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7-05 00:0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许多朋友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另有其人,并不是孙太后。还有些说法是:孙太后曾谋害了朱祁镇的生母,两人关系不睦,孙太后甚至有废帝改立朱祁钰的打算。那么,孙太后与朱祁镇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否有仇隙呢?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总共册立过两位皇后,孙太后并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却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子。关于孙太后与朱祁镇的关系,《明史稿》中有这样的说法:“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根据这种说法,孙太后与明宣宗并没有子嗣,不过,她却通过某些手段霸占了其他宫女的儿子朱祁镇,至于这个宫女的身份则无从查证。《明史》等一些有权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来说都是:孙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强行将朱祁镇过继为自己的儿子。
从时间上来看,当时的孙太后只是贵妃,想要晋升为皇后,则必须给英宗诞下子嗣。嫔妃自己不争气,便借着别人的儿子“母凭子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文明”,她只是过继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孩子的生母痛下杀手。
那么,明宣宗的孙皇后会不会如法炮制呢?
孙皇后十几岁入宫,入宫后与朱瞻基情投意合,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孙氏并未没被册封为太子妃,反倒是入宫较晚的胡善祥后来居上,成了朱瞻基的原配夫人。明宣宗登朱瞻基基后,胡善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孙贵妃只能屈居其后。
毕竟,册封胡善祥为太子妃是明成祖的命令,朱瞻基最喜欢的还是孙贵妃。如今,朱瞻基已当家做主,自然要将爱人扶正,于是,他废掉了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后。明宣宗废后和改立孙贵妃的理由都是子嗣,“胡皇后未有子,又善病。”
明宣宗召见了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商议,声称道:“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于是,明宣宗列举了胡皇后多次过失。此时孙贵妃假装推辞:“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最终,胡皇后被降格为妃,让她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孙贵妃则因“诞下”了朱祁镇而荣升皇后。
《明史稿》虽然有权威,但毕竟不是官史,我们不妨来看看官史《明实录》中是如何说的:英宗讳祁镇,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八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虽说,官史有被当朝掌权者篡改的可能性,但是,笔者推敲后认为:这段历史没有必要作假。
朱祁镇出生之前,明宣宗膝下无子,当时,宣宗已经过了而立之年,所以,他一定非常渴望嫔妃替他传宗接代,对于后宫中嫔妃们的身子一定十分关注。如此下来,若有宫女怀孕,还能逃过明宣宗的眼睛吗?他会容忍其他嫔妃为了上位抢夺龙子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孙贵妃备受宣宗宠爱,两人相聚的频率很高,若孙贵妃假装怀孕,且一装就装十个月,或许能瞒得过别人,但怎可能瞒得过求子心切的明宣宗呢?况且,倘若孙皇后真的这样做,那么,关联此事之人肯定众多,她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
那么,既然官史这种“第一手资料”都说孙皇后就是朱祁镇的生母,为何后来的史学著作会出现另一种说法呢?
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并作为宣德朝的皇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皇太后,和成化帝(朱见深)的主要抚育人,笔者认为:这完全是因为后世史书作者同情胡皇后的际遇,所以,才给孙皇后泼脏水。
的确,胡善祥属实比较冤,她在后宫中并未犯错,却被皇帝剥夺了后位,是以“天下闻而怜之”。但若是出于这个原因,而对原本并无过错的孙贵妃加以诋毁,这就是史书作者的失职了。实际上,孙太后与朱祁镇的母子感情很深。
土木堡之变爆发后,孙太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倘若,她当初只是借着朱祁镇上位,那么,为何不在朱祁镇被俘后,站队更有权利的朱祁钰呢?若二人无母子关系,孙太后完全没必要维护朱祁镇的皇权。
明英宗被囚与也先,孙太后“尝寄御寒衣裘,手自缝织”;英宗被迎回京城后遭到软禁,孙太后“时时遣使问候,遗珍馔,且数自入视”;夺门之变时,石亨等大臣之所以敢救出朱祁镇,完全是因为“密白后,后许之”。
可以说,这些都足以证明两人是感情深厚的母子,且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仇隙。
看《大明风华》,明宣宗朱瞻基与明英宗朱祁镇之间,可谓是云泥之别。一个是创造了“仁宣之治”造就大明盛世的一代明君,另一个则是不忠不孝,昏聩无能创下土木堡之变、夺门之变、曹石之乱以至大明中衰的一代昏君。
那么父子之间为何差距如此之大呢?即便是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在治理政务上也比之优秀甚多。不由得让人想朱祁镇会不会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如此才造就了“老子英雄儿鳖蛋”的情况。
事实上,这样的说法是存在着史料支持的。在《明史.后妃列传》中:(孙氏)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 而且在众多的野史之中对于孙太后的“阴取宫人”做法更是刻画的惟妙惟肖,似乎也坐实了朱祁镇非孙太后亲生儿子之说。
对于这个观点,《女医明妃传》之中便采取了此说法,来作为解释朱瞻基、朱祁镇之间的差别的原因。但是这个观点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呢?
