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三海平原会有石器时代的遗迹吗

时间: 2022-05-29 11:59: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8次

三海平原会有石器时代的遗迹吗

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都有哪些?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之一。它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它发掘于1973年,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迹之一。平凉台古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城市遗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东南4公里处的大竹村西南。平凉台古城遗址为宛丘之地,距今已有4600多年历史。

它是中国发掘的最早的古城遗址。平凉台古城遗址被发现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1980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成立了淮阳工作站,专门负责该城址的发掘和保护工作。1982年,政府拨款购买了古城遗址占用的全部耕地,并修建了城墙。在景山头遗址发现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国平一直在思考中国海洋文化起源于何处,何时。为什么之前在浙江、江苏和上海没有发现贝丘遗址。

河姆渡文化从何而来?直到有一天,孙国平在离天禄山遗址不远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贝壳和早期陶片,然后又有了景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最终,丰富的海洋贝壳、渔猎动物的骨骼、陶器和木质文物被发掘出来。"这些文物显示出强烈的海洋文化特征,是我国海洋文化考古和海洋环境研究的重大突破"。孙国平兴奋地说道。

以上就是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一,仰韶文化遗址,它发现于河南省。二,马家窑文化遗址,他主要发现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青海境内等地方。三,龙虬庄遗址,它发现于江苏省。四,良渚文化遗址,它发现于横州市。五,裴李岗文化遗址,它坐落于华北地区。
山顶洞遗址,北京周口遗址,六里桥遗址,太原洪洞遗址,广西太康石遗址。以上5个都是已经发现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

河姆渡遗址,位于现在的哪个地方呢?属于哪个河流?

新石器时代,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曾经有那么一段时期,浙江这块大地方跟随着时代的潮流一起步入了新石器时代。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晚期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是中国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


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这种地貌犹如今天围海造田工程上抛筑的丁坝和顺坝,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根据低塘镇西村地下31米处发现的贝壳层的年代8020年,推测海退发生在距今7500年左右,所以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确实是四明山前的一块高地。


而在舟山,这块不大却颇具悠久历史的地方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多数都位于一个个大小不一的、高出地面1-3米的土墩上,新石器时代先民一代代在此繁衍生息,留下了大量生活遗迹。

舟山的土墩数量众多,传说尽在马岙就分布着99个土墩。


如今这些承载了舟山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土墩大多数已经消失,只有在船厂墩、唐家墩这些地名中还保留着一些远古的痕迹。


衢山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北部,隶属于岱山县,处长江、钱塘江入海口外缘,背靠沪、杭、甬经济区。


衢山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来此居住。是东海诸岛中历史最悠久的岛屿之一。岛上的观音山被誉为“蓬莱仙境”。


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们从最原始的形态进化成了如今的模样。每一次时间的变迁所遗留下来的痕迹都值得我们去保护和关注。或许舟山这个地方不大,但是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值得我们所尊敬。

河姆渡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浙江省宁波市区约 20 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遗址属于长江流域。
河姆渡遗址位于现在的埃及,在埃及的南部一个小县城里面。属于尼罗河流域的位置。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
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
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
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
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长江三峡一带地区的遗址和遗迹有哪些

拜托,拜托,求求各位大哥哥,大姐姐帮帮我啊!
  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三峡分为巫峡、瞿塘峡 、西陵峡

巫峡位于四川省巫山县与湖北省巴东县之间,全长42公里,山高入云,有巫山十二峰擅奇天下。巴东属段22公里。西起边域溪,东至县境官渡口镇,古又称巴峡。
巫山十二峰分别座落在巫峡的南北两岸,是巫峡最著名的风景点。它们上干云霄,壁立千仞,下临不测,直插江底;峡中云雾轻盈舒卷,飘荡缭绕,变幻莫测,为它们平添了几分绰约的风姿;而流传至今的种种美丽的神话传说,更增添了奇异浪漫的诗情。
巫峡号称为三峡中的大峡。巫峡从巴东县的官渡口开始,巫山十二峰耸立于此峡两岸,象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江畔,其中尤以神女峰最为俊俏,名传遐迩。结束于四川省巫山县的大宁河口,全长42公里,巫峡因巫山而得名。巫峡幽深秀丽,千姿百态,以俊秀著称天下。峡谷内长年云遮雾绕,细雨蒙蒙,极易形成巫山云雨的奇妙景观。谷深峡长,百转千回,奇峰突兀,江流曲折。
瞿塘峡

