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卧烟社的视频《走向战争的日本》系列

时间: 2022-03-28 19:00:07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2次

如何评价卧烟社的视频《走向战争的日本》系列

日本留学生江歌被害案将于年底庭审,如何评价其室友刘鑫?

时隔294天,刘鑫终于去见江歌妈妈了。

穿着艳色裤子,戴着帽子。

取下帽子的时候还在小心翼翼的打理头发。

294天,这个曾经被江歌视为在日本唯一亲“人”的“好闺蜜”终于被迫露面了。

是的,书名号的意思是我不想将刘鑫称为人,更加不配为江歌的闺蜜。

见面的视频,我看了前三段,实在看不下去了,真的是一边看一边哭。

距离江歌被害已经一年多,但江歌妈妈的心痛没有半分减轻。

她哭着问刘鑫,我家歌子死前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她难过得捶胸顿足,十刀啊,十刀啊,我家歌子该有多痛,为什么不是落在我身上?

从头至尾,却没有任何一句对刘鑫的恶语相加。

而刘鑫呢?

她一直回避重点,一直强调自己是无辜的,一直在逃避自己的责任。

她拿出江歌的遗物,口口声声强调自己曾经跟三叔(江歌)关系有多好。

当时真的是因为门打不开,也没听到声音,并不是她锁门不救江歌。

但日本众多留学生亲口证明,日本没有那种门。

江歌的呼救声更是被别的邻居亲耳听到,最后连报警都是邻居报的。

刘鑫,她会听不到?

她会不知道前男友凶手有多残忍?

她会不知道江歌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她全知道!

但网友不是傻子,这种拙劣的感情牌又能骗过谁?

她难过吗?当然难过。

但不是因为闺蜜江歌为她而死,她也不认为如此。

前男友杀死了闺蜜,关她什么事?

她也是个受害者,闺蜜死后她丢了工作,日常生活也不得安宁。

江歌死后,这个“闺蜜”做了些什么?

先是面对警方的咨询时,称自己对案情一无所知。

也没有去参加江歌的葬礼。

面对江歌妈妈的追问时,刘鑫一家选择拉黑了江妈妈的联系方式。

刘鑫妈妈更是破口大骂江歌妈妈:你女儿死了只怪她命短,关我女儿什么事。

江歌死后三天,刘鑫第一时间发来的微信不是安慰而是威胁:再出这种新闻,我就停止协助警察。

江歌死后两个月,刘鑫换了新发型满面笑容的比着剪刀手。

之后更是滋润逍遥的跟朋友聚餐,找了新工作,那个为她死的江歌,早已经被丢到了犄角旮旯。

而此时,失去唯一女儿的单亲妈妈江秋莲正在除夕夜抱着女儿的遗像哭泣了一整夜。

在这次江歌妈妈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见面中,刘鑫仍然是一味的谎言,一心博取同情,希望网络上的暴力可以平息。

她为什么来见面?是因为终于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

她的工作丢了……

家里也不得安宁,每天都有人打来电话谩骂,网络上的暴力从来没有停息。

刘鑫,还有什么可评价的?

各种证据确凿下,唯有一句不配为人足矣。

刘鑫的自私、冷血,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认知范围。

虽不是杀人凶手,但其心可诛程度更甚。

如果没有严厉的惩罚,今后还有谁愿意善良,还有谁敢善良?

这是唯一一次,我支持网络暴力。

江歌妈妈说,歌子走了,我失去了世上所有的快乐。

那么她刘鑫,凭什么活得心安理得?

凶手陈世峰该死!

刘鑫同样不能活得幸福!

------------------------------------------------------------------------------------

想找我聊天?关注微信公众号:谢慢慢的海上云朵,搜索ID:haishangyunduo即可找到我。

首先,我们先来缕缕这个事件的起因结果。

江歌和刘鑫是好朋友,江歌在日本留学时收留了刘鑫跟她一块住在一起,由于刘鑫被前男友纠缠,江歌挺身而出,保护了刘鑫,并被陈世峰(刘鑫前男友)在家门捅了十余刀,而这期间刘鑫一直呆在房内,并没有任何举动。

当然了,她在江歌为她去死的100余天,换了新发型,做了新指甲,一家人和乐融融地过着春节,而另外一边江歌妈妈则与姥姥抱着江歌的遗照过年,江歌妈妈尝试过无数次想联系刘鑫,但她拖到了江歌去世的496天,她迫于舆论的压力终于肯见面了。

其次,善良限制我们狭隘的想象力。

我们可能会想,这不是在拍狗血剧吗?难道好朋友因为我死了,我不应该马上跑去好朋友的妈妈那里(何况江歌妈妈是单亲妈妈),去告诉她事情的来龙去脉,去安慰她,去保护她吗?哦,原来其实只不过是善良限制了我们狭隘的想象力,原来一个人无情,一个人可恨至极,还可以到这个程度,而这都是刘鑫告诉我们的。

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估计也适用刘鑫的情况吧。

刘鑫后来的言辞更是处处矛盾,一会儿说因为门被反锁了她打不开,一会儿说她进去了后,门就弹上了之类的处处漏洞的言辞。

而根据在日本留学过的知情网友所说,在日本的门锁是只要从里面反锁,外面就是打不开的,而目测她们的那个公寓隔音效果是十分差的,门口有人走过都能听到脚步声。

那么当时江歌的呼救,江歌的呐喊,在房间里的刘鑫是都听不见吗,还是说只是假装性失聪?你在里面吃着好朋友为你打包的馄饨,而等了你两个钟接你回家、让你先进门帮你摆脱前男友的好朋友在门前活活被捅了十多刀,于鑫,江歌带血的馄饨真的那么好吃吗?

江歌尸骨未寒,而你早有了新闺蜜,新发型,新包包,这些如果给天上的江歌知道了,刘鑫你觉得她会不会很后悔把你当闺蜜,她把你当闺蜜,你却把她当成了傻瓜!

再次,我看了很多遍关于刘鑫与江歌妈妈会面的视频,仍然止不住心间的怒火,也许可能过于平凡的我们帮不了江歌妈妈太多,但我们仍然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帮忙。

即使是那么一丁点的忙,至少我们有去做,至少这个宣扬正义的行为中有我们的一个小小身影。

‍‍最后,我想说生而为人,我们必须得善良。

我始终相信,正义可以战胜一切的不公、邪恶、令人羞耻的行为。

希望刘鑫这次可以出场作证,就那么一次也好,为江歌着想,就那么一次,弥补自己的过错。

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莫过于:爱情,善良,家庭和朋友。世界上无价的东西不多,但善良绝对是其中之一。

《熔炉》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也许我们帮不了江歌妈妈太多,但我们仍然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做能做的事情。

但最起码,我们自始至终要保持自身的善良。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病叫做无良症。

在人群中约占4%,这些人就是没有良知,刘鑫就是典型的无良症患者

主要的表现:

一切以自己为中心:

