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4-23 03:00:23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8次
永徽六年(655),唐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几乎同时,朝廷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均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而遭到贬逐或诛戮。对于这一史实,很多人都将矛头指向武则天,认为是由她一手策划和导演的。据《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记载,武则天于永徽五年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扼杀并嫁祸于王皇后。两书说:武昭仪生女后,王皇后十分喜欢这个小孩,有一天特地前去逗她玩。王皇后走后,武昭仪趁无人看见时将小女孩用手扼死,上面盖上被子。高宗到来后,武昭仪假装欢笑依旧,然后掀开被子让高宗看小女孩。被子一掀开,女孩已死,武昭仪大哭。高宗问左右,左右都说王皇后刚来这里不久。高宗非常愤怒,说:“皇后怎么能杀我的女儿。”昭仪于是边哭边数落皇后的不是,而皇后却无法替自己争辩,于是高宗“始有废后意”。但是,持这一观点的人往往是只看到事件的表象就下了臆断。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废王皇后立武则天,许多史书上都将这件事归结为高宗的“昏懦”。这种说法最早源于《新唐书》,认为高宗“昏懦”受制于武则天,至死也不知采取点什么措施改变一下这种局面。后人大多继续这种说法,认为高宗是个亡国的昏君,才会任武氏摆布。但是,只要我们全面仔细分析一些史料,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并不客观。
有学者指出,高宗在继承帝位之后,继续遵循太宗的各项政策,“表现得颇为能干”。他在继位之初就鼓励臣下进谏,基本上能做到礼贤下士,虚心纳谏。《资治通鉴》称永徽年间的政事“有贞观之遗风”,是对高宗能力最有力的肯定。高宗的政事才能还表现在赏罚分明上。高宗的叔叔滕王李元婴和高宗的哥哥蒋王李恽肆意搜刮民财,高宗在赏赐诸王布帛时,惟独不赏赐滕王和蒋王,说他们“自能经纪,不须赐物。给麻布两车以为钱贯”,使二王颇感惭愧。高宗处事十分果断,永徽三年,他及时平息了吴王恪及高阳公主、房遗爱、薛万彻等人的叛变。
高宗在位约三十四年,其间的前十四年在政治、经济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政绩。他继续推行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制度,包括继续施行均田制,令长孙无忌等修成《唐律疏议》,继续推行并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保持了国力强盛,加强与友邦的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永徽年间,高宗遣将打败了东突厥,并分置单于、瀚海两都护府。显庆二年(657)灭西突厥。与此同时在与北方、西南方、南方、东北的各少数民族的战役中也屡屡获胜,南方的邻国林邑(今越南中部)也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在向上发展,户口的数字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以上这些方面来看,说唐高宗“昏懦”实在有失偏颇,认为废立皇后之事不是他的想法似乎难以令人相信。试想,以唐太宗李世民之英明,经过慎重考虑而立的太子,又怎会是一个“昏懦”无用之人?高宗虽没有其父创业时的恢弘气度和足智多谋,但至少他够得上是个守成之君。至于武则天,她当时只不过是一个昭仪,还不可能具备指挥高宗的力量。如果她当时可以轻松驾驭高宗的话,也不必以扼死自己的亲生女儿为代价了。《旧唐书》说自显庆以后,武则天“自此内辅国政四十年,威势与帝无异”,《资治通鉴》上说自麟德元年以后,“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杀生,决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这些史实都说明武则天逐步从高宗手中夺取权力是在当上皇后之后的事。而且高宗委政武后,也是出于本人意愿。无论如何,高宗不太可能仅凭武则天的一面之辞就轻易地废掉皇后。
