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中的唯物史观到底什么意思 概念和内涵都是什么

时间: 2022-06-09 23:00:0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0次

历史中的唯物史观到底什么意思 概念和内涵都是什么

唯物史观是什么意思

唯物史观主要内容: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扩展资料: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就是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被称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基本矛盾等,第三章介绍,欢迎大家关注,随后会继续上传。

什么叫唯物主义历史观?

1、历史唯物主义:

亦称唯物史观,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

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2、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扩展资料:

1、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

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2、历史唯心主义:

是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又称唯心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唯心主义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的基本点出发,把人们的思想动机、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以前,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的地位,这是因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历史,而生产规模的狭小又限制着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才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历史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指明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

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歪曲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历史科学理论,不仅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是人类认知发展的必然结果。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这一新的历史观以来,它在实践中不断受到考验,内容不断丰富,形式完美,并将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科学领域。实现了整个社会历史观的变革,实现了哲学的变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奠定了历史理论基础。

主要的内容有:

1、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

2、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

3、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

4、二元论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它认为精神和物质同为世界的本原。

5、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6、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他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7、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两极世界理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综合运用唯物辩证法、地缘经济、地缘政治和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基础上认为,从两极世界进程的总体上看,自然实践(生产力)的先进性程度决定了社会实践(生产关系)的统一范围;