以刘鑫为例,在刘鑫以及家人的眼里,一切都是他们为中心的。在他们的世界里。江歌的死和自己的生活被打扰比,一定是自己的生活被打扰重要,因为那是自己的,而江歌的死,是江歌的事情。他们判断事情的标准,就是是不是有利自己,与自己的生活有利。

仔细分析刘鑫,在江歌被杀后的两个月,她已经完全没有阴影的开始新生活,这不是心态好,是根本不在他们的考量范围内,因为自己最重要自己的生活最重要。

一切都是可以计算的:

记得之前有个朋友讲过一个故事,他女朋友的哥哥不小心驾车撞死了一个人,双方都有责任。他说他不能接受的是,女朋友全家是一边打麻将,一边轻描淡写的说这件事,一边说,别担心,不就是赔钱的事吗?一家人完全没有感觉到对方是一个生命的流逝,这是他坚决和女朋友分手的愿意。

在无良症的心里,生命等同于金钱,人的生命等同于动物的生命。所以刘鑫家人还恬不知耻的说江歌自己命短,怪不了别人。

当一切变得可以衡量,一切也就变得可以交换。这就是无良症的逻辑。这是他们的思考模型。

无良症的人都是好演员

江歌为什么要收留刘鑫,特别简单,是因为江歌善良,同时也是刘鑫会演戏。无良症的人靠伤害别人获得成功,所以他们都特别爱演戏,特别喜欢让别人启动他们的同情心,让自己获利。在仔细翻看刘鑫资料的时候,不难发现,其实江歌很久就发现刘鑫的负能量,而且有些不负责,住在一起不收拾东西,就是依赖别人。但是江歌还能容忍,是因为她总是被刘鑫的外表欺骗。

远离无良症

对于无良症,你只能远离,相信有人会来收了他们。你很难自己克服,因为你的心是鸡蛋,他们的心是石头。但是不用担心的,这个社会上一定会有较真的人去收拾他们的。也就是所谓的恶人自有恶人磨。找到那些肯下狠手的人去收拾他们。

不恶毒诅咒刘鑫,她的未来看得见,只是早晚而已。

从江哥被杀案了解的情况来说,刘鑫是一个白骨精式的老奶奶。

她自以为是,不负责任,对他人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应当的,自私自利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就像变成老婆婆的白骨精一样,利用外表柔弱获得自己的利益,最后甚至要吃了你。这样的人是没有人性只有魔性的,他们的父母和她一样,最后也会互相利用,遇到紧急事件,大难临头各自飞。

一个人是自私到什么样的地步才会把自己的面临生命危险的,曾经无私帮助自己在日本安居,帮助自己解决一切生活烦恼的闺蜜拒之生命的大门外,把她助推到鬼门关。我想起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说过: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定要学会识别白骨精式的老奶奶,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心而葬送了自己的卿卿性命。电影《美国往事》中的主角面条对自己的兄弟义薄云天,两肋插刀,在对兄弟的后悔中过了一辈子才发现一切都是假的,被兄弟的表面善良与义气欺骗了一辈子,搭上了了自己的最亲爱的女人和一个未知的儿子。

我们不做坏人,但是一定要识别坏人。看到这个案子忽然觉得我们在当代,最大的能力是修炼一双火眼金睛,分清界限,保护自己,才能保护他人。

我一向是个理性的人,很少言辞过激,但在了解这件事情后,"人渣"、"毫无人性"等词语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脑海中。

我一向不赞成暴力,包括网络暴力,可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不止一次的在想,如果没有网友的人肉搜索,江歌的妈妈能找到刘鑫吗?我们又能对这件事知道多少?

我一向主张对犯错的人宽容为怀,不要赶尽杀绝,可对于这件事情,如果刘鑫得到宽大处理,那么江歌能瞑目吗?以后我们遇到朋友求助时,还能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吗?

那么江歌的室友刘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首先,她是个没有思想的人。她的前男友是个恶男,我不相信在起初交往时没有表现出蛛丝马迹,一定要等受到威胁后才明白?

其次,她是当断不断的人。被前男友威胁之后,江歌曾经建议她报警,她不让,导致最后江歌赔上了性命。

第三,她是个只顾自己,不顾良知的人。明知道江歌正在外面遭遇危险,自己却躲在江歌的房间里还反锁房门,真不知道她于心何忍。

第四,她是个毫无人性的人。江歌为了救她惨死于暴徒的刀下,她自己没事人一般回国,举家搬迁,打算开始新的生活,真不知道他怎么能做到心安理得。

第五,他是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江歌为救她失去了生命,她不仅对江歌的妈妈毫无感恩之意,反而避之不及。

第六,她是个没有忏悔心的人。被网友人肉搜索出之后,不仅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表示忏悔,反而怪江哥的妈妈破坏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第七,她是个是非不分的人,前男友威胁她,江歌替她挡了刀,否则死的是她自己,她却替前男友包庇,延误破案时机。

综上,就是我对刘鑫的评价。

《三国演义》的文章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一、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拥刘反曹

1、 拥刘反曹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2、 拥刘反曹思想的形成:四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的,罗贯中继承并将它熔铸到了作品中,毛宗冈在修改时又加强了它;

3、 拥刘反曹的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

二、刘备、曹操形象。

1、 曹操:奸诈、残忍、虚伪;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这是一个复杂的形象,罗贯中即写其短,也写其长,又不影响他的倾向性。

2、 刘备:即理想化的人君形象,同时又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所特有的虚伪一面。

三、战争描写。

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

相似处:都是以弱对强、都用了火功、结局都是弱者胜。

不同的特点:斗争双方的特点不同、面临的情况不同等,使之写来绝不雷同。

学习内容

一、讲史文学之源流

宋代说话技艺十分发达。说话的演出地点不限于勾栏瓦肆,一般村野寺庙也有演出。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京著名艺人霍四究以“说三分”著名,说三分即讲三国故事,而尹常卖以说五代史见称,二人都是讲史好手。

说话人无论是否高手,都需要讲稿。当时有专门编写讲稿的“书会”。书会中人既要编写故事,就不能不具备较为深厚的文艺修养和广博的历史知识。说话人的稿本经过不断润色增删,就有可能演变成为篇幅越来越长的小说。

宋代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录说话四家: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扑刀杆棒,及发迹变泰之事。说铁骑儿,谓士马金鼓之事。说经,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其中第四家为“讲史书,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战争之事。”说三国故事应属于这一类。

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汇集了唐宋流传的三国故事,特别是小说者所讲“一朝一代故事”之讲稿材料,是经过无数次增饰修改而成的作品。下面提到的《全相平话三国志》虽是元代产物,但它的祖本可能源自宋代说话人的手稿。

