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20 09:00:2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4次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不是被徐州牧陶谦所杀,这在历史上是有怀疑的,因为关于曹嵩的死,史书上就有三种记载:
1、《三国志 武帝纪》裴松之注解引《世语》中记载:曹嵩是被陶谦派轻骑兵所杀,陶谦直接主使。
2、《三国志 武帝纪》裴公之注解引韦曜的《吴书》中记载:陶谦派手下都尉张闿护送曹嵩,结果张闿见财起意,杀了曹嵩,然后逃亡,非陶谦主使。
3、《后汉书》记载:曹嵩是被陶谦手下的一个部将在边界劫财所杀,非陶谦主使。
当时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居住在徐州的琅邪郡,这里也是诸葛亮的故乡,更是徐州牧陶谦治下的地盘,虽然史书上关于曹嵩的死记载不一样,也无法确定是不是陶谦主使杀害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曹嵩之死肯定与陶谦有关。
当时曹操是兖州牧,陶谦是徐州牧,兖州与徐州是相邻的两个州,再加上当时信息传播渠道单一,曹操当然把父亲的死算了在牧州牧陶谦身上,甚至还有一石二鸟之计。
一、曹操一定要报仇。两汉以孝立国,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在当时是百善孝为先,曹操20岁就被举为孝廉,同样是因为曹操有孝道,杀父之仇曹操不可能不报,不仅要报,而且还要让天下人都知道。
虽然曹嵩之死是有疑问的,但根本不影响曹操报仇,别的不说,就说曹嵩是死在陶谦的地盘,并且每一种曹嵩之死的说法,其中都与陶谦有关,曹操根本用不着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直接找陶谦报仇就行了。
二、曹操在为私人报仇的同时,可以进行兼并徐州的政治策略。除去私人原因外,曹操攻打陶谦还有政治上的策略,曹操地处兖州,北边是袁绍所据的冀州,南边是袁术所据的豫州,东边是陶谦所据的徐州,西边就是洛阳及三辅地区,曹操想要向外发展,徐州是一个突破口,当时曹操还依附于袁绍,自然不能向北发展,西边和南边离曹操的地盘兖州太远,曹操必须先执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也就是先打徐州。
现在自己的父亲因为陶谦而死,这对曹操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公于私曹操都要攻打陶谦及所占据的徐州。但是曹操在攻打徐州时,表现得像一个疯子一样,完全不像日后的政治人物,他在攻打徐州时,疯狂屠城,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杀了城中所有的百姓,曹操大军所到之处全都遭到屠戮,一时鸡犬不留,曹操为什么要屠城?
曹操屠城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威慑对手、彰显功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城池被攻破后,经常会遭到屠城,有时还会筑成京观,彰显战绩,比如在反秦战争中刘邦早期也屠过城,当刘邦心中有了统一天下的心胸他便不再屠城,就拿三国时期来说
司马懿在公元238年远征辽东时,攻破城池时就进行了屠城,司马懿是把城中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斩杀,目的一是威慑敌方,二是彰显功绩。曹操当时也是这个原因进行的屠城,一方面曹操为了威慑陶谦,及其陶谦手下的军民,另一方面用来彰显自己攻打徐州的战绩,千万不要拿今天的道德观来衡量古人的屠城行为,在冷兵器朝代屠城没有道德上的障碍。
曹操屠城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发泄心中的愤怒。自己的父亲死在了徐州这块土地上,曹操就无来由的把徐州百姓当成了替罪羊,以屠戮徐州百姓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与愤怒,这种事在当时经常会发生,比如秦朝时期的张良刺杀秦始皇,秦始皇没有抓到刺客,就把刺杀发生地方圆数百里的百姓全部杀了,这就是典型的因地获罪。
很可能就是曹操查不到自己父亲的真实死因,就将这个罪怪到徐州百姓头上,为了报仇,为了发泄心中的愤怒,而屠城杀害百姓,当时曹操仅仅是个兖州牧,还没有迎立汉献帝,也没有统一天下的意志,只想着割据一方,所以屠城就被曹操采用,如果曹操当时有统一天下之志,他是不会屠城的,因为屠城得不到民心。
曹操屠城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削弱徐州牧陶谦的力量。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室九空,再加上战争、瘟疫、饥饿、疾病等各种原因,人口大量减少,在当时人口就是实力,人口就是资本,人口就是一切,曹操屠城就是为了削弱徐州牧陶谦的力量,因为大量百姓被杀,徐州力量自然就会弱了,没有人种地,没有人打仗,陶谦就无法跟曹操继续斗争下去。
再就是,曹操打徐州当时还没有抱着占领徐州的目的,更多是掠夺物资、报仇泄愤、抢掠人口的原因,既然不能占领,这些人口留着还不是给了陶谦,曹操并不想这样,所以进行屠城,一时之间徐州人口大量减少,陶谦势力被严重削弱。
