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犬牙交错,存在有哪些飞地 关于飞地有趣的故事以及结局有哪些

时间: 2022-06-25 21:00:5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3次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犬牙交错,存在有哪些飞地 关于飞地有趣的故事以及结局有哪些

谁能概括下 刘邦项羽 的事迹, 以及他们的性格品行

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 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说原名季),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后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祖或汉高帝。出身平民阶级。成为皇帝之前又称沛公、汉中王。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中文名: 刘邦
别名: 刘季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沛郡丰邑中阳里
出生日期: 公元前256年
逝世日期: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职业: 领袖
主要成就: 建立汉朝
代表作品: 《大风歌》
生肖: 蛇
在位时间: 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

[汉高祖]
汉高祖
《史记》和《汉书》记载:公元前 256 年或 247 年,刘邦出生于“沛丰邑中阳里”,即今江苏省丰县(古称丰、丰邑)县城东北隅一条古老的名为中阳里的街道,江苏省《徐州府志》、《丰县志》、《沛县志》及历代史籍亦均对此认同。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可以说刘邦使四分五裂的中国真正的统一起来,而且还逐渐把分崩离析的民心凝集起来。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
[编辑本段]
太祖与高祖

[丰县刘邦雕像]
丰县刘邦雕像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最后确定的庙号为“太祖”,谥号为“高皇帝”。最初,惠帝即位尊刘邦为高祖,景帝因为以其父文帝为太宗,故改高祖之号以为太祖。自汉武帝时代的史学家司马迁开始,习惯性的使用初庙来称呼刘邦,后世多沿用之,因此史称“太祖高皇帝”、“汉高帝”或“汉高祖”。
[编辑本段]
刘邦年表
公元前256年,刘邦生于秦之沛郡,沛郡丰邑中阳里人(今江苏丰县)。
公元前209年10月,刘邦揭竿而起,加入秦末农民起义的大军。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先项羽一步入关灭秦。
公元前206年,刘邦受封为汉王,并发生鸿门宴的故事。
公元前202年,刘邦灭掉项羽,又先后征服其他起义军,建立汉朝。
公元前201年—前195年,刘邦经6年灭掉异姓王。
公元前196年,吕后杀害韩信。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终年62岁,死后葬于陕西长陵。
[编辑本段]
相关事件
早年经历
刘邦出生于丰县中阳里金刘寨村,和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因此两家非常要好。幼时和卢绾一起拜马维先生为老师,在马公书院读书。年龄稍长后,经常逃学,常被老师训斥,但他性格豪爽对人很宽容。他也不喜欢下地劳动,所以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说他不如自己的哥哥会经营,但刘邦依然我行我素。刘邦长大后做了泗水的亭长(亭长是管十里以内的小官),时间长了,和县里的官吏们混得很熟,在当地也小有名气。刘邦的心胸很大,在一次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碰到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看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威风八面,羡慕得他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日后在统一天下之后,刘邦还拿此事和刘太公开玩笑:“您看我和刘仲(刘邦的哥哥)到底谁创下的基业大?”
娶妻吕雉
刘邦的妻子是吕公的女儿吕氏,名叫吕雉。吕公和家乡的人结下冤仇后来到了小沛定居,因为沛令和他是好友。在刚刚到沛时,很多人便听说了他和县令的关系,于是,人们便来上门拜访,拉拉关系,套套近乎。刘邦听说了也去凑热闹,当时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小沛担任主簿的萧何,他宣布了一条规定:凡是贺礼钱不到一千钱的人,一律到堂下就坐。刘邦根本不管这些,虽然他没有带一个钱去,他却对负责传信的人说:“我出贺钱一万!”吕公听说了,赶忙出来亲自迎接他。一见刘邦器宇轩昂,与众不同,就非常喜欢,请入上席就坐。这次刘邦不但白吃一顿饭,酒足饭饱之后,吕公又将他盛情留下,提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为妻。刘邦巴不得成这门亲事,征得父母同意之后,便和吕氏结了婚,这就是以后历史上有名的吕后。汉惠帝刘盈就是她和刘邦的儿子,还有一个孩子就是鲁元公主,她嫁给了张敖。
起兵反秦
刘邦以亭长的身份为沛郡押送徒役去骊山,徒役们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刘邦估计等到了骊山也就会都逃光了,所以走到丰县西大泽乡时,就停下来饮酒,趁着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刘邦说:“你们都逃命去吧,从此我也要远远地走了!”徒役中有十多个壮士愿意跟随他一块走。刘邦乘着酒意,夜里抄小路通过沼泽地,让一个在前边先走。走在前边的人回来报告说:“前边有条大蛇挡在路上,还是回去罢。”刘邦已醉,说:“大丈夫走路,有什么可怕的!”于是赶到前面,拔剑去斩大蛇。大蛇被斩成两截,道路打开了,继续往前走了几里,醉得厉害了,就躺倒在地上,后边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有一老妇在暗夜中哭泣。有人问她为什么哭,老妇人说:“有人杀了我的孩子,我在哭他。”有人问:“你的孩子为什么被杀呢?”老妇说: “我的孩子是白帝之子,变化成蛇,挡在道路中间,如今被赤帝之子杀了,我就是为这个哭啊。”众人以为老妇人是在说谎,正要打她,老妇人却忽然不见了。后面的人赶上了刘邦,刘邦醒了。那些人把刚才的事告诉了刘邦,刘邦心中暗暗高兴,更加自负。那些追随他的人也渐渐地畏惧他了。
