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番薯和马铃薯都原产美洲近代才传入中国,而番薯既然被称为“番”薯,那「薯」这个汉字本来到底指什么植物

时间: 2022-06-09 20:00:22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番薯和马铃薯都原产美洲近代才传入中国,而番薯既然被称为“番”薯,那「薯」这个汉字本来到底指什么植物

蕃薯是什么时期引入中国的?是怎么引进来的?

红薯学名番薯,又名山芋、红芋、甘薯、番薯、地瓜、红苕等等。明朝万历间番薯传入中国后,首先在福建、广东等地传播,清代在中国开始真正大规模地推广种植。

  

  甘薯进入中国是通过两家姓陈的家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家是广东东莞的陈家,当时陈家先生叫陈益;一家是福建福州的陈家,当时叫陈振龙。

  先来说一说福州陈振龙陈家,他是1593年从菲律宾千辛万苦把红薯引进中国的。为什么呢?因为当西班牙殖民者进入菲律宾的时候,他们感到菲律宾当地的作物不足以养活他们,于是就从美洲引进了甘薯,在当地种植,解决了当地的粮食问题。

  

  当时广东的很多人一样在菲律宾做生意,经商风气很浓,而陈振龙,正是一个在吕宋岛做生意的生意人。他看到了当地漫山遍野种植的甘薯,想到了自己的福建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水旱风灾,于是就想到,要把这种东西引进老家。

  但是西班牙殖民者也非常严苛,他们不想让这种东西引进中国,在各个口岸严厉盘查。陈振龙非常聪明,他拿了一根红薯的藤条把它编在一个箩筐里,然后带着这只箩筐上船回到福州老家,由此绕过殖民者的检查。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陈振龙把藤条绞在一根绳子里面偷偷带了回来,不管怎么说,他历尽危险艰辛把藤条带回来了。

  

  归国之后,他跟他的儿子一起给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一份帖子,建议在福州试种培育这种红薯。陈家率先在自家的农田里开始终植这种东西,四个月以后引种成功。

  他们自己记载,四个月以后,把土挖开以后,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蜜枣。大喜过望,立刻又给福建巡抚上了一份帖子,再次游说巡抚金学曾,广泛种植,正在这个时候老天爷从反面帮了一个忙。

  就在这个时候福建大旱,马上面临粮食短缺的局面,于是福建巡抚金学曾当机立断,晓谕福建各地立刻开始推广红薯,由此红薯在福建得以普及,使福建得以渡过当时的粮食危机。

  据说在福州为陈家立了祠堂,祠堂里面供奉的就是陈振龙和他的儿子,把陈振龙供奉为水部尚书,把巡抚供奉在庙中。陈家由此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红薯的家族举动,他们北上浙江、山东、河南,南下广东,推广红薯种植,但是也非常不顺利。

  像浙江、江苏这些地方是鱼米之乡,不缺粮食,推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到了山东、河南以后,到了北方地区,由于这些地方经常遭受自然灾害,所以反而容易普及。

  

  一百多年之后,到了清朝年间,陈家后代,就把家族推广红薯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金薯传习录》。现在红薯已经不是我们主要的粮食作物了,吃烤白薯和吃玉米一样成为一种口味的调剂了,但是,不要忘记他们的历史功绩。

  玉米、红薯、土豆,这些粮食作物,他们传进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也使中国的人口,在几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

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当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时,他定然会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乡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红土地。

这一年,陈振龙50岁。他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月,一方面是科举艰难、“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

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

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

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

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然而,将薯藤带出吕宋,颇费了陈振龙一番周折。《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另一说“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航船抵达福州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几天后,陈振龙之子陈经纶草拟了一份禀贴,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行知各属”、“效法栽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氏父子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

先薯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

四个月以后,朱薯引种成功。经“启土开掘”,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

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

红薯是凉性还是热性
红薯是平性的。

红薯性味甘、平,有健脾胃、补虚乏、益气力的功效。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红薯储存方法
1、室内储存

红薯怕冷,当温度过低时,就会受冻,形成硬心,蒸不熟、煮不烂;如温度过高时,又会生芽,最好把室温控制在15℃左右。红薯受了潮湿,很容易引起病菌侵害,造成腐烂,最好放在透气的木板箱内保存。