说话材料如何成为话本小说?大概说话人起初靠口耳相传,不靠文本,但口耳相传,容易忘记,故事越增饰,则内容越繁复,越不易记忆,唯有利用文字记录下来,以免讲说时遗漏。文字记录不断整理,则篇幅越来越大。这里有两个小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最初稿本可能会较为简单粗糙,后来的整理增订本可能较为繁富复杂,但删节本却相反;二是初稿一旦钞写流传出去,因为由不同的艺人或文人各自润色演绎,同一故事稍后可能出现众多不同的版本。这里举一两个例子说明。现存《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三卷,是元朝英宗至治年间(1321年一1323年)建安(在今福建北部)虞氏刊本,每卷卷首都刻“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一般简称《三国志平话》,原作者姓名已佚,学术界认为是元代讲史艺人说话的底本。这个本子现藏日本东京内阁文库,有一百三十八页,每页上下两栏,左右两页合起来,上面为一图,下面为文字。说话人拿着这个本子,看图览字,可以口沫横飞,随机敷衍。这不一定是说话人的初稿,却是一个较早版本的稿子,可以看出它较为简单粗糙的特点。另外一个例子是《三分事略》,又题为《三国志故事》,上图下文,三卷,不题撰人,也属建安书坊刻本。虽然上、中卷首行题刻“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上”、“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中”,又封面有“甲午新刻”四字,学术界大多认为并非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年)之刻本;乃书商故弄玄虚,实是元至正十四年或元明易代期间之产物。因为上、中、下三卷,每卷最后一页或二页之前,均故意漏刻二至三页故事,但页码却连接而无中断,明显是书商偷工减料,为欺骗顾客而做的手脚。删节本通常都是为了减省成本而印制的。

鲁迅称宋之说话人多高手,而不闻有著作;现存讲史平话多为元人作品(1982,127页)。其中《至治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和《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均具备《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其雏形。

总括这一小节内容:中国讲故事的源流很早,宋代说书人尤其喜欢讲史。北宋时已有霍三究以说三分著名。但三国故事的零星片段流传甚早,于唐代已有记载。宋人致力增饰铺张,因而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精彩。现存《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人作品,应该是《三国志演义》的胚胎。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

这一节“作者、版本和成书年代”提供的资料,其中涉及争论的问题甚多,建议不要死记材料,知其梗概便可。

作者

在漫长的专制帝王统治时代,很奇怪的是,中国小说和戏剧一直遭受正统文士的忽略和歧视,以致这类作品多半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的出现。其作者或用化名,或不留名,总是难得清清楚楚知其生平,使人遗憾。我们这个课程选讲的几部巨著,其作者无一不有类似的情况。

《三国演义》的作者,一般说是罗贯中。有关其籍贯、生平事迹的记载很是分歧,材料也都很简略。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四说:一是太原人,二是杭州人,三是东原(山东东平)人,四是庐陵人。数十年来,以前两种说法为多,但迄无定论。今人刘知渐、王利器、沈伯俊、周楞伽等人均持东原说。从现有资料看,以东原说较为可信。

—、太原说

明佚名《录鬼簿续编》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二、杭州说

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三云:“《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本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十五“委巷丛谈”云:“钱塘罗贯中本者,南宋时人,编撰小说数十种。”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传记”类云:“《水浒传》罗贯著。贯字本中,杭州人。”

三、东原(东平)说

明庸愚子(蒋大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云:“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国史,自汉灵帝中平元年,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损益,目之曰《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

王利器《罗贯中与〈三国志通俗演义〉》(1983,240-265页)从元代赵偕(字子永,慈溪人)《 赵宝峰 先生集》卷首所附《门人祭宝峰先生文》所列三十一门人中找到罗本和高克柔二人,认为罗本即罗贯中。这涉及《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中唯一的好官是东平太守陈文昭,何以如此?原来慈溪县令陈文昭向邑人赵宝峰执经请业,行弟子礼,宝峰以治民事告之。因此清人编《宋元学案》就将陈文昭也列为宝峰先生门人,于是不难解释《水浒传》唯一好官是陈文昭之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罗贯中分明是罗本,东平是其父母之邦。把这个好官说成是东平太守,王利器认为是“罗贯中精心安排的”。

周楞伽《关于罗贯中生平的新史料》(谭洛非编,1992,119-130页)也从《 赵宝峰 先生集》和《宋元学案》找寻资料,认为罗贯中原来名本,字彦直,东平人。元亡后投奔居于浙江慈溪的兄长罗拱字彦威,罗拱为宋宗室后裔赵宝峰的门人,所以罗本也师事赵宝峰。贯中恐是别号。

至于罗贯中的生平,有以为是南宋人。有以为是元未明初人,《漫稿》以为元未明初人这说法较合理,理由是元末明初动乱的经历和作家的政治抱负对《三国演义》的创作有实质的影响。以下引述周邨、冯其庸、章培恒、周楞伽等人的说法:

—、南宋人(周邨)

周邨《书元人所见罗贯中〈水浒传〉和王实甫〈西厢记〉》(1985,76-82页)一文,认为“罗贯中可能是南宋人或宋元间人。”其说可约略参考前面“讲史文学之源流”一节我们所引周邨的意见。

二、约生于 1295年前后(冯其庸、章培恒)

冯其庸《论罗贯中的时代》(1991,80-93页),认为既然罗贯中与葛可久并提,葛是元人,罗当然也是元人。从《录鬼簿续编》的记载推算,罗贯中大约生于元贞元年(1295年)前后,死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前后,大约活了八十五岁。

章培恒《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1982,第三期,120-126页)坚持以书中今地名来考证一本书的成书年代,并藉以追查作者在生时间,他认为《三国演义》约成书于1329年前后,其时罗贯中当在三十岁以上。

三、约生于1330年(鲁迅、周楞伽)

鲁迅《史略》(129页)认为是“元明间人”(约1330-1400年)

周楞伽《小说札记》(1981,第四期,76-82页)同意鲁迅的说法,认为罗贯中“是由元入明的元末明初人”,且可能是慈溪人。

结合各家意见,大致是这样:罗贯中东平人,原名罗本,字彦直,别号贯中,又号湖海散人。大约为元末明初时人,曾入张士诚幕府,后来隐居浙江慈溪,从事创作,明初去世。著有杂剧三种,今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又著小说六种《三国演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话》、《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一般相信,《水浒传》这部小说也包含了罗贯中的心血。

成书年代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主要有四说:一是宋或以前,二是元代中期,三是明初,四是明中叶。无论如何,因为不能否定罗贯中为《三国演义》的编撰者,则写作年代就无法跳出罗贯中生活的时代,成书年代必须结合罗贯中的生卒岁月来看。

一、宋以前说

周邨主张《三国演义》成书于宋或北宋以前,我们前面已引述他的说法(见本单元,第3页)

二、元代中期说

袁世硕《明嘉靖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乃元人罗贯中原作》(1991,94-108页)一文认为该书用三百三十多首诗来品评人物,收束情节,与宋元间的平话很近似。且引用时或言唐贤,或言宋贤,不言“元贤”,实是元人口吻;书中小字注中所提及的今地名,除了个别几个笔误外,几乎全与元代行政区名称相符。因为其中江陵、建康、潭州均为元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的旧地名,因此将作注的时间断在此年,再往后延伸十几年,基本上可以确定书成于元中期,大约是十四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他并认为罗贯中生卒年约为1300年至1370年,而嘉靖刊本可视为罗贯中原作。

