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白云先生解读的《黄帝阴符经》

时间: 2022-05-23 17:01:3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4次

如何评价白云先生解读的《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到底讲什麽?

是盗?阴阳?

《阴符经》讲的是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

《黄帝阴符经》又称《阴符经》。李筌分为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民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愚者不察,谓兵法权谋等说或谓苏秦之太公阴符之谋皆离旨甚远。

如《纯阳演正孚佑帝君既济真经》,通篇全部以军事术语写成,不知者初见会认定是一篇兵书。《黄帝阴符经》与《混元阳符经》相配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

关于成书有人说黄帝,有人说是战国时的苏秦,近代学者多认为其成书于南北朝,作为一部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黄帝阴符经》正如其他许多具有理性精神之道教学者所撰之作品一样。

不是简单因袭易学义理派的言辞,而是运用其义理思维,以《易》通《老》,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全书以隐喻论述养生。

扩展资料:

《阴符经》传说是轩辕黄帝所写,但实质上不可能,有人说处于先秦,最早给它写注的李筌说是寇谦之所传并藏之于名山,这些都是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是北朝的人所写,而且最初与道教无关。

事实在唐代,《阴符经》没有受到主流道教的关注,虽然李筌之后,张果也曾经作注,柳公权有《阴符经》的书法作品,但直到唐末五代杜光庭注《阴符经》,这部经才算正式被道教吸纳。

因为它不是由道教内的人写的,那么被道教接受就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之后,内丹学和宋明理学都比较看重这部经,甚至认为这部经可以跟《老子》相比,所以后来《阴符经》地位比较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符经

  《阴符经》,全称为《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道教相传此书出自轩辕黄帝,根据这种说法,从时间上看,《阴符经》为道教第一部经。

  l.《阴符经》的来历与李筌

  《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尚未闻名于世。唐李筌《黄帝阴符经疏·自序》中叙述发现此经的经过说:他经常周游名山,到处访道。在高山虎口岩石壁中,忽然发现一本《黄帝阴符经》。经文写在白色的丝绸上面,有朱红色的轴,封在石匣之中,封口有字为“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该本已经腐烂,手一碰上就变成碎片。李筌大略地把它抄记下来,回去之后整天诵读,就是不能理解其中深义。后来他到了陕西,在骊山脚下看到一位老太太,在路边拨弄一堆火,火堆烧到了旁边的小树,老太太自言自语地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李筌听到大惊,忙上前施礼问道:“这是《黄帝阴符经》上面的句子,请问老妈妈您如何知道?”老太太回答:“我得到这部经已经很多年了,你这小孩子怎么也知道?”李筌再次施礼,如实讲出自己发现这部经的来历。老太太打量了他一番,认为他是可造之材,因而为他讲解《阴符经》大义,讲完之后老人就不见了。李筌自称依骊山老母之讲解,撰成《黄帝阴符经疏》二书。道藏本《黄帝阴符经疏》已非李筌原本。

  李筌的身世,历史记载不多,只有《神仙感通传》中说:李筌号达观子,居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开元中为江陵节度副使,有将略,尝作《太白阴经》及《中台志》。后人名山访道,不知所终。但据他自己的《进太白阴经表》及《太白阴经自序》中说:他在肃宗乾元二年《759》曾做过“正议大夫持节幽州军州事、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史”等官,在代宗永泰四年《765》还做过“河东节度使都虞侯”。此外,他的著作见于记载的还很多。除了上述三种以外,尚有:《孙子注》,见《道藏》太玄部《孙子》十家注中;《青囊括》1卷,《六壬大玉帐歌》10卷,并见《崇文总目》中;《阃外春秋》残卷,见《鸣沙石室佚书丛编》中。但是道教徒对于李筌作的《黄帝阴符经疏》,大抵都不太喜欢。如《云笈七签》中只收唐张果注,而不收李筌注。

  2.《阴符经》作者及年代考

  《阴符经》的作者和出现年代,各家说法不一。《战国策》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读之”。而《史记·苏秦传》则言:“得周公阴符,伏而读之。”《隋书·经籍志》中有《太公阴符钤录》1卷,《周公阴符》9卷,皆列入兵家一类中,也许这就是苏秦当年所读之书,但其书今已失传,不知是否今本《阴符经》。

  《道藏》之中收有《阴符经》注本多种,有的说该经是黄帝受之于广成子,有的说西王母遣玄女授帝《阴符》300言,又有的说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之后自撰而成,还有的说黄帝由虚天坛石洞内的一石匣中得到,李筌则言其书由寇谦之封存传留后世。这些说法无论正确与否,可以看出道教界普遍认为此书传自黄帝。宋人黄庭坚企图否定这种说法,他在《山谷题跋》卷四中说:“《阴符经》出于唐李筌,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朱熹在《阴符经考异》中也说:“《阴符经》恐是李筌所为,·…¨只因他说起,便行于世。”但观其注文与经文常多悖谬,如果是他本人作伪,断不至于自相矛盾如此。而且经文格调有些象《鬼谷子》,又有些象《周易系辞》,唐朝人不会做如此文章。近代学者也有人认为经疏是李筌所作,经文则不一定出于李筌之手。因为唐吴筠在他的《形神可固论》中、欧阳询在《艺文类聚》卷入八中都曾经引过《阴符经》的经文,宋楼钥《攻集》卷七二谓《阴符经》有唐初褚遂良写本,故此经当为唐以前古籍。

