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第一参加模联,会场是历史场的波茨坦会议,十天后开始,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少,有什么能推荐的书籍吗

时间: 2022-06-20 14:01: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第一参加模联,会场是历史场的波茨坦会议,十天后开始,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少,有什么能推荐的书籍吗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每章概括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每章概括

第一章

时间从1975年的二、三月间开始的,场景是原西县城高中。有三个人物出场,当然介绍最详细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

孙少平一出场,寒酸的现状。郝红梅出场,在本章结尾,用少平的眼提了一笔。而跛女子侯玉英,纯粹是一笔勾勒。

第二章

用孙少平心理活动的方式,介绍了小说最重要的家庭——孙玉厚家庭的主要成员,并提到了这个家庭在小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

第三章

时间过了一两个月,到了四月初,天气已经转暖。小说的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终于重合。除了刻意塑造润叶的亲切体贴形象外,还借田福军家的场景地点,自然地交待了田家的成员组成,并且分别安排了少平和田晓霞、田福军的第一次会面。让本书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在小说开始的第三章就很快的和读者见了面。


第四章

时间,到了本周末。上初中的少平过周末回家。前半部分作者视角跟着少平和金波从县高中出来,一路到石圪节。后半部分有一个孙氏家族的人物孙兰香正式登场,孙兰香的登场引出的是另一个将主导本书破题的故事——王满银被劳教。本章节作为破题之初,作者的艺术心思主要在“伏”上。

第五章

在介绍王满银时,插入了很形象的一个情节,精能的王满银用香烟贿赂给他装土的后生。高明在于安排“阶级敌人王满银的亲属孙玉厚为其装土”,则在这样的戏剧矛盾中能自然地插入孙玉厚的角色视角。结尾通过孙玉厚的心理活动回顾了孙氏家庭眼下的生活状况,使这个“第一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在读者心中进一步丰满。

第六章

周五傍晚,场景是孙少平家。本章情节有三部分,分别是少平与兰香回家前、回家后和孙玉厚回家后。三个部分勾勒了少平和兰香的形象,也通过玉厚之心理活动使其本人形象更加丰富。

第七章

少平晚饭后给关押在小学的姐夫王满银送吃食被褥。主线是孙少平由家至村小学,再至金波家的行程。大半篇幅借少平沿途所经介绍双水村地理布局,详细介绍了田家圪崂、金家湾、神仙山等的历史和现在。

第八章

视角跟着孙玉亭,场景从孙玉厚家门外始,经金俊山家,至晚上的批判大会场止。

第九章

场景在批斗会现场双水村小学。记录了整个批斗会过程。

第十章

人物视角自然而然过渡到孙少安身上,周五夜晚回家之后的故事。

第十一章

主要部分是少安站在杏树下,回忆他伴随着润叶的友谊的前半生。

第十二章

视角转向润叶。大致在星期三中午。大半部篇幅是润叶的回顾。

第十三章

在星期三中午。记录的是田福军、润叶等给徐国强老汉过生日的情节。

第十四章

记录的是少安应润叶之邀来城里与润叶见面。

第十五章

记录的是满银事顺利解决。

第十六章

情节主要有二,都围绕与郝红梅的关系展开,一为分裂,一为重圆(的假象)。

第十七章

介绍了红梅人物的身世背景等。

第十八章

开篇承接上文前半段少平伤心地游荡到小河边处。情节上主要有二,一为金波为少平打了班长顾养民,二为少平等人被选拔进文艺表演队,并去地区参加讲故事比赛。

第十九章

我们记得小说破题除了用王满银事,还有润叶感情事。在经过近二十章篇幅后,小说的焦点又回到润叶身上。

第二十章

继续谈少安及润叶的感情事,但视角转向少安。前半段通过少安的心理活动,回应上一章润叶的冷遇;下半段则呼应上一章末尾润叶再寻少安的决定,记录了两人在村外的相遇。

第二十一章

田福堂开始介入二人的事情,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本章承第二十章结尾,采用田福堂视角。

第二十二章

记录了少安被田福堂整,因自留地扩大遭公社批判事。前面用相当大篇幅,风趣又沉重地介绍了“猪饲料地”背景,实为对时代背景的议论。

第二十三章

少安视角,书接上文。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少安的心理活动 ,他的回顾与迷茫,迷茫又重新坚定,场景在从公社驻地回家的路上;一部分是少安和玉厚的交流,主题最后归于少安的婚事上

第二十四章

主要记录小说的一个进展——少安将去山西相亲。前半段写玉厚去找玉亭谋划给少安介绍对象的事,恰逢巧合贺凤英提及了山西一个不要彩礼的女子。于是定下少安过去相亲。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该书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每章概括:

第一章

时间从1975年的二、三月间开始的,场景是原西县城高中。有三个人物出场,当然介绍最详细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

孙少平一出场,寒酸的现状。郝红梅出场,在本章结尾,用少平的眼提了一笔。而跛女子侯玉英,纯粹是一笔勾勒。

第二章

用孙少平心理活动的方式,介绍了小说最重要的家庭——孙玉厚家庭的主要成员,并提到了这个家庭在小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

对于人物孙少平的情况,主要介绍了两点:一个是他的伙食之差,另一个是他爱读书的习惯。在介绍第二点的时候还插叙了一个场景,跛女子侯玉英陷害他的事情。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顾养民出场,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情节,记叙了少平和他的一个小冲突。

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金波出场,作者介绍了他的家境,他和少平的朋友关系,着重写了他对少平的帮助。

另外作为“一笔带过”提到的有润生、润生的姐姐。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开始了少平和红梅的关系。

第三章

时间过了一两个月,到了四月初,天气已经转暖。小说的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终于重合。润叶叫少平到田福军家吃饭,并告知让少安来县城找她的事。

期间历经的场景有少平对于去不去的心理活动、润叶亲自去宿舍找少平、少平看到的县革委大院和田福军的家、少平吃饭、与田晓霞相见、与田福军相见、润叶和少平的谈话等,最后用润叶塞给少平钱和粮票的情节,强化了润叶在读者心中已经基本成型的人物形象。

除了处处刻意塑造润叶的亲切体贴形象外,还借田福军家这个场景地点,自然地交待了田家的成员组成,并且分别安排了少平和田晓霞、田福军的第一次会面。

让本书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在小说开始的第三章就很快的和读者见了面。润叶让少安来县城找他这个情节,是卷一中将详细讲述的更重要的一个情节的开端。


第四章

时间,到了本周末。上初中的少平过周末回家。前半部分作者视角跟着少平和金波从县高中出来,一路到石圪节。

后半部分有一个孙氏家族的人物孙兰香正式登场,孙兰香的登场引出的是另一个将主导本书破题的故事——王满银被劳教。本章节作为破题之初,作者的艺术心思主要在“伏”上。

对比当代著名的传奇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可见,作者也伏笔之笔也严谨有序,一路写来看似漫不经心交待的”胖乎乎的炊事员“、金波的好嗓子、兰香的数学天赋等,后面都有呼应。而结尾在两人途经的另一场所”会战基地“,又提到穷先进二爸,迎接接下来出场的孙玉亭。

第五章

在介绍王满银时,插入了很形象的一个情节,精能的王满银用香烟贿赂给他装土的后生。高明在于安排“阶级敌人王满银的亲属孙玉厚为其装土”,则在这样的戏剧矛盾中能自然地插入孙玉厚的角色视角。

结尾通过孙玉厚的心理活动回顾了孙氏家庭眼下的生活状况,使这个“第一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在读者心中进一步丰满。

第六章

周五傍晚,场景是孙少平家。本章情节有三部分,分别是少平与兰香回家前、回家后和孙玉厚回家后。
第一部分写的是王满银被劳教给孙家三个女人带来的影响,主写这三个不识字的女人思想视野之愚昧;第二部分视角跟着回家的少平,写少平“主持局势”暂时代替父兄安排家中事务,主要写少年成长之心理历程。

