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读四库全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时间: 2022-05-11 01:01:25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读四库全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对四库全书与中华文化的感想

乾隆修《四库全书》是存书还是毁书?对这个问题,数字最能说明,最能揭示它的本质:《四库全书》存书3475部,79070卷;存目销毁(仅仅存了个书名而被销毁的书):6766部,93556卷;不曾存目即被销毁得几乎没有踪迹的书就更是不计其数了,即使存下来的书其中大多数内容也是被抽毁,删改了的,书的原貌和真实内容已是面目全非了。由此可见,乾隆修《四库全书》销毁的书比保存的书要多得多。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的灾难!对《四库全书》,鲁迅先生说得深刻:“现在不说别的,但看雍正,乾隆两朝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震惊。全毁,抽毁,删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篡改了古书的内容。乾隆朝的篡修《四库全书》是许多人颂为一代盛事的,但他们不但搞乱了古书的格式,还篡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于内廷,还颁之于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多很有些骨气的人。确实乾隆修《四库全书》,使一些孤本,善本都保留了下来,但是更多的孤本,善本被销毁了,被抽毁了,被篡改了。这是不折不扣的扬小善,掩大恶!这就是清廷统治者的阴险恶毒之处,他们干了坏事恶事,还要让那些腐儒为他们歌功颂德,粉饰为“一代盛事”,就是到了现在还有些“专家学者”们被乾隆牵着鼻子走,可悲!清统治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原因很简单:清统治者以空前残酷的文字狱的恐怖政策钳制,镇压知识分子,借修史,编书安其反侧,使天下的知识分子耗精敝神于寻行数墨,大钻故纸堆的考据学之中,达到禁锢思想,控制人心的阴险目的。 乾隆“修”《四库全书》的目的,除追法前代,炫耀“文治”之外,还有什么具体的考虑呢?清初有许多宫闱秘事,如人殉、乱伦等,这让清廷后代帝王觉得面上无光,于是不惜“改造”历史甚至“创造”历史,借采书之机“禹禁于征”,大量抽毁或全毁有碍文字。此外,清廷宗室宫廷内部的骨肉相残,尔虞我诈等,也在查禁之列。为了使汉人彻底效忠清廷,借征书之机将明朝的种种失德文字暴露于天下,甚至夸大、编造明朝的不是,也是清廷皇帝的目的之一。清廷统治者以科举取士与空前残酷的文字狱两手钳制、镇压知识分子,借“修史、编书”安其反侧,使天下的知识分子耗精敝神于寻行数墨之中,达到笼络人心,愚民的目的,一举多得,处心积虑。清廷的封建御用文人把乾隆“修”《四库全书》吹捧为“旷古盛事,对此我们要揭开现象看本质,深刻认识到乾隆“修”《四库全书》给中华文化疯狂的摧残破坏,及其阴险恶毒的目的,若我们现在的学者仍然随声附和清廷御用文人的吹捧,那就不自觉地落入了乾隆皇帝的套中,成为专制主义和满清罪行的卫道士。
在中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有一类书可以称之为“奇书”。这类书既是思想深邃的哲理之书,有闪耀着文采精华;既充满诗意的感性文字,有包蕴着深邃的哲学思辩,超凡脱俗。在这类“奇书”中,最有趣,最有灵性的作品莫过于《庄子》了。在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贤士,可谓是百花尽放,各有千秋。但在这百花之中,我最看好庄子。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乾隆与四库全书》有感

  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中华上下五千年》,里面有历史故事和考古发现,这些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许多以前人们未曾发现的东西和历史上的故事。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清朝发生的事《乾隆与<四库全书>》。
  故事主要说了清朝乾隆皇帝镇压那些反对清朝的人,因文字狱而死的人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乾隆知道光靠文字狱来实行文化统治是不彻底的,因为还有成千上万不利他们统治的书,所以就下令,悬赏缴书,开设了“四库全书馆”。上缴的书很多,乾隆全部烧毁,在编《四库全书》的同时,被查禁的图书烧毁了三千种之多。我觉得乾隆皇帝的做法很不好,(200)有可能就冤枉了许多好人,历史上因文字狱而死伤无数,像吕留梁、戴明世、汪景祺都被文字狱害死,家人也都被无辜牵连,读了这个故事,我想起在电脑上看到的内容,在雍正年间因文字狱而死的人:翰林院庶吉士徐骏,是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了,马上把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一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 “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诗句,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照大不敬率斩立决。雍正十一年下诏征举人,想学康熙重开博学鸿词科,谁知没有人敢来。人才凋零,文治废弛, 直到现在,文字狱的后果仍然那么可怕,想管住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很容易的,但并管不住他的心,每个人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强制把某种想法压在他的身上,那个人反而会讨厌这种想法。再说了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我们要保护这些书。
  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言论自由,思想自由,再也没有文字狱这些事了!