如果没有木箱,在堆放红薯的地方和靠墙处,应垫上木板,薯堆上再盖些东西,以防受潮。在温暖的白天里,要适当打开窗口换换气,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应防止冷风吹入。从市场上买回的红薯最好放在太阳下晒几小时,以减少伤口水分,促使愈合,在取用时,要轻拿轻放,避免碰伤。

教你一招红薯放多久都不会坏

2、井窖贮藏:

选择地势高、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向下挖一井筒,一般直径1米左右,井筒深5——6米。贮藏室的大小可根据贮藏量多少而定。贮藏室内要垫10——15厘米厚的干沙,其上放置红薯。红薯只能装七成满,以便留出换气的地方,否则会因湿、热而加重腐烂。

3、切片晒干保存法

把红薯切片,放到房上或向阳、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注意不要受雨雪。晒干后,放在室内干燥地方保存起来,吃前用水泡一下。

注意:红薯不宜放冰箱

如果放在冰箱中保存,很容易因为冰箱中的水汽而变得柔软,也很容易因为冰箱中的水汽而变得容易腐烂。

红薯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红薯最早在中美洲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红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

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红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红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红薯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
红薯却再一度促进了清代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直到清末,中国人口达到了四五亿,这和红薯这一农作物的传入,有着莫大的关系。

玉米、红薯、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我国的人口从明后期到清朝,数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玉米和红薯、土豆功不可没。

红薯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红薯最早在中美洲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红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

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红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红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红薯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
红薯却再一度促进了清代的经济和人口发展,康乾盛世以后中国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一直到清末,中国人口达到了四五亿,这和红薯这一农作物的传入,有着莫大的关系。

玉米、红薯、土豆,在明朝传入中国,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粮食结构,而且使中国人在其后几百年间度过了一次一次的天灾人祸。我国的人口从明后期到清朝,数百年间不断地翻番上升,玉米和红薯、土豆功不可没。
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现今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

历史上是谁把番薯引入中国,为康乾时期人口暴涨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是谁把番薯引入中国的?

番薯又叫红薯,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

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

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

番薯又叫红薯,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

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

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

把番薯引进中国的人,叫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吟读诗书,不到20岁就考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加,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投身商海,做了一名商人。

陈振龙到了吕宋后,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番薯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耐干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极易成活,而且生熟都能食用。他想到自己的福建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灾荒,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进福建,岂不能够极大地缓解灾害的影响,救活无数民众?

其实,番薯也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又将番薯带进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视为“奇货”,不允许将番薯传到其他国家。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番薯带走,只好另外想办法。

他是怎么做的呢?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

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番薯试种取得了成功。金学曾下令福建各地种植番薯,番薯丰收后,缓解了饥荒。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建了一个先薯亭,就是为了纪念引种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和金学曾。

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番薯出现在中国以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稻谷、麦子等。稻谷、麦子不能在山地耕作,使得大片土地成为荒地。番薯来到中国以后,可以种植在稻谷、麦子不能种植的山地,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得到大幅度扩大。

同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老百姓因为种植番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之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商业、工业等。工商业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虽然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从宋朝以后,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在1亿上下徘徊。可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猛增至4亿。从1亿到4亿,这增加的3亿人口中,番薯发挥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因此,人们把引进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称为“番薯之父”。

【参考资料:《农政全书》《枣林杂俎》《万历首辅张居正》等】

把番薯引进中国的人,叫陈振龙。

陈振龙是福建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吟读诗书,不到20岁就考中了秀才。随着年龄的增加,陈振龙厌倦了科举考试,投身商海,做了一名商人。

陈振龙到了吕宋后,发现当地盛产一种叫番薯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耐干旱、产量高、适应性强、极易成活,而且生熟都能食用。他想到自己的福建老家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遇到旱灾,很容易发生灾荒,如果将这种农作物引进福建,岂不能够极大地缓解灾害的影响,救活无数民众?