  《阴符经》究竟出于谁的手笔固不可知,推测原作者最晚也是战国末期的人物。因为战国时代有这样的风气,凡道家、术数家、方技家等撰著,每每喜欢加上一个“黄帝”称号。意思未必彻底让人相信这部书真的是黄帝所作,而是告诉人们书中记载都是自古相传的名言和经验,希望读者不妄轻视。《汉书,艺文志》所列各家书目,其中有21种书托名于黄帝;今只存《黄帝内经》一种,其余各书均已亡佚。官家收藏的书籍,年代久远,尚且不容易保存,私人的抄本更容易失传。因此过去颇有心机的古人,便将宝书藏于名山石洞,以便保存。《黄帝阴符经》如果不是藏在高山石室被李筌发现,也许世上的人根本无缘见到这部书了。

  3.两种字数的本子

  《阴符经》的本子,大概有两种:一种本子出于唐代李筌,共有300余宇,据《道藏》本《黄帝阴符经疏》,分作3章,全文至“我以时物文理哲”句止。一种本子出自唐代张果《即后世传说中的“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于300余字后多出100余宇,不分篇章。后世所有传本,多依适于二者之间。《道藏》之中白文本400余字,亦分为3章,乃后世传本之一。不少说法认为原文300余字,自“我以时物文理哲”之下100余字为后人增补。但是李筌本与张果老皆出于唐代,而字数不同,这后一段文字是否原文,值得研究。宋朱熹在注释《阴符经》时,就非常赞赏其中的“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几句话,他说“四句说的极妙。”又说“浸字下得最好。”另外,也有人说这一段最早见于唐代柳公权书《阴符经(《宣和书谱》有唐柳公权书《阴符经》),如《黄帝阴行经注解》引高氏《纬略》说: “蔡端明云:柳书《阴符经》之最精者,善藏笔锋。”那么,这后一段文字应当出现更早。依唐张果本来看,至少唐代就有,而且与李筌本同时,那么是否因为李筌本的出现就可以认为原文仅有300余字?笔者认为,李筌记录之本,未必就是原文原貌。因为据其自述,起初发现之时,为一丝绸卷轴,“其本糜烂,应手灰灭,筌略抄记”。“其本糜烂”,说明丝绸原本已经腐烂;“应手灰灭”,说明李筌打开卷轴之时已经有一部分破碎成灰;“筌略抄记”,说明原本破损无法带走,如能带走无需“抄记”,抄记而又加一“略”宇,是仅仅择其未破碎之文大概抄记,并非完整。推测卷在丝绸最里面的一部分,可能破碎严重,因而李筌略抄了300余字,后面的100多宇就没法再抄。由此可以断定李筌所抄定非全本,仅仅抄写到“我以时物文理哲”就停止了。如果说李筌编造骊山老母传经的神话是为了抬高自己注本的地位,那么他完全没有必要故意编造原本残缺的故事损害自己注本的权威性。既然不可能出于编造,那么这段发现原本的记载一定就是事实。因此,应当确认《阴符经》原文应当就是400余字本,李筌所发现者仅一残缺本而已。考其后一段文字,与前面文气一贯,义理相通,非加入不能成一完璧。

  4.《阴符经》卷目

  《阴符经》字数虽然不多,但是一般传本息将它分为3篇3章。一般从“观天之道”至“知之修炼,谓之圣人”为上篇,又称《演道章》,或称《神仙抱于演道章》;从“天生天条”至“小人得之轻命”为中篇,又称《演法章》,或称《富国安民演法章》;从“瞽善听”至“昭昭乎近乎象矣”为下篇,又称《演术章》,或称《强兵战胜演术章》。但是某些传本,也有不分篇章的;有的虽分篇章,却不用篇目;有的虽用篇目,篇目的名称又不相同。

  5、《阴符经》内容大要

  《阴符经》的内容,各家看法并不一致,悬殊很大,有的认为它是谈道家修养方法的书,但其中又有谈“悟道”和“内丹”之分;有的认为它是纵横家的书,所谈都是权谋术数;也有人认为它是兵家的书,所谈为克敌制胜之道。比较来说,以第一种看法力量多,因为在《阴符经》上篇明白说出“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可见其宗旨所在,是说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言“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认为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也就是掌握了长生久视的自主之权。

