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戚继光对弩的评价怎么这么低

时间: 2022-03-14 09:07:08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6次

戚继光对弩的评价怎么这么低

请问明朝戚继光军队抗倭时有没有大量使用火器?以及有没有使用弩箭?

请问明朝戚继光军队抗倭时有没有大量使用火器?以及有没有使用弩箭?
  有!!综述:
  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 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大将军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
  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综述——明朝水军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强大,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二十一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
  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抗倭名将俞大猷适时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由此可见,明代的海战很早就进入了近代的模式。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99%。
  中国海军的装备,主要以福船为主,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建材主要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据《武备志》云“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但可假次以吓敌人之心胆耳。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船型大,干舷高,在冲撞等近战场合有明显优势。
  明朝东征水师——[1]大福船:一号称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2]二号福船: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上阔,船首昂起张开,尾部高耸,吃水约3。5米,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据《武备志》描述,这种巨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3]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号称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4]海沧船:福船型中的第四号称为海沧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约七八尺,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武器装备有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
  [5]苍山船:海沧船中最小的叫苍山船,又名苍山铁,船体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设有橹,风顺则扬帆,风息则荡橹。此船轻便灵巧,主要用于追敌和捞取首级。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明朝鸟枪的来历:——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
  火枪性能:明军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射击战术: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做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枪和佛郎机铳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清军骑兵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也优于日本,但由于制造工艺和制度的原因,装备水平和战术素养不如日军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枪种类:
  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枪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管,重约5—6斤,与火铳比增加准星照门,用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安了弯型枪托,枪管细长,口径比在50—70倍之间。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一根火绳可多次击发不灭。

  噜密铳:单兵火绳枪,在噜密国(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铳全长5—7尺,重6—8斤,管长4尺5寸,前安准星,后设照门,桑木或柳木制铳床。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武备志》说:“鸟铣:唯噜密铳最远最毒”。

  佛郎机铳:大口径火绳枪,介乎于炮枪之间。在缴获的佛郎机(葡萄牙)人舰船中得到的火绳枪基础上创制。有子铳9杆,可连续快速开火,重量比普通火绳枪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掣电铳:单兵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吸取鲁密铳及佛郎机的优点自行创造。铳长约 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6个。发火装置与鲁密铳不同,是撞击式燧发枪,构造和性能与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将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击锤上夹燧石,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燧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射击精度更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且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迅雷铳:5管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吸取鸟铳及三眼铳的优点自行创造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单管长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准星火门,火线以薄钢片隔。5管中有长木柄,中空成筒,内有火球一个,铳弹射毕可点火焰,柄端有枪头,可近搏。柄有机匣引火,5管共用。铳前有牛皮牌套可保护射手。随铳有叉架一个。跪姿使用,先射一弹,后转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
  四眼铳:4管单兵手铳,由4支单铳平行绕轴箍成,与三眼铳类似。
  五排枪:5管单兵火绳枪,净铁打造枪管,每管重1斤4两,长4尺,各有一个火门,可装铅弹4、5枚及火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个木柄,点火后5管依次射击。
  五雷神机:5管单兵火绳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每步5尺)。
  七星铳:车载 7管铳,管用铁造,长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围绕,外有铁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药弹丸,尾部合为一处,后按一根5尺长木柄。车轮径1尺5寸,战时7铳齐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较大。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用时先点一头,依次发射,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
  三连珠铳:单兵多发铳,铳管较长,分三段装填,每段各有一个火门,逐段装填,依次发射。
  十连珠铳:10管铳,每管装10弹,共100弹,10管绕轴平行,箍合成10管铳,射击密集齐进之骑兵。
  连子铳:连射单兵铳,铜铁铸造,尾安木柄,铳膛后有火药,装于一节一节之小纸筒中,共用一引线,每节火药射一弹丸。铳筒中间竖插一铁筒,弹丸依次装满,首枚弹丸于铳筒中,射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下,由第二节火药射发,如此反复可连射多发!
  马上佛郎机铳:骑兵用小型佛郎机,铳身短小,长154毫米,口径28毫米,重1斤10两和1斤12两,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间有方型圆孔,可栓绳。
  震叠铳:倭寇战明军,见明军举枪便伏地,射闭前冲,使明军无暇装填。此铳则先发一弹,间隔后再发一弹,使倭寇不胜防。
  铅弹一窝蜂:多弹火枪,身用铁铸,口径小身管短,能装百枚小弹丸。枪小可挎腰而携。用时先将前端铁脚插于地,尾抵小木桩,使枪口昂。点火后百弹齐飞散射面大。
  快枪:长柄火枪,长5.5尺,重5斤,前为锋利枪头,后接2尺长枪筒,有4道箍,内壁光滑,从口装入三四钱火药及铅弹,筒后为长柄。用时先去枪头,
  1.5寸火线插入筒内,点发后再装枪头,同敌近战而搏。
  夹把铳:双管单兵手铳,由两个联体单铳组成,中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与铳紧固。战时先发铳弹,后为冷兵器近搏。
  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用途单兵枪,身用铜铁铸造,管长1尺3,装弹一枚,管安长柄,上有枪锋,筒旁有毒火喷筒2个。敌远可发弹射敌,敌近喷射毒火,敌至则以枪锋格斗。

