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19 05:00:2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85次
在汉末三国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姜维、夏侯霸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再比如曹魏五子良将中,张辽曾是吕布的手下,张郃曾是袁绍的手下,两人最终归降了曹操,并位列曹魏五子良将。至于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傅士仁、麋芳等人则投降孙权,以降将身份来到了东吴。当然,同样是降将,大家最后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也即有的的降将遭到了人们的评价,而有些降将却没有比较差的评价。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于禁和黄权,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就于禁这位名将来说,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公元219年,于禁参加了襄樊之战。结果,在这场战役中,于禁归降了关羽,也因此留下了比较差的风评。与此相对应的是,黄权本是益州牧刘璋的麾下,在汉末三国时期,黄权先是归降刘备,后来又投靠了曹魏。但是,黄权最终的评价,却没有这么差。那么,问题来了,同样是降将,为何于禁的评价比较差,黄权却没有这么差的评价?
一
首先,就于禁这位降将,在襄樊之战中归降了关羽。在此背景下,东吴文臣虞翻曾表示:(于)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表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也即在陈寿看来,于禁虽然之前的表现不错,甚至可以说是曹魏五子良将之首,但是其最终还是晚节不保。而就于禁的主公曹操来说,得知于禁兵败后,哀叹良久,说:“于禁与我相知已有三十年,怎么面临险境,反不如庞德!”
因此,在笔者看来,于禁这位降将的评价是比较差的。而就黄权来说,则没有这么差的评价。在黄权归降曹魏后,刘备表示:“辜负黄权,权不负孤也。”司马懿表示:“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诸葛亮),不去口实。”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则表示:“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对此,在笔者看来,同样是三国时期的降将,甚至黄权还有两次归降的经历,不过,黄权的风评却要在于禁之上。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黄权虽然两次归降,但是,他的行为实际上没有什么可以批评的地方。
二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别驾张松建议刘璋迎接左将军刘备入蜀,协助讨伐割据汉中的张鲁。但是,黄权则意识到刘备这个人的野心,所以劝谏益州牧刘璋不要邀请刘备入蜀。但是,刘璋不听黄权的逆耳忠言。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与刘璋反目,举兵进攻益州,派诸将分别攻下益州郡县。各郡县大都望风归顺,只有黄权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后,才向刘备归顺,刘备封黄权为偏将军。由此,对于黄权来说,事前为刘璋提出了正确意见,事后则是等到刘璋放弃抵抗之后,这才归降了刘备。
在此基础上,黄权的行为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这也让黄权获得了刘备的欣赏,从而得到了重用。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准备征讨吴王孙权,黄权劝谏刘备应当坐镇后方,不应该冒险冲锋陷阵。章武二年(222年),吴国大都督陆逊顺长江流势冲破蜀军的包围,蜀汉江南前线部队大败,刘备撤退。由于返蜀道路被吴军完全阻断,黄权军队无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领部下投降于魏国。对此,在笔者看来,黄权归降魏国,同样是迫于无奈的选择了。
三
对于黄权来说,因为退路被东吴大军切断,所以无法回到益州了。在此基础上,黄权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归降东吴,要么归降曹魏。考虑到东吴和蜀汉的激烈对抗状态,黄权自然不能归降东吴。所以,他当时率军投靠了魏国。虽然魏国也是蜀汉的敌人,不过,在夷陵之战时,东吴才是蜀汉的头号大敌。另一方面,就于禁这位名将,其归降关羽的行为则直接增加了对方的实力。也即当时关羽正在攻打襄樊,镇守襄樊的曹仁,已经是难以抵挡了。所以,于禁率领3万大军归降关羽,不仅让曹魏一方损失惨重,也直接增强了正在攻城的关羽,促使其拥有更多的兵力来对付曹魏。