  6、《阴符经》与道教

  《阴符经》的真髓,在道教修炼而言,关键在一“盗”字,明白此字真义,全经妙义可以迎刃而解。此一“盗”宇,非为偷盗之盗,乃为“反夺”之义,即把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夺取回来。比如人生活在天地万物的大系统之中,天地万物生育了人,但是天地万物又使人走向自然死亡,在从生到死的过程之中,天地万物不断夺取人之生气,修道之人要从死中求生,返老还童,就要反夺天地万物之生气,逆取造化,此为修道之枢要。经中所谓贼和昌、杀和生、巧和拙、动和静、神和不神、固躬和轻命、生和死、无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皆为生杀予夺之机,互为根源,修道之人在于掌握其中枢要,化不利周素为有利因素,就能够死中求生,害里生恩,生之不已,化之无穷,达到长生久视的高尚境界。

  《阴符经》原文晓畅如话,言深旨远。历代高道名儒皆重视此经,常将其与老庄并列。其中解说天地物人我配合修炼之道,义理高妙,尤为道教炼养所宗述,奉为祖经。如张紫阳《悟真篇》即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筌。”可见评价之高。宋元高道名真,如王道渊、侯善渊、秦昌辰、黄居真、伍照一等都省注过《阴符经》。据《金莲正宗记》说,王重阳在甘河镇再遇异人所传授给他的秘典,也就是《阴符经》,他的弟子刘处玄曾经注过《阴符经》。《阴符经》的本子,虽然大致分为300余字本和400余字本两种,但是各种版本,有时出于注释者的个人需要,又对经文个别文句加以修改,导致各本文句不全一致。比如经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一句,本意是说君子人得之固然谨慎奉行,小人得之反而促其寿命。有些版本却把“涸躬”改为“固穷”,或许因为《论语》有“君子固穷”之说,遂妄改之,但是这样一改,就失去了与上文“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三句的联贯,失却原经本义。又如经文“天人合发”一句,本是修道家的专门术语。不明此道的注家难得其解,遂参考《周易》中“与天地合其德”之义,改为“天人合德”,一字之差,竟至点金成铁。再如经文“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偏又多了两个“不”字,成为“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本来修炼妙在无中生有,从无形之中夺取天地之造化,张紫阳云“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倘一见知,便不可用。如果这样加以注解,其实歪曲了修炼本义。

  7、《阴符经》各本文句不一

  《阴符经》的本子,虽然大致分为300余字本和400余字本两种,但是各种版本,有时出于注释者的个人需要,又对经文个别文名加以修改,导致各本文句不全一致。比如经文“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一句,本意是说君子人得之固然谨慎奉行,小人得之反而促其寿命。有些版本却把“固躬”改为“固穷”,或许因为《论语》有“君子固穷”之说,遂妄改之,但是这样一改,就失去了与上文“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三句的联贯,失却原经本义。又如经文“天人合发”一句,本是修道家的专门术语。不明此道的注家难得其解,遂参考《周易》中“与天地合其德”之义,改为“天人合德”,一字之差,竟至点金成铁。再如经文“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李筌的注本偏又多了两个“不”字,成为“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本来修炼妙在无中生有,从无形之中夺取天地之造化,张紫阳云“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倘一见知,便不可用。如果这样加以注解,其实歪曲了修炼本义。

  8、《阴符经》注本

  关于《阴符经》的注解和杂著,在宋郑樵《通志·艺文略》中所载书目有39种之多。《正统道藏》收录有关《阴符经》的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原文》、《黄帝阴符经集注》1卷、《黄帝阴符经注》1卷《唐·张果》、《黄帝阴符经颂》1卷《唐·元阳子》、《黄帝阴符经疏》3卷《原题李筌》、《黄帝阴符经解》1卷《宋·赛昌辰》、《黄帝阴符经注解》二卷《宋·任照一》、《黄帝阴符经注》1卷《宋·黄居真》、《黄帝阴符经集解》《宋·袁淑真》、《黄帝阴符经注》《宋·沈亚夫》、《黄帝阴符经注》《宋·蔡望》、《黄帝阴符经解义》1卷《宋·萧真宰》、《黄帝阴符经心法》3卷《宋·胥元一》、《黄帝阴符经注》2卷《宋·唐淳》、《黄帝阴符经注》1卷《金·刘处玄》、《黄帝阴符经注》1卷《金·侯善渊》、《黄帝阴符经注解》1卷《宋·朱熹》、《黄帝阴符经讲义》4卷《宋·夏元鼎)、《阴符经三皇玉诀》3卷、《黄帝阴符经十真集解》3卷、《黄帝阴符经注》《元·俞谈》、《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3卷《元·王道渊》等。《藏外道书》收录《阴符经》注本有:《阴符经发隐》1卷《清·杨仁山》、 《黄帝阴符经注》1卷《唐·张果注、元·王道渊注、明·高时明订正,《重刊道藏辑要》本》、《黄帝阴符经注》1卷《宋·沈亚夫,《重刊道藏辑要本》、《黄帝阴符经注》(苍崖氏《重刊道藏辑要》本)、《解黄帝阴符经》1卷(明·如愚)、《阴符经疏略》1卷(明·王文禄)、《黄帝阴符经玄解》1卷(清·范宜宾,《重刊道藏辑要》本)、《阴符经真诠》1卷(清·黄元炳)、《补过斋读阴符经日记》1卷(杨增新)、《方壶外史黄帝阴符经测疏》1卷(明·陆西星)、《阴符经注》1卷(清·刘一明)、《阴符经玄解正义》1卷(清·闵一得)等。
我认为阴符经是预言书包括一切所要发生的事情。