瞿塘峡雄踞长江三峡西之首,亦称夔峡,西起白帝城,东至巫山大溪镇,全长8公里,以其雄伟壮观而著称。 瞿塘峡谷窄如走廊,两岸崖陡似城垣,郭沫若过此发出“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的赞叹。瞿塘峡西入口处,白盐山耸峙江南,赤甲山巍峨江北,两山对峙,天开一线,峡张一门,故称夔门,古称瞿塘关,形成“西控巴蜀收万壑”,瞿塘峡锁全川水的险要气势。 夔门两侧的高地,南名“白盐山”、北曰“赤甲山”。夹江对峙,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巍峨峥嵘,峡江两岸则壁立如削,恰似天造地设的大门。这里的崖高500米、河宽只有百米,但流量多达50000多立方米/秒。真是“两山夹抱如门阀,一穴大风从中出”。 “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赤甲山因含有氧化铁的水溶液粘附在风化的岩层表面,此山土石呈红色,如人袒背,故名赤甲山。白盐山系因粘附在岩石上的水溶液,主要是含钙质,色似白盐得名。在灿烂得阳光下,赤甲山略显红色,白盐山呈灰白色,隔江相望,一个红装,一个素裹,可谓奇景。 杜甫描绘夔门的水势,用了“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绝唱,勾勒出夔门的伟岸雄姿。 现在,临江的石壁上,还刻有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十个行书大字,李端浩的篆刻“巍哉夔门”和行书“夔门.瞿塘”均历历在目。 滔滔长江横切连绵不断的巫山山脉,形成三个险峻、奔腾湍急的大峡谷-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合称长江三峡。瞿塘峡和巫峡的主要风景点都在万县地区境内。 夔门天下雄!这个夔门,就是入三峡的西大门,亦称瞿塘峡关。此处双峰欲合,如门半开;陡然一束的浩浩江流,回旋着如雪的涛浪,迸发着震耳的喧啸,酷似一群热血汉子在那里拼搏进击,喝退艰难险阻,勇往直前。那情景,正如元帅诗人陈毅高声赞叹的:“三峡束长江,欲令江流改。谁知破夔门,东流成大海。” 瞿塘峡,于此惊心动魄的雄健气慨的领略中,还可在两岸的山岩上观赏到铁锁关、偷水孔、凤凰饮泉、粉壁石刻、孟良梯、倒吊和尚、风箱峡、七道门、古栈道等多处奇观。
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米。最窄处仅几十米,夹江峭壁,甚为逼仄。其中峡之西端的夔门尤为雄奇。它两岸若门,呈欲合未合之状,堪称天下雄关。瞿塘之雄还在于水势之雄。古人咏瞿塘:“锁全川之水,扼巴蜀咽喉”。瞿塘峡虽然较短,但峡小景不少。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堪称天下雄关,因而有“夔门天下雄”五字镌于崖壁。瞿塘峡中景点不少,如风箱峡,孟良梯、盔甲洞、倒吊和尚、犀牛望月、白帝城、古代栈道、大溪文化遗址等。
西陵峡
西陵峡地处宜昌长江三峡东口,为“川鄂咽喉”。得名于三峡明珠--宜昌市南津关口的西陵山。它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从宜昌南津关到秭归香溪口为狭谷段,长66公里;往上还有40公里长的香溪宽谷段,全长100余公里。东起香溪口,西至南津关,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 以滩多水急闻名。周围名胜古迹甚多,自然风光优美。
峡谷内,两岸怪石嶙峋,险崖峭立,猿猴难攀。滩多流急,以“险”出名,以“奇”著称,“奇”、“险”化为西陵峡的壮美。 西陵峡中有“三滩”(泄滩、青滩、崆岭滩)、“四峡”(灯影峡、黄牛峡、牛肝马肺峡和兵书宝剑峡)。整个峡区都是高山、峡谷、险滩、暗礁。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滩含小滩,自古三峡船夫世世代代在此与险滩激流相搏。“西陵峡中行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 过去,这一带触礁沉船的事故层出不穷。青滩北岸有一座“白骨塔”,以堆积死难船工的尸骨而得名。解放后,这些险滩经过整治,数千吨的轮船都可以安稳地通过,险滩已经成了历史陈迹。倘若你从宜昌港起步,穿过南津关,溯江而上,那么,展现在你眼前的西陵峡,便是一幅色彩斑澜、气象万千的壮丽画卷,你可以欣赏到峡中飞虹--西陵长江大桥和三峡工程施工建设的宏伟场面及沿途两岸的美妙景色。
西陵峡龙泉山的龙泉洞是钟乳石溶洞,因传说大禹治水曾降龙其间而盛名的龙泉洞,全长1000余米,是三峡画廊中最壮观的自然溶洞。洞内深邃宽阔,浩翰丰繁,气势磅礴,新奇绝巧。塔林宫玉笋拥峙,琼峰嶙峋;瑶池宫珠帘垂秀,溪泉互答;万寿宫奇石突兀,鳞次栉比;瀑布宫飞瀑直下,气象万千;水晶宫晶矿层层,价值连城。五大宫组成的神奇内景和洞外的玉树擎天、四季岩花、神龟下山、吴三桂三关城遗址等构成的“今古奇观”,引人入醉,叹为观止。在西陵峡峡口三游洞风景区的楚塞楼、至喜亭、张飞擂鼓台在船的右舷掠过。当船行约9公里后驶入一段山色清丽的峡谷中。这便是灯影峡。峡壁明净,纯无杂色。两边云鬓凝翠、飞泉漱玉。崖壁映入江水,静影澄碧。若夜晚过峡,月悬西山,月光之下的山光水色,美景异常,所以又称明月峡。灯影峡的一大绝景就是每当夕阳西照,晚霞透衬崖顶的四块象形石就象灯影戏(皮影戏)剧中《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四人,灯影峡由此而得名 。