从每代进程及每代进程内部宏观的整合上看,东西方在社会实践上和自然实践上呈交互促进关系

扩展资料: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可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综合描述
   恩格斯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编辑本段鲜明特点
绪论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编辑本段辩证性批判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它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名称和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复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在历史主义的方法中涵盖着辩证方法的原则,在辩证方法中涵盖着历史主义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但是,受原苏联哲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而已,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
编辑本段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作用
  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于空间形式宇宙在总体时间向度上不是辨证地发展的,而在它的每一个从混沌转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样不是发展逻辑在起作用。第一:这里仍然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过是两次对等的否定过程之一——有序对于混沌暂时占主要地位。两个相反方向(即上升与下降)运动的机会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二:有序实体并不是借助于对自身的否定的逻辑环节来实现自身的建构的,而是由参与这一有序过程的所有要素的运动方式和结合方式所决定的,有着确定方向的建构。不同的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结合方式向系统所允许的最大有序度运动而到达自己的终点。正是沿着这种模式化过程,星云中的物质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体、元素的电磁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细胞,细胞的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机体。可见这是一种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整体的未来结构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终的有序的运动过程,而不是什么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无限发展过程。辨证历史唯物主义把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如生物进化)理解为辨证的发展过程并把这种过程看作普遍存在的无限发展过程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究其根本,辨证的无限的发展观的要害就在于把存在当作了承载变化的时间向量来看待,时间是存在的唯一属性,存在就是变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时间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规律。其结果,存在的空间形式被抽掉了。空间形式只是被当作时间进程中的载体和道具,按此逻辑,认识存在不必着意于任何一种空间形式。因为一切现实的空间存在形式都将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都是应该为未来而牺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东西属于永远的未来。难怪用这种理论解释人会得出人没有其决定于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随其社会存在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属性的结论。但事实上,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质上是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宇宙并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而空间同样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相对空间实质上就是相对独立的空间物质结构实体,即自然界在从混沌向有序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宏观存在物,如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机体。正是这些相对的空间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质世界显现为我们所见的存在,单纯的虚空即绝对的混沌是存在的无。也正是这些有序空间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时间成为现实。因为时间就是这些宏观存在物体的运动频率。对人类而言,时间就是地球的运动频率,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年、月、日、时。恒星的寿命决定于其内部氢核聚变反应的频率、动物的寿命决定于细胞分裂和心脏跳动的频率。因此,时间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从混沌到有序自然过程结果的宏观物体的存在。一旦这种宏观自然物终止了其有序的空间存在,时间也便被划上句号。换句话说,空间存在形式是时间的限度,是空间存在形式派生了时间,而不是空间存在形式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只能随空间存在形式的波动或振荡而诞生和存在。另一方面,过程所显现的时间性效应只是作为空间形式的运动的轨迹的累加,一种统计效应,如人类社会中的史书、文物,自然界的树的年轮、地质层等等。一个质子的衰变期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历史感,它也许永远不衰变。而一大堆质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实上只是统计的而不是时间的。而具体的时间流逝如地球的转动频率并不具有决定具体的存在物的空间结构的作用,即空间结构并不是时间变量的函数。一天的时间在一个懒汉的眼里和一个勤奋的科学家的眼里决不是一个同等的量度。所谓空间存在形式就是物质的相互关联形式,在形态上是不同物质层次与结构自身的和与外部事物的三维空间联系,这种三维空间联系是一切组织、结构、系统的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间形式之外,又存在于将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级三维联系中;每一个生物物种本身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它又同时存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它们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每一低一级的空间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级空间形式的组成部分。遵循着宏观涵概微观,较小的宏观又被较大的宏观所涵概的结构规则。组成不同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的质子是禁闭在其中的夸克的空间结构,而由它们所组成的物体从原子到分子、晶体、细胞、生物有机体、星球、星系乃至宇宙无一不是空间联系形式。这种空间的联系是包括静态关联和动态联系两个方面的,静态的联系构成组织、机体的结构,动态的联系构成组织和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即动态的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两者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说明空间存在形式不仅需要组织上的静态的相互作用联系,同样需要动态的相互作用联系,运动只不过是自由度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运动也当然地属于存在的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存在物的结构和运动的多样性正是通过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就人而言,人的机体是一种空间结构,人的大脑中的思维、意识运动也是空间结构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也是空间结构的,人与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关系等等也都是空间结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背谬就是将运动普遍化和抽象化,并由此臆造出所谓历史的运动及其规律。事实上客观世界只有具体的运动而不存在抽象的运动和历史运动。而且一切运动只能依靠具体的空间形式而存在。没有原子就不会有化学运动,没有细胞就不会有生命运动,没有大脑神经系统就不会有意识运动。一定的空间形式产生一定的运动形式。运动的多样性来自于有序存在物的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结论
