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是高智商,反而生的孩子却不一定高智商,甚至智商一般

时间: 2022-07-01 12:01:1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8次

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是高智商,反而生的孩子却不一定高智商,甚至智商一般

父母智商都很高,生下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吗?有没有科学依据?

聪明由先天和后天组成
如果父母智商很高,那么孩子先天智商高的概率很大。
是有科学依据的,熟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科学上的说法叫遗传。
但是聪明的概率但不是所有的案例都是聪明的。凡事总有例外。
无数事实表明,智慧与才能虽不是完全由遗传所决定,但是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
人的智商是相差无几的,父母学历高的孩子普遍学习要好,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比较重视学习,辅导得当。当然不是绝对的。相对而言,只要父母是高学历,就会重视孩子的培养,定期辅导自己的孩子,同样的孩子,只要经常督促,就会高于一般学生。
三字经中前几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就是说,人生下来,都是相差不多的。但是,经过后天的教育,差别就逐渐加大了。
所以呢!遗传提供了智力的基本素质,后天因素则影响其发展的可能性。
这个不一定,一般来说孩子长相、智商等会遗传自父母,但有时会因各种原因发生基因突变!
机率大,有科学依据
智商高低完全是后天因素吧,人的大脑可塑性是非常强的

都是亲生的,为什么连身高智商都差这么多?

学霸父母生的孩子没有他们聪明,考的大学不如他们,这并不奇怪,甚至很符合均值回归的规律。英国生物学家高尔顿年轻时候一度对「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一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最后发现承认平庸可能才是进步的第一步。
一、均值回归
他研究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父母如果身高较高,或者比较矮,下一代也这样吗?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们的孩子能维持这种高成就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东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学精神崛起后,大家面对这类问题不再仅仅满足于前人说的一个结论,然后大家产生分歧的时候互相举反例,而是开始从统计学层面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样抱着俩铁球爬到比萨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说得对不对。我经常看到不少人因为这个问题吵成一团,但是两方好像不知道这个问题早已经有结论,他们还在那里瞎吵。
高尔顿通过研究发现,与上一代相比,下一代的身高及下一代的成就,都在「均值回归」(图 1)。也就是说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会向正常状态偏移,可能还会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不会像父母那样。孙子辈会进一步向正常值偏移。个人成就也明显呈现出了这个趋势,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 36%,孙子是 9%,尽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也呈现出回归常态的特征。这非常像《道德经》所讲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里讲的是自然现象。
其实学过经济学的人应该看出来了,这个曲线和经济学里的价格曲线、股票的价值曲线都非常接近。无论是股票还是鸡蛋价格,长期看来都是围绕着一根主线在波动,这根主线就是股票、鸡蛋的价值。

图 1 均值回归
对于这种理论,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欧美豪门呈现出了明显的家族化和传承性等特点,为什么跟这个理论对不上呢?
人类是哺乳动物里比较弱的,但是可以通过工具猎杀鲨鱼虎豹,把火箭送上太空。
这个逻辑推广到其他地方,我们能发现,现实中到处是这种例子,比如我们上文说的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趋势,如果你是个很有成就的家长,你知道了这个逻辑,你能坐视这个逻辑发挥作用什么都不做吗?看着你家的孩子一代比一代平庸吗?你肯定不会袖手旁观的——欧美豪门很早就发现后代里容易出纨绔子弟,但是当极其聪明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是个纨绔子弟,或者极其平庸的时候会怎么办呢?一般会通过「慈善」的形式把自家的财富「捐出来」,然后这些财富就跑到自己家的信托和基金去了。
有的豪门则是通过多生孩子多种树的方式来对抗自然规律,尽管现在多生孩子这事难以操作,但是从历史上来看,豪门大姓最关键的一个操作就是多生孩子,择优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围,将来孩子多还可以互相联姻。
之前仇鹿鸣有过研究,他发现司马家在三国后期异军突起的关键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欧美也一样,如果生不出孩子来,就意味着家族完蛋了。例如,那么厉害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为后期生不出孩子绝嗣了。
欧美几乎所有的家族信托或基金都有个基本条款,就是不准后代随便碰信托或者基因,以防止败家子给败掉了。这些钱重点资助家族里的精英分子,剩下的让他们能够正常生活就行,每个月给他们点生活费。这些财富通过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尽管孩子可能是个败家子,但是职业经理人可以选拔。
有的家族则提前向大学捐款,让大学将来给孩子留个位置,尽管有点「才不配位」的感觉,不过毕竟在好大学受下熏陶总比不受熏陶强嘛。
是的,严重偏离基准的变异的人总是要变回到正常值的,之所以有些人回归不明显,是因为他们在玩「道具」——玩过游戏的人有这种体验,当你指挥的那个角色可能本来某些属性就比较强的时候,在游戏里就具备优势。而这些优势,你是可以通过购买的操作实现的。也像《道德经》里说的:「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里说的是社会规律。
《道德经》里前几句话总结一下连起来就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把自然和社会两个层面都说了。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会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显,是因为他父母给他充钱买了「道具」。
二、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多么的幸福
我以前总不愿意承认自己庸俗又正常,为了显得自己比较奇特,甚至经常在想宁愿做一个精神病也不愿意做个普通人。
后来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扰,觉得自己应该是很特别的,可是深度审视之后发现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做什么事情都做得不太好,也不是太坏,完全在 68% 区间(图 2)。可是多数人又不愿意承认,因为觉得承认之后自己活得没有价值。
这里 68% 是个奇怪的数字,它到底代表了什么呢?其实它代表了普通人在人群中占的比例就是 68%,比较优秀的人占的比例是 13.6%。

