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荷兰美术是如何发展的?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发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丽的自然景色。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
低地国家的文化发展优于其他邻国,但也有些没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荷兰剧作家冯德尔)。巴洛克运动在荷兰并未形成太大的影响力,因为不符合广大喀尔文信徒所主张的朴实。
公民是新兴发展背后的主要势力,特别是在西部省份:最早以及最大部份是在荷兰地区,接着是西兰和乌特勒支部分地区。富裕的贵族时常赞助其他国家的艺术。相较之下,荷兰国内则多由富商和其他显贵赞助。
文化活动以城镇民兵(Schutterij)和修辞院(Chamber of rhetoric)为中心。前者是为了城镇防卫和维持治安而成立,也是富裕人士的集会场合,他们对此感到自豪,会付出相当的金额去绘制团体肖像画留给子孙。后者是城市中的社团,促进了诗歌、戏剧等文学活动,并常以辩论方式进行讨论。城市以他们的存在为荣。 荷兰黄金时代的绘画,是跟随着当时主宰欧洲其他地区的巴洛克艺术,像是卡拉瓦乔画派和自然主义,但也主导了静物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等主题的发展。历史画(传统上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类型)和肖像画十分流行。收藏艺术品以及自由市场上的绘画也十分常见。艺术史学家指出,荷兰富裕中产阶级的增加,以及成功的商人显贵,是部分绘画主题流行的驱动力。
这个趋势,加上缺少反宗教改革教会的资助,导致大量以每日生活为背景,或是其他非宗教主题的绘画的出现。例如风景或海景,反映了向大海争取土地,或是象征共和国黄金时代的贸易和海军的根源。一个十分能代表荷兰巴洛克绘画的主题是大团体的肖像画,尤其是关于公民或民兵公会,例如伦勃朗的《夜巡》。
今日,荷兰黄金时代最知名的画家有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伦勃朗、代尔夫特的大师扬·弗美尔,创新的风景画画家雅各布·范·雷斯达尔,和为肖像画注入新生命的弗兰斯·哈尔斯。知名的艺术风格和潮流有哈勒姆风格主义、乌得勒支卡拉瓦乔画派、代尔夫特学派、莱顿的美画家派(Fijnschilder),和荷兰古典主义。 荷兰建筑在黄金时代达到新高。由于经济繁荣,城市大幅扩张。新市政厅、秤量房和仓库陆续兴建。赚取大量财富的商人买下沿着新建运河(运河目的是防卫及运输)所兴建的房子,房子外观有着与新地位相符的装饰。农村则出现许多新城堡以及宏伟的房屋,但现在大部分已不存在。
17世纪,哥德元素依然盛行。数十年后,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兴起:强调垂直元素,减少使用装饰,改用天然石材。17世纪最后十年,该潮流更为强烈。从1670年左右,房子正面最为明显的特色是出入口,石柱位于两旁,上方可能有个阳台,不过没有进一步的装饰。
今日,有许多当时所建造的归正宗教堂成为地标。
17世纪最著名的荷兰建筑师有 Jacob van Campen、Pieter Post、Maurits Post、Pieter Vingbooms、Lieven de Key、Hendrick de Keyser。 荷兰17世纪在雕刻上的成就没有绘画和建筑两方面的耀眼,数量也不比邻近国家多。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新教教堂内部缺少雕像。毕竟,罗马天主教对雕像的崇敬是宗教改革所质疑的。雕刻作品以政府建筑、私人宅邸(通常装饰在房子正面)和教堂外貌。也有顾客委托制作墓碑和半身雕塑像。
Hendrick de Keyser,活跃于黄金时代的初期,是少数几个卓越的本土雕刻家之一。1650和1660年代,弗拉芒雕刻家 Artus I Quellinus 及其家族,还有 Rombout Verhulst 等追随者负责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现在的阿姆斯特丹皇宫)的古典式装饰。这是荷兰黄金时代的优秀雕刻作品。
17世纪欧洲各种美术思潮与其巴洛克主流的关系
17世纪欧洲各种美术思潮与其巴洛克主流的关系 急急急 要交作业了原来我们班还有这么聪明的同学
抓紧时间啊
17世纪欧洲美术
17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将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已在荷兰、英国首先确立;它是欧洲哲学
、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破除宗教迷信、探索真理的年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
,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开创了一个生气蓬勃的繁荣新时代。美
术的成就则以意大利、荷兰、佛兰德斯、西班牙、法国和英国最为突出。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的多种风格共存并互有影响的时代,但是,在不
同国家、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在天主教势力占统治地位的意大利和佛兰德
斯,受到宗教势力支配的罗马巴洛克风格占主要地位;在君主专制、王权至上的法国,古典
主义风格为主流;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则流行现实主义的市民艺术。
17世纪欧洲美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相比,有较大发展和变化: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逐
渐形成,出现了不同的民族画派。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以意大利和尼德兰为主,而到17世纪出
现了很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画派,各派的艺术家,特别重视本民族艺术传统和本土的现实生活
反映。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强调和 谐、宁静、理想的美,而17世纪的美术创作,则强调打破和谐,主张真实自然的美,尤其是
卡拉瓦乔主义完全否定古典主义原则,追求表现平民生活,从普通人身上发掘美和智慧。在
荷兰、西班牙画坛流行画百姓平凡生活和流浪汉,这些下层社会的人物形象,在画家的笔下
往往呈现出人的自信和尊严。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画家把神描绘成人,是一大进步,那么到
了17世纪,则是把抽象的人描绘成具体的、个性化的、更有社会特色的人。画家描绘这类人
物形象,往往出于自己的进步思想以及对不公平社会的愤懑。在这一世纪里,人和人的生活
基本上取代了宗教与神话,而成为绘画中的主体艺术形象。绘画的题材除了人物,还有风景
、静物,画家更重视光和色的表现。