而就黄权来说,则并没有将兵力带给了当时正跟蜀汉作战的东吴。并且,在襄樊之战中,于禁作为跟随曹操多年的老将,选择归降了关羽,而就跟随曹操不久的庞德,则拒绝投降,选择了宁死不屈。在此背景下,庞德的宁死不降,无疑和于禁的行为形成了比较强烈的对比,从而让曹操都忍不住叹息。换而言之,对于曹魏来说,如果不对于禁进行批评,显然对不起忠义的庞德,也起不到鼓励文臣武将忠于曹魏的效果。
四
最后,另一方面,就黄权来说,其归降曹魏的行为,获得了刘备的原谅。而就于禁来说,则遭到了曹丕的羞辱。公元221年,于禁终于回到了魏国。彼时,曹操已经去世了,曹丕篡汉自立,正式建立了曹魏王朝。就于禁归降关羽的行为,曹丕表面上不放在心上,实际上则在羞辱于禁,这让于禁最终羞愧去世。而黄权归降魏国后,蜀汉官吏准备抓捕黄权留在益州的家人。结果,刘备阻止了这一行为,并说:“是我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我。”于是仍像以前那样对待他的家人。黄初四年(223年),刘备病逝,魏国群臣都相互庆贺,唯独黄权无一丝笑意。
虽然黄权不能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对于有恩于自己的刘备,黄权尽管改换门庭,却依然保持了足够的尊重。后来,黄权在曹魏领益州刺史,迁进河南,也即在官职上可谓平步青云。景初三年(239年),黄权被升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在地位上已经来到曹魏武将的巅峰了。正始元年(240年),黄权在曹魏去世,谥号“景”,其中黄邕袭封爵位。值得注意的是,黄权留在蜀中的儿子黄崇,官至尚书郎,蜀汉灭亡时随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于绵竹,也即为了曹魏付出了性命。对此,在笔者看来,黄权之子在蜀汉灭亡之际的表现,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黄权在历史上的评价。
刘备:“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虽亡黄权,复得狐笃,此为世不乏贤也。”
司马懿:“黄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叹述足下(诸葛亮),不去口实。”
杨戏:“镇北敏思,筹画有方,导师禳秽,遂事成章。偏任东隅,末命不祥,哀悲本志,放流殊疆。”
陈寿:“黄权弘雅思量,以所长,显名发迹,遇其时也。”
徐众:“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武王下车,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所以大显忠贤之士,而明示所贵之旨。先主假权将军,善矣,然犹薄少,未足彰忠义之高节,而大劝为善者之心。”
袁宏:“公衡仲达,秉心渊塞。媚兹一人,临难不惑。畴昔不造,假翮邻国。进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纷纭,民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
郭允蹈:“向使云长自江陵出襄阳,而益德、黄权有一人焉,为居守之计。则固可震撼中原,而无后顾之忧矣。”
罗贯中:“降吴不可却降曹,忠义安能事两朝?堪叹黄权惜一死,紫阳书法不轻饶。”
黄权一生中为三个政权都服务过。他先是刘璋手下的主簿,后成为刘备手下的治中从事。最终又投降曹魏,成为曹丕的部下。而且,他投降曹魏的时候,还不是个人行为,他还带领着一支人数众多的部队,这个部队中还有人数众多军政人才。他的投降,使蜀汉遭受了无可挽回的损失。
但是,刘备对黄权的投降却心怀愧疚。当他的手下要求按照法律,对黄权的家属进行惩罚的时候,刘备说是自己对不起黄权,不是黄权对不起自己,下命令放过了黄权的家属。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被迫投降的黄权。
黄权这个人是具有一定军政能力的人才。他首先在刘璋手下任职的时候,就对刘璋请刘备入川之事进行了劝谏。但是,刘璋没有采纳。后来当刘备取西川的时候,在其他城池都投降刘备的情况下,黄权依然死守不降。一直到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降了刘备。
在刘备手下的时候,黄权又尽心尽力的为刘备效劳。他在曹操取汉中的时候,就向刘备阐述了汉中对西川的重要性。刘备听从黄权的建议,夺取了汉中,才奠定了蜀汉政权的基础。
到了夷陵之战前,刘备准备讨伐东吴。黄权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不应该讨伐东吴,希望刘备收回成命。但是刘备没有采纳黄权的意见,最终还是发动了夷陵之战。
在这一次战役中,黄权再次向刘备建议,说东吴的军队精悍,加上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后退困难。自己主动要求率领前锋部队对敌人进攻,请刘备坐镇率领后军,刘备还是没有同意。