我国新石器时代 各种文化所在地 的地图

考古报告也可 感激您
中国早期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在人类早期发展史上,发生过两次重大转折,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一次是学会控制火,从此人类便获得了光明。温暖和熟食;另一次则是食物的生产,从此人类社会由攫取性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进入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新时代。
食物生产大致发生于全新世的初期,即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旱期。长期以来,我国对这时期的文化遗存不甚明了,近十多年来,这方面的考古学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主要是发现井确认了一批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出上了一批这一时期的遗物。 目前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有分布。重要的有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怀柔转年、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邕宁顶蛳山、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广东阳春独石仔、翁源青塘,封开黄岩洞等。这些遗址的发现及其研究的深入、对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范围、栽培农作物的起源,以及陶器、磨制石工具。营建居所等的起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关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受考古发现的局限,最初是将仰韶文化以前(约距今7000年)至地质年代上的全新世的开始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旱期。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距今9000—7000年间,是我国原始农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黄河流域、长江中游。辽河流域等自然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的地区,普遍发现了经济生活较为稳定的聚落遗址。当时的南方种植了稻,北方种植了粟,都饲养了家畜与家禽,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开始丰富起来,适用于农业定居生活的一些发明和创造产生在这一时期。考古学界据此推断,这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当已脱离了原始农业发生和最初的发展阶段,所以,应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分离出来,作新石器时代中期。同时,在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发现了近一万年的文化遗存,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则发现了距今:万年或接近12000年的古栽培稻遗存。据此,考古学界认为可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年代)大致确定在距今12000年至9000年这一范围内。
我国古代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与粟。1977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地下粟粒仓储的发现,确立了华北地区是粟类农作物的发生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距今9000年以前的栽培粟遗存,也许粟粒不易保存而难以发现,或初期的栽培粟粒与野主粟粒不易区别,早期栽培粟遗存的发现是个至今尚无法突破的考古难题。但是,依据徐水南庄头发现的可能是家畜的狗与猪骨骸及其由潮湿转干的湖沼演变这一适合于植物栽培的环境特点、北京东胡林发现的人骨已轻度石化的两男一女的三人合葬墓、怀柔转年出土的盛物石容器等全新世初期的遗存推测,大约在距今1万年前后,栽培粟在太行山东西两侧及燕山南麓的山谷平原地带发生。
栽培稻的起源,因1993、1995年分别在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遭县玉蟾岩发现了距今1万年前后的栽培稻植硅石和稻谷而开始明朗起来。这两处遗址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中下游之间的江西东北部的环玉山至南岭北麓,大约是我国南方的腹心地带。在这一地区内,丘陵、盆地、平原、河流及湖泊相间分布,气候湿润,可食性野生动植物丰富,适于人类从事较为稳定的采集(包括捕捞)、狩猎活动。在这两处遗址中与古栽培稻遗存同时发现的还有大量野生稻遗存,表明栽培稻是在长期采集食用野生稻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其发生地大概在这两处遗址所属的南丘陵及其以南、武夷山以西、雪峰山以乐、南岭岭脊以北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如果结合洞庭湖西北部发现的距今8000多年的彭头山文化的上万粒栽培稻谷及其聚落遗址、杭州湾南部发现的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的成堆成片栽培稻遗存及其发达的农业工具与木结构房屋,以及河南南部舞阳贾湖遗址发现的距今8000年前的栽培稻遗存,可以简略地推论栽培稻起源和稻作农业早期发展的形式:即栽培稻大约在距今1 万年前或接近12000年起源于自然食物来源充足的中国南方腹心地带,于距今9000年后发展于富裕的食物采集文化区边缘的两湖平原西部地区和钱塘江流域,并伴随着全新世暖湿气候效应的北进,逐步向淮河流域推进。简称为“中心起源,边缘发展”。
