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百年河西之战,大体经过是什么样
最佳答案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自幼与李世民友善,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玄武门之变中起主谋作用。终身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高宗。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自杀。 赵郡王李孝恭第二。其父为李渊堂弟,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佑,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几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力中心,以歌舞美人自娱。贞观十四年,暴病身亡。 莱公杜如晦第三。李世民主要幕僚。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玄龄推荐而受李世民重用,为XXXX学士之首。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贞观年间与房玄龄共掌朝政,但于贞观四年病故,年仅四十六岁。其死深为李世民痛惜,死后极尽哀荣。 郑公魏征第四。原为李密谋士,后随李密降唐,为唐朝招降李世绩。窦建德进攻河北时被俘,窦灭亡后重回唐朝,隶太子建成麾下。玄武门之变后,归顺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无不言,以进谏著称。终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说贞观之前辅佐之功以房玄龄第一,贞观之后以魏征第一。贞观十六年病故。 梁公房玄龄第五。李世民主要幕僚,善于谋略。李渊起兵后派李世民进攻渭北,受温彦博推荐投入李世民幕府,被委以心腹,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主谋。李世民登基后论功行赏,被比为汉之萧何。贞观年间负责行政,为相近二十年,深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出征高丽时被委以留守重任。贞观二十三年病故。 申公高士廉第六。李世民长孙后、长孙无忌的亲舅舅,二人之父早死,实际由高士廉抚养。高对李世民极为器重,以至主动将长孙后许配给李世民。因得罪杨广,被发配岭南,随后中原大乱,被隔绝在外,直到李靖灭萧铣南巡时才得以回归。其人善行政、文学,为李世民心腹,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 鄂公尉迟敬德第七。原为刘武周部将,刘武周灭亡后投降李世民。起初不被众将信任,几乎被处死,但李世民坚持起用他。唐郑决战时有单骑救主之功,得以稳固地位,此后以勇将身份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角色,亲手杀死齐王元吉,又率兵威逼李渊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拥立之功第一。突厥倾国进犯时以骑兵迎击取胜,为李世民求和打下基础。天下安定后无用武之地,晚年闭门不出,最终得享天年。 卫公李靖第八。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典型,曾试图揭发李渊谋反,因此几乎被李渊处死,幸而为李世民所救。后来戴罪立功,协助李孝恭经营巴蜀、灭萧铣、辅公佑,被李渊评价为“萧、辅之膏肓”。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负责抵御突厥,成功地消灭突厥政权,战功无人可及。后来又挂帅出征,消灭吐谷浑势力。因军事能力过高遭人疑忌,屡次被诬告谋反,为免嫌疑,主动退休闭门不出,直到老死。 宋公萧禹第九。隋炀帝萧后之弟,以外戚为隋炀帝重臣。因反对出征高丽,被贬为河池郡守,到任后受薛举进攻,奋力抵御。李渊起兵后,归附唐朝,善行政,终生为李渊重用。李世民即位后,因与房玄龄、杜如晦不和,多次得罪李世民,仕途沉浮,但从不“改过自新”。后来李世民评价其为“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褒公段志玄第十。李渊在太原时的旧部,首义功臣。参加李唐历次重要战役,以勇武著名。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拒绝建成、元吉的拉拢,忠于李世民,并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其人治军严谨,李世民评价为“周亚夫无以加焉”。贞观十六年病故。 夔公刘弘基第十一。游侠,隋炀帝征高丽时,因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太原起兵时,与长孙顺德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途中于霍邑之战阵斩隋主将宋老生,攻克长安后被评为战功第一。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力尽被擒,李世民灭薛氏后获救。又在刘武周进攻太原时战败被俘,侥幸自己逃回,随后配合李世民在介休歼灭宋金刚。因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常年驻守北边抵御突厥。贞观年间曾随李世民征高丽。唐高宗时病故。 蒋公屈突通第十二。原为隋朝大将,历仕杨坚、杨广,战功赫赫。杨广南巡江都,委以镇守都城长安的重任。李渊起兵后进攻长安,屈突通率部下死战,力尽后自杀未遂,最终投降李渊,被封为兵部尚书。后参与唐朝历次重大军事行动,尤其灭王世充被评为战功第一。后被委派镇守洛阳,于贞观元年病故。 郧公殷开山第十三。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谯公柴绍第十四。李渊之婿,娶平阳公主。李渊起兵时身在长安,侥幸逃脱追捕前往太原。参与攻克长安、灭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重要战役。贞观年间作为主将消灭最后一位反王梁师都。贞观十二年病故。 邳公长孙顺德第十五。李世民长孙后之叔,外戚。隋炀帝出兵高丽时,为避兵役逃往太原依附李渊,与李氏父子友善。太原起兵时,与刘弘基一同负责招募勇士,有大功。进攻长安时任先锋,擒隋主将屈突通。此后功劳不显。玄武门之变充当打手角色。贞观年间因多次贪污被弹劾,李世民不忍治罪,只贬官而已,病故。 