三、明初说

欧阳健《试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1983,280-295页)一文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初。他不同意袁世硕断书中小注年代于天历二年(1329年)以前,认为地名情况复杂。他认为罗贯中在明初开笔,第十二卷写作不早于洪武三年(1370年),全书初稿完成于1371年以后。他还认为根据《门人祭宝峰先生文》以齿序排名,罗本处于第八位乌斯道(1314年生)和第十三位王桓(1314年生)之间,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之间,卒年估计在1385年1388年之间。开笔时罗本贯中约五十馀岁。

四、明中叶说

张国光《〈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明中叶辨》(1983,266-279页)一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三国志平话》为基础写成,而元刊《三国志平话》为新安虞氏至治年间(1321-1323)所刊五种平话之一,篇幅仅有八万字,文笔粗糙简陋,《三国志通俗演义》篇幅为其十倍,手法成熟,从发展过程看,必远远产生于平话之后。张国光因此认为,“此书的撰成,既不会是元代,也难以肯定是明初,其时当在明中叶。为此书写序的庸愚子蒋大器很可能就是它的作者。”他估计由于蒋大器写序后无钱刻书,过了二十年才由修髯子印行。

值得注意的是,张国光是抛开罗贯中作为《三国演义》作者来立论的,这样就不必顾虑成书年代是否与罗贯中生卒年配合。如若结合罗贯中生平来看,以第二和第三两种说法较为接近事实。如果第四种说法合理,则明中叶是开始流传的时间。

版本

—、嘉靖本

现存明嘉靖壬午(1522年)刊本。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各则题目唯七字。书署名“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要注意的是,以前很多学者认为它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甚至是罗的原著,但现在怀疑者不少。

二、志传本

现存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刊刻的几个版本,简称“万历诸本”。以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余氏双峰堂刊本较早。值得注意的是,内容与嘉靖本有些不同,文字较质朴。不少学者认为“志传本”的祖本较嘉靖本早。

三、李评本

“ 李卓吾 先生批评三国志”,系万历后、天启间无锡人叶画假李卓吾之名伪作评语刊行,故又称“伪李评本”。将嘉靖本回目每两则并为一回成一百二十回本,不分卷。现存明建阳吴观明刊本等几种。清代毛宗岗据以删削修订为毛评本。

四、毛本(毛评本)

“毛宗岗评三国志演义”,清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毛纶、毛宗岗父子假借金圣叹名义评改“伪李评本”,全面修订而成。鲁迅说毛氏父子主要进行三项工作,一曰改,二曰增,三曰削,其余小节则“一者整顿回目,二者修正文辞,三者削除论赞,四者增删琐事,五者改换诗文”而已。应该注意的是,李悔吾认为该书比以前的版本更强化封建正统思想,而在艺术加工方面则大大超越以前各本。

这四个版本系统,总归起来,实际只是三种而已:一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系统,二是《三国志传》系统,三是毛评本系统。至与“李评本”因为被毛宗岗修订后已融入毛评本,跟毛评本应属同一系统。目前书坊排印的本子,绝大多数是毛评本系统,不过在校勘时通常会参考嘉靖本的异文做些改动。

三、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

晋陈寿编撰《三国志》,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馀种为之注。我们知道魏晋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据具体事迹;后来《世说新语》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品评人物风气流传一段时间,影响所及,许多人对于当时人物的言行十分熟悉。在谈说过程中,一方面兴趣浓厚不减,而口耳相传之间又增添讲者的主观意见和个人色彩,对于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刻画遂有越来越精彩的现象。

例如说两晋南北朝记叙、描写、歌咏三国故事和人物的文献有三十多种。这是现存文献而言,实际一定不止此数。

唐代论述三国的诗文一百四十多篇,宋代则有约八十篇。这些也都是指今日所知材料而言,当时出现而遗佚的必定更多。

元朝除诗文外,元杂剧以三国故事入戏的有六十多本。这更值得注意,一是当时三国故事个别片段巳发展得很成熟,才能编为戏本,二是戏比诗文流传更广泛,影响更大,与小说发展变作互为因果。而宋以来流传的说三分,此时成为平话小说《三国志平话》和《三分事略》,更成为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

《三国演义》是长篇小说,但原来的故事却是零星存在的。这些零星材料如何最终组织成长篇巨著,实是一个有趣的过程。这过程可说是年深月久。由于它根本不是正史——如果雷同正史,则《三国志》成书后就无须再编撰甚么《三国演义》了。当然《三国演义》的取材,既有直接取自《三国志》的,也有间接取自《三国志》的注文以及其它六朝文献的史料,更多的则是后世已敷演充实的(俗语“加料”)故事材料。尤其是元代戏剧作品,已将三国故事贯串成有血有肉的生命。综论三国故事的形成经过,可以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陈寿《三国志》成书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陈寿《三国志》录取其中一部分做材料,编撰正史,但更多的材料则遗留在文人笔下或民间。

第二个阶段是《三国志》成书后初期,尤其是东晋、南北朝,因为去三国未远,仍有大量文献和民间传说流行,但故事内容大约无可避免开始出现增添或转变的情形。

第三个阶段是唐,宋时代文人的歌咏和说故事者的敷演,前者可使故事传说走向理趣,后者则使零星故事组合成较长的单元。

第四个阶段是元剧作品。元代许多剧作家都尝试将三国故事敷写成情节精彩的剧本。就以吕布和貂禅的故事为例,现存的剧本有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郑光祖《虎牢关三战吕布》,武汉臣《虎牢关三战吕布》(残缺),于伯渊有《白间斩吕布》。另外元南戏有《貂蝉女》(残缺)。见微知著,可以估计元剧作家对全部三国故事发扬光大之贡献。

第五个阶段是罗贯中的成书。“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确是的论,尤其是博采各种典籍包括史注、笔记、传说、平话、剧本、诗文等,共冶一炉,成为巨著。这当中实际上汇集了千千万万人的心血;在罗贯中以前,在故事文字和情节方面进行修改加工的无名作者,也同样功不可没。罗贯中可以说是后期一个集大成者。

四、《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坊间流行的《三国演义》毛评本在书前有一篇《读〈三国志〉法》。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欣赏《三国演义》的文章,包括内容和文学技巧的剖析。当中不是每一个观点都正确,但却是很有启发性的,不可不读。

主题思想

三国演义这部巨著大致上以陈寿《三国志》的历史范围为基础,从文学角度再现了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这八九十年间的演变过程。因为历史大事不便随意纂改,但其中细节却可尽情发挥,作者在编写时可以融入个人的主观成分,成为思想性较明显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处处尊刘贬曹,与陈寿《三国志》以魏晋为正统有别,历来视此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主调,尤其是现在流行的毛评本,说“强调正统”是该书主题,应该不会错。而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观念,也与作者所处元未明初的时代背景有些关系。

五、《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描写战争: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结构艺术;四、语言特色。

