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率明残军把缅军杀得大败,1765年满清征缅失败,为何才一百年缅军变化这么大

时间: 2022-06-23 03:00:3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率明残军把缅军杀得大败,1765年满清征缅失败,为何才一百年缅军变化这么大

清朝灭亡明朝的最后一仗在什么地方

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是朱明王朝的末代皇帝,是当时全国各地以反清复明为目标的各支武装都奉为正朔的统帅。他的败亡标志着满清扫除了最后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朱明遗脉,从某种意义上也标志着朱明王朝的灭亡,虽然他死后仍然有李定国,郑成功等武装坚持抗清,但已经没有了朱明正朔的指挥,更像是地方割据自雄。本文介绍了朱由榔兵败进入缅甸的前前后后,只为向大家再现这位末代皇帝的最后时光。

 一、南明西南兵败

1657年8月,明永历朝庭秦王孙可望自恃兵多将广,率部14万,,可见当时南明朝庭仍具有相当军事实力,,在贵阳誓师,公然内犯昆明,妄图取永历帝而代之。永历帝急派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统兵三万御之。8月19日,双方交战于曲靖交水三岔口,孙可望由于其反叛行为不得军心,部将白文选等临阵倒戈相击,可望军大乱,兵将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十数万大军顷刻土崩瓦解,大部倒入李定国麾下,孙可望只带少数亲兵逃回,不久逃入湖南投降满清。

孙可望降清后带去许多南明军事机密,西南诸省地图,这对此前与南明打到相持且一筹莫展的清庭无异于喜从天降。这年12月,清庭正式下诏三路进军征灭南明:平西王吴三桂与固山额真墨勒根侍卫李国翰由陕西汉中南下四川攻贵州,征南将军赵布泰统兵取道广西北攻贵州,定南靖寇大将军罗托会同洪承畴统兵经湖南进攻贵州。很快贵州省大部就被清军占领,永历朝庭虽然在次年派李定国等反攻贵州,且几次进至贵阳附近,但无奈清兵势大,已不可撼动,鏖战近半年时间,各路明军纷纷溃败,定国等只得放弃贵州。清军乘胜追击,此时昆明已不可保。

摆在永历帝面前的有两条路:向西北进军,入四川,此时四川省大部分都在明军控制之下,且川东地区有一只具有相当实力的军队:夔,,东十三家,是李自成大顺军余部,此前已决定归明反清,且都是百战余生,精锐中的精锐,数量在十万上下。加上永历帝身边的晋王李定国等部十数万人马,,此时西南明军损失并不大,,,若合兵一股,可乘清庭主力在西南之际北可取陕西,顺江而下则可取湖南江西,若联络沿海郑成功等部东西汇攻,加之此时各地反清力量风起云涌,民心思明,所可取得的胜利更不可想象。但这样做,有一定的风险要冒,那就是进入四川后,除川西人烟稀少之地不为清军控制外,清军控制地区已对四川形成一个半包围圈, 若再败,则无退路了。

向西走,在边界上坚持武装斗争,黔国公沐天波因为世代镇守云南,在东南亚诸国中具有一定威望,且明朝虽衰,此时却仍然为东南亚诸国所奉为天朝上国,不致为敌,可能还会给抗清斗争提供一些帮助。但这样做,永历帝将距全国各部明军越来越远,统一的指挥越来越难,复明的机会越来越小。

永历帝与当时统兵的实权人物晋王李定国起初是打算北入四川的,且已开始做一些粮草,皇帝移驾的准备,但此时偏偏李定国身边的一个长期亲信幕僚金维新因与一四川守将此前为争夺一女子结了梁子,担心到了蜀地自己会遭到报复,而永历帝身边的信臣马吉翔等又对前途失去信心,盘算着若向西逃入他国则清兵不会穷追,复国不了,也可以保自己周全。两人一拍即合,找李定国好说歹说,定国居然改变了初衷,同意西走。明朝复兴本已万分艰难,这个决定也把最后的发展星火掐灭了。 西走也就西走了,但这次战略撤退显然缺乏组织,撤离昆明时,李定国等考虑清军远道而来,且西南路难,运送粮草极为不便,考虑将大量带不走的昆明等地存粮尽数烧毁,但朱由榔居然说什么”恐清师至此无粮,徒苦我百姓!”,下令不准烧粮。他的妇人之仁,结果就是清军缴获粮食后变本加厉的荼毒当地百姓, 并且一路对明军穷追猛打。

此外,因为此前的决定,有些部队已向四川进军,这时改变计划,由于清军步步进逼,很多部队进退两难,李定国指挥的十数万明军,有的入了四川,而大部分则散落于滇北,滇西北,滇西,甚至滇南元江等地区,被清军隔开了!在后面的一年多时间里,,当然,都是在永历帝入缅后,, 十数万明军不能集中力量,有的被清军各个击破,大多数则在失去与总指挥李定国联系,不知道皇帝生死与否的绝望中向清军投降。呜呼哀哉!清末在昆明五华山上出土了永历皇帝的玉玺”敕命之宝”,这颗玉玺已被砸成两半,也没人收拾带走或再加销毁,当时的混乱可见一斑。,,据说这玉玺现存于云南省博物馆内,有机会的话要去看一看。,,清军在明军撤离15天后才进占空城昆明,而此时永历帝已逃至永昌府,,今保山,,,离缅甸已不远了。

二、永历帝流亡缅甸

李定国听信金维新,马吉翔等人的谗言,决定西走,本是在清军来势凶猛时的权宜之计,同意西走并不意味着同意流亡。他的本意是经过西走,使军队休整后再图反攻。可永历帝又是出了名的逃跑皇帝,自他在桂林即位以来,闻风丧胆、自乱阵脚已是司空见惯,再加上马吉翔等人在身旁鼓噪,到了边界之时,哪里还刹得住车?迫不及待的让黔国公沐天波派人与缅方接洽入缅, 由于历史原因,沐家世代镇守云南,为缅甸当局所熟知, 守关缅兵纷纷下马以礼相待,但看到随永历入缅的队伍实在庞大时,提出必须解除武装后才可以入关,永历此时已是慌不择路,哪里还考虑许多,马上同意了,”一时卫士,中官尽解刀弓盔甲,器械山积关前,皆赤手随驾去。” 李定国派去护卫皇帝的平阳候靳统武等见永历”圣意已决”,不敢阻挡,又不愿自动解除武装流亡异邦,只得奔回向定国报告。定国”虑缅情叵测”,赶紧派人前去想把永历接回来,但一出关即被缅方杀害。1659年初,永历入缅。

其实此时李定国正在组织磨盘山战役,不久就在腾冲一带惨胜吴三桂等清军主力,稳定了滇西战线,永历不入缅也是安全的。但永历作为一国之君。惶惶如丧家之犬,他的入缅避难,给各地明军和致力复明的志士心中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阴影,对此后各路明军纷纷降清起了大大的催化作用。

