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小时候蛮孝顺的,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心里装的更多是自己,家里人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并且不太孝顺怎么改变

时间: 2022-06-08 06:01:4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6次

小时候蛮孝顺的,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心里装的更多是自己,家里人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并且不太孝顺怎么改变

三宽家长课堂如何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各位家长朋友:这次我发言的主题是: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的一些方法和对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逐步进入青春期,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花季,但生理学家称青春期为“心理动荡期”或“心理风暴期”。孩子们身体迅速发育,性生理也逐步成熟,但心理上则处于“断乳期”。孩子们的心态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敏感和不稳定,所以需要家长和老师为他们精心导航。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能与各位大家一起探讨一些有关于青春期孩子的教育问题。当然,我的发言中一定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也欢迎家长们如果有兴趣或有需要的话呢,以后可以与我就您孩子的情况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很多,因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只讲其中的三点:独立性、成人感和逆反心。

孩子慢慢长大了,很多家长觉得应该是可以轻松一点了,在别人眼里,可能是孩子越大,家长就越轻松,但我们很多家长却觉得,孩子越大,做家长的反而越辛苦。有家长说,孩子小学的时候,或幼儿园的时候,一直都是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任他再怎么调皮他也跳不出我的手掌心。可是到了初中,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我觉得孩子慢慢飞出我的手掌心了,我有点把握不住他了。其实这一些情况的发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把握青春期的孩子自身的一些心理特点:

首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独立性开始增强,他们不再被动地听从父母的教诲和安排,而是渴望

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标准衡量是非曲直。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

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个时候,他们觉得父母是最伟大的,简直是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能帮他们搞定,那个时候孩子心理上最依赖的是父母。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性的增强,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他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前前后后围着父母转,不会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来征求父母的意见,也不会事事都顺从父母。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得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不管其结果是好还是不好。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它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地“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条“天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们,请你逐渐将你的孩子当作朋友来对待。如果你还像孩子幼儿园时那样,高高在上,还觉得你是权威的所有者,还觉得可以任由自己的主观意愿来控制孩子,那么你们的矛盾就会加剧;但若你能对你的孩子像朋友一样的对待,你们的沟通就会轻松很多。

随着独立性的增加,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开始体验到一种成人感。成人感就是大人的感觉。我们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们还小,但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我哪里还是小孩呢?我都这么大了。”有的孩子长得跟爸爸妈妈都一样高了。他站在你面前,从身高体形上,他丝毫没有劣势了。但我们又要看到一点,这个时候的孩子实际上是一个“半大人半小孩”的时候,有的时候他确实有大人的思维和表现,可很多时候他确实又是个孩子。所以我们心理学上把他们叫做“半大人半小孩期”。在心理上,这个时候他们希望家长们把他们当成大人,也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看。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是特别喜欢模仿大人。他为什么要模仿呢?他觉得我既然已经长大了就该有大人的样子。他没想到大人的样子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状态,是一种真正成熟的表现,他只希望能从外形和举止上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大人。于是,有的男孩子开始装酷,他以前蹦蹦跳跳、嘻嘻哈哈的,慢慢的他不太做声了,他觉得酷就是成人的表现,成熟的人是不随便吭声的,所以有时候他装得很深沉。还有的是模仿大人的举止。如有的男生偷偷地在哪个角落里抽支烟,他想的就是我爸爸抽烟,他是大人,我现在也是大人了,我也想尝尝这种感觉;有的女孩在家里偷偷地用妈妈的化妆品,穿妈妈的高跟鞋,其实也许并不是她就专注爱美了、爱俏了,她只是想试试做大人的感觉而已。而这个时候,他更多可能模仿的是大人的为人处事,家长的一些内在的东西。所以我说,若孩子小时候模仿的是你的一些表面的东西,到了这个时候,你就一定要注意,当孩子在场的时候,你的各种表现,很容易被他模仿到,特别是你的一种对他人的态度,你面对突发事情的一些情绪的表达。我记得有一次下午6、7点钟的时候,我经过学校传达室,就看到一个家长对着校门口的保安大发雷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而当时他的孩子就在旁边。后来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家长对保安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校的制度,保安从维护孩子的安全的角度出发按照学校制度予以拒绝,这让这个家长很是生气,于是就有了上面的一幕。正巧这个孩子也在我所任教的班上,平时我也有意地进行观察并且与班主任进行沟通。我发现这个孩子在处理与同学、与老师的关系的问题上,是个“常有理”。就是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有错的是别人。同时他还喜欢对他人横加指责。这让他在学校的人际关系处得有些紧张。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您的表现影响到您的孩子。很多家长个性急躁,其孩子的个性往往也差不多。所以我建议这样的家长,当孩子遇到了一些麻烦的时候,你一定要沉着。这个沉着就表现为不要慌乱,不要乱发脾气,先考虑一下这个事情是怎么造成的,然后我应该怎么做,再一个若按照我现在的方式去处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你千万不要在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草率地做出某种举动,最后没有起到教育孩子的效果,而且还适得其反。