其实,番薯也不是吕宋的原产地。番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15世纪初,随着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开启了“地理大发现”,番薯、马铃薯和玉米从南美洲传到了欧洲。西班牙入侵吕宋等地后,又将番薯带进吕宋。西班牙殖民者将番薯视为“奇货”,不允许将番薯传到其他国家。陈振龙无法公开将番薯带走,只好另外想办法。

他是怎么做的呢?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

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

番薯试种取得了成功。金学曾下令福建各地种植番薯,番薯丰收后,缓解了饥荒。

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福建省福州市乌石山清冷台建了一个先薯亭,就是为了纪念引种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和金学曾。

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

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在番薯出现在中国以前,中国的主要农作物是稻谷、麦子等。稻谷、麦子不能在山地耕作,使得大片土地成为荒地。番薯来到中国以后,可以种植在稻谷、麦子不能种植的山地,把原来大片不可耕种的土地变成可耕种的土地,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得到大幅度扩大。

同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当老百姓因为种植番薯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就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农业之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商业、工业等。工商业的繁荣,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所以,人们常说“康乾盛世”其实是“番薯盛世”,虽然有些夸张,但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从宋朝以后,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在1亿上下徘徊。可是,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人口数量猛增至4亿。从1亿到4亿,这增加的3亿人口中,番薯发挥了相当了不起的作用。

因此,人们把引进和推广番薯的陈振龙称为“番薯之父”。

【参考资料:《农政全书》《枣林杂俎》《万历首辅张居正》等】

番薯,又叫甘薯、红薯,有的地处称之为山芋、地瓜,是一种高产而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甘薯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物,清朝的人口大爆炸和番薯的引入有很大关系。番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大约在明朝末期被引入中国。至于是谁引进的,一直众所纷纭。

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一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引进的。据《金薯传习录》记载,明朝万历时期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一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由于科举不第,转而经商,往来于福建和吕宋,曾经在吕宋长期定居。他在吕宋发现红薯“随栽随活”,就从红薯藤上截取了几尺茎叶,切成小段,把红薯藤的小段编到缆绳里,巧妙的瞒过了西班牙人,把红薯带回了祖国,并试种推广,使得甘薯在中国落地生根,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不过《金薯传习录》是陈振龙后代编著的,虽然情况属实,但陈振龙未必是引进红薯的第一人。

据嘉靖年间成书的《广东通志》物产部分记载,广东薯类植物包括红薯、甘薯、甜薯和山薯。《广东通志》成书于1558年,时间早于陈振龙引入番薯的时间,所以在陈振龙之前甘薯就有了。据《东莞县志》记载:早在万历八年,也就是公元1580年,一位名叫陈益的东莞海商就把番薯(即红薯)引入国内。此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引入番薯的记载。不过大部分记载都指出,番薯是东南沿海的商人引进的,至于是谁已经说不清。其实,其实是谁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作物对中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粮食生产和人口增长。直到现在,甘薯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生产原料。

红薯为什么又被称为番薯,它是如何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

红薯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一种食物,它吃起来甜甜的,而且非常有营养。我们知道红薯还有一个名字叫作“番薯”,一看这个“番”字,我们就知道,红薯并不是原产于中国的食物,这是因为我们一般是把外国称为“番”。其实,红薯是原产于美洲的一种食物,后来哥伦布发现了红薯,就把红薯带回了西班牙种植。红薯在我国明朝时期才传到我国,它能够进入我国和明朝一个叫作陈振龙的秀才有关。


秀才陈振龙在菲律宾看到了红薯,认为红薯可以带回国内种植。陈振龙是一个秀才,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都名落孙山了,眼看着这样下去,自己都生活不下去了。于是,他打算和其他人一样去海外看看能否改变命运。他乘着船来到了菲律宾,在菲律宾他尝到了红薯,红薯的味道给他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在兴趣的驱使下,他认真了解起红薯来,他发现种植红薯非常简单,而且很容易就可以种出很多红薯来。如果把它们带到国内推广种植,应该是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吃饭问题,陈振龙就想把红薯带回中国。


管理菲律宾的西班牙方面不同意陈振龙带红薯回去。当时,菲律宾已经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控制着菲律宾。西班牙人不想让陈振龙带红薯回到中国,任凭陈振龙用什么办法藏红薯,还是被发现。幸好,有人告诉陈振龙,不带红薯种子,带红薯藤回去也可以种植。陈振龙大受启发,去地里拿了红薯藤,将藤伪装起来,终于是把红薯藤给带回中国了。


红薯就这样被带回了国内,百姓们马上将红薯种植起来,很多人都由于有了红薯,才吃上了饱饭。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在15世纪有哥伦布带到西班牙推广种植,在中国明万历年间,有福建秀才陈振龙从菲律宾带回后得到广泛种植。
红薯是因为从国外传播过来的,所以才叫番薯,而番薯传到我国也是经过了坎坷的,当时,外国人是禁止番薯传入我国的,而一些商人偷偷的带了几块这才进入我国。
红薯其实是从外国来到中国的那时候,中国会和外国有贸易往来,因为那时候有丝绸之路,所以红薯被一些外国人从丝绸之路上带到了我们的国家
红薯被称为番薯,因为它是从外国带来的,在中国古代,外国的东西都普遍称为番,它是由去菲律宾的华人带回中国的。

番薯是明朝时传入我国的吗?

