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管仲的强国富民与商鞅的强国弱民在时代特征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区别

时间: 2022-05-19 23:00:0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7次

管仲的强国富民与商鞅的强国弱民在时代特征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区别

维系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维系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是什么

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永久的人口。

2、固定的领土。

3、有效的政府。

4、与他国交往的能力。

主权国家是不受其他国家干预或限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国家。在国际法中,主权国家是一个非物质的法律实体,对地理区域拥有主权,并以一个法定的政权机构为代表行使主权。主权是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丧失主权,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近代世界史上,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等依靠经济和军事力量,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变为自己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对这些国家进行残酷压迫和掠夺。近百年来,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解放的斗争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猛烈地冲击着新老殖民主义体系。

在国际法将主权国家定义为一个非物质的法律实体,依据国际法而对确定的领土拥有主权,并以一个法定的政权机构为代表行使主权,主权可分为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



扩展资料

主权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各国为寻求和平共处之道,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接受了主权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小国都在条约上签字获得了主权。正式成为了主权国家。教会力量被削弱。领土国家的概念被接受国家可以自己确定各国的宗教和国内政治,不受外部压力的限制,和约还引入了不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的条例。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后,各国建立起自己的武装部队,国家主权得到确认和巩固。

国际法规定

1946年12月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第一条规定:“各国有独立权,因而有权自由行使一切合法权力,包括其政体之选择,不接受其他任何国家之命令。”

1970年10月2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之国际法原则之宣言》指出:各国一律享有主权平等,包括各国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国均享有充分主权之应有权利、国家之领土完整及政治独立不得侵犯、每一国均有权利自由选择并发展其政治、社会、经济及文化制度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主权国家

古人云: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又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善哉,斯言也。

一个无论多么精巧完美的系统,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埋下了日后最终毁灭的种子――换言之,即具有生命周期,自然界如此,生物界更是如此。然而,尽管结局都是一样,但生命周期的长短却是大相迥异的。之所以如此,原因取决于系统的完善程度、自我更新能力和抵御内外部风险危害的能力。

一个国家或社会即是一个复杂的由人类和自然构成的双向互动的系统。自然向人类提供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人类应用自己的智力和体力,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创造社会财富,以供给人类自身和社会的生存发展。同时,又和其他国家展开交流与竞争,并与之一起构成人类的国际社会这个大系统。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人类人口增长具有无限性,更重要的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具有不可满足性,所以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来说,自然资源总是相对处于稀缺的地位。稀缺就会导致竞争和争夺,实力的大小就决定了竞争或争夺的成败。可是自然资源本身并不等于实力,只有将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和武器,才能为人所用并构成实力的基础。

对人类总体社会来说,由于人口数量的增长往往导致人口超过社会财富也就是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生存空间(也就是自然资源),战争往往不可避免。战争的结果无一不是社会财富和自然资源的再分配――而胜利者往往得到一切,失败者则失去一切――有时甚至是自己的生存机会。

因此说,和平时期,即是战争的准备期;和平时期的竞争,也就是国家实力的竞争。所以,在和平时期,不仅要完善现在生存的基础,更要谋求将来的生存基础,并为将来的战争做好准备。和平时期,就是备战时期,说白了,和平就是备战。

只有战争才能调动人类自身蕴含的巨大潜力――因为战争的结果往往是不是两败俱伤就是你死我活,战争没有或很少有双赢,不尽全力就不能取胜,不能取胜则所失甚多。战争是使人类避免陷入道德堕落的沉沦中去的唯一良药。残酷的竞争――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的竞争,类似于战争的作用,而各种自然灾难,也使人类时刻保持警醒。人类之所以不致于毁灭,实在是由于自身竞争(最后也最激烈的形式即是战争)和自然灾难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类不应该盲目自大,自以为自己的创造能够胜过上帝,君不见古往今来多少人类创造的所谓奇迹,均被自然一扫而空、了无痕迹。人类只能求得于自然的和平共处,而不是妄想完全征服自然。

为了更好地应对国家竞争和应付自然灾难,为了谋求更好地生存发展机会,为了尽可能的延长自己的生命,每个国家都不遗余力地开发自己的智力空间――挖掘自己的智力资源,以期最有效率的利用所掌控的自然资源,获取最大的国家实力,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处于比较优越的生存地位。