永历既入缅甸,仍惶恐未定,令缅人砍倒树木,阻塞道路,以免清兵来追。沐天波等有识大臣认为不能将命运全部寄托于缅甸保护之下,如若缅情有变,则后果难料,要求将太子留在边界。但永历的老婆坚决不同意,只好作罢。不久缅甸国王派了四艘客船来接永历等南下缅甸国都阿瓦,,今曼德勒,,,但船小人多,永历竟然在马吉翔等簇拥下丢下太后自己登船!太后大怒,说“皇帝此时未至颠沛,即不顾亲娘耶?”永历等才停泊两天,分两路走,一路位高权重者随他乘船,其余大部则步行南下。走陆路的一路上被缅人抢掠,很多人被抢入当地人家中,到达阿瓦时,已是惨不忍睹。永历等乘船,一路上沿河缅民供给,走了十多天到达。这年五月,缅人在阿瓦城郊区用竹子围了座城,里面建了十间草房给永历居住,其余人员自行构房居住。永历这才住定下来。

其间,永历仍想以宗主国主自居,曾派大臣前往向缅王“宣谕南幸之意”。但缅甸上下都知道他是逃难来的,为了避免礼节等难以处理得当,缅甸国王拒绝接见。只派汉人通事居间传递信息。永历住在城郊,缅王居城中,近在咫尺,但自始至终,两人从未见过面。起初,缅甸当局还算客气,给予永历等一些物资帮助,即所谓”进贡颇厚”。永历和随行官员也携带了一点积蓄。但日久之后,已是捉襟见肘。永历甚至不得不将黄金制造的国玺交群臣凿碎以分发度日。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数随行官员已毫无忧国忧君之念,过着苟且偷生,苦中作乐的生活,开赌的开赌,开唱的开唱,已如行尸走肉。缅人见此,更加肆无忌惮。竟要沐天波在朝见缅王时,不允许其穿戴明朝服饰,与小邦土著一起,赤脚着民族服装,以臣礼接见。极尽侮辱之能事。1661年缅王弟弟发动政变杀害其兄篡位后,更是借邀明朝大臣饮咒水盟誓之机,公开残杀明朝官员,袭击永历等驻地,永历随行人员只能夺刀或者举柴还击,马吉翔,沐天波等绝大多数随行人员尽被杀害。永历虽然幸免,但经此劫难,已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了。

三、南明将领为迎回永历帝所做的努力

永历帝入缅之初,明军的主要指挥者晋王李定国与巩昌王白文选商议后都认为永历在缅甸安全各方面得不到保障,且当时散落于各地的明军还不少,永历的逃亡缅甸给这些坚持抗清的军队心理上造成了极不利的影响,当务之急是尽快将永历迎回国内。

于是在永历入缅后不久,由巩昌王白文选亲统明军,,从后来明军降清时清方记载看,白部也就几千人,,入缅迎回永历。明军进至缅甸雍会,磨整一带。由于天气炎热,文选令部下解鞍休息,派两名使者与缅将接洽,说明入缅缘由,不料两名使者当即为缅军所杀,白文选再派十名骑兵前往说清缘由,又被杀。当时缅将认为明朝皇帝逃来避难,明军肯定已是些溃不成军的散兵游勇,并不足惧,看到文选军中有不少马匹,竟派二百余骑闯入文选营中抢马!文选大怒,整兵反击,可怜这二百多名缅兵,被明军追至河中,纷纷溺毙。缅军主力,,文献记载有数十万,可能很多只是当地土著,,在江对岸列阵迎战。

缅军自恃人多势众,对南明军队看不上眼,主事大臣变牙简说:“汉人无状,然亦不多,须俟其尽渡,然后扼而尽歼诸江中可也。”文选兵坐在木筏上鱼贯而渡,刚渡过一百多骑兵,文选在对岸下令吹起号角,百骑一鼓而前,缅军抵敌不住,阵势大乱。明军占领滩头前进基地后,文选主力陆续渡河,全面进攻,缅军大败,被杀伤者据说在万人以上。缅甸当局这才知道明军强劲,收兵入城据守。白文选意欲攻城,又担心城内的永历帝的安全,只好作罢。缅甸官员质问永历:“尔到我家避难,云何杀我地方?”永历帝并不知道白文选率兵前来接驾的详情,回答道:“既是我家兵马,得敕谕自然退去。”随即派官员带敕令命明将退兵。缅甸当局惟恐永历使臣同白文选见面后,各自了解对方情形和缅甸态度,不让永历官员出城,而自行派人将敕文送至白文选营。文选叩头接受敕文,当天就下令退兵。

此后又有广昌候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率军入缅迎驾,又败缅军于蛮莫。缅方同样又逼永历发敕谕退兵。高文贵等只好从命退兵,文贵忧愤于心,不久病死。马吉翔等为了讨好缅方,甚至怂恿永历下谕给守关缅兵:“朕已航闽,若有各营官兵来,可奋力剿歼”。李定国等当时与郑成功仍然保持着秘密联系,当然知道永历并未航闽,仍在缅甸。1660年白文选再次率明军推进到缅甸都城阿瓦城下。

九月间永历朝廷收到晋王李定国迎驾疏和致廷臣书,其中写道:“前此三十余疏,未知得达否?今此缅王相约,何地交递?而诸公只顾在内安乐,全不关切出险一事,奈何?奈何?”缅甸当局又要求永历帝发敕书退兵,明军等候多日,不得要领,只好拔营而回。1661年,白文选再次率军入缅迎驾,并买通缅人与永历取得联系。此时永历的日子已很不好过。在回给李定国,白文选的玺书中恳切的盼望他们的迎驾行动可以成功,但是这次军事行动由于被缅方察觉, 缅军砍断明军所架浮桥,明军不能渡河而归于失败。在这之后,李定国通过秘密使者与永历建立起了联系,其中多有信息往来,且定国与其他明朝文武大臣也想尽办法做迎驾的准备,只是为时已晚,缅甸当局已经决定将永历交与清庭。

四、永历帝被俘杀

1659年初,南明晋王李定国于腾冲附近的磨盘山伏击清军,由于临阵叛徒告密,未能取得全胜,但也给进攻西南的清军以很大杀伤,清军不得不退回昆明等地休整,滇西战线暂时得到稳定。

吴三桂等一面在这段时间里向清庭催粮催饷催援军,一面对孤立的明军部队剿扶并用,明军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一部分溃败,大部分则相继降清。至1660年8月,吴三桂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得到清庭批准后发兵直趋缅甸,同年12月,已兵临缅都阿瓦城下。缅王大惊,决定交出永历父子,以免本国卷入明、清之间的交战。