  由此可见,承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认物质的普遍联系更符合存在之本来面目。因为宇宙物质的存在原本就是具体的空间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还是时间形式明显地存在着如下的本质区别,后者对存在的认识着眼于变化和逻辑规律,而前者则着眼于存在的结构、成分及其价值和意义。两者孰优孰劣昭然若揭。以时间形式看待存在的规律论者并不关心什么东西存在着和各个存在的物种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都是只为规律和逻辑而存在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规律才是永恒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间形式的存在观则着眼于空间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它所关心的是“什么”存在着。并且作为存在的追问者,他所要解决的存在论问题是从自身的存在出发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本质,明确什么是适合自身本质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克服自己的导致极端性的病态存在的不良行为。因此,作为哲学的对象——存在就应该在特定的空间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于其中的那个物质世界的空间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脱离了这一目标的哲学存在论研究毫无价值和意义。   而把存在论研究建立在任凭这种空间形式的变化上的哲学更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和犯罪。如果从超脱的角度,假设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级空间形式的变化都不足挂齿,因为在上帝看来,永不停息的毁灭已有的和创生未有的过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学作为人类对存在的内容和意义的探索者就不能不关心人类自身居于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从人类自己的存在命运出发去研究存在。因为人类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空间形式对人类是性命悠关的。它的变化,它的破坏是人类的灾难。   人类出现和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绝无仅有的机遇。在没有人类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于自身之中,因为没有存在物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对谁成为问题,也没有价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现才使得存在对于一种存在物成为了对象,并且这种存在物通过以存在为对象证明了自己不同于一般存在物,是能够懂得存在的真理及价值和意义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是讲存在只是这种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的提出给了哲学一个实实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对于存在,哲学必须具体地揭示客观世界建立于何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之上,同时在这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间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这个所有空间存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空间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么。这才是哲学对于人类必须担当起的责任和承诺。
前提
  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存在论无视存在的空间形式,相反由于其理论和实践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逻辑基础上,因而是以破坏现存的一切空间形式为前提的。从这一理论出发它拒绝给予人以全面、系统和统一的空间存在形式的认识,即不承认人的普遍本质。无视人的与自身生物结构本质相适应的有意识的和有着丰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质,并在实践上予以限制和剥夺,狭隘地从人的肉体生存和排斥异己的占有欲出发,驱使人不断地异化,沉溺于单纯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换价值的数字指标)无限增长的数字化生存。其结果,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态空间当作人类的巨大加工厂的原料仓库和垃圾场。全然不顾整个生物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物种的分布、能量与物质的循环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间存在形式,人类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生物正是在这种有序的空间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观事实。到头来,无视空间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发展,必将于在这种空间存在形式致命的改变的同时以毁灭人类自身为代价。
综述
  毫无疑问,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间形式,一切物种和类都不能摆脱涨落即从产生到毁灭的规律。对于无意识的物种和类而言,涨落只能顺其自然,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作用于这一过程。但对于人类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够有意识地自主和自觉行为的存在物只有人类。人类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范围。他能够利用远远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于自然界,从而也就具有了能够决定自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涨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操纵着对自己和整个生物界的生杀大权。人类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坟墓还是协起手来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机遇中共创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类大有选择余地。如果人类有序地展开自己的类行为与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协调,人类就能够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时空;反之如果人类放任在无序的竞争中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就将注定被提前开除球籍。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进行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恩格斯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版,第三卷,第704—705页)
  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 “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编辑本段
主要内容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类已经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第四阶段(越南、古巴、朝鲜等自称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1987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上,中国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代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断言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编辑本段
鲜明特点