第三部分玉厚回家之后的事则顺理成章,呼应前二部分,勾勒了少平和兰香的形象,也通过玉厚之心理活动使其本人形象更加丰满。

第七章

少平晚饭后给关押在小学的姐夫王满银送吃食被褥。主线是孙少平由家至村小学,再至金波家的行程。大半篇幅借少平沿途所经介绍双水村地理布局,详细介绍了田家圪崂、金家湾、神仙山等的历史和现在。

在人物上照例信笔为尚未出场的人物做提前的牵引,比如提到大队书记田福堂,和主在神仙山嘴的金俊武、金光亮等。另外着重为两个角色做了背景介绍,其中一位孙玉亭的德行我们以通过第四章少平的心理活动有所闻。另一位孙玉亭的妻子贺凤英是在离开小学去金波家的路上遇到的。

第八章

视角跟着孙玉亭,场景从孙玉厚家门外始,经金俊山家,至今晚的批判大会场止。正叙的情节有二:一是玉亭去到玉厚家给他哥打政治招呼,二是去到二把手金俊山家商量阶级敌人人选。

中间通过孙玉厚的回忆交待了玉亭身世、结婚等事,接着又反转来以玉亭的视角描绘了他现时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本章匠心高明处在于安排批斗人选这个情节,则一引出田二,二得机细写村主任金俊山。

第九章

场景在批斗会现场双水村小学。记录了整个批斗会过程,其中主要场景有二,一为开始前小学办公室三位基建领导人的简短会谈,隐含着的是对角色徐治功的介绍;二为批斗田二等人,着重介绍了角色田二。

严肃激情的大会结束后,落魄可怜的三个人一起离开。

第十章

人物视角自然而然过渡到孙少安身上,周五夜晚。小说并没有正叙看病的事,而是省略跳跃至夜半更深。两个场景,一在米家镇,一回双水村。回双水村后又分为路遇金俊武,和回家之后。

在米家镇作者选择夜宿铁匠铺这个情节,讲述年少的孙少安的成熟干练。回双水村遇金俊武这个情节,一是向读者引见俊武其人,一是让王满银事从旁人口中告知少安,好使回家后故事更浓缩精炼。

回家之后的故事发展自然而然,少安少平二兄弟相见后,少平告知少安润叶的嘱托。

第十一章

主要部分是少安站在杏树下,回忆他伴随着润叶的友谊的前半生。后面思绪仍回转到王满银事来,但灵机一动想到求助润叶。其中少安开始打算不去县城,并走下坡来去找俊武商量满银事,而后决定去求助润叶,又走上坡回家这一段曲折最为精彩。

第十二章

视角转向润叶。大致在星期三中午。大半部篇幅是润叶的回顾,凡故事起初,总要向读者做个背景介绍。这介绍开门见山写向前闯进润叶的生活,向年二十二的润叶提出爱情的人生任务。润叶由此心属孙少安,才在前几天托少平转达少安来县城找她。

结尾叙述时间回转当下,写田晓霞来召唤润叶为徐向前过寿。提出角色李向前来,用润叶的视角对这个年轻人做第一次勾勒。

其中插叙两件事,一是向前为女主人公买毛衣,润叶开始正面拒绝他的情谊;二是二妈婉转安排两人一起看电影,则润叶已公开撕破脸。

第十三章

在星期三中午。记录的是田福军、润叶等给徐国强老汉过生日的情节。场景在田福军家中。开篇转向田福军视角,前半部分主要篇幅为田福军的心理活动,介绍了这个人的履历及从政思路,从正面了解福军这个角色。

后半部分情节为徐老汉生日晚餐过程。正面接触了李登云和徐国强这两个角色,也了解了李登云和徐国强的职务关系、和田福军的政治分歧。文末又转回润业视角,并讲述她与少安的回合。

第十四章

记录的是少安应润叶之邀来城里与润叶见面。润叶和少安第一场对角戏,又承担着王满银事的重要任务。两部分,提及王满银事前和其后。

之前,明线是润叶与我们都熟知的润叶感情事,之后该线转暗,明线是王满银事。在场景上,主要有食堂、山坡上和田福军办公室三处;时间上,历经周三下午与周四上午。线索、场景、时间共七项转折并不契合。

在戏剧矛盾表现上,这两位从小青梅竹马的人多数时候是和谐、亲密的,但在爱情这条贯穿故事的主要线索上,却处处体现出对立性,尤其在山坡上最为剧烈。叙述节奏上,因有前面几章铺垫,介绍故事背景及辅助构造人物,本章整体节奏很快。

但故事节奏上,读者可明显感觉到山坡场景处故事转缓,青年人爱情之温馨,是应当平静而缓和,但思绪之起伏剧烈,正合戏剧矛盾也。本章作者着力很深。

第十五章

记录的是满银事顺利解决。这一章的人物视角是田福堂,场景一为公社办公室,一为田福堂心理活动。节奏上前快中慢后快。

前部分公社办公室处,虽用田福堂视角,但主要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白明川这个人物,这也是作者第一次正面接触明川其人。故事情节上,分别有这样几个转折处:润叶到来、福堂回走、满银释放。

第一次采用田福堂视角,继前文数处侧面描写该人物后,第一次向读者展露了他的心理活动,使我们对这个角色形象形成初步的认识。中间部分除了作者对田福堂的几笔白描外,主要以其心理活动塑造此人形象。

福堂的心理活动有二,一为思虑金俊武和孙少安,此为本章显匠心处,以一而成写三人也;一为思虑王满银事,此为对开篇以来王满银事的回应。

第十六章

由冬末春未至跳跃到了炎夏。小说用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描述和议论开始本章。小说视角在一个轮回之后,又回到了孙少平,场景仍然是县高中。本章主要为倒叙,小说时间虽然到了本学期初,但首先是回忆了上个学期的事。

情节主要有二,都围绕与郝红梅的关系展开,一为分裂,一为重圆(的假象)。具体分别为侯玉英的横插一杠,和郝红梅给少平还书夹饼。当然后面这件事只是用少平的视角记录的,后文用红梅视角复述后我们会知道原委。

第十七章

时间都回到了第二个学期开始。先后采用了少平和郝红梅的视角。这是本书第一次采用红梅的人物视角,介绍了红梅人物的身世背景等,从她的心理活动了解了这个人物先前不为人知的一面。
则这个角色的真正形象,至此才为我们了解。

讲述了少平的“失恋”事,情节上讲了一件传球的事。下半段借郝红梅的心理活动,回顾了上一章提及的上个学期还书夹面饼事,并为读者解释了少平视角的“失恋”事。

第十八章

节奏较快,视角是少平人物视角,开篇承接上文前半段少平伤心地游荡到小河边处。情节上主要有二,一为金波为少平打了班长顾养民,二为少平等人被选拔进文艺表演队,并去地区参加讲故事比赛。

前一件事的完结是十六章以来一段故事的结束,而孙少平由此发出的感慨又是作者第一次用议论的方式直接阐述小说的精神主线。此处少平的反思,将构成其人物性格的主要部分,即对生活永不麻木、对生活永远抗争的宝贵特质。本文节奏在此处放缓,行文有急有缓,小说之道也。

第十九章

我们记得小说破题除了用王满银事,还有润叶感情事。在经过近二十章篇幅后,小说的焦点又回到润叶身上。小说第二次采用润叶人物视角。叙述时间在当下,但本章故事时间主要在过去几个月内,故用倒叙的方式。

小说讲述润叶的爱情呼唤未获得少安的回应,大致用上半段篇幅;而写其感情生活遭遇李向前(主要是她二妈等三人)压迫,则主要在后半段。前者用了润叶三寻少安而不得见的故事,详略有致,后者用李妈及二妈强迫她去李家吃了顿饭的方式,讲述润叶感情压力上的巨大进展。