  大炮
  万历年间明军装备的火炮,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机炮详述。一各式火炮性能
  [1] 虎蹲炮: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虎蹲炮属于中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2] 飞礞炮:轻型毒杀火炮,身用铁铸造,长1尺多,口径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弹圆柱型,长4寸,直径2.5寸,内装毒药和铁渣。弹底引信同向炮内,敌军中弹瞬息即毙。
  [3]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5]大碗口铳: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6]飞云霹雳炮:轻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铁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
  [7]毒火飞炮:轻型火炮。身用熟铁,长1尺多,装药10多两,发铁壳爆弹,弹内有5两砒霜、硫磺、毒药。其战时铁壳碎片击杀敌人马,毁其战具,毒气可毒杀敌军人马。
  [8]千子雷炮:车载炮,身用铜铸,口径5寸,管长1尺8寸,内装火药6分,后装细土2分,再装填铅弹二三升。炮身用铁箍固定于4轮车上,前有隔板,抵近敌军撤板而射。
  [9]叶公神铳:车载炮,身用净铁打造,分天、地、玄三号。天字号神铳重280斤,长3尺5寸;地字号神铳重200斤,长3尺2寸,玄字号神铳重150斤,长3尺1寸。每炮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后面有一轮,轮高1尺3寸,前高后低,炮口昂扬。
  [10]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11]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12]无敌大将军炮: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13]威远将军炮(子母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轻型火炮,轻巧灵便,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清史稿》载: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层层碎裂,锐不可当,威力惊人……
  大将军炮

