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想要系统学习世界史,有没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课程或书籍

时间: 2022-06-16 21: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想要系统学习世界史,有没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课程或书籍

历史学学生大学期间应读的书有哪些

历史学学生大学要读很多书,根据专业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
中国史除课本以外,要读: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上为中国传统史学代表作),钱穆《国史大纲》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中国史纲》、吕思勉《中国通史》(以上为民国史家代表作),看西方汉学当读《剑桥中国史》。唯物史观的要读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和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如果专攻中国古代史,要读相关朝代的正史(即“二十四史”),明清时期还要读实录。专业是中国近现代史要读唐德刚《晚清七十年》、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世界史要读西方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提图·李维《罗马史》(以上为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作),伏尔泰《路易十四时代》、麦考来《英国史》、摩尔根《古代社会》、基佐《欧洲文明史》等(以上为西方近代代表作),汤因比《历史研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帕尔默《世界现代史》(一定要读)。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值得一看。
到研究生阶段,专业会划分得更细,读的专门史籍更多,就不再赘述了。大学历史学除了读以上书籍外,还要拓宽知识面,学好英语和古汉语,这样才能真正读懂。同时,要坚持不懈,在寂寞中才能出学问。

马克思主义哲学类书籍有哪些?

萌萌的小电影从一到九.哥们你会理解我为什么写这么个题目...请您发到我的企鹅心香 摇摇四吧无一物零散.这么写给您添麻烦了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本书作者肖前,出版于人民出版社。《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讲述了这次修订是在保持原来的基本理论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着重于总结和吸收近10年来社会实践、科学和理论研究的新的积极成果。

尽可能回答和澄清一些有影响或被搞乱了的理论问题,尽可能纠正和弥补《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原来的某些不足,并增大它的理论容量,增强它的整体逻辑性,同时也适当注意了在教学和应用中的联系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200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杨俊一、黄伟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内容简介: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精神,以及教育部新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道德教育(简称“两课”)教学大纲。

3、《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批判费尔巴哈的11条提纲,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论述的中心是实践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概述了自己的新的世界观。

5、《哲学的贫困》

1847年,马克思撰写并发表了《哲学的贫困》,以批判普鲁东(1809-1865)在1847年发表的《贫困的哲学》。这部重要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最早发表的文本。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与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的“决定性的东西”,都是通过这一文本第一次公开问世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意志意识形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哲学的贫困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资本论》;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资本论》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受唯物史观思想的指导有一点请注意: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均有这方面的著作。详情如下: 列宁:①《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 ②《社会主义
1844哲学经济学手稿。资本论。。另外读一读马尔库塞的理论,以及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马克思主义
初探“生活世界” 我们所说的生活世界就是现实生活世界,这个世界的人就现实生活着的人。这个世界不需要
马克思主义的书最经典和核心的当然是《资本论》啦,其他的通俗点的可以看看高中以及大学的基础课程 马克思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有中国现
1、《马克思传(精)》 《马克思传(精)》在参考材料的使用上,运用了很多新的研究资料,如马克思在18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比较全面,也不像专门研究马哲的哲学家的著作那般深奥~ 没有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般著作参考书目,去图书馆翻书吧,一般没有人把宝贵的硬盘存这些内容的,你懂的

1.《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肖前等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第1版

2.《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肖前等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1年6月第2版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王锐生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年1月第2版

4.《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第1版

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赵家祥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8月第1版

6.《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郝立新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7.《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8.《“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韩庆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9.《现代唯物主义引论》陈晏清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10.《西方哲学的故事》文聘元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11.《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12.《趣味哲学》成云雷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

13.《哲学导论》孙正聿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0年1月第1版

1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鲍宗豪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15.《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吴倬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16.《认识发生论》夏甄陶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第1版

17.《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述评》郝立新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月第1版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杨耕等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20.《“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韩庆祥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21.《现代唯物主义引论》陈晏清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6年7月第1版

22.《西方哲学的故事》文聘元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第1版

23.《哲学是什么》胡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24.《趣味哲学》成云雷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1版
25.《哲学导论》孙正聿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0年1月第1版

2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鲍宗豪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9月第1版

27.《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吴倬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年7月第1版