首先,我们能想到的便是《明史》作为清朝修撰的史书,它的真实性一直是饱受诟病的。作为二十四史中最后一部的明史,自清朝顺治二年便已经开始编纂,但在历经康熙帝、雍正帝、直至乾隆四年时才有张廷玉定稿,历时九十多年,可谓是绝无仅有。
在《明史》中,满清更是对于自己先祖曾为明臣等一系列真实存在的事实,进行了“篡改、美化”。因此关于孙皇后的这句记录其实也是很值得怀疑的,更兼之孙皇后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六朝,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便是,孝恭皇后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奶奶以及抚养人(此时朱祁镇被朱祁钰幽禁南宫)。
成化帝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朱祁镇之子。作为皇帝,他不同于父亲那般昏聩,他颇具爷爷朱瞻基勇武之风,对于上任伊始便一直屡有犯边的建州女真(满清前身),更是绝不姑息。面对建州女真董山(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肆意劫掠杀害大明臣民之举,他采纳的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之举,先后在成化三年,成化十年两次命大军进剿建州女真,董山之辈也都为其诛杀。
也正是因为成化犁庭,建州女真此后近百余年再不敢造反。但随着满清的强大,多尔衮率领下的入主中原,他们终于有了书写历史的机会。
其次,便是作为贵妃的孙氏,在当时“取宫人子”的难度。且不说,当时的大明王朝设置了主管宫闱、训诫之事的宫正司,对于皇帝的一举一动,对于贵妃怀孕、宫女侍寝、被临幸 都有详实的记载,单单就是在掩盖宫女生子、自己怀孕之上便已经是万难之事。这其中,孙贵妃虽然深得明宣宗朱瞻基喜爱,但又要如何蒙蔽张太后、胡皇后、朱瞻基呢?
十月怀胎,更有太医等诊脉,记录在案,这显然是在等级分明的后宫之中,对于只是贵妃位的孙氏不可能之事。
第三,孙氏并无“取宫人子”的需要。当时作为明宣宗朱瞻基的“青梅竹马”,自小便依靠张太后同乡、朱瞻基的喜爱,得以入宫的孙氏,深得朱瞻基之喜。虽然在选妃时,胡善祥成为太孙妃,但与胡氏相比,她更得圣心。朱瞻基更是为她开创了贵妃既有金宝、金册的先例。
而且作为贵妃,当时她已经产下一女常德公主,胡皇后不得圣心,更是只诞下两个公主,对自己地位而言,威胁并不大。
由此,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句所谓的“阴取宫人之子”更像是满清的一句污蔑之语。至于为何朱瞻基与朱祁镇差别这么大,大抵也只是基因传承下,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吧。
汤唯扮演女主孙若微,也就是历史上的明宣宗孝恭孙皇后。很多人是冲着汤唯才追剧的,全剧也是以孙皇后的经历为主线来讲诉大明永乐朝一直到天顺朝这50多年的故事,孙皇后一生的经历可以称得上传奇,不过这位传奇皇后却是小三逆袭上位,她也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一位逆袭成功的皇后。
后宫之争历来有之,孙皇后自然也不例外,历史上,她是以
“幼有美色”
闻名,因此被选入东宫,估计也是因为太美,所以没能被明成祖朱棣选中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的正妻,剧中的胡善祥却是以贤名把孙皇后甩在后面做了小三,从两人后来的结局看,表面上是孙皇后赢了,可在史书的记载中,胡皇后才是被人们赞誉的皇后。
女主角孙若微,她是一位传奇皇后,百度百科上记载她一生历经五帝六朝,实际上至少是历经六帝七朝,她的出生年份在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她在永乐八年被选进东宫给皇太孙朱瞻基做妃子的候选人时已经十多岁,也就是说她是出生在建文朝,搞不好还是出生在洪武朝。
如此,仅以建文朝算起,孙皇后就历经过建文帝、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等六位皇帝时期的七个朝代(她的儿子明英宗前后做过两次皇帝,算两朝),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的婆婆张皇后是六帝六朝),她还曾在“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这两次大事件发生前后参与皇位的确定。
