰者,多半是整天醉醺醺的,老婆孩子的事情一概不管。萧伯纳15岁时就不得不出去找事做。
  20岁时,萧伯纳去了伦敦,却不知到何处寻找工作,后来他参加了许多讨论社团。起初他总是感到困窘,逐渐地情况好了起来,他知道怎么把话说得通晓明白,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做专题演讲。在12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
  然而萧伯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他想将这新发现的才能应用于写作。
  于是,他给自己规定每日必写5页东西,不管好坏,一概不拘。
  就这样过了4年,他从自己的那些文章里总共才得到30美元的稿费,这不免使他很失望。
  但他仍然没有放弃写作,他接着写了5部长篇小说,全部被60家出版社所拒绝,这令他更加沮丧。
  但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这次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
  就这样全力以赴,未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萧伯纳成了世界上最有名气、收入最多、最为人们所喜爱的作家之一。
  成功是主动的进取,不是被动的乞求施舍。
  曾写过《贝多芬百年祭》一文。
  爱情观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说过:“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但是若你跟前一个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爱上一个人不需要靠努力,只需要靠“际遇”,是上天的安排,但是“持续地爱一个人”就要靠“努力”,在爱情的经营中,顺畅运转的要素就是沟通、体谅、包容与自制 (面临诱惑有所自制)。有许多人总是被“际遇”所迷惑与苦恼,意念不停、欲念不断、争逐不散,而忘了培养经营感情的能力才是幸福的关键。 所以不要去追问到底谁才是我的Mr.Right,而是问在眼前的伴侣关系中,我能努力到什么程度、成长到什么程度,若没有培养出经营幸福的能力,就算真的Mr.Right出现在你身边,幸福依然会错过的,而活在犹疑与遗憾当中,这不就是许多“爱情虚无症”的遭遇与心态吗?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其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一天晚上,萧伯纳被邀去参加一个为救济会筹募基金的晚会。这个晚会的主持人是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士,萧伯纳首先就去请她跳舞,女士因为事出意外,欢喜若狂。舞会中女士对萧伯纳说:“你怎么赏光同我跳舞呢?不嫌我长得不美吗?”萧伯纳狡黠地一笑,说道:“你忘了吗?今晚是救济晚会呀,我正为救济服务呢!”
  美国舞蹈家邓肯女士向萧怕纳求婚,她说:“假如我们两人结了婚,将来生的子女象你一样聪明,象我一样漂亮,那该多完美啊!”萧伯纳不慌不忙地瞟了邓肯一眼说:“假如生个孩子,面貌象我,脑袋与你一样,那岂不更糟!”
  在一次夜总会上,一个妖艳的中年女人问萧伯纳:“萧先生,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了?”他仔细地看了她一眼说:“看你的头发,只有19岁;看你的情绪,不过20岁。”那女人听了又惊又喜,于是再问他:“那么你看我究竟有多少岁呢?”萧伯纳回答:“合起来还不到40岁呢!”一位美国太太见了萧伯纳时,便夸张地说:“你就是萧伯纳先生吗?久仰大名,久仰大名。”他一听到自己在美国已享有大名,便老实不客气的问她:“你说的是哪一个大名?我是一个哲学家、小说家、社会家、批评家、政治家、戏剧家,还是一位神学家,共有七个大名呢!”
萧伯纳的事迹http://www.8ttt8.com/dili/w43833.htm

萧伯纳和邓肯的故事

邓肯的幽默。

邓肯与萧伯纳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萧伯纳以一种玩笑式的回复拒绝了邓肯的求爱。

萧伯纳的爱情是理想的。萧伯纳说过:此时此刻在地球上,约有两万个人适合当你的人生伴侣,就看你先遇到哪一个。如果在第二个理想伴侣出现之前,你已经跟前一个人发展出相知相惜、互相信赖的深层关系,那后者就会变成你的好朋友。

但是若你跟前一人没有培养出深层关系,感情就容易动摇、变心,直到你与这些理想伴侣候选人的其中一位拥有稳固的深情,才是幸福的开始,漂泊的结束。

邓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欢乐与痛苦。如同她自己所言,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可这种表现形式,有时真的很残忍:一天之内,邓肯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