文末叙述时间回到当下,写润叶决定再回双水村寻孙少安。则作者用一章而介绍完润叶少安感情的不和谐状况矣。

第二十章 

继续谈少安及润叶的感情事,但视角转向少安。前半段通过少安的心理活动,回应上一章润叶的冷遇;下半段则呼应上一章末尾润叶再寻少安的决定,记录了两人在村外的相遇。

则润叶和少安的直接交流,两章而尽。两章分别从两人的视角,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着向读者介绍完了故事进展,并深入二人内心,展示了两名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本章末尾引入福堂,并转向福堂视角。下一章福堂将介入二人感情事,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二十一章 

田福堂开始介入二人的事情,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本章承第二十章结尾,采用田福堂视角。本章故事容量较大,一是福堂到县城找徐爱云,了解了润叶与向前事;二是他在回来的路上恰巧知道扩大自留地的事,于是给少安下了个套。

第一部分少不得先介绍福堂对于二人事情的心理活动,节奏较慢。情节有五,但主线只有一条;福堂进城这一条线分别串起来孙玉亭、徐国强、顾养民等数人,以在县医院与爱云对话最为详尽生动,福堂其人心思毕现。

第二十二章

记录了少安被田福堂整,因自留地扩大遭公社批判事。前面用相当大篇幅,风趣又沉重地介绍了“猪饲料地”背景,实为对时代背景的议论。章节末尾接下章,引出后文玉厚与少安就少安婚事的一段对话。本章涉及人物主要有三,少安、福堂与玉厚;视角在全知、福堂与少安间转换。

第二十三章

少安视角,书接上文。大致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少安的心理活动 ,他的回顾与迷茫,迷茫又重新坚定,场景在从公社驻地回家的路上;一部分是少安和玉厚的交流,主题最后归于少安的婚事上,场景在村外一块高粱地里。本节篇幅较短,情节简单,涉及人物只有两个,少安和父亲。

末尾父亲提及少安婚事是重点,这在接下来引导少安去山西娶秀莲回来,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本章可视为少安润叶事和少安秀莲的故事的分水岭。

第二十四章

主要记录小说的一个进展——少安将去山西相亲。前半段写玉厚去找玉亭谋划给少安介绍对象的事,恰逢巧合贺凤英提及了山西一个不要彩礼的女子。于是定下少安过去相亲。

后半段视角转向少安,正面对润叶强大的爱情呼唤而内心烦恼的少安,少不了更增一些愁思,但最终仍定下相亲日程。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传达出一种温暖的情怀。

一是作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对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极大的尊重和认同。不要说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极人物,如乡土哲学家田福堂,游手好闲的王满银,善于见风使舵的孙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

二是作品处处展现温暖的亲情与友情,是一部温暖人心的小说。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人间亲情的描写,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孙玉厚一家了——孙玉厚勤劳朴素、忍辱负重。

他的儿女孙少安、孙少平、孙兰香等自强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帮助别人。小说还书写了美好的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乡邻之情等人间美好的情感。

三是作品中的爱情写得很美,被赋予无比美好的内涵和想象空间。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无性不成书”的长篇小说创作风气中是难能可贵的。如孙少平和田晓霞在杜梨树下近乎柏拉图式的恋爱,就写得很纯美,让人为之感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第一章

小说的时间是从1975年的二、三月间开始的,第一章的场景是原西县城高中。有三个人物出场,当然介绍最详细的是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作者在孙少平一出场,就详尽的描述了他寒酸的现状。另外一个角色郝红梅也出场了,但作者只是在本章结尾,用少平的眼提了一笔。而跛女子侯玉英,纯粹是一笔勾勒。

第二章

这一章用孙少平心理活动的方式,介绍了小说最重要的家庭——孙玉厚家庭的主要成员,并提到了这个家庭在小说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经济情况。对于人物孙少平的情况,作者在本章中主要介绍了两点:一个是他的伙食之差,另一个是他爱读书的习惯。在介绍第二点的时候还插叙了一个场景,跛女子侯玉英陷害他的事情。小说中另外一个人物顾养民出场,作者还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情节,记叙了少平和他的一个小冲突。小说中另外一个重要角色金波出场,作者介绍了他的家境,他和少平的朋友关系,着重写了他对少平的帮助。另外作为“一笔带过”提到的有润生、润生的姐姐。在本章的最后,作者开始了少平和红梅的关系,作为读者的我们通过两人就《红岩》的聊天,了解到了红梅的家庭情况。

第三章

时间过了一两个月,到了四月初,天气已经转暖。小说的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终于重合。这一章的情节是润叶叫少平到田福军家吃饭,并告知让少安来县城找她的事。期间历经的场景有少平对于去不去的心理活动、润叶亲自去宿舍找少平、少平看到的县革委大院和田福军的家、少平吃饭、与田晓霞相见、与田福军相见、润叶和少平的谈话等,本章最后用润叶塞给少平钱和粮票的情节,强化了润叶在读者心中已经基本成型的人物形象。作者对本章的情节安排已经初步展露出这本小说的艺术高度,除了处处刻意塑造润叶的亲切体贴形象外,还借田福军家这个场景地点,自然地交待了田家的成员组成,并且分别安排了少平和田晓霞、田福军的第一次会面。让本书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在小说开始的第三章就很快的和读者见了面。本章润叶让少安来县城找他这个情节,是卷一中将详细讲述的更重要的一个情节的开端。

第四章

时间紧接着上一章,到了本周末。上初中的少平过周末回家。本章节奏不快,前半部分作者视角跟着少平和金波从县高中出来,一路到石圪节。后半部分有一个孙氏家族的人物孙兰香正式登场,孙兰香的登场引出的是另一个将主导本书破题的故事——王满银被劳教。本章节作为破题之初,作者的艺术心思主要在“伏”上。对比当代著名的传奇小说《哈利波特》系列可见,作者也伏笔之笔也严谨有序,一路写来看似漫不经心交待的”胖乎乎的炊事员“、金波的好嗓子、兰香的数学天赋等,后面都有呼应。而结尾在两人途经的另一场所”会战基地“,又提到穷先进二爸,迎接接下来出场的孙玉亭。

第五章

这一章时间与第四章重合,场景是在接着上文提到的会战基地。作者选择集中笔力先为王满银做了个素描,并回忆了他和孙兰花结合的前后经过。在介绍王满银时,插入了很形象的一个情节,精能的王满银用香烟贿赂给他装土的后生。作者高明在于安排“阶级敌人王满银的亲属孙玉厚为其装土”,则在这样的戏剧矛盾中能自然地插入孙玉厚的角色视角。本章结尾通过孙玉厚的心理活动回顾了孙氏家庭眼下的生活状况,使这个“第一家庭”的历史和现状在读者心中进一步丰满。

第六章:

本章时间接第四章,是周五傍晚,场景是孙少平家。本章情节有三部分,分别是少平与兰香回家前、回家后和孙玉厚回家后。第一部分写的是王满银被劳教给孙家三个女人带来的影响,主写这三个不识字的女人思想视野之愚昧;第二部分视角跟着回家的少平,写少平“主持局势”暂时代替父兄安排家中事务,主要写少年成长之心理历程;第三部分玉厚回家之后的事则顺理成章,呼应前二部分,勾勒了少平和兰香的形象,也通过玉厚之心理活动使其本人形象更加丰满。本章第一部分描述,主要以最不重要的人物老太太的视角进行,老太一番心理活动十分精彩,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技巧。

第7章:

找到润叶,她跟我说完了她的事情,我就直截了当的说了我姐夫的事,没想到润叶二话不说就拉着我到她二爸那。她二爸写了一封信给我们那的官。我走之前润叶硬要送我,而且明天还要跟我一起去我们那。我说不过她,只好让她去。临走前她给了我一封信。我看了内容,我惊呆了。隔天,王满银(姐夫)就被放出来了!

