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古代大臣被安上了谋反罪,要怎么做才能尽量活下来

时间: 2022-06-19 08:01:0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0次

古代大臣被安上了谋反罪,要怎么做才能尽量活下来

古代起兵造反是怎么处罚?凌迟还是斩首?

古代起兵造反是怎么处罚?凌迟还是斩首?熙宁)八年,沂州民朱唐告前余姚主簿李逢谋反。提点刑狱王庭筠言其无迹,但谤讟,语涉指斥及妄说休咎,请编配。帝疑之,遣御史台推直官蹇周辅劾治。中书以庭筠所奏不当,并劾之。庭筠惧,自缢死。逢辞连宗室秀州团练使世居、医官刘育等、河中府观察推官徐革,诏捕系台狱,命中丞邓绾、同知谏院范百禄与御史徐禧杂治。狱具,赐世居死,李逢、刘育及徐革并凌迟处死,将作监主簿张靖、武进士郝士宣皆腰斩,司天监学生秦彪、百姓李士宁杖脊,并湖南编管。余连逮者追官落职。世居子孙贷死除名,削属籍。旧勘鞫官吏并劾罪。
《宋史·刑法志》记载的一次判处“凌迟”的案件。回头看看《唐律疏议》记载的有关谋反的罪名:
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男夫年八十及笃疾、妇人年六十及废疾者并免;余条妇人应缘坐者,准此。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
再看《金史》记载的:
甲戌,遣引进使高植、刑部郎中海狗分道监视所获盗贼,并凌迟处死,或锯灼去皮截手足。仍戒屯戍千户谋克等,后有获者,并处死,总管府官亦决罚。

及迁中都,道中以蒲家为西京留守。西京兵马完颜谟卢瓦与蒲家有旧,同在西京,遂相往来。蒲家尝以玉带遗之。蒲家称谟卢瓦骁勇不减尉迟敬德。编修官圆福奴之妻与蒲家姻戚,圆福奴尝戒蒲家曰:“大王名太彰著,宜少谦晦。”蒲家心知海陵忌之,尝召日者问休咎。家奴喝里知海陵疑蒲家,乃上变告之,言与谟卢瓦等谋反,尝召日者问天命。御史大夫高桢、刑部侍郎耶律慎须吕就西京鞫之,无状。海陵怒,使使者往械蒲家等至中都,不复究问,斩之于市。谟卢瓦、圆福奴并日者皆凌迟处死。
来看看盗贼在《唐律疏议》里面的判决:
诸盗大祀神御之物者,流二千五百里。谓供神御者,帷帐几杖亦同。其拟供神御,谓营造未成者。
诸盗禁兵器者,徒二年;甲、弩者,流二千里。若盗罪轻,同私有法。盗余兵器及旌旗、幡帜者,杖九十。若盗守卫宫殿兵器者,各加一等。即在军及宿卫相盗,还充官用者,各减二等。

不得财徒二年;一尺徒三年,二疋加一等;十疋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杀伤奴婢亦同。虽非财主,但因盗杀伤,皆是。其持仗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五疋,绞;伤人者,斩。
再看《明史》的记载:
十五年,御史刘良卿言:“律例:‘私茶出境与关隘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盖西陲藩篱,莫切於诸番。番人恃茶以生,故严法以禁之,易马以酬之,以制番人之死命,壮中国之藩篱,断匈奴之右臂,非可以常法论也。洪武初例,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弘治中,召商中茶,或以备振,或以储边,然未尝禁内地之民使不得食茶也。今减通番之罪,止於充军。禁内地之茶,使不得食,又使商私课茶,悉聚於三茶马司。夫茶司与番为邻,私贩易通,而禁复严於内郡,是驱民为私贩而授之资也。

