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年间提高至 25.4% ,这意味着什么

时间: 2022-06-12 12: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5次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年间提高至 25.4% ,这意味着什么

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19年提升3.98个百分点,这和什么有关?

20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19年提高了3.98个百分点。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21年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在新冠疫情影响过后,人们对于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升高。众所周知,自身的免疫能力是对抗病毒最好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没有强大的免疫能力,那么在对抗病毒的时候是比较难以攻克病毒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新冠疫情来临之后,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更为的重视,以提高自己健康的方式来更好的抵御病毒。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越来越重视。这也是现在人均寿命逐渐变长的一大原因之一。


新冠疫情的来临,使得许多人对于健康这个话题变得格外重视。在现实生活当中,病毒是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的。但是如此微小的病毒却能够对人体造成大量的伤害。也正是因为如此,对抗病毒和细菌这一类微生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不断的进化过程当中。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是在逐步的增强,但是对于某些新型的或者强大的病毒,目前人体的免疫机制还未能够将其击溃。所以提高自身健康程度,加强自身免疫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比2021年提高除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外,人们对于健康的意识程度越来越高,也是有着一定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这个话题的重视程度只会变得越来越高。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更好的去享受当今的生活。

当然,在面对疫情之后,除了在提高自身的健康程度以外,人们对于应对病毒的反应机制也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

这和我们国民的经济水平提高有关。人们有钱了,自然就会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健康素养自然也就提升了。
我觉得这个和人们的意识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就是国家也更加的注重人们的这一方面问题。
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现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住行方面也都非常的好。而且人们有更多在金钱花在个人健康的保护上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向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源出《诗经》,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党的十三大把“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8亿中国人不仅将全面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将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这将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就。这是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顺应了人民意愿,也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美好前景,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体现着党执政根基所渗透的悠久的文明血脉和深厚的民族基因。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1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相互联系、相互交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积累宝贵的经验,奠定扎实的基础。我们今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就是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孕育提出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其内在逻辑,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在“四个全面”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的是要做到“全面”,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常讲两句话:一句是“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

扩展资料

经济发展主要是六点要求: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1年翻一番;

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上的一个阶梯,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基本内涵的中国梦,凝结了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的心血。

在苦难深重、命运多舛的历史磨炼中,中华民族从未放弃过对伟大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在呕心沥血、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中,中国人民从未停止过实现伟大梦想的前进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标志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将开启向圆伟大中国梦冲刺的历史时刻。

扩展资料:

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解决人民群众对物质产品的需要,还要更好地满足其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需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建设发展密不可分,又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密不可分,更与新时代的伟大历程密不可分。它既是对前一历史阶段建设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是新时代实现中国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


20世纪末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到党的十九大,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时间没有变,但现代化的标准提高了。


首先是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第一个阶段目标提前到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第二个阶段目标则从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升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从现代化国家提升为现代化强国,而且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后又加上美丽这一要求。





扩展资料


小康标准: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整版观察:全面小康意味着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坐标中深刻理解和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实践中接力推进
  历史上,小康社会一直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一个美好梦想,早在《诗经》里就有“小康”这个词。但只有新中国成立后,建设小康社会才真正被提上日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之后,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可见,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战略目标。
  世纪之交,我们实际上已提前完成了原定的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当时党中央提出“进入”小康以后,还有一个“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并形成了新的翻两番、“三步走”战略,以确保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都提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明确要求到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进入”到“建设”和“全面建设”,再到“全面建成”,表明我们党对如何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内涵更丰富、要求更高。这是对我国未来发展充满信心的表现,也是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回应。
  “全面”“共享”是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作了新的阐述,主要包括:到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1年翻一番,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这充分表明,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社会,是一个更加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
  全面小康,关键是“全面”。这个“全面”,不仅要求小康所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而且要求小康所覆盖的人群、涉及的地域是全面的,是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在内的所有地区,不让任何一个人、一个阶层、一个民族掉队的全面小康。这样的“全面”就是共享。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共享发展新理念,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目的。可以说,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道路上,从当年强调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今天强调“全面”“共享”,是我们党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如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基本遵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可以说,任何人类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的,科学的发展理念能动地指导发展实践,错误的发展理念必然导致现实的困境。因此,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总是根据历史条件、形势任务、机遇挑战的变化适时提出相应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每一次发展理念的丰富和创新都源于实践的发展和变化。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不发展有不发展的问题,发展起来有发展起来的问题,而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少,甚至更多更复杂了。当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复杂、发展的任务更艰巨,这主要表现在“五个突出”:发展动力不足问题突出,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资源环境约束问题突出,对外开放总体水平不高问题突出,共建共享不够问题突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正是为了破解这五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其中,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眼于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着眼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眼于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源自发展实践的呼唤,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行作出的科学判断和理论创新,鲜明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回答了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时代课题,集中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把握,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遵循。只有切实把“五大发展理念”转化为发展实践,我们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发展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党确立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举措,特别是强调要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发展,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目的就是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承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改革发展,下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仅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且先后提出了两个“三步走”发展战略,连续制定和组织实施了多个五年规划(计划),引领当代中国走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门口。现在,我们离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时间了。要确保在这短短5年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制定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尤其是要紧紧盯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用力。例如,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就是一个突出短板。只有以更坚定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更大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为此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到21世纪中叶,我国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唐洲雁 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1年12月31日 07 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正是有了这样的基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标准不断提高。