现实和长远的规划、危机与灾难的预警、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生命攸关的战略储备,是一个国家维持其在地球上存在地位的基础。对三者的重视不够或不完备或根本不重视(短视)的国家,是没有资格称为强国的。而第三种国家,现实的生存不仅困难而且勉强,无法应对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现实和潜在的困难和危机,国家和社会内部同时也孕育着变革的种子,这种国家一般被通称为“失败的国家”或“潜在失败的国家”。

下面分别论述规划、预警和储备之道:

一、规划

可略分为国家制度规划、长远生存发展战略规划和具体战略规划。

1、合理的规划是创造长久的稳定的基础――合理的制度规划可创造国家长久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基础。完备而富有创见与远见的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框架的构造,可缔造伟大的国家。而一个国家对现有国家制度的划时代的改革——简直如同涅盘,将会使其获得新的生命力。

国家制度规划成功的范例:

英国的君主制及立宪制

美国的民主体制的建立

周王朝的建立

管仲的富民强国之改革

秦国的商殃变法

俄国的彼得大帝的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

波斯帝国的建立(行省制度)

秦朝的建立(郡县制度)

后二者奠定了西方和东方帝国统治的基本形式。

2、长远生存发展战略规划

长远生存发展战略规划是一个国家持久富强的保证,是与一国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密不可分的。这可以比喻为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内部活力因子——缺乏长远发展战略规划、只求安于现状和得过且过的国家,将丧失生机与活力,就如同老人,已经丧失了自我更新也就是成长的潜力,其结局将会是不断走向没落乃至灭亡。

长远生存发展战略规划成功的范例: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波斯、罗马、秦帝国的道路系统规划

中国的大运河的开凿

普鲁士的军事改革

美国、德国的铁路网建设规划

第三帝国的自给经济规划

瑞士的全民皆兵的军事体制

以色列的国防动员体制

荷兰的拦海造田计划

美国、德国、日本的教育规划

战后日本的经济与科学技术规划

3、具体战略目标规划(类似于项目规划)是一国完成阶段性或具体性战略目标的基础,其成功能极大提高国家的实力、威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和国际地位。

具体战略目标规划的范例:

中国的长城规划

罗马的长城规划

德国的史利芬计划

美国的长虹五号计划

美国的曼哈顿工程

美国的阿波罗探月计划

另注:

1、孙文的确是个规划天才,他的政治制度规划(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实业报国计划(尤其是铁路网计划)堪称前无古人的天才之作。

2、郭开的溯天运河――大西线计划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性命攸关,因为中国未来的命运在西部和北部。

二、预警

预警即是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和灾难,并预先对其进行准备和预防。事先预防胜过事后补救,能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提高国家和人民的生存能力。预防优于救患,防患在于未然,事先控制优于事后补救。一个优秀的国家,由于建立了各种完备预警体制的国家,所以能做到临危不惧、遇难不忧、化险为夷。

战争的预警――国防的建设,经济的预警--经济上的自给程度,文化的预警--文化的创造力,内部的预警――国内安全机制的建立,四者统称人类灾害安全预警。内部的预警又分疾病预警、犯罪预警、腐败预警、叛乱预警和人口预警。

自然灾害安全预警――各种常见常发生的自然灾难的预警,是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是和人类灾害安全预警并立的两大预警类别之一。

自然灾害是上帝对人类的考验和惩罚,人类自从走出洞穴以来一直在面对并试图克服并战胜自然灾害,然而,事实却――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类总是感到自己的无力。不过,经历过重复的自然灾害之后,人类往往能吸取经验教训,构建各种预警设施,以减少未来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和物质损失。

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增强了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信心和能力,但是人类还是不能阻止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而只能提前预警,使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毁坏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自然灾害安全预警包括:地震预警、海啸预警、大风预警、沙漠化预警、沙尘预警、暴雨预警、寒流预警、洪水预警、雪灾预警、火灾预警、干旱预警、气候变化预警、生态预警、森林预警、耕地预警等等。

三、储备

储备的目的是为了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更是为了预防将来危机发生时我们不致于束手无策或坐以待毙。古人云:国有不详,必有妖孽。国家无备,必受其殃。缺乏储备尤其是战略储备的国家是短视的国家,没有远虑,必有近忧,这类国家未来一定有大的灾难在等待着它们。

国家储备分国家生存储备和国家发展储备——生存储备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所准备,发展储备则是为了子孙的生存准备的。

国家储备可分为人才的储备、土地的储备、武器的储备、粮食的储备、战略物资的储备、人口的储备(和平时期)、战士的储备、财富的储备、知识技术的储备、战略战术的储备、生态储备等等。其中耕地-牧地-林地的储备、黄金的储备、石油的储备、淡水的储备、精神力量的储备和意志力的储备是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独立生存的关键。

儒家有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又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宋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此皆腐儒之论也。儒家果能治天下乎?非也,儒家仅持王道之末端;而治国之要术——强国富民之术,当推黄老、管墨之学;至于商君之学,要在富国强兵,走军国主义路线,为霸道;三者合一,为三皇五帝之道——古之治国之最高境界是也。

备注:墨子 七患第五 曰: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又云: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再云:故《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谓国备

商鞅变法与汉初无为而治为什么都能起到强国富民的作用,其中有什么区别?