第8章:

一个学期已过了,可少平还是舍不得离开。因为郝红梅,上学期我借她的书她到现在都没有还我。傍晚学校门口好多人,我在人影当中看到了她的身影,我一路跟着她,发现她放了一个东西在我宿舍门口,等她走了,我走上去拿了起来,发现是我借她的书,还有一个饼,我以为我们和好了,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想开学。

第九章:

时间接前,场景在批斗会现场双水村小学。本章记录了整个批斗会过程,其中主要场景有二,一为开始前小学办公室三位基建领导人的简短会谈,隐含着的是对角色徐治功的介绍;二为批斗田二等人,着重介绍了角色田二。作者高明笔法又在章节末展现,严肃激情的大会结束后,落魄可怜的三个人一起离开。

第十章:

本章人物视角自然而然过渡到孙少安身上,时间为周五夜晚。小说并没有正叙看病的事,而是省略跳跃至夜半更深。本章更两个场景,一在米家镇,一回双水村。回双水村后又分为路遇金俊武,和回家之后。在米家镇作者选择夜宿铁匠铺这个情节,向读者讲述年少的孙少安的成熟干练。回双水村遇金俊武这个情节,一是向读者引见俊武其人,一是让王满银事从旁人口中告知少安,好使回家后故事更浓缩精炼。回家之后的故事发展自然而然,少安少平二兄弟相见后,少平告知少安润叶的嘱托。则下一章故事自然转到润叶处。少安回家后家中三个女人的不同反应,极见功底。

第十一章:

本章主要部分是少安站在杏树下,回忆他伴随着润叶的友谊的前半生。后面思绪仍回转到王满银事来,但灵机一动想到求助润叶。其中少安开始打算不去县城,并走下坡来去找俊武商量满银事,而后决定去求助润叶,又走上坡回家这一段曲折最为精彩。这一出一进显少安形象之饱满,作者文思之细密。少安润叶相遇是小说演进必经之事,然写到少安心理变化读来却曲折又自然。现实主义巨笔是也。

第十二章:

视角转向润叶。时间大致在星期三中午。本章大半部篇幅是润叶的回顾,凡故事起初,总要向读者做个背景介绍,本章承载此任务。这介绍开门见山写向前闯进润叶的生活,向年二十二的润叶提出爱情的人生任务。润叶由此心属孙少安,才在前几天托少平转达少安来县城找她。结尾叙述时间回转当下,写田晓霞来召唤润叶为徐向前过寿。本章提出角色李向前来,用润叶的视角对这个年轻人做第一次勾勒。其中插叙两件事,一是向前为女主人公买毛衣,润叶开始正面拒绝他的情谊;二是二妈婉转安排两人一起看电影,则润叶已公开撕破脸。我们通过润叶的心里独白,对李向前这个人物形象有了初步印象。

第十三章:

时间接上文,在星期三中午。记录的是田福军、润叶等给徐国强老汉过生日的情节。场景在田福军家中。本文开篇转向田福军视角,前半部分主要篇幅为田福军的心理活动,向读者介绍了这个人的履历及从政思路,这是读者第一次从正面了解福军这个角色。后半部分情节为徐老汉生日晚餐过程。通过本章读者还第一次正面接触了李登云和徐国强这两个角色,也了解了李登云和徐国强的职务关系、和田福军的政治分歧。文末又转回润业视角,并讲述她与少安的回合。本章打断润叶少安情节,看起来是在两人会和的故事进展中横插一杠,但又合润叶与向前关系进展这条线,可称巧妙。

第十四章:

这一章时间及情节承接上文,记录的是少安应润叶之邀来城里与润叶见面。这一章是读者关心的润叶和少安第一场对角戏,又承担着王满银事的重要任务,所以十分复杂,作者也很用心血。本章有两部分,提及王满银事前和其后。之前,明线是润叶与我们都熟知的润叶感情事,之后该线转暗,明线是王满银事。在场景上,主要有食堂、山坡上和田福军办公室三处;时间上,历经周三下午与周四上午。线索、场景、时间共七项转折并不契合。在戏剧矛盾表现上,这两位从小青梅竹马的人多数时候是和谐、亲密的,但在爱情这条贯穿故事的主要线索上,却处处体现出对立性,尤其在山坡上最为剧烈。叙述节奏上,因有前面几章铺垫,介绍故事背景及辅助构造人物,本章整体节奏很快;但故事节奏上,读者可明显感觉到山坡场景处故事转缓,青年人爱情之温馨,是应当平静而缓和,但思绪之起伏剧烈,正合戏剧矛盾也。本章作者着力很深。

第十五章:

本章时间及情节接上文,记录的是满银事顺利解决。这一章的人物视角是田福堂,场景一为公社办公室,一为田福堂心理活动。节奏上前快中慢后快。本章前部分公社办公室处,虽用田福堂视角,但主要目的是使读者了解白明川这个人物,这也是作者第一次正面接触明川其人。故事情节上,分别有这样几个转折处:润叶到来、福堂回走、满银释放。本文第一次采用田福堂视角,继前文数处侧面描写该人物后,第一次向读者展露了他的心理活动,使我们对这个角色形象形成初步的认识。中间部分除了作者对田福堂的几笔白描外,主要以其心理活动塑造此人形象。福堂的心理活动有二,一为思虑金俊武和孙少安,此为本章显匠心处,以一而成写三人也;一为思虑王满银事,此为对开篇以来王满银事的回应。

第十六章:

因为截止到上一章,破题的故事完成,所以从这一章开始时间由冬末春未至跳跃到了炎夏。小说用对当时时代背景的描述和议论开始本章。小说视角在一个轮回之后,又回到了孙少平,场景仍然是县高中。本章主要为倒叙,小说时间虽然到了本学期初,但首先是回忆了上个学期的事。情节主要有二,都围绕与郝红梅的关系展开,一为分裂,一为重圆(的假象)。具体分别为侯玉英的横插一杠,和郝红梅给少平还书夹饼。当然后面这件事只是用少平的视角记录的,后文用红梅视角复述后我们会知道原委。

第十七章:

书回十六章开头,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都回到了第二个学期开始。本章先后采用了少平和郝红梅的视角。这是本书第一次采用红梅的人物视角,向读者介绍了红梅人物的身世背景等,让读者从她的心理活动了解了这个人物先前不为人知的一面。则这个角色的真正形象,至此才为我们了解。本章讲述了少平的“失恋”事,情节上讲了一件传球的事。下半段借郝红梅的心理活动,回顾了上一章提及的上个学期还书夹面饼事,并为读者解释了少平视角的“失恋”事。用两个对称的视角叙述同一故事,详略显隐互相补充,此为本章之亮点也。

第十八章:

这一章节奏较快,视角是少平人物视角,开篇承接上文前半段少平伤心地游荡到小河边处。情节上主要有二,一为金波为少平打了班长顾养民,二为少平等人被选拔进文艺表演队,并去地区参加讲故事比赛。前一件事的完结是十六章以来一段故事的结束,而孙少平由此发出的感慨又是作者第一次用议论的方式直接阐述小说的精神主线。此处少平的反思,将构成其人物性格的主要部分,即对生活永不麻木、对生活永远抗争的宝贵特质。本文节奏在此处放缓,行文有急有缓,小说之道也。

第十九章:

