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满族八旗中的正蓝旗为何会从上三旗降为下五旗

时间: 2022-05-18 09: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3次

满族八旗中的正蓝旗为何会从上三旗降为下五旗

八旗中的“上三旗”和“下五旗”在清朝是怎样形成的?

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只有掌管牛录的多少,并没有明确地位的高低。

清朝的八旗制度,起源于金代女真人时期的“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军事和社会组织制度,简言之就是将参与狩猎的女真人组织起来,统一领导,同生活,共生产,拿起武器一起上战场打仗,当下武器一同捕猎生活。

基于此,努尔哈赤以“一旗”起兵,最终发展成为“八旗”。

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开始起兵征战,此时是以黑旗为帜,即“黑旗军”,此为“一旗”阶段。

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随着势力的壮大,努尔哈赤另设红旗军亲领,将黑旗军交由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指挥,此为“两旗”阶段。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进行大规模改造与重建,并以纯色为辨,划分为黄、白、红、蓝四旗,此为“四旗”阶段。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势力进一步壮大,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调整,划分为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至此,满洲八旗制度建立。



最终,伴随着势力的不断壮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以八旗制度为根本,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在努尔哈赤时期,八旗势力的分布是这样的:

正黄旗(45牛录)、镶黄旗(20牛录)由努尔哈赤亲自掌管;正红旗(25牛录)、镶红旗(26牛录)由代善及其长子岳托掌管;镶蓝旗(33牛录)由舒尔哈齐的次子阿敏掌管阿敏,此时的舒尔哈齐已经被努尔哈赤处死;正蓝旗(21牛录),由莽古尔泰掌管;正白旗(25牛录)由皇太极掌管;镶白旗(15牛录)由褚英长子杜度掌管,褚英是努尔哈赤长子,后被努尔哈赤处死。

除去努尔哈赤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孙子岳托和杜度,剩下的四位旗主就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四大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四贝勒皇太极。

此时的八旗中,除了两黄旗,其他六旗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而两黄旗的地位高也仅仅是名义上的,一方面是努尔哈赤亲领,另一方面是因为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传统。八旗的区别也仅仅是在围猎和驻防的位置上,这里要说一下,这个时候的两白旗,分别是在左右翼之末,名义上是地位排在最后,也仅仅是因为皇太极排在“四大贝勒”中的最后一位,其次就是两个蓝旗。



而在努尔哈赤晚年,他从自己亲领的两黄旗中,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同时努尔哈赤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至镶红旗下,据推测是努尔哈赤有意将镶白旗赐给多尔衮,但是最终没有实现,镶白旗在努尔哈赤去世后被皇太极夺去,给了他的长子豪格。

由于此时的努尔哈赤主要是将正黄旗大部分给了多尔衮兄弟,自己的亲兵主要是镶黄旗的势力,因而也就此留下了镶黄旗为八旗之中首旗的传统。


皇太极时期,经过满洲贵族内部一些列的斗争与调整,形成了“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制度与格局。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为后金大汗。为了巩固汗权,皇太极通过一些列的手段,改变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格局。

首先是黄白对调。

皇太极将自己及其长子豪格掌管的两白旗,与多尔衮三兄弟掌管的两黄旗进行旗帜和服装颜色的对调,目的还是因为满洲人以黄色为尊。对调后,皇太极亲领正黄旗,豪格领镶黄旗,多尔衮兄弟这面,阿济格领镶白旗,与多尔衮共管,多铎领正白旗。与此同时,两黄旗继续在左右翼之首的位置,两白旗由左右翼之末提到了左翼之中的位置。

其次是打击镶蓝旗势力。

镶蓝旗的旗主是“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皇太极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以丢失“永平四城”以及当年妄图在朝鲜自立为由,将阿敏监禁起来,有阿敏的亲弟弟,同时与自己关系非常要好,堪称“铁杆支持者”的济尔哈朗担任镶蓝旗旗主。


再次就是调整两白旗内部格局。

皇太极先是借口剥夺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地位,改有多尔衮担任,之后为了进一步拉拢多尔衮,重新整合两白旗内部势力,由多尔衮担任正白旗旗主,多铎担任镶白旗旗主。