17世纪欧洲画家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终身服务于教会的工匠,其中一部分走进宫廷,成为
国王、教皇的座上客,如贝尼尼、鲁本斯,一生过着荣华富贵生活;另外一种人则走向贫民 、浪迹天涯,如卡拉瓦乔。
总的说来,17世纪的欧洲美术,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优秀传统,形成了巴洛克风格,它
是这一历史时期的风格主流,与此同时,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都放射出自己灿烂的光辉。
17世纪意大利美术
16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开始从盛期繁荣逐渐趋向衰退,巨星相继谢世,灿烂 的天空一时暗淡无光,这时期的美术领域,呈现多元分化趋势,他们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传 统,有的主张继承,有的倾向模仿,有的走向背叛,这就逐渐出现了具有代表性的学院主义
,罗马巴洛克派和现实主义三个流派。
17世纪的意大利处于外受列强入侵,内有不断的农民起义,连年战乱,四分五裂,新生的资
本主义不仅不能发展,且有倒退趋势。新兴的资产者和封建贵族相互勾结,教皇借助外国势 力,企图消灭人文主义思潮,推行反宗教改革。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美术家的队伍发生了变
化,一部分走向国王、教皇宫廷,成为他们的御用国家,为封建贵族和宗教服务,形成以贝 尼尼为代表
的“罗马巴洛克”艺术;一部分画家则主张保护和继承文艺复兴大师们的艺术创造成就,建 立美术学院,这就是以波伦亚的卡拉契兄弟为代表的学院主义,他们既不反对受官方教廷支 持的
巴洛克,也不支持和反对与官方巴洛克对立的走向社会底层的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三足鼎 立,这就是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现状。
罗马巴洛克艺术
为封建贵族和教会服务,并得到他们支持和保护的官方正统艺术——罗马巴洛克派。
巴洛克美术是对16世纪末样式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与现实主义艺术相对立。
所谓“巴洛克”:意大利语义为奇形怪状矫揉造作;葡萄牙语义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它是
一个贬义词,人们借用巴洛克这个词来嘲弄具有这种风格的艺术。它产生于意大利,尔后影
响欧洲天主教盛行的国家,因为它的社会支柱是宗教,可以随宗教的传播扩散到宗教所及地
区。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有这么几方面:由于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
自身的享乐,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装饰绘画、雕刻,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文艺复兴 的美术强调理性的宁静与和谐。而巴洛克艺术则强调非理性的无穷幻想与幻觉,极力打破和
谐与平静,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建筑则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饱含
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作品中反映出作家内心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
,不仅外部形态激动人心,内容也使人骚动不安,形象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它的
内容充满激情,而形式又充满激烈的运动感。巴洛克式艺术品给人感觉总在不定地运动着,
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旋律,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动感和不稳定感,在建筑上大量使用曲线
和椭圆形;巴洛克艺术很重视空间关系处理,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空间立体感:绘画依靠光造
型,追求空间深度感,建筑和雕刻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巴洛克艺术还强调综合
艺术处理。这种综合在总体上有建筑、雕塑和绘画的综合,也有绘画与雕刻的互相综合,造
型和环境的综合,也包含自身各部分的综合;因为巴洛克艺术受宗教支持庇护,不可避免地 充满浓厚的宗教色彩,因此它脱离现实,所以说它与卡拉瓦乔主义相对立而行。
贝尼尼
(1598-1680年)
那不勒斯著名雕刻家彼特罗·贝尼尼对意大利雕刻艺术最大的贡献,是培养了巴洛克雕刻艺
术的不朽大师,他的儿子洛伦佐·贝尼尼。
1605年,老贝尼尼带着全家迁居巴洛克艺术的中心罗马。小贝尼尼聪明过人,才智超凡,他
8岁时就能单独雕刻出逼真的小孩头像,令他父亲大为吃惊。17岁时为大主教萨道尼作过相
当高水平的胸像,少年得志的贝尼尼对事业和前途充满了信心。他在24岁时奉诏入教廷供职
,由于他的艺术才能而获得了基督勋章和骑士头衔。他不仅是罗马巴洛克艺术最光辉的代表 ,而且是天才的全能艺术大师,集建筑家、画家、舞台美术家、喜剧作家于一身。如教皇乌
尔班所言“贝尼尼对罗马是必要的,罗马对于贝尼尼也是必要的”。
贝尼尼的云石雕刻技法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的,并从制作圆雕开始。由于他结识了显赫一
时的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主教诏他为自己装饰花园,这使年轻的雕刻家兼建筑家
初露锋芒,展示出天才。《大卫》、《阿波罗和达芙妮》、《埃涅伊与安希斯》和《普娜泽
尔庇拉》四组装饰性雕刻。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盖世的荣誉。
1623年,新教皇乌尔班八世即位,令25岁的贝尼尼为他建造陵墓。并受教皇之托为圣彼得大
教堂制作一个豪华的青铜华盖。然而标志着贝尼尼雕塑顶峰的杰作,是他为卡尔那罗礼拜堂
所作的祭坛雕刻《圣女德列萨》。20年之后,贝尼尼又创作了另一件同样激动人心的作品《
至福者阿尔贝多尼之墓》。
贝尼尼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来装饰城市空间的
大艺术家,他曾为罗马城设计雕制了大量的装饰雕刻,其中以装饰在娜翁广场上的《四条河
的喷泉》和安装在巴尔巴利尼广场上的《多利多之泉》最为著名。
贝尼尼还是17世纪最伟大的肖像雕刻家,他所作的肖像雕刻已成为后来雕刻家们所遵循和效
法的典范,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年已七旬的老雕刻家被法兰西国王路易十四邀请到法国参加设计卢浮宫的东正面。在法国受
到了极大的礼遇。大师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程式化的倾向,有的还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