孙皇后算是小家碧玉,她是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进入东宫后,成为皇太孙朱瞻基候选的妃子之一,朱瞻基当时是皇太孙,上有爷爷和父亲,娶谁不能由自己做主,因此孙皇后仅被封为嫔,也就是小老婆,在朱瞻基登基后成为贵妃,根据史书的记载“妃有宠”来看,她和朱瞻基的感情明显好过胡皇后。
但胡皇后是朱棣钦定的朱瞻基正妻,而且素有贤名,朱瞻基也无计可施,孙皇后在后来能成为皇后的重要原因就是生了个儿子(有争议),即明英宗,朱瞻基以此为由很坚决的废掉了胡皇后,其实胡皇后不是不能生,她当时也已经为皇帝生过两个女儿,可朱瞻基就是不喜欢她,也是,哪个男人不是更喜欢美女?
朱瞻基废胡立孙在当时还算是一件大事,因为胡皇后没有任何过错,而且还很年轻,也有生育能力,满朝重要的文臣和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全部反对废胡立孙,可朱瞻基铁了心要扶持“幼有美色”,并且自己更喜欢的孙皇后上位,谁劝都不听,胡皇后只能黯然下课,《明史》史载: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胡皇后被废后受命出家,号称“静慈仙师”,移居偏宫,朱瞻基之母张太后一直都很同情她,经常让胡皇后到后宫陪自己吃饭,宴请后宫嫔妃时,也让她坐在孙皇后的位置之前,孙皇后当然很郁闷,可谁让她是小三?在张太后去世后仅一年,胡皇后去世。
胡皇后在孙皇后去世之后才被明英宗在正妻钱皇后和群臣的劝说下追赠为“恭让皇后”,但不准她祔明宣宗之庙,一生可惜。孙皇后虽然在后来的几朝变局中留有重要地位,但史官却对她取代胡皇后有不满情绪,《明史》的记载中有“伪辞”两字,还说她的儿子是抢来的: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由是眷宠益重。胡后上表逊位,请早定国本。妃伪辞曰:“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
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有相当一部分史书都说明英宗朱祁镇非孙皇后亲生,也有一部分说是亲生,至于真假,估计只有老天爷知道。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危急时刻,以于谦为首的群臣商议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继承皇帝之位。
其实当时明英宗已经生有儿子,即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而且是明英宗出征之前正式册封的皇太子,可他只有两岁,于谦以“主少国疑”为由坚决不愿意朱见深继位,在危局下,这个理由很充分,不过从胡皇后被废时群臣的态度来看,也很有可能是文官集团集体不喜欢孙皇后,害怕她借孙子年幼掌控朝政。
或许是在逼迫下,孙皇后答应了群臣的请求,准许朱祁钰继位,即明代宗(明英宗复辟后上谥号“戾”,后南明弘光皇帝追封为“代宗”),明英宗从瓦剌回来后被囚禁,但他毕竟是孙皇后亲子,孙皇后肯定要帮着他,在明英宗发动“夺门之变”的前后,孙皇后可能是重要助力之一。
史载明英宗:“及还,幽南宫,太后数入省视”,在明代宗的严密监视下,也只有孙皇后有足够的条件和身份去探视,并有足够的能力帮助明英宗传递和联络消息。政变发生时,孙皇后也应该有参与在后宫中的接应或安排:“石亨等谋夺门,先密白太后。许之”。
帮助亲儿子复辟成功,孙皇后也算圆满,明英宗为感谢她,专门为她开了一个先例:“英宗复辞,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兴,宫闱徽号亦自此始”,天顺六年,孙皇后去世,因出生年岁不详,根据推断,估计寿终时应该是在65岁左右。
孙皇后的一生大致如此,热播中的《大明风华》还没有播完,作为女主的孙皇后应该是以正面形象一直到剧终,不过从《明史》中的记载中看,孙皇后在明朝的名声不是很好,至少在文官集团和大部分当时的后宫嫔妃眼中,孙皇后的德行远不如被她取代的胡皇后。