《黄帝阴符经》(6)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rn释:rn盲人听觉好,聋子视觉好。七窍关闭一窍,能令其它的窍更灵敏;一直坚持,其它窍更的灵敏度会翻倍增加。人的世界观在后天形成,世界观在后天也能改变,关键在于如何去观察这个世界。天之道无中含有,凡事做过头了,“莫不蠢然” 。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假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中,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眥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阿弥陀佛 善哉善哉 拜读。
天之无恩而恩生
这句不错

有人说黄帝阴符经是最高级的丛林法则,这是一部怎样的奇书呢?

是谁写成的?

《黄帝阴符经》是以隐喻论述养生的一部高度精炼你道教经书,其中包括养生、天文厉法、八卦等多方面内容,历朝历代有很多人对其注解,其中唐代李筌把它分为三个方面,即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

现如今由于很多人对这部书做了注解,导致现代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兵书,其实这部书以道教要义为主,与兵家权谋无关,所以很多著名的兵家人对书的注解都是误导人的。

对于它的作者,目前尚不明确,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是黄帝所著,而太公鬼谷子等人是注解,也有人说是苏秦,后世学者多数认为此书成于南北朝时代,但是这个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为在战国时期就有对于《黄帝阴符经》的文献记载,但说是黄帝写的也不对,毕竟当时文字都不怎么成熟,很难出现这种高度精炼的道教经书。

后面研究者发现,这部书最早出现在《列子》中,而《列子》也是一部早期的道教典籍,和《黄帝阴符经》的要义非常接近。

历史上很多人都对《黄帝阴符经》做过修改,所以现留存的大概有四百多字,但是实际上原文只有三百多字。

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古人的注解很容易被带偏,所以我建议在了解它的时候尽量避免陷入古人的注解中。

这部书多处提到道家的修炼方法,其中最著名就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更像是一种超乎自然宇宙的思想。

阴符经》与老子《道德经》号称道学双璧。《阴符经》据传在轩辕黄帝时期成书,后辗转流传于商周,流传于姜太公,战国流传于鬼谷子,鬼谷子传苏秦、张良,纵横开阖;《战国策》记载有“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稍晚的范蠡、诸葛亮,得之而建功立业。
不知道,只知道这是一本天下奇书,至今真正懂得这本书的含义的人也是非常的稀少。
具体是谁写成的并不清楚,但应该是把很多东西整合在一起集成的这本书,汇集了很多人的智慧,所以是一本奇书。
据说是天下奇书,看了也学不会的那种。但是没有看见过,不知道。

谁能用现代含义解释一下 黄帝阴符经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 在心,施行

谁能用现代含义解释一下n黄帝阴符经n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n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n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n天发杀机,斗转星移;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n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n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n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练,谓n之圣人。n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n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n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n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n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n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n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恩生,迅n雷烈风,莫不蠢然。n至乐性余,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制在气。n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于恩。愚人以天地文n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观天之道,并不只是随意的抬头看天,而是指天文观测和天文计算。为什么要进行天文观测呢,因为要观象授时,指导农业生产。执天之行,便是以天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意思。天文和历法,是一切文明的源头和肇始。

人类之所以要研究天文历法,原因是为了指导农业生产。先有需求的驱动和鞭策,才有应用的发展,需求是应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有什么样的需求,才会有什么样的应用,没有相应的需求,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应用。人类以前吃肉的,后来人口繁衍太多,动物的肉不够吃了,不得已,只能退而求其次吃草,也就是后来的粮食和蔬菜水果。以吃草替代吃肉,这是农业文明起源的根本原因。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之大业成,谓之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观象授时,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以及观测出来的结果又是什么样的呢?本句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深入阐释。

我们的祖先伏羲氏,通过圭表测影,以矩尺为基本测量工具,利用勾股定理和重差法,算出来了周天数,也就是一年有365.21天。在周天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算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四个极值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时便定了下来。

圭表,一个带刻度的长杆;矩尺,类似于现在木工使用的角尺,学生使用的三角板。它们是基本的天文仪。勾股定理和重差法,是基本的算术法则。这些天文仪器和数学法则,是上古先祖们,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的主要道术。我们教科书上说,勾股定理最早产生于商代,这是错误的。因为没有勾股定理和重差法就无法算出来周天和四时极值点。所以,正确的结论是,勾股定理产生于六千年前的中国上古时期。

觉得很吃惊是吗?更令人吃惊的是,我们祖先的数学能力,强大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他们只使用一把矩尺,就可以算出来日地距离。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什么数学能力会对其他民族学生存在巨大优势呢?因为这是祖传的能力,都祖传了快上万年了。这是一种令人窒息的能力。

中国的数学,是天文学的产物。我们中国的数学,和西方的数学,从一开始就迥然不同。西方说我们的数学是应用数学,我们可以说西方的数学,是脱离自然和物理现实的跳大神数学。