最后就是吞并正蓝旗。

皇太极先是借正蓝旗旗主莽古尔泰“御前露刃事件”,革去了其和硕贝勒的头衔,并借机削弱正蓝旗力量,而在莽古尔泰和他的继任者德格类相继暴病身亡后,皇太极又借口“莽古济谋反案”,对正蓝旗进行疯狂打压,最终成功将正蓝旗夺到了自己手中。

皇太极将两黄旗与正蓝旗进行了整编,由他自己统领新的镶黄旗和正黄旗,豪格则成为了正蓝旗旗主,至此,最初的“上三旗”和“下五旗”格局形成,即上三旗为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下五旗为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


顺治在位时期,经过“多尔衮专政”和“清算多尔衮”,最终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格局,以及八旗家族传承世系的归属。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由皇太极亲领的两黄旗由顺治皇帝统领。

但是此后,大清王朝进入多尔衮专政时期,而多尔衮也借势除掉了豪格,开始对八旗势力进行新的调整。多尔衮先是将豪格的正蓝旗吞并,并且将两白旗与正蓝旗进行混编,由他统领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而原来的镶白旗旗主多铎则改为统领正蓝旗。随后,多尔衮将正蓝旗踢出了“上三旗”的序列,将自己的正白旗抬入到了“上三旗”中,而正蓝旗则被降到了下五旗。


然而,在多尔衮去世后,顺治皇帝亲政,随即对多尔衮展开清算,进而对八旗势力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顺治夺取了正白旗,该有皇帝亲领,同时,将多尔衮统领的镶白旗还给了豪格家族世袭。

至此,由皇帝亲领的“上三旗”与王公宗室统领的“下五旗”的格局最终形成。

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正红旗,礼亲王代善世系;镶红旗,克勤郡王岳托世系;镶白旗,肃亲王豪格世系;正蓝旗,豫亲王多铎世系,镶蓝旗,郑亲王济尔哈朗世系。



“上三旗”相较于“下五旗”,地位更加尊崇外,而也形成了满洲人内部的阶级流动机制。

尽管“上三旗”与“下五旗”的旗民在待遇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实际的地位高低与权势尊崇,还是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承担的卫戍工作上。

上三旗守卫紫禁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卫队,特别是负责宫禁的领侍卫内大臣的职位,只能出自于上三旗。

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还被派往各地驻防戍卫。

而相对于旗民而言,“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抬旗”的方式,将自己乃至全家的身份进行提升,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晋升方式。而最为主要的能够争取家族“抬旗”的方式,就是争取后宫的地位或者建立功勋。

例如,乾隆朝的重臣阿桂,就是通过战功从满洲正蓝旗抬到了满洲正白旗;年羹尧家族,因为年羹尧的战功和他的妹妹敦肃皇贵妃年氏的得宠,其家族也从汉军镶白旗抬到了汉军镶黄旗。

上三旗是贵族阶级,是刚开始创立满族政权的三个部落,下五旗是后面跟着这三个部落兴盛的五个小部落 ,而相对于旗民而言,“上三旗”和“下五旗”的旗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抬旗”的方式,将自己乃至全家的身份进行提升,也算是一种独特的晋升方式。
上三旗是贵族阶级,是刚开始创立满族政权的三个部落,下五旗后面跟着这三个部落兴盛的五个小部落

正蓝旗怎么被降级的

正蓝旗一开始属于上三旗,怎么被降级的??请教经过!
正白旗,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

满族的八旗是怎么分级的?

分有上三旗,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

下五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

上三旗与下五旗只是相对于包衣佐领而言的,而与皇族和普通旗人无关。皇室管家内务府三旗的包衣佐领,主要服务于宫廷。下五旗亦设包衣佐领,皆为王府所属,各随其主之旗。

到了清世祖顺治开始亲政,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扩展资料:

八旗形成后对清朝的作用:

入关以后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提供了足够的兵源,建立起分布全国的八旗军队,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这支军队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八旗兵丁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战争中,对制止分裂、削平内乱、促进祖国的统一起了重大的作用。

八旗劲旅痛击沙俄殖民军,收复雅克萨城,在反对外来侵略、保卫祖国神圣领土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数万名八旗兵士携带家眷,在盛京、吉林、黑龙江、新疆等地驻防,戍卫屯垦,巩固了祖国的边防,参加了开发东北、西北地区的劳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王朝覆灭,共存在 296 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为发展和巩固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旗

百度百科-八旗子弟

八旗的由来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五牛??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 上三旗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正黄旗满洲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上三钠无王,都归皇帝所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镶黄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下五旗 正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镶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红旗满洲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正白旗满洲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末捻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八旗军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在其设置上有上三旗,下五旗之称,他们各是代表什么?