洪武时,有告谋反者勘问不实,刑部言当抵罪。帝以问秦裕伯。对曰:“元时若此者罪止杖一百,盖以开来告之路也。”帝曰:“奸徒不抵,善人被诬者多矣。自今告谋反不实者,抵罪。”学正孙询讦税使孙必贵为胡党,又讦元参政黎铭常自称老豪杰,谤讪朝廷。帝以告讦非儒者所为,置不问。永乐间定制,诬三四人杖徒,五六人流三千里,十人以上者凌迟,家属徙化外。
至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昧爽,自朝房至勋戚大臣门,各有匿名书一帙,名曰《续忧危竑议》,言贵妃与大学士朱赓,戎政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千户王名世、王承恩等相结,谋易太子,其言益妄诞不经。矩获之以闻,大学士赓奏亦入。帝大怒,敕矩及锦衣卫大索,必得造妖书者。时大狱猝发,缉校交错都下,以风影捕系,所株连甚众。之桢欲陷锦衣指挥周嘉庆,首辅沈一贯欲陷次辅沈鲤、侍郎郭正域,俱使人属矩。矩正色拒之。已而百户蒋臣捕皦生光至。生光者,京师无赖人也,尝伪作富商包继志诗,有“郑主乘黄屋”之句,以胁国泰及继志金,故人疑而捕之。酷讯不承,妻妾子弟皆掠治无完肤。矩心念生光即冤,然前罪已当死,且狱无主名,上必怒甚,恐辗转攀累无已。礼部侍郎李廷机亦以生光前诗与妖书词合。乃具狱,生光坐凌迟死。鲤、正域、嘉庆及株连者,皆赖矩得全。
宋朝“凌迟”刑的持续扩张,但同样地王权拒绝更改刑律,因此《宋刑统》仍然不见“凌迟”的名目。首先,它是遵循人类宗教的牺牲教义,用以对抗流血叛乱的紧急措施。宋真宗诏令禁止大臣杨守珍支解叛乱者。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爆发党派之争,除了凌迟,腰斩也成为当时经常使用的刑罚。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指出,大臣用这些刑罚吓阻想要谋取皇位的官吏。南宋时期,凌迟的刑罚愈来愈多,但也有官吏反对,例如陆游的陈情奏表,我在后文仍有描述。我认为:用于惩治叛国罪中的叛变、共谋,仍属有限,这是可能的情况。元朝也正式将“凌迟”明定为刑法的一种死刑。其次的重点是,他们将它视为蛮族对汉人宣扬威权的工具,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元朝法律和南宋末年一样,将凌迟予以合法化。元朝初年,凌迟不再成为暴动镇压、危险宗派的一种极端手段,而成为特殊犯罪的常见刑罚。凌迟,从宋朝编入法典一直到1905年清朝废除为止,主要用来惩罚三大类的犯罪: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
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
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第一类和第三类仅是将古代的肢解之刑予以合法化,附带一提,相当接近欧洲的犯罪惩罚:在法国,谋害君主之罪,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帮派首领须遭受轮刑;在英国,他们采用裂体之刑,和中国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公开行刑、支解,一直实行到十八世纪为止。
中国人有加重刑罚的特质。
首先,第一个特质是君权与父权的同义化。尊亲属如同他们王国中的皇帝一般,是受到保护的,妻妾、子女、仆人是臣民,有共谋权位的倾向。在西方,弑亲罪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是还不到惩罚谋害君主之罪的程度。唯有中国人,将独创的方法发扬光大,以平亲属之间的叛乱。
第二项特质是“凌迟”的宣判株连三族,亦即所有父系与母系的尊亲属!甚且,有更荒谬之处,叛乱大都个人所为,但宣判时却视为家族之罪。尽管只有朱元璋有意推行这项法则,大力清除公职官员;但是不要忘了,他的儿子永乐曾屠杀忠于前任建文帝的方孝孺,以及株连他的家族超过八百人。后来,“三族”法不再是株连尊亲属的死罪,而改为放逐。清朝的时候,只有成年的儿子会被放逐,时间长短不定。清朝延续明朝的法律,不过刑罚有减轻,包括第一大类的谋逆君主之罪。因此,文字狱案件经常判处凌迟刑罚,不过任何罪犯都不至于如戴名世等人,真正地遭受支解之刑,他们所犯之罪可以改为斩首或赐死。相反地,其他伦常之罪、凶残与不人道之罪等两大类犯罪,尤其是强盗罪,则会处以凌迟之刑,一直施行到清朝末年刑法改革废除为止。
凌迟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各种残酷的刑罚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原来写作“陵迟”,本意指山丘的缓延的斜坡。荀子说:“三尺之岸,而虚车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车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为有平缓的斜坡,车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顶。后世将陵迟用作刑罚的名称,仅取它的缓慢之义,即是说以很慢的速度把人处死。而要体现这种“慢”的意图,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尽,才剖腹断首,使犯人毕命。所以,凌迟也叫脔割、剐、寸磔等,所谓“千刀万剐”指的就是凌迟。