不论是在史书中暗示她是以美色娱人,还是明白指出她夺人之子谋夺后位,能公然批评一位历经六帝七朝的皇后,足以证明孙皇后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败,当然,史书中的记载也有相当争议,具体真相谁也不知道。不过影迷看剧,大概不会纠结这个,只会根据剧情和演技来判断《大明风华》以及剧中角色的好坏,改编剧嘛,也实在不用太纠结真实历史。
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位文武全才,他的艺术造诣很高,爱促织,督造宣德炉。他和明仁宗父子俩创造了仁宣盛世,可是他对自己的结发妻子胡皇后的问题上是受人诟病的。朱瞻基与胡皇后的婚姻,实际上这是一场父母之命的婚姻悲剧,最大的受害者是胡皇后。胡皇后,名善祥,是明成祖为朱瞻基选择的皇太孙妃,而朱瞻基真心喜欢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孙氏。
皇太孙的爱情朱瞻基的母亲张皇后是永城人,张皇后的母亲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亲家,经常入宫。闲谈时,言及永城孙主簿有个女儿年仅十岁,长得乖巧,聪明伶俐。朱棣同意后,孙氏被召入宫中,由张皇后来抚养,实际上孙氏就是一位皇家的童养媳。
孙氏和朱瞻基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愫暗生。转眼间,朱瞻基到了大婚的年龄,本来皇太孙妃已经是孙氏的囊中之物了,可是明太祖突然心血来潮,要为皇太孙重新选妃。多方筛选后,胡善祥被册封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只得屈居姬妾,虽然地位不如胡皇后,但朱瞻基对他的恩宠远胜于胡氏。
朱瞻基继承大统后,胡氏被立为皇后,孙氏被立为贵妃。登上皇位后的朱瞻基为了挚爱,突破了祖制的规定,把孙贵妃的待遇提高到了皇后级别,皇后有的金印金册孙贵妃也有一套。
朱瞻基的母亲张太后是看着孙贵妃和他儿子长大的,她也很同情这对小儿女,所以在金印金册这件事情上,也没有对朱瞻基做过多的干预。
胡皇后非常贤惠,行事谨慎,在做太子妃时曾深得朱棣的喜爱。胡皇后为朱瞻基生了两位公主,由于没有儿子,身体又不太好,这就成了朱瞻基废后的理由。1427年底,孙贵妃诞下朱祁镇(明英宗),朱瞻基盼了多年,有了儿子后,那份高兴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当即大赦天下,免除了百姓百分之三十的赋税。1428年初,朱祁镇被册封为太子。
朱瞻基逼胡皇后上表自己辞掉皇后之位。退位后的胡皇后搬到了长安宫,改称为静慈仙师,孙贵妃被晋升为孙皇后。后来朱瞻基对无故废皇后这件事,也时常感到后悔说,因为那个时候年轻才做了这件荒唐事。
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有人欢喜有人愁,张太后对胡皇后的遭遇也深表同情,经常召胡皇后到清宁宫,谈谈心,聊聊天以纾解胡皇后的郁闷心情。有时候,张太后赐宴,在座位安排上太后还是让胡皇后居于孙皇后之上。孙皇后对这件事也心怀怨怼。
朱瞻基看到孙皇后不高兴,就画了一副“一笑图”逗她开心。可惜这张“一笑图”现在已经流落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1442年,张太后薨逝,胡皇后大哭一场,第二年也驾鹤西游了。
母因子贵据传,明英宗朱祁镇并不是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是宫人之子,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
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
无眠觉得这件事值得商榷,宫中那么多人,李代桃僵、偷梁换柱这样的事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冒死配合孙皇后演这场戏呢?何况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朱瞻基和孙皇后自小一起长大,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熟悉非常,如果孙皇后假怀孕肯定瞒不过朱瞻基的。。
英宗不“英”1435年,朱瞻基驾崩,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宣宗去世后,只有胡皇后、孙皇后和朱祁钰的母亲幸免于为朱瞻基殉葬的下场。