十二月初二, 一队缅甸士兵突然来到永历住地,口称:“中国有兵来近城,我国发兵由此抵敌,宜速移去。”说完,七手八脚把朱由榔连同座椅抬起就走,另外备轿供太后、皇后乘用,太子朱慈烺和其他随从一并起行。在缅兵押送下陆行五里即抵河岸,戌时渡河,只听见对岸兵马往来,人声嘈杂,也不知道是谁家兵马。清军先锋噶喇昂邦担心永历帝室得知实情可能在渡河时投水自尽,事先安排了不久前降清的铁骑前营武功伯王会到河边等候,永历座船抵岸时,他即上前拜见,自称奉晋王李定国之命特来迎驾。朱由榔还蒙在鼓里,对王会慰劳有加。直到王会把永历一行人送入清军营中,朱由榔才发觉上当,愤慨不已,斥责王会的叛卖行径。王会内心有愧,无言而退。

十二月初三,吴三桂往见永历帝,史料记载:三桂送王及宫眷于公所。王南面坐,达旦。三桂标下旧官相继入见,或拜,或叩首而返。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我觉得这些记载有些夸张了,以当时的情形,吴三桂要么不见永历,要么见了之后也不至于被一个逃跑皇帝吓成那样,吴三桂是什么人?久经战阵又反复无常,怎么可能被永历这个懦弱的皇帝吓得魂飞魄散的样子。

十二月初九,吴三桂班师,永历及剩余的家属由满洲兵严密看守。 1662年,,康熙元年,,三月十二日,清庭以擒获永历诏告天下。同日,永历与眷属被押抵昆明。 吴三桂等人认为如果押解赴京献俘,路途遥远,恐怕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决,得到清廷核准。

四月二十五日,朱由榔、朱慈烺和国戚王维恭的儿子被处死。据记载,行刑前吴三挂主张拖出去砍头,满洲将领不赞成,爱星阿说:“永历尝为中国之君,今若斩首,未免太惨,仍当赐以自尽,始为得体”;安南将军卓罗也说:“一死而已,彼亦曾为君,全其首领可也。”于是,把朱由榔父子和王维恭子抬到门首小庙内,用弓弦勒死。随即命昆明知县聂联甲带领员役搬运柴薪把三人棺木焚化于北门外。次日,清兵至火化处拾取大骨携回作证。云南人民不忘故主,以出城上坟为借口,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南明最后一帝至此烟消云散

明朝是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消灭的。李自成率军攻克了北京。

但是在明朝灭亡前,清军与明朝最后一仗: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发动了生前最后一次入口之战。他对这次军事行动提出了异乎寻常的要求,即注意明朝和农民军的动向及应采取合作的态度。这次进军的统帅是奉命大将军阿巴泰等,两翼大军分别从界岭口及黄岩口毁墙而入,长驱南下,至山东兖州,计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县,败敌三十九处,获黄金二千二百五十两、白金二百二十万五千二百七十两,俘人民三十六万九千口及牛马衣服等物。但是就在这样的大胜利面前,许多文武大将提出直捣山海关时,皇太极仍坚持既定国策,不轻易冒险。终皇太极之世,清军不曾通过山海关,但没有他们扫清道路,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清军入关。

两撅名王之后的李定国明明对满清很有优势,为什么要放弃对满清的反攻呢?

李定国和孙可望都是明末农民起义军之一的大西军首领张献忠的义子。1645年李自成在九宫山凉凉了之后,张献忠在隆武二年(1646年)杀光了妻妾,只留下一个幼子,在凤凰山与豪格部激战,最后死于乱箭。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里声望最高的是孙可望,其次是李定国。孙没有战功,李有对清军的胜绩。大西军平定云南后在贵州开会规划未来五年计划,两人意见相左分歧严重。孙要去广东,不行就从海上跑路。李反对,坚持要联合南明抗清。最后李用自残方式逼迫孙屈服。

会后不久大西军迎来南明的最后一个光杆司令永历皇帝,虽然是光杆但他毕竟是大明皇室法统下合法的皇帝,清军入关以后,明末农民军的失败和明朝的覆亡把双方阶级矛盾转化为对汉人对满清的民族矛盾。要笼络人心和各地反清势力永历帝这个招牌是不能少的。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定都贵州安龙。

李定国在云南励精图治,训练军队准备反攻满清,而孙可望则做着他的帝王梦。他想学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桥段,让永历帝封他为秦王,遭到拒绝后伪诏自封为秦王,后又弄死了南明永历身边的近臣吴贞毓等十八人。

永历六年,李定国率军北伐,用计诱使清定南王孔有德分兵湖南后杀回桂林大败清军,孔有德自焚而死。收复广西后在湖南又取得衡阳大捷,大清敬谨亲王尼堪中伏死于乱军之中。

李定国两蹶名王一时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清军听到他的名字都害怕,满清政府还一度想放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和南明议和。

李定国的声望和功绩让孙可望非常嫉妒,为了夺其兵权,孙可望组织了一支“驾前军”跑去湖南想弄掉李,李定国不想搞分裂只能退入广西。

在广西的李定国又联络了台湾的郑成功一起谋攻广州,郑最后放了李的鸽子,李也没啃下广州又撤回广西。

李定国在浴血奋战谋求复明,孙可望却在贵阳筹划篡位称帝的行动,永历十年(1656年)永历帝为保自己诏李定国勤王,李接永历到昆明后孙可望引兵进云南攻李挑起了内讧。孙可望的倒行逆施引发了部下的不满而临阵倒戈,孙大败后逃去北边投降了满清。

为了在新主子那里获得封赏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孙可望献上了“滇黔地图”,这份地图把永历政权在西南的所有军事部署都暴露给了满清。

拿到这份地图后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吴三桂出兵云南攻克昆明,永历帝跑到缅甸,后被缅甸交予吴三桂后被其用弓弦勒死。

得知永历帝死难,李悲愤异常。公元1662年六月二十七夜,李定国殁于云南勐腊,临终前嘱咐部下:“宁死荒郊,勿降也。”

最终李定国也没有力挽狂澜,挽救大明于危难。究其原因如下:

首先满清入关后中原大势已定,虽然李定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是并未损伤满清的基本盘,这些仅仅是延缓了满清南下的时间。

其次在北伐中李定国也缺乏有效的东西呼应,错失了时机。

最后堡垒的攻破往往是从内部开始,南明各军无法团结统一,大西军内部的分裂,机密军情的泄露加速了失败的步伐。

一个前半生对抗明朝的流寇,后半生因民族大义不惜以死守护明朝的李定国虽然失败了,但是不可否认他曾是反抗封建压迫和满清的民族英雄。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在《南明史》中认为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当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从望其项背。”

明朝时为什么对缅甸作战

主要是万历的,南明和缅甸猴子的事自己找吧。

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的莽瑞体继承王位后,即开始了统一缅甸的战争,到1551年莽瑞体死时,东吁王朝已经统一了缅甸中南部的广大地区。
1551年莽应龙继位东吁国王,1553年起进兵上缅甸。1555年(明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的军队攻占阿瓦,灭阿瓦王朝,接着继续北进,给中国云南边
境造成了威胁。

