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历史老师不上课孩子与老师争执,期末不给孩子优秀怎么办

时间: 2022-04-12 17:00:2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5次

历史老师不上课孩子与老师争执,期末不给孩子优秀怎么办

如果老师因为个人原因不愿意好好教孩子,家长该怎么办?

第一、 先安抚好孩子的情绪

在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但也是敏感的,当孩子告诉家长,老师不喜欢他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引起重视。

首先得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等孩子宣泄完自己的委屈之后,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永远爱他,让孩子内心有安全感。



其次告诉孩子,不可能每个人都会像爸爸妈妈那么爱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就比如说你喜欢吃的水果是西瓜,但是别人喜欢的水果可能是柠檬。

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你不优秀,老师可能并不是不喜欢你,可能是对你的了解不够,等老师了解你之后,也会喜欢你。

孩子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心里已经够难受了,所以此时家长一定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帮助孩子建立起了信心。

第二、和老师沟通侧面了解情况

一般情况下老师不可能无缘无故区别对待孩子,所以父母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时间去了解事情的缘由。

为了避免直接的冲突,家长一定不能直接质问老师为什么不喜欢自家的孩子,可以侧面和老师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情况,问老师孩子最近的表现如何,看老师怎么说。



看从老师的话当中,能不能分析出孩子不被喜欢的原因,只有知道了老师不喜欢自己孩子的原因,才能去解决问题,不然只是听孩子的一面之词,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第三、尽可能的培养好自己的孩子

老师也是常人,同样是孩子,他们肯定会比较喜欢成绩好或者特别乖巧的孩子,所以家长要想让老师喜欢自己的孩子,最重要的方式是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是培养好孩子的学习习惯,提高孩子的专注力,孩子学习习惯好了,专注力提高了,成绩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要知道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其次是提升孩子的个人素质,比如说看见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平时在学校里面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般对于比较乖巧的孩子,就算成绩一般,老师还是会挺喜欢的。

总之,如果孩子回来说老师不喜欢自己,切记直接找老师,和老师产生冲突,这么做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加剧矛盾。

家长尽量从自家孩子身上找出原因,安抚好孩子的心理,并且尽量让孩子变得优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老师因为自己的原因,不去好好教孩子上课的话。家长可以通过举报来进行解决这个事情。家长还可以联合其他同学的家长去学校领导那边,让校领导给孩子换一个老师。
我觉得如果老师因为个人原因不愿意好好的教孩子,我们家长就应该向校长反应,换个老师了,毕竟孩子的学习是不能耽误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啊,老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
可以委婉的和老师进行沟通,认真负责的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职责,切记,说话时注意方式,不要和老师发生争执,更要了解老师是出于什么原因放弃教育孩子多沟通交流,同时还应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尊重老师。

孩子受到老师不公平对待,你会怎么办?

孩子遇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我会选择直接去学校跟老师理论,因为自己家的孩子是去学习的,不是去受欺负的。
我以前还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那时我们家的孩子才上小学,因为和一个同学发生了一些口角,所以老师狠狠的惩罚了我们家的孩子,却没有惩罚另一个孩子,原来是因为老师和那个孩子有亲戚,所以经常不惩罚他,我觉得这非常不公平,于是就去老师那里理论,并且告诉他,我们家的孩子是去学习的,不是去受欺负的。
现在收到老师不公平的对待,自己可以去寻找老师并和老师沟通交流,让老师对待自己的孩子公平一些或者去给老师送一些礼品。
我曾经就受到了这样的不公平,对待老师总是对自己非常的严厉,每当自己和一个好学生做错事情的时候,老师总是对自己又打又骂,而对那个好学生完全就当没发生过一样,后来自己就找了父母,让父母去解决,所以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方法。
先聆听,不批判请先不急着和孩子一起出气,骂老师、怪老师、批判老师。这么做,只会强化孩子对于老师的所作所为,更加认为是不公平的。

先仔细聆听孩子在诉说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情绪。先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绪,无论他的想法合不合理,至少他当下的情绪是很真切的。

和孩子讨论这件事情,在时间点的选择上,不要在孩子的气头上,不满的节骨眼里,马上和孩子讨论。请留待孩子情绪稳定之后,再选择以往彼此比较好沟通的时间。
孩子受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我会去找老师谈一谈。
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突然告诉我,他受到了老师的不公平对待,于是我很好奇就去了学校一趟,当面和老师谈个清楚,孩子告诉我老师把所有班干部都已经分给了别人,自己平时表现的明明很好,但是却没轮到自己。
我认为孩子是很有上进心的,于是去找老师谈了一下,老师说我的孩子很老实,不适合干管理之类的工作,我把这句话讲给孩子听,他似乎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释然了。
所以面对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我会积极地与老师谈话,争取主动。

学习历史,老师又不讲,他叫我们自己看,时间又少,根本看不进去,怎么办?