郧公张亮第十六。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世绩,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世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元吉告发而下狱,张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随征高丽而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受诛。 陈公侯君集第十七。李世民心腹,常年担任其幕僚。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人。贞观年间,担任李靖副将击败吐谷浑,又任主将击灭高昌。回朝后因私吞高昌战利品而被弹劾,为此怀恨在心。李世民诸子争当太子的斗争中,依附太子李承乾,图谋杀李世民拥立承乾,事泻被杀。 郯公张公谨第XXXX。原为王世充部下,后投降唐朝,受李靖推荐进入李世民幕府。因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谋划而得到赏识,又在事变时充当主要打手,功劳很大。李世民登基后,以其为李靖副将抵御突厥,协助李靖灭亡突厥。次年病故,仅三十九岁。 卢公程知节第十九。本名程咬金,原为瓦岗军勇将,李密失败后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秦叔宝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唐高宗时出征贺鲁,屠杀已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后病故。 永兴公虞世南第二十。隋朝大臣虞世基之弟,自幼以文学著称。宇文化及江都兵变后被裹胁北返,宇文被灭后归窦建德,窦死后入李世民幕府。此后尽心辅佐李世民,被评价为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病故。 渝公刘政会第二十一。李渊任太原留守时的老部下,随李渊起兵,首义功臣。此后负责留守太原,刘武周进攻时被俘。忠心不屈,还找机会打探刘武周军情秘报李渊。刘武周灭亡后获救。曾担任刑部尚书,贞观九年病故。 莒公唐俭第二十二。唐家与李家均为北齐大臣,有世交之谊,唐俭亦与李渊为友。参与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为首义功臣。最大功劳是揭发独孤怀恩谋反,被特赐免死罪一次。贞观初年负责与突厥外交事宜,被李靖“谋害”,竟奇迹般逃生。后来任民部尚书,因怠于政事贬官。唐高宗年间病故。 英公李世绩第二十三。原为瓦岗军大将,少年从翟让起兵,翟死后跟随李密。李密降唐后成为独立势力,但仍坚持以李密部下的身份降唐以示不忘故主,被李渊称为“纯臣”。遭窦建德进攻后,因父亲被窦擒为人质不得已投降。密谋暗杀窦重归唐朝,但未能成功,侥幸逃走。随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刘黑达,又担任主将灭徐圆朗,随李孝恭灭辅公佑。拒绝李世民的拉拢,未参加玄武门之变。贞观年间与李靖一起灭亡突厥,此后十六年负责唐朝北边防御,多次击败薛延陀势力,又随李世民进攻高丽。李世民死后辅佐唐高宗,被委以军事,担任主将再次出征高丽,终于将高丽灭亡。唐高宗重画其形象于凌烟阁。灭高丽后次年病势。 胡公秦叔宝第二十四。本为张须陀部下勇将,张死后归裴仁基部下,又随裴投降李密,为瓦岗军大将。在李密与宇文化及童山之战中立下大功。李密失败后投降王世充,因不满王的为人,与程知节一同降唐,分配到李世民帐下。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每战必冲锋在先。玄武门之变的主要打手。后因历次作战负伤太多而疾病缠身,贞观十二年病故。
只能简单的说:
第一阶段:战国初期,魏国崛起阶段,魏文候进行改革,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实力最强的第一个霸主,开始拓展领土,并巩固对秦作战基地,积蓄力量。
第二阶段:魏武侯至魏惠王中期,趁秦国内部不稳魏国相继夺取秦河西地,秦在这一阶段处于极大劣势,但由于魏国树敌太多且缺乏合理战略规划,因此给予秦孝公改革变法的时间。
第三阶段:相持阶段,魏齐之战后,魏国开始衰退,逐步失去霸主地位,秦国经变法开始恢复国力,秦国基本稳住战略局面,并准备反攻。
第四阶段,秦国反攻,秦惠文王开始,秦国已经积聚足够强大力量,而魏国进一步衰退,且面对齐国进逼,在面对秦国反攻时,最终选择交还秦河西地,后更进一步将原魏河西地割让于秦国。
秦魏两国之间争霸河西事件距今多久
河西地区,指的是黄河以西的合阳、大荔、少梁等地,虽说该地区物产并不丰富,但其重要的战略价值,使它还是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代的秦魏两国围绕河西之地进行了长达百年的争夺。而河西的得失,恰恰反应的是秦魏两国国运的变化。
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的势头已不可避免。而此时三晋之中的魏文侯任用李悝进行变法,使魏国(名义上可能不能叫国,但实际上这时已经是了)迅速崛起,渐渐代替了内乱频发的赵成为三晋之首。而魏国强大之后,迅速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西边的老大帝国----秦国。再说此时秦国,早已从秦厉共公时代的短暂中兴中跌落下来。躁公时代,秦国不仅丢了南郑,还被义渠打到渭南。而怀公时代,甚至发生了弑君事件。新继位的灵公是怀公的孙子,此时的秦国可真称得上是“国乱主弱”。可以说,魏国进攻河西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战争第一阶段:魏攻河西之战
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六年,晋城少梁,秦击之。《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418年,秦灵公七年,秦与魏战少梁。《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417年,秦灵公八年,魏复城少梁。《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年,补庞,城籍姑。《史记·六国年表》
公元前413年,秦简公二年,与晋战,败郑下。《史记·秦本纪》
公元前412年,秦简公三年,魏文侯使子击围秦繁庞,出其民。《史记·魏世家》
公元前409年,秦简公六年,魏伐秦,筑临晋、元里。《史记·魏世家》