看历史书是这样,可有人说《齐民要术》中就有详细记载。到底是怎么回事吗?

红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红薯又称为甘薯,地瓜,甘储,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等。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现出的是圆形,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的块根。红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明代秀才陈振龙被称为“甘薯之父”。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有一个叫陈振龙的秀才(商人)在菲律宾做生意时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里发现了一种叫“薯”的农作物,它不仅产量大,种植不受地域影响,还很美味,并且能填饱肚子,所以陈振龙希望能将此引进到我们国家,但是那时候那时候菲律宾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农业发展的比较好,菲律宾以保护物种为名,严禁将薯带到其他的国家种植。所以陈振龙便冒着生命危险,将薯藤缠在绑货物的绳子里,成功通过海关,并带到了我国。由于红薯相对水稻和小麦来说,受到天气因素和地域的影响较小,所以现在红薯这种农作物几乎是遍布于全国各地。

据专家考证,番薯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传入广东的粤西地区,然后遍及全国的,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他毅然送走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引刘汉权文)

明中后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农业方面,这时水稻产量较前有了提高,一般稻田亩产二石到三石,个别地区达到五、六石。这时有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自外国传入。玉米(又称玉蜀黍)的原产地是美洲,在十六世纪,由几条渠道传入我国。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有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番薯(又称红薯,俗称地瓜)的原产地也是美洲,大约在万历年间,分别由菲律宾、越南、缅甸传入我国。首先种植番薯的是福建、广东和云南,不久浙江也引进番薯,此后番薯的种植逐渐推广。番薯产量很高,每亩可得数千斤,所以传布很快。

这时农业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日益扩大。棉花的种植已“遍布于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江苏的松江以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的一些地方,已经成为著名的产棉区。松江有地二百万亩,大半植棉,棉田不下百万亩。美洲的烟草在明中后期由菲律宾传入,先传至福建、广东,以后渐及长江流域等地。到了明朝末年,北方也多种植烟草。美洲的花生在明中后期也传入我国,种植于江苏、福建、浙江等地。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它的传入有很大意义。又桑树、甘蔗以及蓝靛(一种深蓝色染料作物)的种植也很兴旺,浙江湖州和四川阆中都是种植桑业中心,福建和广东盛产甘蔗,四川和浙江也产甘蔗,福建和江西则是蓝靛种植最多的地方。

明代,自美洲经南洋输入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多种农作物。《农政全书》详细记述了番薯的种植、贮藏、加工法。讲到番薯育苗越冬、剪茎分种、扦插、窖藏干藏等技术,是最早系统介绍番薯种植法的著作。此后清人陈世元撰《金薯传习录》,记述了冷床育苗,包世臣《齐民四术》中记述了翻蔓技术,番薯种植技术逐渐完善。
明代从国外引进甘薯

甘薯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白蓣”“红蓣”“紫蓣”“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和哥伦比亚一带,1492年哥伦布航海至美洲后逐渐传播到欧洲和东南亚,明万历年间传入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地。《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庚辰(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指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佐粒食,人无阻饥。”据此,可知甘薯在万历十年(1582年)由东莞人陈益从安南首先引入广东。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又从吕宋(今菲律宾)携带薯藤归国,六月其子陈经纶献于福建巡抚金学曾,金“恐土性不合”,令“速即觅地试种,收成之日,果有成效,将薯呈验”。陈经纶试种后,“甫及四月,启土开掘,子母钩连,大者如臂,小者如拳”,再献于金学曾,金大力推广,并撰《海外新传七则》广为介绍,甘薯的种植渐遍闽中(《金薯传习录》)。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20797.htm