色彩,人文主义淡薄了,现实主义也减少了,但是在雕刻艺术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
巅峰。
据说当贝尼尼在看到法国古典主义大师普桑晚年所作的《埃及圣女》时,曾感慨地说过:“
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停止工作,因为一切人都要走向衰落,晚期的作品总要损害艺术家
的声誉。”
当他在垂暮之年重新审视自己青少年时代的作品时曾感慨道:“啊,我在艺术上的长进太少
了,我年轻时处理云石就已这么得心应手了。”
贝尼尼的雕刻十分重视生动的情节和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他大胆地把米开朗基罗的造型风
格和提香的绘画风格结合在一起,塑造自己的独特艺术形象。《阿波罗与达芙妮》是大师20 岁时的作品。
《阿波罗与达芙妮》
贝尼尼为罗马红衣主教斯皮奥涅·波尔盖兹的花园装饰了四组群像雕刻,《阿波罗与达芙
妮》是其中的一组雕像。
目空一切的太阳神阿波罗瞧不起丘彼特的箭艺,这使小爱神很恼火。当阿波罗走近河神女儿
达芙妮时,小爱神立即向他们分别发出两支爱情之箭,射向阿波罗的是钟情达芙妮之箭,而
达芙妮中的却是拒绝求爱之箭,这引起神界的求爱追逐。当阿波罗即将追逐到女神时,女神
大声向河神发出呼救:“亲爱的爸爸快把我十分喜爱的美貌改变吧!”即刻河神将爱女变成
一棵月桂树。无奈的太阳神爱之不得,只得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
这就是“桂冠”的由来。
善于讲故事的年轻雕刻家,着意塑造阿波罗刚要前触摸到女神身体时,女神立即变成月桂树
的瞬间情节。这一倾刻具有曲折的故事性,雕刻家采用绘画的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个具有戏剧
性的效果群雕,这是雕坛的空前创举。
这组雕像表现了两个处于激烈运动中的人体,人物都处在乘风追奔的运动之中,给人以向上
升华、轻盈、充满生命力的优美感觉。激情、激烈运动正是巴洛克艺术的特征。雕刻家以纯
熟的征服云石的技巧和信心,使冰冷坚硬的云石变成柔软的肌体和鲜活的生命,表现出各种
不同的质感对象。他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不用任何支撑物,使开放的运动人体自由地展现在空
间中,是米开朗基罗也不曾涉足的创造。
从这组作品中,优美流动的曲线变化和纤细的柔美风格上,可以看出贝尼尼对纯正古典美的
深刻理解和掌握,这是他对希腊古典雕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组雕《阿波罗和达芙妮》的成功,轰动了整个罗马,一个晚上全罗马人都知道继米开朗基罗
之后意大利又出一个大雕刻家贝尼尼。一位大主教看了这组雕像激动地说:这是一个诱人的
达芙妮。另一位主教还写了一首诗:迷恋的人儿追赶着欢乐,这昙花一现的美色啊!他得到 的只是一个苦果,几片绿叶。
《圣女德列萨》
贝尼尼应罗马圣马利亚·德·维托里达教堂订置《圣德列萨祭坛》,主体形象是圣女德列萨
和爱神。
德列萨是16世纪西班牙的一位修女,少时患病后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她发病时就陷入
失神落魄,脑海幻觉丛生,出现很多奇迹,清醒时就回忆记录下来,一直流传于民间,教会
就利用她的病态回忆来宣扬宗教神秘主义,并封修女为圣徒。
这组雕像是一幅立体的绘画,雕刻家用锤和凿在云石上描绘少女神志昏迷和爱神欲向她胸中
刺箭的情态。德列萨曾有一段记述:我感到这支箭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就像
在抽我的心,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德列萨在贝尼尼手下并非潜心修炼事奉上帝的修女,而是一种象征的艺术形象,他着意刻画
少女复杂的内心隐秘情感,把神秘的幻觉转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少女对爱与欲的痴迷神态
。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春的典型体现。雕刻家用坚硬的云石表现出少女的性灵底
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宗教外衣掩护下实现的,这是对当时禁欲主义有意的反抗。
雕刻家在组像中洞察并把握住少女心灵深处的欲望,所作姿态恰如其分,那小爱神举箭欲刺
的动态是一个优美的舞蹈动作,与德列萨仰卧神迷姿态构成运动的和谐节奏,是痛苦与幸福
即将碰撞,是期待欲望满足即将实现,是刺透了的心激动之前的静境。坚硬的云石在贝尼尼
手中是可任意折叠的绸缎,雕像身上的繁复衣褶展示了雕刻家征服云石的高超技巧。雕刻家
将这组雕像置于大面积垂挂的背景下与底部的云朵相呼应,使沉重的云石立刻飘动起来,这
与少女痴迷飘飘欲仙的情节相一致的。由于环境和光的配置使这组群雕呈现出舞台造型的戏 剧效果。
学院派美术
欧洲美术的继承和发展,初始于师徒制个体方式的传授。1563年建立佛罗伦萨学院,开始以 集体方式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和经验,这可为美术学院的雏形。1590年由波伦亚卡拉契兄弟 创立的美术学院是公认意大利乃至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波伦亚美术学院。
17世纪初,学院主义取代样式主义而起,它标志着国家对艺术控制的加强,它使分散的非官 方的美术组织和机构国家化,为满足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和宗教服务。
学院派主张研究文艺复兴美术遗产,整理前辈艺术大师们的艺术技巧,发掘美术中新的题材 ,使美术知识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了严整的美术教育体系,这在世界美术发展史上起了很 大的推动作用。波伦亚美术学院成为以后意大利和欧洲各国创办美术学院的蓝本,20世纪影 响到中国的美术教育。
“学院”即“正道”之义,学院派有导向正路的意思。学院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对文
艺复兴,特别是对拉斐尔的罗马正统和威尼斯派的艺术复兴。他们在艺术创造中追求“理想
美”、“绝对的理念美”、“绝对的喜与善”,单纯地摹仿文艺复兴大师们宏伟壮丽的艺术 形式,一味地将艺术形式规范美化,使有现实主义传统的文艺复兴美术在学院里变成永恒不
变的金科玉律的蓝本,被王公贵族视为高雅,这使它脱离丰富多彩、千变万化、不断发展的 现实。
学院派的代表画家是卡拉契兄弟、圭多·雷尼和圭尔奇诺。
卡拉契兄弟
--卢多维科·卡拉契
卡拉契兄弟即卢多维科·卡拉契(1555-1619年),阿戈斯蒂诺·卡拉契(1557-1602年)和安
尼巴莱·卡拉契(1560-1609年)。他们三人中的最年长者和实际上的艺术指导者是卢多维科
·卡拉契,应该说他是一个改革派的样式主义画家。但是在他们三兄弟的共同努力之下,很 快就树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共同于1590年创立了欧洲第一所美术学院--波伦亚学院
,他们把它称作“有志于造型艺术者的学院”。在学院中开设比例学、解剖学、透视学和建 筑学等技法理论课程,形成了美术教育体系,成为后来各国建立美术学院的典范。
他们曾为罗马法尔涅兹宫创作巨幅壁画。壁画具有宏大、庄严的构图,很接近丁托雷托、维
罗内塞等大师的风格。他们竭力要恢复文艺复兴时期不朽的绘画形式。他们的功绩就在于对 前辈大师的艺术作了全面的学习和概括,反对样式主义的歪曲和夸张,促进了欧洲古典主