公元前408年,秦简公七年,魏攻秦,至郑,还筑洛阴、合阳。《史记·六国年表》
此时的魏国攻势十分迅猛,秦国可谓是节节败退,河西之地至此全部丢失了。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扶持晋文公,实现秦晋联盟。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后分别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战(今河南三门峡东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大败,秦东进的路被晋牢牢地扼住。2021+625=2642(左右)
9
秦魏河西之战的影响都有哪些?
秦收复河西之战:秦收复河西之战是公元前366年至公元前330年,也就是周显王三年至三十九年的时间里,秦国收复被魏国夺取的河西地区指的是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作战。当时魏国是位于如今山西省西南部、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当时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自从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在政治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重要贤臣、名将,并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得国家日益富强。在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当时的秦国是西部的诸侯大国,曾在他的国内,经常性的更换帝王,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因此没有完成社会变革。在公元前408年的时期,魏国成功的夺取了秦国的河西地区,这一行为成为秦国东进的心腹大患。因此为了收回河西地区,秦国历经36年的时间,才得以将河西地区收回。关于收回河西地区发动的这一战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次战争里一共历经三次战争,也是在第三次战争中,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但然,秦国在收回河西地区后并没有放弃攻打魏国,直至公元330年的时候,魏国主动求和,才得以让秦完全掌握了黄河地区,控制了东进中原的要道,战略上居于优势地位,奠定了进军中原的基础。
秦魏河西之战:魏攻秦河西之战是在公元前419至公元前408年时期,是魏国攻取秦国河西地区的大规模作战。魏国位于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的那片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自从魏文侯魏斯开始执政魏国以来,在政治上重用贤臣、名将,来致力于在国家与军队方面的改革,来共同使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在军事上面魏国采取联合韩国、赵国来共同西击秦国,东击齐国,南击楚国,并创立了由魏国领导、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对此,魏国并不满足,想要向西扩张自己的国土,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要夺取秦国东部的河西地区。当时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建都泾阳。自秦朝以来,国内就频繁的更换君主,不能够强有力的形成完善的集权统治,因此就没有完成社会变革。秦国虽有东进攻的意思,但他的军事实力明显要弱于魏国。在公元前413年,魏军就开始了向河西地区的倾国军队发出进攻的信号,与此同时还深入到至秦纵深的郑地附近,一场战争较量下,将秦军打败了。后来在接下来的几次战争中,秦军则节节败退,并在洛水附近的地方修筑防御,来防止魏军的进攻。
魏国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陕西省东部及河南省中部及北部地区,是三家分晋后建立的诸侯国,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国自魏文侯魏斯执政以来,政治上重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一批贤臣、名将,致力于国家与军队的改革,使国家日益富强。军事上魏国联合韩国、赵国,西击秦,东击齐,南击楚,创建了由魏国领导而由韩赵辅佐的中原霸权。[2] 魏国欲向西扩张,则必须夺取秦国东部的河西地区。秦国是西部诸侯大国,建都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自秦厉共公之后,国内频繁更换君主,不能形成强有力的集权统治,亦未完成社会变革。秦国虽有东进之意,但军事实力明显弱于魏国。针对秦国的特点,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公元前419年,魏军首先在河西的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修筑城池,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筑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备战。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向西扩张。公元前413年,魏军开始向河西地区的秦军发动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今陕西省华县西南)地附近,大败秦军。公元前412年,魏文侯命太子击(魏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公元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公元前408年,魏军攻克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邰阳(又作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两城邑,并在洛阴筑城屯兵驻守。至此,魏军完全占领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
