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物理学:怎样在(穿越)原始条件下确定米的精确长度单位。

时间: 2022-07-01 23:01: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物理学:怎样在(穿越)原始条件下确定米的精确长度单位。

如何在古代确定基本物理单位?

如题,假如在古代,如何确定秒,米,千克的原模具?
对不起,时间有限知识复制过来,没有整理··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铱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没有必要引入以太的观念,正如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显示的那样,以太的存在是无论如何检测不到的。然而,相对论迫使我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我们必须接受的观念是:时间不能完全脱离和独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空间——时间的客体。

早期定义  1795年4月7日,克在法国被规定为相等于“容量相等于边长为百分之一米的立方体的水于冰熔温度时的绝对重量”。由于商贸一般涉及的质量远比一克大,又由于以水为标准的质量既不方便又不稳定,所以为了商业法规必需制造出质量水定义的实化仪。于是,人们制造了一个临时的质量标准:一块金属人工制品,质量为克的一千倍——千克。
同时,准确判定一立方分米(一升)的水质量的工作也展开了。虽然千克定义规定的水温0 °C是非常稳定的温度点,但是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决定于1799年在定义中改用水最稳定的密度点,也就是水达到最大密度时的温度,当时的量度结果为4 °C他们断定在最大密度时一立方分米的水相等于4年前临时千克标准目标质量的99.9265%。同年,也就是1799年,人们制造出一块纯白金的原器,其目标就是原器质量会相等于(当时科学上许可地尽量接近)4°C时一立方分米的水。该原器于六月被呈上国家档案局,并于1799年12月被正式定为“档案局千克”(Kilogramme des Archives),而一千克的定义就相等于其质量。这个标准维持了九十年。国际千克原器及其稳定性  自1889年起,国际单位制将千克的大小定义为跟国际千克原器(在专业度量衡学中很多时候会把它缩写为“IPK”)的质量相等。IPK由一种铂合金制成,这种合金叫“Pt?10Ir”,即90%铂及10%铱(按质量比);然后把这种合金用机器造成39.17mm的直立圆柱体(高度=直径),这样做可以把表面积减至最低。比起纯铂的档案局千克,新加进去的10%铱改善了硬度,但同时保留铂的许多长处:对氧化的高度抵抗性、极高密度、良好的导电与导热性以及低磁化率。IPK与其六件姐妹复制品都被存放在国际计量局(BIPM)位于巴黎郊区的总部下层的储藏室内,有环境监控的保险箱里。(见下面的外部图片)开启保险箱需要三条被分开保管的钥匙。IPK的正式复制品可供其他国家作她们的全国标准之用。这些复制品大概每50年就要跟IPK比对一次。
IPK是1879年制造的三个圆柱体之一。1883年,IPK的质量被发现跟八十四年前的档案局千克的一致,并在1899年的第一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被正式指定为千克。维也纳标准海水(有严格同位素控制的纯净水)密度的现代测量指出一立方分米的水,在最大密度时(3.984°C)比一千克只差25.05ppm。这个微小的差别,与IPK跟档案局千克质量一致这个事实,说明了超过209年前科学家们在量度水密度及制造档案局千克的技艺是相当高超的。
各原器随时间的质量变动,其中K21–K40为各国的国家原器,K8(41)[注 4]与K32为IPK的姐妹复制品。所有质量变动都是相对于IPK的。1889年的原值偏移量都被相对于IPK地零化。[10]以上的量度都是相对的;并没有可以判定以上哪个原器是相对于大自然最稳定的历史数据。很有可能地,在这100年间所有原器的质量都增加了,而K21、K35、K40及IPK只是被其他的增加得较少而已。
定义来上说,IPK质量的量度值误差为整零;IPK就是千克。然而,IPK因时间而成的质量变量,可经由比对世界各地正式复制品质量判定出来,这个过程被称为“定期核准”。例如,美国拥有四个90%铂/10%铱的千克标准仪,其中K4和K20是1884年制的原批中四十个复制品的两个。K20被指定为美国质量的国家首席标准。这两个原器,跟其他国家的一样,都要定期送回BIPM作质量核准。
需要指出的是,没有一个复制品的质量准确地等于IPK;它们的质量经过校准,得出的偏差值会被存盘。比方说,美国的国家首席标准K20,1889年最初的正式质量为1 kg±39 μg;也就是说K20比IPK轻39 μg。1999年的上一次核准指出其质量准确地等于1889年的原值。跟这种小差异相当不同的是,美国的检核标准,K4的质量持续地相对于IPK下降——这都是有原因的。检核标准比首席标准要常用得多,所以很容易被刮及受到各种磨损。K4最初送抵时的正式质量为1 kg±75 μg,但到1989年经正式校准后质量为1 kg±106 μg,而十年后则是1 kg±116 μg。在这110年间,K4相对于IPK轻了41 μg。
除检核标准可能受到的一般磨损外,就算被小心收藏的国家原器也会因不同的原因而产生相对于IPK的质量变动,当中原因有已知的,也有未知的。由于IPK与它的复制品都被存放于空气中(尽管有两层或以上的钟罩),它们还是会经由表面吸附大气层中的灰尘而获得质量。因此会用一种称为“BIPM清洁法”的手续来清洁它们,这种方法是BIPM于1939至1946年间开发的,当中手续有用沾有等量乙醚和乙醇的油鞣革轻轻擦拭,用蒸馏过两次的水进行蒸气清洁,以及让原器在核准前先放7至10天。