图 2 68% 区间
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基本上呈现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觉得自己很厉害和别人基本无视自己这两种状态间切换,随着观察者的变化,自身定位也变来变去,这种现象倒也说不上是特别坏的事情。不过据我观察,很多人一事无成,就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定位有问题。
我的一个师兄大学毕业后去做培训了,他们做的是专门针对高考的项目。他们长期研究往年高考的所有真题,统计出那些通过重复的基础训练就能答对的题目的比例。也就是说,他们测算出了你把教科书上的那些题都弄明白了,你能考出多少分。他们也统计出来需要那种特别聪明的才能答对的题目的比例,也就是说,普通人搞不定,只有聪明的、平时多研究难题的人才能答对的题目。当他们总结出来之后,很是让人惊讶——他们发现,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科书上的那些东西,正好能够考上本科。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做对教科书上面的任何题目,他就达到本科水平了。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提升,就有希望考上「211」类的学校了,他们的培训中心主要是干这个活,如果孩子基础扎实,就带着练练不太难的题,效果非常明显。
这也是为什么我同学做假期高考培训项目的时候,总要从教科书里找一堆题目,看看准备参加培训的人的基本功怎么样。如果一个准学员对教科书上的东西一知半解,他们就会把家长拉到一旁,循循善诱地说,要不咱别补课了,你家的孩子需要的是回去多做教科书上的作业……
我同学做了这么些年的高考培训,他深刻地体会到:90% 的孩子智商都差不太多,一个孩子能否考好,关键是他在高中的时候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练习」,也就是有没有把基础的东西练习足够长的时间。
在读高中的时候,把教科书上的题目练习好,对一个高中学生来说是最需要做的基础功课,但是大部分人踏踏实实地做到了吗?当然没有,那为什么没有做到呢?主要大部分人是狂妄的,认为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对最基础的事情不屑一顾。
殊不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联系的,你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你就没办法向前走一步,更何况挑战有难度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锁死在基础区。这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个逻辑: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点像游戏里的角色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入低水平循环。
我在这里举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为大家都经历过,有体验。
很多人理解不了国家为什么那么重视高考,为什么要一考定终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阶层的孩子都统一装备入场比拼,不存在你家的孩子练了十八般武艺,别人家的孩子开着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入场。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个「虚拟任务」,通过这次「虚拟任务」的测试,看看你完成得怎么样。如果你连这个「虚拟任务」都完不成,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你整体的人生观有问题。没错,确实是你的人生观存在问题,并不是智商存在问题——这个时候可能不止孩子的人生观有问题,往往也意味着家长的人生观出现了问题,最多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智商超人,以至于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满足需求,让孩子去做难度很高的题,去参加不必要的培训,反而忽略了基础性的东西,最后得不偿失。
孩子会继承家长的生理基因,长得多少跟家长有点像。此外还继承了家长的社会基因,思考问题的模式也多少有家长思维模式的影子。比如家长觉得自己的娃非常优秀,是一个百年奇才,孩子时间长了自然也有种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波粒二象性」,即一边觉得自己很优秀,可是从成就来看又非常普通。
我以前也讲过,我这辈子最豁然开朗的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因为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笔记;因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鸟先飞,不仅先飞,而且要多飞,多重复几次,反而记得更熟;因为我读书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尽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时间量巨大,也能形成规模优势。
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唯一能依赖的只有多重复、多练习,心里反而踏实了太多——我曾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过目不忘,不过好在我后来发现我不需要那个神技。
三、家长要勇于承认孩子普通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基因突变。这种观念有极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
这些年,我见到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导致家庭生活一团糟。我大学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夫妻俩都是学霸,都是博士,毕业后都直接留在学校工作。他们夫妻俩一度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差点情感破裂,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这让他们一度相互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没这么笨。后来我这个同学开导别人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第一节说的那种「均值回归」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是的,他们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他们之前的痛苦是因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幸好他们很快就想明白这事了。这几年他们调整了思路,慢慢地豁然开朗。现在开始专注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以及刻意练习。他们不再逼着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这几年他们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起色,在班里成绩从排名靠后慢慢成了中等,他们感到由衷的开心。
我同学在微信朋友圈总结了这个道理:之前对小孩期望太高,孩子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认同及格线,当孩子试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做尝试了。孩子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时间长了越来越郁郁寡欢。父母调低预期后,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尽管成绩不理想,但是依旧在努力成长,对他多一些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我这些年有个感触非常深。很多人不够自信,跟父母太强相关。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但是意愿好不代表行为是对的。有时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让汽车跑得像战斗机那么快,会发生什么状况?
想也不用想,小汽车不是战斗机,它无论如何也表现得不像,而且容易断轴,连汽车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
四、认识到普通就要放纵吗?
有的读者会反问,我比较平庸,我孩子比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我并没有让大家放任自流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很多人会说认识自我,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人真认识了自我就得承认自己很多方面实在太普通,这实在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大家倾向于呼吁别人认识自我。
先认识自己,再根据情况制定战略,不能把拖拉机当战斗机使,但是为什么你把你儿子当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跟自己斗争的经历——我有很多问题,比如「急功近利」,比如想「一口吃成胖子」,还有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身条件的误判。
大家一定熟悉下面这张有关学习的(图 3)图片吧。这是有关提高自己技能的、刻意学习的示意图:

