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母爱实验”结果是什么

时间: 2022-06-22 01:01:3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3次

“母爱实验”结果是什么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什么?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对婴儿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虽然哈洛研究的是在孤独环境中成长经历的猴子,但是他将其实验意义引申到了人类的母亲和婴儿关系上。因此,哈洛的实验对我们了解人类的母爱也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证明了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与情感及社会支持,是促使一个人正常且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恒河猴实验证明了只有母亲和孩子之间有亲密的接触,这样是孩子正常成长的关键。

概述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做了一系列实验,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和猴妈妈及同类隔离开。一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

同时,观察发现小猴子对盖在笼子地板上的绒布产生了极大的依恋。它们躺在上面,用自己的小爪子紧紧地抓着绒布,如果把绒布拿走的话,它们就会发脾气,这就像人类的婴儿喜欢破毯子和填充熊玩具。哈洛的研究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

哈洛的实验

概况
2岁的安一点都不能离开妈妈。从出生至今每当妈妈不在家托别人帮带安时,不管给她多好的玩具,多香的食物,多动听的故事她都以大哭大闹置之。只有妈妈回来把她搂在怀里她才破涕为笑。
8岁的安因为扁桃腺肿大要做一个割离手术,她惊恐万分,虽然医生给她打了麻醉剂,但是使她安静下来的却是妈妈塞进她怀里的那件绒球毛衣,因为安总是搂着妈妈这件毛衣亲小绒毛,那样她就会感到满足和安全。
18岁的安已经成人了,是个很优秀的女孩,即将离开父母去上大学。而她依然没有改掉摸到毛衣就想亲亲的毛病。
让孩子吃饱喝足,只满足他的生理需要,就能够让他与父母建立起至真的亲情,就能健康成长了吗?对孩子来说,外界事物的吸引力再大也不及与妈妈身体的接触。随着孩子的长大,母子双方都会对亲密的身体接触感到不好意思了,他们也许会有意无意的再找一个类似这种感觉的“替代母亲”来继续满足孩子对妈妈身上那种特殊温暖的需要。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动物心理学家哈洛发现,一些小猴子与母猴分开喂养后,虽然身体上没有什么疾病,可行为上却出现了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同时,那些被隔离的猴子对放在笼子里的粗布衣十分依恋。哈洛的研究给了我们有意义的启示。
基本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后续实验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实验结论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证明了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育儿启示
1、医生现在知道将新生婴儿要直接放在母亲的肚子上;孤儿院的工作人员知道仅仅向婴儿提供奶瓶是不够的,还必须抱着弃婴来回摇动,并且要对其微笑。
2、不做“布料”妈妈,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为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哈洛等人的研究发现给了我们很多有意义的启示,它对改变传统的育儿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喂饱层次,要使孩子健康成长,一定要为他提供触觉、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积极刺激,让孩子能够感到父母的存在,并能从他们那里得到安全感。“粘人”的宝宝有时让人心烦,但是这恰恰说明他具有一种积极的情绪——对亲人的依恋。
为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是保障他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与依恋对象之间温暖、亲密的联系使儿童既得到生理上的满足,更体验到愉快的情感。◆与喂食相比,身体的舒适接触对依恋的形成起更重要的作用。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如抱抱孩子,摸摸孩子的脸、胸、背等让孩子体味着“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对大一些的孩子也应如此。
◆尽量避免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父母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作出反应,使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做亲子游戏时,父母应保持愉快的情绪与孩子玩耍,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孩子有了安全感,才能逐渐形成坚强、自信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一个对人友善、乐意探索、具有处事能力的人。 哈洛进一步让他的助手做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婴猴就已经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婴猴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线代母关在了一起。婴猴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的咬它。而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地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
启示:
1、脸是爱的变数。爱孩子,先得爱自己做父母的那张“脸”——情绪管理很有必要。
2、我们的需求远不止饥饿,我们努力与他人建立连接关系,我们所见到的第一张脸在我们心中是最可爱的脸,(刻板现象),而且很难被修改。 声名狼藉的实验,但却是关于爱的。
“铁娘子”实验 是哈洛设计的一种特殊的代母,它会向小猴发射锋利的铁钉,并且向它们吹出强力冷气,把小猴吹的只能紧贴笼子的栏杆,并且不停尖叫。哈洛声称,这是一个邪恶的母亲,他想看看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他制作了各种邪恶的铁娘子,它们有的会对着小猴发出怪声,有的会刺伤小猴。令人吃惊的是,无论什么样的邪恶母亲,哈洛发现小猴都不会离去,反而更加紧紧的抱住它们。
启示:
受伤的小孩唯一倾向就是去找妈妈。受到惊吓的的幼儿是不计一切代价要紧贴母亲的。 声名狼藉的实验,但却是关于爱的。1960年代,生物精神医学兴起,出现了通过药物减轻精神症状的可能,而这引起了哈洛的极大兴趣,他再次在恒河猴身上进行实验。他建造了一个黑屋子,把一只猴子头朝下在里面吊了两年。哈洛把这叫做绝望之井。那只猴子后来出现了严重的、持久的、抑郁性的精神病理学行为,即使在放出来9个月之后,还是抱着胳膊呆呆坐着,而不像一般的猴子东张西望探索周遭。
启示:
1、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使孩子的主要社会反应沦为恐惧。
2、长期剥夺幼童的母爱,会导致其沮丧、绝望、焦虑、心理残伤和死亡,会在其身心方面上发生严重而久远的影响,直至终生。
3、父母尽量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造成的“分离焦虑”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展有明显的消极影响。父母应尽量克服困难,亲自担当起抚养、教育孩子的责任。如果必须分离,应与孩子做好沟通并坚决离开。