  二佛郎机炮详述[1]来历及发展来历: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大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相对红夷大炮而言,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对于子母炮这种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枪与子弹的关系,以现代的定装药枪弹为对照,空的子炮相当于弹壳,火门相当于底火,当子炮内装入火药与弹丸后就和子弹的功能一样了,此外炮腹可视为枪支的弹膛。佛郎机大炮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点:1.后装炮 2.定装弹药。我们可以认为:佛郎机大炮不仅是后装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发展: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
  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2]数据性能: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商修孔,,以子铳五枚夕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有史料记载红夷炮射程可达十里,即五千米,估计是设置在高城上的缘故,野战或海战很难达到]。
  [3]佛朗机与红夷炮的区别——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圈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达2000码,约1830米。
  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开花弹: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三里,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
有!!综述:
戚继光认为鸟铳也适宜骑兵使用,因此推断戚家军的火枪骑兵应当是以枪法准确著称;八、戚继光编炼的车营建制应该更接近朝鲜壬辰战争时期的明军,孙承宗在戚家军战术的基础上创建的车营编制比例和现代的装甲师已无区别,是在平原地区和骑兵作战的利器;九、袁崇焕的直属部队——明朝最精锐的“关宁铁骑”,皆装备有 5眼火绳枪,其火力突击能力在当时天下无敌。
水兵营资料
人员编制:每营编2哨,共510人。战船火器:大、中、小战船10艘;大将军炮4门;佛郎机40门;碗口铳30门;喷筒500个; 鸟嘴铳68支。
明朝水师
明朝水师综述——明朝水军实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非常强大,综合作战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二十一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
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海军战术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抗倭名将俞大猷适时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由此可见,明代的海战很早就进入了近代的模式。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99%。
中国海军的装备,主要以福船为主,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一种船型的统称,其底尖上阔,首尖尾宽两头翘。建材主要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号,海战用的福船,是指一号和二号。按曾在1560年取得数次大胜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云:“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风势,倭船自来矮小如我小苍船,故福船乘风下压,如车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据《武备志》云“用火器与浪漕间,起伏荡漾,未必能中贼。即使中矣,亦无几何,但可假次以吓敌人之心胆耳。所恃者有二:发射佛朗机。是惟不中,中则无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类于船头,相遇之时,从高掷下,火发而贼船焚,二也”。由此可见中国海军船型大,干舷高,在冲撞等近战场合有明显优势。
明朝东征水师——[1]大福船:一号称大福船,柁楼三重,底尖上阔,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迟重”,机动性能不好;[2]二号福船:二号称福船较一号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楼,可容百人。底尖上阔,船首昂起张开,尾部高耸,吃水约3。5米,舰首备红夷炮1门、千斤佛郎机6门、碗口铳3门,迅雷炮20门,喷筒60个,噜密铳10支,弩箭500支,火药弩10张,火箭300支,火砖100块,及冷兵器上千。乘员64人,水手9人,战士55人,据《武备志》描述,这种巨船设楼三层于上.其傍皆护板,护以茅竹,竖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层。下层装压舱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柜,第二层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层为露台,需从第三层的梯爬上,两旁用板翼作栏,人靠在上面作战,矢石火炮皆俯瞰而发。实为海战利器。
福船的缺点是机动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驱,全仗顺风顺潮,而回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阔大洋,在里海则易胶浅,须跟哨船接济”。(《续文献通考》)
[3]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号称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4]海沧船:福船型中的第四号称为海沧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约七八尺,风小时机动,配合福船。武器装备有千斤佛郎机4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6,喷筒50,烟罐80,火炮10,火砖50,火箭200,药弩6张,弩箭100。乘员53人,水手9人,战士44人。
[5]苍山船:海沧船中最小的叫苍山船,又名苍山铁,船体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设有橹,风顺则扬帆,风息则荡橹。此船轻便灵巧,主要用于追敌和捞取首级。装备千斤佛郎机2门,碗口铳3个,噜密铳4把,喷筒40个,烟筒60个,火砖30块,火箭100支,药弩4张,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战士33人,编三甲。第一甲佛郎机与鸟枪,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火铳:明代的火铳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种类繁多,从明初的洪武手铳到以后的永乐手铳,造工越来越精细。永乐手铳口径14-15毫米,误差不超过1毫米;长度为35-36厘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由现存火器上的出厂编号做最保守的估算,当时明铳至少也有十六万四千多支。明军当中已经编成有专职使用火铳的部队,号称神机营。
明朝鸟枪的来历:——从宋末元初开始,中国就有筒形发射式火器,称之为火铳,但是性能并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军在收复被葡萄牙人侵占的双屿战斗中,俘获了一些善于制造火绳枪的日本人及枪枝。由马宪、李槐等人,学习了制造火枪的方法,并在其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于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为精绝”的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即鸟枪。
火枪性能:明军鸟枪——鸟枪枪管用熟铁打造,重约5—6公斤,有准星、照门,安装木托之上。铳口长出木托2寸,托后7寸向下弯曲,通条一根,重3两,另有火绳,每次装粒状黑色火药3钱,铅子重3钱。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安入龙头,右手开火门后紧握枪尾,用食指扣板机向后,龙头落在火门,燃药发射。《武备志》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为当时战斗中的“利器”。
鸟枪口径在9—13毫米之间,射程可达300米左右。枪全长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叶以前的各种火铳(类似西方同时期的火门枪)相比,具有身管长、口径小、重量轻、便于步、骑兵使用的特点。明代后期,鸟枪已经是明军的主要装备。每名鸟枪手配备火药罐2个,一个装发射药,—个装引火药,携带铅弹300发。