在公元前209年,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率领起义军攻占了陈(现在河南淮阳)以后,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和秦朝公开对立。这时,沛的县令也想响应来继续掌握沛郡政权,萧何和曹参当时都是县令手下的主要官吏,他们劝县令将本县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来,一来可以增加力量,二来也可以杜绝后患。县令觉得有理,便让刘邦的挚友樊哙把刘邦找回来,刘邦便带人往回赶。这边的县令却又后悔了,害怕刘邦回来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被刘邦所杀,等于是引狼入室。所以,他命令将城门关闭,还准备捉拿萧何和曹参。萧何和曹参闻讯赶忙逃到了城外,刘邦将信射进城中,鼓动城中的百姓起来杀掉出尔反尔的县令,大家一起保卫家乡。百姓对平时就不太体恤他们的县令很不满,杀了县令后开城门迎进刘邦,又推举他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已经是前209 年10月,刘邦已经有48岁了。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籍和叔父项梁,他们在吴中(现在江苏的吴市)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在项梁死后,项羽决定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
开始时,刘邦也不太顺利,但经过几次战役,刘邦步步西进,大破秦兵。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要图]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要图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率大军到达了咸阳东边不远处的灞上(今陕西省西安市东),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只得献城投降,将玉玺亲手交给了刘邦,秦国至此灭亡,共立国15年,47天。
立足关中
刘邦很得意地进入了咸阳城,以“关中王”自居。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有些留恋起来,准备就此住下,享受享受。樊哙劝他注意天下还没有平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刘邦根本听不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
刘邦到达灞上之后,便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一律废除,这使他得到了民心支持。
项羽在打败章邯,迫使他投降之后,也领兵直奔关中而来。范增劝他趁机除掉刘邦这个对手,项羽就下令准备,要在第二天进攻。这时的刘邦在兵力上无法和强大的项羽相抗衡,他只有十万军队,不可能战胜项羽的四十万精兵。最后是项羽的叔叔项伯“救”了刘邦: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很要好,见项羽要进攻了,便连夜潜入营中找到张良,让他赶紧走,以免被杀。张良却说不能丢下刘邦,就将消息透露给了刘邦。惊慌之下,刘邦赶忙向张良要计策,张良让刘邦赶紧去见项伯,说明自己没有野心和项羽争夺王位。
刘邦依计约到项伯,说明自己并无称王野心,并于项伯约成儿女亲家。项伯当天夜里就返回了军营,他对项羽说:“因为沛公先行进入关中,为我们扫除了入关的障碍,我们这才能顺利地通过函谷关,沛公是有功劳的人,我们不应该猜疑他,应该真诚相待。”项羽听了,便决定不再进攻刘邦。
第二天,刘邦来到了项羽的军营,只带了樊哙、张良和一百名精锐亲兵。到了项羽的大帐鸿门,当面向迎接他的项羽赔礼道歉。项羽请刘邦入内赴宴,项羽的亚父范增,一直主张杀掉刘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项羽发令,但项羽却犹豫不决,默然不应。范增召项庄舞剑为酒宴助兴,趁机杀掉刘邦,项伯为保护刘邦,也拔剑起舞,掩护了刘邦,没有成功。这就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由来。后来刘邦借故离开,回到了大营。
在鸿门宴上,刘邦表现出现了极高的沉着与冷静。能够全身而退,除了张良、项伯、樊哙的力保之外,关键是刘邦的冷静与沉着。
鸿门宴之后,项羽便领兵西进,分封各路将军为王,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地是巴、蜀和汉中共四十一县,国都为南郑(现在的陕西南郑)。项羽自己称为西楚霸王,掌握军队最高统帅权。楚怀王熊心被尊为义帝。
楚汉相争
会战项羽
公元前207年12月,刘邦灭秦后在关中称王。公元前206年1月,项籍挥军破函谷关,想消灭刘邦军。刘邦自知不敌,亲赴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谢罪。不久,项籍入咸阳,烧阿房宫、杀秦王子婴。春,项籍表面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却将其发配到了江南,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故意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意)为雍王、塞王、翟王,领关中地,以扼制刘邦。刘邦只好忍气吞声接受封号,于四月领兵入汉中、并烧毁栈道 (用木板架在悬崖上铺成的道路),表示再也无意出兵,以麻痹项籍。项羽亦率军东归。6、7月,齐国贵族后裔田荣不满分封,赶走齐王,杀胶东王,自立为齐王。刘邦乘乱重返关中,击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并用计欺骗项籍,使其相信自己取得关中后已心满意足,再也不会东进了。项籍放心去攻打田荣,对西边没有加强防范。11月,刘邦挥军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今陕西省宝鸡市东) ,名为义帝发丧,派人联络诸侯,公开声讨项籍,拉开了4年楚汉战争的序幕。