28.《认识发生论》夏甄陶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1年9月第1版

29.《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6月第1版

30.《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夏基松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31.孙正聿:《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2.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

33.刘放桐等:《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 2000年。

34.苗力田、李毓章主编:《西方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1990年。

35.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36.夏基松著《现代西方哲学教程新编》(上下)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1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马克思采取了唯物的看待历史的观点,假设社会变化的原动力在于阶级之间的冲突。认为历史有其客观的支配规律,认为社会变化是辩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阶层冲突的分析来帮助理解系统性的经济社会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冲突是由于资产所有者所拥有的高生产率生产资料与无产者从事的社会化劳动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导致的。由无产者劳动所得的价值剩余未能公平的分配给劳动者而集中在资产所有者手上。冲突的后果便是劳动所有者的"异化",这将导致社会动荡引发革命。革命的最终结果便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一种基于社会公有产权的生产模式,基于个人贡献所得的分配模式以及按需生产的经济模式。尽管马克思并未预言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但他指出基于科技及生产率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会过渡到共产主义。到那时阶级,国家,社会将被公有制取代。各尽其用,各取所需。马克思其实也是一种早期的社会经济学理论,其供需理念分析了物质条件即生产中的生产资料,经济活动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认为这些关系组成了社会结构的基础以及其上层建筑。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产要素在一个社会政治体制安排下没能被很好的利用是阶级冲突产生的一个原因。

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有哪些?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有几个历史性、标志性的著作。这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86)、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我国许多学者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已经有了唯物史观的雏形,到了《神圣家族》已明确地把人民群众当作历史的创造者,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则将实践作为一种历史的创造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就有了完整的表述。下面我们分别加以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成果,虽然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马克思对唯物史观的某些命题作了非常重要的论述,如通过对人的劳动分析进而说明人们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是从黑格尔对人的劳动分析人手的。马克思指出,黑格尔站在现代经济学家的立场上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自我确证的本质,但是黑格尔并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即没有看到劳动所受到的来自客体的制约;更为重要的是,黑格尔从整体上轻视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他“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劳动的积极方面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改造,其消极方面则表现为人从属于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无法维持生命的延续。人正是通过不断改造自然的活动才培养了人的本质特征和人的本质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人的劳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并能够从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统一。马克思还改造和吸收了费尔巴哈的“类”的概念,认为只有劳动才使人形成为“类”。这就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因为人的“类生活本身即社会”,而“国家是由人们组成的”,也是一种类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会存在物。这一系列的新观点,都指明要探寻历史的奥秘,必须从人出发,从人的劳动出发。人的劳动才是蕴含着历史之谜的关键范畴。这样,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类历史的最终的决定力量即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的发展使劳动产生了异化,通过劳动异化的分析,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有必要对异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来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异化劳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表现在劳动者的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上。

这就是说,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和劳动者相对立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活动的某种概括: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贫困。这种异化劳动为工人带来的是灾难。劳动建造了宫殿,但工人却住进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工人却变成了畸形。

第二,劳动自身的异化。

这就是说,劳动对劳动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摧残,精神受到折磨。这种劳动不是自愿的而是强制的,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别人的。

第三,异化劳动表现为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这种表现是上面的异化合乎逻辑的结果。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劳动产品,从外部强加给劳动者,也就从人那里夺走了他作为人的类生活。人类自己的本质变成了仅仅是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这样人的类本质也就和人自身相异化了。

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这是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最为重要的结论。如果一个人的劳动都不是属于他自身的,那么他的产品、他的活动属于谁?这样,异化劳动的根源就找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必然通过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来加以说明。这正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的观点之所在。马克思指出:“通过异化的、外在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别的什么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只是在人类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出现的现象,它的发展必定会导致自身的否定,从而消灭异化,恢复正常的劳动乐趣。他甚至把共产主义理解为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我们知道,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用过的“异化”的概念来批判私有财产的。这种批判虽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但还不是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出发的。马克思所由以出发的感性具体是这样的客观经济事实:工人创造的财富越多,他越贫困;工人劳动的产品仿佛是一种外在的东西和权力与他对立着。不仅如此,就连劳动自身也成为一种外在于他的东西和他对立着,不属于他,而属于另一个人。劳动的异化使他对自己的族类也异化了。这种异化的实质在于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创造了不属于他的产品,同时也就创造了非生产者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权力。可以说,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和劳动对抗的较为抽象的概括。这个结论已经撇开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许多关于自由、平等的虚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对抗现象的某种共同的东西。但是这种抽象仍然没有涉及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层结构。这正好反映了这样的状况,唯物史观仍在开创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初步的轮廓,许多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的进一步研究。