图 3 拓展舒适区
如果你想学习什么东西,当你选择学习你已经比较了解的,那么你就是待在舒适区,但是你如果真的想进步、提升自己,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稍微比现在懂的东西复杂一点点的地方训练,也就是「训练区」,而不是直接跑到挑战区去,因为挑战区难度实在太大。挑战难度大,你就难免受挫,受挫次数多了,你就难以坚持下去。
绝大部分人学习的时候,总是喜欢直接跳过「训练区」,直奔「挑战区」,这个时候挑战区就成了「自寻烦恼区」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区」,再或者「从入门到放弃」,就像有些人总想像战斗机一样一段加速之后直接起飞,可是忘了自己只是个小汽车,没跑多远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小汽车如果正常跑,其实也能跑个几十万公里。
特别厉害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天赋异禀,这种是自身硬属性强。另一种是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见到的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这种,天赋异禀的人并不是太多。通过大量练习而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他们一直在训练区刻意练习,训练的东西总比当前自己知道的要复杂一些,但是他们又能努力通过这些训练,于是自信心越来越强,结果他们的舒适区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
一个人做一件事非常厉害,不一定是他多有天分,可能是他在某个领域投入的时间量非常大,所以显得非常熟练,举重若轻。在绝大部分领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时间的投入量。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一点一点向外扩张,他的能力圈很快也会达到「挑战区」,之前的「训练区」就变成了「舒适区」,就好像你读初中的时候很吃力,上了高中再去看初中的东西就比较简单一样。成长就是不断把「训练区」变成「舒适区」的过程,起初很有难度的事情,到最后就会举重若轻。但是你一开始就直奔「挑战区」,自然失败得惨不忍睹。
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有助于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果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并且能够接受这一点,日拱一卒,慢慢来,坚持下去。考虑到绝大部分人遇到困难很快就会放弃的缘故,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数几个没出局的人,必定能够取得成绩。这个时候你已经经过了大量练习,见识也比普通人高出几个层次,还会有人认为你平庸吗?
五、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更好地出发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确的。
普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属性,跟你能做成什么事、做成多大的事情关系不大,除非你非要去做职业棋手或者当数学家,这类工作依赖天赋。如果你执意要选择这些职业,没有天赋实在难以完成。其他绝大部分领域,基本都可以通过老老实实的训练达到很高的水平。如果自己一个领域都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真的需要反思下。
最差的一种策略,就是高估自己,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我们应该把目标和过程分开。你眼前有一栋高楼,家里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电梯上去,蜘蛛侠则直接爬了上去。如果你老老实实爬楼梯,花点时间气喘吁吁也能到楼顶,但是你非要选择像蜘蛛侠一样的操作,结果只能是悲剧。
承认自己普通吧,这没有什么不好。当你承认自己普通的时候,才能够选对正确的路。
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一个白领三十五岁之后该怎么办?我以前觉得这个问题非常不值得一聊,而且我一直觉得三十五岁只是个时间线,并不意味着什么,直到我自己当上项目经理,公司要求项目经理自己去招聘员工,公司人事经理只负责把关,防止招到学历不够的,也防止有人把亲戚招进来,而且不能招年龄太大的——三十五岁以后的就是年龄大的了。直到这个时候,我突然才意识到那根线并不是凭空出现的。
你说的这个问题不算什么特殊现象,之所以存在差异,那是营养摄入的差异存在,必然长身体的时候不能满足营养需要,那就会造成身高不能达标,两个人的习惯,口味需要或者生长环境不同,当然也有很大差异的。
孩子的基因都是来自父母双方(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性染色体除外),但这些基因的活跃度却有所不同,从父母双方获得的染色单体对于基因表达起的不同效果。
这是很正常的,毕竟世界上没有相同的树叶,身高不一样,智商自然也不尽相同。不过有些人的智商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虽然两个都是兄弟姐妹
但是身高和智商就是有差别
因为两个人对应的基因是不一样
也许你比较幸运,好基因都到了你这边
也许你不太幸运,一些不好的精心到了你这里
但是总归人是有长处的
文章标题: 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是高智商,反而生的孩子却不一定高智商,甚至智商一般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708.html

[为什么父母双方都是高智商,反而生的孩子却不一定高智商,甚至智商一般]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