初战彭城
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乘项籍在齐国停留的机会,率领诸侯联军56万一举攻占彭城。项羽闻之,急率轻骑兵3万奔袭,联军被杀十万,溺水淹死十万,刘邦仅率数十骑逃脱,反楚联盟瓦解。
争夺成皋
同年6月,刘邦到达荥阳,一路收集败兵,并派韩信于萧索之间击败了楚追兵,得以端息,稳住了阵脚,遂重整军队,依托关中基地和有利地势与项羽长期抗争。7月,一支负隅顽抗的章邯终于兵败自杀,刘邦解除了后顾之忧;且在逃往荥阳前便派人说服英布反楚,联络彭越扰楚后方;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攻魏俘魏王豹,破代,灭赵杀陈余。公元前205年冬,项羽发动反攻,围困荥阳,形势十分危急。刘邦用陈平反间计,使项羽怀疑范增,不用其谋,迫使范增怒而归乡。刘邦又派纪信装扮成自己去楚军诈降,乘机逃出荥阳。项籍加紧围攻荥阳,并夺取成皋。
为了减轻楚军对荥阳的压力,刘邦率军经武关、宛(今河南南阳)、叶(今叶县南),想引诱项籍南下。为配合汉军行动,此时韩信也率军到达黄河北岸,声援荥阳。彭越正在进攻下邳 (今江苏邳州南) 。项籍被迫率军回救,刘邦乘机收复成皋。公元前204年7月,项籍以凌厉攻势拔荥阳,再夺成皋。
[楚汉战争地图]
楚汉战争地图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
刘邦一面命汉军在巩县一带坚守,阻击楚军前进,一面命韩信组建新军击齐,派人入楚腹地协助彭越进攻雎阳(今河南商丘南)、外黄等地,再次迫使项羽回救。公元前204年11月,刘邦用计再次收复成皋,斩杀了项羽大将曹咎。
项籍在击败彭越后,寻汉军主力决战不成,屯兵广武(今荥阳北)与刘邦形成对峙。不久,韩信在潍水之战中歼灭齐楚联军,完成对楚侧翼的战略迂回,又派灌婴率军一部直奔彭城。项籍腹背受敌,兵疲粮尽,遂与汉订盟,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东归楚,西归汉。公元前203年10月,项籍引兵东归。
楚、汉订盟后,刘邦本想退兵,在张良、陈平提醒下,下令全力追击楚军。公元前203年11月,两军战于固陵(今淮阳西北),项羽小胜。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以封赏笼络韩信、彭越、黥布等,垓下一战重创楚军,逼项籍自刎于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 ,终于结束了为期4年的楚汉战争。
四面楚歌
公元前202年1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 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采用诱敌深入战术,前军先诈败,信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包抄攻击楚军后部步军。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8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刘邦于是还至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州市东)。
建立汉朝
在公元前202年2月,刘邦兑现了先前的诺言,封韩信为楚王,彭越为越王。受封的韩信和彭越联合原来的燕王臧荼、赵王张敖以及长沙王吴芮共同上书刘邦,请他即位称帝。刘邦开始假意推辞,韩信他们说:“大王虽然出身贫寒,但能率领众人扫灭暴秦,诛杀不义,安定天下,功劳超过诸王,您称帝是众望所归。”刘邦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们大家都这样看,觉得有利于天下吏民,那就按你们说的办吧。”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
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确实说对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后来,刘邦迁都长安是因为一个叫娄敬(因被赐姓刘,又称刘敬)的士卒的提醒,娄敬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该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张良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听了表示同意,于是很快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巩固皇权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但他也没有敢对自己的皇位掉以轻心。他在设盛宴招待英布等大臣时,曾经对在场的父亲丰公夸耀说:“原先您老经常说我是个不干活不读书的无赖,没有二哥能理家治业。如今我做了皇帝,您看现在是二哥的财富多,还是我的财富多呢?”不过在享受的同时他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
第一个让他不放心的就是在各地的异姓王。他们都有兵将,有的还有三心二意。第二个问题就是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他先收拾的是韩信。在公元前201年,即高祖六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问怎么办,大家说发兵讨伐。但陈平却反对,他说楚国兵精粮足,韩信又善于用兵,发兵很难取胜。他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让各诸侯王都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到那时韩信一定会来,然后再抓他问罪。刘邦依计行事,果然将韩信抓住了。韩信听到对他的指控,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刘邦将韩信押到了洛阳,但又没有明确的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成了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豨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但还是事情败露。吕后采用了萧何的主意,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的成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
