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3-16 17:01:4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11次
西晋其实是因为自己的腐败和分封制度才迅速的走向衰落的。
先说一下西晋的制度,西晋其实和魏国大多数的制度都差不多,但是唯独有一条,司马炎认为曹操没有把自己的子孙分封出去,导致了在魏国末期,没有人能够起兵勤王,才导致了灭亡,所以,司马炎大肆的分封自己的亲族为王。
而分封了许许多多的王,导致的后果就是这些王爷尾大不掉,并且各自都带兵称霸一方,而且相互之间谁也不服,所以,晋国很快就有了八王之乱,这一场战争迅速的消耗了晋国的国力,导致了后来更加不可控制的混乱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
第二就是西晋时代的奢靡之风,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石崇斗富事件,这个事件也只是西晋时代腐败的一个缩影,而且皇帝对此不闻不问,导致了贪污横行,百姓民不聊生,更是加快了西晋灭亡的步伐。
然后就是西晋的时候,少数民族纷纷内迁,比如鲜卑族,比如匈奴等等,都逐渐的进入关内和汉人杂居,政府也没有管制,而当西晋爆发八王之乱的时候,大批少数民族被征召,逐渐的少数民族将领尾大不掉,形成割据势力,最终攻灭了晋国。
其实这一些问题很多朝代也都有,而晋国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导火索,那就是晋惠帝,这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百姓没有粮食吃,为什么不吃肉粥?所以,皇帝形同傀儡,皇后贾南风当政,而下面分封的王爷自然不服气,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最终政权更迭,一发不可收拾。
总之,晋国很快就衰败了,有自己腐败和内斗的原因,也有立白痴皇帝这种偶然事件,几件事共同作用所导致的。
世人都认为西晋衰落和灭亡的原因,是“八王之乱”和之后的“五胡乱华”。但这两个事件,都只是西晋衰落和灭亡的直接因素,不是根本原因,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关键还是西晋王朝本身。
门阀制度的影响制约东汉末年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门阀制度,是曹魏也是西晋政权最大的弊端和隐患。各个地方的门阀世族,形成一个个巨大的利益集团,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各种势力盘根错节,不但掌握了大量的政治资源,同时还通过手中的政治资源,大量兼并和侵占土地,从而掌握大量的经济社会资源,社会影响力地巨大,严重威胁社会稳定和皇权的安全。
与门阀士族制度相配套的“九品中正”选人用人的制度,给门阀士族子弟升迁大开绿灯,将广大寒门子弟晋升进入朝堂为国家服务的道路完全堵死,完全没有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导致国家管理的人才凋零匮乏,没有活力和生机,暮气沉沉,很难开创一个新王朝的新气象。
分封制度的重大失误西晋王朝是曹魏的晋王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定国号晋,建都洛阳。所以,西晋建立在曹魏政权之上,全盘接收曹魏所有政权组织结构,曹魏政权原有的种种政治弊端和政治隐患都遗留了下来,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门阀制度。作为西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炎非常担心其他的世家大族觊觎皇位,像他篡魏那样篡晋自立,夺取西晋的皇位。
于是司马炎以昏招治弊政,想到和采取的办法就是,大肆分封皇室成员,将国家的军队和经济尽可以地掌握在司马氏皇室自己人手中,以此来削弱门阀世族的势力以及对皇权的威胁。司马炎在篡位之初就大肆分封诸侯王,一共分封了十七个藩王,并且给予诸侯王前所未有的权力,允许诸侯王在自己的封国自行任命官吏,不需要通过朝廷;允许诸侯建立自己的军队。这样以来,各个诸侯国完全掌控自己国内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权,拥有自己的军队,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中央政权对诸侯国的控制力严重弱化,这一失误成为后来“八王之乱”王室操戈最根本的原因。