描写战争

第一点是战争的多样化。书中描述了上百次战争,可以分为陆战、水战,或水陆混合战,例如水淹七军;又可分为攻战、守战;或分伏击战、偷袭战;或分阵地战,游击战;或主将比试,或两军混战,形式多样化。

第二点是军事行动与政治策略相结合。如曹操南侵并非毫无目的,是为了完成统一大业,刘备联吴抗曹是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兴刘氏的汉室基业。诸葛亮南征是为了解决与南方少数民族的纠纷,稳定后方,以便全力对付势力强大的曹魏。

第三点,战争的胜负系于智谋。关键在于运筹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纳部下的善计良策,能不能正确判断敌情,能不能客观分辨忠奸,能不能冷静处事。大小战争的胜负无不与斗智用计拉上了关系。《漫稿》举了许多例子,建议翻阅原书。

第四点,着重写人,不着重写战争过程。吸收《左传》描写战争的经验而详写谋略,略写战斗过程;详写占得上风者,略写位处下风者;详写将胜者,略写将败者。通过几场交锋,逐步将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出来。

塑造人物形象

由于鲁迅在《史略》批评《三国演义》“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过去的评论家多受影响,不敢推翻其说,几成定论。其实鲁迅的看法是有偏颇的,《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或有忠奸分明的主观意图,但并非黑白分明一面倒。孔明料事如神,但并非永无错误,曹操是奸雄,也不是毫无优点。关羽忠义勇俱全,然而骄傲自用,不顾大局,屡屡如此。例如:要与马超比试武功;谩骂孙权,拒不联婚;耻与黄忠并列,不受五虎将印;四是轻视陆逊,因而招致失败。

结构艺术

三国故事基本上以魏、蜀、吴三国兴亡为纵线,以战争发展和人物活动为材料。九十多年的兴亡史大约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由黄巾之乱至赤壁之战为第一阶段;三国鼎立至诸葛亮病逝为第二阶段:此后至晋统一天下为第三阶段。其间穿插以魏、蜀、吴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纷争,把各种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文臣武将的奇谋险计逐一带出,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大故事。由于传统章回小说的结构回合之间前后呼应,在紧随主线发展之下,分散之中有集中,首尾一贯,形成一个统一的小说系统。

但是,在处理长达九十七年的历史事件中,由开始至诸葛亮病逝共五十一年用了一百零四回,而后面的四十六年,时间长度其实几近一半,却只用了十六回来概括历史演变,其分量安排明显并不平均。原因何在呢,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前五十年正是蜀汉由无至有,由弱至强,遂能联吴抗曹,三分天下这些光辉事迹自然值得大书特书,但诸葛亮一死,形势急转直下,蜀汉开始面临溃亡,时日无多,因而篇幅大为缩小。可见作者在结构方面,处理时间这一因素是有轻重之分的。

对魏、蜀、吴三国的描写,蜀、魏之间有战无和,蜀吴之间和多于战,吴魏之间则战多于和。然而重点始终放在蜀、魏这边,对吴国描写是有些忽略的。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研究三国人物者也有意无意间偏重于蜀、 魏 君臣方面。换句话说,作者在确定主次方面,也是颇用心思的。

由于《三国演义》是战争小说,描写战争题材,从围绕大小战争故事所形成的特殊情节去观察,也可以理出一个结构脉络。郑铁生《三国演义艺术欣赏》就尝试这样去分析其结构,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彝陵之战三大战役为主线,中间夹杂一些较次要的辅助性战役,贯串了全书,形成一个战争系统(1992,246-273页)。冒忻和叶胥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以赤壁之战为例:从起因到结束,共计八回,其间包括曹操下书,诸葛亮舌战群儒,蒋干中计,黄盖用苦肉计,孔明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释曹操等一系列小故事,各小重点组成了大重点,成为组织严谨的结构。

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是用浅白的文言写成的,言简意赅,语气明快。这在封建时代一般稍能识字者,大约均可欣赏,有利于传播。

《三国演义》一书,特别是毛评本,移用了古代文学家很多诗词,与白话文比较,使用浅白文言文,更能够使之与这些诗词在语言风格上较为统一和谐。

《三国演义》一书创造了很多成语,引用或自造许多谚语,生动活泼,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

六、《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之影响

《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该书是历史小说鼻祖,后世历史小说不少以之为典范,模仿其体制结构;二是该书故事精彩,明清以至近世戏剧家多从中取材改编为剧本;三是后世诗文作品取以为典故,或作为咏唱题材;四是《三国演义》语言精警,能丰富后世作家之用语。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来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来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著。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集体创造。与由单一作者撰写完成的小说在形态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们注意。这种源出众手的小说,后来还有神魔小说《西游记》和另一讲史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对后来的小说相信有一定的启导作用。讲史文学的源流,这部巨著本身的文学价值,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都值得我们深入讨论。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 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粗朴,内容平易;《三国志演义》,清毛宗岗增删评点本,约成书于康熙初年,该本在社会上流传最为广泛。人民文学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国演义》以各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内容;以蜀和魏的矛盾为主要线索开展全书情节,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将相和政治、军事、外交上的英杰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诸葛亮、曹操和关羽。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有这样一句俗话:“三个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足见他影响之深广。自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始,便立刻成为蜀汉——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曾说,得到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中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上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谋更为人们津津乐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机应变,如“空城计”的运用。总之,诸葛亮是中国老百姓人人喜爱的人物。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诸葛亮等人正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通过反间计、连环计、苦肉计等一系列有步骤、有计划的行动、,将己方的优势予以充分发挥,同时又巧妙而正确地确定和运用火力攻等战术,最终以弱胜强击败了强大之敌。反观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骄代表性自大,盲目轻敌,决策指挥一错再错,使自己的优势逐步丧失,最终遭致惨败。

《三国演义》还描写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不同集团和派别,为达到一己私利,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使尽阴谋诡计,广泛地运用谋略权术,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这,贯穿全书的始终。

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鉴赏与评析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 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是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与《三国志》中的人物真实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现举几个人物说明。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 “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三国演义》带来我国历史小说创作的热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国已家喻户晓,妇而皆知。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全书通过错综复杂的预选斗争,提示了宫迁内部、集团与集团之间,同一集团的不同势力之间,以权术和机变为手段的政治斗争,以利欲和霸权为目标的军事争夺,再现了三国时期动荡不安的现实。书中描写了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战争,描写的特点是侧重于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战略战术的运用。赤壁之战是该书描写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战争。

如何评价动漫《声之形》?有哪些亮点吗?