所谓甘薯,是薯苹属单子叶植物,即今山药(中药山药,不是红薯,白薯,地瓜,),不同于明代出现的"番薯"。汉代杨孚《异物志》说:"儋耳夷……食薯。"晋嵇含《南方草木状》等对此记载较详:"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收之,蒸煞切如米粒,仓贮之,以充粮糗,是名薯粮。"《齐民要术》卷10经《异物志》还说:"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专令以当米谷。"

http://www.guoxue.com/economics/ReadNews.asp?NewsID=2221&BigClassName=&BigClassID=16&SmallClassID=16&SmallClassName=&SpecialID=71
番薯,顾名思义,是从外国传入。据专家考证,番薯传入我国已有400多年,而且是首先传入广东的粤西地区,然后遍及全国的,还流传着动人的故事呢。明朝万历年间,吴川有位医生叫林怀兰,他医术精,交游广,常在粤西、桂南一带行医。有一次,经朋友介绍,他医好了交趾国(即越南)守关大将的病,两人就成了好朋友。交趾国王有位公主,久病不愈,守关大将就介绍林怀兰医生给公主治病,几服药就痊愈了。国王非常高兴,为了答谢林医生,国王设盛宴招待。席间有熟番薯,林医生第一次吃番薯,觉得很好吃。他听说番薯生熟都能吃,就要了一个生番薯,吃了几口,剩下半截就放在衣袋里了。林医生出关时,半截番薯被查出来了。当时交趾国规定,番薯是严禁出境的,违者要杀头。这件事使守关大将左右为难,放医生出关是对国王不忠,依法办事对老朋友不义,他毅然送走林医生就自杀了。后来林医生顺利回到了家乡,番薯就在吴川、电白一带安家落户了。番薯耐旱耐瘠,粗生家种,产量高,很适合粤西地区种植,从此,粤西人民再不挨饥受饿了,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电白建立了“番薯林公庙”,以纪念林怀兰医生引种番薯的功绩。(引刘汉权文)
番薯: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明代万历21年,由晋安人陈振龙从菲律宾传入我国。后来有人称其为红薯、红苕、山芋、地瓜等。

《齐民要术》中应该不可能有详细记载。

为什么马铃薯和番薯都是薯类,但马铃薯要叫土豆,而番薯要叫地瓜呢?