对于其他将领,刘邦也颇费心机。开始,刘邦先是分封了萧何等二十余人官职,但众将领因为互不服气,争功不止,刘邦就没有封官。一次,在洛阳南宫,刘邦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他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刘邦又问怎么办,张良就问他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自己曾经想将他杀掉。张良听了就让他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他们就更不用着急了。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当场命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张良的计策果然奏效,众将的心都安定了。
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关于丞相的过大权力,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黥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硬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几天后,有大臣问丞相犯了什么罪,刘邦却为自己狡辩说:“原先李斯做秦国的丞相,凡是功劳都归始皇,不好的事都由自己承担。但现在丞相萧何却接受了商人的贿赂,替他们求我开放上林苑,刁买人心。因此要治他的罪。”通过打击元老功臣萧何,刘邦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在巩固强化皇权方面,刘邦也是想尽了办法,一是通过尊父亲太公为太上皇,二是通过对季布和丁公的处理。这两件事最终达到了他的目的。
在经历了春秋和战国长期的混乱之后,又经历了短期的秦朝统治,再加上秦末战争,这使得人们心中没有忠君的观念,还保持着战国以来就形成的“士无常君,国无定臣”的思想,这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刘邦通过尊重父亲来教育大臣和百姓遵循礼法,尊重长辈,效忠君主。
刘邦和父亲刘太公在一起住,为了向大家表示他孝顺,每五天就去拜见一次。太公觉得没什么,也习惯了。但太公的属官却觉得不合适,就劝他说:“俗话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当今皇帝是您的儿子,但他也是人主。您虽是他的父亲,但也是他的大臣。让他这个主人拜见您这个大臣,不合礼仪。况且这样也显不出皇帝的威严。”
等刘邦再拜见父亲时,太公就提前拿着扫帚出门相迎,然后倒退着进屋,不给刘邦行礼机会。刘邦很吃惊,跳下车去搀扶父亲,太公赶忙说:“皇帝贵为人主,不能因为我一个人破坏了国家的礼法。”刘邦便下诏书,尊太公为太上皇,这样一举两得,不但明示了皇帝的尊严,他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拜见父亲了。刘邦很崇尚孝道,称帝后将父亲刘执嘉接到皇宫居住,封父亲为太上皇。太上皇在皇宫生活日久了就终日闷闷不乐,刘邦忐忑不安,私下问太上皇侍从,侍从回答说:“太上皇以前在家乡丰县城生活时每天都和邻居亲朋在一起以踢球、斗鸡、喝酒为乐,现在没有人能陪太上皇,因此才闷闷不乐。”于是刘邦在皇宫附近为父亲盖起一座新丰城,又将丰县部分亲朋邻居迁来居住。新丰城街巷布局跟家乡丰县城一模一样,连迁来的相邻老幼和鸡犬都能认得各自的居所。
第二件事是对同母异父兄弟季布和丁公的处理。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他们两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氏家族
后妃
皇后 吕雉
薄姬
曹夫人 高祖外妇
戚夫人
赵姬
儿子
刘肥,母曹夫人,齐悼惠王
刘盈,母吕后,汉孝惠帝。
刘如意,母戚夫人,封赵王。
刘恒,母薄姬,汉孝文帝。
刘长,母赵姬,淮南厉王。
刘友,母不详,封淮阳王。
刘恢,母不详,封梁王。
刘建,母不详,封燕王。
女儿
鲁元公主刘乐,母吕后。
有史可查者一人。
[鲁元公主]
鲁元公主
祖父
刘清,即丰公,战国末期魏国大夫。
父亲
刘湍,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为太上皇,又名刘执嘉,崩于公元前197年。
兄弟
刘伯,刘邦大哥,早死未分封。
刘仲,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追谥为代顷王。
刘交,刘邦弟弟,被刘邦封为楚王,死后谥元王。
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成语: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成语:约法三章【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成语:一决雌雄【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成语:分我杯羹【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成语:筑坛拜将【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计将安在?小生当筑坛拜将。”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书中记载:一遇汉祖,筑坛拜将,捧毂推轮,后封王爵以酬其功。
成语: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成语: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成语:犬牙交错【出处】:《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成语:一败涂地【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成语:高阳酒徒【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成语:田横五百士【出处】:《史记•田儋列传》
  一、刘、项成败对创业和守成的人才观的启示