评价动漫《声之形》:

无声的世界里遭受有形的暴力,有声的世界里遭受无形的暴力,《声之形》以一个霸凌者的视角讲述反霸凌故事。

不同于其他反霸凌题材,《声之形》以一个霸凌者的视角讲述反霸凌故事。角度的确是新颖,但在故事架构上还是略显粗糙。

剧情中的霸凌并没有被单独凸显,反而是加上了“大团圆”的友情戏。观影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朋友”二字,友情也算是影片的主旨之一,但情节上的避重就轻还是让影片整体降了一分。

《声之形》情节粗糙就粗糙在讲了太多东西,又都没有讲透。正视世界、友情、反霸凌、听障、群体作用都没有讲好。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硝子的影子,渴望爱与被爱,再坚强的人也有柔软的一面,他们不是铁打的,可以无限次的忍受伤害,只是不愿让人知晓。

《声之形》直接折射出人与社会的关系,封闭自我,不与社会接触,终究会走向灭亡。个人与社会,不再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而是每个个体之间的相互沟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大今良时制作漫画《声之形》的目的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渴望”,描写的是“人与人之间复杂的联系与沟通”而非“凌霸”。在创作过程中,《声之形》也受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响。

《声之形》日文原名中的“声”为繁体汉字,繁体的“声”字由“声”、“殳”和“耳”组成,给作者的感觉是传递思想的方式断裂了,单凭声音无法传递思想是作品的关键。作者认为形状可以作为表达思想的一种可能性,想通过漫画来表达这样的多样性。

忧郁伤感的人能够从宫崎骏的美好世界中得到救赎,青春洋溢的阳光少年们也能从不少热血动漫中明白成长的意义。

日漫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而近几年上映的《声之形》便靠着自己出色的场景描绘和剧情架构获得了不少好评。

首先,题材足够深刻,能够反映社会现象。

这一部校园暴力题材的电影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想来能够引起反思的作品都是值得观众花时间去领略的。

这部电影讲述了两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十分巧合像是命运安排一般的遭遇,讲述了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弱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该电影中施暴和受暴的两人最终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一对恋人,其中不少感人的剧情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美好的结局也能为很多有相似遭遇的人以向往,让他们明白未来依旧可期。

其次,在细节刻画方面也做的很到位。

在最后一次鼓起勇气希望结交新朋友的时候,硝子失败了,将也把倾注着对方心血的记事本狠狠摔进了水池中,硝子楚楚可怜的眼神仿佛已经向观众阐述了接下来的剧情。

之后硝子再也没办法鼓起勇气和别人进行交流了,而将也最终也被当做校园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受到了批评,同时来到的还有以前朋友的冷眼。

失意的将也终于明白了硝子当时的感受,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少年气,举手投足之间都毫无生气。

不过这部作品在某些地方存在评价两极分化的情况。

两人重新遇到之后发生的各种转机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很难出现,从来没有听说过会有施暴者与受虐人逐渐成长为朋友甚至是恋人。

在这方面观众产生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部作品存在着另辟蹊径博取眼球而歪曲现实的嫌疑,为了制造不一样的爱情故事,将本来难以化解的矛盾浅化。

我们都明白,童年时期所遭遇事件会对整个人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新闻众也曾经报道过,一些校园暴力的施暴者会因为长年累月得不到控制,在成年以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而那些受暴者在之后的人生过程中更加容易受到精神方面的不稳定因素侵害,比其拥有正常童年的人来说,这些有着可怜遭遇的人们更容易罹患抑郁症,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不过也有很多正面例子,倘若这些拥有不寻常经历的人能够振作自己,那么更加懂得感激生活,获得更加美满的人生也是很有可能的。

《声之形》这样的剧情安排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至少对某些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来讲,能够产生慰藉的效果,最后将也为了自我救赎,也为了挽救自己心爱的人的性命,勇敢抛开了自己的生死。

从这一时刻伊始两个人的矛盾终于得到了化解,硝子从此之后明白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受虐者终于能够从童年的阴霾中迈出大步,而拥有良知的将也也终于明白了自我救赎并不是目的,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自己。

动漫《声之形》上映后的宣传口号一直都是“帮你活下去”。故事情节看似俗套,把目光聚集在校园学生相处、交流的地方,和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实则这部电影只是借助校园欺凌、误解封闭自己这样的引子来引出男主人公在年少莽撞后的释怀与成长,让更多的人能在这部影片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治愈,感受到这个世界依旧是温暖可期的。

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叫《声之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女主的情况。影片的故事非常有现实意义。影片中女主西宫硝子是一个从小听不见声音的可怜女孩,因为患有先天性的听觉障碍,硝子日常生活交流和性格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在她转到男主石田将也的学校时,本来以为是一次改变,却没想到因为学校的不作为、老师的见惯不惯导致硝子自己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凌和嘲笑越发变本加厉。很长一段时间后硝子的母亲终于发现女儿的奇怪,并直接找到了校长解决这件“校园暴力”的事情。为了挽回学校的面子老师同学都统一口径,让罪魁祸首将也成了唯一的“认罪者”。并且开始集体孤立将也,一直活在孤独,自责和痛苦中的将也曾想过自杀,但是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开始学习手语,期望能再次见到硝子向她亲口说抱歉。5年后再次相遇的两个人,彼此救赎,走出儿时的阴影共同成长起来。

这部电影像日本的绝大多数电影一样,有着唯美的画面,暖心的舒服的角色配音,以及治愈人心的温暖情节。但是《声之形》之所以能从大量动漫电影中脱颖而出,不外乎影片中出现的手语情节。因为女主没有听觉,男主为了弥补过错非常认真的学习手语,使得后来两个人相遇后,很长的一段篇幅都是靠表情和手语填充的。

而这一亮点除了在呼应影片的名字“声之形”,其实还是在隐晦的告诉观众,看似无形的声音因为有爱的支撑,就会变成世间最美丽最纯洁的形状。即便不能用语言,句子来表述感情,但是有爱的情感依旧会通过各种方式从身体中流出,然后支持着你,释怀过去的不美好,带着温暖走下去。

整部电影立意和感情升华都处理的非常好,就算是没有经历过的人也会因为影片中真切的情感而有所触动,带着希望就不会被辜负。

2021年新出的这部日本动漫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价值观念不同带来的票房差异。这部动漫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是一部反映校园暴力与被暴力的人之间通过一系列事情最终和解的电影。

亮点一:关心残障人士,听力障碍是一个不大也不小的残疾,佩戴助听器似乎能让人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但实际上存在本质差别,这样细微的差别使得被暴力被欺凌。

现实中,导盲犬少之又少,盲人道被自行车等等占用,这难道不是一种社会集体暴力?