我们记得小说破题除了用王满银事,还有润叶感情事。在经过近二十章篇幅后,小说的焦点又回到润叶身上。小说第二次采用润叶人物视角。叙述时间在当下,但本章故事时间主要在过去几个月内,故用倒叙的方式。小说讲述润叶的爱情呼唤未获得少安的回应,大致用上半段篇幅;而写其感情生活遭遇李向前(主要是她二妈等三人)压迫,则主要在后半段。前者用了润叶三寻少安而不得见的故事,详略有致,后者用李妈及二妈强迫她去李家吃了顿饭的方式,讲述润叶感情压力上的巨大进展。文末叙述时间回到当下,写润叶决定再回双水村寻孙少安。则作者用一章而介绍完润叶少安感情的不和谐状况矣。

第二十章:

本章继续谈少安及润叶的感情事,但视角转向少安。前半段通过少安的心理活动,回应上一章润叶的冷遇;下半段则呼应上一章末尾润叶再寻少安的决定,记录了两人在村外的相遇。则润叶和少安的直接交流,两章而尽。两章分别从两人的视角,相互补充、相互呼应着向读者介绍完了故事进展,并深入二人内心,展示了两名主人公的心理世界。本章末尾引入福堂,并转向福堂视角。下一章福堂将介入二人感情事,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二十一章:

田福堂开始介入二人的事情,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本章承第二十章结尾,采用田福堂视角。本章故事容量较大,一是福堂到县城找徐爱云,了解了润叶与向前事;二是他在回来的路上恰巧知道扩大自留地的事,于是给少安下了个套。本章第一部分少不得先介绍福堂对于二人事情的心理活动,节奏较慢。情节有五,但主线只有一条;福堂进城这一条线分别串起来孙玉亭、徐国强、顾养民等数人,以在县医院与爱云对话最为详尽生动,福堂其人心思毕现。


扩展资料: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位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从小处着眼,作者刻画出一个个普通人物平凡的人生旅程,衬托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反映人们的思想,给人以亲近,给人以启迪。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我认为孙少平这个人物是全篇文字的主线,通过他的成长和成熟的经历,展现给大家面前的是那个时代整整一代人对生活的憧憬与无奈。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贫穷曾让许多有理想的人们意志消亡,可在逆境中人们的自卑与懦弱我们没有理由去嘲笑它,相反我们要用另外一种眼光去学会欣赏。那种战胜自我,重塑信心的渴望中所表现出自卑里的坚强让我敬畏,因为那也是一种精神。战胜困难,摆脱束缚,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的体会生活中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学会生活,懂得珍惜,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一种警醒。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正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他认识到了平凡,也选择了平凡。当我费力的打开第一页的时候,就被一个雨雪描写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系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雪花,正纷纷玲玲的飘洒着…”我喜欢景物描写,给人美的享受,这可能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受,春天到夏天,夏天到秋天,秋天到冬天,冬天又到春天,过度的非常自然,跨越了近10年的季节变化,相同的季节不同的手法描写,让我大览宏图。最让我赏识的是,从这些平凡人的故事中,作者给我们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们怎么去生活,和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和思考,书中多次提到对人生的赣台,这可能是这本书的深邃所在,也是这本书的精华。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这是一个喧嚣浮躁、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公,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每一个正在虚度生命的人们都该读《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珍惜。其中穿插两个字交错复杂的爱情故事。孙少平是幸福的,因为有田晓霞的出现。即使他们最终不能到一起,他们都是幸福的。这也是孙少平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一点,他遇到了田晓霞。然而,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对于很多人来说,孙少平的爱情是让人羡慕的。少安是平凡世界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我是这么认为的。真的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到了极致。我甚至感觉少安就是身边的某一位人。他小时候因为

第一次参加模联,作为mpc求前辈指教, 然后是共同社,谁能跟我说说这个社的主要风格 立场观点那些,

第一次参加模联,作为mpc求前辈指教,n然后是共同社,谁能跟我说说这个社的主要风格 立场观点那些,还有方法注意事项之类的,谢谢!
我刚刚参加完模联回来。很幸运和你一样是在共同社!我记得当时主席和我们讲了很多MPC什么啊要做好Role play.既然我们是共同社,要知道共同社是日本的一个主要通讯社,写出来的文章简讯报道之类主要读者是日本人民,所以我们的立场是要站在这个角度去写的。写作风格会比较尖锐一些,(记得我当时被主席批评说写的不够尖锐QAQ,德新社也是这样)。关于共同社所报道的文章,我在网上找了好久都没有看到几篇,网站又得订阅什么的,所以作为共同社记者对写作的要领只能自己在日后的会议中慢慢领会。
对于方法,媒体记者报道时有个原则,假话绝对不说,真话说一半,多玩玩文字游戏。其实代表们每天开会时最怕的就是自己无意间的言论被媒体记者揪住了然后开始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一系列炮轰。我们每天下午有新闻发布会,这时候就是MpC的秀场了,开始问问题吧,又追问机会尽量追问,得到的信息都是对你晚上写新闻稿很有帮助的。话说新闻稿,百分之三十是阐述事实,百分之七十是你自己写的话,作为通讯社立场那就是社论,代表共同社去谈谈对某个议题的看法,对未来会议的发展趋势作个预计,等等。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和你所在会场的日本代表打好关系,让他尽量多发言,他的观点你都可以写进新闻稿,“日本代表认为。。。。”诸如此类言论。因为日本是亚洲的一个发达国家,所以还是挺有说话权力的。有时候你也可以写写“站在亚洲的角度来看。。。”也可以从和日本有何利益来谈起。这些都是不错的切入点。我们媒体记者是没有动议附议的权力的,在会场上还是要认真做好笔记,注意听日本或者和日本有关国家代表的发言。如果是亚洲,那就多听听中国啊新加坡啊什么的,如果是发达国家那就多听听美国啊之类的。
注意的是,既然是日本共同社的记者代表,那在你的新闻稿件里就不要出现什么中国有句古话BlaBla。。日方代表认为。。这是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特有的口吻,用日本共同社记者的话说出来就不太合适。记得啊,认清楚自己的立场,不要自己写出来的东东反而与本国所持立场相驰,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是要放在报纸上的,所以一定要认真多修改多读几遍以防出错。关于模联MPC,其实还是一个挺不错的席位,希望你好好揣摩思考下共同社 会怎么看待你们会场上谈论的问题?从这边去想问题不太大。希望有个愉快的模联之旅!如果有需要可以用新浪微博搜索我的id,里面有一些我写过的文章(学术有点渣)。。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追问哦~很乐意为你解答的!

关于历史的一句话理解,急!!!!!!!!!!!!

在二战后,雅尔塔会议决定战胜国对德国进行分区占领和民主化改造的意思?是不是说战胜国均分德国,德国灭亡了?
为了惩治战败的德国,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二战还未结束时就主张分割德国。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他们又都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一致同意由美英法苏四大国军队分区占领德国。由于在战后战时大国合作逐
渐走向分裂,并导致美苏之间爆发“冷战”,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使德国的分区占领格
局演变成德国的分裂局面。美英法和苏联为了分别控制西占区、东占区,各自都在本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
利益的政策,逐渐将两个占领区发展成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并最后成立了两个国家。德国的被分裂
,是大国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 * *
德国在二战后为什么被分裂成两个国家,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原因是因为德国法西斯发动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是法西斯酿成的后果。就其外部因素来讲,则是由于以美苏为首的大国战时合作政策在战后逐渐走向
对抗并导致“冷战”的产物,是外部力量施加于德国的结果。本文主要论述美苏从合作到对抗、最后导致“冷
战”的爆发及如何导致德国的分裂,探析大国之间的政治斗争给一个民族带来了怎样的历史命运。