射击战术: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将沐英征讨云南叛军思伦发,根据敌象兵打前阵的特点,他命令“置火铳、神机箭为三行,列阵中,待象进,则前行铳箭俱发;若不退,前行退后,次行继之;又不退,次行退后,三行继之。”
这是最早的火器战术,但并没有做为制度流传下来,西方和日本军队在十五世纪末期,开始使用火器并排轮放战术,就时间上来讲,比明军晚了一个多世纪。
在明成祖时代,提出了一种“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间,火枪战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战车,把鸟枪和佛郎机铳搭配在一起进行作战;一种类似于日本的三段射击,《明实录》里边记载:神机营铳手分三排站中间,刀手和枪手站在两翼。
但随着明朝的日趋没落,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明军似乎没有一次严格执行过这些战术纪律,最典型的当属萨尔浒之战,明军面对清军骑兵冲锋,立即“火器齐发”,然后就完了。
结论:在朝鲜战争中,明军火炮技术和装备水平占压倒性优势。火枪方面你追我赶,虽然最后在技术上也优于日本,但由于制造工艺和制度的原因,装备水平和战术素养不如日军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因为明军在火器运用上以火炮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军的火枪优势,这也是朝鲜战争中日军竭力避免和明军在平原进行野战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枪种类:
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枪鸟铳:单兵火绳枪,明军在俘获的日本铁炮基础上加以研究改进。用熟铁打造管,重约5—6斤,与火铳比增加准星照门,用扳机夹钳火绳点火,安了弯型枪托,枪管细长,口径比在50—70倍之间。火门有盖,使用龙头类火绳发火机,一根火绳可多次击发不灭。

噜密铳:单兵火绳枪,在噜密国(土耳其)贡入的鸟枪基础上创制。铳全长5—7尺,重6—8斤,管长4尺5寸,前安准星,后设照门,桑木或柳木制铳床。枪托尾部有钢刃,敌人逼近时,即倒转来作斩马刀用。这铳射程远,威力大,在结构上也优于鸟嘴铳。《武备志》说:“鸟铣:唯噜密铳最远最毒”。

佛郎机铳:大口径火绳枪,介乎于炮枪之间。在缴获的佛郎机(葡萄牙)人舰船中得到的火绳枪基础上创制。有子铳9杆,可连续快速开火,重量比普通火绳枪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远。
掣电铳:单兵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吸取鲁密铳及佛郎机的优点自行创造。铳长约 6尺,重5斤,采用后装子铳的形式,子铳6个。发火装置与鲁密铳不同,是撞击式燧发枪,构造和性能与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将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击锤上夹燧石,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燧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射击精度更为准确,并在各种情况下,随时都可发射。且下面加有护圈。子铳预先装填好,轮流装入枪管发射,可以加快射击速度。
迅雷铳:5管火绳枪,明朝火器专家赵士桢吸取鸟铳及三眼铳的优点自行创造近似近代多管式机关枪。。单管长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准星火门,火线以薄钢片隔。5管中有长木柄,中空成筒,内有火球一个,铳弹射毕可点火焰,柄端有枪头,可近搏。柄有机匣引火,5管共用。铳前有牛皮牌套可保护射手。随铳有叉架一个。跪姿使用,先射一弹,后转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能连发五弹,至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战酣连发”,可以一气发射十八弹。
三眼铳:3管单兵手铳,由3支单铳绕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缘,共用一个尾部,单铳口径15毫米,全长350—450毫米,都有药室和火门,可连射。射后可当锤击敌。
四眼铳:4管单兵手铳,由4支单铳平行绕轴箍成,与三眼铳类似。
五排枪:5管单兵火绳枪,净铁打造枪管,每管重1斤4两,长4尺,各有一个火门,可装铅弹4、5枚及火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个木柄,点火后5管依次射击。
五雷神机:5管单兵火绳枪,管用铁造,各长1尺5,重5斤,围柄而排,有准星,管内装药2钱,铅弹一枚,共用一个火门,枪管可旋转,点火射击后转到下一火门,平射可达120步(每步5尺)。
七星铳:车载 7管铳,管用铁造,长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围绕,外有铁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药弹丸,尾部合为一处,后按一根5尺长木柄。车轮径1尺5寸,战时7铳齐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较大。
十眼铳:单兵单管铳,管用熟铁打造,重15斤,长5尺,中间1尺为实体,两头各长2尺为管,每头平分5节,每节长4寸,有箍一道,火门一个,每节装火药和铅弹一枚。用时先点一头,依次发射,然后掉头再发射另一条?
三连珠铳:单兵多发铳,铳管较长,分三段装填,每段各有一个火门,逐段装填,依次发射。
十连珠铳:10管铳,每管装10弹,共100弹,10管绕轴平行,箍合成10管铳,射击密集齐进之骑兵。
连子铳:连射单兵铳,铜铁铸造,尾安木柄,铳膛后有火药,装于一节一节之小纸筒中,共用一引线,每节火药射一弹丸。铳筒中间竖插一铁筒,弹丸依次装满,首枚弹丸于铳筒中,射后第二枚弹丸自动落下,由第二节火药射发,如此反复可连射多发!
马上佛郎机铳:骑兵用小型佛郎机,铳身短小,长154毫米,口径28毫米,重1斤10两和1斤12两,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间有方型圆孔,可栓绳。
震叠铳:倭寇战明军,见明军举枪便伏地,射闭前冲,使明军无暇装填。此铳则先发一弹,间隔后再发一弹,使倭寇不胜防。
铅弹一窝蜂:多弹火枪,身用铁铸,口径小身管短,能装百枚小弹丸。枪小可挎腰而携。用时先将前端铁脚插于地,尾抵小木桩,使枪口昂。点火后百弹齐飞散射面大。
快枪:长柄火枪,长5.5尺,重5斤,前为锋利枪头,后接2尺长枪筒,有4道箍,内壁光滑,从口装入三四钱火药及铅弹,筒后为长柄。用时先去枪头,
1.5寸火线插入筒内,点发后再装枪头,同敌近战而搏。
夹把铳:双管单兵手铳,由两个联体单铳组成,中夹一长杆冷兵器,用多道箍与铳紧固。战时先发铳弹,后为冷兵器近搏。
飞天神火毒龙枪:多用途单兵枪,身用铜铁铸造,管长1尺3,装弹一枚,管安长柄,上有枪锋,筒旁有毒火喷筒2个。敌远可发弹射敌,敌近喷射毒火,敌至则以枪锋格斗。