绪论
  凡是认为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历史、社会和历史存在着必然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的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那么他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就具有了以下特点: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
  一、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是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
  承认历史,认为历史正是所有事物的来源,这本身就解决了哲学中的一个命题——事物的来路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前身或者前因,而我们的现今都是前身或前因的变化或后果。也许大家要问:这个问题简单,难道现实中还有不承认历史的情况么?怎么没有呢,事实上是有的,比如我们有时就批判某某数典忘祖,甚至有怀有阴暗丑恶的目的的人不但不承认历史、而且还歪曲篡改历史。那些不承认台湾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一心要把台湾分裂出去的人不就是数典忘祖吗?日本国的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篡改历史的行为不就是不承认历史吗?还有现实中有的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老实朴素的亲人不敢相认,这也是不敢面对历史的一种表现。看来承认历史有时还是需要勇气、正气和骨气的。
  只有首先承认历史,才能够尊重历史。尊重历史有很多表现:承认历史的真相,承认曾经的错误、承认先人的功业和成果、承担应有的历史责任、享受应有的历史权益等等。牛顿曾经谦虚地说:“我可能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许多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这既是一种美德,也是坚持了历史的观点。难道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和条件不是从先人那里继承而发展的吗?天才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承认曾经的错误,那是流氓和无赖;不承认一个国家既有的领土和主权,就会有侵犯别人的借口;不承认法理上的顺承关系,就会有逃避承担责任的行径……看来,不承认和尊重历史,不仅是态度上的问题,还可能会产生严重而错误的后果。
  尊重历史,肯定祖先的丰功伟绩,发扬先辈的光荣传统,才能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今天有不少人,从生活富裕的狭隘角度出发,加之对本国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存在不满,有着比较严重的崇洋媚外思想,缺乏爱国爱人民的崇高品格,民族根性彻底失去,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人性的悲哀。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
  二、联系历史来观察和分析问题,这是如何运用历史的问题。
  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在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就会更加全面、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实际、更加智慧、更加接近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
  首先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会有更强的理解力和包容性。有一句话:“历史造就英雄”,这也是历史的观点。这就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什么样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历史人物造就的历史事件,我们今天很多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只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就可能很好理解了。比如: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而发动玄武门事件。古代人为了争夺皇位竟然杀掉自己的兄弟,多么地残酷!其实只要了解了当时的两种势力的形成、差异和水火不容的情势,就会知道发生这样的事情也是身在江湖,身不由已,势所然也。比如毛泽东为什么会发动文化大革命,今天的人很多都不理解甚至痛恨。实际上只要联系毛泽东本人毕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信念、他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的理解、以及当时国际、国内复杂的严峻形式,你也许就会对当时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核心集团发动文化大革命有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本意和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在选择形式上存在缺陷,使得后来发展的情况和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恐怕也是毛泽东所始料不及的。
  其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就能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分清利弊,从而有针对性开展工作。有一句话,叫“审时度势”,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点。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才能开展什么样的工作,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而不是乱来的。在国家危亡、民族患难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解决民族危机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发展生产、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就要解决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如果在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民主革命、进步的革命,是大英雄;如果在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的时候,发动群众“闹革命”,那就是反革命、疯子,这样的道理,大家是很容易理解的。运用到一般的问题上,也是这个道理。比如,我们要创立一个公司,首先就要调查研究:产品需求问题、人们消费习惯问题、生产原料问题、设备问题等等,这都是历史条件,只有考虑周全了,我们才能获得成功或者更大的效益。
  再次,有了历史的观点,我们才能谦虚吸收前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少走弯路。被前人通过实践而证明了的理论和经验,我们要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和借鉴。古人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人民服务等等这些都是革命前辈用生命和实践换来的经验,一定要加以坚持和发扬。国兴于清明,毁于腐败、兴于团结,衰于分裂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无数次证明了的不变真理,我们一定要牢牢记住,不能蹈前车之覆辙。有一句话叫做“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也许可以忘掉仇恨,但决不能忘掉教训和敌人。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
  三、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这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运用历史的观点,归根结底还是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是接受还是摒弃、是褒是贬、是全盘否定还是有选择地利用,这是我们必须做出抉择的。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认为: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否则我们就会重犯错误,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大量的时间甚至人力和财力。我国就发生过也许仍然存在着“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潮,这是非常有害的和危险的。
  坚持实事求是,反对脱离历史条件的空谈蛮干。“实事求是,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官僚主义、主观臆断,反对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才能制定出符合规律的方针路线,我们的事业才能胜利,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少走弯路。毛泽东当初设计的农村公社——“吃大锅饭”,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当初人民群众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科学的预算和纪律要求的保障下,采取了过于理想的社会模式,从而使得很多道德水平低下的人消积怠工、投机取巧,使得许多管理水平低下的人走上领导者岗位,加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破坏等因素,从而给我们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认清历史形势,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和时机,敢于变革,推动人类社会向更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也要防止那些“教条主义、保守主义”等呆板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行为。不能清醒地认清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不敢变革或不愿变革,也可能坐失发展良机,给以后的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比如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形势日趋复杂、能源日益紧张、不稳定因素大量存在、腐败势力十分强大、道德认识存在多元化矛盾化等等情况下,如果不能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及早采取加强国防、反腐倡廉、利民惠民、统一思想、加强德育、发展周边关系等一系列果断措施,必然会给我们将来的事业带来难以控制的损失。
编辑本段
辩证性批判