义绘画的形式和发展。在他们的作品中,形式是完美的,然而是脱离现实的理想美。
在卢多维科·卡拉契的《受胎告知》画中,可以看出学院派艺术的特点。
萨拉切尼
(1585-1620年)
卡洛·萨拉切尼是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绘画在北意大利的代表人物,他描绘的威尼斯风光是
在前辈画家中所未曾见过的。特别是对水乡雾气的描绘,具有独到之处。
马拉塔
(1625-1713年)
卡洛·马拉塔,是学院派古典主义后期的一位重要代表画家。
他11岁时就来到罗马,在这里受到了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他曾刻苦临摹过古代和文艺复
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拉斐尔和波伦亚美术学院画家们的作品曾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和帮助,
被他视为典范。
马拉塔的作品多以宗教故事和神话为题材,画风古典庄重,造型严谨坚实,构图和谐均衡,
人物形象塑造细腻精致,有拉斐尔的遗风,色彩富丽柔和,唯独人物缺乏个性、激情,画面 光影构图,隐见卡拉瓦乔的影响。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下半期的尼德兰革命,是以荷兰的独立和佛兰德斯的妥协而告终的。在这块曾产生过
凡·埃克、博斯和勃鲁盖尔等一代绘画大师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后的分裂出现了南北两个各
具民族艺术特色的派别:一个是以伦勃朗为首的17世纪荷兰绘画,一个是以鲁本斯为首的17
世纪佛兰德斯绘画。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仍处在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和教会的控制之下,它的发展状况与当时已
获得独立的荷兰绘画带有明显的区别。其使命就是装饰豪华壮丽的宫殿和大厅,装饰教会的 教堂及祭坛。这就促成了美术,尤其是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形成,它们受到了宫廷和贵族化了
的资产阶级的赞助和欢迎。但是,佛兰德斯优秀民族艺术的传统并未完全丧失,它在17世纪
的佛兰德斯艺术中仍然保持着积极的因素,并反映了人民健康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在西班牙
控制的加强和资产阶级革命进入低潮之时,佛兰德斯的市民阶级和农民并没有像贵族阶级那
样妥协投降和放弃独立自由的愿望,他们仍然在探索着政治和经济进一步独立发展的道路。
所以,这种反对西班牙封建专制统治的民族意识也在当时的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并与争取独立自由的斗争方式一样,往往是采取寓意的、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17 世纪的佛兰德斯美术较之同时期的荷兰美术,一方面带有明显的贵族性和宗教性,另一方面
仍然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这在当时的艺术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在那
些不知名的民间艺术家作品之中。
在佛兰德斯逐渐形成的以鲁本斯和凡·代克为代表的佛兰德斯画派,这个画派的服务对象是
教会和贵族,运用艺术形象为他们歌功颂德、树碑立传,并满足他们的奢侈生活和娱乐享受
。
佛兰德斯画派的艺术风格,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既保留着尼德兰民族艺术的本色,又广泛地
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艺术成就,尤其是威尼斯画派的影响很大,到了17世纪
,在意大利形成的巴洛克艺术、学院主义和卡拉瓦乔主义,同样为佛兰德斯的绘画注入新的
血液,尤其是巴洛克艺术,已成为佛兰德斯画派的主流风格,在他们的作品中,造型奔放,
充满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形象富有人情味;画面色彩鲜丽、热情饱满、明快温和。这种动
势奔放和华美色彩的巴洛克艺术形象,对观众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也受到教会和贵族、 资产者的欢迎。
荷兰绘画
1609年的尼德兰革命,终于以荷兰独立、建立起荷兰共和国而胜利结束,这是欧洲历史上第
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也是欧洲最富强最先进的国家。
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较封建专制社会有更多的民主和自由,这使美术摆脱了宗教和
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资产者和市民阶层为了给自己树碑立传,装饰厅堂
居所,美化生活环境和附庸风雅,大量订购油画,荷兰绘画得到空前繁荣,著名的“荷兰小
画派”应运而生。
在人的地位和价值得到肯定的进步社会制度下,画家们可以大胆地摒弃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
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画家所感兴趣的是普通市民
们的日常生活现象和优美多姿的大自然风光。无论是资产者的自尊自信容貌,还是街头乞丐
、江湖卖艺人和乡村医生;无论是豪华优雅的客厅、卧室还是破旧茅舍;无论是村中小道还
是珍禽野味;无论是高贵器皿还是野花水果,甚至下等生活琐事,这些过去不登大雅之堂的
内容,现在都被荷兰的画家搬上了画布,为了迎合社会的多元审美需要,艺术的题材扩大了
,表现形式多样了,独立的风景画、静物画和动物画,个体和群体的肖像画,富有浓郁生活
气息的风俗画,都深受广大市民们欢迎。因此出现了专事某一种题材的画家,诸如肖像画家
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弗米尔,静物画家墨达,风景画家霍贝玛等等。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都是商品走进市场,这种商品价值观也走进美术领域,美术品作为 商品进入市场。画家过去是依附宗教和贵族订件,而今要依附于市场的消费者,他们的创作
从内容到形式必须迎合买画人的审美需要,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与哈尔斯、伦勃朗和维米尔同时代的画家们都被习惯地称作“荷兰小画派”。这是一个很有
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
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当然,在这块不大的土
地上,尤其是在许多画家常常迁移的情况下,要想更多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也是不可能的
,尽管他们努力地想做到这点。当时活跃在哈勒姆的有奥斯塔德和雷斯达尔;活跃在代尔夫
特的有彼得·德·霍赫;活跃在大学城莱登的有盖纳·杜;活跃在保守势力中心乌德勒支的