同样是生长在泥土里面的植物,为什么马铃薯不叫地豆?而番薯不叫土瓜呢?
这是各地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英文名字:potato 中文学名:马铃薯 别名:通称为土豆,个别地方称洋芋、馍馍蛋等; 薯仔(粤港人士的惯称)。 意大利--地豆; 法国--地苹果; 德国--地梨;美国--爱尔兰豆薯; 俄国--荷兰薯。 植物马铃薯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其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根据马铃薯的来源、性味和形态,人们给马铃薯取了许多有趣的名字。例如:;我国: 山东鲁南地区(滕州)叫地蛋,云南、贵州一带称芋或洋山芋,广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药蛋,东北各省多称土豆。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意大利人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豆薯,俄国人叫荷兰薯。鉴于名字的混乱,植物学家才给它取了个世界通用的学名——马铃薯。 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最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最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马铃薯传入我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是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进的。主要在我国的东北、内蒙、华北和云贵等气候较凉的地区种植,现在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二位。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山东滕州是中国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 。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洞口县位于雪峰山盆地,气候温和湿润,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生态条件相当好,由于雨多、雾多、气温较低特别适宜马铃薯的发展,生产高产,优质、无毒的马铃薯。马铃薯个体均匀、病虫害少、淀粉含量高、味正、个大、皮薄、色鲜,马铃薯食品香甜可口。 形态 普通栽培种马铃薯由块茎繁殖生长,形态因品种而异。株高约 50~80 厘米。茎分地上茎和地下茎两部分。块茎圆、卵圆或长圆形。薯皮的颜色为白、黄、粉红、红或紫色;薯肉为白、淡黄或黄色。由种子长成的植株形成细长的主根和分枝的侧根;而由块茎繁殖的植株则无主根,只形成须根系。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有白、淡蓝、紫和淡红等色。浆果。 品种 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营养 马铃薯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 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钙11~60mg,磷15~68mg,铁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黄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除此以外,马铃薯块茎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的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可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人只靠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维持生命和健康。因为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较合理,只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A的量稍低;而这正好用全脂牛奶来补充。马铃薯块茎水分多、脂肪少、单位体积的热量相当低,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土豆是降血压食物膳食中某种营养多了或缺了可致病。同样道理,调整膳食,也就可以“吃”掉相应疾病。 马铃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同时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磷、钙等)、维生素等。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为蔬菜食用,或做辅助食品如薯条、薯片等,也用来制作淀粉、粉丝等,也可以酿造酒或作为牲畜的饲料。 马铃薯含有一些有毒的生物碱,主要是茄碱和毛壳霉碱,但一般经过170℃的高温烹调,有毒物质就会分解。野生的马铃薯毒性较高,茄碱中毒会导致头痛、腹泻、抽搐,昏迷,甚至会导致死亡。但一般栽培的马铃薯毒性很低,很少有马铃薯中毒事件发生。栽培马铃薯一般含生物碱低于0.2毫克/克,一般超过200毫克才会导致中毒现象,相当于一次吃掉1.4公斤生马铃薯。马铃薯储存时如果暴露在光线下,会变绿,同时有毒物质会增加;发芽马铃薯芽眼部分变紫也会使有毒物质积累,容易发生中毒事件,食用时要注意。 新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周应食薯类5次左右,每次摄入50克-100克。每100克土豆(马铃薯)含钾高达300毫克,是20多种经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中含钾最多的。日本一个研究发现,每周吃5~6个土豆,可使中风几率下降40%。 放开肚皮吃也不会胖超重,是摄入能量过多所致。如何吃掉肥胖?赵教授的一个方法是:多吃低能量食物。蛋白质、脂肪、糖(淀粉)可在细胞内氧化产生能量,供生命活动之需。其中,脂肪每克产能9千卡;而糖、蛋白质每克产能均为4千卡。所以,“新膳食指南”将产能较低的谷类和薯类列为主食,而限制产热较高的脂肪的摄入。 但很多人为了减肥,认为薯类含淀粉(糖)较多,视其为增肥食品,望而却步。赵教授说,这是误解。其中土豆、山芋等含水量高达70%以上,真正的淀粉含量不过20%左右。而且,土豆中仅含有0.1%的天然脂肪。这是其他可做主食的食物所望尘莫及的。 土豆减肥是好招。马铃薯产能低,怎么还容易让人产生饱腹感呢?赵法伋教授介绍,这是因为薯类食品富含柔软的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是植物细胞的坚韧壁层,吃进人体后,不被吸收,也不提供热量,但因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所以继糖类、蛋白质、脂肪、水、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后,被列为“第7类营养素”。 