这种把活人零刀割死的作法早就有了。宋后废帝刘昱曾亲手将人脔割。北齐文宣帝高洋也常常用脔割的手段来杀人。唐中期安史之乱时,颜杲卿抗击安禄山兵败被俘,与袁履谦等人同时被零割。但将凌迟作为正式的刑罚,人们大多认为始于五代。陆游说:“五季多故,以常法为不足,于是始于法外特置凌迟一条。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但在五代时,已有人意识到凌迟之刑过于残酷,主张废弃不用,如后晋开运三年(946),窦俨奏称死刑宜只保留斩、绞二种,而“以短刀脔割人肌肤者”,应当禁止。后晋出帝石重贵准奏,不再使用凌迟之刑。
北宋开国之初,力纠五代弊政,仍然禁止凌迟之刑。宋太祖时颁行的《刑统》,规定重罪应使用斩或绞,没有凌迟。宋真宗时,内宦杨守珍巡察陕西,督捕盗贼,捕获贼首数人,他请示朝廷,拟将他们陵迟处死,用以惩戒凶恶的人。真宗下诏,命令将俘虏转送有司衙门依法论处,不准使用凌迟。到了神宗熙宁、元丰年间,才正式将凌迟列为死刑之一。《通考·刑制考》说:“凌迟之法,昭陵(宋仁宗陵号)以前,虽凶强杀人之盗,亦未尝轻用,熙丰间诏狱繁兴,口语狂悖者,皆遭此刑。”如熙宁八年(1075),沂州百姓朱唐告越州余姚县主簿谋反,李逢在被捕后受审时,供词中又牵连了秀州团练使世居和医官刘育等,朝廷诏令有司审理此案,结果,李逢、刘育和河中府观察推官徐革都被凌迟处死。到了南宋,《庆元条法事例》更明确地把凌迟和斩、绞同列为死刑名目,这样的规定一直延续到明清。
凌迟在宋代通称为剐。景德年间,御史台曾审问杀人贼犯,定案之后,知杂王随请“脔剐之”。“剐”字原作“呙”即“骨”字去了“月”(肉),其形状也像人的头颅骨。《说文解字》解释说,其以为“剔人肉,置其骨”,这正是零刀割人的意思。“剐”又作“卨”,明朱国帧《通幢小品》卷十八“字义字起”一节云:“贞元中,宣武兵变,执城将卨之”。并注解说,卨,即“剐”字也。可见,“剐”的含义早已明了,只是到了宋代它成了凌迟的代名词而更加为人所熟知而已。这种情形,也常见于小说中的描写。《水浒传》第二十七回写教唆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王婆被东平府尹陈文昭判为“拟合凌迟处死”,之后写道:
大牢里取出王婆,当厅听命。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供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由于宋代使用凌迟之刑较为常见,所以民间在对仇人进行报仇雪恨时,也仿照作为官刑的凌迟把人脔割至死。《水浒传》中也有这样的情节,请看第四十一回中李逵割黄文炳的一段描写:
(李逵)说:“今日你要快死,老爷却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
以上所引用《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宋代凌迟在执行时的大致情形,这和《宋史·刑法志》中所说的“凌迟者,先断其肢体,乃抉其吭”的做法是基本一致的。
元代法律规定的死刑有斩首而无绞刑,对那些恶逆大罪又规定可以凌迟处死。元代凌迟执行时的情形与宋代相似,如元杂剧《感天动地窦娥冤》中,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复审冤案,宣判说:张驴儿“毒杀亲爷,奸占寡妇,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这和《水浒传》中王婆被凌迟的做法一样,都必须钉上木驴。这木驴大概是一个木架子,可以把犯人固定在上面,以便在零割的时候该犯人不能乱动,它和古代那种“勾结奸夫害本夫”的女犯受的“骑木驴”的刑罚不是一回事(参见本书《杂刑》)。杂剧《窦娥冤》比《水浒传》更明确地指出了应割的刀数。试想,把人割一百二十刀才致命,其残忍的程度不能不叫人不寒而栗。
明代法律也明确规定凌迟为死刑之一。《大明律·刑律》载:“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凌迟之刑的设立,反映了封建专制政治的残酷,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和各种犯上作乱的行为,不惜采用一切毒辣手段。明代各朝中,凡是捕获农民起义的首领及其他叛逆者,都用凌迟之刑将他们处死。如万历三十四年(1606),刘天叙等谋反,兵败被擒,为首的七人被磔死。这里的“磔”即是凌迟。嘉靖二十一年(1542),宫婢杨金英等人谋害明世宗未遂,事发被捕,杨金英、杨莲香等十六名宫女不分首谋和协从,一律凌迟处死,并且锉尸枭首。万历七年(1579)五月,礼部侍郎董传策被府中的奴仆杀死,有司将凶手捕获,下狱审理,第二年把他们全都“剐于市”。
明朝一个太监犯了谋反罪,皇帝钦定3600刀,刽子手有严格的规定,一刀不能多,一刀不能少,必须在第3600刀才能死去,而且要把所有的肉割掉,因为有内脏,人并不会立刻死去。3600刀后,要求出现一副完美的人体骨架。
嗯,古代的话,如果是起兵造反的话,基本上都是凌迟处死,而且的话还竹帘九族,所以说再苦代到一旦造反也被抓住之后不成功是全部要死的
看了几本明朝的书,士兵造反还真的挺多,其实就是没发军饷,出征没有肉菜了,因为明朝兵穷,军户就指望打仗赚钱了,然后几个刺头挑拨大伙闹事,一般事情大了,会安抚底下士兵,事后再算账的时候,挑头的几个,基本都是剐,主要参与者斩,参与者打板子。
造反是诛九族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出差官员的称谓也大相径庭,在明代以前,出差的官员大多称之为使者或者使臣,到了明清“钦差”一词被广泛使用,称谓虽然有所区别,但是他们的使命都是一样的,他们代表着国家出差。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为古代人之共识,倘若使者出使他国被杀,轻则可以引发两国的战争,重则可以颠覆一个王朝。如果史臣在自己国内出差被杀,凶手会以谋反罪处之。有哪些使者被杀,从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呢?