战胜国对挑起战争的战败国进行惩治,防止其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这是完全应该的情理之中的举措。德
国在本世纪挑起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两度把人类拖入世界大战的旋涡,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无法估
量的损失,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毁灭了人类的数千年文明。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两次世界大战中的
战胜国都对德国采取了严厉的处置措施。在这些措施中,都涉及到要求肢解和分割德国的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协约国为了惩罚战败国,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召开了和会。法国为了
从经济上和军事上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立自己的欧洲霸主地位,提出了一个肢解德国的方案,坚决要求从
德国版图上夺回莱因河左岸地区,以莱因河为界建立一个在法国保护下的莱因共和国,并在南部建立一个独立
的巴伐利亚共和国。英国为了继续保持在欧洲的霸主地位,害怕法国强大,希望德国保持一定的实力同法国抗
衡,坚决反对法国的方案。法国肢解德国的计划没有实现。经过讨价还价,英法美意日等27国制订了对德和
约条款,即《凡尔赛和约》。和会主席、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把和约文本交给德国外长布罗克多夫——兰曹时说
:“清算的时刻来到了,你们向我们求和平,我们乐意给予你们和平。”〔①〕然而,这是一副怎样的和平画
面呢?和约并没有触动德国原来的政治结构,发动战争的军官团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战争罪犯没有受到惩
罚,威廉二世避居荷兰,兴登堡反而成了民族英雄,后来还当上了德国总统。和约只是从经济上对德国进行罪
恶的掠夺,要求德国承担全部的战争责任,并规定了德国受奴役、受掠夺的地位。大量土地被割让、巨额的战
争赔款、严格的军事限制,像一副沉重的十字架压在德国人民的头上。《凡尔赛和约》的实施,不仅极大地刺
伤了德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在经济、政治上给新生的魏玛共和国带来了不安定的因素。《凡尔赛和约》不
但没有起到制裁德国再次成为战争策源地的作用,反而使德国酿成了仇视战胜国、仇视民主的情绪,为法西斯
兴起提供了土壤。从这个意义上说,《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制裁,实际上在德国种下了一颗复仇的种子,导
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策源地的形成。应该说,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的制裁措施是失败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如何惩治战败的德国,鉴于一战后制裁德国失败的教训,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
战争还未结束之前就在积极考虑这个问题。惩罚和处置德国的原则是在战时三次三国首脑会议上逐步确立的。
除了目的旨在铲除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而规定的一些严厉处置德国的政治、经济原则和措施,以及规定
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和向邻国割让或转让部分土地外,三次首脑会议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分割德
国。
在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就如何处置德国
分别陈述了各自的意见。罗斯福表示要从德国人思想上清除“帝国(Reich)这个观念的痕迹。斯大林认为,仅
仅将“帝国”这个词去掉还不够,必须使“帝国”本身永远无力再把世界拖入战争,并强调仅仅依靠管制德国
和解除德国武装的措施,还不足以防止德国帝国主义的复活,必须采取分割德国等更严厉的手段。为防止德国
再度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战争策源地,三巨头一致赞同分割德国。罗斯福提出了把德国分为5个部分的方案。
这5个部分是:普鲁士、汉诺威和德国西北地区、萨克森和莱比锡地区、黑森—达姆施塔特及黑森—卡塞尔和
莱因河南部地区、巴伐利亚及巴登和符腾堡地区。他建议这5个部分应当各自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基尔运河
区和汉堡地区、鲁尔和萨尔地区也要从德国分割出来,置于联合国的管辖之下,使德意志帝国再也不能威胁欧
洲和世界的和平〔②〕。丘吉尔从维持欧洲的均势政策出发,不希望在欧洲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他
建议把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去,把德国南部的各邦,包括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帕拉齐纳特分离出去,与
奥地利、匈牙利等中欧多瑙河沿岸国家组成一个多瑙河联邦。斯大林认为丘吉尔意在为英国争夺更多的地盘,
并把苏联同西欧隔离开来,借以孤立苏联,明确表示反对丘吉尔的方案。他说,既然决定分割德国,就不应该
成立新的联邦;匈牙利和奥地利应该各自独立,“一个多瑙河联邦是存在不下去的”〔③〕。斯大林态度谨慎
,没有提出具体的分割方案,他反而担心把德国分成若干个国家后会完全落入美英的控制之下,对苏联不利,
因此也没有完全支持罗斯福的方案。如何分割德国,德黑兰会议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在1945年2月召
开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国仍原则上主张分割德国,并各自继续陈述了类似于在德黑兰会议上提出的分割德国的
意见。罗斯福为使美国能控制中欧,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主张在德国实行“非中央集权化”,仍主张把德国分
成5个或7个国家。丘吉尔“害怕一个统一的德国的力量”〔④〕,仍提出把普鲁士从德国分割出去。斯大林
从苏联的安全考虑,希望在欧洲建立一个“强大的波兰”,也同意分割德国的意见,并建议把分割德国列入无
条件投降条款。然而,在战争临近结束时,苏联放弃了分割德国的计划〔⑤〕。对德国领土究竟如何处置,会
议未作最后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雅尔塔会议一致决定,先由三国军队占领德国,并同意法国也参加对德国的
占领。会议最后达成了把德国分成4个占领区的协议:苏联占领德国东部、英国占领德国西北部、法国占领德
国西部、美国占领德国西南部。柏林由各国派军队共同占领。会议决定“成立一个中央管制委员会执行互相协
调的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这个委员会由三国的总司令组成,地点设在柏林。”〔⑥〕在1945年7月召开
的波茨坦会议上,三国首脑从各国利益出发,都放弃了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意分割德国的原则。美英认为,分割
德国不如用占领和控制的方法对自己有利。苏联也持同样的看法,认为分割德国对自己也不一定有利。这样,
三国首脑一致同意占领和控制德国。
尽管三国首脑会议在战后处置德国、波兰边界、美英和苏联等国军队对被解放的国家的占领及分界线的划
分等问题上达成了协议,目的是通过惩治战败国、划分彼此的势力范围,继续维护战后三大国的合作,进而维
护战后的世界和平。然而,正是这种势力范围的安排和划分,导致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出现。这种情况在德
国问题上体现最为明显。雅尔塔会议后,苏美英法四国军队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各自撤回到自己的占领区
。四国分区占领和控制德国,实际上是在德国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为德国的分裂埋下了祸根。