唐高宗乾陵六十一宾王像既然高宗脑子很清楚,而且这也主要不是武则天搞的鬼,那么,他为什么要废掉王皇后?专家们认为这其实与高宗即位之后的政治形势密切相关,废立皇后仅是当时政治交锋的一个焦点。
高宗父亲唐太宗在去世之前,对儿子的能力不太放心,所以让他最信赖的当时仅有的两位宰相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顾命大臣,吩咐他们要尽心辅助扶持李治。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舅,是当年太宗玄武门之变的重要策划者,为太宗贞观年间的头号重臣。褚遂良以文才著称,当年极力主张立李治为太子,是一个公认的正人君子。
初登王位的李治,年龄刚二十出头,正是血气方刚之时,虽然他的父亲与两位顾命大臣有着很深的交情,但是他自己与他们却并没有多少感情可言。相反,在这两位大臣的“辅助”下,李治做事常常会有束手束脚之感。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倚老卖老,使高宗想摆脱他们两位控制的愿望十分强烈。
摆脱控制的第一步,是增补张行成、高季辅、李勣为宰相。李勣等人曾是太宗的亲信,但后来因事被贬,高宗此举的目的是十分明显的,无非是想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宰相大权,从而培植绝对忠于自己的势力。之后,高宗对两位顾命大臣发动了进攻,抓了点小事就贬褚遂良为同州刺史。同时为培植自己的势力,封王皇后的母舅柳奭为中书侍郎,依旧同中书门下三品,企图用自己的外戚与自己父亲的外戚争权。
不过没多少时间,形势发生了变化。褚遂良毕竟没有什么大问题,所以又回来作了宰相。永徽三年七月,大臣们又提出了立太子的事情。事情的起因是柳奭和王皇后商量想立后宫刘氏所生的高宗长子陈王忠为太子。为什么柳奭和王皇后要立陈王?因为王皇后生不出儿子,而刘氏出身低贱,王皇后希望自己立陈王忠后,陈王会感激她。柳奭知道自己一个人这件事是做不成的,遂与褚遂良、长孙无忌、韩瑗、于志宁等商量后一起上书。立太子事一旦挑明,高宗十分失望,自己提拔的柳奭、于志宁等人原本是想用他们来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的权,现在却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上,而且内有王皇后呼应。
年少气盛的高宗自然是不会轻易罢休的,决定把希望转而寄托在培育外朝的新势力上,遂先后任命礼部尚书许敬宗和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李义府等为宰相。这时他已下定决心,外要除掉随时牵制他的一帮老臣,内要废掉已成为自己对立面的王皇后。因为随着柳奭向长孙无忌等人的靠拢,她已逐渐成为高宗与元老重臣相争的焦点。
永徽六年(655),高宗主意已定,召集众大臣商量废后。元老重臣中褚遂良坚决反对,高宗马上贬他为潭州都督。长孙无忌也多次上书谈到不能立武后,高宗先是极力拉拢他,秘密派人赐给他金银宝器,但长孙无忌仍不领情。武后母亲杨氏亲自登门让无忌不要反对,许敬宗也在高宗的授意下反复劝导,但无忌还是我行我素。数年后,高宗余怒未消,先是贬他到黔州,接着又派人去审问他的案件,最后认为无忌要谋反,令他自尽了事。
武则天约在永徽初年召入宫中,尽管貌美无人能敌,但在短短几年中以区区昭仪地位而使高宗俯首听命肯定是不可能的。王皇后其实年龄比武则天轻好几岁,人也长得很漂亮,但武则天“素多智计,兼涉文史”,深得高宗宠爱,一旦废后,高宗也已有满意的替补。而此时恰逢武则天把爱女之死嫁祸给王皇后,所以高宗更有了废后的正当理由。于是在永徽六年的十月份,掀起了废立皇后的轩然大波。王皇后的被废,尤其说是武则天后宫争宠的结果,还不如说是高宗想结束唐太宗的影响,自己独控政权的必然。在这一点上,李勣看得十分明白。当高宗要他对废立皇后表态时,他狡猾地说:“此乃陛下家事,不合问外人。”既不想得罪太宗老臣,又不想在这场斗争中跌跟斗。高宗对他的回答十分满意,让他主持了册武昭仪为后的仪式。实际上高宗所做的,无非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废立皇后的背后,其实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斗。