再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慢慢地还会表现出逆反性。这种逆反性可能是我们家长最头疼的,它有两种表现。一种是外显的,就是直接与你斗起来;还有一种是内隐的,这种内隐的反抗,看上去家里还是风平浪静,但是你跟他说得,要他做的,他一概否定,就是说,你说你的,他还是做他的。其实逆反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应该是很正常的一种现象,一种成长的体现。如果孩子一直都是这么逆来顺受,一直都很乖巧,说不定这不是一种好现象,说明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为什么有的孩子又会在家里跟家长吵啊,闹啊的呢?这可能跟家长的沟通技巧,或是一直以来的教育方式有关。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无理取闹的,往往是孩子与家长之间在某些认识上达不到一致,或者说孩子的需要和家长的期望达不成一致,这种矛盾和冲突多了以后就造成了家里的不平静。其实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有很多需要,而我们家长是否了解了他们的需要呢?孩子在青春期有很多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当他内心矛盾交织又得不到理解的时候,在学校他不敢对老师和同学发作,到了家里就往往以他最真实的一面出现,因为家里是最安全的。所以若你觉得孩子是过分压抑的话,偶尔给他一个发泄的空间也是可以的,但是要避免无理取闹。对于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们不能简单的说一定是孩子的错,孩子的个性暴躁,孩子的不讲道理,孩子的一意孤行,都不是一、两天造成的,一定是他成长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的问题所致,那么我们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是“我怎么了?我的家庭教育怎么了?”因为所有孩子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的缩影。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孩子的青春期会过得非常的顺利,若做得不好,青春期的过程会是家长和孩子都非常痛苦的几年。因为他逆反啊,你说什么他都不听,甚至他可能发展到即使你说的都是对的,他明明知道,但就是不听你的。有的家长说“我跟老师说的一模一样啊!为什么他就只听老师的,不听我的呢?”这是因为他对你形成了一种偏见。让他产生偏见的,不是话语本身,而是你长期的一种教育方式,或是你们之间的亲子关系。

那么,面对孩子青春期的这些心理特点,我们家长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保护孩子的独立性和成人感。前面我们说道若你的孩子一直以来好像都表现得特别特别听话,你说一他绝不说二,那你就要引起注意了。这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是你们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好,孩子觉得你提供的建议绝对是正确的,爸爸妈妈真的是很高明;另外一种原因可能是他的心智发育有些迟缓,他顺从惯了,对事情毫无怀疑的能力。而这种情况也可能表现在学习上。他的思维若没有独立性,那在学习上也会是一样的,他会认为老师说的,书上写的也都是正确的,从而对学习毫无疑问,对学习提不出任何问题。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要注意,要给与孩子一些独立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问题,当孩子出现一些自己的思维的时候,要保住他。当然,也不能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有家长觉得孩子已经长大了,就完全让孩子去处理所有的事情,这样也是不行的。前面说,现在的孩子是“半大人半小孩”,我们有的时候要把他们当大人一样的尊重他,有时候要把他当小孩一样的教育他。

