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喜蛋文章网
你的位置:首页 > 经典文章 > 文章正文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 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时间: 2022-02-25 11:00:56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21次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 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历史上有多少人谥号为文正

12人

谥号文正的人有哪些

历宋、元、明、清四朝,共有26位股肱之臣生前或死后获赠文正谥号这一盛誉,其中宋代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等9人,元代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等5人,明代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等4人,清代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8人


文正这个谥号在唐代作文贞,有唐一代先后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4人荣膺文贞谥号。宋代承袭唐制,将文贞这一谥号传承下来,王旦等大臣都被谥为文贞。到了宋仁宗执政时,鉴于仁宗的名字叫赵祯,为了避皇帝名讳,遂将文贞改为文正,特别是经过司马光的“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一番阐释,文正遂成为古代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的谥号,因为受封此谥号的官员,无论是本谥还是追谥,均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他们都在文坛有所建树、在官场有所作为、在民间有甚好口碑。

详细参考

古代有多少位谥号文正的人,其中谁最名副其实?

我们常常会用“汉文帝”“汉武帝”“汉哀帝”“隋文帝”“隋炀帝”等等称谓来称呼皇帝,其中,“文”“武”“哀”“炀”等字眼就是“谥号”。谥号就是用来评价皇帝、皇后和诸侯大臣等位高权重的人物的。早在周朝,天子、诸侯、卿大夫以及其夫人有着得到谥号的资格,而到了汉朝,只有生前曾经被封侯的重臣才能获谥。每个大人物的德行作为肯定各不相同,有人值得褒扬、有人值得同情、有人遭到贬损,所以谥号中不同的字眼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而“文正”是一个很优美的词语,“文”说的是勤学好问、道德博闻、爱民慈惠等;“正”说的是内外宾服、身正言明。司马光曾经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位谥号是“文正”的人物?其中谁最名副其实,谁最有争议?

我们先说说“文正”这一谥号的发展过程。三国时期,东吴的名臣张昭死后便被追谥为“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这个司马昭在死后也获得“文”的谥号。

后来,单追谥一个字有时无法将获谥号者的功过充分表达出来,于是出现了两个字的谥号。赵武灵王在追谥臣子时,就使用二字谥号。王导在东晋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他死后,被追谥为“文献”。两个字的谥号慢慢流行开来。

到了唐朝,以直谏著称的魏征死后,唐太宗李世民痛心惋惜,他将魏征比作镜子,并称:“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的谥号是“文贞”。到了宋朝,朝廷承袭唐朝的谥号制度,仍把“文贞”作为最高规格的谥号,宋太宗时期的名相李昉就是被追谥为“文贞”。


乾兴元年(1022),十三岁的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而因为他名字中有“祯”,为了避讳,“文贞”这一谥号改为了发音相近的“文正”。司马光对于这一谥号大加赞美,认为“道德博闻曰文”、“靖恭其位曰正”,“文正”这一谥号代表着对一个人文化修养、道德境界的最高认可。

北宋时代,司马光是成功的历史家,他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很是权威。他已经这么说了,“文正”就成为给文臣的最高评价。明朝的《大明会典》是收录明朝各种典章制度、法律法规的文献,其中对以“文”为首字的谥号进行了排列,文正为最高等级,其次才是文贞,以及往后的文忠、文献等。

我们梳理发现,整个宋朝获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王旦、王曾、范仲淹、司马光、黄中庸、蔡卞、郑居中、蔡沈九人;元朝有吴澄、耶律楚材、刘秉忠、许衡、廉希宪、贾居贞六人;明朝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倪元璐、刘理顺等五人;清朝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等八人。


如果再加上金朝的虞仲文和张行简、郑经在台湾追谥的陈永华,中国历史上就共有三十一位谥号为“文正”的人物,其中,较为知名的有范仲淹、司马光、耶律楚材、方孝孺、曾国藩等。我们认为,这几人获谥都是名副其实的,其中,范仲淹更是无可争议,在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追求一生的境界。

范仲淹出身寒门、自小丧父,但聪慧好学。他凭借自己的出众能力不断攀升,但又因为刚正不阿的性格而触怒皇帝,被调任外地。后来范仲淹虽被再度启用,但敢言直谏的作风没有半点改变,有人劝他谨言慎行,但他回答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受命平定西夏动乱,《宋史》记载:“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后来,在范仲淹、韩琦、夏竦等人共同努力下,西夏向宋称臣。


西北战事平息后,范仲淹又被召回到朝廷,他针对国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隐患,发起了“庆历新政”,无奈因阻力太大而被迫废止。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病逝,宋仁宗亲笔写下“褒贤之碑”,追封他为楚国公,并赐谥号“文正”。范仲淹文武全才,又忠诚可靠,在位勤勤恳恳,为国为民,可以说真正配得上“文正”这一谥号。

至于争议最大的,恐怕就是清末名臣曾国藩。他虽然留下“半个圣人”的美名,其名著《曾国藩家书》也被后世所推崇,但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对他的评价:“曾国藩者,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曾国藩因为立言成功而获得的赞誉非常多,也因为他杀害同胞而遭到批判。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

谥号为“文正”的有:

1、范仲淹: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苦读及第, [2]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

康定元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先授枢密副使,之后拜为参知政事,九月,范仲淹等人发起“庆历新政”。

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自请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

2、司马光:

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

3、刘统勋:

雍正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历任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和东宫詹事等。乾隆帝继位,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漕运总督、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

工部尚书、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国史馆总裁。为政四十余年,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修史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乾隆三十八年,去世,时年七十五,获赠太傅,谥号文正。

4、曾国藩:

曾国藩出生普通耕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

5、朱珪:

乾隆十二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

乾隆二十八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任山西布政使。乾隆三十六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礼部侍郎。

乾隆五十九年以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嘉庆十一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范仲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统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珪

“文正”原作“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不知是本谥还是后来加谥)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
  明武宗的时候,大学士李东阳要死了,大学士杨一清来看他,见李东阳为谥号担忧,杨一清就向他表示,他死后给他文正的谥号。垂死的李东阳竟在床上向杨一清磕起头来。因为李杨二人私交甚厚,有人作诗讽刺说:“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在之后的谥文正的,则有点末世名器,不足为贵的意思了。
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等八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
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
范仲淹,曾国藩...

古代谥号为“文正”的人有哪些?

从谥法上来说,“文”这个字并没有固定的配合字,像张昭、司马昭、宇文泰等人,都单谥一个“文”字。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   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在唐朝的时候,张说被谥为文贞,还是皇帝亲自下诏,才结束了朝臣们关于张说该不该谥文贞的谥号的争论。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不肯轻易给人。宋朝得文正谥号的有李昉、范仲淹、司马光、王旦、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不知是本谥还是后来加谥)等九名。 元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吴澄、耶律楚材、许衡。明朝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方孝孺、李东阳、谢迁、孙承宗、倪元璐。方孝孺因拒燕王草即帝位诏之命而被杀,福王时追谥文正。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但其中的曹振镛的谥号,世人一直非议不休。不过汤斌是死后追认的。刘统勋是死后直接谥文正。曾国藩的功劳的确大,但当时清朝的情况,有个激励的意思在里面。至于李鸿藻的身份是帝师,从他之后,凡是帝师皆有谥文正的可能。
文章标题: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 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文章地址: http://www.xdqxjxc.cn/jingdianwenzhang/133845.html
文章标签:谥号  文正  有哪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