开拓进取精神的缺乏西晋王朝是篡魏而来,没有经历战争的洗礼和政权的动荡。平稳的权力交替,也意味着腐朽落后思想和行为的继承。因此,西晋王朝从开国之初,就没有改朝换代的新气象、新作为,从皇帝到大臣,都没励精图治、改革创新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奢靡腐败的现象非常突出,主要表现有两个方面:
一是皇帝司马炎醉心于犬马声色,大肆扩充后宫,宫中妃嫔的人数一度达到一万余人,司马炎每天晚上乘坐羊车,任由羊车将其拉到哪个妃嫔居住的宫殿,就选择宠幸哪个妃嫔。二是大臣奢靡成风。朝中大臣以奢靡为荣,以比富斗富为时尚,在全社会形成了严重的奢靡之风。著名的事件就是“王石斗富”的历史典故,同是皇亲国戚羊琇、王恺、石崇等人斗富逞能,王恺用蚕丝作道路的帐幕,石崇就用锦缎作屏幕;王恺拿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石崇就拿出四尺高的珊瑚树回敬。朝廷以及全国上层阶级奢靡成风,消磨斗志、败坏朝纲、引发腐败,加重百姓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1994年,一部《三国演义》电视剧把东汉末年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再一次带到了人们面前。“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乱世之中,魏蜀吴三国一路打拼终于崛起。在诸葛亮、关羽、赵云这样杰出的人物努力下,那段历史给了我们太多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故事。
可是,不论我们查阅多少与三国时期有关的作品,会发现在天下一统之后的故事就很少有人提起了。无论是戏剧还是文学,古装影视剧都很少拍司马炎之后的故事。这段被称为西晋的统一历史究竟为什么不被人们喜欢?对此专家表示,这是一场噩梦。
三国后期,蜀国率先式微,而曹魏阵营已经做大做强,孙吴只能在江南一带勉强存活。但随着曹皇室日益衰弱,司马家族的野心也一点点暴露了出来。249年,趁着7岁的幼帝曹芳外出祭祖,辅政的司马懿直接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了大权。
在这之后,曹魏势力基本已经被架空。257年司马昭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清剿,再无任何抵抗机会。当263年灭掉蜀国之后,266年司马炎直接建立了西晋,皇帝易位。279年吴国也没能抵挡住晋军的铁蹄,最终天下还是归到了司马氏的手里。
也正是到此为止,《三国演义》的故事已经讲完了,被无数人忽略的晋朝拉开了帷幕。其实在司马炎统治初期,天下还是颇为太平的。据《晋书》记载,280年的“太康之治”一度让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恢复。但是他和造下“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不同的地方在于,晋武帝没能将这样贤明的作风贯彻到底。
没过多久,司马炎就因为试图治理无果转而开始了奢靡之风。这种从皇室内部开始的腐朽是根本无法阻挡的,很快整个朝堂一片荒唐。加之这个时候,他还实行分封同姓王的制度,掌权者拉帮结伙,统治者骄奢淫逸,而最终只会让王朝在百姓的痛苦里一点点的被腐朽。
果不其然,290年,八王之乱爆发。一次同宗诸侯为了皇权的争斗展开,不仅仅将难得稳定的国情破坏得一干二净,更是让天下生灵涂炭。毫不客气的说,这场动乱直接摧毁了西晋的根基,庞大的外表之下根本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
这种情况,就给了那些自汉朝起就盘踞着的北方各族看到了机会。由于多年的融合,这些外族早已深入内地进行生活,所以他们对于西晋的衰弱也看得格外明显。就这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304年“五胡之乱”,匈奴、羌族、鲜卑等国都带着他们的军队前来讨伐,而西晋也就在这战火之中被瓜分了,史称“五胡十六国”。
如此背景之下,比起悲剧落幕的司马家族,更为凄惨的莫过于那些无辜的百姓。胡人所到之处,必然让鲜血染红了大地。战争本就伴随巨大的牺牲,加上世代积累的仇恨,无辜的平民就是他们最大的泄愤工具。
在战斗结束的时候,汉人仅仅只剩下了不到400万的地步,这种堪称灭顶之灾的遭遇,正如专家们所说,简直是一场噩梦。换句话说,在司马家族之后的中原,就是一个直接迈向衰落的过程。如此一场悲剧,如何还能忍心再将其搬上荧幕呢?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