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5-09 19:01: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古代帝王传位的立法是“立嫡以长不以贤”,所以当时朱元璋想要传位的人是皇长子朱标,但是朱标英年早逝,所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和朱棣就成了皇位的候选人,相对于朱棣来说,朱允炆就比朱棣更符合礼法。
一、天下初定,仁君更被需要
朱允炆信奉的是儒学,主张以“仁”治国,而朱棣更符合朱元璋的为人,为人比较的刚毅勇猛,做事情雷厉风行,所以朱元璋每一次见到朱棣也是十分高兴,就觉得朱棣就是小时候的自己。
但是在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就开始让自己的建国功臣逐渐交出自己的权利,再次期间还杀害了很多的人,刑罚严峻导致朱元璋失去了很多的民心。这个时候朱元璋就看中了朱允炆的“仁爱”,想要让朱允炆来治愈朱元璋创了的损伤,所以才会传位给朱允炆。
二、防止出现“后任夺嫡”,也是对朱标的情感弥
古代一直都是立下了长子继承皇位的传统,太子朱标死后,如果传位给朱棣,其他的皇帝肯定会不同意的,恐怕又会出现“夺嫡”的惨案,也会导致兄弟之间互相残杀,这样就会乱了朝纲。
朱标本来是朱元璋最喜爱的人,也是皇位的继承人。朱元璋为了让性格仁厚的朱标能够更好的治理国家,还帮朱标除掉了很多的“刺头”,但是很可惜朱标早逝。朱元璋为了弥补痛失爱子创下了伤口,就想要立朱允炆为帝王来补偿对朱标的亏欠。
刘盈,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
刘盈为吕后所生(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虽然比齐悼惠王刘肥年幼,但却是汉高祖刘邦的嫡长子(汉高祖一共有八个儿子),故于汉高祖二年(前205年)立为王太子,年仅6岁。及刘邦称帝后,立为皇太子。
刘盈刚即位时,便下诏书恢复了原来实行过的十五税一的政策。因为刘邦在位时,为了对内平定叛乱,对外迎击匈奴,所以增加了一些赋税,等刘盈时,内乱已经平定,匈奴也因为和亲政策不再骚扰边境,所以,惠帝便取消了增加的赋税,重新恢复了十五税一。
后来,刘盈又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对于有成绩的农民还免除其徭役。为了促使人口增加,刘盈还下令督促民间女子及早出嫁。如果女子到了十五岁还不出嫁,就要征收五倍的算赋(算赋是一种成人的人头税,每人交一百二十钱,即为一算)。对于原来限制商人的政策,惠帝也大大放松,以促进商业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
扩展资料: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封发妻吕雉为皇后,立吕雉所生之子刘盈为太子。话说定陶女子戚夫人娇柔迷人,能歌善舞,深受刘邦宠爱,生下赵王刘如意。刘邦觉得刘如意更像自己,故虽封为赵王,却把他长年留在长安。时间一长,这戚夫人便产生夺嫡之心,日夜在刘邦跟前哭泣,要立如意为太子。刘邦也感到刘盈天资平庸,生性软弱,便有废立之念。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不顾群臣的反对,突然宣布要废掉太子刘盈,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当时很多大臣都出来劝阻,但未能说服刘邦。幸夸御史大夫周昌原本口吃,盛怒之下说话更是结结巴巴,弄得刘邦哭笑不得,只好暂且作罢。
吕后深知刘邦更换太子心意已决,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于是求助留侯张良,张良告之若能请来皇上也没请动的“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或许尚有回旋的余地。这“商山四皓”是秦末隐于商山的四大隐士,名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刘邦久闻四皓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却遭拒绝。吕后即命人捧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恳切的言辞,丰厚的礼物,请来了“商山四皓”。
汉高祖十一年,黥布造反。刘邦已患病,欲派太子领兵镇压。四皓认为,太子出征有功劳对保太子位无多大益处,无功则会倒楣。而且让太子去统领刘邦的旧部,无异于用羊来率领狼,无人肯尽力的。于是,便通过吕后向刘邦哭诉,说黥布乃天下猛将,太子恐怕难有胜算。刘邦觉得有理,只得自己抱病御驾亲征黥布。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定黥布叛乱归朝,自感病情加重,在世的日子不多了。于是,便急于撤换太子。留侯张良竭力进行劝阻,但刘邦根本听不进去,张良以自己患病为由不管此事了。其实张良应该是心里有底:自己出的那一奇招还没发挥作用呢!太子太傅叔孙通引经据典,以死来为太子力争。刘邦假装同意,心中还是决意换掉刘盈,并准备在即将举行的宴会上当场宣布。
宴会开始后,太子刘盈在旁边侍奉。刘邦蓦然发觉刘盈身后跟着四个年龄都在八十岁以上的须眉皓发老人,他们衣冠楚楚,相貌伟岸。这让刘邦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你们是谁啊?在这干啥呢?”四位老人就向刘邦报出各自的名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大惊失色地说:“原来是商山四皓啊,我曾派人寻找你们多年,你们却躲避着不愿出山,今天为何会跟在我儿子后面转悠呢?”