2021年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多少,居全国前列

27.66%。
2021年4月11日从江苏省卫健委获悉,2021年江苏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66%,比上年提升2.33个百分点,“十三五”期间共提升12.71个百分点,持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并提前实现《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到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6%”的目标。

健康中国里战略,什么是重中之重?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并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在专章阐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时,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提出明确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传统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需求背景下开展的。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从全生命历程、全健康服务、全人群保障等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从全生命历程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方针,坚持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要求我们具体分析不同生命阶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健康风险,进而提供针对性服务。

  从生命历程角度规划健康服务,重中之重是妇幼健康以及贯穿其一生的生活习惯。我国一贯重视妇幼保健工作,通过实施农村住院分娩补贴、出生缺陷干预、孕产妇和儿童健康管理、贫困地区儿童营养餐计划等,使我国各项妇幼健康指标均高于同等收入国家,接近高收入国家。但与此同时,儿童近视、肥胖等新的风险正在上升,城乡和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儿童健康差异也在拉大,此外,与儿童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愈发突出。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增加对农村和低收入人口的支持以及加强市场监管予以应对。

  从全生命历程角度理解,还要认识到,在我国疾病谱已转变为慢性病为主的背景下,个人生活习惯对健康有重要影响。健康教育和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已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由政府筹资,向城乡居民免费提供。但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掌握正确健康知识、合理膳食、控烟限酒、促进心理健康等,都需持续不断的、多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干预,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投入,也要提高个人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

  从全健康服务的角度规划健康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这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从全健康服务角度规划健康服务的应有之义。

  预防保健要针对主要健康风险。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基本解决了由环境卫生造成的传染病问题。针对目前的生活习惯病,预防保健的干预重点是:服务对象由病人扩展到所有人群;服务核心从治病转向健康管理;不再局限于医疗机构的被动服务,而是走向人们生活的家庭和社区的主动服务。但目前来看,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仍不高,从制度架构到高效服务体系再到实现预防保健的目标,仍有较长的路要走,核心是如何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积极性,以及如何整合多项资源用于服务提供。

  疾病治疗环节的重点是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问题。我国从2003年开始搭建全民医保的制度框架,到2009年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制度不断完善。医疗保障的进步对于缓解因病致贫作用显著,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医改进入深水区,仍有一些因素阻碍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亟待进一步改革。比如,医疗资源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配置仍不合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动力不足等。2021年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建立,为未来的以医疗保险为基础的“三医联动”奠定了基础,有望在深水区有所突破。

  康复和健康促进的主要需求者是残疾人和老年人。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未富先老和快速老龄化的双重挑战。近几年,在中央政策支持下,多地开展了医养结合、长期护理保险等试点,为中央政策框架的出台积累了丰富的地方经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全国性的公共筹资框架仍没有建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失能老人尤其是中低收入的重度失能老人有效需求的释放,进而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建立针对性强、可持续性高的长期照护筹资制度,是未来实现该制度整体推进的核心。

 
健康中国50人论坛首次年会暨疫情防控与健康中国行动研讨会”于2021年10月1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该会议由健康中国50人论坛组委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和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共同举办。