大炮
万历年间明军装备的火炮,分为两部分介绍,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机炮详述。一各式火炮性能
[1] 虎蹲炮:虎蹲炮是明代中叶将军炮之一(明代将一些较大的炮封为将军),创制于嘉靖年间。这种炮身长2尺,重36斤,上加铁箍,并配备铁爪、铁绊。发射前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好。每发装5钱重的小铅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个重30两的大石子或大铅子压住。虎蹲炮属于中型火炮,和大将军炮一样是明军炮兵中的主流装备。一般架在厢车或是马背上射击,步兵使用,四个人操作,和大将军炮不同的是,虎蹲炮体积轻,后座力较小,便于快速发射,而且炮弹属于杀伤弹,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弹丸,是实施高密度面积打击的利器。
[2] 飞礞炮:轻型毒杀火炮,身用铁铸造,长1尺多,口径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弹圆柱型,长4寸,直径2.5寸,内装毒药和铁渣。弹底引信同向炮内,敌军中弹瞬息即毙。
[3]灭虏炮:车载中型火炮,净铁打造,管长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铅弹。用灭虏车载行,每车3门。

[5]大碗口铳:一种小型火炮,没有瞄准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于没有瞄准具,命中率较低,北京军事博物馆现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铜铸造的大碗口筒,口径三寸四分七,长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铭文为:“水军左卫,进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可见这种火器已用于水上作战。
[6]飞云霹雳炮:轻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铁造,射生铁铸造的球型爆炸炮弹!
[7]毒火飞炮:轻型火炮。身用熟铁,长1尺多,装药10多两,发铁壳爆弹,弹内有5两砒霜、硫磺、毒药。其战时铁壳碎片击杀敌人马,毁其战具,毒气可毒杀敌军人马。
[8]千子雷炮:车载炮,身用铜铸,口径5寸,管长1尺8寸,内装火药6分,后装细土2分,再装填铅弹二三升。炮身用铁箍固定于4轮车上,前有隔板,抵近敌军撤板而射。
[9]叶公神铳:车载炮,身用净铁打造,分天、地、玄三号。天字号神铳重280斤,长3尺5寸;地字号神铳重200斤,长3尺2寸,玄字号神铳重150斤,长3尺1寸。每炮有三轮炮车一辆,前有两轮,轮高2尺5寸,后面有一轮,轮高1尺3寸,前高后低,炮口昂扬。
[10]攻戎炮:车载炮,下安两轮,上置车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铁箍5道。车厢两侧各有铁锚2个。用时铁锚置地,用土压实,以减后坐力。用骡马拖曳,可随军机动。
[11]大将军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铁铸造,长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强箍,分大、中、小三种,发射7斤、3斤和1斤的铅弹,用一辆车运载。车轮前高后低,可在车上直接发射,具有较大威力。
[12]无敌大将军炮: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
[13]威远将军炮(子母炮):类似现代的榴弹炮,射程远、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轻型火炮,轻巧灵便,易于远途征战时拖运携带,尤其适用于地形复杂之处。《清史稿》载:子在母腹,母送子出,从天而降,层层碎裂,锐不可当,威力惊人……
大将军炮