日本方面认为《声之形》亮点还在于,人与人之间既然无法直接传达出真正的感情,那就接受这样的事实,一定是自己没做好。只能通过接纳自我,接纳社会让自己释怀

在电影中,导演把恶人也不是天生就是恶人的理念贯彻全剧。所谓的校园暴力和欺凌只是小孩子之间的恶作剧而已,或者说,只是人与人之间不知道如何沟通和交流下导致的误会而已。

正是因为这样消极的价值观的注入,使得中国大部分观众没办法接受这样的电影。中国还处在社会发展的上升期,正统的文化告诉我们,努力是有用的,世界上存在因果报应。爱拼才会赢的理念让大部分中国人不认同电影里这种和稀泥的表达方式。

有人说《声之形》是一部“致郁又治愈”的电影,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这两种元素在电影里巧妙地融合,带给我的却是似喜似忧的复杂情绪。

《声之形》讲述的是“破坏和救赎”的故事——因为硝子的异样,将也一行人总是欺负她,等到将也长大后才终于对过去的行为产生了悔恨。在两人再次碰面之后,将也开始了他的弥补和寻求自我救赎之旅。

在引进这部电影的时候,某电删去了整整十八分钟的剧情。其中最主要的剧情是,但硝子受到欺负之后,她反抗并和将也打了一架,但是为了营造硝子“逆来顺受好学生“的可怜形象,这个部分被删去。殊不知这样的反差其实更能完善主角的人物形象,避开了角色符号化、脸谱化的趋势,但是因为这段内容被删除了,导致电影前半段的“致郁”气氛也更加浓厚。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寻找无删减版观看。

《声之形》应该是第一部将视角伸向校园暴力电影,电影里关于这个主题的展开也确实让人动容。它是电影美感和教育意义并重的,只可惜在电影的后半段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角色180度性格大转变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只能说在剧情的前后衔接和过渡方面,《声之形》做得并不好。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声之形》无论是画风、角色情感、故事走向都太细腻了,角色的表情、动作、行为都完美地画了出来,而且剧情也是在这个细节的推动下继续。相比于同年上映的新海诚的《你的名字》,《声之形》仅在画面上其实可以说是占据了上风。

哪部国产剧的豆瓣评分被严重低估?

现在可以说是电视剧泛滥的一个时代,我们打开各种视频APP时里面会推荐各种各样的电视剧给我们,但有那么多的电视剧我们到底应该看哪一部呢?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是通过豆瓣的评分来决定的,通过看豆瓣评分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去看这部片子,但其实这样的做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绝对不可以太过的依赖豆瓣的评分,因为确实是有不少这样被豆瓣严重低估的片子。

《娘道》。其实这是一部比较特别的片子,这部片子属于热播剧,收视率是非常不错但可惜的是豆瓣评分不高,属于口碑一般的一部剧。豆瓣虽然作为一个电影爱好者的集聚地,里面集聚了不少爱好电影的人,他们在看完以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打下这个分数,有其中合理的部分同样的也有会被他们忽视的地方,很有可能电视剧本身很好,但情感比较久远或者因为其他什么原因导致评分人不愿意给出太高的评分,这也是经常有的事情。

《创业时代》。这部片子是杨颖和黄轩主演的,很多人一听到杨颖主演的下意识就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所以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确实是不怎么高,其实不然这部片子虽然有其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其实也有不少亮点在里面,也属于一部被低估的国产片,3.7分其实是真的不应该这么低的。

《美好生活》。这部片子的豆瓣评分也比较低,是5分,很多人因为觉得里面人物关系太过的复杂,而且也不是大团圆的结局而给了低分,但其实电视剧是真的不错。

第一类:口碑好、收视高,豆瓣评分却偏低

《楚乔传》:豆瓣评分5.0

《楚乔传》是由当红小花赵丽颖和“九亿少女的梦”林更新主演的大型古装剧。该剧在播出之前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话题讨论。在湖南卫视播出也获得了高收视率和好口碑,但是令小编不解的是这样一部剧在豆瓣的评分居然只有5.0,这样的反差让人费解。

第二类:收视高,豆瓣评分低

《因为遇见你》:豆瓣评分4.7

该剧是由邓伦、孙怡主演的现代剧,剧情老套,但是也阻挡不了它高收视率的脚步。不过豆瓣评分仅仅是4.7,也算是反差很大了。

《人间至味是清欢》:豆瓣评分4.5

佟大为和陈乔恩的欢喜演绎,是一个现代都市轻喜剧。丁人间人生的失败,安清欢自我价值的追求,两者碰撞到一起所发生的一系列搞笑剧情。收视率不俗,但豆瓣评分却偏低。

《夏至未至》:豆瓣评分4.3

该剧也是大热小说翻拍而成的,或许是书迷对它的期待太大了,播出之后发现失望更大。郑爽、陈学冬、白敬亭,这样的搭配非常养眼,收视率也算不俗了。

《择天记》:豆瓣评分4.2

《择天记》当红小生鹿晗和古力娜扎主演的古装剧,颜值虽然在线,但是演技不敢恭维。不过好在有粉丝贡献收视率,收视也算可以,但豆瓣评分仅为4.2.

《孤芳不自赏》:豆瓣评分3.1

该剧开播之初,抠图、不敬业等负面消息就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以至于网友的关注点根本不在剧情,而是这些负面信息上。不过,网友也是一边质疑一边看完,该剧收视率年度前十,着实不俗。