其实朱祁镇根本配不上这个“英”字,在他亲政后,宠信大太监王振,在王振的唆使下,御驾亲征。兵败被俘,孙太后和朱祁镇的钱皇后将宫中财宝收集了八车赎金,企图换回朱祁镇可惜徒劳无功。
国不可一日无君,在孙太后的主持下,朱祁钰继位为景泰帝。朱祁镇被迎回后被弟弟幽禁,孙太后多次去探望朱祁镇。在发生夺门之变之前,也是在孙太后的授意之下进行的
明英宗朱祁镇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为孙太后(统一称为孙太后)所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然而历史上一直有传言,朱祁镇并非孙太后所生,而是宫中一宫女所生,孙太后抢过来自己抚养。这种传言主要来源于多个历史资料的记载,例如《明史》记载:“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等”,万斯同、王鸿绪编著的《明史稿》、查继佐的《罪惟录》、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等史料均有类似记载。
小时的朱祁镇
不过这些史料都是成书于清朝,清朝前期100多年的时间里曾实施严格的文字狱,对史料篡改极多,导致史料可信度下降。历史上大多人仍相信朱祁镇确实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主要原因有两个原因:1.明朝编著的一些资料确实记载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2.明朝的一些历史事实也支持朱祁镇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这种论调。
孙太后和朱祁镇
其实从情理上判断,孙太后夺宫女之子也不具有可能性。孙太后要夺宫女之子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悄悄地夺宫女之子,另一种是光明正大的去将宫女之子接过来抚养。不过那些有相关记载的史料都是使用“阴”、“窃”等字眼,就是表明孙太后采取前者的手段,即悄悄夺子。
如果孙太后要成功夺子,必须符合几个条件:1.她必须怀孕,采取狸猫换太子的手段;2.她必须有足够的权势来遮掩此事。在明朝,后宫贵妃或宫女怀孕时,宫中自然会安排产婆和宫女全程照顾,以便获取孙太后的身份状况和胎儿的情况,上报给太后、皇后和皇帝。在生孩子之时,更是有一群人在帮忙接生。所谓的宫女之子也是朱瞻基的儿子,宫女怀孕同样也是有专人侍候。此事关联的人极多,孙太后当时只是贵妃,在宫中权势有限,在张太后和胡皇后之下,还无法一手遮天,她不可能做到夺宫女的儿子冒充自己的儿子。后宫管理严格,所谓的狸猫换太子的桥段都是文学作品虚构的,哪能当真?
孙太后
那些孙太后有没有光明正大地将宫女之子接过来抚养呢?孙太后当时得到朱瞻基的宠信,如果她自己向朱瞻基提出抚养宫女之子,朱瞻基或许会同样。但历史上有很多事件,已经充分表明孙太后并没有抚养宫女之子,而是朱祁镇确实是孙太后所生。
朱祁镇出生之时,孙太后还是贵妃,朱瞻基就以胡皇后无子为由,废掉胡皇后,立孙太后为皇后。朱瞻基这么做就是因为朱祁镇是孙太后亲生,他才能有足够的理由,否则他不可能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胡皇后也不可能自己上表辞掉后位。如果只是过继宫女的儿子,那么为什么不把这宫女的儿子直接过继给皇后胡善祥呢?胡皇后被废时,孙太后曾说:“我儿子怎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显然这儿子是她亲生。
胡皇后
朱祁镇当上皇帝时,孙太后已被尊为太后。朱祁镇在土木堡兵败被俘,孙太后曾与朱祁镇的钱皇后筹集资金,以赎回朱祁镇,甚至还给朱祁镇寄回一些冬天御寒的衣服。朱祁镇被朱祁钰幽居南宫,孙太后也曾多次到南宫看望。这些都表明孙太后对朱祁镇非常关心。如果不是亲生儿子的话,这种事情自然有朝廷来安排,孙太后作为后宫之主,根本就不需要出面。孙太后这是在关心自己的儿子,明知道朝廷有安排,但仍觉得朝廷做得不够,孙太后才担心朱祁镇连吃不好穿不暖。这世界上,只有真正关心一个人的人才会关心这个人的吃和穿。能关心他的吃穿这种细节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母亲孙太后,另外一个是的妻子钱皇后。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