二佛郎机炮详述[1]来历及发展来历:佛郎机炮是明正德年间(16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一种新式火炮,即短管加农炮。
佛郎机大炮是一种铁制后装滑膛加农炮,整炮由三部分组成:炮管、炮腹、子炮。开炮时先将火药弹丸填入子炮中,然后把子炮装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门进行射击。相对红夷大炮而言,佛郎机大炮的炮管较薄,口径小(最大的一种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轻许多。佛郎机大炮独有的炮腹相当粗大,一般在炮尾设有转向用的舵杆炮管上有准星和照门。对于子母炮这种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象成枪与子弹的关系,以现代的定装药枪弹为对照,空的子炮相当于弹壳,火门相当于底火,当子炮内装入火药与弹丸后就和子弹的功能一样了,此外炮腹可视为枪支的弹膛。佛郎机大炮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两点:1.后装炮 2.定装弹药。我们可以认为:佛郎机大炮不仅是后装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属定装弹药的原型。*
佛郎机大炮有4大优点: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机大炮“无敌大将军”为例“每炮母炮载以炮车,配子炮3门,射时子炮装入母炮,射毕取出。再装填第二个子炮。”根据实际操演,前三炮射击总共费时不到20秒,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热快。由于后装炮前后相通,空气流通,且炮管较薄,易于散热。散热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续射击的能力,也减少了火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确定。容量决定了火药的装填量,因此不会发生因过填装而导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铁铸的,可以承担一部分火药压力,使炮腹的寿命增长,此外子炮损坏了(多是出现裂缝)一个,不影响火炮的射击性能。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佛郎机大炮也有一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子炮与炮腹间缝隙公差大,造成火药气体泄漏,因此不具备红夷大炮的远射程。
应该说明朝是对佛郎机大炮十分重视的,但是进口的少,仿制的多,且仿制的火炮各种规格齐全,从千余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战、战舰)火炮“无敌大将军”到百余斤的大“佛郎机”,再到几十斤的“小佛郎机”(可驮在马上点放,自行火炮?),连士卒手中都有几斤重“万胜佛郎机铳”(配九个子铳)。明长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机数量很大,是军队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机型火炮口径小,发射开花弹威力不大,以发射霰弹为主,射速又快,近距离杀伤力极大,杀伤面积广,是守城的利器。“无敌大将军”炮可“每个子炮内有500铅弹,散布可达20余丈”。2.佛郎机型火炮对内膛的要求底,工艺简便(三个部分是分开铸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铸造。3.由于不易炸膛,对放炮士卒的技术要求低,不必长时间的训练(各种资料上显示当时的火炮炸膛事故频繁,惟独少见佛郎机型火炮的相关记载)。
发展: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制佛郎机,称“大将军”。经过研制改造,制成大样、中样、小样三种,有铜铸,也有铁铸。
大样佛郎机身长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备志》将仿制的佛郎机分为5号。其中3号和4号是属于轻型的。3号长四五尺,装铅子每个重5两9钱,用药6两。4号长二三尺,装铅子每个重3两,用药3两半。
1号和2号是属于重型的。1号长八九尺,装铅子每个重1斤,用药1斤。2号长六七尺,装铅子每个重10两,用药11两。各式佛郎机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达五六里。1、2号佛郎机可用于水战。要塞型佛郎机炮重达1000斤,威力远超1、2号。
[2]数据性能:明代佛郎机炮是欧洲早期后装炮的发展型,但又不同于现代的后装炮。它前有准星,后有照门,可从照门孔内进行瞄准,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转动。腹部膨大,留有长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并加以防炸裂的铁箍,另有子铳5个,在子铳内装填弹药,轮流安入腹部的长口内发射。