楚国使者被杀,引发商丘之战

周代实行分封制,周王室和各诸侯国之间一系列的往来活动主要由使者来进行沟通。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常年战争不断,相互吞并。在战争期间,各国不断地举行各种外交活动,使者作为主要沟通的桥梁。各诸侯国对使者也是很尊重的,即便是正处于两国交战期间,也不可对使者下手。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并要求不用向宋国借道,申舟经过宋国时,被宋国守边将领拦下。宋文公认为楚国使臣经过宋国而不借道,分明是无视宋国,视宋国为灭亡之国,于是杀了申舟。

楚国本来对宋国追随晋国颇为不满,申舟一死楚庄王大怒,发兵攻打宋国都城商丘,宋国被围困九个月后,都城内粮草全部消耗殆尽,国内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宋文公被迫投降,楚国从此成为中原霸主。

南越国杀汉朝使者,导致国家灭亡

公元前135年,南越王将太子赵婴齐送到大汉长安为人质,汉武帝为了更好的统治南越,赏赐赵婴齐数名汉女,其中樛氏最得宠,樛氏后来生育两子赵兴和赵次公。

南越王去世后,赵婴齐回国即位,本来赵婴齐被送往大汉之前,在南越已经娶了老婆,而且还生了长子赵建德,按照世袭制原则,长子才是储君,有资格被立为太子。但是樛氏跟随赵婴齐十几年,加上汉武帝的关系,赵婴齐立樛氏之子赵兴为太子,樛氏为王后。