国家背景不同,例如建国初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的发展速度至今仍是一个神话,但改革开放很多地方恰恰是“去社会主义”,而经济发展之快也令世界惊叹
专治得出的是“高效”,所以秦人以严刑峻法治国,战斗力冠绝天下;民主结出的是“进步”,所以汉初人口日增,国力日进。但问题是专治往往会迷失方向,而民主则极易陷入无谓的争执,所以秦二世而亡,所以两汉亡于“党争”。
所以我们国家是“民主集中制”,很强大,但实现也最难
前者是奴隶社会向封建君主专制社会转变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强调的是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有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严刑峻法、轻罪重罚也导致了农民阶层的不稳定。
后者是建国初期,民生凋敝,从皇室到老百姓都渴望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但是无为之治时间一长容易出问题,朝廷什么都不干,那诸侯什么都敢干,所以后来出现了七王之乱。
两者完全不一样,一个“有为”,一个“无为”
商鞅变法变的是制度,在奴隶社会已经很先进了
而汉朝初期,国家长时间经历了战乱,民心渴求安定,需要休养生息,在稳定的封建制度下更有用,
初一期中考试,地理的范围大概是第二章结束
地理(七上)复习要点
一、地球和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图
①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②比例尺类型: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断: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范围小,表示内容详(如东台市地图)
小比例尺,表示范围大,表示内容略(如江苏省地图)
⑤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将海拔高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用等高线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陆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周围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极洲 欧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10,各大洲分界线
①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
②苏伊士运河——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③巴拿马运河——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④白令海峡——北美洲和亚洲的分界线。
⑤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
⑥丹麦海峡——欧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
⑦直布罗陀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

生物大概是二单元第一章完事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能排泄废物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二、 观察法 P2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二、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中考卷子的题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四、 对照实验 P15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
2、 物质&能量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三、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二、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时练习卷子的题目)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一、1.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三、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1、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2、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一、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二、 实验过程P43-44
三、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1、 细胞壁:支持、保护
2、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4、 细胞核:贮存&传递遗传信息
5、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6、 液泡:细胞液
7、 线粒体:呼吸的场所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一、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二、 动物细胞的结构
1、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三、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1、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2、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3、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四、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分裂
二、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历史大约是考到第二单元第九课(复习提纲,有些不完备)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并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P4—5
6、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过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黄河流域,都已经使用磨制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P7—P8
10、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炎帝、黄帝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称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黄帝。 P13
12、尧舜禹的“禅让”: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P15
15、汤灭夏,建立商朝,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稳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 。P23
17、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各地的统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 P27
21、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P30
23、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P30—32
24、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P31
25、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战役是城濮之战。P32
26、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P34
28、春秋时期,我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P36—37
29、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P37
30、春秋后期,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早在商朝就有制造。P27、P36
3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筑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P37
3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P38—39
33、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P41
34、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P41
35、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称“铭文”。P41
36、对日食,月食的记载及二十四节气 P43
37、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他总结出中医望、闻、问、切 “四诊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代表作《离骚》 P43
39、战国时期的“整套编钟”出土于湖北随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P46—P47
41、道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道家代表人物是庄子,他提出“无为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于此书。

商鞅变法的内容是什么 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据《史记·商君列传》,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三:1、按军功受爵;2、强制百姓互相告密,有“奸”不告者腰斩;3、百姓只许务农,从事其他职业者,以及懒惰而致贫困者,全家没收为奴。这三大内容,正对应着商鞅的上述三大变法理念。