(注:子铳又称提心炮,相当于火炮的药室部分,它是一种比母铳身管稍细的又一炮管,与母铳身管一起构成双重炮管。)因为采用子母铳分离方式,所以体重较轻,最轻者仅有150斤,重者达千斤。
《明史》记载佛郎机炮:“铜为之、长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长颈,腹商修孔,,以子铳五枚夕贮药置腹中,发及百余丈。
这种火炮的优点是以子铳预贮弹药,不必临时装填,可加快发射速度。缺点是身管较短,和红夷炮相比,不能有较远的射程。[欧洲资料,短加农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间,在六七百米时命中率最高。]而中国因为罕遇欧洲那样强大的海上对手,所以仿制的船用佛郎机炮弹重量比较轻,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与红夷炮相比,达到两三千米[有史料记载红夷炮射程可达十里,即五千米,估计是设置在高城上的缘故,野战或海战很难达到]。
[3]佛朗机与红夷炮的区别——红夷炮:17世纪上半叶,明朝天启年间(17”世纪20年代)从澳门葡萄牙人手上买来并仿制,这是一种前装滑膛炮,即欧洲的寇非林长炮,广泛用于当时英国与荷兰的战舰。
《明史》记红夷炮之输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后(指输入佛郎机炮以后),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红夷。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由此观之,红夷炮身管长度达二丈余,而佛郎机炮的身管却只有“五六尺”(见上述引文),前者约为后者的四倍,、其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便是理所当然的。
同时,身管长大,其炮体重量亦必相应增大,否则难以保证炮身的结构强度,红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机炮最重只有千余斤,反之,炮体笨重是红夷炮又一特点,也是其缺点所在。但射程远威力大的优点却使它能够压倒佛郎机炮而后来居上,正如时人所谓:“今红夷铳法盛传中国,佛郎机又为常技矣。”显而易见,红夷大炮作为长身管、远射圈的重型火炮,与上述西方同时期的长炮是属于同一类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达2000码,约1830米。
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开花弹:开花弹是爆炸性炮弹的别称,因其爆炸时弹片四射,犹如花朵绽放得名。开花弹源于北宋火器“火球”(原字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浑圆,内盛火药,裹以数层厚纸,点燃火药引线“药捻”后用抛石器投入敌阵,炸烧敌兵,南宋时改用铁炮发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纸制的外壳无法形成弹片杀敌,只有炸和烧两种功能。2.内部的火药硝碳磺比例为60:22:18,与黑火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减。3.重量轻,材质薄,射程太近。为了克服这些缺点,铁壳的“火球”出现了,这即为开花弹。开花弹具体的发明时间无法确认,推测应在发明了铁壳的爆炸性火器“霹雳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后,大体在南宋后期。
明代开花弹被广泛使用于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在此摘录一条新闻: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县境内发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据称,这是我国首次出土明朝地雷。这次出土的地雷为铁铸球体,大小规格分为两种,大的直径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径为8.5厘米、重0.8公斤,球体表面有一突出台体,高约0.6到0.7厘米,直径约3厘米,台面中间有一直径约0.4到0.5厘米的圆型小孔,用以装火药和引爆火药捻,当打开已经锈蚀的小孔时,还能倒出里边的火药。火药均为黑色,其中有一枚较大的火药为土灰色,且部分火药呈米粒大小的颗粒状。
当时明朝军队的火炮除了装备开花弹,还装备了实心弹(又称“葡萄弹”)和霰弹。实心弹是由铁或者铅铸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块磨成球体,这种弹主要用于攻城洞穿城墙工事,射程远但是对杀伤人员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实心弹直接命中的话非死即残。再看霰弹,霰弹在当时是野战火炮的大威力弹种,由数升铅铁小丸构成,射击时可以形成弹幕,杀伤力极大,但是霰弹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射程太近,一般不超过三里,开花弹是铁壳,可以及远,同时爆炸时威力大。
由于这些欧洲先进火器优?
一楼回答的很全面

