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15 16:00:29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92次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争夺战。西班牙王位争夺战发生于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争夺战争,表面上看来是英、法、荷、奥等国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展开的激烈争斗,然而,其实质则是诸列强借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殖民地大掠夺。战争结束,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也随之终结了。
18世纪初,殖民主义者争夺殖民地已发展到了疯狂的程度。法国在印度占据了本地治里等地;在非洲占领了马达加斯加;在北美,除继续加强在加拿大的殖民统治外,又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广大的路易斯安那殖民地。有了这样多的殖民地,才使得国王路易十四狂妄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包括修建富丽堂皇的凡尔赛宫殿、开辟巨大的园林,以穷奢极欲来显示他的无限权威;不容法国人有天主教以外的信仰,以实现他梦寐以求的幻想,即在法国只能有“一个国王,一个法律,一个上帝”。对外方面,路易十四野心勃勃,力图扩张领土。其目标是:在法国的东北向外发展,以便取得易于攻守的天然疆界;把波旁王室的一个王公置于西班牙的王位,以扩大法国的力量并控制西班牙海外的殖民地。
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逝世,但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按照亲属关系,既可由哈布斯堡王朝的人继承,也可以由波旁王朝的人继承(因查理二世属于哈布斯堡王朝旁系,但他又是路易十四的内弟)。由于法国外交活动结果,查理二世的遗嘱要把王位传给路易十四的一个孙子安茹的腓力普。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了。
这次战争,实际上是同盟战争。一个同盟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参加;另一个同盟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1701年两国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达6万人)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约6万人),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普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在西班牙势力加强。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破产,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欧洲七年战争(1756年~1763年)毫无疑问就是一场微缩型的世界大战(最后的结果就是帮助英国扩大了殖民地,日不落帝国从此诞生),首先战争除了席卷整个欧洲以外,它还延伸到了北美、中美洲、西非、印度和菲律宾群岛地区,参展国家主要为英国、法国、奥地利、俄罗斯、瑞典和普鲁士以及准备重振威权的神圣罗马帝国,战争范围广,持续时间也相当之长,战争的后续影响也持续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其次整个七年战争打下来,阵营双方伤亡人数达到90~140万,尽管从数据上来看它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那样刺眼,但说它是一场世界级的战争是毫不夸张的。
七年战争是欧洲各国基于各自在欧洲大陆以及海外殖民地的复杂利益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的一场动乱,这些利益错综复杂,每个国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又因为利益的相近或大体相同而组建联盟,譬如英国和法国在海外殖民地的主要利益矛盾让他们站在了对立面,普鲁士想要吞并萨克森,奥地利则又要遏止普鲁士的崛起以及夺回失地,两者于是又站在了对立面并依附在英国和法国之后,而瑞典则想夺取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俄罗斯帝国又想要西进欧洲。
复杂的利益和过去历史中遗留下来的问题最终促成了阵营的诞生,普鲁士站在了英国一方,奥地利、瑞典,法国、俄罗斯和波兰结果都联合到了一起。七年战争因此爆发,这场微缩型的战争给欧洲带来了什么呢?实际上什么变化都没有带来,基本还是维持了七年之前的格局,每个参战国都损失惨重,然而只有英国成为收获最大的国家,它虽未参战,但是收获最大,可以说七年战争就是一场帮助英国扩张领土而打的战争。
而在这场战争中也是一家欢喜几家愁,第一,它缔造了日不落帝国的传奇,英国虽未卷入欧洲战争,却成为最大的收获者,其海外殖民地空前扩张;第二,法国惨败,丧失大量海外殖民地,由此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第三,普鲁士虽以一己之力击败诸多对手,一跃成为欧洲第五强国,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几度差点亡国——
七年战争的大体情况是英国为了遏止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崛起,决心将普鲁士扶持为自己在欧洲大陆上的一个盟友,或不说是英国出于自己在欧洲的利益而设下的一枚棋子,正如后来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评价英国这一政策说:
