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呢?
唐代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名称,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在辽代北面官制中有具体叫“宰相”的官。一般讨论中所指宰相,只是辅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或团队成员的代名词。
唐承隋制,又多有变化。有唐一代,也多次变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可以视作宰相,但渐渐成为虚衔。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与汉魏时期已不同,不再是内朝官,而是位高权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脑。但由于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职务,之后就长期空缺了。而作为副职的左右仆射成了实际负责人,但进而也变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衔了。
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武则天时曾改称"内史"。门下省长官叫侍中,武则天时改称“纳言”。这就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些职务的背景。
因为上述职位的显贵,皇帝不愿意轻易授人,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占着位置的老干部又未未必好用。于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组”,组成实际的领导班子。
《新唐书》这一段写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称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晋升为正二品。而六部尚书也都是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也是三品,等等。
一品、二品都是一些虚职,比如像太保,太师与太傅。所以说宰相虽然只有三品,却掌握实权。
一品、二品就是太傅、少保这样的官,都是一些有功的大臣或皇亲贵族担任的养老的虚职。
一品和二品就是诸侯了,但是这些人很少说自己几品,就说自己是什么诸侯而已。
为什么唐朝的正三品官是宰相?
因为宰相们拥有的权力太大 ,皇权削弱相权的方式就是,高位者虚职化,避免相权影响到了皇权 。
是因为唐朝重新构建了官制结构,所以宰相是三品官,当时的宰相权力并不大。
因为三品官员的宰相,它具有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能力。
狄仁杰虽是宰相,却和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官职一样,都是正三品。 侍郎,御史大夫,司天监也都是正三品的官员。
唐朝为什么宰相三品官权利比较大?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什么唐朝宰相才三品?一品二品又为何官职?
唐“宰相”不是三品,而是因属于“三司”或有封爵,最高可到从一品。
唐代“宰相”并不固定一人,也没有“宰相”正式官名。
以中枢机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主要部门首长,共同为“宰相”,实质上就是一个集体宰相。
三省首长,中书省为中书令、门下省为侍中、尚书省为尚书令(因太宗李世民曾经做过尚书令,太宗后,避讳,不设尚书令,以左右尚书仆射为长官)。
中唐以后,由于尚书省下面还有六部,左右仆射干脆被排除宰相序列。
唐代君主,很注意分宰相之权,首先是“集体宰相”,后来又发展为临时任命官员行宰相职责,加以“参知政事、参与朝政”等头衔,后来干脆没有这些头衔,就不算是宰相了。高宗时期,带有各种名号的“宰相”,设立了一个办事机构“政事堂”,高宗将其移到中书省,成为了固定机构。玄宗朝,有临时在政事堂设一官职“执政事笔”俨然成为宰相之首,李林甫、杨国忠都担任过该职务。
总之,唐代没有“宰相”一职,宰相最高可到从一品,而不是三品,而且让更高级的品秩官员“服”,也不是难事,只要皇帝授权就可以。关键是唐代的一二品,很多是爵位,而无实权。
不知道,我这么解释是否明白?仅供参考!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子赵公李世民(即后来的秦王、唐太宗)担任。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郭子仪因有大功被任为尚书令,但多次辞让,六天后被解职)。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豫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柏杨称为“实质宰相”。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紫微省、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至德二年(757年)—乾元元年(758年)间的李麟;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双关语。又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
一品官员一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职,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完全没有实权。
而二品官员一般就是什么大都督等等武将,比如程咬金就曾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一品、二品官的官职虽高,但是要么是虚职,要么是已经过世,实际上作为三品官员的丞相依旧是权倾朝野。
唐朝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的职位,其实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其实和现代的三权分立制度很像,从一个官职制度上就可以看出唐朝之所以这么繁荣的端倪