  马克思并没有赋予自己的哲学一个具体的名称,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但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在不同场合把自己的哲学学说称之为“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将费尔巴哈之前的唯物主义都称之为“旧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相对于旧唯物主义有两个基本的特点:它既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又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但这并不是说它们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称之为历史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名称和内容并不能画等号。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反复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重要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在历史主义的方法中涵盖着辩证方法的原则,在辩证方法中涵盖着历史主义的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但是,受原苏联哲学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哲学教科书人为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理论,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它在社会历史中的运用而已,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不符。
编辑本段
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作用
  存在的本质和意义在于空间形式宇宙在总体时间向度上不是辨证地发展的,而在它的每一个从混沌转向有序的上升波段上也同样不是发展逻辑在起作用。第一:这里仍然没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用武之地,充其量不过是两次对等的否定过程之一——有序对于混沌暂时占主要地位。两个相反方向(即上升与下降)运动的机会是均等的,哪一方也不占有绝对的优势。第二:有序实体并不是借助于对自身的否定的逻辑环节来实现自身的建构的,而是由参与这一有序过程的所有要素的运动方式和结合方式所决定的,有着确定方向的建构。不同的组成要素只能按照自身所特有的结合方式向系统所允许的最大有序度运动而到达自己的终点。正是沿着这种模式化过程,星云中的物质微粒的引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星体、元素的电磁力作用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分子、氨基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蛋白质,蛋白质与核酸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细胞,细胞的的结合所能达到的最大有序度是有机体。可见这是一种个体的形态和行为方式决定了整体的未来结构的既形式固定又有始有终的有序的运动过程,而不是什么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无限发展过程。辨证历史唯物主义把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如生物进化)理解为辨证的发展过程并把这种过程看作普遍存在的无限发展过程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究其根本,辨证的无限的发展观的要害就在于把存在当作了承载变化的时间向量来看待,时间是存在的唯一属性,存在就是变化的事物的流,只能建立在永不停息的抽象的时间流程上,唯一常住的只有规律。其结果,存在的空间形式被抽掉了。空间形式只是被当作时间进程中的载体和道具,按此逻辑,认识存在不必着意于任何一种空间形式。因为一切现实的空间存在形式都将消亡,都只是手段,都是历史的匆匆过客,都是应该为未来而牺牲掉的,一切合理、完美的东西属于永远的未来。难怪用这种理论解释人会得出人没有其决定于自然的普遍本性而只有随其社会存在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属性的结论。但事实上,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本质上是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告诉我们,宇宙并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是相对于空间而存在的。而空间同样是没有绝对只有相对的。相对空间实质上就是相对独立的空间物质结构实体,即自然界在从混沌向有序运动过程中形成的宏观存在物,如星系、恒星、行星、以及生物有机体。正是这些相对的空间存在形式才使得物质世界显现为我们所见的存在,单纯的虚空即绝对的混沌是存在的无。也正是这些有序空间形式的存在才使得时间成为现实。因为时间就是这些宏观存在物体的运动频率。对人类而言,时间就是地球的运动频率,正是有了它们才有了年、月、日、时。恒星的寿命决定于其内部氢核聚变反应的频率、动物的寿命决定于细胞分裂和心脏跳动的频率。因此,时间存在的前提是作为从混沌到有序自然过程结果的宏观物体的存在。一旦这种宏观自然物终止了其有序的空间存在,时间也便被划上句号。换句话说,空间存在形式是时间的限度,是空间存在形式派生了时间,而不是空间存在形式在时间中运动。时间只能随空间存在形式的波动或振荡而诞生和存在。另一方面,过程所显现的时间性效应只是作为空间形式的运动的轨迹的累加,一种统计效应,如人类社会中的史书、文物,自然界的树的年轮、地质层等等。一个质子的衰变期既没有时间性也没有历史感,它也许永远不衰变。而一大堆质子的半衰期的度量事实上只是统计的而不是时间的。而具体的时间流逝如地球的转动频率并不具有决定具体的存在物的空间结构的作用,即空间结构并不是时间变量的函数。一天的时间在一个懒汉的眼里和一个勤奋的科学家的眼里决不是一个同等的量度。所谓空间存在形式就是物质的相互关联形式,在形态上是不同物质层次与结构自身的和与外部事物的三维空间联系,这种三维空间联系是一切组织、结构、系统的最一般、最本质的特征。任何存在物除了自身具有的特定空间形式之外,又存在于将其包括在其中的上一级三维联系中;每一个生物物种本身作为一种空间形式,它又同时存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它们之间是一环套一环的,每一低一级的空间存在形式都是高一级空间形式的组成部分。遵循着宏观涵概微观,较小的宏观又被较大的宏观所涵概的结构规则。组成不同物质的最基本单元的质子是禁闭在其中的夸克的空间结构,而由它们所组成的物体从原子到分子、晶体、细胞、生物有机体、星球、星系乃至宇宙无一不是空间联系形式。这种空间的联系是包括静态关联和动态联系两个方面的,静态的联系构成组织、机体的结构,动态的联系构成组织和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即动态的相互作用空间结构。两者是物质相互作用的不同形式。它说明空间存在形式不仅需要组织上的静态的相互作用联系,同样需要动态的相互作用联系,运动只不过是自由度较大的相互作用而已。因此运动也当然地属于存在的空间形式而非时间形式。存在物的结构和运动的多样性正是通过静态和动态的空间形式表现出来的。就人而言,人的机体是一种空间结构,人的大脑中的思维、意识运动也是空间结构的,人的创造性活动——实践也是空间结构的,人与自然界在生理、心理上的密切关系等等也都是空间结构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性的背谬就是将运动普遍化和抽象化,并由此臆造出所谓历史的运动及其规律。事实上客观世界只有具体的运动而不存在抽象的运动和历史运动。而且一切运动只能依靠具体的空间形式而存在。没有原子就不会有化学运动,没有细胞就不会有生命运动,没有大脑神经系统就不会有意识运动。一定的空间形式产生一定的运动形式。运动的多样性来自于有序存在物的空间形式的多样性。
  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人们提供了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思想路线,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论证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规模的科学依据,从而纠正了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仅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遣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纠正了空想社会义者寄希望于统治者发善心,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变革蓝图的幻想;它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了空想社会义者把无产阶级仅仅看成一个受苦受难的阶级,而把历史进步和社会更替的希望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
结论