第三类:口碑差、收视率一般,豆瓣评分低

《龙珠传奇》:豆瓣评分4.9

有网友表示该剧除了主演演技没问题之外,剧情严重与历史不符,主演的造型也让人难以接受。专场突兀、剧情狗血、场景照搬、疑似抄袭的标签被贴上。

《秦时丽人明月心》:豆瓣评分4.9

一部带有玛丽苏气质的古装剧,男主人设有问题,剧情尴尬随意,不过主演迪丽热巴和张彬彬颜值在线,只看脸,粉丝也很高兴。

《独步天下》:豆瓣评分4.9

该剧女主是唐艺昕,小编总是有一种感觉“唐艺昕的脸不适合演女主”,或许是看了太多唐艺昕演反派人物。不过最近大家对该剧的关注度似乎还可以,不过豆瓣评分却是不高。

《遇见爱情的利先生》:豆瓣评分3.9

又一部狗血剧的诞生,即使是影后周冬雨也拯救不了这么玛丽苏(狗血)的剧情。

《上古情歌》:豆瓣评分3.3

宋茜和黄晓明主演的一部古装剧,颜值在线,个人很喜欢宋茜的颜和跳舞的她,但是说实话演技还需要提升,也希望她能够在一部部作品中沉淀和进步
第一部《战长沙》,是正午阳光出品的大型战争剧,讲述了湖南人民面对日本侵略者无所畏惧、勇于抛头颅、洒热血,一心报国的壮烈故事,还原了湖南长沙的文夕大火、焦土政策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由霍建华、杨紫两大实力派演员主演。
不同于其他的抗日剧,该剧高度还原了历史,将那个时期残酷的战争完美展现出来,战争场面壮观真实,感情线也是点到即止,豆瓣分高达9.2,可惜这一部收视率不好,被埋没了。
第二部《琅琊榜之风气长林》,这一部也是正午阳光出品,画质清晰细腻、战争场面宏伟浩大,演员的演技也都在线,人物形象饱满,剧情紧凑精彩,豆瓣分达到了8.5,但收视率也是不及预期。
之所以收视率不佳,可能是胡歌、靳东、王凯、刘涛主演的第一部太经典了,以致于第二部上线被掩盖了光芒。其实,这一部绝对不差,刘昊然、佟丽娅、黄晓明、郭京飞、乔欣等都演得很不错,值得追。
第三部《白鹿原》,是一部年代剧,该剧以陕西关中平原上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描写了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这一部剧老戏骨扎堆,除了张嘉译、何冰、秦海璐主演外,还有马丽、李沁、翟天临、雷佳音、邓伦等人气明星做配,很是精彩。可惜当时与《人民的名义》同期上线,被忽略了。
第四部《天下第一》,是一部武侠剧,主要讲述了天地玄黄四大密探和曹正淳以及铁胆神侯之间的明争暗斗,坚守正义的故事,由霍建华、李亚鹏、张卫健、高圆圆、黄圣依、叶璇等主演。
这部剧收视口碑还不错,制作好、特效棒、演员阵容都很豪华,但并没有像《神雕侠侣》《天龙八部》《倚天屠龙记》等那么火,也是被低估的经典好剧。
第五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该剧以三国时期“魏国”为故事大本营,讲述了魏国大军师司马懿如履薄冰、机智传奇、谋冠天下一生的故事。
该剧也是老戏骨扎堆,由吴秀波、刘涛、李晨、于和伟、张钧甯、唐艺昕、翟天临、王劲松等主演,斗智斗勇,同台飙戏很是精彩。
第六部《西游记后传》,主要讲述了魔头无天取代如来佛执掌灵山,打败天庭掌控三界。孙悟空带领三界帮助如来转世灵童乔灵儿重返灵山,推翻了无天对三界的统治。
这不是对《西游记》的改编而是延伸,剧情很精彩烧脑,特效在当时也不算太差,演员演技也都演得很好,但因为孙悟空唐僧等人物形象先入为主的原因,一直备受吐槽质疑。
《射雕英雄传》(2003)
制片人:张纪中
导演:鞠觉亮、王瑞、于敏
豆瓣评分:6.6
诚然,03版《射雕英雄传》有着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男女主角身上。当年播出时就引来骂声一片。但无论如何这部剧也不该只有6.6分,更不该在数版《射雕英雄传》里评分倒数第一(黄日华版9.1分、张智霖版8.6分、胡歌版7.2分、杨旭文版8.0分)。
事实上,本剧的制作水平非常高。香港的两版由于场景的限制,草原戏是在大屿山拍摄的,而很多外景其实是自己搭建的布景,因此从画面上看,这两版《射雕英雄传》给观众的感觉较为局促;而大陆的其余两版虽然也去了草原,可色调偏亮,镜头纵深感弱,定位偏移成了古装偶像剧。
此外,在镜头运用、音乐创作、主题表达和场景搭建上,03版可以说比其它各版本都好上不少。
但一方面由于男女主角的原因,另一方面观众先入为主地因为港版而认为本剧的重心是男女情爱,加上03版播出时同期的剧太过耀眼,导致03版《射雕英雄传》马失前蹄,铩羽而归。
《碧血剑》(2007)
制片人:张纪中
导演:李翰滔、赵箭、黄祖权
豆瓣评分:6.9
如果说03版《射雕英雄传》的问题出在男女主角、《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等几部剧的问题属于“咎由自取”的话,那么张纪中版《碧血剑》实在是被冤枉得很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读过原著《碧血剑》的读者,都对窦智孔这一版非常满意。
然而一来《碧血剑》的受众并不算广,二来受林家栋版《碧血剑》影响的观众太多,导致该剧在播出时,就被冠以“不尊重原著”的帽子——可事实上恰恰是林家栋版《碧血剑》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而窦智孔版才是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摄的。
虽然是武侠剧,我们却能从《碧血剑》里清楚感受到主创的野心,在描摹李自成进京、崇祯煤山上吊时,全剧通过构图、剪辑和声效,塑造出了末日萧条的景象,非常悲怆。可以说在与历史的结合程度上,比金庸原著还胜了一筹。
好在由于近几年各种武侠剧越来越雷人,大家终于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些剧,窦智孔版《碧血剑》的评分已由原先的6分出头慢慢逼近7分,相信很快就会真正得到应有的评价。
《萍踪侠影》(2003)
导演:何群
豆瓣评分:6.8
《萍踪侠影》的导演何群去年年底离世,作为一部拍出过《茶馆》、《使命》的导演,《萍踪侠影》是他履历表里唯一的武侠剧。
武侠剧

和港台相比,大陆武侠剧在本世纪初才算正式起步,但由于大陆武侠剧投资高、选景好,往往能拍出非常具有武侠色彩的剧,比如武术风格、比如场景还原。只是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观众对港台武侠剧先入为主,这才导致当年大陆武侠剧登场时遭受到不少骂名。

李亚鹏版《笑傲江湖》曾经在豆瓣常年处于6分档,直到霍建华版《笑傲江湖》出现,大家才回过头来发现李亚鹏版可圈可点之处,现如今已到7.7分;同样的情况出现在胡军版《天龙八部》上,现如今是7.8分。——但很明显,相比于TVB版同名剧,这两部剧的评分依然是落后的。

而在此之外,还有几部武侠剧,却始终未能被“正名”。

《射雕英雄传》(2003)

制片人:张纪中

导演:鞠觉亮、王瑞、于敏

豆瓣评分:6.6



诚然,03版《射雕英雄传》有着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出现在男女主角身上。当年播出时就引来骂声一片。但无论如何这部剧也不该只有6.6分,更不该在数版《射雕英雄传》里评分倒数第一(黄日华版9.1分、张智霖版8.6分、胡歌版7.2分、杨旭文版8.0分)。

事实上,本剧的制作水平非常高。香港的两版由于场景的限制,草原戏是在大屿山拍摄的,而很多外景其实是自己搭建的布景,因此从画面上看,这两版《射雕英雄传》给观众的感觉较为局促;而大陆的其余两版虽然也去了草原,可色调偏亮,镜头纵深感弱,定位偏移成了古装偶像剧。

此外,在镜头运用、音乐创作、主题表达和场景搭建上,03版可以说比其它各版本都好上不少。

但一方面由于男女主角的原因,另一方面观众先入为主地因为港版而认为本剧的重心是男女情爱,加上03版播出时同期的剧太过耀眼,导致03版《射雕英雄传》马失前蹄,铩羽而归。

《碧血剑》(2007)

制片人:张纪中

导演:李翰滔、赵箭、黄祖权

豆瓣评分:6.9



如果说03版《射雕英雄传》的问题出在男女主角、《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和《鹿鼎记》等几部剧的问题属于“咎由自取”的话,那么张纪中版《碧血剑》实在是被冤枉得很了。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绝大多数读过原著《碧血剑》的读者,都对窦智孔这一版非常满意。

然而一来《碧血剑》的受众并不算广,二来受林家栋版《碧血剑》影响的观众太多,导致该剧在播出时,就被冠以“不尊重原著”的帽子——可事实上恰恰是林家栋版《碧血剑》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而窦智孔版才是老老实实按照原著拍摄的。

虽然
文章标题: 如何评价卧烟社的视频《走向战争的日本》系列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5498.html
文章标签:日本  走向  评价  战争  系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