本来, 时被分为60分,分又分割为60秒。在有些语系中,像是波兰语(tercja)和阿拉伯语(ثالثة),秒也以60进位制被再细分,但在现代,都是以十进制法来细分小数点以下的时间。
六十进位制来自巴比伦,她们以六十这个因素做为计算数量的单位。但是巴比伦人并没有将时分割为60分,而是古埃及将一日分为12时的白天和12时的夜晚,她们也这样子来区分四季。古希腊天文学家,包括希巴谷和托勒密,定义太阳日的24分之一为时。 以六十进制细分时,使得秒是一太阳日的86,400分之一。此处虽然如此表示,但很难相信古希腊人需要定义秒古希腊的时间周期,像是平朔望月定义得非常精确,因为他们不是观察单一的朔望月,而是以相距数百年的食来测量朔望月的平均长度(日数)。不过,发展出摆钟来保持平时(相对于日晷所显示的视时),使得秒成为可测量的时间单位。秒摆的摆长在1660年被伦敦皇家学会提出作为长度的单位,在地球表面,摆长约一米的单摆,一次摆动或是半周期(没有反复的一次摆动)的时间大约是一秒。
在1956年,秒被以特定历元下的地球公转周期来定义,因为当时天文学家知道地球在自转轴上的自转不够稳定,不足以作为时间的标准。纽康的太阳表以1900年的暦元描述太阳的运动,所依据的是1750年至1892年的观测。In 1956.秒的定义如下:
自历书时1900年1月1日12时起算的回归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为一秒
在1960年,这个定义由第十一次的国际度量衡会议通过。虽然这个定义中的回归年的长度不能进行实测,但可以经由线性关系的平回归年的算式推导,因此,有一个具体的瞬时回归年长度可以参考。因为秒是用于大半个20世纪太阳和月球的星历表中的独立时间变量(纽康的太阳表从1900年使用至1983年,布朗的月球表从1920年使用至1983年),因此这个秒被称为历书秒。
随着原子钟的发展,秒的定义决定改采用原子时做为新的定义基准,而不再采用地球公转太阳定义的历书秒。
经过多年的努力,英国国家实验室的路易斯·埃森和美国海军天文台的威廉·马克维兹测量出铯原子的超精细跃迁周期和历书秒的关系。使用过去普通的测量方法,接收来自无线电台、WWV的讯号,使用一个原子钟来测量时间,他们确定了月球相对于地球的轨道运动,也推断出太阳表面可能有相对于地球的运动。结果,在1967年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会议上决定以原子时定义的秒作为时间的国际标准单位:
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在70年代体认到重力时间膨胀会导致在不同高度的原子钟有不同的秒,因此每个原子钟都必须改正为在平均海平面的高度,以取得一致的秒(大地水平面的自转约改变×10−10的秒长,在1977年开始修正并且在1980年已经制度化了。)。用相对论的术语来说,秒被定义成在转动的大地水平面上原时。
在1977年,在BIPM的会议中又重新定义,加进了新的陈述:
铯原子在0K下是静止不动的。(This definition refers to a caesium atom at rest at a temperature of 0 K. )
修正过的定义似乎暗示理想的原子钟将只有静止的一个铯原子发射出单一的频率。在实务上,无论如何,这个定义意味者在那些原子钟之内的运作和外推的数值,秒的高精密度应该如上所述的考量到周围温度的补偿(黑体辐射)。
古代没有秒,由于金银铜币在流通过程中磨损或质地重量都会下降,政府都有标准的真材实料的标准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但不了了之,可能楼上的是对的