她惟一的一次婚姻带给她的是丈夫的早逝;她倾尽一生心力创造的现代舞蹈,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一个女人的一生,有过如此的经历,对人生也就有了不同平常的见地。

扩展资料:

邓肯的感情经历

伊萨多拉邓肯刚开始是和一位演员有着微妙的关系,这位演员叫做贝列吉,也就是这个人带她走出了青涩的年少时光,成为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再后来一个叫克莱格的人也和她在一起了,他们生了一个女儿,他和伊萨多拉邓肯前一个恋人一样也是一个演员。

但是他不止是一个演员还是一个设计师,她们俩的感情不是很好,因为在生活中他们曾有许多的纷争,他们最终因为感情不和而分开了。她的下一个男友是一个叫辛格的人,他们孕育了一个儿子,但是很不幸的是她的一双儿女同时在一场事故中去世了。

这也是她人生中最不幸的事情之一。最后她和一个苏联的诗人结婚了,虽说最开始两个人恩爱有佳,但是后来也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够走到一起。伊萨多拉邓肯一生有四个情人,她的情感虽然丰富但是也坎坷艰难。

她的情人都是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因为她在丰富自己舞蹈事业的时候去了很多地方,遇见很多的人,才能在不同的地域找到自己所爱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萧伯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伊莎多拉·邓肯

邓肯与萧伯纳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

这只是一个幽默故事,假如以此来断定邓肯有头无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女子,不仅是现代艺术舞的开创者,现代女子服装解放的先锋,复兴希腊古

典艺术的倡导者与努力者,同时也是一个才气过人的灵性女子。很难想像,一个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能写下如此的文字:“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住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悲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在邓肯的这本自传里,这种打开心扉,充满激情与思想的文字随时可见。真的,以前,我不以为邓肯能写出如此文章来。有关邓肯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读到过,尤其是有关她的轶闻趣事,比如她身着纱衣率性而舞,引起淑女贵妇们的恐慌,送来长长的白衣请她穿在纱衣之下;比如,她与小自己许多的丈夫叶塞宁的爱情;比如,她和萧伯纳的那段诙谐对话。可是,这样一个非凡女子的内心世界呢,在轶闻趣事背后那些真实的生命经历呢?

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成为一部杰作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敢写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许多著名女士的自传,讲的只是她们生活的表象及琐事和趣闻,都没有触及到她们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每当行文到欢乐或痛苦的关键时刻,她们都奇怪地顾左右而言他了———邓肯说。

邓肯真诚地袒露着自己的喜悦与痛苦。作为一个现代艺术舞蹈的领导者,她实在是一个为理想在所不惜的人。当年,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为了彻底摆脱芭蕾舞模式,创造充分体现自由与灵性的舞蹈,邓肯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当她最终以自己的舞蹈征服大众,并使之成为时尚后,她成为艺术界的名人,也成了贵族、富商甚至王族倾心的对象。这样不可一世的邓肯,最终却为了自己创办舞蹈学校的理想而负债累累。以至到老时,连房间的火炉都烧不起,为了拿到稿费,在一台未付租金的打字机上写出这本自传。可惜的是,她还没来得及写完自己的一生(即1923年之后在苏俄的生活传记),便在法国死于非命。她在汽车里,被一条卷入车轮的围巾绞死。

邓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欢乐与痛苦。如同她自己所言,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可这种表现形式,有时真的很残忍:一天之内,邓肯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惟一的一次婚姻带给她的是丈夫的早逝;她倾尽一生心力创造的现代舞蹈,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一个女人的一生,有过如此的经历,对人生也就有了不同平常的见地。

几十年前,林语堂读邓肯的这本自传(英文原本)时,说了这样的话:“我们读这本书,如看见一位天才女子的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这是邓肯晚年的哀歌,也就是一切理想家的哀歌。”《我的爱我的自由》伊莎多拉·邓肯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青年报)
回答者:末代三国无敌手 - 魔法学徒 一级 2-6 09:25