与人相似度94%的物种,被迫进行恒河猴实验,它的结局如何?

要问现在的父母怎么养育孩子,很多父母都会回答:小时候要精心照顾,让孩子吃好喝好,长大后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

这些父母把这样养育孩子看成天经地义的,他们也许不知道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我们有时也没感觉到他们有多大问题,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随波逐流就可以了。

但是这些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如何帮他们找出问题所在呢?还是让我们先了解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吧!这是早年美国围绕育儿方式进行的心理学实验,实验结论让人们感到震惊,也希望能用它来剖析现在一些父母在育儿方面的问题。

实验证明了母爱是什么,孩子需要的真爱是什么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社会推崇的育儿理念是"碗柜理论"。心理学家们认为,孩子依恋父母,是因为父母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物质需求,让孩子吃穿不愁,能够活下来并长大。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更强调,父母只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食物,就可以让孩子获得爱的满足。妈妈和孩子不要太亲密,在孩子哭的时候,妈妈不要立刻抱孩子,以免孩子过分地依恋母亲,难以走向独立。

但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却独树一帜地提出了质疑,指出孩子爱的不是食物,而是对妈妈感情的依恋和身体上的接触。为此,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60年前,哈洛选用和人类基因相似度接近94%的恒河猴,做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也叫"母爱剥夺实验"。

哈洛的实验对象是一群刚走出娘胎的幼猴,并把它们和它们的妈妈隔离了。哈洛接着给它们弄来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材质是铁丝的,上面挂着装满奶的瓶子,另一个材质是柔软的绒布。

刚开始,幼猴们非常焦躁和恐惧,不住地尖叫着,有的大小便失禁。几天后,感觉到妈妈不会回来的幼猴,开始把目光投向假妈妈。

按照"碗柜理论",幼猴们肯定围绕到那个挂奶瓶的"铁丝妈妈"身边,但事实是幼猴们都拥到了"绒布妈妈"的身上。只有饿得实在不行时,幼猴们才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喝奶,但喝完奶再回到"绒布妈妈"身边。

哈洛的实验结果证明,幼猴最需要和妈妈的身体接触,远远超越对吃奶的渴望。

哈洛继续实验,他给"绒布妈妈"安上了小车灯眼和模拟脸,但遭到幼猴们的排斥。在去掉这些伪装后,幼猴们才重新奔向"绒布妈妈"。

由此可见,幼猴们更喜欢第一印象的"绒布妈妈",绝不轻易变心。

而后,当哈洛有意识地在"绒布妈妈"身上安装伤害装置,让幼猴们不断受伤后,幼猴们对"绒布妈妈"还是无怨无悔、不离不弃。

由此,哈洛得出阶段性结论:幼猴会们爱上了"绒布妈妈",与它们对真正妈妈的爱没有差别。

但接下来的发展打脸哈洛,这些与"绒布妈妈"相伴的幼猴逐渐长大后,非常不合群,自闭还自残,也不会游戏和交配,因为不会动的"绒布妈妈"教不了它们这些技能。

哈洛进一步强制其中的母猴怀孕做母亲,但这些母猴大部分对孩子冷酷无情,还有虐待和咬死孩子的情况。

最后的结论是,没有得到过真正母爱的孩子,在将来也不会成为合格的母亲,孩子早期对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乃至一生。

文章标题: “母爱实验”结果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770.html
文章标签:母爱 实验

[“母爱实验”结果是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