《神圣家族》的批判锋芒是指向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马克思指出,这些人的历史唯心主义的实质是,“一方面是群众,他们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历史因素;另一方面是精神、批判、布鲁诺先生及其伙伴,他们是积极的因素,一切历史行动都是由这种因素产生的。改造社会事业被归结为批判的大脑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实践力量的人”。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意识到实践的力量。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绝不是历史发展的障碍,而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正是通过批判,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深刻思想。

鲍威尔等人不仅轻视人民群众,而且轻视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生产。他们认为,社会历史同粗糙的物质生产无关,只需考察社会历史的思想因素和政治因素。针对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指出,历史发源地不是在天上的云雾中,而且是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产中;财产关系和占有关系不只是人和物的关系,而且是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物化形式。马克思还指出,无产阶级不会白白经受煎熬,而是会造就成新的素质,成为将私有制推向灭亡的物质力量。

《神圣家族》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转折的作用,尽管《神圣家族》一书仍存在着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在此之后,马克思的思想就发生了迅速的变化。恩格斯曾回忆说,1845年我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重新见面时,他已经用经济关系及其发展来说明全部政治及其历史,大致完成了发挥唯物主义的历史理论的工作。在此期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恩格斯合作),完成了唯物史观的制定工作。

在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批判中,已经不再从抽象的人的本质或劳动的异化出发,而是从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出发来研究社会历史及人的现实活动;不再认为生产劳动是反映人的本质的镜子,而是把人的本质定义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再用劳动的异化和复归来说明共产主义,而是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阐述的实践的观点,成为唯物史观的基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实践被理解为一种革命的批判的活动,也就是对历史的连续不断的创造。所以,实践是历史的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实践思想所表达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也就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对自然的客观世界的一种改造。实践不可能是超历史的抽象的活动。实践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作为依托,也就成了一种空洞。马克思强调:“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得到了系统的完整的表述,这种表述与后来《〈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表述是完全一致的,剩下的问题只是更详细的科学论证。这后来在《资本论》中得到解决。马克思对唯物史观作如下的表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的产生过程。”在这里我们看到,生产关系的术语还不是十分明确的,“交往关系”、“市民社会”、“交往方式”、“生产关系”经常互相替代,其所指则大致相同,即后来马克思使用的生产关系。然而其基本的内涵是明确的,是指在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上必然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形式。按照马克思的意思,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形式即生产关系中才是可能的。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带有社会性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着社会面貌的基本方面,而交往方式当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生产力和交往方式的辩证运动。书中还对历史上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四种社会形态进行了分析,这就是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部落所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奴隶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和资本主义所有制。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2009年8月1日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孔祥利,林乐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就是为广大研究生的需要而选编的。收入《选读》的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一些主要的著述。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研究》是2008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张天祥、罗文、陈路。本书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理论研究等。

3、《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是1992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材的导读部分根据原著本身的逻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需要,分为写作背景、主要内容、理论意义和延伸阅读及思考题等几个板块。

4、《共产党宣言》

(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1]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 。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5、《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哲学思潮、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1908年 2~10月在日内瓦和伦敦写成,1909年 5月由莫斯科“环节”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它对中国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

在该书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该书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其创作背景:

1845年春,恩格斯移居布鲁塞尔,马克思向他叙述了当时大体已经形成的唯物史观。这时,欧洲革命形势逐渐临近,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同一些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他们的理论已经获得一些知识分子,特别是在德国西部的一些知识分子的拥护。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必须科学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使无产阶级相信这种理论是正确的。正在这时,费尔巴哈根据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公开宣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

同年10月,鲍威尔和施蒂纳也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杂志《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发表文章,指责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和M·赫斯。于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立即动笔,以对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进行总批判的形式来作出回答。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第二、三章的手稿已遗失。

文章标题: 想要系统学习世界史,有没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课程或书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1248.html

[想要系统学习世界史,有没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课程或书籍]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