周天根据四个极值点,一分为四,定下四时,一年就有了四季。四时定,就有了四象,四象分别为,少阴,少阳,老阴,老阳。

冬至一阳生,天数为一,所处季节为冬天,为老阴,对应的是北方,对应的星象为玄武。春分,天数为三,所处的季节是春天,对应的是东方,为少阳,对应星象为青龙。夏至一阴生,地之数为二,所处季节为夏,对应南方,对应的星象为朱雀,为老阳。秋分,地之数为四,所处季节为秋,对应的西方,为少阴,对应的星象为白虎。

奇数为阳数,为天之数。偶数为阴数,为地之数。如果我们用数字来表示四时和四象模型,简单的总结下,是这样的:

天数一:冬季,北方,老阴,水,玄武。

天数三:春天,东方,少阳,木,苍龙。

地数二:夏天,南方,老阳,火,朱雀。

地数四:秋天,西方,少阴,金,白虎。

到这里,四时象数模型建立了。四象,只是对四时的取类比象,使得抽象的象数模型再具象化的过程,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运用它。金木火金只是象,不是物质,也更不是构成物质的元素,这个是比较常见也比较幼稚的误解。

四时模型建立后,面临着两个新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天生阳气的时候,天一生水,天三生木的冬春两季,比较寒冷?而地二生火,地四生金的夏秋两季,则比较炎热呢?显然,阴阳的演化,出现了滞后和推延。

第二个问题,四时模型,只是静态的,而天地则是不停的运行的,四时模型并不足以解释天地周而复始运行的现象。

为了解决新问题,还得进一步进行推演和计算。我们的祖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他们把天地相合,分成三个过程,生,交,成。一、三、二、四是天地阴阳二气生发的过程。阴阳生发之后,要天地阴阳互相交午,这是交的过程,是五。五这个字,本意为天地交午。

天地交合之后,才能化成。天一交五,成地六。天三交五,成地八。地二交五成天七;第四交五成天九。天五交五,成地十,十复归于天一,进入下一年阴阳二气的循环,周而复始。

至此,我们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把天地运动的象数模型,完美的建立了起来。用图形来表示,这就是河图。

天地阴阳互生,为一三二四。天地阴阳交午,为五。天地阴阳互成,为六八七九。互生有四象一三二四,互成也有四象六八七九。在易经中,六八七九为四象,六对应的是冬天,为老阴。九对应的是秋天,为老阳。所以,阳爻用九之数表示,阴爻用六之数表示。

在先秦的典籍中,我们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说法,说天生一,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变复归于一。很多人会感到困扰,阳气的运动,不应该是一变为三,三变为五,五变为七,七变为九的吗?这个问题,看河图就可以豁然开朗了。冬至一阳生,阳气生长到了夏天和秋天,大地才会表现为阳气的旺盛,这便是一变为七,七变为九。九再变,接下来又是冬天,继续以终为始,进入下一年的循环生息。

这十个数,不仅建立了一个完美的象数模型来解释天地,而且也是后世所有数学的基础和源头。十个数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是十进制?西方人说,是人有十个手指头,所以掰着手指头数数,就有了十进制,何其粗鄙,何其愚蠢。这十个数,和十进制,都是中国人的祖先进行天文观测和计算而得来的,并在随后的几千年里,传播到了全世界。

受中国的影响和文化输出,大概过了几千年后,其他民族,比如环地中海地区的诸多蛮夷,印度地区的蛮夷,他们也在进行天文观测。但是很悲惨的事,他们的心智只能理解周天的四个极值,给出一个静态的四时模型,而不能理解天地交合的动态模型,因为他们理解不了阴阳,也理解不了天地相合,天地二气交易交通,而化生万物的道理。他们没有交易的思想,也没有阴阳的思想,所以只能止步于比较低级的静态宇宙模型。

这些蛮夷们对天文和数学的理解,认为四个数就可以解释宇宙了。这个四数模型,在环地中海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元素。在印度地区,被蛮夷们称之为四大。并进一步认为,四个数是生成宇宙的元素,这纯粹是倒果为因。因为数只是天文观测的产物,显然不可能是生成宇宙的原因。

中国的学术界,有很多鄙薄之徒,认为中国文化讲五行,其他的民族都讲四元素模型。我们太特殊太例外了,这是我们不如别人的地方。蛮族之所以讲四象模型被劣化妖化之后的四元素模型,是因为他们的智力,对天地进行天文观测和推算,只能推演到四,无法推演到五。更无法推演到六七八九十。从四象到五行的推算,是中国文明远远高于其他民族的体现。

有了河图象数模型,解释了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观象授时的问题解决了。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扛起锄头快乐地去种地了吗?还不能。如果要对农业生产进行更精准而具体的指导,还需要对河图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推算。算出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就是洛书模型。

现在,我们有了八个极点: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以这八个极值点为根据,把周天分为八等份,这便是八卦模型。八卦是什么?八卦就是历法。八卦的每一卦,分别对应三爻,总计有二十四爻。把周天分成二十四份,二十四节气,便诞生了。