有盖勒·洪特胡斯;活跃在荷兰最大的商业和艺术中心阿姆斯特丹的有赫斯特·卡尔夫、波
特尔等等。他们几乎都是多产艺术家,创作了大量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静物画。据说到目前 为止,还有五万多幅荷兰绘画分藏在世界各国的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家手里。
“荷兰小画派”的画家们是以题材的多样性来打动观者的。在他们的笔下常常出现的是谨小
慎微的小市民,养尊处优的贵妇人,美丽多情的少女,浪荡不羁的青年和勤劳质朴的仆人以
及流浪汉和醉鬼等等。这些作品大都受到了荷兰市民阶层的欢迎。风俗画家的代表人物有彼
得·德·霍赫(1629-1684年)、赫里特·道(1613-1675年)、赫里特·特尔·博希(1617-1
681年)和彼得·萨莱达姆(1597-1665年)等等。
霍 延
(1596-1656年)
扬·凡·霍延是17世纪荷兰风景画的创始人,也是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之一。
霍延出生于莱登,先师从于当地画家,后赴哈雷姆并拜维尔德为师,38岁时去海牙,他对河流与港湾的景色情有独钟。自20年代起开始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构图简明、空间开阔,善于运用巴洛克的装饰色彩去描绘河流与天空、大气与阳光。
在霍延的风景画中往往冷暖色调兼用,有棕色、银绿色,阳光与水气处理得很微妙,细腻不露笔痕。画面严谨庄重,阳光、空气、古柏与大地构成永恒和谐的美感。
《圣尼古拉斯的盛宴》
依画面情节,应翻译为《圣尼古拉斯节前夕》。圣尼古拉斯节是盛行于俄国、希腊、法国和荷兰等国家的民间节日,那里的习俗,把圣尼古拉斯视为圣诞老人,也就是古老的圣诞节。
尼古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位基督徒,曾被捕监禁,君士坦丁大帝登位时获释,他在小亚细亚人中被视为基督教的领袖,在埃及和巴勒斯坦一带很有影响,后来成为城市、海员和儿童的保护神。这幅画正是描绘圣尼古拉斯节前一个荷兰家庭的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的场面。
这是一个和平宁静富裕温馨的家庭,老少欢聚一堂,逗着孩子欢乐,是一幅热爱生活,充满乐趣的画面,画中人物依不同身份、年龄,自然地活动于一个室内空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道具刻画随意而真实生动,可见画家的肖像画、静物画的水平;画面光线布置、色彩配置能突出主体形象,层次分明,有空间深度感,具有舞台戏剧效果。
17世纪西班牙美术
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工商业大发展时代,然而西班牙的经济和政治却更加衰落,它仍处在
极其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西班牙贵族政体虽已经没落,却没有失掉它的特权;而城市
虽然失掉它的中世纪的威力,却没有获得近代的繁荣。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文学艺
术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
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查理五世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班牙曾一度成为欧洲最
强大的殖民帝国,不仅掠夺了外民族的物质财富,也从文明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艺术,这
为它在17世纪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文学上出现了《唐·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
斯,而在绘画上涌现出格列柯、里贝拉和委拉斯开兹。
17世纪西班牙的文学与绘画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直接鲜明地反映社会进步阶级的观点
和描写现实生活,剧作家维加就曾说过:文学艺术要表现时代,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
反映出来。而当时的绘画还受教会和宫廷的控制,统治者对于绘画的要求,是为他们宣扬宗
教思想和享乐主义,但是在进步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也启发了画家们面向现实生活,加之教
会、国王也喜爱带有世俗化和时代化倾向的绘画,借以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财富和装饰宫
廷的享乐目的,所以17世纪西班牙的绘画,既有为教廷、王室服务的巴洛克艺术,也有描绘
普通平民生活和形象的卡拉瓦乔式现实主义。
从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的约150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西班牙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也是西班牙文艺复兴臻于极盛的时代。人们习惯把16世纪下半期的绘画称为“格列柯时代”
,这位神秘的克里特人被视为西班牙绘画的灵魂;而把17世纪的绘画称之为“委拉斯开兹时
代”,由于这个时期欧洲流行巴洛克风格,所以也有人称这时期的西班牙绘画为“巴洛克绘
画”。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察,这个历史时期西班牙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
流特征。
17世纪下半期,因时代的变迁,在文学艺术上作为主流的现实主义开始趋向衰退,而古典主
义和唯美主义的艺术逐渐发展,画家们虽然仍保持着高超的艺术技巧,但艺术的题材中现实
的世俗内容,更多地让位于宗教神话。不过在塞维利亚画派中仍以牟里罗为代表的现实主义 为主流。
其实还有下文,作为一个班的只给分不给点食物真的好么!不给不发下文
荷兰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风车之国 人们常把荷兰称为“风车之国”,荷兰是欧洲西部一个只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国家。它的真正国名叫“尼德兰”。“尼德”是低的意思,“兰”是土地,合起来称为“低洼之国”。荷兰全国三分之一的面积只高出北海海面l米,近四分之一低于海平面,真是名符其实的“尼德兰”。 荷兰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一年四季盛吹西风。同时它濒临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 荷兰的风车,最早从德国引进。开始时,风车仅用于磨粉之类。到了十六、七世纪,风车对荷兰的经济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有:造纸等作用,被誉为“风车之国”。荷兰向来以风车闻名。而保存风车较多的地方,则是“小孩堤坊”。 小时候,你读过这个故事吧?