健康中国50人论坛顾问、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彭佩云,在外地为健康中国50人论坛首次年会的召开写了贺词,她在贺词中提到,“希望大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深入进行对健康问题的研究,开展民主的研讨,为贯彻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确立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将促进人民健康列为重中之重。2021年以来,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健康中国50人论坛”作为非官方、公益性的学术平台和智库机构,将工作宗旨和工作目标明确定位于:通过智库形式,为促进健康中国、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前行,提供相应的建设、改革思路和智力支持;为政府与健康相关的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决策咨询;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产业发展信息和智力服务。

健康中国50人论坛的专家,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以及卫生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国内著名学府、研究单位和医疗机构,涉及医疗健康、食品健康、运动健康、老年健康、康养旅居、心理健康、健康管理等诸多领域。

附名单:

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织架构和专家名单

今天,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委会对外公布了论坛组委会的组织架构和 50 位专家名单。

一.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组织架构

顾问

彭佩云 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原国务委员

名誉主席

张梅颖 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组委会主任

张文康 卫生部原部长

组委会副主任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张世平 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

郭渝成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执行主任

陈 剑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创始会长

执行副主任

姚 军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胡学民 北京国资委员原监事会主席

执行秘书长

于宏程 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执行秘书长

二.健康中国 50 人论坛专家名单(排名以拼音字母为序)

陈可冀 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医大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总顾问

陈 剑 (雁栖湖)健康发展论坛执行主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6-7 届副会长

陈章良 北京大学教授 原北京大学副校长 中国科协原副主席

程功明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名誉会长

程 京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医学院讲席教授

樊代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郭积勇 北京医师协会会长 北京市卫计委原巡视员

郭渝成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

顾宝昌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WHO 生殖健康社会科学专家组成员

何 莽 《康养蓝皮书》主编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 博士生导师

江亦曼 中国红十字会原党组书记 常务副会长

蒋会成 海南省肿瘤医院理事长 海南第一成美医疗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蒋田仔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蒋效愚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原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

郞丽君 艾博欣集团董事长 心理健康产业咨询专家

刘 东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和睦家医院心外科主任

刘维林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新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 中国老年学会和老年医学会呼吸与危重症学分会主任委员

刘张林 中国中药协会书记 执行副会长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原常务副会长

李滨生 全国总工会原书记处书记 党组成员 中国职工文体协会旅游分会会长

李俊峰 北京博爱堂中医药研究所所长 北京市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创会会长

李 平 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国家级名老中医 首届岐黄学者

孟立联 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兼职教授

乔东球 安徽省人大代表 安徽江南文旅集团董事长 现任铜陵市旅游协会会长

乔 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佘 靖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原卫生部副部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

宋 麒 科亚医疗集团 CEO 世界医学人工智能专家

宋晓悟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席 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国

务院医改办主任

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工程)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

孙宪彬 中国黄蜀葵产业创新联盟主席 思邈千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田雪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王 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王国强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王宏广 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 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

王元丰 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社会战略专委会主任

王 瑛 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总干事 北京公和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徐 鸣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会长(待中组部批准) 国家粮食局原副局长(副部长级)

谢 玲 军事医学科学院原研究员

俞梦孙 中国工程院院士 空军军医大学教授

殷大奎 卫生部原副部长 曾任中国健康教育协会会长 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

杨燕绥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教授 医疗服务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于圣臣 全国政协委员 致公党中央常委 北京凯博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易剑东 温州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原副校长

曾 渝 海南南海健康产业研究院院长 原海南医学院副校长 教授

郑志坚 北京医院针灸按摩科主任 主任医师 世界养生大会秘书长

张大宁 国医大师 中央文史馆馆员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张世平 十二届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

张文康 原卫生部部长 中共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

章力建 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副院长 中医农业首倡科学家
。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社科报、社科网、健康报、新华网、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参加了会议。