经过前面系统的讲解,交代完了背景知识,现在我们可以可以来回答,天有五贼,见之者昌的含义了。五在这里的涵义并不是简单地指五行。而是指,天数为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为五,二四六八十,也是指天地交午于五。天地阴阳二气,只生不交则不能化成,不能化成则万物不能生生不息。天上有五,并不是指有五个太阳,也不是指太阳之气的五种形态,而是用五之数,指永恒的太阳。天地阴阳二气,相生相交相成,无不是太阳所推。

在河图中,永恒的太阳,居于中央,为五之数,它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创造者。《管子》说:“道,在天为日,在人为心。”表达的就是这个道理。

贼,盗天者为贼。谁是盗天者?太阳。我们寻常人,只知道太阳化育万物,但是太阳是如何化育万物的呢,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谁能掌握这个原理,谁就能获天授王权,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化成天下,这是见之者昌的意思。

在上古,掌握农时,指导百姓进行农业生产,百姓就会尊他为天子。我们的文化,讲的是君权天授,为政以道。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如果我们上一句,把五贼简单的理解为五行,五贼在心这句就说不通。心里装个金木水火土是什么意思?天地五常之气,对应在人身中,应该是与五脏各自对应。肝对应木,心对应火,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如果心把金木水火土都装完了,那其他四脏还装什么?

在本句中,五贼在心,说的是五行之火装在心里吗?也不是。火,只是道之一象,不可能以一象而化万物。能主宰万物的,能施行于天下的,只有道。施行于天,便是天子以天道治理天下的意思。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在上古时期,因为掌握天时,意义过于重大,所以各种天文仪,都是秘而不宣的国器,如果泄露了这些天文仪和算术方法,就会造成天下大乱。有了这些天文仪,就可以测算出来天时,测算出来宇宙运行规律,这便是宇宙在乎手的意思。这些天文仪,在上古时期,主要是规矩,圆规和矩尺。我们用一张图来形象的说明下,什么叫宇宙在乎手。

图:伏羲女娲持规矩图

估计看了图,有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不就是圆规和角尺吗?这是忽略了古人强大到令人窒息的智力和数学能力。现在给你一把圆规和角尺,你能算出来整个天文学和数学吗?古人就可以。

还有一个问题,伏羲女娲人首蛇神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涉嫌怪力乱神?并非如此,而是极有深意。这一点到后面我们会解答。另外,还有人看到圆规和矩尺就往共济会上瞎比划,这也是太过于穿凿了。我们祖先六千年前就已经很娴熟地使用规矩创立整套的天文学和数学了,而所谓的共济会这个异端组织,他们只不过是最近几百年,才从我们的文化中,山寨过去了一点皮毛罢了,不足为道。

西方人和犹太人的祖先,以及其他各色蛮夷们的祖先,他们的天文仪器并不是规矩,而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好笑工具和幼稚的数学算法。没有成熟的天文学来建立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他们就无法建立成熟的农业文明,就没有充裕的粮食吃,只能吃草吃动物吃人,没办法只能持续做了几千年的蛮夷。直到近代,我们的农业技术泄露外流,才把他们从野蛮愚昧饥荒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把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都计算出来,天子为百姓和万物立法则,以天之道,化成天下,万化生乎天子一身,这叫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
天之性是什么?它是强阳之气。天为什么会生出人呢?因为万物都是一种封闭的首尾相连的迭相食关系,通俗的说,就是食物链。要么吃别的生物,要么被别的生物吃。谁能吃谁,谁会被谁吃,取决于力量和智力的博斗。

我们开篇就说,我们的祖先之所以率先建立农业文明,就是因为动物们都快被吃光了。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很早以前,就站到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也站在了人类文明链的顶端。

天的强阳之气,化为万物,万物迭相食,人类站到了顶端,说明人类是强阳之气所化之物里面最强大的生物,人类代表了天之强阳之气。所以说,天性,人也。

万物生生不息的过程:道,易,时,机,变,兆,萌,发,生,长,化,成,老,终,始。到了什么时候,应该发生什么,这个便是机的意思。天之机,应时而出。人之机,相时而动,随机应变。

可见,人心是不定的,不定就会乱。乱,就会亡。人类怎样才能不至于被自己的心智所互相毁灭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立一套天伦的规矩,和一套人伦的规矩。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立天之道,为天文。以天文,定天伦。再以天文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则人文成,人伦成,以定人也,百姓开化。百姓开化,方成为人。被定好的人,就是华夏人。夏这个字,就是文明人的意思。没被中国的人伦所定好的人,在历史上,一直都不被我们的祖先承认是人。所以才称呼他们是夷狄禽兽。

什么是人?我们首先要给出人的界定。人是什么?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显然是错的。因为动物也存在社会组织,也存在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如果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动物也可以被称之为人。

恩格斯说,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鸟会用树枝筑巢,河狸会用树枝建河坝,猩猩会用小棍子戳蚂蚁窝吃蚂蚁,它们都会使用工具,如果说会使用工具的就是人的话,那么它们都是人类,而不是动物。这显然是错误的。