一个小男孩眼见堤坊上出现裂缝,海水渗入,他担心村子将被海水淹没,便用手指头塞住堤坊,救了全村人… 如今,在这个地方还保留了19部风车,并且还能见到穿着传统服饰的荷兰妇女。 直到8月26日为止,是今年荷兰的“风车之日”。每逢星期六,小孩堤坊的风车将一起转动,有的还开放内部,让游人参观。 当时,荷兰在世界的商业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料,从各路水道运往风车加工,其中包括:北欧各国和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木材,德国的大麻子和亚麻子,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在荷兰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风车的磨坊、锯木厂和造纸厂。 随着荷兰人民围海造陆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当地的湿润多雨、风向多变的气候特点,他们对风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给风车配上活动的顶篷。此外,为了能四面迎风,他们又把风车的顶篷安装在滚轮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式风车(如左图)。 荷兰风车,最大的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有的风车,由整块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纪末,荷兰全国的风车约有一万二千架,每台拥有6000匹马力。这些风车用来碾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以及排除沼泽地的积水。正是这些风车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沦和人为鱼鳖的威胁。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蒸汽机、内燃机、涡轮机的发展,依靠风力的古老风车曾一度变得暗淡无光,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是,因为风车利用的是自然风力,没有污染、耗尽之虞,所以它不仅被荷兰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为今日新能源的一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目前,荷兰大约有两千多架各式各样的风车。荷兰人很喜爱他们的风车,在民歌和谚语中常常赞美风车。风车的建筑物,总是尽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节日,风车上围上花环,悬挂着国旗和硬纸板做的太阳和星星。 由于地势较低,荷兰人与水抗争的历史一直是个传奇。 荷兰境内有三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而靠近鹿特丹的Alexander Polder地区,更低于海平面6.5公尺之多。为了土地与大自然抗衡,荷兰人建造堤防,阻挡海水,并利用风车产生动力将洼地的水抽干,填海造地,至今你所看到的荷兰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并孕育着无数的生命。历史上,荷兰一度在16、17世纪海上航权时代取得相当的优势,成为当时欧洲北海沿岸势力最强的代表,我们称之为荷兰的「黄金时代」!1602到1799年一百多年间,东印度公司(VOC)从一家贸易公司跃身为对全球第一家的跨国企业,对荷兰的经济发展贡献良多,尤其对阿姆斯特丹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今天,从对阿姆斯特丹建筑的风貌、运河的规划等等,仍旧可以看出当时商业的蓬勃发展。此外,当时许多荷兰北方、围绕南海(Zuider Zee)的渔村,也成为东印度公司重要的港口。 尽管在筑完堤坝后,原本的南海早已更名为艾塞湖(Ijsselmeer),但如珍珠项链般环绕湖畔的马肯(Marken)、沃伦丹(Volendam)、荷恩(Hoorn)、乌尔克(Urk)与史帕肯堡(Spakenburg)等渔村,以及坎朋(Kampen)、斯塔佛伦(Stavoren)和恩克森等贸易城中,所遗留的传统文化将这个地区也,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多彩多姿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北海黄金圈」 。 现今荷兰仍然是世界上的最有竞争力的先进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出口贸易国。 荷兰木鞋不过是一种工艺品,实际上,木鞋对于荷兰人来说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至少在历史上是这样的。因荷兰土地太潮湿,木鞋最能防潮湿,而且经久不烂,因而成了荷兰人的最爱。
荷兰足球 ——以伤痛为代价追求完美 盛开的郁金香——美丽却又凄婉 说到荷兰足球,总会引发一连串的疑问:如果克鲁伊夫参加78年世界杯赛,荷兰还只是亚军吗?如果90年荷兰队团结一致,还会那么早就打道回府吗?如果古利特参加94年世界杯,荷兰还会输给巴西吗?时光无法倒流,足球场上是更没有那么多的“如果”,我们永远得不到答案。事实上,也不太需要答案,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那支令人敬仰却又充满悲情色彩的球队。论才华,荷兰堪比巴西;论气质,荷兰不逊法国;论刚毅,荷兰不输德国,但谈起成绩,荷兰却难以在列强面前抬头。每次他们都是夺标的大热门,但往往结局没有期待的好,除了1988年的欧锦赛冠军,荷兰真成了无冕之王,甚至几次被拒大赛的决赛圈之外,充当难以舒展激情的落寞看客。激情的郁金香总是夭折的现实使荷兰队身上弥漫了悲情的色彩。 郁金香是荷兰的国花,是美好、庄严、华贵和成功的象征,荷兰足球在世人面前拥有了前三项,但荷兰人一直在大赛成功的门外徘徊。荷兰就是这样一个让你爱恨交加的球队,不知道他们能带来多少惊喜,更不知道他们会带来多少悲伤。 荷兰的国家历史充满了反抗和斗争。在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而后又受到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于是历史上的荷兰以中立的姿态应对着风云变化。和平和独立的精神追求造就荷兰人不去争夺他人的利益,他们可以填海造田,可以同自然战斗却无意称霸世界。从伦勃朗到梵·高,荷兰诞生了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但就像他们的印象画派,荷兰足球创造了印象之名却没有荣誉之实。 从足球看荷兰:不为争名逐利,只求唯美主义 荷兰队可以革命性的足球屡屡改造世界足球的风格,但却没有办法在足坛称霸,实在和荷兰的民族性有关,因为荷兰人对称霸不感兴趣,荷兰人更感兴趣的是和平与创造,以及在足球中体现海一般的浪漫主义精神。 荷兰历史上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由此带来它有意思的命运。16世纪前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6世纪初受西班牙统治。