明初,明政府在云南极边之地设有六宣慰使司,即孟养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今缅甸八莫、开泰以北,伊洛瓦
底江以西,那伽山脉以东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孟养)、木邦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缅甸掸邦东北部地区,治所在今缅甸兴威)、缅甸军民宣慰司(即阿瓦王
朝,曾臣属于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养以南,今缅甸曼德勒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八百大甸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缅甸掸邦东部和泰国清迈地
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辖境相当于今我国云南西双版纳)、老挝军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老挝境内)。当时明政府授与当地上层分子以宣慰使的职衔,这些土司
则接受明王朝的封号,服从云南三司(即都挥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皆在西南极边,明王朝的统治常常是鞭长莫及,当地土司有相当大的
独立性。由于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一些宣慰使司如缅甸、八百、老挝,实际上成了独立国家。由于东吁王朝的侵袭,到1575年,木邦、蛮莫都已处于在缅甸
控制之下。万历四年(1576),缅甸又大举进攻孟养。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金腾屯田副使罗汝芳
得到报告,要求思个坚守待援,同时准备部署军事行动。他用重金招募往来于中缅边境的商人,派他们深入缅人控制地区,侦察其山川道路、兵马粮响等情况,又传
檄邻近的各土司依期增援孟养。在摸清缅军方面的情况后,即发兵前往增援。十二月,官军到达腾越(今云南腾冲)。思个得知援军即将赶到,极为振奋,命令手下
头目乌禄刺率一万多人马深入缅军后方,绝其粮道。他自己则率兵埋伏在戛撒(在今缅甸杰沙)地势险隘之处,引诱缅军深入。缅军果然进攻戛撒,思个坚壁固守,
不与之战。缅军欲进不能,粮道又被截断,陷入了困境,“饥甚,以摄金易合米,始屠象马,既剥树皮,掘草根,军中疫作,死者山积”。走投无路的缅军只得向思
个求和,遭到拒绝。思个派出使者,要求援兵迅速赶来,歼灭缅军。但是,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防边将喜事,遂一切以镇静待之”。他根本不谙边情,对于抗击缅
军入侵采取了消极的态度,害怕“兵兴祸速”,急忙传罗汝芳,不准他发兵增援思个。“汝芳接檄愤恨,投债于地,大骂而罢”,只得撤兵。思个久等而不见援兵
来,大为失望,又得知陷于困境的缅军逃跑,“率兵追之,且追且杀,缅兵大败,生还者什不一二”。缅军这次进犯孟养虽然遭到惨败,但是,由于明王朝的政府军
未能增援思个,全歼入侵的缅军,“一时士民以为大失机会”。尽管缅军不断入侵,已经控制了云南边境的许多地区,但是明王朝对于云南边境的军事形势却昏昏
然,既没有支持边境地区积极抗击缅军进犯的土司,也没有采纳有识之士的建议。万历五年(1577),陈文遂出任云南巡抚,鉴于边境的严重局势,提出“檄诸
夷,抚三宣,设将领,筑城垣”等十策,“锐意请上经营”,“然与时见相抵悟,事亦寝”。万历六年(1578)明王朝又“遣使将迄西(孟养)所俘瑞体(按:
这时的缅甸国王应为莽应龙,这里记载有误,下同)兵象,俏以金币诸物还瑞体”,还“好言慰谕之”。但是,缅王却不领明王朝的这番情,“使回,缅不称谢”。
由于明王朝对东吁势力的扩张采取了姑息政策,又不加强边防,这就使云南边境的抗缅爱国土司陷于孤立无援的不利处境,而缅军则得以卷土重来,乘虚而入。万历
七年(1579),缅军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于是,缅甸“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
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尽管如此,明王朝还是没有采取积极的反击措施,相反,万历八年(1580),云南巡抚饶仁侃又派人去招抚缅
甸,但是缅王不予理睬。明万历九年(1581),缅王莽应龙死去,其子莽应里继承王位。他继承王位后,继续竭力向北扩张。
万历十年(1582),缅军袭破干崖进入姚关(今云南施甸县姚关)。

万历十一年(1583)正月,缅军焚掠施甸(今云南
施甸),进攻顺宁(今云南凤庆)、盏达(今云南盈江县莲花街),所到之处“杀掠无算”,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很大的破坏。缅甸军队在云南境内攻城掠地,杀人放
火,而且居然深入到顺宁府境,窥视腾越、永昌、大理(今云南大理)、蒙化(今云南魏山)、景东(今云南景东)等地,明廷为之震动。云南地方当局急忙采取行
动,对付缅军入侵。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昌柞从昆明移驻洱海,巡抚都御史刘世曾也移驻楚雄(今云南楚雄),调动数万军队,命令参政赵睿驻蒙化、副使胡心得驻腾
冲、金事杨际熙驻永昌、陆通霄驻赵州(今云南凤仪),与监军副使付宠江、忻督参将胡大宾等分道出击。同时,云南巡抚刘世曾、巡按董裕一起上疏朝廷,请求以
南坐营中军刘綎为腾越游击,武寻参将邓子龙为永昌参将,赶赴前线,全力反击。这时,缅王“应里亦西会缅甸、孟养、孟密、蛮莫、陇川兵于孟卯(今云南瑞
丽),东会车里及八百、孟良(今缅甸东北部,府治在今缅甸景栋)、木邦兵于孟炎(在今缅甸兴威以北),复并众入犯姚关”。刘蜓和邓子龙的部队“会诸夷
兵”,在当地土司军队的配合下,大破缅军于姚关以南的攀枝花地,杀死耿马土司罕虔和湾甸州土司景宗真,俘虏景真宗之弟宗材。