说出对戚继光的评价,并说说对自己的启示

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日本人是如何评价戚继光的

日本史学界对戚继光的评价是:

16世纪的学者,擅长中国武术的烟台出身中国军学者。戚继光作为明朝的武将,不仅与倭寇,而且还与蒙古军队战斗,获得显赫的战果。戚继光是登州卫出身,因为讨伐在中国沿海进行秘密走私的倭寇而有名。开始时驻守浙江金华,义乌,在当地招兵,训练成被称为“戚家军”的精兵。

日本人也没忘了戚继光人性化的一面,在诸多有关戚继光的介绍大都谈到了戚继光勇武善战、智谋百出的同时,还详细介绍了他在纳妾一事上的轶闻趣事,称其为“恐妻家”。

也就是我们说的“妻管严”之意。但介绍戚继光的“恐妻症”倒丝毫看不出嘲笑的意思,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位名人的风流韵事来描述的。

:名无しさん@お腹いっぱい。:2007/08/15(水) 12:01:51 ID:67iprsiF0
项羽
刘邦 (刘邦)
曹操
刘备 (刘备)
関羽
诸葛亮
岳飞
文天祥
戚継光
郑成功
林则徐
関羽
此为日本一个推文,推文原文为中国的10大英雄,此为一回复,戚继光可以被放入,也可以提现日本人对其的高大评价。
原文(带翻译)出自(如果对日本人的争论感兴趣):http://bbs.tianya.cn/m/post-worldlook-471006-1.shtml
希望对你有帮助(இωஇ )
当年的倭寇的主体还是华人,掺杂了部分日本非主流人士。
所以日本人不太可能太知道这个人。
日本人基本不提戚继光

浅析戚继光是个怎样的人

1、戚继光是明代时期的有突出成绩的军事人物,其在抗击“南倭北虏”的战争中付出了很多的努力,稳定了当时的明朝政府,是明朝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2、戚继光是一个不羡慕荣华富贵,维护祖国和平的人。
3、“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表达了戚继光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戚继光能在国家危难之时立下远大志向,挺身而出,时刻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则更明确地表明戚继光为驱逐倭患、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品质。 

4、戚继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民族英雄,是明代的抗倭名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人物评价

赵宪:①闻戚继光之备倭于南方也,沿海筑墙,间设烟台,自淮东至于广西,无不如是,而守备甚固,倭寇以此不敢下陆云。②北虏寇边,蓟镇总兵官戚继光,令中军将倪善领畿县军三万以赴之,盖以主将威信之素著,故军畏其令,而不敢扰民也。

《明神宗实录》: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

黄道周:继光将军,生殊不偶。五等三孤,是其所有。推彀备倭,东南是守。因练三军,短长互纽。南北并驱,利于险走。阵名鸳鸯,可暂可久。分守浙东,岛夷时吼。睹戚旌旗,辟易海口。因而诛之,获讯献丑。檄救江西,到即斩首。再往牛田,俘馘不苟。敌陷石州,召光入部。因请练兵,以为利薮。再请车营,以为不朽。部议持之,唯唯否否。江陵遣观,方窥八九,少保加荣,勋名山斗。

谷应泰:任环效命留都,俞大猷经营两浙,戚继光驱驰闽海。类皆大国干城,足以灭此朝食。

张廷玉:①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奠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②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赵翼:阮亭所征引博矣,然如郭(郭登)、戚(戚继光)诸公,本有诗名,固亦不足为异。

郑观应:古之为将者,经文纬武,谋勇双全;能得人,能知人,能爱人,能制人;省天时之机,察地理之要,顺人和之情,详安危之势。凡古今之得失治乱,阵法之变化周密,兵家之虚实奇正,器械之精粗巧拙,无不洞识。如春秋时之孙武、李牧,汉之韩信、马援、班超、诸葛亮,唐之李靖、郭子仪、李光弼,宋之宗泽、岳飞,明之戚继光,俞大猷等诸名将,无不通书史,晓兵法,知地利,精器械,与今之泰西各国讲求将才者无异。 

蔡东藩:偏师制胜仗兵韬,小丑么幺宁许逃。若使名豪能代出,亚东何自起风涛?

黎东方:郑和、于谦、张居正、戚继光、郑成功,都是千古不朽的豪杰。

抗击倭寇有功,品德值得商榷!
文章标题: 戚继光对弩的评价怎么这么低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4705.html
文章标签:怎么这么  评价  戚继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