  1、创业人才不必求全责备——项羽输在识人用人上创业和守成难度都很大,只是侧重点不一样。因而重点任务也不一样,完成任务的方式也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创业阶段和守成阶段对人才的评价任用有很大差别:创业时期多倾向于重才轻德;守成时期往往要求德才兼备。

  2、顺应时代潮流至关重要——项羽输在对天下形势判断上现在先比较一下刘邦、项羽。两个同一个奶酪时代的人,一个是奶酪时代的“流氓”,一个是奶酪时代的悲剧英雄。两个人的因果结局很能启发人。其个人素质与结局应验了一种因果关系,这结局验证了两句话:

  第一句: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左传·僖公五年》)

  第二句:世界发展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这两句话要理性分析,别感情用事。这个“德”包含现在所说的能力和素养,但更突出体现在统帅人物的品质方面。秦亡,楚(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汉(封刘邦为汉王)相争约四年。刘邦获胜。其实,在鸿门宴上,项羽的谋士被尊为亚父的范增,早就看出刘邦的行为与志向了。所以,在杀不了刘邦时,恨恨的剑斩玉斗,大呼“遂成竖子之名!”

  二、两人相比较,刘邦得到秦王朝天下这块大奶酪,顺理成章。

  主要原因有:

  1、约束行为,以待天时。

  刘邦志在获得大奶酪,收敛了自己流氓行为,“妇女无所幸”“观其志不在小……此天子气也”,攻下秦都,封咸阳府库,以待项羽。占天时,积蓄力量,主动作为。项羽则占有刘邦打下的咸阳,焚秦宫室,毁阿房宫,抢劫妇女,掠夺财宝,显示出志大才疏,不重视在百姓中树立形象,军队纪律涣散,逐渐失去人心。

  2、约法三章,昭信天下。

  汉王刘邦听萧何计策,约法三章,取信于民;项羽焚烧秦宫室,掠美人财物,成为刘氏大仁大义的反面陪衬。

  3、屈尊揽才,接受忠谏。

  大将韩信、谋士张良、相国萧何,像陈平、周勃、夏侯婴等人才济济,俱为所用。筑台拜将,亲授帅符。对有利于得到大奶酪的要求、计策,迅速决策;项羽则优柔寡断,终妇人之心,用人必亲近,不会用人,加上决策失误,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4、用人以才,不论出身。

  刘邦接受谋士的建议,用人不论身份和名声。韩信受辱胯下,陈平盗嫂,樊哙乃杀狗屠夫。至于文化人如郦生、陆贾、李左车、蒯彻等亦尽为之用,以展其才,这叫用人之长,容人之短;项羽任韩信为执戟郎,大材小用,不会用人,不会识人,贤愚不分,任人唯亲,项氏集团奸细内出,终坏大事。

  5、能识大体、顾全大局。

  刘邦能审时度势,伺机以待天时。这是刘邦认可的比较理性的思考。项羽则刚愎自用,感情处事,加之妇人之仁,不识大体,最终毁掉最可能获得大奶酪的大局。正是,“长城”非他毁,自毁也!