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兰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17世纪曾为海上殖民强国。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1848年成为君主立宪国。一战期间保持中立。二战初期宣布中立。1940年5月被德国军队侵占,王室和政府迁至英国,成立流亡政府。战后,荷兰人意识到中立并不能带来长久的独立,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加入北约。 荷兰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反抗大国统治的历史,和平和独立对荷兰人来说已经不易,所以荷兰人骨子里并没有兴趣去争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另外,荷兰人也是世界上最值得敬佩的民族之一,荷兰本来是一片沼泽,难以为生,但荷兰人的远祖没有选择向中欧移动,通过战争争取新的生存空间,而是选择了和自然搏斗,筚路蓝缕,改善荷兰的地理环境。 “荷兰风车”今天已经成为荷兰的标志,在历史上,风车帮助荷兰人围海造田,从大海口中争取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并且帮助荷兰的社会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一直处于欧洲社会前列,直到今天仍然如此。荷兰民族,喜欢选择内省,改善自身,来代替掠夺他人,在足球风格上,也是典型的“求道派”,所以荷兰人骨子里对胜负之争并没有太强的意识。或许担任足球历史上的改革者形象,已经够了,世界冠军对他们来说并不是惟一的选择。 好在荷兰人并不软弱,反抗者的特征就是大难不死,越危急的时候,越能迸发出不一般的求生力量。荷兰国徽:即奥伦治。拿骚王室的王徽。为斗篷式。顶端带王冠的斗篷中有一盾徽,蓝色盾面上有一只头戴三叶状王冠的狮子,一爪握着银色罗马剑,一爪抓着一捆箭,象征团结就是力量。盾徽上面有一顶王冠,两侧各有一只狮子,下边的蓝色饰带上写着威廉大公的一句格言“坚持不懈”。 荷兰人就是这样,不到生死攸关的时候,宁愿去享受和平和艺术,但你真的要灭它了,你就会看到一个铁一样的荷兰。所以一千年后,荷兰队可能会成为参加世界杯决赛圈比赛最多的队,但却是获得冠军最少的队。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先看一下荷兰的绘画,荷兰出两种画家,一种是“宏伟场面爱好者”,比如15世纪凡。爱克兄弟画的《根特祭坛画》、16世纪鲁斯本的《智者朝圣画》、《劫夺列其普的女儿》和《亚马孙之战》等画,气势磅礴,色彩富丽,对后来的欧洲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是不拘一格的革命者,从17世纪的伦勃朗到梵。高,再到抽象派创始人蒙德里安。 如果把荷兰国家队比作一幅画的话,这幅画永远不会缺乏宏伟的场面、闪耀的群星、和不断的战术革命。荷兰国家队,需要的是日本围棋中的“胜负师”精神,有时候不惜一切,刻意追求胜负,也是一种最高的境界。 在这样的一个国家学习足球,想不用心学习也是不行的。 人们提起荷兰足球常常有一种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荷兰球员的足球踢得如此完美无瑕,甚至于可以在不大的绿荫场上用脚写出一首首悠扬的诗篇。看他们踢球,球迷的神经一次次的蹦紧松动,随他们的一次次出脚而跳跃。他们使球迷的思维空间得到了极大扩展。然而荷兰足球却一次也没有骄傲的站在世界杯冠军的领奖台上,去享受那振人心肺的欢呼声,荷兰足球仿佛永远处在现实与梦想的交界之间。幸福是那样的触手可及,又仿佛永远的那么遥远。于是人们就非常的以为,荷兰足球的实力和对足球理论的深刻理解,早就应该在世界杯上拜王封相了,然而没有,只是运气太差了。他们演绎的是世界足坛一出悲剧,这出悲剧由于无奈才显的如此动人,如此震撼。 全世界所有热爱荷兰足球的人似乎都是偏执狂,他们以“荷兰”的名义,追求一种足球的唯美。但现实总是残忍的,任何追求完美和纯粹的企图,最终都会被粉碎,所谓纯粹所谓唯美,依然还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 人都是需要一个精神家园的,譬如王小波的精神家园就是一个重建的人文世界。当然,关于荷兰足球的“精神家园”与人文无关,那更类似于一种完美的偶像象征,一种图腾。但凡成为“象征意义”或者“图腾”的东西都无一例外死得很难看,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那个全世界的“图腾”——戴安娜。在这个生前以及死后相当长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人类最完美女性的精神世界里,作为“偶像”的她早已经崩溃,“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以戴安娜选择了婚外情,她背离了自己的“神圣”,却活得更加纯粹与快乐。 过分了的自由与独立个性 然而正象世界上没有无援无故的恨一样,荷兰足球形成这部悲剧经典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只是由于故事本身的凄美,人们已经震撼的看不见背后的掩藏的蛛丝马迹了。 荷兰球员应该是上帝的宠儿,不然实在无法想象上帝为什么对别的国家如此的吝啬,几乎忘记给他们足球天才,而让荷兰这个国家在同一时期就可以拥有一批。七十年代荷兰不仅有约翰克鲁伊夫,还拥有约翰内斯肯斯,罗布耶伦森布林克。八十年代范巴斯腾,路易德古力特,罗纳德科曼和里杰卡尔德又同时横空出世。然而荷兰人自大,骄横,爱国心淡薄如纸的性格却让上帝的万千宠爱显的没有了意义。那些天才们都视自己为跨越历史时期的当然人选,是天然的领袖和无可争议的英雄。是荷兰队的唯一核心。于是荷兰国家队常常莫名其妙的,疯狂的陷入一种内耗中。所以克鲁伊夫在国家队生死攸关的时刻可以毅然告退,古力特由于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会宣布退出‘94年世界杯赛”,96年欧洲锦标赛上会出现“戴维斯事件”荷兰的舆论和人们却感到很正常的。但是这种事件发生在别的国家会骂名千载,遗臭万年的。 荷兰足球唯一的亮点是1988年夺取了欧洲锦标赛冠军,这次比赛中荷兰人将现代足球的艺术演绎的异常完美,巴斯腾甚至用一个开创历史先河的零度角射门为他们的演出烙上了历史的脚印。然而那时的荷兰四大天王几乎还都是无名小卒,也只是在这次比赛后才声名鹊起的。类似的经历算来还有一次,当年阿甲克斯队是曾经打败过AC米兰的。然而那时只有一个老天王里杰卡尔德,西多夫,克鲁伊维特也只有十八九,戴维斯也只是初出茅庐,他们尚切没有骄横的本钱。 荷兰人与逼人的大海进行的无情斗争,锻炼的他们坚毅的性格和独创精神,所以在足球史上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独创的全攻全守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战术,和那种对待强敌毫不畏惧的大无畏精神。然而由于他们的自大,骄横,不团结注定了在世界杯的绿荫场上没有冠军的悲剧。
荷兰(Holland),又称尼德兰王国,位于欧洲西偏北部,是著名的亚欧大陆桥的欧洲始发点。荷兰是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低洼之国)。国土总面积41864平方千米,与德国、比利时接壤。欧盟成员国之一,也是北约、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成员。