2、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特别注意不要挖苦、讽刺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在增长,同时他又非常的脆弱,他经不起太多的打击。所以,当你的孩子做错的时候,你可以态度非常的严肃,你可以向他表达你的生气和失望,难过与不安。但是,请一定不要用那种很恶毒的语言去挖苦和讽刺。有的家长急躁起来,什么话都骂得出来,包括一些对人格的侮辱。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有个妈妈说有一次他骂完孩子后,怕孩子记恨她,又想挽回点什么,就对孩子说:“你别看我今天这么骂你,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爱你的人就是我,没有谁会比我更爱你。”可他的孩子完全不领情,他当场就反驳说:“不可能,能够用这样的话来骂我的人还会爱我吗?”当然我们知道爱之深才会责之切。但是在孩子看来,他就认为你的语言和你的内心是矛盾的,从你的那些恶毒语言里,他感受到的只是伤害而并不是爱。再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家长看到分数后,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并不是要打击他,而是无意中说出来的,但是在孩子心里很容易形成一种暗示,他可能觉得:“原来我考不好是因为我笨。”长此以往的话就很容易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孩子会觉得,因为笨,所以不管怎么努力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于是索性放弃。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被打击得多了,会形成与家长的敌对。我以前当班主任时有个学生,也是在今天这样的家长会后,她妈妈带着她来找我,当着她的面就对我说说:“罗老师,你说怎么得了咯?班上同学数学都考得那么好,就我们家崽类,90分都没上,真是蠢得要死!”然后她妈妈还数落了一大推她蠢得要死的证据。那孩子其实平时成绩不错,也很努力,这次考试没考好,她自己就已经难过得要死了,妈妈还这么说她。她忍不住了,一边哭一边对妈妈吼:“你就晓得说我蠢,我蠢,不还是遗传了你的!那天听奶奶说,你读书的时候,数学成绩也不好!”所以,我们说挖苦和讽刺的方法是很不可取的,它不但不能帮助你真正的教育孩子,而且还很容易打击到孩子,让他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又很容易形成与孩子之间的敌对。

3、学会与孩子谈话和沟通。前面我们说孩子进入青春期,已经有了独立性和成人感,若这时候家长跟他们的谈话还是像以前那样高高在上,势必达不到以前的效果。所以这时候,我们要重新掌握一些沟通的技巧。这里我简单的介绍几种:

(1)多听少说,以倾听为主。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自己当成是一个真理的所有者,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经常是头头是道,孩子就只有点头称是的分。而到了现在,我们要多听听孩子说的事情。有的家长说:“现在我的孩子根本不跟我说了。我问他,‘你今天在学校怎么样啊?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啊?’他懒的理我。”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因为你之前没有跟他形成良好的沟通的气氛。他现在不愿意跟你说话,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跟你说话没意思,或者是说了之后没有什么好的效果,于是干脆不说。一般我们认为原始教育更容易,也就是最开始你对你孩子的教育。而原始教育没有做好,当你们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大好的沟通方式之后,现在要进行再教育,在原有基础上来进行改变的时候,我们家长心里要做好准备,这会困难很多。但我们家长们也要有信心,改总比不改要好。所以,我们要多听听孩子,他的想法。比如,今天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家长知道后,首先不要一味地责骂,要问问他今天到底是怎么回事,事情的过程是怎么样的?或者考试回来,你可以问问他:“你自己感觉这次考试怎么样?”等等。你可以多听听孩子怎么说。31