长度的测量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一、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最常用的工具:刻度尺。

2、长度的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米是长度国际单位的主单位。

4、刻度尺使用前要观察:零刻线、量程、分度值。

5、刻度尺的使用:

(1)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2)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6、读数——有效数字读法

(1)了解刻度尺的分度值;(2)读出长度末端前的刻线读数;

(3)多余部分自己估读;(4)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7、测量结果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8、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二、速度、路程和时间

1、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宏观运动),简称运动。(微观运动在热学部分复习)

2、参照物的定义:说物体在运动还是静止,要看以另外的哪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4、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5、匀速直线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速度的公式:

速度=路程/时间v=s/t

7、速度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1)单位:米/秒读作米每秒

千米/时读作千米每时

(2)单位换算:1米/秒=3.6千米/时

8、速度值的物理意义:

例:7.2米/秒: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2米。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平均速度,它等于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9、平均速度

10、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1)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计算路程、时间、速度的比值。(3)多段路程、时间、速度的计算。(4)过桥及往返问题。

三、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常用单位:t、g、 mg

2、质量的理解: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3、质量测量:

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4、密度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单位换算关系:1g/cm3=103kg/m3;1kg/m3=10-3g/cm3。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①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②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如图所示:甲>乙。

5、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量筒与量杯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2)固体密度的测量:

(1)用天平测出固体的质量;

(2)用量筒或量杯测出固体的体积;

(3)计算出固体的密度。

(3)液体密度的测量: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液体的总质量;

倒入一部分液体到量筒或量杯中,测出倒入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出容器和剩余液体的质量,并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质量;

计算出倒入量筒或量杯中液体的密度,也就是整个液体的密度。

四、力和运动

1、力

(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测量: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2、重力、弹力、摩擦力

(1)重力

①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③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3)摩擦力:

①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就叫摩擦力

②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③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受到的压力。

3、牛顿第一定律

(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5、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2)受力平衡的物体的状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五、压强

1、压力

(1)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接触面受到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2、压强

⑴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4)特例: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如: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等)对桌面的压强

P=ρgh

3、液体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压强计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①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②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

③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④ 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计算公式:P=ρgh

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P:Pa g:N/kg h:m

(5)规律

F=G FG

4、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求压力压强问题

(1)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2)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

(3)容器对桌面的压力

(4)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在处理液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强,再求压力;在处理固体问题时一般先求压力,再求压强。

5、大气压

(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4)大气压的实验测定:托里拆利实验。

①实验证明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相当于76cm水银柱所产生的液体压强。

即:

1标准大气压=760mmHg

= 76cmHg

=1.01×105Pa

本实验若把水银改成水,则需要玻璃管的长度为10.3m

②将实验用玻璃管稍上提或下压,管内外的高度差不变,将玻璃管倾斜,高度不变,长度变长。

(5) 特点: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空气中某点向各个方向的大气压强度相等。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一般来说,晴天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比夏天高。

(6)测量工具:

测定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分类: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

6、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六、浮力

1、浮力

(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产生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计算方法:

①称量法(示重法):F浮=G-F

用于密度比液体密度大的物体

②压力差法:F浮=F向上 -F向下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④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m排g或F浮=ρ液V排g

(5)浮沉条件

若物体沉底,则F浮

若物体漂浮,则F浮=G,

若物体悬浮,则F浮=G,

若物体上浮,则F浮>G,

2、浮力应用

(1)轮船: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2)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七、简单机械