具体说来,1、商鞅认为,“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商君书·靳令》),无论国家有钱还是没钱,都必须时刻处于战争状态,如此才能强盛,才会不被“六虱”侵害。“六虱”是什么呢?是“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和平”。2、为什么必须人人告密国家才会强盛?《商君书·开塞》里有解释:让老百姓只敢做国家让他们做的事,国家才会大治。3、《史记》里说,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似乎效果很好,但实际情况是:老百姓所受的盘剥比重非常之大,始终在生存线上下挣扎,因为商鞅认为:“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按商鞅的逻辑:百姓贫穷,就会有求富的动力;富有之后,就会“淫”(商鞅所谓的“淫”,指的是求智欲);“淫”了之后,国家就会有“虱”,就不能强盛。所以,国家必须想办法在百姓富裕后“合理”拿走他们的财富,让他们再度陷入贫穷。如此,才会重新激发百姓的求富动力,他们为生存疲于奔命,没有精力求智,国家也不再有“虱”了。这种让国家富有而让老百姓保持贫穷的治国方法,可以使国家双倍强盛。(原文见《商君书·弱民》)

商鞅本来的名字叫公孙鞅,是卫国贵族的后代,又名卫鞅。他青年时代就喜欢管仲、李悝的刑名之法,认为只有靠严格的法令和严明的纪律才能使一个国家井然有序、充满朝气。但是,他的这种价值取向和卫国当权者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他只能郁闷而孤独地继续发奋学习,以期将来能有用武之地。后来,他听说秦国国君秦孝公励精图治,想要向东扩张、恢复秦穆公的霸业,而且秦孝公正下令在全秦国境内求贤,这一消息触动了他心中那一展宏图的神经,于是,跃跃欲试,想到秦国去大展鸿图。

秦惠王车裂商鞅三见孝公

到秦国之后,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的引荐,商鞅三见秦孝公,和他谈论了治国之道。在陈说了成霸业之道与强国之术后,秦孝公对商鞅已是非常的赏识了,他立即决定任用商鞅治理秦国。

在商鞅与孝公讨论政事时,秦孝公虽然被商鞅提出的霸业之道所吸引,但心中不无疑虑,因为通过和商鞅的交谈,孝公知道要在当时的环境下成就霸业,必须先要移风易俗、变革法纪。而秦国虽然是一个西部大国,民风却极为淳朴,国内的许多制度、习俗都是沿袭建国之时的部落遗风,所以秦国虽然因此拥有勇武之气,却同时因为这种旧俗而使贵族与领兵大将权力过大,帝王在国家大政方面的意愿往往不能顺利实现。商鞅的霸业之道如果要推行,也一定要经过这些贵族与大将们的同意,可是商鞅准备实行的政策又多处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所以秦孝公很担心变法革新能否成功。

秦惠王车裂商鞅论战群臣

为了探听大臣们对变法的反应,孝公就让商鞅与其他大臣在上朝的时候各抒己见,展开辩论。果然在论战中,秦孝公所担心的那些事情都被大臣们陈说出来了,而商鞅在场论战中也毫不逊色,凭着敏捷的思维和缜密的考虑,一一驳斥了保守派大臣的论点。商鞅说:“要变革旧有的法令制度,肯定会有人怀疑我的动机和变法的效果,这不足为奇。凡是有高出常人的行为的人,必然会被世人非议;有强烈的主见和高明的远见的人,怎么会马上得到他人信任呢?愚钝平庸的人,对已经明朗的状况都不能察觉;才智过人者,则能够在事情还未曾萌芽时就推测到它的结果、一般的臣民,因为心智过于平常,不可以和他们谋划创业之事,不过可以和他们同享辉煌的成就。谈论至德的人往往与世俗难以相容共处,成就大功业者不会和众人商议计谋。所以能够使国家强大的圣人,是不会拘泥于固有的成法的;能够为国民造福的圣人,是不会因循旧礼的。”

秦惠王车裂商鞅变法强秦

孝公见商鞅在言辞上压倒了群臣,而且他所说的都在理,便高兴地说:“你说得太好了!”马上封商鞅为左庶长,然后又指派他制订变法的方案。这次朝堂上的议论,虽然以商鞅压服群臣而告终,但是如果没有秦孝公的支持,他即使再能言善辩,也无法控制局势。所以,商鞅和保守派因这次争论而将矛盾完全暴露出来了,保守派虽然屈服于秦孝公,但他们对商鞅的仇恨却因此而隐藏下来。

秦惠王车裂商鞅律法严苛

商鞅首先制定什伍连坐之法,令基层百姓互相监督,而且编为基层的军事单位;鼓励军功,在战场上立功者予以重赏而私下斗殴则从重处罚;勤于耕田织布的,国家进行奖励,从事私人工商业的,要捉拿为国家做苦役;宗亲王室如果没有军功,将不得有爵位,不能享受宗室的待遇;重新排列等级秩序,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的标准。