(2)沟通时要注意回应感受。什么叫回应感受呢?就是你要去理解孩子当时的情绪和心情。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会很外露,他会表达自己当时的愤怒、失望、恐惧等等这样的一些感受。而我们大都喜欢接受孩子正面的感受,比如孩子说:“今天我好高兴!我今天的考试考得好好!今天老师表扬我了!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家长是很乐于接受的。但是,若孩子表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有的家长则是回避的、拒绝的。如孩子回家说:“我今天好气愤的!”家长马上接到:“别气别气,这有什么好气的咯!”这样你就是否定了他的情绪。其实孩子需要的是你能够去理解他的感受,所以我们要回应他。回应孩子的感受并不难。比如,孩子对你说:“我好讨厌我们那个数学老师的。”很多家长听后,马上说:“崽啊,那你怎么能讨厌老师呢?数学是主课啦,你如果讨厌他,那你以后就会吃亏啦!老师再怎么样,也是为了你好啊!你不能讨厌他。”这些话都是对的,可是在这个时候跟他说,也许根本就起不到好的效果,因为你没有回应他的感受。而且可能,你越要他不讨厌,他就越讨厌。那么这种时候你可以怎么回应他呢?如他今天跟你说,“我好讨厌数学老师的”,你可以告诉他,你很理解他,或者说:“我看出来了,你今天的情绪确实好像有些问题。”你这么说,就让孩子觉得,“诶,我妈妈看出来了,至少她还是能理解我的。”你也可以说:“嗯,我感觉你以前对你们数学老师不是这种态度,今天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兴了?”这时,他就可能跟你抱怨“今天数学老师怎么怎么样。他今天批评我了,说我在说小话,其实是我旁边的人在讲,我是要他们不要讲了。结果这个时候,老师就看到了我,就批评我了。所以我讨厌他。”这样,他就把原因说出来了。因此,我们家长要避免一种当孩子出现某种情绪时,就开始打击他,否定他。首先一定是接受他的情绪。但要注意的是,接受他的情绪不代表接受他的想法,理解不代表就是支持。你不能说:“崽啊,你讨厌老师讨厌得好,我支持你,我那时候也讨厌老师。”不是这样的。你只是要让孩子知道,他的情绪被你理解了,尊重了,之后,你才是帮他一起分析,引导他处理好与老师之间的矛盾。你可以告诉他人与人之间,很容易发生误会,可能那个时候,老师看到的刚好是你在开口,他只看到了这个动作,因为是上课,他也没有来了解过程。但是妈妈理解你,知道你今天受了委屈。最后,你总结出,其实你不是真的讨厌你的数学老师,只是内心很委屈,你觉得这个真相没有被老师知道。如果你实在觉得自己咽不下这口气,那你明天可以找数学老师说明一下,老师接不接受我们先不管,但我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若你这样来教育孩子,他可能从最开始的讨厌数学老师,到后来觉得妈妈说得在情在理,同事还学会了怎样与人进行沟通,怎样表达自己的委屈,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这样,问题也就得到看解决。再比如,高考前孩子很紧张。其实这很正常,只要孩子在乎他的考试,他就会紧张。而我们很多家长就会否认,会告诉孩子:“崽啊,别紧张。这有什么紧张的咯,考不好也没关系。”你越是要他别紧张,对孩子来说,他会受到一种暗示,他就会更紧张。而且他可能会觉得,“原来只有我差劲。原来这件事情原本可以不要紧张的。我为什么会紧张呢?那就说明我很差。”其实你不妨很坦然地告诉孩子,“我理解你的紧张,爸爸当年参加考试前其实也很紧张。”这样的话,他就会觉得,这种情绪是正常的。所以有时候,我们还可以放下身份,告诉他你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他会觉得原来我还不是那么差劲,同时,这样还能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继续
青春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一般来说孩子的心理特点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青春期会出现质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常常显得很自恋,但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最后还总因为自己的不够完美而沮丧。

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以后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为此他们总是会尝试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希望得到成人的认可和尊重。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通常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家长常常不知道孩子发生了什么,情绪咋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了。这个时期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常常会顶撞父母以彰显他们的权利。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是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还有自己是否够帅、漂不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会很关注来自于异性的评价和开始憧憬爱情的降临。