使用陶器、制作磨光石工具、营建房屋及村落,是考古学上所见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它们的起源,应当与食物生产的起源与发展及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有关,自然也应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或更早的遗址中探寻。
目前发现的距今9000年以前的陶器或陶器碎片,有10来个地点,如北京怀柔转年、河北徐水南庄头、阳原于家沟、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广西桂林甑皮岩、庙岩。柳州鲤鱼嘴。邕宁顶蛳山、广东翁源青塘等。这些遗址发现的陶片通常比较厚,烧制温度较低,陶泥中大都夹有石英、云母未或蚌未,有的断面有层理现象,似乎是一层层贴敷制作的,器型有罐与钵类,其中在道县玉蟾岩发现的一堆陶片复原为一个尖圜底斜腹直口罐,显示出极为原始的状态。推测这些陶器残片,应是我国陶器起源阶段的产品。从玉蟾岩遗址复原的那件陶罐的埋藏年代早于古栽培稻谷、华北阳原干家沟的陶片发现于距今1 万多年的细石器文化层中以及江西万年仙人洞、广西桂林庙岩发现的陶片的年代可早至约距今、14000年等现象分析,我国陶器的起源,很可能是在栽培作物发生之前,但与栽培作物发生的社会经济背景相同,也是在发达的采集经济下逐步诞生的。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发现的磨光石工具数量较少,且大都磨制较为粗糙,器型有磨盘、磨棒、穿孔加重器、斧等。近年来的发现与研究表明,石器磨制技术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产生,在石器的刃部或局部磨光。如河北玉田盂家泉、原籍萁滩发现的刃部磨光的锛状器,阳原虎头梁有粗磨痕迹的凹底尖状器,广西柳州白莲洞二期的磨刃切割器等。这种仅刃部磨光的石工具,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也有发现,如广东阳春独石仔的磨刃切割器、广西柳州鲤鱼嘴的磨刃斧、锛等,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磨刃石工具的延续及技术的发展。这类仅在刃部磨光的石工具的作用,主要是用于切割。由此推测,石工具的刃部磨光现象,最初可能是在作用于切割磨擦过程中形成的。磨光石工具的起源可能就缘于此。所以,石器磨制技术应是在手工作业下产生的。考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磨制石器的型制,它们都不是作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工具,其中石磨盘、磨棒是用于加工食物的。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可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工具,很可能是那些遗址中出土的穿孔蚌器、骨角器或已不能再现的竹木器。磨制石器作为原始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工具,可能是在农作物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石器时代中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居所,目前发现的主要是洞穴,如江西万年仙人洞,湖南遭县玉瞻岩等,是天然的居所。这种择洞而居,是旧石器时代旱期以来人类对天然居所的最佳选择,但限制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仙人洞与玉蟾岩洞穴可用于人类生活的范围都较小,在此生活的人口,估计为一个家庭或一个微型氏族。徐水南庄头遗址面积较大,在其活动的人口自然应多一些。在已发掘的约3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了两座灰坑、四条沟和两处用火遗迹等,除出土了丰富的动物骨骼、陶片和石器外,还有人工凿孔痕迹的木棒与木块及许多树枝、树皮、木炭等。表明当时具有掘坑营建简陋居所的能力。参照该遗址面积较大,其所处的纬度偏高,可能存在寒冷的冬季,所以当时应有人工营建的可遮蔽风寒的简陋居所。
近年来的发现表明,我国最早的人工居所,可能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如在湖南临沣竹马村发现了一处被认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建筑遗址,面积约24平方米,平面呈椭圆形。在北方的山西朔县南磨、河北阳原马鞍山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末的灶与火塘,这显然是人类生活取暖的遗存。在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发现了两处分别用二、三百块大型动物骨骼垒成的窝棚式遗迹,内有篝火遗存,年代约在距今2万年以前。这些可能都是临时性居所遗存。而较为固定的人工居所,应与长期定居形成的面积较大的遗址有关,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发展起来的。
here
这个地图不好画
文章标题: 三海平原会有石器时代的遗迹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709.html
文章标签:会有  石器时代  遗迹  平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