  6、隐忍屈辱,不乱大谋。

  一个人有野心或雄心谁都管不了,能在巨大的屈辱面前当孙子或装孙子,不是谁都能行!刘邦行!项羽不行!大丈夫能伸能屈,从这一点也可以预见出,谁最后可能获得胜利了!刘邦兵败,蓄积力量,以图东山再起;项羽兵败,认为“天亡我也”,不过乌江,自刎垓下。

  7、大的气量,能容他人。

  刘邦能容纳那些有个性的人才,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大将军韩信攻克齐地,自立假齐王,并奏报刘邦。刘邦接到奏报,正在犹豫。张良一捅他,刘邦马上反应,“大丈夫要做就做真齐王,不做假齐王!”于是封韩信为齐王。项羽则好大喜功,乱封诸王,引火烧身,四面树敌,成众怨之的。虽然,人们敢怒不敢言,但是义军内部已是貌合神离,只保留着一种可怕的团结局面。

  8、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可以说刘邦有用人的专长,加上那些谋士的策划与参谋,基本成功完成了关键的几件大事。刘邦也敢于在登基做皇帝后的大宴群臣的庆功会上公开讲,自己的能力不及“三杰”(韩信、张良、萧何),又很不谦虚但很实在地说道,“我能用之!”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刘邦则善于“将将”(统帅大将)。项羽不懂知人善任,气走了亚父范增,众叛亲离。

  以上归纳虽然不完整、不全面。只是简单的一一作了些比较。但从中可以看出:刘邦取胜有因,项羽失败有果。你有什么想法?总之,想创造属于自己的奶酪,还别说大奶酪,要有理性的头脑,如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反应能力、用人能力(能团结人抱团打天下)。在用人上不要绝对的在乎知识的多少(我本人不反对知识多)。但不能只局限在知识这一面,尤其是当代用人,不能唯学历。有学历没见识,知识是死的,没用。只要有见识,知识才是活的!

  对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人的启示:你要清醒而理性地搞清楚奶酪时代的你是怎么回事?你的优势在哪里?不足有哪些?用什么方式发扬你的优势?要思考如何把你的优势壮大起来,这叫扬长!积蓄力量,把握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你也要知道自己的劣势是什么?在哪些方面?做事情时可能产生那些不利影响?学会尽力克制,去最大限度的避免,这叫避短。甚至可以借势发展,用他人之才,补自己之短。你只要具有统帅人才的能力不就行了吗?
刘邦项羽的性格是吧?
秦始皇摆驾出巡时恰巧项羽和刘邦都在场两人分别说了一句话
项羽:我将取而代之
刘邦:大丈夫理应如此
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两人的性格。
项羽的性格就是直爽和傲气!项羽为战国七雄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大家都知道楚国是六国中最杯具的一个国家,楚怀王出访秦国被扣为人质,楚国不战而亡!作为楚国人是十分悲痛的无时无刻不想灭秦,所以项羽早就有了亡秦的大志,取而代之真是一句大实话!而这句话本身就包含了及其自信和自傲的口气
刘邦呢?他的性格则是奉承和韬晦暗藏!“大丈夫理应如此”表面上看是称赞秦始皇的,秦始皇真是大丈夫啊!其实刘邦也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因为他也是大丈夫!楚汉相争初期刘邦是及其奉承项羽的,曾经和项羽相约谁先进函谷关就为关中王,但是刘邦却非常聪明的一边奉承项羽,一边让出虚闲!另一方面,刘邦是什么出生?地痞流氓!但是他在夺得函谷关之后却能约法三章不扰民不贪财,这就足见刘邦的韬晦暗藏!
有关十几方面真的没什么号概括的。
刘邦:沛县一亭长斩白蛇起义,周旋于项羽和其他六国之间,知人善用如张良、萧何、陈平、韩信!善于隐藏韬晦夺天下于无形之中
项羽: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因破釜沉舟败章邯于巨鹿而一举成名,人称楚霸王。因其孤傲任人唯亲最终兵败身亡!
读《史记高祖本纪》和《史记项羽本纪》,上面有太史公精辟的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菏泽属于哪几个诸个侯国?