商山四皓回答道:“陛下瞧不起我们士人,又喜欢说粗话骂人,我们义不受辱,所以恐惧躲避。私下里听说太子为人仁厚慈孝,处事恭敬爱惜士人,天下没有人不向往着能为太子而死。
所以我们就出山了。”四皓的这一番“忽悠”,让一直对有道隐士真心尊重的刘邦顿时傻了眼,转瞬间打消掉撤换太子的念头。刘邦非常沮丧地对四皓说:“那就拜托四老保护太子到最后吧!”
同年四月,刘邦驾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当上皇太后的吕雉则开始独揽大权,先是召回赵王刘如意,伺机将其毒死。又下令砍掉戚夫人手脚,挖去眼珠,整成聋哑,投入厕所,称为“人彘”,供人观赏。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疯狂报复,可谓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汉高祖刘邦更换太子最终功亏一篑,原因是“商山四皓”像四座大山,让刘邦感到实在难以撼动!因此,我们似乎可以说,是“商山四皓”改写了西汉的一段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盈
汉惠帝刘盈。
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汉惠帝,汉高祖刘邦与吕后之子,西汉第二位皇帝。十六岁时便继承皇位。
汉惠帝即位后,实施仁政,减轻赋税,提拔曹参为丞相,萧规曹随,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与民生息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废除秦时禁锢,使黄老哲学代替法家学说,打开各种思想发展的大门,但是仁弱的汉惠帝在位期间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强势的母亲吕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马迁作《史记》时甚至不设惠帝本纪,而设“吕太后本纪”。
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的汉惠帝去世,时年二十三岁,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安陵。
扩展资料:
刘盈继位后,吕后掌控朝政大权,萧何继续为相国,朝政大事内决于吕后,外决于萧何。惠帝唯拱手。但汉初秉秦蔽,务在休养生息。国家基本上无事。惠帝二年,萧何去世。萧何去世前,惠帝临相国府问其身后安排,萧何推荐了齐相平阳侯曹参。萧何去世,曹参继为相国。
曹参为相后,弄巧好名之徒尽皆斥去,只留老成木讷之辈。国政一任萧何旧制,不予变更。参则日夜饮酒作乐。属下有看不惯者欲谏,曹参即呼之与饮,直至酒醉,说者终不得一言。刘盈见状,深以为忧。时曹参子曹窟为中大夫,刘盈召其代为劝谏。
结果曹窟劝谏不成,反遭曹参一顿鞭挞。刘盈见曹窟挨打,只好亲自召曹参问话。曹参问刘盈:“陛下自认为跟高帝相比谁更圣明?”刘盈答道:“我怎么敢跟先帝比!”曹参又问:“那你看我与萧何谁更贤能?” 刘盈道:“您好像比不上萧相国。”
曹参道:“这就对了。高帝与萧何定天下,制度法令非常清楚,陛下只须拱手,我们臣下只需各安其职,遵纪守法无有过失即可。”刘盈听后,说:“太好了!你可以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萧规曹随”,曹参为相三年,谨守萧何法度,以清静自守,用民以时,不欲扰民。社会呈现一派清明景象。曹参去世后,当时歌之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刘盈继位后,吕后怨恨戚夫人刘如意母子,欲对两人进行加害。吕后先将戚夫人贬之永巷,为舂奴,接着以调虎离山之计使赵王刘如意进京,刘盈知母后欲加害刘如意,于是时刻提防以保护刘如意。两人同寝同食,吕后一直无法下手。
汉惠帝元年(前194年)十二月,刘盈外出,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想让其多睡会儿,留刘如意在宫中。刘盈一走,吕后爪牙立即报告吕后,于是吕后派人趁刘如意此时单独在寝宫的机会,将其毒死。 刘盈回来以后发现弟弟已经死了。
接着,吕后开始对已贬为奴的戚夫人下手。吕后下令将戚夫人剁去四肢、剜去双眼、割其舌并将熏哑戳聋,做成了人彘置于厕中。过了数日,吕后令人请惠帝观人彘。刘盈见后问,乃知是戚夫人。于是惠帝失声痛苦,并使人对太后道“这种事不是人作得出来的。儿臣是太后的儿子,终究没有办法治理天下。”大病一场,从此不理朝政。
汉惠帝二年(前193年)十月,齐悼惠王刘肥入朝,宴饮于吕后之前。刘盈以悼惠王为兄,如普通百姓人家礼节,使悼惠王上座。 吕后因此大怒,秘令上毒酒以杀悼惠王。悼惠王不知,欲饮,刘盈察知其母所为,亦起来取酒为吕后祝寿。吕后见其谋不成,打掉毒酒。齐王虽不知但感到奇怪,不再饮酒。事后齐王得知,大恐,只好割齐之城阳郡与鲁元公主言讨得吕后欢心。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春,匈奴使者带来冒特单于向吕后的求婚书信。吕后大怒,召将相使者议斩匈奴使者,并发兵击匈奴。 樊哙豪言,愿提十万兵横行匈奴中。 而时为中郎将季布则反对,认为汉当时国力尚未恢复,不能与匈奴再开战端,樊哙轻言开战是动摇国本该斩。 冷静下来的吕后采纳季布建议,重新与匈奴和亲。