唐朝官制,中书省为决策机构起草皇帝的诏令,门下省为审核机构审核诏令,这两个本儿构其长官为中书令与侍中,行宰相职都属于二三品职,一品的都给予功劳很大地位高的大臣,但有职无权,所以三品官权利大
其实真正的尚书省宰相是正二品,但是总是没人任职,叫尚书令,一般都是由几个副职三品的尚书仆射兼任了,所以也有管三品的尚书仆射叫宰相的,整个唐朝就没几个尚书令,郭子仪当年功劳多大,也没敢当尚书令。你说的一品官一般是荣誉性质的,太史太傅太保之类,或者世袭的爵位,一般都是给开国军功的人当。
为什么说初唐的宰相只是三品官?---从《神探狄仁杰》聊起
(非专业历史学术讨论) 我一直认为《神探狄仁杰》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历史悬疑题材电视剧,以其紧凑精彩的剧情、较为考究的道具(虽然不如《贞观之治》那般严谨)、出色的演员演技、精美的画面为优胜,古装剧中可以说很少找到能出其右者。(绝非广告) 剧中主人公狄仁杰居宰相之位,除为了照顾观众理解习惯而出现明代的称谓如“宰辅”、“国老”之外,剧中有时会提到武则天时代的一些正宗的宰相称号,如“内史”、“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 电视剧中还有一段剧情,就是右威卫大将军王孝杰不满狄仁杰行为,冲部下说了一段话:“他敢怎么样?我是皇帝亲手提拔的正三品大将军,他也不过就是三品内阁而已!我王孝杰给他面子尊他一声大帅,惹急了我,哼,掀了他的帅府!” (注:时狄仁杰被武则天任命为河北道行军大总管,都督河北军事,故有“大帅”一说,其实“内阁”、“大帅”都不是唐代的叫法)许多观众就有疑问:不是说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吗?为什么才三品? 图: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剧照(主要角色:右二为内史狄仁杰,左一为千牛卫将军李元芳。背景为西域的凉州城) 其实这是观众把对明清宰相的概念套用到唐代造成的误解。唐代是群相制,就是说,宰相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堆。官品也并不是越高就越有实权。 唐代一品、二品多为已上职事官、高级勋官、爵官、散官。正一品的那些官职从来不单独任命,多为宰相的加官或者皇室亲王的附职,属于“荣誉称号”范畴。一二品中真正有实权是正二品的尚书令和从二品的尚书左右仆射,他们是尚书省的正长官和副长官,尚书令相当于如今国务院总理,左右仆射相当于副总理。但是自从李世民在武德年间担任过尚书令后,唐代就不再任命尚书令一职,左右仆射就成为事实上的尚书省长官。不过,左右仆射也是不轻易授予他人的。唐代前期“混到”仆射的,都是对皇家贡献极大之人:裴寂、温彦博、萧瑀、封德彝、长孙无忌、高士廉、李勣等。接下来就是正三品官员。他们构成了中央政权最核心的栋梁。最主要是中书省(立法机构)最高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审读并签发政令的机构)最高长官侍中,还有尚书省六部尚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府兵最高统帅部门十六卫的首领---大将军。(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骑)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和左右千牛卫)。【可google“三省六部制”关键词了解更多中国古代官职体系信息】 唐代官职的名称和品阶一直在变化。就武则天时期来说,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她身为女性的缘故,许多唐代机构和官职的名称变得更“美丽”了:“(光宅元年)改尚书省为文昌台,左仆射为文昌左相,右仆射为文昌右相,吏部尚书为天官尚书,户部尚书为地官尚书,礼部尚书为春官尚书,兵部尚书为夏官尚书,刑部尚书为秋官尚书,工部尚书为冬官尚书,门下省改为鸾台,中书省改为凤阁,侍中改为纳言,中书令改为内史,太常寺改为司礼寺,鸿胪寺改为司宾寺,宗正寺改为司属寺,光禄寺改为司膳寺,太府寺改为司府寺,太仆寺改为司仆寺,卫尉寺改为司卫寺,大理寺改为司刑寺,农寺依旧,左右卫亦依旧,左右骁卫为左右武卫,左右武卫为左右鹰扬卫,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钤卫,左右金吾卫依旧。” 从这里可以看出,狄仁杰在唐代的官职系统里是中书省最高长官中书令,武则天改制后,中书令改叫“内史”。 那么究竟唐代什么人才是宰相呢? 武德和贞观初期,宰相并没有“个性称谓”,一般是加“知政事”“参知政事”“同章机务”等名号的为宰相,三省长官即使不加名号也为当然的宰相,其余官员做宰相须由皇帝临时指派,所以甚至不能称其为官职。 贞观十七年,出现一个新名词“同中书门下三品”,但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同中书门下三品”才作为宰相的“个性化称号”固定下来。“同中书门下三品”的意思是,即使一、二品高官做宰相,也同中书令、侍中一样按三品官身份任职,不再有地位上的特殊性。事实上,除了三省首长外,六部官员和其他较为低阶的官员也以可做宰相。也就是说,只要加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称号,就是宰相。 后来还出现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称号,其意义跟“同中书门下三品”一样,也是宰相的称谓,但是一般说来,二三品官以及中书、门下侍郎(副长官)往往用“同中书门下三品”,而外司四品入相则往往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回到狄仁杰这里,武则天改制,把中书省改叫“凤阁”、门下省改叫“鸾台”。宰相之名自然也就由“同中书门下三品”改为“同凤阁鸾台三品”了。(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变为“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随着尚书仆射渐渐退出宰相职能机构,中书省和门下省长官就成为宰相的核心。狄仁杰居内史,自然成为宰相的领班。 参考资料:1. 《旧唐书》,刘昫(后晋)2. 《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3. 《全唐文》 (清)
文章标题: 为什么唐朝三品官员就可以称为宰相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