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唐朝皇帝开始出现整体上不再册立皇后的现象,是从唐德宗李适之后开始,德宗之后连续九位皇帝在位期间,都没有册立皇后直到唐朝即将覆灭的时候,昭宗李晔才册立了皇后。
除去称帝的武则天,还有追封者与傀儡,唐朝一共20位皇帝中,仅有8人在位期间册立了中宫皇后,其他12人均没有。尤其德宗之后的唐朝中晚期皇帝里,仅一人有皇后。不过唐代后来皇帝不愿立后,主要还非因为德宗,而是因为宪宗李纯。
唐朝皇帝多不肯立后,首要原因就是怕后宫干政。古代有句话叫做“牝鸡司晨,惟家之累”,意思就是说如果母鸡打鸣,那这个家就要破败没落了,后来就引申为妇人沾染朝堂会引来祸端。虽然这个说法在今人看来非常不当,但在历史上也不是半分道理都没有,因为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唐朝本身也有。
比如汉太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唐中宗皇后韦氏等,这些人不是觊觎皇权,就是在兴风作浪,无论好坏,这些皇后都成为了皇帝的威胁,像是武则天甚至登基称帝,韦皇后毒害中宗。对皇帝们来说,后宫干政实在是个巨大祸患,不得不防,尤其唐朝时期贵族女子沾染朝堂的实在不是少数,必须要防。
再者,不立皇后也是皇帝自己有私心。虽然按照周天子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规制,皇帝能够拥有后宫妃嫔,可皇后与皇帝同尊。与影视剧中不同,皇后并非单单是名义上的后宫之主,而是真正的后宫主宰。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妻,不仅要侍奉夫君,更要起监督与劝谏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容忍身边有人整天盯着自己,牵制着自己。
后宫一旦没有皇后,那么皇帝在后宫之中自然也没有了拘谨约束,即便是有太后之类,那也没有太大的制约。比如宪宗坚持不肯立后,在后宫之中当然就随心所欲,也没什么人能够管他。中宫无主,皇帝就不受皇后与外戚的干扰,能不受管束够随意临幸妃嫔媵嫱,满足自己的私欲。
虽然唐朝后来皇帝没有立后是从德宗开始,但并不是德宗带头,他的王淑妃虽立后三天就没了,但好歹也立了后。而唐顺宗李诵做太子时间太久,一共才做了186天皇帝,压根儿没来得及立后。宪宗李纯登基后,坚持不肯册立其做广陵王时的正妃郭氏为皇后,称“恐妃得尊位,致受钳掣”。即便后来郭氏的儿子被册立为储君,满朝文武不断上疏之下,李纯仍旧不肯册立郭氏为皇后。
郭氏出身高贵,其祖父乃是汾阳王郭子仪,母亲升平公主乃是代宗的女儿,按辈分比宪宗还长一辈。如此高贵的出身,也让李纯非常忌惮郭氏,所以一直不愿立其为后,而郭氏也知趣,以贵妃之尊在后宫做了多年有实无名的皇后。宪宗不愿立后还有个原因就是,彻底排除了嫡庶相争的可能,从而使得其能够在诸皇子中任意选择继承人,而不用过多顾及嫡庶。
唐代宗李豫之所以会18年都没有立下皇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在等一个人。我们都知道,唐代宗其实可以算是一个非常痴情的人,他对于自己的结发妻子沈氏十分的宠爱,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沈氏也不知道怎么的神秘失踪了,于是唐代宗便一直没有立后,想要将这个位置留给沈氏。
根据相关是史料的记载,唐代宗一生其实有两个皇后,但都是在死后才追封的,其中一个就是沈氏,沈氏在唐代宗还是一个皇子的时候便一直跟在他的身边,但是两人之间的身份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于是李豫的家人便一直反对,为了能够让李豫收心,他们还为李豫安排了一门亲事。