当然,还不止这些。

他们的各方面仍然还不完善、不成熟,也不可真正的独立。比如还未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还没有善于把握真正的友谊,还没有成熟的感情世界,也还不能真正的与成人平起平坐,思维也还不够严谨,也许还不能真正的了解爱情。但是所有的这些变化和发展都在进行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完成了的。

所以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孩子形成稳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充满了矛盾的阶段,孩子跟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在这个阶段变得敏感起来。

父母要在孩子处于青春期的时候对于孩子有更多的了解,了解到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特点,是孩子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提高跟这个阶段孩子的沟通技巧。

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表达主权的时候,多跟父母讲自己的心底感受,双方在可以协商的氛围中进行沟通。

我小时候是个喜欢顺从父母的人,直到长大也是,也因为不够独立让我青春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至此我因为心理的问题开始对父母产生了反抗和争吵。直到我27岁了,我的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我还是喜欢为父母好,我也依靠父母,父母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并且我上次婚姻妻子也是很孝顺的人。因为曾经严重的心理问题我发誓要改变自己好好孩子的特征,我要变得有个性,调皮捣蛋的人,我的对性格的刻意雕刻让我变得越发令人讨厌,越发的可怜。我走了这么多年最重有幸还是回到原本的自己,这样或许会让自己舒服些。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尽相同,你也不用太过自责,你从小听父母的话也不是坏事啊,毕竟他们当时比你的见识更多,社会经验也更丰富,他们也是为了你的成长负责,所以才会给你这么多限制,你也要体谅他们的苦衷。现在你有了自己的见解也很好,不用和父母对抗,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效果应该更好。
小时候顺从父母没什么毛病,不顺从那就是熊孩子了,长大了在别人的眼里会更差。当然了,处事的能力不是靠顺不顺从上面做考虑的。换句话就是你没有学习,学习自己父母的为人处事的方法。这才叫顺从。你那叫寄生虫一样的生活,失去宿主就怨天骂地的。
答主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不应该由自己可以去改变,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让自己陷入更大的麻烦,(相信我,我在这方面有经验),而是应该由环境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其实,环境和性格是会互相影响的,性格不需要完美,能适应环境就行。
我和你很相似,总是很顺从父母,长大了迷失了自己然后问题归结到父母身上,我觉得是他们说的话限制了我的思想,我的性格,然后我变来变去但那都是很难受的,而且有一次我差点精神崩溃,最终去咨询心理医生,医生叫我不要压制自己分散注意力这样我就能安心的做任何事,但有时还是会再次变回以前,但没以前严重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不断的迎合别人,表现得乖巧懂事的过程,其实极有可能是孩子在不断压抑自我的过程。


长期的压抑和委屈所导致的问题,会在孩子发展的后期逐步显露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渐渐失去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童时期,正是塑造自我意识和三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里,没有一个思维相对成熟理智的成年人对其进行引导和帮助,就极其容易陷入“迷惑式自我导航”的困境。

这样的孩子,不是因为天生就是天使,而是因为在后天的成长环境中长期压抑自我,努力让自己变成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同龄人眼中的好榜样。

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有要求,但是如果把孩子长期放置于一个高压、高强控制的环境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提线木偶,那么孩子必然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代“妈宝男”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孩子是最有权利直接表达喜怒哀乐的人。
在该表达的时期没有表达,只是在取悦他人。那些负面情绪不是消散了,而是一点点累积起来,最后堆成了不定时的炸弹,一个细节就能引爆。
乖巧的孩子肯定人人都喜欢,但是总有些孩子的乖巧,是拿自己作为代价换来的。
心理问题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在漫长而无助的时光里,攒起来的。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所有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小的时候表现的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个人认为主要还是在于他们父母的教育方式并不是很正确,看似这样的孩子,小的时候表现的很乖,很懂事,但是其实很程度上是他们的天性,都是被父母所压抑,都是在父母严厉的管教下所促成的,并不是说父母用正确的方式积极的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引导让孩子真正意识到什么样的事情是正确的,什么样的事情是真正懂事的?恰恰相反,往往是父母通过打骂等粗暴的方式让孩子产生了一定的惧怕心理,才最终成为了他们父母所期待的那种表现的乖和懂事,但是这样的孩子,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心里面长期所积累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大,并且很多压力没有得到及时的释放,在长大之后,自然会出现一定的性格方面的问题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在遇到挫折的情况下,往往会承受力变得差一些,另一方面,在与其他的人相处的过程中,当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小的时候内心过度的压抑而产生一定的消极,甚至是暴力的倾向,尤其是对自己身边最亲的人,如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中,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了,所以说对于我们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多用爱包容和积极正确的引导方式来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而不只是通过眼泪粗暴的方式。