当然,分区占领德国也不一定意味着德国就会被分裂。如果三大国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继续保持战时的合作
政策,德国的分裂局面也许就不会出现。然而,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三大国的战时合作逐渐走向分裂,
以致最后发生冲突,爆发了美苏之间的“冷战”,而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冷战”的爆发,使德
国的分区占领格局最终导致德国的分裂局面。探讨德国为何被分裂,首先要分析美苏是怎样从合作走向对抗,
最终走上“冷战”的道路。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是由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逐渐接近胜利,三大国赖以结盟的基础——共同的敌人法
西斯逐渐消灭了,战时突出的军事问题日益让位于政治问题。美苏两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只是由于
在二战中双方面临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共同威胁而结成了联盟。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
制度方面的对立问题就突现出来了。在如何处置战败国、安排战后世界和平等问题上,它们都从本国的利益出
发,提出各自的要求和主张,这样必然导致摩擦和对抗的发生。而且,这种对抗也推行到各自占领的国家和地
区。斯大林曾于1945年4月对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说:“这次战争和以往战争不同,谁解放的领土,谁
就把自己的社会制度推行到他们军队所到之处,绝不可能不是这样。”〔⑦〕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除了社会制度不一样,也是由于美苏在战后的不同战略构想所致。美国依仗在二战
中经济军事实力的膨胀,制定了称霸世界、充当世界领导者角色的战略目标。早在1941年初,美国《时代
》、《生活》杂志的老板亨利·卢斯抛出了《美国世纪》一文,宣称“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他要美国人
认清“领导的全部机会都属于我们”,“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建立美国在世界的统治地位〔⑧〕。美国总统
罗斯福认为,二战使美国有可能像拿破仑战争之后的英国,成为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超过其他国家的头号
强国,这是美国半个世纪以来实现美国领导世界宏图的又一次大好机会。苏联因遭受战争创伤,经济军事力量
远远不及美国,其战后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增强军事力量,确保国家的安全。苏联在东欧扶持建立亲
苏的共产党政权,一方面固然也是为了壮大社会主义力量,同时另一方面更多地是为了考虑苏联自身的安全,
如建立亲苏的波兰政权,目的是将波兰作为防止西方国家入侵苏联的一个屏障。苏联希望控制东德,也是出于
这一目的。美苏各自的战略构想在付诸实施时,必然要发生碰撞。美国的统治者及其谋士们、尤其是杜鲁门及
其幕僚们认为,苏联是在乘机大肆扩张共产主义,是对美国世界霸权战略的威胁,要求对苏联采取不合作的强
硬立场。
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也与罗斯福的逝世和杜鲁门上台有关。按照罗斯福对战后世界和平安排的构想,实
施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还是应通过“大国合作”政策来实现。苏联斯大林也多次表示了继续合作的愿望。在
罗斯福看来,只有维持战时的盟国合作,通过合作来控制苏联和英国,使美国充当合作的盟主,才能实现美国
称霸的目的。为此,罗斯福及其谋士们以“大国合作”政策为基础,设计了战后世界蓝图,如建立联合国,成
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及关贸总协定,都是这一世界蓝图的组成部分。他企图通过美国控制这些组织
,通过和平方式,在政治和经济上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然而,罗斯福在其“世界蓝图”还没有实现之时,于
雅尔塔会议结束之后不久便撒手人寰。杜鲁门继任总统后就开始大幅度调整对苏联的方针,迅速地改变了罗斯
福的“大国合作”政策,美苏之间矛盾日趋恶化。例如,在罗马尼亚政府和波兰临时政府的组成问题上,双方
态度各执一端,尖锐对立;在波茨坦会议上,三巨头围绕如何处置德国、德国的赔偿、波兰疆界、对意大利及
法西斯附庸国的政策等问题上,争吵十分激烈,远没有前两次三国首脑会议那种商讨的和谐气氛。为了实现美
国全球霸权战略需要,美国制定了遏制苏联的强硬政策,并将美苏关系推向“冷战”的轨道。
美国迅速改变与苏联的合作政策,这一方面也不能否认是杜鲁门与罗斯福在个人性格和气质上存在差异所
致。杜鲁门傲气十足,加之他上台后德日法西斯先后投降,西欧各国及苏联均遭受严重削弱,而美国又握有原
子弹,因而更加不可一世。同时另一方面,苏联也没有按照美国的愿望俯首帖耳,听从美国的摆布。美国用贷
款诱使苏联上钩的阴谋也没有得逞。在组建联合国过程中,苏联和美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就有过激烈的冲突,
并经常发生争吵。苏联虽然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但拒绝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个机构。显
然,苏联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不愿受美国的控制,并向美国的霸权提出了挑战,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形成
了对峙局面。杜鲁门及其幕僚们认为,苏联为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和安全的外交战略,是苏联在扩张共产
主义,因而视苏联为美国争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为实现争霸世界的目的,美国应把苏联看作是对手而不是伙伴
,必须运用各种对抗力量,包括通过援助手段来调整与西欧盟国及德日的关系,培植反苏力量,在欧洲及世界
其他地区对苏联扩张势力加以遏制。基于这一考虑,杜鲁门政府制定了遏制苏联、通过援助盟友及建立各种政
治军事集团、重点控制欧洲、进而称霸世界的进攻型战略。实行“冷战”是其遏制苏联采取的一种主要方式。
美国借助于1946年3月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发表的攻击苏联进行扩张威胁的“铁幕”演说,向苏联发出了
“冷战”信号。在此之后,杜鲁门排斥反对与苏联对抗和孤立主义两股势力,于1947年3月向美国国会发
表了一篇演说,大肆渲染美苏对抗,施放反苏烟幕。这篇演说咨文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随后,美国又
抛出了“马歇尔计划”,也称“欧洲复兴方案”。该计划通过有条件援助西欧,把西欧变为倾销美国商品和资
本输出的场所,借“复兴欧洲”为名,乘西欧之危,给困顿不堪的西欧经济“输血”,达到控制西欧、遏制苏
联的目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构成了美国对外扩张政策、遏制苏联的基础。