英国的政策从来就在于在欧洲寻找肯用自己的身躯维护英国利益的傻瓜。
那么为什么普鲁士王国甘心充当英国的马前卒呢?实际上普鲁士也有难言之隐,在1740年爆发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由于奥地利国王查理六世去世,其长女玛丽娅·特蕾西娅继位,但关于她的继承权问题却引来欧洲各国的争论,借此契机爆发了战争。普鲁士王国通过在战争中夺取了奥地利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当时间一眨眼来到1756年左右时,玛丽娅·特蕾西娅早已保住她的继承权,并且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后。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玛丽娅·特蕾西娅一直决心收复西里西亚地区,这就是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矛盾,也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的矛盾。普鲁士嗅到了危险,在''外交革命''之后,双方阵营基本达成,普鲁士为了保住富饶的西里西亚地区倒向了英国,率先吹响了七年战争的号角。
然而,实际上情况是英国在早期看到整个欧洲大陆上只有普鲁士一个国家在勉强作战,设想中的遏制法国的战略计划并没有达到英国人的预期,而英国国王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土汉诺威也面临着被法国吞并的危险。当然这是英国人的设想,因为普鲁士几乎是孤身作战,而英国又不想卷入欧洲大陆上的战争,更巧妙的是奥地利首相考尼茨为了孤立普鲁士,不失时机的向英国抛出橄榄枝,承诺只要英国不参战,汉诺威就能免受侵犯。
对于普鲁士来说这是一个可能决定它命运的时机,但所幸上天保佑它,国务大臣老威廉·皮特认为应当支持普鲁士在大陆上牵制法国,并给与普鲁士援助,如此一来英国就能专心在海外夺取法国的殖民地,这就是英国的所有计划。在整个七年战争中,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两度被对手打的差点想要自裁,普鲁士不仅失去了西里西亚,一度险些亡国,然而奇迹总是上演,两度挽救了普鲁士的命运。
而英国这个盟友对普鲁士来说极为不可靠,英王乔治二世尽管在战争中期要求汉诺威派出一支4.5万人的部队进行支援,但很快便战败投降。1761年新继位的乔治三世对汉诺威毫不感兴趣,甚至切断了对普鲁士的军费支援,普鲁士一度陷入亡国的绝境,几乎只有奇迹可以挽救它。但奇迹真的上演,那就是俄罗斯帝国女皇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新继位的彼得三世改变对外关系,签订和普鲁士的同盟关系。
俄罗斯的倒戈挽救了普鲁士,附庸的瑞典也宣布停战,普鲁士奇迹般的又活了过来。次年七年战争结束,普鲁士几乎已经变成一片焦土,普鲁士为了保住西里西亚,征调全国14岁以上的孩子参战,七年战争导致普鲁士损失18万军队,50万平民丧生,国内由于受到战争的侵扰,农业和经济陷入停摆,经过战争洗礼后普鲁士国力更加衰弱,七年战争打下来,普鲁士什么也没有得到,仅仅只是保住了西里西亚地区,同时帮它的盟友英国赢得宝贵的时间和空间,让英国得以在法国无力顾及海外的时候疯狂扩张和侵占法国殖民地。
奥地利最终也没有收复西里西亚,为此还背负上了巨额的国债,军队损失惨重。法国也没有恢复欧洲大陆上的霸主地位,相反它被战争拖的破产了,这导致法国内部阶级矛盾顿时变得尖锐起来,由于连年的对外用兵,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已经日渐河山,更重要的是法国还丢失了在古巴、菲律宾和印度的殖民地,而这些都被置身于七年战争之外的英国尽数收入囊中,法国还不得不割让加拿大将部分殖民地换回来。
而在法国内部,思想启蒙运动日益兴盛,法国大革命的乌云已经笼罩在法国的上空,在勉力维持了三十年的统治后,法国大革命便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收获最大的莫过于英国,这个明明是法国在欧洲大陆上霸权的主要挑战者,却并没有直接和法国产生对面冲突,反而让自己的盟友普鲁士帮自己打了一场损失惨重的战争,借此机会英国得以迅速扩张自己的殖民地。
七年战争以后,英国在海外的殖民地空前扩张,奠定了它在海上的霸权,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自豪的说:英国在欧洲之外成为海上和陆上的主人。彼时的英国政治家霍勒斯·沃波尔还十分骄傲的宣称英国人在百年来取得的重大胜利说:
罗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们征服世界只经过三次战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罗马时代扩大了一倍。
这三场战争就是指:九年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和七年战争(但实际上日不落帝国疆域的全盛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
七年战争结束的这一年,英国随即从西班牙那里接过日不落帝国的称号,不过,尽管英国收获颇丰,但是在海外开辟殖民地的同时,它的军费开支也极为庞大,而其中一部分开支被分摊到了英国在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之上,由此引发了美国独立战争,识趣的英国只好悄悄把日不落帝国的称号暂时取消。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除了英国成为最大收获者之外,大陆上的欧洲各国可以说在七年战争之中一个都没有捞到好处,它们既没有实现当初的利益规划,反而损失颇为惨重,对于英国人来说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欧洲各国来说,可谓完全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看起来反而像是帮英国打了一场仗,因为当它们在欧洲大陆上打成一团的时候,英国却在海外悄无声息的掠夺和扩张殖民地。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