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果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全部取得完全胜利,对欧洲近代有什么影响

时间: 2022-05-15 16:00: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9次

如果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全部取得完全胜利,对欧洲近代有什么影响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怎么回事?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弗里德里希二世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机,率普军2.5万人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1741年1月3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迫使对方后退。

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1741年4月10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2.16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军遭遇。普军的优势在于1.16万训练有素的步兵,而奥军步兵仅1万,其中多是新兵;但奥军有8000名具有强大突击力的骑兵,以及一批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普军虽先期发现敌人,但未能立即转入进攻。而奥军未等普军全部展开,便率先发起突击。奥军左翼骑兵4500人在风雪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普军面前,并将普军队形冲散。普军以猛烈炮火将敌击退。而后,奥军步兵实施冲击,也被强大的普军炮兵以密集火力击退。最后,普军步兵在什未林元帅指挥下发起反攻,迫使奥军溃退,最终取得了莫尔维茨会战的胜利。此役,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

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

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

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出波希米亚。1743年2月8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一皮蒙特军队,为阻止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

1744年8月17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

开战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后来,奥军一方面采取拖延战略,避免与普军决战,只是不断以小战消耗普军,使普军损失近1.2万人,相当于其主部军队的五分之一;另一方面,破坏普军交通线,袭击其补给纵队,断其粮草供应。1744年11月26日,普军放弃布拉格,退至西里西亚,辎重和重火炮也损失殆尽。此后,普军被迫转入防御。

1745年初,奥军接连打败法军和巴伐利亚军。5月,向西里西亚发动进攻。5月26日,普军约5.9万人隐蔽部署在西里西亚的霍亨弗里德贝格附近,伺机歼灭向该方向开进的奥、萨联军。6月4日4时许,普军先后对奥、萨联军发起攻击,分别将其击溃。8时许,交战结束。联军伤亡1.38万人,相当于普军伤亡人数的3倍。

9月30日,奥、萨联军在索尔以两倍于普军的兵力向普军发动进攻。但未利用初战告捷扩大战果,反被普军击败,损失约7500人。12月25日,普鲁士同奥地利、萨克森签订《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土,但普鲁士同时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丈夫弗朗茨·斯特凡大公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至此结束。

在以后几年中,奥属荷兰成了主要战场。萨克森公爵莫里斯指挥的法军虽多次战胜奥、英联军,并攻占奥属荷兰,但在意大利北部和海上的战斗中失利。1746年,奥、俄同盟条约重新生效。经前期谈判,以英、荷为一方,以法国为另一方签订《亚琛和约》。根据和约,普鲁士得到西里西亚大部领土;西班牙得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领地;奥地利在意大利的某些领地转归萨丁;法国放弃在荷兰和印度的征服地。然而,《亚琛和约》的签订,只不过是“七年战争”爆发前的一次休战,并没有解决欧洲列强间固有的矛盾。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18世纪中叶,具有典型的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

第一,具有明显的消耗战战略特色。消耗战是18世纪战争在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之一,而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则是这一战略的典型代表。这一战略思想,从战争目的上看,不是以歼灭敌有生力量,而是以夺占要塞或省份为战争的最终目的。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作战双方只局限于将敌击溃、击退,并不重视是否将敌歼灭。从作战指导恩想上看,交战双方尽量避免流血的决定性会战,而是以高超的计谋战和对敌后勤补给的破坏,断敌粮草供应,迫敌不战自退。在长达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仅进行两次大规模交战。

第二,线式战术已开始由鼎盛走向衰退。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发现旧的线式战术运转不灵,难以机动,难以发挥快速性的弊病。尤其在莫尔维茨会战中,普军因转换战斗队形而丧失良机,使普鲁士国王以检讨的目光来看待线式战术,并作了“斜式战斗队形”的尝试。“斜式战斗队形”是对线式战斗队形的一种加强和提高,使普鲁士在以后的“七年战争”中大受裨益。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交替时期,它既有中世纪后期战争的一般特点,又孕育着新时代战争的萌芽,体现了进步的作战思想和方法与落后的作战思想和方法的较量。

此次战争中,普鲁士军队在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上,都在旧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为以后的“七年战争”,特别是为拿破仑凭借先进的生产力所创造的新的战略战术,提供了借鉴。普军在战争中,还体现了一种防御中的进攻作战思想,这一作战思想被后来许多军事统帅和军事思想家加以利用和发展,并由德国军事思想家施利芬将其推向高峰。此外,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面,普军也作了成功的尝试。这些包含新时代萌芽的进步的作战思想和作战方法,也正是普鲁士军队战胜奥地利军队、达到战争目的——夺占西里西亚的主要原因所在。

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对法国的历史有什么影响?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发生于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争夺战争,表面上看来是英、法、荷、奥等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展开的激烈争斗,然而,其实质则是诸列强借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夺。战争结束,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也随之终结了。

18世纪初,殖民主义者争夺殖民地已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除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统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这样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国王路易十四狂妄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包括修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开辟巨大的园林,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不容法国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国只能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对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其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向外发展,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的王位,以扩大法国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因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由于法国外交活动结果,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了。

这次战争,实际上是同盟战争。一个同盟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参加;另一个同盟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1701年两国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达6万人)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约6万人),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普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在西班牙势力加强。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破产,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洲七年战争上万,对历史造成了哪些影响?