1.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所说的乖巧是我们自己定义出来的,我们并不能正确知道孩子真实的内心想法

2.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没有强烈的自我思考能力,需要大人的引导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小孩子可能在小时候做了一件懂事的事情,受到大家夸奖,某一天不小心做错一件事,导致大家都斥责他,可能会让内心敏感的孩子认为只要自己表现乖一点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欢,做一些自己可能不愿意做的事,但是长大后压力越来越大,委屈一下子爆发所以才导致心理问题突出

3.环境原因,成年人都希望孩子懂事,就可能会一直给孩子灌输要懂事的思想,导致孩子心理负担较重,一直伴随着自己长大,然后在长大以后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突出

小孩子天性爱玩闹,性格调皮捣蛋,一方面是因为生理因素,即大脑发育尚不完全,自控能力弱。

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他们尚未完成社会化,对很多社会规范还不理解。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快乐,而不顾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虽然调皮捣蛋的孩子占大多数,但是我们也能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不哭不闹,与大多数孩子有着显著的差异。

他们有的气质优雅,男孩风度翩翩像一位公子,女孩安静柔美像一位公主。有的年少老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帮父母洗衣服,扫地拖地更是不在话下,年龄稍大点父母便让他们做饭。

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小孩,觉得他们乖巧、懂事,认为是他们的父母教导有方,孩子才能够这么优秀。

鲍姆林德研究了很多家庭,发现家长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而孩子的乖巧与懂事就有可能是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形成的。

生活中很多年幼的孩子被父母宠得像块宝。为了不落于人后,父母们争先恐后地帮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生活中孩子有什么愿望也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生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发展。

然而在专制型的家庭,父母就像一位君主一样,从来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一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非常凶,动辄打骂,孩子哭哭啼啼最终还是得按照父母说的做。

他们经常被命令做很多家务事,自由也受到限制,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出去玩。

在外人看来他们很懂事、很乖巧,殊不知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成年以后会出现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特点。

斯金纳认为,惩罚导致行为频率下降,强化导致行为频率增加。

而孩子表现得乖巧懂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惩罚。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人又没有耐心,而孩子天真,捣蛋闯祸不在话下,因此有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责骂。

其实适当的责骂有助于孩子内化各种规范,但很多家长不能掌握好分寸,对孩子的责骂很大一部分是发泄心中对生活的不满。

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自己做很多事都会受到惩罚,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他们只能减少某些行为的频率,因此被迫表现地乖巧懂事。

因此人们平常看到有些孩子很讲规矩,除了一部分家长教得好以外,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害怕被家长惩罚。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对于父母的恐惧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以至于将来回忆起童年的这一段时期便不寒而栗。更甚者对父母的这种恐惧会频繁地进入梦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位家长都必须花功夫学习。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人的整个成年期都担负着养育后代的发展任务,因此掌握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应该学习掌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教养方式要求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需求,既能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孩子,同时也重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关心孩子对于社会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的掌握情况。

根据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须知正确的行为反应正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来的,所以应该给孩子以信心。

一味地批评他们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压抑他们的创造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及时看到孩子身上好的变化。