我们看这一次刘备的兵力部署,就知道刘备对黄权、赵云这些明确表示反对伐吴的将领,还是心存芥蒂的。他在部署兵力的时候,把赵云安排在后方,镇守江州,以做接应。而把黄权安排在江北,用以防备曹魏的袭击。
从这个部署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他们的不信任。他故意把他们安排在次要的战场。尤其是黄权,由于他所处的战场比较安全,刘备把准备接收荆州的一整套军政班子都留在了他的军中。后来曹丕对这些人进行封赏,郎官以上的人员就达到一百多人。这让本已人才匮乏的蜀汉更是雪上加霜。
但是,黄权所处的位置极端不利。他和后方的联系是依靠江南的蜀军进行的。当陆逊发动火攻,击溃江南蜀军的时候,黄权和后方的联络线被切断了。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黄权只得举军投降了曹魏。
二、黄权的投降与孟达之间的区别。
如果我们看待那段历史,有一位人物和黄权的经历基本相同,那就是孟达。孟达也是历经刘璋,刘备和曹丕三个主人。可是,黄权和孟达所受的待遇和评价却完全不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孟达的才能也是很出众的,在曹魏的评价是“将帅之才”,“卿相之器”。可是,孟达的品行却十分遭人诟病。蜀国人说他是反复小人,而曹魏的人说他“恃才好术”,“言行倾巧”。到最后,孟达再次背叛曹魏的时候,被司马懿消灭。
那么,黄权和孟达同是投降,可他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那就是,孟达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待遇而择主投降,而黄权则是对自己的主公尽忠到最后,走投无路而投降。一个是出于本心,主动投降,一个是出于被动,被迫投降。
孟达在刘璋的手下,为了自己荣华富贵,抛弃了自己的主公,跑去投降刘备。而在刘备的手下,出于对自己待遇的不满,又跑去投降曹魏。他的所有举动,都出于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
而黄权则有所不同。他在每一个主公的手下,都为他尽忠尽力。他在刘璋的手下,直言劝谏刘璋,为刘璋坚守城池到最后,到刘璋投降后才投降。在刘备手下时,他为刘备献言献策,在夷陵之战中甘愿代替刘备在前线作战。直到后路被切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投降曹魏。在曹魏朝中,他不改对刘备的看法,一直保持着对蜀汉政权的同情,这种坚守反而得到了曹丕的敬重。
三、刘备对黄权家属的处置。
在夷陵之战后,由于黄权投降曹魏,所以蜀汉的官员依照当时的法律,要对黄权留在蜀汉的家属予以惩罚。这种惩罚是很严厉的,应该是全家要被处死。
当时在曹魏的黄权也听到了全家被杀的风声。但是,黄权十分镇静,他并没有因为传闻而为自己的家庭发丧。当时的曹丕下诏让黄权发丧,黄权也没有遵从。后来消息传来,刘备果然放过了黄权的家属。黄权为什么会这样镇定,用他自己的回答说,就是:
“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
那就是,黄权相信刘备和诸葛亮能够明白自己降魏的本心。他并不是意图反叛,而是因为走投无路的被迫之举。果然,刘备在处理黄权的家属这件事的意见是,“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没有追究黄权的责任。
不错,如果刘备在伐吴前接受了黄权的谏言,就不会有夷陵之战。如果刘备接受了黄权的建议,让黄权带领前军,自己不亲自到前沿指挥,也不会遭到夷陵之战的惨败。因此,在夷陵之战这个问题上,黄权是对刘备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而刘备却没有听取黄权的建议,同时还把黄权放在那样一个看似平稳,其实危险的地方,到最后陷入走投无路的处境。在这里,刘备对待黄权和赵云的方式方法是一样的,让你参与,同时让你袖手旁观。这显示了刘备气量小的一面。这是刘备所说的自己对不起黄权,黄权没有对不起自己的原因。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刘备不但没有追究黄权的家属,还对黄权的家属待之如初。
后来黄权的儿子黄崇在刘禅的朝廷担任尚书郎的职务。黄崇继承了他父亲的睿智,在绵竹之战中,劝诸葛瞻赶紧去抢占险要,阻击邓艾。可是诸葛瞻犹豫不进,让黄崇急得直哭。最后,黄崇和诸葛瞻一起在绵竹战死,为蜀汉尽了忠。
四、结语。
黄权和孟达一样历经三个主人,但是,他们的历史评价和下场截然不同。孟达因为用尽心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不断改换门庭。最后落得个反复小人的骂名和身首异处的下场。
而黄权虽然也更换了同样主人,可他对自己的操守十分重视。他对每一个主人都尽心尽力,直到最后一刻。他的每一次更换门庭,都是因为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的选择。也因为如此,他才获得了他人的同情和原谅。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