枝花大捷后,邓子龙发布“告各土司檄”的文告,号召各土司“与我同仇”、“奋身立功”,“慕义效忠,谬力赴敌,或助兵以隶行,或助晌以奉战士;为我侦候得
其声息,为我反间携其党与,为我挟刀刺之帐中,为我遮截遇之关外,为我特角击其侵轶,为我设履绝其归路”。罕虔的儿子招罕、招色等逃往三尖山(在今耿马
西),与他们的叔叔一起,布置了五百多名药弩手,凭借险要的山势负隅顽抗。邓子龙从当地蒲人那儿得知上山小道,命令裨将邓勇等率领少数民族军队直捣敌军老
巢,又在山后设下伏兵,前后夹击,活捉了招罕、招色、罕老等30多人,杀敌500余。接着邓子龙的军队收复了湾甸、耿马。刘缀率领的军队长驱直入,于
1583年12月逼近岳风盘踞的陇川。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岳风知道大势已去,命令妻子及部曲先来投降。刘蜓以送岳风的妻子回陇川为名,派兵直趋陇川以东
的沙木笼山,占领险要之处,亲率大军进抵陇川。岳风知道已无法逃脱,于万历十二年(1584)正月到刘挺军中投降,“尽献所受缅书、缅银及缅赐伞袱器、甲
枪鞍、马蟒衣,并伪给关防一颗”。在此前几天,缅将散夺已骑象逃走,仅留数十缅人留守陇川。刘綎的部队顺利地占领了陇川,“夺获缅书、缅碗、缅银、缅伞、
缅服、蟒牙、衣甲、刀枪、鞍马等衣物甚众”o.刘挺的军队占领陇川后,乘胜前进,分兵三路进攻蛮莫,蛮莫土司兵败乞降。刘綎提出五项条件,要他在五天内作
出答复:一是擒送陪臣;二是交出罕氏和干崖印信;三是献出缅王发给的印篆;四是交回被俘的居民;五是招降孟养。蛮莫土司只得接受投降条件,“擒献缅人一十
八人,象一头,马五匹,并缅酋给伪关防一颗,诣军前投献”。接着,刘綎的军队又收复了孟养和孟琏(今云南孟连)。刘綎击败缅军,收降岳风后“夷缅畏蜓,望
风内附者踵至”,木邦罕凤、巡西(孟养)思义,都杀了缅甸使者,投归明王朝。孟密思混也派他的弟弟前来投降,献出了大象和缅王发给的印章。万历十二年
(1584)二月,刘挺在威运营(今缅甸曼昌瑞亨山)筑坛誓众,受誓的有孟养、木邦、陇川三地的宣慰使和孟密安抚使,誓词是:六慰拓开三宣恢复诸夷格心求
远贡赋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纵不擒南人自服至此,明军已收复了被缅军占领的全部领土。刘缀“纠合诸夷,献血剖符,定纵连横,合营进讨,”进兵阿瓦(今缅甸曼
德勒附近)。阿瓦缅军守将莽灼与缅王有矛盾,就投降了刘綎。

缅王得知后,就发兵进攻莽灼。这时明兵已返回,莽灼力不能
敌,弃城内奔,途中病死于襄朴寨(属干崖宣抚司,在今云南盈江县境内)。缅王莽应里派他的儿子莽时据守阿瓦。万历十二年(1854)五月,缅军再次入侵,
攻占孟密,包围五章。明军把总高国春率五百人前去救援,击败数万敌军,立了一大功。万历十一年到十二年(1583-1584)明军的自卫反击,以胜利而告
结束,东吁王朝的势力基本上被赶出了木邦、孟养、蛮莫等广大地区,叛国投缅的岳风及其子襄乌被押送北京处死,边境地区的土司纷纷重新归顺明王朝。万历十二
年九月,朝政府升孟密安抚司为宣抚司,添设了蛮莫、耿马两安抚司,孟琏、孟养两长官司,姚关、孟淋寨两千户数(都名为镇安),并在蛮莫设立了大将行署,任
命刘綎以副总兵署临元参将,移镇蛮莫。为了对付缅军的象阵,刘挺还买了大象,“冲演兵马”。这些措施巩固了云南边防,加强了抵御缅军入侵的力量。
万历十三年(1585),明政府命令元江土司那恕去招抚车里宣慰刀糯猛。嘉靖年间,车里曾“以大车里应缅,而以小车里应中国”。在明军对缅自卫反击取得胜利的形势下,“糯猛复归,献训象,金屏、象牙诸物,谢罪”。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恢复了他的车里宣慰使的职务。
万历十三年(1585)以后,缅军继续不断入侵我国云南边境。由于明王朝的统治日趋腐朽,没有能够巩固万历十一年到十二年自卫反击战所取得的成果,孟养、木邦等地区便先后为东吁王朝所控制。


历十三年(1585)冬,蛮莫安抚使思顺由于对刘綎及其部将的贪贿勒索不满,叛投缅甸东吁王朝。缅王派出大襄长等占据蛮莫。孟养也在暗中依附于缅甸。明王
朝在云南的地方官员按察使李材认为,不收复蛮莫、孟养两地就无法制止缅军入侵,于是他派人成功地招抚了这两个地方的土司。孟养境内有密堵、送速两城(两城
都在今缅甸孟养以南),这时仍为缅军占据。万历十五年(1587),孟养土司思威想要收复这两座城市,便联络了孟密思化、蛮莫思顺一起进兵,并要求明军援
助。按察使李材、游击刘天傣派出明军前去配合作战,明军把总杜斌、李朝带兵不多,就把许多面明军的旗帜授与孟养兵,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两军相遇于遮浪。
缅军看到到处是明军的旗帜,“以为汉(这里指明王朝的正规军)大兵至,惊溃”,明军与土司兵乘胜追击,杀敌千余,斩杀缅将大襄长。收复密堵、送速两城。另
一名缅将散铎逃回阿瓦。万历十六年(1588),孟密思忠、蛮莫思顺又叛投缅甸,在此之前,明政府已决定以思忠为孟密宣抚使、思顺为蛮莫安抚使。由于这两
人已投缅,明政府就让思忠的母亲罕洪、思顺的母亲罕送代替他们的儿子领印章。这年九月,缅军入侵,占领了孟密。十七年(1589),孟养土司思威死去,明
王朝任命他的儿子思远为孟养宣慰使。次年缅军进兵孟养,攻破猛拱(今缅甸猛拱),思远和他的儿子逃入盏达(今云南盈江县境内)。十一月,缅军又攻破孟密宣
抚司管辖的孟广(在今缅甸境内),罕烘等逃入陇川。缅军进攻陇川,被击退。十九年(1591)二月,明王朝鉴于缅军频频入侵,“诸夷力不能敌,纷纷求救,
永腾震动”,重新起用了“先年破缅有功,谙熟夷情”的邓子龙。当时缅军包围了蛮莫,蛮莫土司思化向明廷告急。邓子龙率兵前往,赶到罗卜思庄(在今云南梁河
县以南)。由于天气酷热,大军行动不便,裨将万国春在夜间率兵赶到蛮莫,到处燃起火炬。缅军以为明军大队人马赶到,就退走了。万历二十年(1592),缅
军再次入侵蛮莫,思化逃到等炼山(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邓子龙驻兵等炼,缅军则进抵遮放(今云南遮放)。邓子龙与缅军大战于控哈,杀敌数百。明军把总李
朝、岳顺战死。缅军退到沙州。明军因为没有船只,无法进攻。两军相持了一个月,缅军退去。