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而“复兴欧洲”的重点是在西德。美国国会在审议“欧洲复兴计划”
的议案时,一位众议员一针见血地指出,议案完全是一种复活德国的愿望引起的;密执安州众议员乔治·萨道
斯基说:“要是没有德国,也就谈不到有什么欧洲复兴计划”〔⑨〕。复兴德国,是美国在改变了其控制德国
政策、使德国成为一个农业国的“摩根索计划”之后,在对外政策上一项重要内容和转折点,也是“杜鲁门主
义”的具体实施。杜鲁门指出:“我们打算使德国能够成长为一个体面的国家,并在文明世界中占有它的位置
。”〔⑩〕
美国为了从经济上复兴德国,首先破坏了三国首脑会议确定的德国赔偿原则,停止了苏联在美占区应得的
赔偿。1946年5月3日,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美国代表克莱将军宣布:“除了先前已经预支作为赔偿的工厂
外,将不再从美占区提供赔偿。”〔①①〕这一规定使苏联从西占区获得赔偿的要求不能完全得到实现,从而
在赔偿问题上导致美苏在对德政策问题上的第一次冲突,也是美苏在德国问题上“冷战”的开始。其次是致力
于统一西占区的经济。1946年7月20日,美英决定合并两个占领区,美国代表在盟国管制委员会正式提
出合并占领区的建议。1947年1月1日,美英正式合并两国占领区,并签署了《德国美占区和英占区经济
合并协定》,根据协定成立了双占区行政管制机构。5月29日,美英签订了《改组双占区经济机构的协定》
,并根据协定成立“联合经济区”,以及经济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机构。经济委员会起着议
会作用,并有某些立法权。1948年2月,法国同意将其占领区合并,共同成立“三占区”。停止在美占领
区支付苏联的赔偿和合并西方三个占领区,是标志美国改变了美苏的合作关系政策、实行“冷战”和导致德国
分裂的重要步骤。
针对美国复兴西德的计划,苏联莫洛托夫在1946年7月10日巴黎外长会议上也提出了“复兴德国”
的口号,强调要把德国改造成为一个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国家。与美国“经济统一”相反,苏联提出首先实行“
政治统一”,建立一个全德中央政府。针对西方合并占领区,苏占区军事代表于1947年2月25日发表声
明,指出美英占领区的合并,“并不只是经济性质,也是政治性质”,“双占区的协定可能对德国的未来政治
产生严重的后果”〔①②〕。
从1947年开始,美苏之间的“冷战”日益激烈。3月10日至2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美英法苏四国
外长会议,全面讨论德国问题,中心议题是德国的政治统一和政治制度。苏联莫洛托夫认为,“德国应成为一
个统一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设有两院组成德国国会和全德政府的民主共和国”〔①③〕,建议在柏林成立德
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实现德国的政治统一。美国的乔治·马歇尔坚持地方分权的原则,建议实行联邦制,并强
调德国的“经济统一”是成立德国政府的基础。莫洛托夫指责双占区违背了德国“经济统一”的原则,实际上
造成了德国的分裂。由于双方在政治、经济上处置德国的观点尖锐对立,在德国统一问题上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美英法和苏联在各自占领区内的军事管制机构是该占领区的最高权力机构,只对本国政府负责,因而
以执行本国政策为主。而美英法和苏联的社会制度不同,它们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不同的政治制度、意识形
态和价值观念。虽然盟国管制委员会规定涉及到整个德国问题要由四国共同研究处理,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各
自为政。对三国首脑会议一致通过的处置德国的政策和盟国管制委员会通过的决议,它们都各自从本国政策和
利益出发,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并在各自占领区内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经济和政治实体,走上了不同的
道路,最后导致德国的分裂。
从1948年2月开始,美英法等西方六国在伦敦召开外长会议,史称“伦敦六国外长会议”。会议筹划
成立西德国家,并着手探讨西德国家的政治结构�①④〕,并希望三国占领当局尽早召开西占区各州总理会议
,授权他们召开制宪会议和制定宪法。针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攻势,苏联也采取了反击措施。1948年2月
,苏联禁止西方代表前往柏林苏管区出席德国人的政治集会。为抗议美英改组的双占区经济委员会,苏联驻军
于2月23日发布命令,宣布改组苏占区经济委员会。新改组的经济委员会由德国统一社会党重要成员担任,
是苏占区最高立法、行政和执行机关。3月20日,苏联代表在盟国管制委员会上要求了解六国伦敦会议全部
协议遭到拒绝后,当即遣责西方国家阻挠四国管制工作,并宣布退出管制委员会,四国管制机构从此宣告结束
。随后,西占区和东占区各自实行币制改革,并在币制改革问题上引发冲突。
西占区从实行币制改革时起,就断绝了与苏占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苏联认为,西占区实行的经济政策违背
了波茨坦协议,是分裂德国的一个重要步骤。为表示抗议,苏联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大柏林在苏联占领区内
,经济上为苏占区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苏占区居民和该区经济利益,防止对苏占区货币流通的破坏”,决
定对西方国家进入柏林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①⑤〕。苏联切断了西柏林和西德之间的陆上、水上交通,
并停止向柏林供应煤和电。苏联封锁的目的是企图将西方三国赶出柏林,克莱将军发布命令道:“我们不离开
柏林,我们将坚守柏林。虽然我们不知道怎样解决目前的问题,但我相信,美国人民将不会让德国人民挨饿。
”〔①⑥〕面对苏联的封锁,美英在贸易上也对苏占区采取了反封锁措施。“柏林封锁事件”导致“第一次柏
林危机”的发生,双方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冷战”骤然升级。从此,“冷战”在德国无休止的进行,柏林成
为德国、欧洲和世界矛盾斗争的焦点,成为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以及战后雅尔塔格局
形成的重要标志。
“第一次柏林危机”虽然最后通过外交谈判得以解决,但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局面却无法挽回。在“柏林危
机”期间,西占区、东占区各自加紧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成立西、东德国家。
1948年7月1日,西方三国军事长官召集西占区11个州的总理在法兰克福开会,讨论成立西德国家
事宜,向与会者散发了“关于宪法决定的声明”、“宪法生效后军事长官权限的声明”、“关于改组州议会的
声明”等三个文件。这些文件就西占区将来的发展“阐明了基本思想,并为将来西德的国家机构及其职权范围
定下了基本方针”〔①⑦〕。人们称这三个“法兰克福文件”为“联邦共和国的出生证”〔①⑧〕。会议就成
立西德国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各州总理对在西部建立一个德意志国家抱着极其谨慎小心的态度,害怕这
一行动将导致德国永久分裂。然而,他们又不能违背占领者的意愿。他们认为,要“尽力避免将国家性质赋予
即将建立的组织机构”〔①⑨〕,不同意召开由全民直接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不同意将通过的宪法交全民投
票批准。经过与占领当局磋商,最后达成了妥协,即将成立的西德国家定为临时性质,改宪法为《基本法》,
不召开国民会议,同意成立一个议会委员会,代表由州议会选举产生,通过的决议不交全民表决,但必须提交
州议会批准。随后,在西方占领当局的筹划下,成立了议会机构——西德议会委员会,并制定通过了宪法——
《基本法》。1949年9月20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在西占区筹建西德国家的同时,苏占区也
积极筹建东德国家。1948年3月,苏占区成立了“德国人民委员会”,作为临时常设代表机构。1949
年5月,新成立的“德国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这部宪法和西德《基本法》前言一
样,明确要求成为全德的模式,不希望德国永久分裂。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德国是一个不可分裂的国家”
。10月7日,临时人民议院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从此,在德国的土地上分裂成两个国家。“两个德国的成立并不是德国人民的意愿,它首先是占领国的意
志。”〔②⑩〕西方盟国和苏联都想在“不能把整个德国并入他们的势力范围,起码也要确保他们已占领的那
部分,以加强各自的国防力量、经济制度和潜在的实力,来削弱对方”〔②①〕。德国的分裂,是大国的意志
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完全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注释:
① ②⑩ ②① 迪特尔·拉夫:《德意志史》(Diether Raff,DeutscheGeschichte,Vom Alten Reich
zur Zweiten Republik),慕尼黑1985年版,第239、345、345页。
② 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中译版,第443页。
③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5卷,商务印书馆1975年中译版,第613页。
④ 丘吉尔语,引自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4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86年中译版,第116页。
⑤ 卡尔·勒梅尔编:《德国概况,联邦德国》,Lexikothek出版社1980年版,第43页。
⑥ 萨纳柯耶夫等编:《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会议文件集》,三联书店1978年中译版,第244页。
⑦ 引自沃尔特·拉弗贝:《美国、俄国与冷战(1945—1990)》,纽约1991年版,第13页。
⑧ 引自《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53页。
⑨ M.贝科威茨等著:《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商务印书馆1979年中译版,第41页。
⑩ 小查尔斯·米:《在波茨坦的会晤》,三联书店1978年中译版,第19页。
①① 卢修斯·克莱:《对德决策》,格林沃德出版社1970年版,第122页。
①② 冯·奥彭:《有关占领德国的文件(1945—1954)》,伦敦1955年版,第211—212页。
①③ 莫洛托夫:《对外政策问题》,中译版,第348页。
①④ ①⑥ 约恩·H.巴克尔:《克莱将军的德意志岁月—联邦德国之路,1945—1949》(Jo
hn H.Backer,Diedeutschen Jahre des GeneralsClay,Der Weg zur Bundesrepublik,1945—1949),
慕尼黑1983年版,第255、274页。
①⑤ 费尔迪南德·马代:《柏林问题的演变》,柏林1972年版,第35页。
①⑦ 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第1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3年版,第156页。
①⑧ J.K.索丹:《德国问题(1945—1973)》,伦敦1975年版,第126页。
①⑨ 科佩尔·S.平森:《德国现代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译版,第740页。
其实不是那个意思,
苏联和美国各在占领区实行有限民主自治.德国被分成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东德和西德.东德属于共产主义,西德实行资本主义.中间隔着柏林墙.

如同现在的韩国和朝鲜,中间隔着38线.

后来苏联没落,两德重新统一.
分区占领就是苏联与美国平分德国,而民主化改造则是对德国残余的法西斯势力及其右派改造,是世界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正如日本的民主进程一样。
二战刚结束,可以说德国名存实亡,因为受到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
现在就不一样了啊,现在的德国民主化进程高,不受他国控制,这是经济实力提高的结果。
二战后 纳粹政府倒台
盟军和苏军以柏林为界 将德国一分为二
西部由盟军管制(联邦德国) 东部由苏联接管(民主德国)
随着冷战的开始 德国成为东西方较量的桥头堡 成为了欧洲最危险的地段
苏联解体 柏林墙被推倒 东西德统一
是把德国分成2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一部分由社会主义的苏联控制,实行2种制度,变相的成为殖民地了
现在的德国在苏联解体后重新统一,大概在1991年
文章标题: 第一参加模联,会场是历史场的波茨坦会议,十天后开始,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少,有什么能推荐的书籍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624.html

[第一参加模联,会场是历史场的波茨坦会议,十天后开始,对这段历史了解较少,有什么能推荐的书籍吗]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