--------------------------------------------------------------------------------

理想家的哀歌:邓肯《我的爱我的自由》

--------------------------------------------------------------------------------

http://book.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 09:59

邓肯与萧伯纳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

这只是一个幽默故事,假如以此来断定邓肯有头无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女子,不仅是现代艺术舞的开创者,现代女子服装解放的先锋,复兴希腊古

典艺术的倡导者与努力者,同时也是一个才气过人的灵性女子。很难想像,一个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能写下如此的文字:“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住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悲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在邓肯的这本自传里,这种打开心扉,充满激情与思想的文字随时可见。真的,以前,我不以为邓肯能写出如此文章来。有关邓肯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读到过,尤其是有关她的轶闻趣事,比如她身着纱衣率性而舞,引起淑女贵妇们的恐慌,送来长长的白衣请她穿在纱衣之下;比如,她与小自己许多的丈夫叶塞宁的爱情;比如,她和萧伯纳的那段诙谐对话。可是,这样一个非凡女子的内心世界呢,在轶闻趣事背后那些真实的生命经历呢?

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成为一部杰作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敢写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许多著名女士的自传,讲的只是她们生活的表象及琐事和趣闻,都没有触及到她们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每当行文到欢乐或痛苦的关键时刻,她们都奇怪地顾左右而言他了———邓肯说。

邓肯真诚地袒露着自己的喜悦与痛苦。作为一个现代艺术舞蹈的领导者,她实在是一个为理想在所不惜的人。当年,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为了彻底摆脱芭蕾舞模式,创造充分体现自由与灵性的舞蹈,邓肯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当她最终以自己的舞蹈征服大众,并使之成为时尚后,她成为艺术界的名人,也成了贵族、富商甚至王族倾心的对象。这样不可一世的邓肯,最终却为了自己创办舞蹈学校的理想而负债累累。以至到老时,连房间的火炉都烧不起,为了拿到稿费,在一台未付租金的打字机上写出这本自传。可惜的是,她还没来得及写完自己的一生(即1923年之后在苏俄的生活传记),便在法国死于非命。她在汽车里,被一条卷入车轮的围巾绞死。

邓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欢乐与痛苦。如同她自己所言,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可这种表现形式,有时真的很残忍:一天之内,邓肯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惟一的一次婚姻带给她的是丈夫的早逝;她倾尽一生心力创造的现代舞蹈,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一个女人的一生,有过如此的经历,对人生也就有了不同平常的见地。

几十年前,林语堂读邓肯的这本自传(英文原本)时,说了这样的话:“我们读这本书,如看见一位天才女子的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这是邓肯晚年的哀歌,也就是一切理想家的哀歌。”《我的爱我的自由》伊莎多拉·邓肯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国青年报)
回答者:judy2 - 秀才 二级 2-10 17:37

--------------------------------------------------------------------------------

邓肯与萧伯纳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

这只是一个幽默故事,假如以此来断定邓肯有头无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女子,不仅是现代艺术舞的开创者,现代女子服装解放的先锋,复兴希腊古

典艺术的倡导者与努力者,同时也是一个才气过人的灵性女子。很难想像,一个并没有受过多少正规教育的人,能写下如此的文字:“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住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悲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在邓肯的这本自传里,这种打开心扉,充满激情与思想的文字随时可见。真的,以前,我不以为邓肯能写出如此文章来。有关邓肯的故事,我们或多或少都读到过,尤其是有关她的轶闻趣事,比如她身着纱衣率性而舞,引起淑女贵妇们的恐慌,送来长长的白衣请她穿在纱衣之下;比如,她与小自己许多的丈夫叶塞宁的爱情;比如,她和萧伯纳的那段诙谐对话。可是,这样一个非凡女子的内心世界呢,在轶闻趣事背后那些真实的生命经历呢?