春秋一开始,菏泽中心是曹国,都陶丘(今菏泽定陶区);都城东部有一大湖,即是“菏泽”,该水周边大部属一小一大两国,小的是茅国(今菏泽巨野县),大的是鲁国(鲁国西侧一小片在菏泽范围内。),菏泽北部属于卫国的一部分,西侧是戎国,都戎(今菏泽曹县);菏泽南方也是一小一大,小的叫郜国,大的是宋国的一部分。东北菏泽边界位置还有一个须句。

本来一开始西南还有一个贯国,不过春秋一开局就直接让宋打出局了。

前713年,郜,茅被削(是年发生了齐鲁郑联合伐宋,鲁国领土向菏泽南方延伸)郜成为附庸,前640年郜国灭亡(被宋国)

前620年,须句灭亡(被鲁国)

前493年,茅国灭亡(被鲁国的附庸邾国,领土属鲁)

前487年,曹国灭亡(被宋国)

前478年,戎国灭亡(被卫国)

至此,在战国开始的时候,菏泽被一分为三,分属宋,鲁,卫三国。其中菏泽中心部分属于宋国。

之后这里有疑问,目前已知是前390年出现了齐国袭击魏国廪丘的记录,这在代表魏国在前390之前,已经占领了卫国原本属于菏泽地区的领土。同时齐国开始占有菏泽东北区域的领土。

前298年,鲁国原本在菏泽的领土被齐国完全占领。

前286年,宋国灭亡(被齐国)

前284年,五国伐齐,齐国所拥菏泽部分南部大部分地区,属魏国,东北一小片落入燕国,菏泽中央地区成为秦国的飞地。

前280年,齐国反攻,只得东北部分。

前275年,楚国北上,占领菏泽东南部分。(至此,在战国中后期,菏泽被齐秦楚魏瓜分,其中中心部分属秦国。)

前269年,秦国全取齐国在菏泽地区的领土

前247年左右,魏安釐王发兵占领秦国飞地,至此,菏泽中心部分属于魏

前225年,魏国亡(被秦国)

前223年,楚国在菏泽地区的领土被秦国占领。至此菏泽彻底属秦。

古代魏文候攻打中山国,真的要从赵国借道才可以吗?

凡兵者之所以起者有五:一曰争名,二曰争利,三曰积恶,四曰内乱,五曰因饥。——(战国)吴起《吴子》

春秋战国,风云四起。

三家分晋,奠定格局。

自此中原大地正式开启了诸侯相互兼并争雄的竞争态势,其中又数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最为频繁。

战争是把双面的刀,不仅能带来伤害,还能披荆斩棘,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亦是如此,生灵涂炭的同时,又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说起春秋战国,秦国总是不能被忽视的存在,与其说这是一段诸侯并立争雄的历史,不如说是秦国逐步崛起最终完成一统的历程。

从西部边陲到一统华夏,此过程荆棘遍野,秦国走得也并不顺当,几百年的蛰伏换来攻灭六国只用了10年,这或许就是秦国历代君主为秦始皇嬴政奠定的“势”。

但战国初期,最有能力统一华夏并不是秦国,而是魏国。

战国伊始,魏国最先通过变法强大起来,并且魏国的称霸持续百年有余,缔造这一辉煌的是魏文侯。

而让魏国真正声名鹊起离不开魏国的对外战争,这其中就包括魏灭中山之战。


打开一张战国时期的地图,我们会发现,中山国对于魏国来说,那就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飞地,中间隔着赵国,那么魏文侯为何要跨过赵国攻打中山国?《吴子》这本兵书里给出了答案。

中山近赵而远魏,魏国为何执意要打这块飞地?其实原因也没有那么复杂,只是因魏文侯想立威而已,具体说这场战争的原因之前,我们还得从飞地说起。

韩赵魏频繁换地的因由。

什么是飞地呢?