“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衡量一个民族昌盛和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联合国于1986年11月21日,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世界第一届健康促进大会并发表了《渥太华宪章》,提出了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为达到身体、精神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的完美状态,每个人或人群必须有能力去认识和实现这些愿望,满足需求以及改变或处理环境。因此,应将健康仅仅看作是日常生活的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的。健康是一种积极的概念,强调健康是社会和个人的资源,也可看作是体力表现。因此,健康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基本条件和资源是和平、住房、教育、食品、经济收入、稳定的生态。其口号是“以期2000年和更长时间达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时隔30年的今天即2021年11月21日,在中国上海召开了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来自120余个国家的卫生部长和市长及国际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大会,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分别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大会通过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全球123个城市的市长就协同推进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达成《健康城市上海共识》。《上海共识》充分认识到健康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也认识到健康和福祉是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呼吁世界上所有的城市,不论大小、贫富,积极参与健康城市建设,为健康做出积极的政治决策,并承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建设我们能力所及的最健康城市。《上海宣言》重申,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是所有国家共享的社会目标和政治优先策略。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的口号是“人人享有健康、一切为了健康。”呼吁不同部门、不同治理层面、以及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一起,加大对健康促进的政治保证和财政投资,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主题

2021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健康中国2021”战略研究报告》,经过长期努力,我们不仅显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而且开辟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健康中国”一词是在2021年11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时首次正式进入党的文件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1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十八大以来,继“法治中国”战略之后的又一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2021年8月19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21年,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到2030年,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到2050年,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健康国家。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021年的20%和2030年的30%。《“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还提出了新目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21年的3.6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5.3亿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为此,中央这一系列的行
健康中国2021”[1]战略,作为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重要举措之一,努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战略是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为目标,以解决危害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防治结合的原则,采用适宜技术,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参与,切实加强对影响国民健康的重大和长远卫生问题的有效干预,确保到2021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大战略目标。

陈竺部长指出实施“健康中国2021”战略,必须着手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可干预性和干预的成本效果以及相关国际承诺,确定优先领域和重点。二是根据影响健康的主要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全国和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不仅要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还要特别关注影响健康的各种社会经济环境和人口因素,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三是建立健全健康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人民健康状况为中心,既反映工作情况,更要反映群众健康素质的变化。为此,必须建立和发展相应的体制机制、投入、人才、科技、文化和国际合作等支撑体系。

陈竺部长在甘肃省陇南视察地震灾情时,明确要求甘肃可以在全国率先制定“健康中国2021”的地方性战略规划并进行深入研究,为将来全国省级层面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模式。

中国人口协会响应卫生部的号召,同时注重陈竺部长提出的人口因素及地方行动计划,率先在甘肃省启动“健康中国2021”送子鸟不孕不育关怀工程[2],旨在于帮助甘肃省人民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为不孕不育夫妇早日实现孕育梦想
健康中国里战略,什么是重中之重?以前经常看到有站长或自媒体文章说健康多么重要,一直感觉和自己离的很远,这次却很近。北方的天气每年通暖气后如果不注意,那么就会很容易感冒,室外室内温差很大有直接的原因。

这次我和老婆都感冒了,我抗了几天喝了点药,然后吃了一次火锅感冒居然好了,她拖延了一下最后住院了......

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做起来就难了,谁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是真正注意的却没有几个,都知道身体是本钱,但是大多数人都选择在花本钱.

在医院的时候,每次在等电梯的时候看到那些病人,高的,胖的,肥的,瘦的,坐着进电梯的,躺着进电梯的,有时候还有一两个重症监护,有时候觉得生命真的很脆弱。

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一天就挣个一两百,但是稍微你不注意身体,那么一次就得好几千的花销,真的是入不敷出。

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有钱,有钱能怎么样?到医院最多住个单间,得病了不能吃的照样不能吃,还只能喝小米粥。

有时候看到重症监护室外面的那些人焦急的表情,可能里面那个人就是一个家庭的支柱,如果有什么不测,那么一个家庭就会被乌云所笼罩,这是谁都不想看到的。

这几天钻医院我想通了一个道理,很多人都说人一辈子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为什么会是自己呢,因为我们不能严以律己,我们自己管不住自己,比如有时候明明有一个很好的项目,一个很好的想法,我们总是会找个理由把他推迟了,然后过几天就忘了。

我们想要减肥,却管不住自己的嘴,想要学习,却管不住自己玩游戏的心,想要早起,却管不住自己那颗总想再睡5分钟的心......

写这篇文章其实也就是想给自己提个醒,最好也能带来一些好的作用,当然平时一二三四五这种教程写多了,自己肚子里本来就不多的墨水也忘完了,也不能够承上启下的去铺垫了,凑合着看吧,本来就是一个不通文墨之人。
文章标题: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年间提高至 25.4% ,这意味着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862.html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十年间提高至 25.4% ,这意味着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