中国历史上,对人的定义,是指能观察天道而推知天文,以天文而定人文,以天伦定人伦。天伦定,则法天则地合于天。人伦定,则天人两分敬于天。合天伦顺人伦,立人于天地间,方能建立国家,建立文明,才能有史官系统,对国家的一切进行记录,并形成典籍。并能以历史典籍为参照,来指导自己未来生活,这样的人,才算是人。人是文明的产物,只有开化了的人,彻底脱离了动物界的文明人,才是真正的人。

一个民族,是不是存在文明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看这个民族历史上,有没有受过严格训练的史官系统,有没有形成历史典籍。凡是没有史官系统,也没有历史典籍的民族,只能算是兽人,而不是人。由兽人部落组成的社会,显然不足以称之为文明。

按照这个对人的界定,那些华夏之外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之为夷狄的人,处于人兽结合部的人,显然并不是人,他们只是长的像人而已,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开化。他们所谓的信仰,不过就是一些动物式荒唐好笑的蒙昧世界观。但是,因为兽人占数量上的优势,所以他们嗓门大,喜欢反诬我们没有信仰,如同猴子反诬人不长尾巴。我们应该这样回应他们:我们有道,你们没有道;我们是人,你们是动物。只有动物才需要信仰。

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个结论,便是认为地球上存在七十亿人口,实际上,地球上只有十亿人口。其他的六十亿所谓的人口,都是兽人。中国有十四亿人口,按理说,地球上应该存在十四亿人类。但是兽人的反向污染,让很多中国人的心智,已经退化成了兽人的状态,沦为了精神上的兽人。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
天发杀机,杀字用的很妙,时易命移为杀。天体不停的运行,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每一个瞬间,都是往时的逝去。对于生命体来说,每一个时变,都是对过去和现在的失去。

移星,指北斗七星斗柄方向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图:夜空中的北斗七星

易宿,是指二十八星宿,在不同的季节会在星空中发生易位。二十八星宿,是根据四象模型所衍生出来的天文模型。

为了便于人们对天文历法模型的理解和运用,四象模型,有一个抽象再具象化的过程。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便是这种再具象化的产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星群,用以标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变化。四象分布于黄道和白道近旁,环天一周。每象各分七段,称为宿,总共为二十八宿。

地发杀机,龙蛇起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天时变,推动地时变,地时变则节气生。

龙蛇起陆,龙蛇是指苍龙七宿。苍龙七宿,如下图所示。

图:苍龙七宿星象图,箭头所指为心宿二,也称大火星。此大火星,和五行星之一的火星,是两颗不同的天体。

起陆,是指当大火星在傍晚出现在东北方的天空时候,那就是春夏之季节,百姓可以开始进行农耕了。当大火星出现在偏西的方位,意味着秋冬到了,农事即将结束。

苍龙七宿就象一条苍龙,是华夏先民观象授时的重要依据。而且,苍龙七宿的运行规律,是易学里的重要构成部分。易经里面说的九五飞龙在天,就是指夏天时候,苍龙高挂在南方的天空。

我们文化里,龙的形象,便是出自天文学。为什么龙对我们这么重要呢,因为苍龙七宿,可以指导人们,什么时候耕种,什么时候收割,什么时候收藏。对于农业文明来说,这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事物和规律。

现在,我们来回答,为什么伏羲会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在上古时,授民以天时进行农事,这是一种天机,只有天子才能掌握。当天子根据历法告诉百姓,农时到了,可以耕种了,可以收割了。百姓会觉得天子掌握天数天机,是一个天神一样的人,而不是普通的人。而怎么计算出来历法的,这是秘不可宣之道。

既不让百姓知道天文历法之密,又得百姓百姓明白天文历法之用,怎么才能做到呢?伏羲就会让百姓去观星象。告诉他们,看到苍龙七宿的龙头升起了,春夏就到了,就可以开始农事了。百姓照着做发现,真的特别灵验。

他们就会觉得,伏羲太神奇了,苍龙七宿太神奇了,好像伏羲的命令,出自苍龙的命令。于是,久而久之,他们就把伏羲的形象,和苍龙的龙头叠合在了一起。这就形成了,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进一步,神话伏羲,把他和天叠合在一起,认为是伏羲创造了万物。实际上,是天创造了万物,伏羲只是掌握了天文历法,施行天道于天下罢了。

于是,对于苍龙七宿的崇拜,龙就被赋予了天生万物的象征,和龙的形象和能力叠合在一起的伏羲,也被人们赋予了人类始祖的象征。综上可知,伏羲的人首蛇身,是天文学现象,而不是怪力乱神现象。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时之变,为天之杀机;地时之变,为地之杀机。人应时而动,见机行事,为人之杀机。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古人的农业生产,同样也适用于天下的一切事物。

天地反覆,天地造物,人用万物。天地成理,人以天地之理,代天化成天下万物,使万物以利民。用我们现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为我所用。

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人类改造自然,是不是想怎么改造,就怎么改造呢?显然不是的。如果不遵循天地之理乱加改造的话,就会受到天地的惩罚,遭受祸殃。