陶谦曹操屠城的第四个原因就是:为了减少自己一方将士的伤亡。这个道理很简单,曹操打的是攻城战,如果敌方死守城池,就会给自己一方造成巨大的伤亡,毕竟攻城战是冷兵器时代最难打的战争,不仅要有数倍于敌方的兵力,还要有先进的攻城武器,如果对方死守,城池不是那么容易攻下来的。
一般来说,被曹操屠城的城池都是坚守不降的城池,如果投降,曹操就不会屠城,这样就减少了曹操下次攻城的损失,同时会形成一种惯例,投降的不杀,不投降的屠城,这就是缴枪不杀的古代来由,为了减少自己一方将士的伤亡,曹操就屠杀了那些不愿意投降的城池,自然就会减轻下次攻城战的压力。
看过《三国演义》这部剧后,我们都知道曹操野心非常大,他为了能够爬得更高,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以皇帝名义发号施令,终于达到了目的,当时他的老父亲曹蒿还没有享福呢,于是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让全家人都来许昌找他。途中需要经过徐州,当时徐州太守是陶谦,陶谦胆子小,他十分惧怕曹操,为了能够讨得曹操欢心,便派手下一名大将去护送曹操全家,这位大将就是张闿,张闿领命后前行五十里路去迎接曹嵩全家。
结果后来出事了,本来张闿接到了曹嵩全家,正在往回赶的路上却下起了倾盆大雨,于是他们就在一个小庙里躲雨,打算雨停了再赶路,结果曹嵩以为自己儿子厉害了,不拿张闿等人当回事,就让他们在外面淋雨等着雨停,张闿是一名武将,哪受得了这种气,再加上他开始就是黄巾余党,虽然投奔了陶谦但是没有得到重用,再看曹嵩还带了不少财宝,于是就动了杀心,把曹嵩全家都杀了,还抢了财宝跑到五凤山去当草寇了。
曹操知道这件事情后,哪受得了,他一怒之下就派兵杀到了徐州,不问青红皂白,把徐州老百姓都给杀了,曹操也趁此机会占领了徐州。历史上曹操确实是把徐州屠城了,只不过具体细节并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不为人知的隐情就是曹蒿全家并不是张闿所杀,而是陶谦所为,当时曹蒿带着全家去许昌找曹操,并没有走徐州,而是到了山东泰山,曹操也派泰山守卫去迎接曹蒿全家了,没想到陶谦一直对曹操不满,就想趁此机会报复他,陶谦带着部队赶到泰山把曹蒿全家都杀了。曹操得知此事后恨透了陶谦,当时已经失去理智不管不顾了,带兵来到徐州就屠城了。
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和曹植,父子三人乃是魏晋时期的文学担当。尤其是曹操,不但军事、政治玩的溜,连诗都写的好,诸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都是后人反复吟咏的名句。
曹操早期还有一首《蒿里行》,也相当出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首诗大概的意思是:当初曹操为了天下大义,与诸侯会盟,讨伐董卓,希望早日恢复汉室。然而诸侯却各怀鬼胎,为利益互相攻伐。而后袁术僭越称帝,袁绍立傀儡皇帝,曹操带兵征讨,士兵铠甲里都生了虱子,到处尸骨,千里之地连鸡叫声都没有,十室九空,黎民百姓几乎快死光了,想到就让人伤心啊。
此诗约写于公元191年之后,彼时,曹操刚到中年,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还很同情。想当年,曹操20岁就做了洛阳北部尉,负责管理半个都城的治安。他年少得意,依法执法,公正耿直,连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都被他打死,确实有魄力。当看到别人为了利益互相残杀时,曹操的心逐渐变了,他越来越清醒,只有自己强大,才能让乱世统一,指望那些鼠目寸光的权贵,根本不可能。
他开始发展势力,他越来越强大,也越来越偏激,原本怀着治国安邦、拯救百姓之心的仁者曹操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屠夫曹操。
为了报杀父之仇,曹操血洗了徐州。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三国志 武帝纪》
初平四年,曹操击谦,……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后汉书 陶谦传》
由于晋承魏,作为西晋臣子的陈寿没敢写出来曹操如何屠城,只用了“所过多所残戮”六个字一笔带过。但《后汉书》却相当直白:他总共杀了几十万人,鸡犬不留,尸体把泗水都堵住了,五个县直接空了。
那个写下“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人,三年后,又重新看到了这一幕,而制造者就是他本人。
三年的时间,足以让人彻底改变。
如果说为报父仇而屠城,还能理解,但之后曹操仿佛杀戮上瘾,他屠戮雍丘、邺城、兴国、河池、宛城、柳城等等,前后十几次屠城,简直丧心病狂。
什么叫“屠”?屠,苦剥畜牲也。——《六书故》
今屠沛。——《汉书·高帝纪》。注: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两军交战杀人不叫屠,把人像牲口一样宰杀才叫屠。如果看到这些,还有人乐于赞扬他为“可爱的奸雄”“真英雄”,那和拿着屠刀的杀人魔,又有何区别?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