赵婴齐去世后,赵兴即位,与此同时便上书大汉,愿意归属大汉,成为大汉的诸侯国,每三年到汉廷朝见一次。南越国宰相吕嘉坚决反对成为大汉的附庸国,认为南越是独立的国家,于是起事将赵兴母子杀死,与此同时还把汉廷派过来的使者全部杀害,立赵建德为王。

汉武帝知道后,怒发冲冠,立刻调集军队十万,兵分五路攻打南越国,很快将南越国包围,吕嘉和赵建德被俘,南越国下属郡县纷纷投降,南越国灭亡,汉武帝在南越设立几个郡进行管理。

德国公使被杀,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导火线

1900年6月,德国派使者克林德寻访清政府,清政府却要求各国使者尽快离开北京,不久清军巡逻首领恩海,看见克林德还是北京,便上前问他为什么还不走,双方争论不休。克林德便开枪伤人,恩海躲过一劫,在混战中将克林德杀死,克林德之死成为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导火线之一。

德国国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率领2万军队远征大清帝国,报复清政府,德国国王说使者被杀,德国受到了侮辱,德国军队在到达大清帝国之前,战争就结束了,李鸿章与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各国都忙着抢劫,只有德军在找恩海,他们认为使者代表着国家,使者被杀,是对一个国家的侮辱。后来日本侦探找到线索,将恩海抓捕,在审讯中恩海表示他是受端亲王的指示,端亲王让他们见到洋人就杀,恩海后来被处斩。

综上,在古代使者代表着国家,代表着皇帝,如果使者被杀,无非是对他国权威的挑战,史上有不少的使者被杀,从而引发战争的案列,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总的来说,无论使者是一品大员还是芝麻小官,作为使者他们都代表着国家,是不可侵犯的。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会有什么后果?

一品官员大多是皇上的心腹,如果敢暗杀一品官员,难免是起了谋反之心,再或者是因为私仇,但杀害了皇帝的心腹,肯定不会有好下场
一旦他们被暗杀了,皇帝肯定会问责。一是自己心痛,这么好的一个大臣,自己一步步培养发掘的人才就这样被人杀掉了,而且有的开明的皇帝甚至和这些一品大臣交好,也可以说是一种“畸形的朋友关系”了,自己的朋友被人暗杀了,心中肯定不好过。第二个原因是皇帝脸面上挂不住,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出个差居然被人暗杀了,这不是狠狠的打了朝廷的脸吗?皇帝的脸面往哪里放?别说是一品大臣被杀,就是皇帝派出去的任何一个人被暗杀了都是对皇权的一种挑衅,自古以来挑战皇权的人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少不了的血流成河,寸草不生。
皇上大怒肯定是有的,但暗杀一品大员是一件很难的事,暗杀的人身份很难调查,找不到暗杀的人是很有可能的,并且就算抓住暗杀的人也无济于事。在这种情况下,皇上也只能给一品大员家里发上抚慰金,之后此时便不了了之。

君王要处死大臣,大臣说自己有免死金牌,为何君王嗤之以鼻?

大臣说自己有免死金牌,为何君王嗤之以鼻?

大臣手里有“免死金牌”,但是皇帝却嗤之以鼻。那是因为大臣手里的这块免死金牌后面还有几个大字,那就是“免死除谋反大逆”,而这位大臣就是犯的谋反罪,所以免死金牌没有用。


我们一般从影视作品上可以看到在古代的时候,皇帝会赐给一些有功之臣尚方宝剑,或者是免死金牌。免死金牌一开始的时候是丹书铁卷,是汉高祖刘邦最先发明的,当时他也是为了笼络人心,一些给他立下功劳的人可以得到丹书铁卷。后来几乎每个皇帝都会效仿这种做法,从南北朝的时候,才起到了真正的免死作用,而以前的时候,只不过是一种摆设,一种荣耀。