万历二十一年(1593)底,
缅军大举入犯,号称有大军三十万,战象百头。缅军在侵占蛮莫后,分兵三路,一路进攻腊撒(在今云南陇川县境内),一路进攻遮放、芒市(今云南潞西),一路
进攻杉木龙。陇川土司多思顺抵不住,退入孟卯(今云南瑞丽)。当时云南巡抚陈用宾锐意经营边防。缅军大举入侵时,他正在永昌。为了击退缅军,他率兵直入陇
川,命令参将王一麟夺回等炼,中军卢承爵出雷哈,都指挥钱中选、张先声出蛮哈,守备张光吟出打线(雷哈、蛮哈、打线三地都在蛮莫安抚司境内)。明军师出顺
利,收复了蛮莫,但由于产生了轻敌思想,急于向前推进,受到缅军伏击,损兵折将。宁州(今云南华宁)目把坐骑陷入泥中,被缅军杀死。前锋既失利,后两营只
得退回。缅军也无力追击。万历二十二年(1594),陈用宾为了加强边防,在腾越州西北至西南边界筑八关,0关址距当时的中缅边界数十里至数百里不等。这
八关就是神护关(故址在今云南腾冲县西北孟卡山上)、万初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巨石关(故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息马山上)、铜壁关(故
址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北布哈山上)、铁壁关(故址在今云南陇川县西北)和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清末中英勘定滇缅边界时,这三关被划属缅甸)。缅军数扰八
关,叛投缅甸的孟卯土司多俺“杀天马、汉龙两关工役”。广南(今云南广南)知府漆文昌派木邦土司罕钦杀了多俺,并在猛卯大兴屯田。在加强边防的同时,陈用
宾又派人联络逼罗夹攻缅甸,逼罗方面口头上答应了,但摄于缅甸还很强大,未敢出兵。
万历二十三年(1595),缅军入侵蛮莫被击退,明军参将吴显忠斩杀缅将丙测。明王朝仍然任命思化为蛮莫安抚使。从万历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
(1596-1598)莽应里的统治陷入危机,中缅边境一度趋于平静。由于莽应里在派兵侵犯中国的同时,从1584年到1593年连续五次发动侵略逼罗的
战争但都遭到失败,1596年,逼罗军队开始反攻。在此后的几年中,缅甸南部的孟族起来反抗莽应里的统治,阿瓦、东吁、卑谬、良渊等地的封建领主,也纷纷
宣告独立。莽应里的统治陷入危机无力侵扰我云南边境。这就是包见捷在(缅略)中所说的:“自后(缅甸)屡为逼罗、得楞(孟族所攻,疲于奔命,不复内犯
矣!”

在莽应里统治陷入危机时,莽应里的弟弟良渊侯趁机在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向北扩张,侵犯中国云南。万历二十七年
(1599),他的军队进攻孟养,被明军击退。此后,孟养土司思轰和蛮莫思正“据险抗缅”。万历三十年(1602),缅军为了夺取孟密等地的宝井(开采玉
石的矿井),出动十几万军队进攻蛮莫。蛮莫思正力不能敌,逃入腾越求援。缅军追至离腾越只有三十里的黄连关。在缅军兵临城下、城内守军人少无力击退敌军的
情况下,云南副使漆文昌、参将孔宪卿出于无奈,只得杀了思正,并把他的一只胳膊呈送缅军。缅军进攻思正时,孟养思轰曾兴兵救援,但是他的军队赶到时,思正
已被杀。缅军又占据了蛮莫。
思正被杀和蛮莫又落入缅军手中,使有识之士深以为忧。云南巡安宋兴祖在该年十一月上疏明廷,说:“此一时济变,万不得已之计。顾臣窃有忧者,蛮莫当水陆之
冲,有蛮莫则外蔽三宣,内障腾永,远通六慰;一旦授之阿瓦,六慰皆失,三宣任栋,卒有蠢动,征调何及?”明王朝兵部在次年上报万历帝说:“蛮莫、逃西,为
三宣之襟喉,腾越之肘腋。因阿瓦结连诸夷,仇杀思正,使逆党多罕,占据蛮莫,塞我襟喉。今抚镇筹划于上,道将协谋于下,先击多罕,逆酋望风霄遁;后助思
轰,缅贼倒戈而逃,则蛮莫已复,迩西已救,腾永之间,稍可息肩也。”可见,英人哈威在他的(缅甸史》中说什么“(良渊侯)曾确使中国引渡流亡在华之蛮莫土
司,此举足之显示中国终已放弃其上缅甸之主权矣”,完全是有违历史事实的谬论。

万历三十二年(1604),缅军进攻孟
密,向孟养思轰征兵。思轰拒绝了缅方的要求,并且逮捕了来使。于是缅军进攻孟养,思轰兵败身死。万历三十四年(1606),缅军30万进攻木邦,明军救兵
不至,木邦失陷。陈用宾因此下狱被杀。万历三十四年以后,中缅战争之间基本上停止了。这是因为:在中国方面,明王朝的统治已陷于危机,再也无力收复被缅甸
占领的广大地区;在缅甸方面,万历三十三年(1605)良渊侯死去,其子阿那毕隆继位,在侵占中国的木邦后,即挥戈南下,进行再次统一缅甸的战争。

嘉靖到万历年间的中缅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半个世纪,这场战争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古代中国同邻国之间持续时间较长的一场战争。主要战场是在当时中国的“西南极边之地”。
南明时还有李定国和白文选对缅甸的作战。