而这位和唐代宗结婚的女子就是崔氏,崔氏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是十分强大,和李豫也可以算是门当户对,但是李豫却一直十分抗拒这门亲事,他认为这是一场政治联姻,也因此一直对崔氏十分的厌恶,但是由于自己的父母压着,他也没有任何办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安史之乱最终还是爆发了,虽说这场政变最终还是被平定了,但是唐代宗最爱的沈氏也在这场政变中神秘消失了,在唐代宗继承皇位以后,便一直在寻找沈氏,但是连着找了十多年始终还是没有找到,不过在唐代宗的心里却还是一直认为沈氏还活着。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唐代宗一生都没有立下任何一个皇后,虽说后来他遇到了自己最爱的独孤氏,但也仅仅只是给了她一个贵妃的身份,并没有让她登上后位。
唐代宗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痴情皇帝,尤其是他对独孤贵妃的宠爱,简直让人无法理解,在独孤贵妃去世后,唐代宗抱着独孤贵妃的尸体不能不松手,在大臣们的苦苦相求下,唐代宗才算撒手,但是就是不允许独孤贵妃的尸体下葬,隔三差五就会到独孤贵妃的棺材旁边哭诉。
由此可见,唐代宗对独孤贵妃的宠爱,然而唐代宗这样喜爱独孤贵妃,为何没有立其为皇后呢?
独孤氏其祖先本姓李,在南北朝时期追随独孤信,后改姓为独孤,独孤氏的父亲是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颖,也算是官宦人家。后来选美入宫,深受唐代宗的宠爱,封为贵妃,还为唐代宗生下一子一女,尽管唐代宗如此宠爱独孤氏,但却始终没有将其封为皇后,只是以独孤贵妃的身份统领后宫。
原来唐代宗李豫在没有登基,还是广平王的时候,曾经娶过一个妃子沈氏,当时两个人恩爱有加,然而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沈氏不知因何缘故没有逃出长安,被叛军俘获,从此失踪,尽管李豫千方百计的寻找,但是始终音信全无。
所幸的是,沈氏曾为李豫生下儿子李适,也是李豫的长子,深受李豫的喜爱,后来李豫的父亲李亨在灵武登基,李豫在乾元元年被立为皇太子,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李亨去世,李豫继承皇位,也就是唐代宗。
有人说李豫始终没有忘记曾经的妻子沈氏,因此,一直将皇后之位空置,其他妃子最高身份只能是贵妃,就连他最宠爱的独孤氏也不例外。
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我认为唐代宗不立独孤氏为皇后,跟唐朝时期的特殊政治传统有关,如果我们翻开历史,就会发现,唐朝有好多贵妃,最出名的莫过于唐玄宗的杨贵妃,而在杨贵妃之前,唐玄宗还有一个武惠妃,她们都深受唐玄宗的喜爱,却始终没有被册立为皇后。
相比于唐代宗李豫,唐玄宗可不讲什么情面,当初为了封武惠妃,直接废了原配王皇后,当时唐玄宗想要封武惠妃为皇后,遭受群臣的一致反对,主要原因就是,当时的太子李瑛并非武惠妃所生,而武惠妃又有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其妻子就是杨玉环,后来又成了唐玄宗的贵妃),按照当时的礼法,如果立武惠妃为皇后,将置太子于何地?
到唐代宗时似乎也面临这个问题,唐代宗在广平王时已经与沈氏生下长子李适,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李适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功拜为尚书令,唐代宗在广德二年(764年)就封其为皇太子,而独孤氏被封为贵妃则是在大历三年(768年)。
如果唐代宗在封李适为太子后,再封独孤氏为皇后,对李适来说,将会面对很大的考验。
经过安史之乱的唐王朝已经无法再承受宫廷政变,所以,唐代宗循唐玄宗的方法,封独孤氏为贵妃,地位等同皇后,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尽管生前没有封其为皇后,但是在其去世后,还是追封其为皇后,谥曰“贞懿”,因此,人们经常称独孤贵妃为“贞懿皇后独孤氏”。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