明朝的朱元璋从一开始的平民,到后来实现自己的霸业,离不开很多人的帮助,其中李善长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成为了朱元璋的军师,帮助朱元璋称霸天下以后,李善长得到了一块免死金牌,由此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李善长是很重视的。而李善长也是一个很会看时势的人,他知道伴君如伴虎,所以后来就告老还乡了,临走之前安排了一个自己的亲信胡惟庸做了丞相。


可谁知胡惟庸并不是一个老实的人,自从做了丞相以后,非常的嚣张,甚至还结党营私,朱元璋抓住机会把胡惟庸一拨人全部处置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关系朱元璋是知道的,所以李善长一家人没有幸免于难,全部被杀了。李善长在临死之前想到了自己还有免死金牌,就赶紧找出来,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当回事,因为免死金牌后面写着除谋反大逆,意思就是谋反大逆罪免死金牌是没有用的,而李善长的罪名就是谋反罪。

因为这个大臣是想谋反,这个是君王不能容忍的。
金牌也是君王发的,君王想让他无效就可以让他无效。
因为这个大臣犯的是其罪可免,除谋反外,所以这个大臣应该是犯得谋反罪,所以必须死。
因为这块免死金牌并不是全能了,要是谋反了,还是要死。

古代文武大臣获封赐后的潜在危机,升得快死得更快?

一、历史上各朝代的爵位等级

爵位,又称作封爵、世爵,是指诸侯或者文武大臣所获封赐的等级,最广泛的说法,是起源于周朝,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主要讨论男性的爵位,女性的爵位不在此文范围。

周朝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皆有封地,并且可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爵位名称,如君,大家普遍比较熟悉的“战国四君子”便是属于这种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春秋战国的早期,爵位通常在贵族之间流转,普通百姓想获得爵位是相当困难的。

这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起自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在关于爵位的规定中,商鞅将爵位划分为20个等级,依次是: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

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

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些爵位都可以通过军功获得,这也是战国后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突飞猛进的重要原因。)

(图)商鞅

汉朝时,增设了王爵,不过早期获得王爵的异姓功臣的命运基本就是一部悲惨世界,后来汉高帝刘邦斩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得封王”。

汉初功臣普遍的爵位是列侯(即彻侯,为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字而改为列侯)。

侯爵高者封赏食邑达到数万户(万户侯的来历),低者仅仅有几百户。

汉武帝时,对外战争非常频繁,国库经常空空如也,因此为了筹措军费,当时的朝廷对外公开叫卖二十等爵(关内侯以下),致使二十等爵为不被大家所重视。

以前只可以立功获得,现在只要有钱就能买到,可想而知,爵位泛滥,大家肯定不当回事。

汉朝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于是为立功的将士另设武功爵十一等(一级造士,二级闲舆卫,三级良士,四级元戎士,五级官首,六级秉铎,七级千夫,八级乐卿,九级执戎,十级政戾庶长,十一级军卫),结果后面又开始公开叫卖了,可想而知朝廷得有多缺钱。

魏武帝曹操废除了秦汉的二十等爵、武功爵。

魏文帝黄初年间,规定爵位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关内侯。

王爵至男爵皆有国号、封地,县侯以下无封地而有租税。

九等爵之外,曹操创立的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五大夫侯作为赐爵保留,仍无封、无食。

同时规定:皇子封王,诸侯王之庶子封乡公,嗣王(承袭亲王的称作嗣王)之庶子封乡侯,公爵之庶子封亭伯;王国大的相当于一个郡的面积、小的相当于一个县的大小。

(图)曹操

西晋的爵位设置的非常繁杂,设置了王、公、侯、伯、子、男、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郡侯、开国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侯、亭侯、关内侯、关外侯共十八级。

北魏时期的爵位分为十一等:王、开国郡公、散公、侯、散侯、伯、散伯、子、散子、男、散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北魏的王爵异性功臣照样可以获得,而不是如汉晋时期王爵基本只封宗室。

隋朝时,隋文帝针对前朝的爵位情况进行了删减,设置了九等爵位:国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侯、伯、子、男;到了隋炀帝时期,仅留王、公、侯三等爵位,其余均废止。