这些变法内容,其中以战功作为评定等级标准的内容,严重动摇了宗亲皇室的利益,这意味着他们不再拥有与生俱来的高贵身份,而且如果不努力作战、奋勇杀敌,还有失去这个尊贵出身的危险。所以,许多大贵族、保守派暗中反对,变法措施颁布一年多之后,秦国境内有一千余人说新的法令实行起来太不方便,大家不熟悉,不知道如何执法。更有甚者,秦孝公的太子也在保守派的挑唆下犯了法。

秦惠王车裂商鞅打压贵族

太子犯法事件,成为保守派向商鞅示威的借口,他们想知道商鞅要如何处理太子的案子。商鞅明白其中的利害,向秦孝公进言说:“我制定的新法能不能顺利实行,关键在于上面的人能不能遵从。现在太子也犯法了,如果不加惩处,以后大王富国强兵的愿望就很难实现。可是太子是您的亲生儿子,也是秦国未来的帝王,是不能加以重责的,所以,我们最好用权宜之计。”

秦孝公见商鞅如此说,便听从了他的建议。因为太子的身份特殊,不能对他进行在脸上刺字或者当众杖责的惩罚。最后,决定对太子太傅公子虔用刑,又将太子少师公孙贾刺面,让他们替太子受刑。

秦惠王车裂商鞅定都咸阳

满朝大臣知道这件事情后,都觉得以太子的身份都受到如此的惩罚,便人人自危,再也不敢多生事端。商鞅处治太子的师傅,虽然打击了保守派的气焰,但保守派的实力仍然存在,没有被连根拔起。这次事件也让保守派和商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太子受到这样的处罚,也是心中有气。

这消息传遍了全国之后,国人竞相遵守商鞅的新法,令行禁止。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大增强了,经过几次战争,占领了邻国魏国的大片土地,并将首都从栎阳迁到了咸阳,势力已经指向中原,时时都有向东进兵、进攻六国的可能。

秦惠王车裂商鞅暗流涌动

商鞅在秦国做了十年的相国,宗亲皇室贵族们对他多有怨恨,因为他制定的新等级制度让他们的地位岌岌可危。有人因此劝告他,希望他为自己寻找退路。这时,有个叫赵良的名士见到商鞅,作了长篇的劝说,希望他不要贪污慕名,应急流勇退,方可稍得安全,赵良还特别指出商鞅所面临的危急局面,不仅来自皇亲国戚们的怨恨,而且也来自己功高震主所造成的臣君难容的危难性。但商鞅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而且觉得自己制定的法令严明如山,谅那些贵族也做不了什么。可是他就是因为这种致命的自负,继续对贵族和保守派推行高压政策,让他们团结在一起,等待时机报复商鞅。

终于,在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即位,是为秦惠王。保守派和大贵族们趁机以谋反的罪名状告商鞅。商鞅无路可逃,最终被擒,身受车裂之刑,他的家人也被杀掉。他死之后,因为他的法令确实对秦国的强盛有巨大的用处,所以,得以保留下来,被历代秦国帝王所沿用。

秦惠王车裂商鞅变法者的悲剧

商鞅被害,是由秦惠王下令进行的,看来与秦孝公完全无关。但仔细分析起来,事实并非传说的那么简单。从秦惠王上台后的形势变化看,秦惠王上台时尚未行冠礼,从后来的表现看也并无过人的才干。而商鞅此时担任大良造已10年,长期掌握军政大权,显赫一时。然而秦惠王一上台,便轻而易举地除掉了他。显然,如果没有秦孝公的预先安排,秦惠王的顺利得手是难以令人相信的。《战国策》中记载秦孝公病重时,曾提出把君位让给商鞅,而商鞅没有接受。这实际上反映了孝公在安排自己后事时对商鞅的试探。秦孝公一死,商鞅便丧失军政权力,束手待擒的事实也明白告诉人们,孝公对其后事是作了精心安排与准备的。