1、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2)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公式F1L1=F2L2也可写成:F1 /F2=L2 /L1。

2、滑轮

(1)定滑轮:

①实质:等臂杠杆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③绳子自由端移动SF=距离SG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动滑轮移动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②实质: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绳子自由端拉力

距离SF=2S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2v动

3、滑轮组

①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②绳子自由端拉力F=(G物+G动)/n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绳=nV物

4、功(W)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单位:焦耳,1J=1N·m。把一个鸡蛋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0.5J

(3)功的计算:W=FS

5、功率(P)

(1)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

(2)物理意义: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

(4)单位:主单位W;常用单位kW MW

1kW=103W 1mW=106 W

6、机械效率

(1)定义: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

(2)计算公式

斜面:

竖直滑轮组:

当忽略绳子重和摩擦时:

7、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8、动能、势能、机械能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有关。

(2)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被举高的高度有关。

②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所具有的能。

(3)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利用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的原理,进行测量。
如果是曲线的话,可以进行拉直后再测量。

单位长度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单位长度是根据什么来定的
米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结合起来。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为1米。
1983年10月在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正式通过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米这一新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作为一个固定不变的基本物理常数,而不再是一个可测量的量;长度标准通过时间标准导出,从而使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结合起来。米的定义的修改使长度标准更精确和稳定。今天我们所使用的“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为1米。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尺子,可是你知道尺子的单位是怎么来的吗?其实这是一种人为规定。1790年5月,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

现在的长度单位"米"在物理上是如何制定的?

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meter,metre)起源于法国。1790年5月由法国科学家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米,1791年获法国国会批准。为了制造出表征米的量值的基准器,在法国天文学家捷梁布尔和密伸的领导下,于1792~1799年,对法国敦克尔克至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进行了测量。1799年根据测量结果制成一根3.5毫米×25毫米短形截面的铂杆(platinum metre bar),以此杆两端之间的距离定为1米,并交法国档案局保管,所以也称为“档案米”。这就是最早的米定义。

由于档案米的变形情况严重,于是,1872年放弃了“档案米”的米定义,而以铂依合金(90%的铂和10%的铱)制造的米原器作为长度的单位。米原器是根据“档案米”的长度制造的,当时共制出了31只,截面近似呈X形,把档案米的长度以两条宽度为6~8微米的刻线刻在尺子的凹槽(中性面)上。1889年在第一次国际计量大会上,把经国际计量局鉴定的第6号米原器(31只米原器中在0℃时最接近档案米的长度的一只)选作国际米原器,并作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长度基准器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地下室中,其余的尺子作为副尺分发给与会各国。规定在周围空气温度为0℃时,米原器两端中间刻线之间的距离为1米。1927年第七届国际计量大会又对米定义作了严格的规定,除温度要求外,还提出了米原器须保存在1标准大气压下,并对其放置方法作出了具体规定。

但是使用米原器作为米的客观标准也存在很多缺点,如材料变形;测量精度不高(只能达0.1μm)。很难满足计量学和其他精密测量的需要。另外,万一米原器损坏,复制将无所依据,特别是复制品很难保证与原器完全一致,给各国使用带来了困难。因此,采用自然量值作为单位基准器的设想一直为人们所向往。20世纪50年代,随着同位素光谱光源的发展。发现了宽度很窄的氪-86同位素谱线,加上干涉技术的成功,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不易毁坏的自然标准,即以光波波长作为长度单位的自然基准。

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70年代以来,对时间和光速的测定,都达到了很高的精确度。因此,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七个基本单位之一。1983年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第一号决议)
由于我们已经事先定义光速精确值为299,792,458米每秒,米的这个定义使得它的长度只依赖于一秒的持续时间。现在,光在真空中两点间传播的时间长短不再关系到光的速度,而是决定着两点间的距离!
以光速来判断,光在真空的速度是永恒的,那么光在一秒钟走过的距离的多少多少分之一就是1米了
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
巴黎所处经线圈长的四千万分之一
文章标题: 物理学:怎样在(穿越)原始条件下确定米的精确长度单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764.html

[物理学:怎样在(穿越)原始条件下确定米的精确长度单位。]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