唐宋爵位制度类似,分为十等: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国公以下,均加开国字样。

元朝时,只有皇族、蒙古贵族可以封王,其中宗室封亲王、远支宗亲与其他蒙古贵族封国王。至于其他的爵位比较混乱,不在此赘述。

(图)元朝

到了明朝,洪武大帝朱元璋同志确实是了不起的起名狂人、爵位狂人,关于起名,他那二十五个儿子,他全部将他们每一房的排序按照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顺序起好,据说一直用到现在还没用完。

至于明朝的爵位,首先说老朱自己家的,就是宗室这一类的。

主要分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老朱由于早年吃了太多的苦,因此对这些个龙子龙孙想的很是周到,只要是他老朱家的后人,永远都有禄米拿。

到了明朝后期,老朱这些个后人实在是开枝散叶太过厉害,这些人的禄米后来成为国家沉重的经济负担。

至于功臣这一类,主要是三等:公、侯、伯,但是每一等又分四级。

分别是:一等开国辅运推诚,二等奉天靖难推诚,三等奉天翊运推诚,四等奉天翊卫推诚。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统治者汉化程度普遍比较高,因此在爵位制度方面也比较细致,和明朝一样,爵位也分为宗室类和功臣类。

宗室类,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级)、辅国将军(分四级)、奉国将军(分四级)、奉恩将军(分两级)。

功臣类,分为: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轻车都尉,分—等轻车都尉兼一云骑尉,及—至三等轻车都尉,正三品;

骑都尉,分骑都尉兼一云骑尉及骑都尉二等,正四品;

云骑尉,正五品;

恩骑尉,正七品。

(图)清朝

二、那些名人的爵位及背后趣事儿

看过《寻秦记》的朋友们想必对里面一个人印象比较深刻,龙阳君,根据《战国策》的记载,他是魏安釐王的男宠,也是中国正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同性恋。

关于他有过什么功绩,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是有说他相貌俊秀(长相让后宫美女自惭形秽),阮籍有诗“昔日繁华子,安陵与龙阳。夭夭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谁说长的好看不能当饭吃捏?龙阳君和安陵君(楚宣王的男宠)这不是爵位显赫、艳名垂青史了嘛!

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两个人:商鞅,被封为商君,白起,被封为武安君。

不过这两个人的结局都不太好,一个被五马分尸,另一个被逼吞剑自杀。(秦国这时候的爵位还不是特别正规,所以才有这种非正常的君的爵位存在着。)

不然大家看秦始皇时期的两个名人的爵位:缔造“奇货可居”神话的吕不韦同志被封为文信侯(后也被逼饮鸩自杀),战功显赫的王翦被封为武成侯(善终,还是老王同志会做人)。

(图)秦始皇

看看汉初那些异姓王吧,有时候爵位太高,真不是啥好事啊!

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然后就没然后了。

从韩信的爵位可以看出来,刘邦对他的需求程度,手握重兵、决定天下归属时候被封为齐王,项羽被干掉,老刘对他不放心了,立即改封楚王,这样好控制。老戏码上演,有人告发韩信谋反,虽然查无实据,最后贬成了淮阴侯,再到后来,死在了吕后和萧何的手里(不要说和你没关系,最起码你是帮凶)。

彭越,梁王,在楚汉对峙时,多次派兵袭击项羽的粮道,搞得项羽是疲惫不堪,史称“彭越挠楚”。又被玩了套路,被人告发谋反,此时在洛阳的老刘将他贬为平民,流放到蜀地,算是给他留了条生路,结果彭越赶赴蜀地的路上,碰到了从长安赶来的吕后,找吕后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诉说自己冤屈,然后被吕后骗回了洛阳,结局是命也没了,被剁成了肉酱,家族也被灭了。

英布,九江王,原是项羽旧将,后被策反归顺刘邦。比起前面两位老兄来说,他是真反了,并且刘邦也是在平定英布造反时候中了流矢,后来一病不起,直至驾崩。不过英布被刘邦打败后,被长沙王吴芮给忽悠了一通,最后被杀,死后还被刘邦下令大卸八块。