欧洲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毫无疑问就是一场微缩型的世界大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帮助英国扩大了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诞生),首先战争除了席卷整个欧洲以外,它还延伸到了北美、中美洲、西非、印度和菲律宾群岛地区,参展国家主要为英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普鲁士以及准备重振威权的神圣罗马帝国,战争范围广,持续时间也相当之长,战争的后续影响也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其次整个七年战争打下来,阵营双方伤亡人数达到90~140万,尽管从数据上来看它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刺眼,但说它是一场世界级的战争是毫不夸张的。

七年战争是欧洲各国基于各自在欧洲大陆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复杂利益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的一场动乱,这些利益错综复杂,每个国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又因为利益的相近或大体相同而组建联盟,譬如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主要利益矛盾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普鲁士想要吞并萨克森,奥地利则又要遏止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夺回失地,两者于是又站在了对立面并依附在英国和法国之后,而瑞典则想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罗斯帝国又想要西进欧洲。

复杂的利益和过去历史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最终促成了阵营的诞生,普鲁士站在了英国一方,奥地利、瑞典,法国、俄罗斯和波兰结果都联合到了一起。七年战争因此爆发,这场微缩型的战争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呢?实际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带来,基本还是维持了七年之前的格局,每个参战国都损失惨重,然而只有英国成为收获最大的国家,它虽未参战,但是收获最大,可以说七年战争就是一场帮助英国扩张领土而打的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一家欢喜几家愁,第一,它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英国虽未卷入欧洲战争,却成为最大的收获者,其海外殖民地空前扩张;第二,法国惨败,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第三,普鲁士虽以一己之力击败诸多对手,一跃成为欧洲第五强国,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几度差点亡国——

七年战争的大体情况是英国为了遏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决心将普鲁士扶持为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一个盟友,或不说是英国出于自己在欧洲的利益而设下的一枚棋子,正如后来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评价英国这一政策说:

英国的政策从来就在于在欧洲寻找肯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英国利益的傻瓜。

那么为什么普鲁士王国甘心充当英国的马前卒呢?实际上普鲁士也有难言之隐,在1740年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由于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继位,但关于她的继承权问题却引来欧洲各国的争论,借此契机爆发了战争。普鲁士王国通过在战争中夺取了奥地利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当时间一眨眼来到1756年左右时,玛丽娅·特蕾西娅早已保住她的继承权,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玛丽娅·特蕾西娅一直决心收复西里西亚地区,这就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矛盾,也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的矛盾。普鲁士嗅到了危险,在''外交革命''之后,双方阵营基本达成,普鲁士为了保住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倒向了英国,率先吹响了七年战争的号角。

然而,实际上情况是英国在早期看到整个欧洲大陆上只有普鲁士一个国家在勉强作战,设想中的遏制法国的战略计划并没有达到英国人的预期,而英国国王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土汉诺威也面临着被法国吞并的危险。当然这是英国人的设想,因为普鲁士几乎是孤身作战,而英国又不想卷入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更巧妙的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为了孤立普鲁士,不失时机的向英国抛出橄榄枝,承诺只要英国不参战,汉诺威就能免受侵犯。

对于普鲁士来说这是一个可能决定它命运的时机,但所幸上天保佑它,国务大臣老威廉·皮特认为应当支持普鲁士在大陆上牵制法国,并给与普鲁士援助,如此一来英国就能专心在海外夺取法国的殖民地,这就是英国的所有计划。在整个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两度被对手打的差点想要自裁,普鲁士不仅失去了西里西亚,一度险些亡国,然而奇迹总是上演,两度挽救了普鲁士的命运。

而英国这个盟友对普鲁士来说极为不可靠,英王乔治二世尽管在战争中期要求汉诺威派出一支4.5万人的部队进行支援,但很快便战败投降。1761年新继位的乔治三世对汉诺威毫不感兴趣,甚至切断了对普鲁士的军费支援,普鲁士一度陷入亡国的绝境,几乎只有奇迹可以挽救它。但奇迹真的上演,那就是俄罗斯帝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新继位的彼得三世改变对外关系,签订和普鲁士的同盟关系。

俄罗斯的倒戈挽救了普鲁士,附庸的瑞典也宣布停战,普鲁士奇迹般的又活了过来。次年七年战争结束,普鲁士几乎已经变成一片焦土,普鲁士为了保住西里西亚,征调全国14岁以上的孩子参战,七年战争导致普鲁士损失18万军队,50万平民丧生,国内由于受到战争的侵扰,农业和经济陷入停摆,经过战争洗礼后普鲁士国力更加衰弱,七年战争打下来,普鲁士什么也没有得到,仅仅只是保住了西里西亚地区,同时帮它的盟友英国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让英国得以在法国无力顾及海外的时候疯狂扩张和侵占法国殖民地。