想知道明末李自成死后 大顺 大西 南明 清朝 的战争历史,谢谢。

  大顺
  李自成死后,其余部先后在李过和李来亨的领导下,坚持联明抗清。南明政权失败后,大顺军余部仍独力坚持抗清,直至清康熙年间,才最终归于失败。

  大西
  孙可望: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作战,中箭身亡。义子们根据当时风俗,皆改姓归宗,其余三个只将本姓改回,而张可旺除归宗姓孙外,又将“旺”字改成“望”,不知有何深意。翌年,众将共推二十八岁的孙可望为主帅,从四川綦江向黔滇挺进。那时清军势力还未及触至西南,南明将领哪是大西军对手?孙可望很快攻陷遵义,继而占领贵阳。那时孙可望还能体恤部下、团结义弟、群策群力,一致对外。对军队约束得很好,曾下令“自今非接斗,不得杀人。”因此军队所到之处“鸡犬不惊”、“秋毫无犯”、“公平买卖”、“军民相安”。凡攻占州县,即贴出告示,“招抚外逃百姓回家复业,不足者供给牛种。”孙可望又派大将白文选至龙里县拜会明贵州巡抚范矿,“共申倡义抚明之约”,范矿最后归顺了大西军,“士民多望风送款”,支持大西军。可惜斯年正月中旬艾能奇攻打惠水中箭身亡,葬于花溪桐木岭。   孙可望采取扶明反清的政策,鼓励民间开矿,废旧币、铸“大顺通宝”钱,以促农工商之发展。还有很关键一点,大力提倡廉洁,反对贪污,对大小贪官一律斩杀,毫不手软,得到群众的拥护。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公元1652年)二月,孙可望与南明化敌为友,俯首称臣,共图中兴。派人将处境十分糟糕的永历帝从广西濑湍接到贵州南笼(即安隆),改为安龙府,每年供养银八千、米六百石,各种抗清力量逐渐凝聚,声势浩大。永历封孙为秦王,下旨曰:“大小战争,诛斩封奏,先行后奏”。于是斯年五月,大西军誓师北伐,分兵三路反击清军。孙可望以主帅身份出兵湖南沅陵、芷江,从中路策应北路,东路两军。可是他攻下辰州后,就停兵不前。那时他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而权利欲令其头脑膨胀,渐渐目空一切、独断专横。摆在眼前的强敌不顾,却一心想整刘文秀、李定国。北路刘文秀狠打了几回胜仗,几乎控制四川,可是攻打保宁时吃了败仗,副将王复臣战死。孙可望竟借此削了刘文秀王爵,“令其罢职闲住”,将其部属拆散,引起了各部队的不满,猜忌日多,人心涣散。   东路李定国率步骑十万及少数民族军队进军湖广,几乎攻下广西全省和湖南大部。清廷急派敬谨亲王尼堪率十五万大军援救。李定国设计三里埋伏,诱清军渡湘江,然后收口袋痛击之。不幸的是孙可望已有内讧之心,“不欲定国成功,而思陷之败死。”竟密令冯双鲤等退军宝庆。李定国不知,险些孤军奋战,幸及时退走邵阳,尼堪见其英勇善战,也不敢追。由于清军征战不利,损失惨重,清廷欲弃湘、赣、粤、桂、川、滇、黔七省,与南明议和,两国分治。大西军形势一派大好。可惜孙可望仍不悔悟,在谋害李定国同时,竟在贵阳大造宫殿,公布典章制度,建“太庙”,组织班子,准备逼永历退位,建立“后明”。“封马进忠嘉定王,冯双鲤兴得王,张虎东昌侯。余大封有差。”又派飞骑急召李定国到武冈开会,“三昼夜书七至”,定国奉命去,走至半路方知孙要谋害他,忙逃回。孙可望于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公元1657年)率十六万大军抵曲靖交水,要与定国决一死战。谁知会战中,兵士全部倒戈。孙只剩三千余骑逃回贵阳,恼怒之余,带着数十骑亲信逃奔长沙,投降了洪承畴。由于带去贵州地图和无数军事机密,顺治大喜,褒其知晓大义、顺应潮流,封为“义王”。翌年由其为向导,清军三十余万长驱直入,打败了李定国,永历帝逃入缅甸,后被吴三桂捕获绞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在木兰围场一次狩猎中,孙可望被清统治者以失误为借口射杀,年仅四十九岁。[1]

  李定国:
  清顺治三年,南明永历元年(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战死,李定国等从川入黔。四川失守后,李定国萌发“联明抗清”之念,受部属拥赞。中年,李定国复李姓,率军破贵阳,下昆明。四月,连破呈贡、曲靖、晋宁、师宗、通海、蒙自,改阿迷州为“开远”。下旬,师抵临安(建水),迤东悉平。此时,李定国所部兵马5万余众,为义军中最强的一支队伍。   清顺治六年,南明永历四年(1649年),李定国等赴黔谒见桂王(永历帝)共议“扶明逐清”之约。次年,李定国回守云南,练就精兵3万余,准备东进抗清。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七年(1652年),李定国从云南率10万军东征。五月,连克桂林、衡州,被桂王封为西宁王,赐名“如靖”。后,李定国率军连克广东、广西不少州县,军威大振。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桂王由黔移方南,李定国率精兵迎桂王入驻昆明,号五华山为“滇都”,李定国受封为晋王。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三年(1658年)七月,清兵入黔,吴三桂屯兵遵义。十二月,李定国与清军准备大战于曲靖的时候,见清军来势汹汹,便率兵撤退。曲靖陷。李定国见势危急,便率兵反击清军,清军大败,定国重取曲靖,不久,李定国大军撤出昆明。十八日,桂王离昆西行,李定国率军护卫。清顺治十六年,南明永历十四年(1659年)正月,桂王在李定国的帮助下抵永昌。楚雄、大理相继击溃清军。李定国率军出腾越,撤至缅甸之孟良。为抗击清军追击,李定国先后率兵屯住缅宁、孟连等地。 打了许多大胜仗。有力地阻止了清军追来。   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五年(1656年)清廷任命铎尼为大元帅,率领士兵10万夺取华南地区。谁知铎尼大军在半路时不幸遇到李定国全军的伏击,铎尼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李定国击毙。永历大喜,连赏李定国。清得知铎尼遇害后,大为震怒,派平南大将军固额里因再次领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慌不忙,布下空城计,清军中计,撤退途中,李定国挥军猛攻,清军大乱,被李定国杀得大败,固额里因被击毙。