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满洲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后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就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此后清代就成了定制。
清军入关后,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与。
“上三旗”实行郎卫制,紫禁城内接近皇帝的要害部位,全由内务府选出侍卫,由领侍卫内大臣六人(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各二人)统领。分成内外两班宿卫。内班宿守乾清门、内右门、神武门、宁寿门等内宫,多用满人。外班宿守太和门等外朝,兼用满人、蒙人。
由皇帝亲领的三旗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的五旗为"下五旗"。清朝入关前下五旗为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白旗、镶蓝旗;入关后顺治皇帝凭借中央政权的政治经济力量,掌握正白旗,拨出正蓝旗,下五旗调整为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白旗、镶蓝旗。
下五旗主要任务是驻守京师和各地。雍正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统治,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外佐领)和府属佐领(内佐领)的隶属关系,其占主要部分的旗分佐领,实际上亦由皇帝直接控制。
下五旗兵卫制官兵,满、蒙分左右两翼备宿卫。各设前锋统领一人,备警跸宿卫。各旗精选四千八百人为养育兵,训练技艺。后来兵额屡增,到乾隆年间,满、蒙养育兵已有两万零三百余人。
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主要负责守卫紫禁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卫队。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还被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地位相比较上三旗的人来说较低。
八旗制度生成以顺治帝为一个时间分界线,顺治帝之后,八旗制度以及上三旗下五旗的划分就固定下来了,未有变动。
努尔哈赤时期,最初设置仅为黄、白、红、蓝4色旗,到了万历四十三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至此,八旗制度确立了。之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分别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制度得到了完善。
最初八旗是没有高低之分,只是随着皇权的加强,逐渐形成了上下之分。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为“上三旗”,余下的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等掌管。清军入关后,顺治帝年幼,多尔衮涉政,他所率领的正白旗被纳入了上三旗,而他的对头豪格所率领的正蓝旗被列入了下五旗。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接管了正白旗,之后,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分便定了下来,未再有变动了。
简单说来,清初正黄、镶黄二旗是由听命于皇帝的,另外一旗便是继承者原先所率领的。随着政局的稳定和皇权的加强集中,皇帝所掌控的也就确定了下来,上三旗和下五旗的区分也就随之确立。
八旗之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辖,属于皇帝的亲兵,待遇条件优厚,称为“上三旗”。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由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分领,称为“下五旗”。

清朝的上三旗是由皇上亲自统领的也就是皇上的亲兵,叫做上三旗。下五旗是由各位王爷、贝勒、贝子分别统领的叫做下五旗。 

上三旗:

上三旗是清朝皇帝直接统领的三个旗,清朝军队进去北京以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称为上三旗。

清朝军队进入北京以后多尔衮担任了摄政王,就把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到了上三旗当中,而把他的死对头豪格统领的正蓝旗贬到了下五旗,从此以后上三旗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

下五旗:

下五旗是由清朝时期皇帝的宗室也就是各位王爷或者贝勒们统领的,下五旗的主要责任是驻守在京城内外的各个地区。

扩展资料:

正蓝旗:建于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改由诸王、贝勒、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红旗:建于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镶蓝旗:建于1615年,因旗为蓝色镶红而得名,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三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五旗

一、清朝实行的八旗制度,不仅是军事制度,也是清朝前期的行政制度。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下五旗: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

二、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分依据

        清朝前期,也就是顺治七年(1650)底,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

三、清朝入关以后强化了八旗的军事制度,在全国实行八旗制度,其中衣服从各旗的衣着,不同。具体的如图:

八旗还分上三旗下五旗,它们是怎么划分的,又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清朝赖以崛起和占领天下的根本就是八旗制度。明朝末年,努尔哈赤率领尚处于奴隶部落时代的女真人崛起于关外东北之后,以女真部落为根基建立的八旗制度,迅速席卷东北地区,建立了强盛一时的后金政权。