荷兰首都设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国王居住办公地、所有的政府机关与外国使馆、最高法院和许多组织都在海牙。
荷兰以海堤、风车、郁金香和宽容的社会风气而闻名,荷兰对待毒品、性交易和堕胎的法律在全世界是最为自由化的。荷兰是全球第一个同性婚姻与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语言:
荷兰官方语言是荷兰语,和英语很像,英、德、荷兰语同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南非以有荷兰的势力范围,因此有很多南非人说阿非利堪斯语,那是一种荷兰语在当地的方言变种。
习俗:
荷兰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以及外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
荷兰以社会风气宽容开放著称。通常,荷兰的形象与贸易、郁金香、风车、木鞋、奶酪和白蓝彩釉瓷器等相联系。荷兰在对待麻醉剂、性交易、同性婚姻和安乐死等问题上的开放政策,引起世人关注。
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323.htm
巴洛克美术的艺术特征是什么,代表画家以及作品有哪些呢?
巴洛克美术的艺术特征是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代表画家以及作品:
1、彼得·保罗·鲁本斯
代表作品:《阿玛戎之战》,《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美惠三女神》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教名伯多禄·保禄·鲁宾斯,17世纪佛兰德斯画家,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节。鲁本斯是佛兰德斯画家,是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2、凡·代克
代表作品:《保利纳·阿尔多诺像》
凡·代克,全名安东尼·凡·代克,(Anthony van Dyck,1599~1641)佛兰德斯著名画家。出生于安特卫普一个富商家庭,从小学画,曾师从鲁本斯,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严谨画风,擅长肖像画,注重人物内心性格的刻画。
3、卡拉瓦乔
代表作品:《圣乌尔苏拉殉难》、《圣马太蒙召》、《拉撒路的复活》、《圣彼得的否认》、《施洗约翰》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意大利画家,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他通常被认为属于巴洛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卡拉契
代表作品:《《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卡拉契(Carracci,1560~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1603,92,8 x 103,2 cm,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受难的痛苦。
5、伦勃朗
代表作品:《木匠家庭》、《夜巡》、《三棵树》、《浪子回头》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7月15日~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早年从师P.拉斯特曼,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领域。
考试用特点:追求不规则形式,起伏的线条以及情感热烈的天主教和君主宫廷室内奇异的装饰。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 ,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揉性的效果。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成,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追求宏伟,生动,热性,奔放的艺术效果。巴洛克风格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男性化的风格,是充满阳刚之气的,是汹涌狂烈和坚实的。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
巴洛克绘画也可溯源于米开朗琪罗和科雷乔等文艺复兴大师,但主要是通过克服16世纪后期的样式主义而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之初,两位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卡拉瓦乔和A.卡拉奇又分别以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为主要特色因此巴洛克风格的形成比较复杂,它吸收了这些大师的健康的写实倾向和一些手法特点(如光暗、色彩、透视等),并配合巴洛克建筑而发展。意大利巴洛克绘画的名家有G.雷尼、圭尔奇诺、B.斯特罗齐、S.罗萨等,尤以兼工建筑的彼得罗?达科尔托纳为杰出。他的主要作品是罗马巴尔贝里尼宫大厅壁画和佛罗伦萨皮蒂宫壁画与装饰,前者继承了卡拉奇和圭尔奇诺以来的屋顶壁画传统,在建筑透视背景上让空中翱翔的神话人物穿插其间,气势磅礴,动感极其强烈;后者则将华丽的壁画、雕塑与建筑结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巴洛克的特色,在室内装修艺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17世纪后期的典型巴洛克绘画作品都是这类天顶壁画和装饰壁画。其中最著名的是A.波佐创作的圣伊尼亚齐奥教堂天顶壁画,把巴洛克透视画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最伟大的巴洛克画家不是意大利人,而是佛兰德斯的P.P.鲁本斯,他的热情奔放、绚丽多彩的艺术对西方画坛具有更持久的影响。另一方面,从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的角度看,另几位现实主义大师如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D.委拉斯贵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若干巴洛克的风格特色。
巴洛克美术跟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比较欣赏,会看到画面张力感强冲突感,热情奔放,华丽等,最具代表要算,鲁本斯《劫夺留西帕斯的女儿》
文章标题: 为何历史上的荷兰共和国作为一个新教国家却诞生了如此多的巴洛克派画家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9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