为何它容易产生饱腹感?因为纤维素的比重小、体积大,进食后充填胃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延长了胃排空的时间,这样就产生了饱腹感。 用途 马铃薯鲜薯可供烧煮作粮食或蔬菜。但鲜薯块茎体积大,含水量高,运输和长期贮藏有困难。为此,世界各国十分注意生产马铃薯的加工食品 ,如法式冻炸条、炸片、速溶全粉、淀粉以及花样繁多的糕点 、蛋卷等,为数达 100多种。马铃薯的鲜茎叶通过青贮,可作饲料,但其中含龙葵碱,须防止引起牲畜中毒。中国一些地区利用马铃薯茎叶做绿肥,其肥效与紫云英相似。 马铃薯的赖氨检含量较高,且易被人体吸收利用。脂肪含量为千分之一左右。矿物质比一般谷类粮食作物高一至二倍,含磷尤其丰富。在有机酸中,以含柠檬酸最多,苹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马铃薯是含维生素种类和数量非常丰富的作物,特别是维生素C,每百克鲜薯,含量高达20至40毫克,一个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鲜薯,即可满足需要。马铃薯是一种粮饲菜兼用的作物,营养成份齐全,在欧洲被称为第二面包作物,由于营养价值高,马铃薯食品已成为目前的一种消费时尚。 种植技术 世界各地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因地 理气候条件不同而异。主要利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为避免切刀传染病毒 (纺锤块茎、X和S花叶病毒)和环腐病,应选用直径为 3~3.5厘米的健康种薯进行整薯播种。马铃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疮痂病、早疫病。细菌病有环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叶病、卷叶病、类病毒病以及支原体病害等。虫害有块茎蛾、线虫、地老虎和蛴螬等。大部分栽培品种是通过杂交育种选育成的。鉴于普通栽培种马铃薯品种资源的贫乏,近年来尤其重视综合马铃薯的近缘栽培种,包括普通栽培种及二倍体栽培种的染色体组,以利于选育高产、高抗和高淀粉、高蛋白质含量的新品种。选育途径主要有:①利用产生 2n配子的二倍体杂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②利用新型栽培品种与普通栽培种杂交。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黑龙江省则是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 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适于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马铃薯一般在亩产1330~1650千克的情况下约吸收氮6.65~11.65千克,磷酸2.8~3.3千克和氧化钾9.3~15.3千克。马铃薯虽能适应多种土壤,但以疏松而富含有机质的(pH5.5~6.0)黑土最为理想。密度每亩保苗不能少于4000株。 从美国引进的大西洋土豆,产量高,品质佳,收益显著。其 种植技术 是: 1.播前准备 深翻土地24厘米~25厘米, 再整平。若播前墒情不足,应提前10天灌水补墒。 2.肥料配制 提前20天左右按每亩300千克~500千克厩肥均匀加入25千克~50千 克碳酸氢铵在向阳处密封堆好,充分腐熟后混匀,深翻土地时施入并翻入土壤。 3.种薯播前处理 ①消毒。每亩用种120千克,原种用瑞毒霉400倍~500倍液喷湿。 ②切块。 将每个种薯切成8块以上。因其顶端优势,尽量在顶端有芽眼处多切块,然后用10毫克/千克赤霉素1包加水10千克浸种5分钟或加水75千克喷洒种块. ③催芽。将薯 块平放在适墒净土上, 使薯芽向上,上铺2厘米土再平放一层种薯,反复3层~4层后再上铺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阳处,用农膜盖严,15天后即可播种。 上述工作一般应在元月中旬前做好,因土豆在膨大期如外界温度超过25℃,块茎则停止生长,秧蔓则生长旺盛,所以必须有90天~100天的适宜生长期,播种不宜推迟。 4.播种要求 按行距70厘米、 株距20厘米开沟向一边翻土,沟深6厘米~8厘米, 放种薯时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垄高10厘米~15厘米。压实后覆上地膜,在芽顶膜后,破膜覆土。 5.田间管理 当苗长3片~5片叶时注意防治蚜虫。显蕾初期和盛花期各追肥1次, 一般施瑞毒霉500倍液加尿素或磷酸二氢钾1%加膨大素。薯块膨大期注意加强田间灌水,以提高产量。 6.及时收获 6月中旬土豆品质最佳, 应及时收获 . 摘自:2002年第11期《农村实用科技》 病虫害防治 土豆的病害主要是晚疫病,防治措施,首先,严格检疫,不从病区调种;第二,要做好种薯处理,实行整薯整种,需要切块的,要注意切刀消毒;第三,在生长期,如发现有晚疫病发病植株,应及时喷药防治,可用5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防治。每7天1次,连喷3--4次。 土豆的虫害主要是蚜虫、28星瓢虫和地下害虫,主要防治方法有:蚜虫防治用40%氧化乐果800倍液或10%蚜虱一遍净(蚍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进行防治;28星瓢虫用80%敌百虫500倍液或乐果1000倍液喷雾防治,发现成虫即开始防治;地下害虫主要是蝼蛄、蛴螬和地老虎,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500克加水溶化后和炒熟的棉仔饼或菜仔饼或麦麸20公斤拌匀作毒饵,于傍晚撒在幼苗根的附近地面诱杀,或用辛硫磷颗粒剂812粉,随播种施入土壤进行防治。 马铃薯又叫土豆,地豆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秘鲁和智利一带。十六世纪中期,马铃薯被一个西班牙人从南美洲带到欧洲。那时人们总是欣赏它的花朵美丽,把它当作装饰品。后来一位法国农学家——安.奥巴曼奇在长期观察和亲身实践中,发现马铃薯不仅能吃,还可以做面包等。从此,法国农民便开始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十九世纪初期,俄国彼得大帝游历欧洲时,以重金买了一袋马铃薯,种在宫廷花园里,后来逐渐发展到民间种植 番薯: 番薯番薯(学名:Ipomoea batatas),又名红薯、甘薯、山芋、地瓜、红苕、线苕、白薯、金薯、甜薯、朱薯、枕薯等。常见的多年生双子叶植物,草本,其蔓细长,茎匍匐地面。块根,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皮色发白或发红,肉大多为黄白色,但也有紫色,除供食用外,还可以制糖和酿酒、制酒精。
北方也有一些地方称马铃薯为地豆,番薯称土瓜的,香港的土瓜湾就是这样得名的。
文章标题: 番薯和马铃薯都原产美洲近代才传入中国,而番薯既然被称为“番”薯,那「薯」这个汉字本来到底指什么植物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653.html

[番薯和马铃薯都原产美洲近代才传入中国,而番薯既然被称为“番”薯,那「薯」这个汉字本来到底指什么植物]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