  南明
  南明建国前后,大顺已被清朝击溃,李自成先后丢失北京和西安,退往湖北。清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多尔衮将军事重心东移,命多铎移师南征。此时弘光政权内部正进行着激烈的党争,暴发太子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不愿与李自成正面交战,以“清君侧”为名,顺长江东下争夺南明政权。马士英被迫急调江北四镇迎击左军,致使面对清军的江淮防线陷入空虚。史可法时在扬州虽有督师之名,却实无法调动四镇之兵。一月之中,清军破徐州,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四月廿五,扬州城陷,史不屈遇害。随后,清军渡过长江,克镇江。弘光帝出奔芜湖。五月十五众大臣献南京投降清兵;五月廿二朱由嵩被虏获,送往北京处死,弘光政权仅一年,即覆灭。
  南京失陷后,又有杭州的潞王朱常淓(1645)、应天的威宗太子王之明(1645)、抚州的益王朱慈炲(1645)、福州的唐王朱聿键(1645-1646)、绍兴的鲁王朱以海(1645-1653)、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1645)等政权先后建立,其中以鲁、唐二王政权较有实力。这时清朝再次宣布剃发令,江南一带掀起了反剃发的抗清斗争,清军后方发生动乱,一时无力继续南进。但南明内部严重的党派斗争与地方势力跋扈自雄,且鲁、唐二王政权不但没有利用这种有利形势,发展抗清斗争,反而在自己之间为争正统地位而形同水火,各自为战,所以当1646年清军再度南下时,先后为清军所各个击灭。鲁王在张煌言等保护下逃亡海上,在沿海一带继续抗清;唐王则被清军俘杀。
  11月,在广州和肇庆又成立了两个南明政权:唐王弟朱聿??(1646)称帝于广州,改明年为绍武元年;桂王朱由榔(1646-1662)称帝于肇庆,改元永历。这两个政权也不能团结,甚至大动干戈,互相攻伐。绍武政权仅存在40天就被清军消灭。揭阳的益王朱由榛(1647)、夔州的楚王朱容藩(1649)称监国与桂王争立。郑成功也在南澳一度立淮王朱常清(1648)为监国,后废。桂王在清军进逼下逃入广西。
  农民军加入
  正当南明政权一个接一个地覆亡,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大顺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最前线,挽救了危局。自李自成于1645年战死于九宫山后,他的余部分为二支,分别由郝摇旗、刘体纯和李过、高一功率领,先后进入湖南,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抗清。1647年,郝摇旗部护卫逃来广西的桂王居柳州,并出击桂林。年底,大败清军于全州,进入湖南。次年,大顺军余部又同何腾蛟、瞿式耜的部队一起,在湖南连连取得胜利,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江西提督金声桓、清广东提督李成栋、清广西巡抚耿献忠、清大同总兵姜镶、清延安营参将王永强、清甘州副将米喇印先后反正回归明朝,清军后方的抗清力量也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四川七省,还包括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三省一部以及东南福建和浙江两省的沿海岛屿,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但永历政权内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势力互相攻讦,农民军也倍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在湘潭、桂林的战役中被俘杀,清军重新占领湖南、广西;其他刚刚收复的失地也相继丢掉了。不久,李过之子李来亨等农民军将领率部脱离南明政府,转移到巴东荆襄地区组成夔东十三家军,独立抗清。这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664年。
  综观1645-1651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作战中,败多胜少,大批南明的军队先后降清。先后丢失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两广、两湖等等领地,地盘尽失。直到以孙可望为主的大西军加入,再次改变了整个局势。   
  张献忠于1646年战死后,以其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等人为主的大西军残部自1647年进占云南、贵州二省。1652年,南明永历政权接受孙可望和李定国的建议联合抗清建议,定都安龙。不久,以大西军余部为主体的南明军对清军展开了全面反击。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复湖南大部;随后南下广西,取得桂林大捷,击毙清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省;然后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阳大捷,击毙清敬谨亲王尼堪,天下震动。同时,刘文秀亦出击四川,取得叙州大捷、停溪大捷,克复川南、川东。孙可望也亲自率军在湖南取得辰州大捷。东南沿海的张煌言、郑成功等的抗清军队也乘机发动攻势,接连取得江东桥大捷、崇武大捷、海澄大捷的一连串胜利,并接受了永历封号。一时间,永历政权名义控制的区域恢复到了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全部,湖南、四川两省大部,广东、江西、福建、湖北四省一部,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二次抗清斗争的高潮。   
  之后,刘文秀于四川用兵失利,在保宁战役中被吴三桂侥幸取胜。而孙可望妒嫉李定国桂林、衡州大捷之大功,逼走李定国,自己统兵却在宝庆战役中失利。东南沿海的郑成功也在漳州战役中失利。所以明军在四川、湖南、福建三个战场上没能扩大战果,陷入了与清军相持的局面。之后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络,于1653年、1654年率军两次进军广东,约定与郑会师广州,一举收复广东,但郑军屡误约期,加上瘟疫流行,导致肇庆战役和新会战役没能成功。但郑成功部队并没有闲着,1656年,郑军取得泉州大捷,1657年又取得护国岭大捷。
  衰败灭亡
  永历十年(1656年),孙可望秘谋篡位,引发了南明内部一场内讧,李定国拥桂王至云南,次年大败孙可望,孙可望势穷降清。孙可望降清后,西南军事情报尽供清廷,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永历十二年(1658年)四月,清军主力从湖南、四川、广西三路进攻贵州。年底吴三桂攻入云南,次年正月,下昆明,进入云南,桂王狼狈西奔,进入缅甸。李定国率全军设伏于磨盘山,企图一举歼灭敌人追兵,结果因内奸泄密导致未能大获全胜,南明军精锐损失殆尽,此即磨盘山血战。这时郑成功趁清军主力大举攻击西南之际,率领十余万大军北伐,一度兵临南京城下,然而郑军中了清军缓兵之计,最终失败,撤回厦门。清军派大军围攻厦门,企图一举歼灭郑成功,但郑成功沉着应战,取得厦门大捷的胜利,稳定了东南沿海局势。永历十五年(1661年),吴三桂率清军入缅,索求桂王,十二月缅甸国王将桂王交于清军,次年四月桂王与其子等被吴三桂处死于昆明。七月,李定国在真腊得知桂王死讯,亦忧愤而死。   
  此后郑成功政权继续奉永历为正朔。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监国的宁靖王朱术桂自杀殉国,标志着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的覆灭。
个人原创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群龙无首,暂由李自成妻弟高一功及自成义子李过统领,联明抗清,有众约三十万。但后来由于战略失误,兵败被杀。
大西军首领张献忠死后,大西政权数日崩溃,其四大义子向贵州撤退,击败贵州明军。后明朝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元永历。但清军南下大军随即攻略广西全境,桂王退往云南,在黔国公沐天波拥护下,偏居一隅。后招降大西军,封老大孙可望为秦王。后孙可望野心膨胀,意欲称帝,被张献忠的第二个义子李定国平定,坚决拥护永历政权。因此,李定国被封为晋王,老三刘文秀被封蜀王(老四艾能奇在进攻贵州时阵亡)。李定国对南明忠心耿耿,并率军北伐,二挫名王(消灭清朝敬谨亲王尼堪及定南王孔有德),收复广西全境及湖南贵州大部,联系福建郑成功,共同抵抗清军。但郑成功是坚决效忠隆武皇帝的人,对永历帝不太买账,况且封他的只是一个延平郡王。后来郑成功北伐大败于南京城下,李定国作战失利,永历帝逃往缅甸。后吴三桂十万大军压向缅甸,缅王交出永历帝,吴三桂将永历帝及皇子在昆明杀害。此间李定国与缅甸交战,意欲夺回皇帝,当他听到永历被杀的消息后,悲愤欲绝,几个月后,李定国在荒山中去世,死时嘱托其儿子“宁死荒野,勿降也!”几个月后,他的儿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率残部投降了吴三桂。另外一个李定国的部将白文选被部下挟持投降了吴三桂。郑成功收复台湾三个月后去世,后其孙郑克塽归顺清朝,明朝最后一支军事力量灭亡。
满清,天朝少数民族疆(边疆)独集团,一代首领曾是天朝少数民族军官;
大顺,天朝涉黑暴力组织分裂势力之一,主要元首曾是天朝邮政系统员工;
大西,天朝暴力团伙武装分裂势力之一,组织老大曾是天朝地方州府捕快;

李快递死后,满清已形成问鼎之势。大顺瓦解,大西鼠窜,南明破产。
境内反对势力定点爆破后,跟其他朝代一样,满清开始削藩,平定内乱后趁势打台湾,把南明集团被总经理转移的财产收回,完成统一!
额,我知道南明最后是被吴三桂所灭的。并且,还让那个皇帝上吊。另外,清朝若是没有吴三桂的帮助,就不可能顺利入关,入关后才是他们变得有些修养,否则没有东西就是知道抢掠
建议你看看顾城的《南明史》还有《明末农民战争》
文章标题: 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率明残军把缅军杀得大败,1765年满清征缅失败,为何才一百年缅军变化这么大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869.html

[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率明残军把缅军杀得大败,1765年满清征缅失败,为何才一百年缅军变化这么大]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