八旗旗帜

努尔哈赤死后,其继任者皇太极更是将八旗制度发扬光大,又增设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进一步扩充了八旗势力,并为清朝最终入关占领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那么,八旗制度究竟是什么呢?努尔哈赤最先创立的八旗,其实并没有8个旗,而是4个旗,分别为正红旗、正白旗、正黄旗和正蓝旗。

随着他的东征西讨,不断征服其他女真部落,实力不断扩张的努尔哈赤又将新增的女真人编为了新的4个旗,分别为镶红旗、镶白旗、镶蓝旗和镶黄旗,合计起来一共为8个旗。至此,八旗制度正式形成。

努尔哈赤

但是,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在八旗内部依然是有上下等级之分的。而这八旗等级的区分,则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

那么,这样的区分又是从何而来呢?

努尔哈赤时期,是八旗的草创阶段,根据努尔哈赤的设想,其实八旗就相当于8个大的女真部落,这些八旗的旗主对于统领下的各旗拥有巨大的权力,旗丁之于八旗旗主,更具有人身依附的关系。

而作为总旗主和最大的奴隶主,努尔哈赤统领了实力最为雄厚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显然,虽然十分仇视汉人,但是受汉人文化的影响,女真八旗内部依然视黄色为尊贵颜色。作为汗王的努尔哈赤,因此统领了正黄旗和镶黄旗。

八旗

努尔哈赤在其人生末年,将其统领的两黄旗分给了他最受宠的三个小儿子,也就是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三兄弟。皇太极继位之后,随即对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进行了置换。

但是,这种置换并没有形成多大的波澜,因为作为汗王的皇太极,统领两黄旗本身就约定俗成,再加上两旗置换之时只换旗帜并没有换人。因此,皇太极继位之后,他原来统领的正白旗和镶白旗旗色换为了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他并没有什么变化。

然而,此时的局面对于皇太极却是极为不利的,努尔哈赤留下的后金政权几乎内外交困,尤其是四大贝勒南面而坐,其他三大贝勒与皇太极的地位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自然令雄才大略且野心勃勃的皇太极极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开始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实力和势力。

皇太极

他先是废除了四大贝勒轮值机务之制,使得三大贝勒的权利受到严重削弱,其次,他又借口阿敏的十六大罪,将其削去了旗主和大贝勒之职,禁锢在高墙之内,原由阿敏统领的正蓝旗旗主则由其弟济尔哈朗担任。

随后,对于三贝勒莽古尔泰,皇太极借口其拔刀欲犯上、对大汗大不敬之罪,削去了其大贝勒的名号。遭受重大打击的莽古尔泰于天聪6年12月“暴卒”。

在莽古尔泰去世后不久,有人告发莽古尔泰生前有不轨之举,皇太极借此机会将莽古尔泰和继任者德格类等人,以谋逆罪削除爵位,并将正蓝旗收归于公。

八旗旗丁

而所谓的公,当然是指担任大汗的皇太极所有。从此,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由皇帝皇太极直接统领。这三旗也跟皇帝的亲兵无异。而其他五旗则仍由相应的旗主统领,也因此,他们被称为下五旗,很显然,由皇帝直接统领的上旗级不但待遇更好、地位更高,也更受到皇帝的信任。

不过,在皇太极死后,上三旗再次发生了变化。皇太极去世之后,他的长子豪格并未继任皇帝之位,反而是由6岁的福临渔翁得利。不过,真正掌权的确是多尔衮。

掌权之后,为了打压豪格,多尔衮将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了下五旗,而自己所直接统帅的正白旗升入了上三旗。因此,名义上由皇帝统领的上三旗分别为: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

八旗正红旗铠甲

多尔衮病逝之后,终于掌握大权的顺治皇帝并未对这上三旗作为调整,从此之后,清朝皇帝直接统领的上三旗稳定下来。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作为上三旗,两红旗、两蓝旗、镶白旗作为下五旗,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文章标题: 满族八旗中的正蓝旗为何会从上三旗降为下五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784.html
文章标签:正蓝旗  满族  降为  下五旗  八旗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