读四库全书有感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四库全书》。这本书里面有非常多的内容。比如:同义词、成语故事、反义词、多音多义词、容易读错的字、格言、经典童话、新课标作文指路……这本书共分成四个大类,分别是词库、语库、文库和资料库。正因为有了这本书,所以才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这本书还具备了非常多的优点,比如:覆盖面广、知识新颖、查找方便、实用性强;可以用字、词、阅读、写作等方面全面提升我们的能力。
有一次,我正在写作业,遇到了一道题目,题目是“双管齐下”这个成语写得是什么内容。我对这道题目一窍不通,只好去找妈妈,而妈妈却拒绝了我的请求,而说:“自己去查书。”这时,我就想起了《四库全书》。于是,我马上去查书。书里是这样写的:唐代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张操,他擅长画山、水、松、石,其中画松书尤其拿手。最让人赞叹的是他能两手同时作画。一天,他左手拿来一支笔,右手也拿来一支笔。来到画前,左右手同时落笔,左手画出了一枝苍翠青葱的松枝,右手画出了一枝干枯的松树老枝。人们都没有人不叫好。又一天,他拿出一块白绢,左手拿了一枝秃笔,右手干脆用手指蘸墨,就看他左一笔,右一笔,不一会儿,白绢上就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人们就用“双管齐下”这一成语比喻两件事同时进行。看了《四库全书》后,我才知道了“双管齐下”这个成语的意思。
《四库全书》真是一座知识的堡垒,我们可以在其中尽情畅流,汲取营养。《四库全书》让我懂得了:多读书,才能有更多的知识。

读书心得初中语文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从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之一,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纵览一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实为其之博大丰富而倾倒。倾倒于经部的严谨规范,倾倒于史部的浓重明智,倾倒于子部的包容与繁多,倾倒于集部的绮丽雅致。但其中有一部分总是使我手不释卷,那就是这部书中的卷一百九十八集部五十一零词曲类。读罢这一部的提要,我发现我已经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词曲一部从宋代晏殊开始介绍宋元经典词曲书目,既涵盖了每部书的作者简介,也对书中主要内容经行了介绍,所采词曲集类型多样,书目繁多。这点书中也有提及“词为五类:曰别集,曰总集,曰词话,曰词谱、词韵。曲则惟录品题论断之词,及《中原音韵》,而曲文则不录焉。”既包括别总两种集子,也包括词话词谱,词韵等等。其中收录晏殊,柳永,欧阳修,苏轼,黄廷坚,秦观等名家的大量作品。
提要的中的每部书都会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在阅读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我认为编纂者在编纂词曲部时候,对于作者的生平及经历介绍较少。这一点,使得我在阅读这些篇目时不能对其中一些知名度相对不是那么高的作者进行了解,从而降低了对读该部书的兴趣。其次,该部分以作者姓名及书目划分,系统性不够强,无法使读者迅速找到想阅读的书目,为查找书目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再者,这一部分多推介一些主流书目,意为对当时社会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可是这种选择书目的原则造成了一些问题,我们后世的读者只能从统治者或掌权者的角度去欣赏词曲,无法领悟到词曲传于民间的洒脱于现实,这是阅读者的一大损失。最后,在有限的内容中,书目简介显得不够全面,为说明书目中所记载的词曲风格情感,而着重引用书中已有内容,显得有些刻板生硬。
当然,这部伟大的书目总集也存在着它的大量优点,表现在它所囊括的数目之多和涉及诗歌风格之多上。这部书涉及了大量的关于宋词和元曲方面的资料,对于古典文学尤其是宋词元曲的研究重要意义。它不仅起到了归纳和汇总的作用,还大大便利词曲的研究考证。 提及词曲部,我在阅读之后感触最为深刻的宋词集是晏殊所撰写的《珠玉词》。《名臣录》称“殊词名《珠玉集》,张子野为之序”。子野,张先字也。今卷首无先序,盖传写佚之矣。殊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读罢一部《珠玉词》,我对晏殊的作品也有了全新的认识。 晏殊是宋词的先驱者。《珠玉词》被认为是宋人流传后世的第一部词集。无论晏殊还是《珠玉词》都对宋词的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
宋初词坛上雅词与俗词并存,晏殊以文坛领袖的身份带领宋词走“尚雅”的道路,他的作品从环境、人物到语言各方面,都表现出雅致之貌,就象他的词集名为《珠玉词》,珠圆玉润,风格俊美,就象珍珠美玉一般。晏殊词受花间词影响,但他能脱去那种镂金错采的堆砌雕琢之病,独辟新径。在艺术技巧方面,他更臻纯熟,比“花间”词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因此,晏殊词具有以下一些极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
一,在生活中且行且吟的意趣
通常,许多词评家认为,晏殊词题材狭窄,多为“耽于享乐,无病呻吟”之作,故而“思想价值不大”,但我却认为不然。《珠玉集》总集134首,从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感时叹物、离愁别恨、宴会祝词等方面内容。阅及这本诗集,我读到他对生活的感触。在《浣溪沙》中我读他的“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明冷的月光在枕边晕开化成幽静的梦,漫出斑驳的时光。酒罢人去楼空,颓然剩下他一人对月成诗,国忧家难交织成眉间隐隐的哀愁。这是一种难得的清净与哀伤交汇的情态,晏殊以他非凡的笔触记录下对世事的不满和担忧。