秦收复河西之战的战争过程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继位后,进行了国内改革:取消国野界限,将在野农民按照军事组织形式以五家一伍编入户籍,使服兵役,扩大兵源,内地开始设置军、政合一的县级组织,便于征集兵员;将国都由远在关中西部的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东迁至栎阳(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便于对魏作战。
公元前366年,魏国在武城(今陕西省华县东)筑城,为秦所败。秦国在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南)击败来援的魏、韩联军。公元前364年,秦献公亲率主力攻入魏河东腹心地区,在石门(今山西省运城市西南)歼灭魏军6万,获得大胜。魏国惨败,诸侯震动,周显王亦祝贺“献公称伯”。公元前362年,秦乘魏军在浍水(今山西省翼城县南)北岸与韩、赵联军大战之机,派庶长国出兵攻魏,在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南)大败魏援军,俘其主将公孙痤,占领庞城(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
在秦、赵、韩三国的夹击下,前363年,魏惠王被迫从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同时修筑河西长城(南起今陕西省华阴县,经大荔西、澄城东、合阳北,在韩城南与黄河西岸相接),对秦采取守势。秦军一度围攻陕城(今河南省陕县),企图切断河东与魏新都大梁间的联系,但未成功。 秦献公死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下令求贤。魏相家臣卫鞅(即商鞅),因未被重用离魏投秦,被秦孝公重用为左庶长,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他以严吏峻法保障重农、重战政策的执行。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制及临阵有罪重罚等,将秦全国军民纳入战争轨道,有效地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公元前355年,魏在大梁以西修筑了河南长城(南由今河南省密县北境,经郑州东、原阳南,向西与黄河南岸相接)。公元前354年,当魏军分别在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南)与赵、齐作战时,秦军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歼守军7千人,并攻占少梁。同时派公孙壮伐韩,深入韩地,占领上枳、安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北)、山氏(今河南省新郑市东北)并筑城,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公元前352年,秦乘魏军在桂陵之战大败于齐军之机,由庞城东渡黄河,包围了魏故都安邑,魏守军降。公元前351年,商鞅率军进围固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魏惠王立即派军在固阳东修建了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以阻止秦军东进,保障河东地区与大梁的联系。
公元前352年,魏国陆续与齐、赵两国讲和后,遂集中兵力反攻固阳。秦孝公用商鞅以退为进之策,与魏惠王在彤(今陕西省华县西南)会盟修好,将安邑及河西部分土地归还魏国。为便于尔后东进中原,将国都又迁至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公元前341年,魏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全歼,秦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诱俘魏主将公子卬。公元前339年,秦军再由庞城渡河进攻,于岸门(今山西省河津县南)击败魏援军,俘主将魏错。同年,秦孝公死,秦惠文王继位,杀商鞅,重用魏人公孙衍。公元前332年,秦惠文王派任命公孙衍(犀首)为大良造,率军攻魏上郡重地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经过两年激战,魏军大败,被斩首4.5万,主将龙贾被俘。魏国被迫于次年将河西地区的剩余部分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魏攻秦河西之战的战争过程
针对秦国的特点,魏大将军吴起采用了先在河西站稳脚跟,再大举进攻扩大战果,最后巩固占领地区的战略。公元前419年,魏军首先在河西的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修筑城池,以便屯兵积粮进攻秦国。秦国即发兵进攻少梁,阻止魏军筑城。两军在少梁交战,魏军击败秦军,继续筑城备战。秦军则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阻止魏军向西扩张。
公元前413年,魏军开始向河西地区的秦军发动进攻,深入至秦纵深的郑(今陕西省华县西南)地附近,大败秦军。公元前412年,魏文侯命太子击(魏击)率军攻克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驱其民而占其地。公元前409年,魏军经过三年休整,再度发起进攻,连续攻克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两城邑,并在临晋筑城。公元前408年,魏军攻克洛阴(今陕西大荔县西南)、邰阳(又作合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两城邑,并在洛阴筑城屯兵驻守。至此,魏军完全占领河西之地。秦军则节节败退,至洛水沿岸修筑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邑(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以防御魏军,阻其继续西进。
文章标题: 秦魏百年河西之战,大体经过是什么样啊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3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