  由此可见,承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要比只一般地承认物质的普遍联系更符合存在之本来面目。因为宇宙物质的存在原本就是具体的空间形式的。把存在看作是空间形式的还是时间形式明显地存在着如下的本质区别,后者对存在的认识着眼于变化和逻辑规律,而前者则着眼于存在的结构、成分及其价值和意义。两者孰优孰劣昭然若揭。以时间形式看待存在的规律论者并不关心什么东西存在着和各个存在的物种之间的本质性差异,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暂时的,都是只为规律和逻辑而存在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规律才是永恒的、第一性的存在。空间形式的存在观则着眼于空间形式下的存在物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它所关心的是“什么”存在着。并且作为存在的追问者,他所要解决的存在论问题是从自身的存在出发的自己的存在形式和他与其他存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本质,明确什么是适合自身本质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克服自己的导致极端性的病态存在的不良行为。因此,作为哲学的对象——存在就应该在特定的空间形式上被考察,即考察人生存于其中的那个物质世界的空间存在形式,揭示存在对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脱离了这一目标的哲学存在论研究毫无价值和意义。
  而把存在论研究建立在任凭这种空间形式的变化上的哲学更是对人类的不负责任和犯罪。如果从超脱的角度,假设从上帝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级空间形式的变化都不足挂齿,因为在上帝看来,永不停息的毁灭已有的和创生未有的过程本身就是存在。但是哲学作为人类对存在的内容和意义的探索者就不能不关心人类自身居于其中的特定存在,不能不从人类自己的存在命运出发去研究存在。因为人类存在于其中的这个空间形式对人类是性命悠关的。它的变化,它的破坏是人类的灾难。
  人类出现和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绝无仅有的机遇。在没有人类之前的世界,存在只存在于自身之中,因为没有存在物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因此存在不对谁成为问题,也没有价值可言。正是人的出现才使得存在对于一种存在物成为了对象,并且这种存在物通过以存在为对象证明了自己不同于一般存在物,是能够懂得存在的真理及价值和意义的存在物。从这个意义是讲存在只是这种存在物——人——的存在。
  因此,存在是物质的空间形式的提出给了哲学一个实实在在的根基和唯一正确的方向,那就是,对于存在,哲学必须具体地揭示客观世界建立于何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之上,同时在这种统一的空间形式中探索人的空间形式,揭示探索存在的存在者本身——人——这个所有空间存在形式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空间存在形式的秘密,即回答人是什么。这才是哲学对于人类必须担当起的责任和承诺。
前提
  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存在论无视存在的空间形式,相反由于其理论和实践建立在否定之否定逻辑基础上,因而是以破坏现存的一切空间形式为前提的。从这一理论出发它拒绝给予人以全面、系统和统一的空间存在形式的认识,即不承认人的普遍本质。无视人的与自身生物结构本质相适应的有意识的和有着丰富的感性和精神需要的生存本质,并在实践上予以限制和剥夺,狭隘地从人的肉体生存和排斥异己的占有欲出发,驱使人不断地异化,沉溺于单纯追求支配手段(即交换价值的数字指标)无限增长的数字化生存。其结果,把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生物圈生态空间当作人类的巨大加工厂的原料仓库和垃圾场。全然不顾整个生物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在物种的分布、能量与物质的循环等方面的高度有序的空间存在形式,人类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其他生物正是在这种有序的空间形式下才得以存在的客观事实。到头来,无视空间存在形式的,建立在时间形式上的发展,必将于在这种空间存在形式致命的改变的同时以毁灭人类自身为代价。
综述
  毫无疑问,自然界一切存在的空间形式,一切物种和类都不能摆脱涨落即从产生到毁灭的规律。对于无意识的物种和类而言,涨落只能顺其自然,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作用于这一过程。但对于人类就大不相同了。自然界中能够有意识地自主和自觉行为的存在物只有人类。人类的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范围。他能够利用远远超出自身生物能所及的力量去施加作用于自然界,从而也就具有了能够决定自身和整个生态系统的涨落速率的能力。也就是说,人类操纵着对自己和整个生物界的生杀大权。人类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上。是自掘坟墓还是协起手来在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机遇中共创祥和美好的符合人的本性的生存,人类大有选择余地。如果人类有序地展开自己的类行为与自然界的有序存在相协调,人类就能够大大拓展自己的生存时空;反之如果人类放任在无序的竞争中掠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那么人类就将注定被提前开除球籍。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指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
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贯彻和表现。社会存在是指不依社
会意识为转移的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标志同自然界的
存在相区别的社会存在,它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社会的生
产方式。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的高级运
动形态。社会运动也如同其它物质运动形态一样,有它的
特定的物质承担者,这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因
为只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才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和现象的总称,它包括
人们的政治、法律观点、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宗教等意
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意识最基本
的含义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派生的、第二性的现
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存在决定意识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它们都是指存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存在的
反映,这是它们的相同之处。但是,社会存在又有着不同
于一般存在的特点。一般唯物主义讲的存在就是物质,它
是不依赖于任何主体的客观实在,即没有人的参预照样
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讲的社会存在则不然。社会离不开
人,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活动,而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
的和动机,即具有主观意识和能动性。所以,社会存在通
过有意识的人的活动表现出来。但是,这一特点并不能改
变社会存在的客观性。社会意识同一般意识也是既有联
系又有区别的。从“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个意义上讲,任
何意识都是社会性的意识。但社会意识与一般意识毕竟
有区别。一般意识是从总体上说明,它是人脑的机能、客
观存在的反映,这里的客观存在是包括自然存在和社会
存在的一般客观实在。至于社会意识是从反映社会存在
这个角度来考察意识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
题是两种历史观斗争的焦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
主义就是按照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来划分的。历史唯物主
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中第一性的东西,是社会意
识的根源;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派生物,是第二性
东西。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在实际上以种种不同的形式坚
持着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
史唯心主义在其它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都是围绕着这
个基本问题或在对这个问题不同回答的基础上展开的。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二者究竟谁决定谁的
问题,是任何社会历史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对它
的回答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超越历史唯物
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第三种独立的历史观是不存在
的。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唯物史观的定义