研究表明,及时强化优于延迟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出现正确反应之后及时给予夸奖或者外部奖励,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但也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溺爱。可以选择一部分当前年龄阶段最重要的行为予以强化,而其他方面不进行强化。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孩子应该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基于客观事实,不能想当然,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
小孩子天性爱玩闹,性格调皮捣蛋,一方面是因为生理因素,即大脑发育尚不完全,自控能力弱。

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他们尚未完成社会化,对很多社会规范还不理解。因此他们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自己能够快乐,而不顾别人的看法和意见。

虽然调皮捣蛋的孩子占大多数,但是我们也能在生活中看到一些乖巧懂事的孩子,他们不哭不闹,与大多数孩子有着显著的差异。

他们有的气质优雅,男孩风度翩翩像一位公子,女孩安静柔美像一位公主。有的年少老成,刚上幼儿园就开始帮父母洗衣服,扫地拖地更是不在话下,年龄稍大点父母便让他们做饭。

很多人都喜欢这种小孩,觉得他们乖巧、懂事,认为是他们的父母教导有方,孩子才能够这么优秀。

鲍姆林德研究了很多家庭,发现家长对待孩子的教养方式分为四类: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而孩子的乖巧与懂事就有可能是在专制型的家庭中形成的。

生活中很多年幼的孩子被父母宠得像块宝。为了不落于人后,父母们争先恐后地帮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

生活中孩子有什么愿望也尽最大努力去满足,生怕孩子得不到最好的发展。

然而在专制型的家庭,父母就像一位君主一样,从来不会重视孩子的想法,孩子的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

一些家庭的父母对待孩子非常凶,动辄打骂,孩子哭哭啼啼最终还是得按照父母说的做。

他们经常被命令做很多家务事,自由也受到限制,不能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出去玩。

在外人看来他们很懂事、很乖巧,殊不知都是被逼出来的。

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成年以后会出现自卑、退缩、攻击性强等特点。

斯金纳认为,惩罚导致行为频率下降,强化导致行为频率增加。

而孩子表现得乖巧懂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父母的惩罚。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人又没有耐心,而孩子天真,捣蛋闯祸不在话下,因此有时候会受到父母的责骂。

其实适当的责骂有助于孩子内化各种规范,但很多家长不能掌握好分寸,对孩子的责骂很大一部分是发泄心中对生活的不满。

久而久之,孩子发现自己做很多事都会受到惩罚,为了逃避这种痛苦,他们只能减少某些行为的频率,因此被迫表现地乖巧懂事。

因此人们平常看到有些孩子很讲规矩,除了一部分家长教得好以外,还有一部分孩子是因为害怕被家长惩罚。

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对于父母的恐惧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以至于将来回忆起童年的这一段时期便不寒而栗。更甚者对父母的这种恐惧会频繁地进入梦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位家长都必须花功夫学习。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在人的整个成年期都担负着养育后代的发展任务,因此掌握合理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应该学习掌握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这类教养方式要求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重视孩子的需求,既能在物质和精神上满足孩子,同时也重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关心孩子对于社会技能和社会规范等的掌握情况。

根据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父母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须知正确的行为反应正是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而来的,所以应该给孩子以信心。

一味地批评他们只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压抑他们的创造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及时看到孩子身上好的变化。

研究表明,及时强化优于延迟强化,部分强化优于连续强化,因此父母应该在孩子出现正确反应之后及时给予夸奖或者外部奖励,以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

但也不能过度,否则就是溺爱。可以选择一部分当前年龄阶段最重要的行为予以强化,而其他方面不进行强化。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也不能拔苗助长,教育孩子应该考虑到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和自律道德阶段。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基于客观事实,不能想当然,教育要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
文章标题: 小时候蛮孝顺的,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心里装的更多是自己,家里人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并且不太孝顺怎么改变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40519.html

[小时候蛮孝顺的,慢慢长大进入青春期心里装的更多是自己,家里人的位置越来越小了,并且不太孝顺怎么改变]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