秦惠王车裂商鞅车裂的真相

从孝公生前行为来看,一方面表现了对商鞅变法与执政的支持,表现了对商鞅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又始终把商鞅摆在变法与执法的第一线,使其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地位,变法中守旧势力的仇恨与敌意都集中到商鞅一人身上,特别是商鞅为变法而同太子一派结下的仇怨,成为商鞅未来的致命威胁。然而我们却看不到孝公为缓和商鞅与太子之间矛盾而做过什么努力,也看不到他为保障商鞅未来安全而采取过什么措施。当然,为自己继承人的前途考虑,由继承者除去商鞅却是有益无害的事,一方面可以使那些在变法中受打击的贵族出一口气,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提高惠文王的声望。另一方面,变法的完成已使商鞅失去了原来的价值,且德高望重的老臣是年少的秦惠王难以驾驭的,这是孝公不会看不到的。因此,商鞅悲剧的发生就成了在所难免的事情了。不过也有另外的说法,有说孝公在死前曾给予商君一万精锐铁骑,而是商鞅自己为了秦国的安危主动交出了部队,在推荐了司马错和樗里疾(后来屡建奇功)两位大才后慷慨赴死,使秦国稳定。

首先,推行法制。商鞅认为,治国要靠法。只 有法制才能够使得国家强盛,人民各行其是,整个社会才会有秩序地发展。
而商鞅的“法治”则更多是压制贵族,其结果就是使得整体不可避免地向君主专制迈进。这个君主是集立法、执法、司法于一身的独裁者。如何 就可以压制贵族呢?商鞅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对地产的限制、奴隶的限制,私藏奴婢/奴隶犯法;其二是对人事的限制,论功行赏,无功去爵 。可以说严重地扼制了世家贵族的扩大。轻罪重判,刑罚严酷,使得贵族宗室不能再享受世袭的优待,必然会引起贵族的不满。

商鞅首开连坐的法律先河,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互监视,彼此检举,对作奸犯科者处以腰斩,藏匿者给以和投降叛变分子相同的严厉处罚。 商鞅的法令严酷至极,百姓都不得不遵行,甚至在商鞅最后逃亡时,亲自尝到了严酷的苦水。
其次,确立土地私有,发展农业。明文规定“废井田,开阡陌”,商鞅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按亩征税的制 度,人民纳税后,土地就可以自主利用,极大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同时,还进一步规定,努力耕作和纺织,使生产的粮食和丝绸增加的人,可 以免除其徭役和赋税。

再次,废除封邑制,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县下设乡、乡下设里。郡县长官均由君王任免,对郡县的大小事务,君主也都有最终决定权,尤其 是最重要的兵权,完全由君主掌握。
当然除了以上的改革外,商鞅还统一度量衡。从结果论上说,商鞅变法秦国比以前还要强大了, 皇帝也有了更多的权力,国家府库充实,军事力量大增,吞并八荒,横扫六合,商鞅功不可没。

商鞅标榜“法”为最高原则,以严刑峻法治国,看似公平,实则具有 强烈的目的性,即压制贵族势力。表面上看是“法治”,从本质上说,仍然是“人治”,商鞅的“法治”则更多是压制贵族,他的改革变法触动 了秦国宗室贵族集团的利益。其客观结果就是使得整体不可避免地向君主专制迈进。在 商鞅变法之前,当时各国的官爵都是世袭官制,这当然保证了贵族参政,同时也固化了阶层流动性。而商鞅激进的军功爵制,直接使得平民或者 奴隶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而贵族则可能出局。在这种制度下,贵族根本就失去了人事权。所以在秦惠王上台后,为了缓和贵族的怨气,他不得 不暂时向还有利用价值的贵族低头,把商鞅推上断头台。

商鞅变法与“管仲相恒公”相比较,他所产生的不同于“相恒公”的作用是什么?

商鞅强秦根本 管仲强秦半代 不可同日而语 商鞅从根本上 法制上 国家体制系统 上改变整个秦国的根本面貌和整个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 只要按照这套系统走下去 将时代强大 而管仲是在原有的齐国基础上 把原有的制度运用得当而已 遇明君则强 遇常君则弱 遇昏君则亡。
商鞅强秦根本, 管仲强秦半代 不可同日而语 商鞅从根本上 法制上 国家体制系统 上改变整个秦国的根本面貌和整个社会的内在运行规律 只要按照这套系统走下去 将时代强大 管仲是在原有的齐国基础上 把原有的制度运用得当而已 遇明君则强 遇常君则弱 遇昏君则亡。
一、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为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
三、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1138.htm#7
文章标题: 管仲的强国富民与商鞅的强国弱民在时代特征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区别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916.html
文章标签:管仲  强国富民  有什么  区别  又是

[管仲的强国富民与商鞅的强国弱民在时代特征下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又是什么原因才导致这样的区别]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