《四库全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乾隆皇帝在位年间,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当时,翰林院的一些翰林们认为明朝的《永乐大典》虽将许多当时已经散失的古籍保存了下来,但它毕竟是一部类书,许多珍贵的文献被拆散,分类容纳,无法看清许多书籍的全貌,于是就上书乾隆皇帝,建议将原书抄写还原。

乾隆皇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这时国库充足,有力办这件事,他也想通过编纂图书把国内著名学者都笼络在自己身边,免得他们再在社会上散布不利于清朝统治的言论,便下令编一部规模空前的丛书,取名《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成立《四库全书》馆。总裁由乾隆皇帝的几个儿子和大学士担任,副总裁由六部尚书和侍郎担任,还有总纂、总校,大大小小的官员共有360人之多。再加上负责抄写和打杂的,先后共组织了3800多人的庞大队伍参加这项宏大的工程。

《四库全书》馆的大小官员、差役不分酷暑严寒,搜集、挖掘各种书籍资料,精心组织抄写、校对。他们从两万多卷的《永乐大典》中将零星的材料一段一段地抄写下来,然后拼凑起来,恢复了500多部珍贵的文献,这些文献被称为《永乐大典》本。另外,还有敕撰本(清朝建立以后,历代皇帝下令编写的图书叫敕撰)、内廷本(皇宫里明朝以来的藏书)、采进本(各省先后买进的图书)、私人进献本。

《四库全书》按照经、史、子、集进行分类整理,收入了3475部书,共计79000卷。历时整整10年时间,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这部大型丛书才编成。

为了维护大清王朝的威严,乾隆皇帝下令,凡涉及明末清初历史而又不利于清朝的书籍,都要彻底销毁。甚至一些提倡民族大义的书,也都被烧掉。更为滑稽的是,像顾炎武的《音学五书》之类根本没涉及政治的书籍都被连版销毁。被销毁的书中,有些还侥幸保存了一个书目,仅存目的书就达6700多部、93500多卷。

《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昀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踏实苦干,治学严谨,每当得到一部书时,他都叫人写一篇内容提要,介绍作者的生平、书籍的版本、内容及简单的评价,汇编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以便于人们阅读。

为了表彰纪昀等人的功劳,乾隆皇帝先任命总编纂纪昀等人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后来又授给纪昀礼部尚书的职位。可是事后不久,乾隆皇帝派人去检查《四库全书》,发现抄错的地方很多,他又大发雷霆,命令纪昀等人校正,全部费用由他们自己承担。有的官员被活活气死了,有的参加编写的官员还被抄了家。

《四库全书》编成后,朝廷又特地在北京、热河、沈阳、杭州、镇江、扬州等地修建起文渊阁(宫中)、文源阁(圆明园)、文津阁(避暑山庄)、文溯阁(沈阳)、文澜阁(杭州)、文宗阁(镇江)、文汇阁(扬州)来收藏这些图书。存放在北方文渊阁等四处的《四库全书》称内廷四阁,在南方文澜阁等三处的称江浙三阁。乾隆皇帝下令开放江浙三阁,让各地文人查阅、抄写。江浙三阁在当时实际上起到了国家图书馆的作用,对文化的传播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可惜的是,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的藏书在太平天国时散失了;北京圆明园文源阁的书,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时,被侵略者放火焚烧了;翰林院中藏的底本,一部分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洗劫抢走,一部分被烧毁;其他阁内藏书基本上还是完整的。

《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空前宏大的丛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有人将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文章标题: 读四库全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8184.html
文章标签:是一种  四库全书  体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