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成为一部杰作的。但是没有多少人敢写出自己生活的本来面目。许多著名女士的自传,讲的只是她们生活的表象及琐事和趣闻,都没有触及到她们真实的情感和生活。每当行文到欢乐或痛苦的关键时刻,她们都奇怪地顾左右而言他了———邓肯说。

邓肯真诚地袒露着自己的喜悦与痛苦。作为一个现代艺术舞蹈的领导者,她实在是一个为理想在所不惜的人。当年,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为了彻底摆脱芭蕾舞模式,创造充分体现自由与灵性的舞蹈,邓肯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当她最终以自己的舞蹈征服大众,并使之成为时尚后,她成为艺术界的名人,也成了贵族、富商甚至王族倾心的对象。这样不可一世的邓肯,最终却为了自己创办舞蹈学校的理想而负债累累。以至到老时,连房间的火炉都烧不起,为了拿到稿费,在一台未付租金的打字机上写出这本自传。可惜的是,她还没来得及写完自己的一生(即1923年之后在苏俄的生活传记),便在法国死于非命。她在汽车里,被一条卷入车轮的围巾绞死。

邓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欢乐与痛苦。如同她自己所言,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表现形式。可这种表现形式,有时真的很残忍:一天之内,邓肯的一双儿女就被汽车送葬于莱茵河中;她惟一的一次婚姻带给她的是丈夫的早逝;她倾尽一生心力创造的现代舞蹈,沦为他人赚钱的工具。一个女人的一生,有过如此的经历,对人生也就有了不同平常的见地。

几十年前,林语堂读邓肯的这本自传(英文原本)时,说了这样的话:“我们读这本书,如看见一位天才女子的兴奋,热诚,沮丧,悲哀,苦笑,血泪。这是邓肯晚年的哀歌,也就是一切理想家的哀歌。”

读了幽默的萧伯纳里面写了哪些故事

如奥古斯都斯曾自鸣得意地吹嘘他们家族的脑袋硬实,子弹难以穿透。其实在英语中,脑袋硬实也暗示头脑愚钝。这一双关语绝妙地嘲讽了奥古斯都斯的狂妄自大、愚蠢荒唐。

故事一:不值一块钱。

有一次,萧伯纳正坐在沙发上沉思,坐在他旁边的美国金融家对他说:“萧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啊,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萧伯纳回答道,“我所思考的正是您!”

故事二:妇人问年龄。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贵妇人高兴得跳了起来:“您能否准确他说出我的年龄?” “请把我刚才说的三个数字加起来!”

故事三:饥荒的原因。

一天,瘦削的萧伯纳碰到一位大腹便便的商人,商人讥讽道:“看见你,人们会以为英国发生了饥荒!”萧伯纳回击道:“看见你,人们就会明白饥荒的原因。”

故事四:拒绝“收买”。

有一次,一个鞋油厂的老板,想了一个发财的鬼点子,他请求萧伯纳,允许用萧伯纳的名字做一种新鞋油的商标名称。老板对萧伯纳说:“如果你同意这样办,世界上千百万人都会知道你的大名了。”萧伯纳道:“不,也有例外。”老板愣住了。萧伯纳接着说:“你忘了没鞋穿的人哪!”

故事五:外貌和智慧。

有一位著名女舞蹈家给萧伯纳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建议:如果让他俩结婚,那将对后代和优生学都是件好事。

她着重指出:“将来,生个孩子有你那样的智慧和我这样的外貌,该有多么美妙!”萧伯纳在回信中表示不能接受这番好意,他说:“那个孩子如果只有我这样的外貌和你那样的智慧,就槽透了。”

扩展资料:

萧伯纳,全名乔治·伯纳德·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年7月26日—1950年11月2日),爱尔兰剧作家。

1925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

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

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关系的一生。他认真研读过《资本论》,公开声言他“是一个普通的无产者”,“一个社会主义者”。他主张艺术应当反映迫切的社会问题,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萧伯纳思想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及尼采的影响,而他又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不过他却主张用渐进的方法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反对暴力革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萧伯纳

一位食客在一家餐馆点了份甲鱼汤,他等了好一阵子,师傅才把汤炖好端上来。
  食客心里不悦,就想捉弄一下师傅。
  食客先喝一小口汤,接着啧啧称赞:“这王八做得味道真好!”
  厨师闻听,微微一笑道:“喝汤要趁热,王八就是喝汤的!”
文章标题: 关于萧伯纳,你们知道多少关于他有趣的故事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4166.html

[关于萧伯纳,你们知道多少关于他有趣的故事]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