奥地利最终也没有收复西里西亚,为此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国债,军队损失惨重。法国也没有恢复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相反它被战争拖的破产了,这导致法国内部阶级矛盾顿时变得尖锐起来,由于连年的对外用兵,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已经日渐河山,更重要的是法国还丢失了在古巴、菲律宾和印度的殖民地,而这些都被置身于七年战争之外的英国尽数收入囊中,法国还不得不割让加拿大将部分殖民地换回来。

而在法国内部,思想启蒙运动日益兴盛,法国大革命的乌云已经笼罩在法国的上空,在勉力维持了三十年的统治后,法国大革命便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英国,这个明明是法国在欧洲大陆上霸权的主要挑战者,却并没有直接和法国产生对面冲突,反而让自己的盟友普鲁士帮自己打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争,借此机会英国得以迅速扩张自己的殖民地。

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空前扩张,奠定了它在海上的霸权,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自豪的说: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彼时的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还十分骄傲的宣称英国人在百年来取得的重大胜利说:

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这三场战争就是指: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但实际上日不落帝国疆域的全盛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七年战争结束的这一年,英国随即从西班牙那里接过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不过,尽管英国收获颇丰,但是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同时,它的军费开支也极为庞大,而其中一部分开支被分摊到了英国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上,由此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识趣的英国只好悄悄把日不落帝国的称号暂时取消。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除了英国成为最大收获者之外,大陆上的欧洲各国可以说在七年战争之中一个都没有捞到好处,它们既没有实现当初的利益规划,反而损失颇为惨重,对于英国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可谓完全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看起来反而像是帮英国打了一场仗,因为当它们在欧洲大陆上打成一团的时候,英国却在海外悄无声息的掠夺和扩张殖民地。

1795年成立的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叫什么

正确的说应该是1792年法国成立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叫“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1795年8月22日颁布了宪法。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在1804年被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所取代。
背景: 当时路易十四的时代已经过去,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让法国受到了极大损失。法国依然认为自己是欧洲大陆的霸者,可是继位的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非常无能,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到七年战争都失败了,海外殖民地丧失殆尽。尽管老对手西班牙已经没有力量了,欧洲大陆上普鲁士的崛起,奥地利与俄罗斯的发展让法国的大陆霸权也遭到了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法兰西民族决定了必须变革,于是就有了大革命。期间发生了许多前所未有的事情,7月4日攻陷巴士底狱,著名的《人权宣言》发表,杀死国王路易十六,旺代的反叛,雅各宾派专政,义务兵役制,革命恐怖等等。外国干涉主要是英国的袭击,和普奥的入侵。一开始法军战败,瓦尔米炮战是战争的转折点,法军从此以后取得胜利。但是形势很快又恶化,内部斗争加剧,最后热月政变推翻了罗伯斯庇尔和雅各宾派,建立了督政府。并颁布《1795年宪法》。
政治主张:规定法国仍为共和国,行政权属于由两院联合选出的五名督政组成的督政府,取消普选权,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结束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评价:1795年宪法既以共和政体区别于1791年宪法,又以规避权利平等的提法和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而区别于1793年宪法。它是一部保障资产阶级独占统治的,带有革命高潮时期若干痕迹的宪法,体现了热月党新宽容派的基本纲领。
1795年4月5日,普鲁士与法国签订巴塞尔和约,首先退出联军。这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粉碎欧洲封建反法联盟的一个重大胜利。
  18世纪法国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使欧洲各国封建主十分惊慌。首先是奥国和普鲁士于1792年签订反法军事同盟,普奥联军司令布伦瑞克发表宣言说:“盟军作战的目的,在于终止对王室和教会的攻击,恢复王室的权力,如有违抗,盟军即将巴黎加以完全毁灭。”1793年春,当法王路易十六被处死的消息传到欧洲各国后,欧洲各国统治集团十分震惊。2月1日,英国参加对法作战,并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参加联盟的有普、奥之外,还有西班牙、荷兰、撒丁、那不勒斯、俄国和几个德意志小国。法国人民在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国民公会领导下,奋起抗战。1793年8月,国民公会颁布了征兵50万的命令,凡年在18岁到25岁的青年都要参军。有家属者,搞制造武器和担任运输工作;妇女缝制军服、担任医护工作,实行人自为战。由于战争得到群众的支持,因此很快转败为胜。到1793年底,法国国境上的敌人基本肃清。资产阶级革命政权度过难关,得到了巩固。新兴的大资产阶级通过一系列阴谋活动,促成了热日政变,将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打下去,夺取了全部胜利果实。普鲁士与法国热日党政权签订和约,承认莱茵河左岸归属法国。从此,反法联盟瓦解。
议会制。从1789至1875年间,法国政体复杂多变,在经历了1794年的热月政变之后,执政的大资产阶级通过制定共和三年宪法,削弱共和政体的民主内容,要求全体人民为了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放弃权利,1795年宪法确立了议会制。所谓的共和其实已经被压制了。
督政府
文章标题: 如果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全部取得完全胜利,对欧洲近代有什么影响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538.html
文章标签:王位  继承  奥地利  有什么  战争

[如果法国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七年战争中全部取得完全胜利,对欧洲近代有什么影响] 相关文章推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