将唯物主义用于人类社会及历史领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马克思这段文字,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谓社会发展规律,即社会生活现象中的本质联系及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物质形态运动的规律。所不同的,自然规律是自在地盲目地发生作用,社会发展规律发生作用则是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而实现的。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林黛玉与焦老大,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感情及价值观各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饱汉子哪知饿汉子饥?



马、恩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

此论断是不确切的,显然是以偏概全,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它不能如实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全貌,严格说来,是违背他们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的。

依照唯物史观,人类的历史,首先是人类同大自然斗争的历史,包括生产斗争与科学试验,其次,才是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的历史。前者是就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而言,它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后者是就上层建筑而言,它与生产关系密切相关。

依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与之密切相关并建立其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又统一又有矛盾斗争,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决定的作用,它决定生产关系,即有什么生产力就有什么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当然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无论就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言,还是在矛盾对立中所处地位而言,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均优先于阶级斗争。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斗争、科学实验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点。二十世纪高速发展的生产力,尤其是高科技的高速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它不仅改变着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产业结构,乃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阶级关系。

但这并非否定阶级斗争在人类历史上应有的作用。人类社会既然以阶级相区分,那么阶级之间必然存在矛盾与斗争。通过阶级斗争一方战胜另一方或双方达成妥协,调整或彻底改变生产关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在此指出,对立的阶级双方达成某种妥协,也是阶级斗争的结果。有妥协才能合作共处。无节制的阶级斗争乃至对抗、战争,本身不会促进社会进步,而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倒退。只有通过阶级斗争达到阶级合作,和谐共处,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也只有从此种意义讲,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在此还需指出,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在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导方面是阶级合作,阶级斗争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通过阶级斗争达到阶级合作,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并最终达到阶级消亡。

推动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运动和发展。阶级斗争与阶级合作也是一种推动力,但非内在的根本动力,而是一种外力。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综上所述,依据唯物史观,全面地确切地表述人类社会的历史应当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阶级斗争和阶级合作的历史。只有如此表述,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才避免了片面性,才能比较全面地真实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历史全貌,才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

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不能离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要把人类的历史看作发展过程,将某一历史阶段、某种社会变革及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凡符合历史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类经济、政治、思想、社会四大解放,都是进步的、革命的。反之,就是逆历史潮流而动,是反动的。
唯物史观基本概念

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2历史唯物主义三个主要理论

理论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通俗地讲,生产力是有目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它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评价历史现象时生产力的标准是最后的标准;
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其与历史唯心主义相对。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它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它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也是这些阶级互相博弈的结果。” 与阶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诉求是阶级冲突的主要着力点。马克思的历史观点交叉了社会学研究与历史研究,从阶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
文章标题: 历史中的唯物史观到底什么意思 概念和内涵都是什么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674.html

[历史中的唯物史观到底什么意思 概念和内涵都是什么]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