初中学生如何学历史

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初中历史呢?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 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要学会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竖通、横通,同类项的史实,竖看有一条线;同时代的面貌,横看有一个面,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都能各就各位,交织成网络,达到纵横有序,左右逢源,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那么大家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便会在巧结知识网络中得到提高。
历史本来就是背背的,你得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和方法
要洗洗

我也正苦恼史本来就是背背的,你得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和方法

回答者: 冰红果珍 - 四级 2021-9-11 11:25

检举 初中学生如何学历史

初一新生刚刚入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同学对历史渐渐失去了兴趣,觉得历史要死记硬背,很难学得好,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就越觉得很多历史知识混淆在一起,经常搞错。那么怎么才能学好初中历史呢?
一. 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指示,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 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 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 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 (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岳飞时有同学就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同学就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 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降低知识的遗忘率。
2 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要学会掌握教材的内在联系,做到竖通、横通,同类项的史实,竖看有一条线;同时代的面貌,横看有一个面,千头万绪的历史问题都能各就各位,交织成网络,达到纵横有序,左右逢源,学会以重大线索整体把握历史知识,并能自行归纳总结历史事物的纵横联系,那么大家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技巧便会在巧结知识网络中得到提高。

回答者: nuanqihaojie
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侵华战争,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前后内容。如讲到《马关条约》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收复台湾,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嬴政”等等。
(2)记地名。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尤其是古今异名和外国地名,更使初学者感到头痛,成为学习的拦路虎。如何记住这些地名呢?
首先,在学习有关历史地名时,一定要借助地图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确的空间表象。如学习《中国古代对外经济交流》一章,要记的地名较多,一定要对着书本或图册,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记住;学《隋朝大运河》,只有看着地图册,才能记住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点(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四个段(自北而南),否则就会把方向搞错。对于中外史上有关军事的地名更应借助于图册和其中的各种标记,才能记住。
其次,要记住地名还要仔细看课本中历史地图下列的古今地名对照表,才不会将古今名称相同其实并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错。如南宋赵构在“应天”称帝,课本注明“应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在“应天”,这里的“应天”则是在江苏南京。两个“应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课本注释或图册,就误认为是一个地方了。
(3)记年代。时间概念是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中外历史绵延几千年(若从原始人群算起则有两三百万年),其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年代也有一两百个,牢记这些重要年代既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最使初学者感到困难的一个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记历史年代呢?
第一,分清公元前后,掌握年代与世纪换算法。在学习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许多同学往往只记住年代的数字,却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还是公元后如何分清呢?介绍一个简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国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这件事,凡发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汉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后的都是公元后;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罗马屋大维建立元首制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后的都是公元后。如斯巴达克起义发生在公元前73年,而汉代班超出使西域则在公元73年。
一个世纪是100年,有些同学以为年代与世纪的换算只要除以或乘以100就可以了,其实是不对的。如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17世纪,1994年不是19世纪,而是20世纪;同样,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1世纪,那不是公元前2100多年,而是公元前2000多年。因为公元1年是1世纪,101年则是2世纪,1001年是1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依次类推。所以,若将世纪换成年代,就应该将世纪数减去1再乘100,同样,把年代数先除以100,再加上1,就是世纪数。
第二,联想记忆法。历史上有些重大事件,其经历时间相同,如隋统一全国(581—589年),安史之乱(755—763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都经历8年时间,所以只要记住其开始(或结束)年代,就可推算出其结束(或开头)年代,这样只要记住一头就行了。
第三,对比记忆法。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同一年代(或世纪)有时会发生几件大事,我们如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就便于记忆了;如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雅典梭伦改革;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巴黎和会召开,第三国际成立等等。
第四,利用数字特征来记忆。有些年代的数字很特殊,若将它编排在一起,就容易记住。
A自然数排列:1234年蒙古灭金,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B.两位数字相同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818年马克思诞生,1919年五四运动。
C.首尾数字相同的: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383年淝水之战,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646年日本大化改新,676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D.间隔时间相同的: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中都有相隔时间2年、10年、100年、200年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我们可借助它来推算年代或事件,便于记忆。
相隔2年的有: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隔10年的有: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1881年苏丹反英大起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4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34年红军长征;1901年《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31年“九一八”事变,1941年“皖南事变”。
相隔100年的如: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1592年朝鲜抗日;1127年金灭北宋,1227年蒙古灭西夏。
相隔200年的是: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文章标题: 历史老师不上课孩子与老师争执,期末不给孩子优秀怎么办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6311.html
文章标签:孩子  不给  期末  争执  与老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