反过来说,如果天时到了,天机已发,而人不去应时而动的话,那也是会受到天的惩罚的。这叫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对于华夏先民的农业生产来说,那就是需要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刚刚好等农时到了的时候,再进行相应的农事劳动。

同理,对待其他的所有事情,也是如此。无论任何事,一定要遵循天理,依照时机,才能做到不早也不晚,不紧也不慢的从容应对,以最小的代价,谋求最好的结果。以此行事,则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以天道为判准来行事,合天则发,不合天则静观其变,以待其时。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愚鲁之人,会有所不及,这是性拙之故。智巧之人,则会有所过失,这是性巧之故。怎么才能纠正这两种错误的悖道行为呢。那就要去巧去拙,去过,去不及。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道理说起来都很容易,如何做到才比较难。怎么才能去拙,去巧,去过,去不及呢?如何才能做到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呢?

圣人认为,人处在极致虚静,精足神全的状态下,是不会妄作妄为的,而是是自然而然的契合于道。用列子的话来说,我何以知天下?至虚之极,万物就会自己撞入我的身体,而无需我主动去迎合。

九窍之邪。人何以不能精神足全,因为人有九窍,不停的在精神外驰。就像一个装着精神的池子,有九个洞,不停的往外漏水一样,那么水一定是会被漏光的。而一个充盈的池子,里面的池子是满的,那么这个人,他本然的就会与道相合。比精神外泄更可怕的是,如果池子里面的水少了,外面的脏东西还会倒灌进来,接着人就会病祸双至。

其中有三个洞,是漏的最厉害的,那就是口眼耳三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该开的时候才开,这叫动。不该开的时候,就堵上,这叫静。宜动则动,宜静则静,是谓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按照流俗的理解,火生于木,不是很正常的吗?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火生于水,水生于火,水火相济,才是合乎道的。

前面的四时模型里,火生于水,为地二生火。水生于火为天一生水。这样才能天地交泰,生生不息。

火生于木,等于是要天三生火。在农业生产中,如果春天来的太早了,春天气温太高了,那么庄稼就会歉收甚至绝收。祸发必克,等收割的时候,庄稼一定不会丰收。

同理,除了农业生产之外,其他的一切事,都遵循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人的治身来说,如果是心火生于肝木,那么这个人很快就会把自己的精气给烧光。用我们之前的精神池子来做比方的话,是他把池子所有的洞都挖的更大了,还要竭力的往外泼水。

治身,治家,治业,治国,道理都是如此。再举个例子,对于做企业来说,火是业务扩张,水是现金流。火生于木,就等于是入不敷出,给自己加了债务杠杆。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危险的。有多少现金流,做多大的生意,只有火生于水,低杠杆率的企业经营,才是安全的可持续的。

祸发必克,结合下最近的这些事,看看银行一收紧银根,那么多之前风光的高杠杆率企业,他们的商业帝国,一夜之间就倒塌了。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奸,为不道之人、害道之人、妖妄邪僻之人。如果这样的人,领导国家,或者辅佐君王。等天地人时机发动,那么国家一定会崩溃。由奸人做造成的这种崩溃,是全方位的。经济崩溃,军事崩溃,金融崩溃,外交崩溃,统治崩溃,祭祀崩溃,文化崩溃。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古时候,如果有人没有掌握天道,不懂天文历法,就去做君主,去指导百姓做农业生产,节气没到,就让人去耕种,显然结果会比较悲惨。庄稼不可能会丰收。种下去的时候还没觉得会崩溃,等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才发现会颗粒无收,这就是时动必溃。

同理,如果一个不懂得怎么以道治理天下的人,去做君主,或者一些不懂得怎么治理国家的人,去辅佐君主,以妖妄邪僻之法来治国,等很多祸国殃民之举到期之后,就会发现,它们给国家造成了无穷的祸患。如果再不进行匡正,国家就会崩溃,或者趋于崩溃,或者濒于崩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怎么样才能成就功业,怎么才能不生病,不破产,不亡国?需要合道。如何才能合道,需要修炼。修炼什么呢?我们前面说的那些,首先要能观天文察时变掌握天道。

同时,为了不离道背德,需要去拙去巧;需要绝九窍之邪,闭塞三窍,虚已待物,静以待时,时至必动,动则必成。还需要防止心火犯木而丧失根本,而是应该虚心实腹,深根固柢。

根不深,本不固,就会生奸。奸邪生,则国家亡。所以,如何避免国家亡于奸邪,一边要深固自己的根基,本固则道生。一边要锄奸,击奸则奸亡。道生奸亡,则江山稳固,百姓安康。知道修炼这些的人,便是圣人。
作者:白云先生

《阴符经》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被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家所重视。《阴符经》是一部思想巨著,集道家的治国方略,兵法战术、养生之道,于一体。世称道家“第一天书”。

这个你自己可以百度一下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白云先生解读的《黄帝阴符经》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224.html
文章标签:黄帝  解读  评价  阴符经  白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