吴芮,长沙王,没错,到你了,各路异性诸侯王被刘邦收拾的差不多了,刘邦夫妻俩一合计,下面该轮到这个长沙王了,关键时候才知道,有个半人半仙的朋友是多么的重要,没错,他的好朋友就是谋圣张良,在张良的建议下,吴芮把自己大部分领地都让给刘邦子女,又将自己的部分精锐亲兵分到荆王刘贾(刘邦堂兄)帐下,又在自己封地里面尽量低调的不能再低调,有啥好东西首先上贡给朝廷,刘邦看到他这么会来事,也就没动他。

张良,留侯,汉朝建立后,对于这位屡建殊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师,刘邦自然是不能亏待,因此让他在最为富庶的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自己的封地,不过被张良拒绝了,他请求刘邦将他们起初相识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封给他。刘邦拗不过这位军师,因此答应了他的要求,史称“留侯”。居功不自傲、功成则身退的道家风范,让后人赞赏不已。

(图)张良

诸葛亮,武乡侯,三国时候的爵位普遍看重军功,对面的曹魏阵营里县侯几乎没有,乡侯也很少。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诸葛亮自己自谦的一个表现,他的手下魏延的爵位都是县侯,不过这不妨碍诸葛亮成为蜀汉第一实权派人物,后世也称他为“武侯”。

郭子仪,汾阳王,两字王爵(即郡王),以此来肯定他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的巨大功勋,不过不管上面的皇帝怎么更换,或者皇帝怎么猜忌他,老郭同志从来不和皇帝叫板,也不恋权,需要他出马时,他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把工作干好,不需要他时,他安享富贵,因此能够得以善终,并活了八十五岁的高寿。

李泌,邺县侯,史称“李邺侯”,这绝对是为大家所忽视的超级牛人,唐朝廷平定“安史之乱”那些方略全部是他制定的,郭子仪、李光弼等人不过是执行者。这位山人宰相,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虽然真正做宰相的时间只有两年多,但是依然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他不在庙堂的岁月,庙堂始终有他的传说!

刘秉忠,赵国公,大元帝国总设计师,有元一代汉人中唯一一个位列三公的。他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时期的心腹,忽必烈争夺汗位、定鼎中原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卓越功勋,元朝的政治体制、典章制度基本出自他手。

刘伯温,诚意伯,是的,你没有看错,这位鬼神莫测的顶级军师仅仅获得了一个伯爵的爵位,朱元璋是不是太小气了?关于刘伯温的爵位问题,普遍看法是这样:明朝初期,武将爵位通常高过文官(毕竟冲锋陷阵要靠武将,好像足球场上,基本各大奖项的评选青睐中前场的球员);刘伯温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晚了一些,资历浅了一些,是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才入伙的;刘伯温功劳太大,朱元璋故意压制他。不过,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在老朱手下封了公爵、侯爵是什么好事,除了那些早死的、山高皇帝远的,其他的下场,基本都很凄惨,在此不一一罗列了。老朱的口号:曾经有多猛,整你就多狠!

曾国藩,一等毅勇侯,侯爵里面的高品,不过说好的王爵呢?老曾平定了太平天国,此等大功一点不亚于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那么老曾不得封王的缘由何在呢?普遍看法:朝廷指望天京国库的金银财宝,结果等来的是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幼天王逃窜,曾国藩等人瞒报;唯恐封王之后,曾国藩尾大不掉。侯爵也不错了,老曾这个爵位是整个清朝,汉人最高的爵位了。

(图)曾国藩

每一个爵位的背后都是一段尔虞我诈的过往和曲折离奇的故事!同时也折射着不同历史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无情。

当如今的我们去品评这些历史人物时,相信或多或少能从他们对待名利的态度上面感受到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想,读史最大的价值莫过于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智慧、让自己在为人处世时多一些圆融通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时多一些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选择!

历史大学堂官方团队作品 | 文:天野苍茫

文章标题: 古代大臣被安上了谋反罪,要怎么做才能尽量活下来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494.html

[古代大臣被安上了谋反罪,要怎么做才能尽量活下来]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