其实就是指某一块土地属于一国管辖,却又不和本国内的行政区接壤,在说白一点,如果一个国家拥有着一块飞地,那么无法取到自己的行政区到达该地,必须“飞”过其他国家的领土才能到达。

如果对飞地的概念还理解不透的话,可以看看美国地图,阿拉斯加州对美国本土而言,就是飞地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打响之后,飞地的治理难度之大开始突显,而当时飞地最多的,就是分晋而形成的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它们三家联合灭了智氏,瓜分土地的时候,也比较犯难。

人是不知足的,而肥沃的土地却是有限的,三家在抢夺土地时候,也各不相让,所以起初韩赵魏三家的地盘那都是飞地遍布,为了更方便管辖和治理,三家也经常换地,后来才形成了连片的城池。

魏文侯执意要攻打中山国。

中山国,又被一些人士称为战国第八雄,位于今天的河北省太行山东麓一带,它是白狄人建立的政权,因城中有山,故名中山国,我们所熟知的东郭先生与狼故事中,这个狼就是中山狼,后来又被比喻忘恩负义的人,这里暂不赘述。

魏文侯经过李悝的变法,又加上一大批能臣的辅佐,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国力强了就要对外扩张,但魏文侯环顾四周发现,并没有合适的目标。


魏国处于四战之地,位于诸侯国的中央,南边是韩国,北边是赵国,三晋分家没多久,魏文侯又很重视三晋的关系,这两个诸侯自然是不能打的嘛,如果目光越过韩国继续向南,那就到了楚国的地盘,魏文侯想了想随即放弃了,因为楚国不好打。

魏国的东边是齐国,魏文侯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老牌诸侯自己未必能打得过,也只能放弃,视线往西,此时的秦国已经被魏国打到函谷关以西了,再打就不好打了,毕竟函谷关是易守难攻,就在魏文侯郁闷的时候,躲在赵国背后的中山国跳了出来,尽管这是一块飞地,魏文侯也要执意攻打了。

魏文侯攻打中山的真实原因。

魏国周边不好打,并不能解释魏文侯执意攻灭中山的动机,因为周围都不好打和一定要去打中山,这中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关于魏文侯为何攻伐中山,史料中已经没有确切记载了,但所幸一代兵法大家吴起在他的著作《吴子》里,给出了答案。

他认为挑起战争有五大因素:争名、争利、积恶、内乱、因饥

(具体出处参见开篇引用),就这五个方面,我们用排除法从后往前来分析,因饥的意思就是国内民众吃不饱,需要通过战争获取粮食,但正处于强大时期的魏国,这点自然是不成立的;魏国攻打中山前,魏国和中山国都没有内乱,这点也可排除。


积恶,好像也说不通,毕竟两个国家中间还隔着赵国;争利呢,自然也不符合常理,毕竟中山国是块飞地,打下来能获得利也很少嘛,魏国丞相魏成也曾说:中山近赵而远魏,攻而得之,未易守也。

引起战争的五大因素,排除掉了四个不可能的,那就仅仅剩下了一个最有可能的争名,没错,

魏文侯攻打中山或许就是为了在诸侯面前牛气一把,从而震慑周围诸侯,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


中山近赵而远魏,魏文侯为何要跨过赵国攻打中山国?《吴子》这本兵书里给出了答案,挑起战争的五大因素中,只有争名最能解释当一个君主强大之后的心理。

魏国为何要执意攻打中山这块飞地呢?只是因为魏文侯想立威,想必他也明白飞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好治理,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土地,很可能会给他人做了嫁衣,就像后来孟尝君跨过韩魏攻打秦国一样,劳民伤财的齐国,最后却便宜了与秦国接壤的韩魏两国。


但魏文侯更明白,

威名和霸主的头衔并不是白来的,这些要通过战争来检验,既然目的立威,自然要挑必胜的战役来打,不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只能导致立威不成,反被天下诸侯耻笑。

分析了战争的原因,我们就来说说这场战役的结果,结果就是中山被灭了国,此外,这场战役还成就了一位魏国名将乐羊,关于乐羊攻灭中山的细节,我们下次再说。

的确是要借道才可以,中山国国土都被赵国包围其中,所以才需要借道。
借道赵国是最有效率的。虽然可以从旁边绕道攻打中山国,但无疑从赵国走是最快的。
真的需要从赵国借道才可以,因为魏国与中山国之间隔了一个赵国。
有一句话叫做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赵国不是唯一的通往中山国的道路。但是赵国是最近的道路了,在古代那种出行不便年代,当然会选近的地方走
文章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犬牙交错,存在有哪些飞地 关于飞地有趣的故事以及结局有哪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2118.html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犬牙交错,存在有哪些飞地 关于飞地有趣的故事以及结局有哪些]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