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十月(汉惠帝三年),立鲁元公主女张氏为皇后。孝惠登基,吕后即以鲁元公主之女为皇后,以亲上加亲。但张氏年幼,无法成婚。此婚有悖人伦,令孝惠相当尴尬,始终无法接受。直至亡故,未近张皇后。晋人著《汉宫春色》称张皇后去世,宫人为之盛敛时,发现张皇后仍为处女之身。
皇后张氏不得惠帝临幸,故一直未有身孕,吕后便又自作主张,叫张氏对外说自己已经怀孕,然后将一个宫中美人生的儿子据为己有,并立为太子,其生母却被吕后杀死了。
辟阳侯审食其是吕后心腹,依靠太后势力,为非作歹。刘盈捕审食其入狱。食其求告平原君朱建,朱建于是游说惠帝男宠闳孺,闳孺告于惠帝,审食其方得免罪。
刘盈个性仁柔,常常受到母亲极大的压力。在茅厕见到戚夫人被自己的母亲残害成“人彘”的惨状之后,借酒浇愁而致成宿疾,最后抑郁而终。
汉惠帝七年(前188年),年仅二十四的惠帝去世。 惠帝做了7年有名无实的皇帝,在24岁的时候就过早地死去。惠帝死后,吕后又执政八年。这前后15年,是大汉王朝从建国到文景之治的过渡时期、奠基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盈谥号为“孝惠”,“惠”有“仁慈、柔顺”的意思,这个谥号概括了刘盈的一生。 葬安陵。无庙号。“孝”意即孝子善于继承父亲的事业。此后,汉朝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只有西汉开国之君高祖刘邦和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因为是中兴之主而例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刘盈(西汉第二位皇帝)
古代皇帝手中的权力至高无上,面对万丈荣光的地位,自然会引来野心家们的垂涎和觊觎。而这当中,尤其又以皇帝的儿子们更为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血缘上,个个都有继承皇位的“合法性”。
于是,出于明确权力平稳传承的初衷,最高统治层设计出了一套“嫡长子继承制”,规定正妻也就是大老婆生的大儿子,作为帝国法定的皇位继承人。
这套制度的优点在于继承人的名分已定,其他儿子再跳出来争夺皇位,首先在“法理”和“伦理”上就很难站得稳脚跟。
让其他皇子把嫡长子从太子储君的位置上拉下马,操作起来实在是成功性太小。但也有几个成功的,比如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明成祖朱棣。
杨广因为执政期间的残暴虐民,被史书塑造成了反面警示教育形象;
李世民杀兄弑弟纳娶弟媳,即便有贞观之治的光辉政绩,也难洗刷手足相残的人伦悲剧;
朱棣呢,尽管通过靖难之役夺位成功,但换个角度站在老百姓的立场看,几个年头的来回交战,绝对是对社会经济的极大破坏。
因此,坐稳龙椅后的朱棣,回过头来贯彻执行的还是朱元璋设定的嫡长子继承制。朱棣的两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摆在一起朱棣明显更加喜欢与他在靖难之役出生入死的朱高煦,但皇帝个人的偏好仍然敌不过嫡长子继承制的惯性,最后当上太子的依然是长子朱高炽。
同样的问题,几代以后又一次降临在他们老朱家身上。万历皇帝年轻的时候一时兴起,临幸太后身边王姓宫女,生下了长子朱常洛。事后万历皇帝十分后悔,因为他最喜欢的是郑贵妃生的次子朱常洵,可嫡长子继承制搁在那儿,哪怕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也由不得他提上裤子不认账。在文官集团和太后的联合干预下,万历皇帝最终不得不违心得将太子之位给了长子朱常洛。
可见,嫡长子继承制,对整个帝国来说是“稳定第一”的政治考量,因为谁也不能保证,嫡长子就是皇帝儿子间最有能力的接班人。让不能保证是最有能力的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不就是牺牲了帝国将来的活力吗?
嫡长子和最有能力儿子,两者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历朝历代的皇帝。在更好的继承制度出现之前,皇帝只能牺牲帝国的活力,优先保障权力传承的稳定,因为由皇位之争带来的巨大内耗甚至战争,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愿冒的亡国灭族风险。
真正实现唯才是举可行性的,还得是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皇帝生前默不作声,只对皇子们做长期的考察,选定接班人后将传位诏书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直到皇帝死后才取出公布太子人选,从而避免了类似康熙年间激烈的夺嫡之争。
这一出高明的手段,直到清朝灭亡后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也还在使用。为了摆平北洋政府内部盘根错节的派系斗争,袁世凯生前并未公开下一任领导者人选,一直到他去世,人们才得以打开“金匮”知晓继承人名单——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