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9 12:30:43 | 作者:路腾生态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1次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一跃成为最“顶流”网红的,可不是运动员,而是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它究竟有多火呢?网友们说:“没有人能拒绝可爱的冰墩墩”。现在全网都在抢,而且还抢不到。
普通版冰墩墩(图片来源:新华社)
意外走红的“冰墩墩”有普通版和限量版两款,限量版是用来典藏的,为获奖运动员的专属定制纪念品。两款最大的区别在于底座:限量版的底座上围着一圈被称为“金色传说”的植物花环。这圈植物可不是大家以为的橄榄枝哦,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岁寒三友”——松、竹、梅三种植物。为了防止运动员拿到吉祥物时冻手,植物花环特意用了金色pu面料,辅以棉花填充,拿在手上又温暖又柔和。
限量版冰墩墩(图片来源新华社)
不过今天我们不说“冰墩墩”,而是来聊聊限量版底座上的“岁寒三友”。
据典籍文献所述,最早关于“岁寒三友”的文字记录出自宋代的林景熙,他在《王云梅舍记》中写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修篁指的就是长长的竹子。在适应自然的生长历程中,松、竹作为常绿植物,历经寒冬不凋谢;梅花作为早春花卉,在春寒料峭的时节迎风绽放。这样坚韧、顽强、旺盛的生命力,正好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品格的形象,故而松竹梅在人们眼中志同道合,可结伴成为好朋友。如此“岁寒三友”便留在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籍和丹青画卷之中,成为了傲骨迎风、不畏严寒、不屈不挠品质的象征。
岁寒三友画卷(图片来自网络)
“岁寒三友”积极向上、乐观前进的精神正好与冬奥会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相契合,用在“冰墩墩”的底座上,完美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常青不老的松
松树为松科松属植物的统称,是常绿针叶乔木,常见的有黑松、油松、白皮松、黄山松、马尾松等。松树适应性很强,生存范围比较广,是植树造林的良好树种,同时其根系发达,对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具有一定功效。
黄山上的“迎客松”(图片来源:新华社)
松果(摄影:张莉俊)
雌雄同株的松树是一种古老的裸子植物,相较于被子植物来说,传粉结子需要历经多重劫难,还不一定能修成正果。松花粉主要靠风力传播,途中充满了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通常从传粉到受精完成,需要历时12-13个月之久。授粉成功后,球果开始迅速生长,逐渐由绿色变成成熟时的黄色,直至浅褐色或暗褐色。球果成熟之时是种子离开“植物妈妈”独自旅行,寻找新家的时机。大多数松树会在球果成熟后不久就张开鳞片,让种子脱落,开启新一轮的生命繁衍。然而有些松树从鳞片张开到种子脱落的过程,持续的时间长达几个月;还有些松树的球果则全年处于闭合状态,偶尔张开。
成长不易的松树,用途广泛。木材可作建筑、桥梁、家具、枕木等,也可作制浆造纸工业原料,还可作薪炭材。树干可以割松脂,提取松香和松节油。树皮富含单宁,可浸水提取栲胶。松针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多种矿质元素,可加工成饲料添加剂,用来饲养家禽、家畜,还可提取挥发油。红松等多种松树的松子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可食用,营养价值高。
终年常绿的松树在寒冬里坚贞不屈,傲骨峥嵘,引得孔老夫子称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松文化中,松树早已不再是一棵树,而是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的象征。冬奥会开幕式上,鸟巢上空烟花绽放出的“迎客松”,像伸着臂膀的国人,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
烟花绽放的“迎客松”(图片来源:新华社)
君子之风的竹
竹子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温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寒带也有少量分布。全世界的竹子可分为亚太竹区、美洲竹区和非洲竹区。中国是世界竹子资源分布的中心之一,竹类资源多样性非常丰富,生长着世界上约四分之一的竹林,其中有许多竹种为我国特有。不过据研究,由于多年生一次开花的竹类,遵循集体开花和死亡的生长规律,全球的竹资源也正面临着萎靡、濒危的严重威胁,合理有效保护野生竹资源同样迫在眉睫。
竹海(图片来源:新华网)
竹子具有生长快、成材周期短、一次成林长期利用的特性,很早就被人类利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野生竹子引种驯化和人工竹林培育的国家,竹子早已渗透在人们生活之中,以竹材、竹笋、竹纤维为生产原料,形成竹产业链,制作成了竹材建筑、竹制家具、竹编家居用品、竹炭日用品、工艺品、笋类食材、纤维饲料等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产生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竹工艺品(图片来源:新华社)
苍翠挺拔、中通外直、经冬不凋的竹子,因其生长特性,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意识,被人们赋予了高风亮节、虚心谦和、坚贞不屈的君子品格,经过长期的积淀,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竹文化。仁人志士常在诗词、画卷、造景中,借竹子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高洁、坚韧、高达、旷远等高尚志趣。
坚贞刚洁的梅
梅是蔷薇科的落叶小乔木,先开花后长叶,原产我国南方,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和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按照用途分类,梅可分为花梅和果梅。《尚书·说命下》中记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梅最初从野生状态到人工种植,是作为果树应用的。采摘其果实用于烹调,以代当时还未问世的醋酸。而作为观赏之用的花梅是从果梅分化变异选种而来,始于西汉初年。《西京杂记》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明果异树,有朱梅、胭脂梅”。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小梅园(摄影:张莉俊)
梅的品种繁多且复杂,我国梅花品种的主流分类观点经过几十年的修订更新,最新的分类系统则将花梅分为11个品种群,分别为单瓣品种群、宫粉品种群、玉蝶品种群、绿萼品种群、黄香品种群、跳枝品种群(洒金品种群)、朱砂品种群、垂枝品种群、龙游品种群、杏梅品种群和美人品种群,其中杏梅品种群和美人品种群为杂种梅品种群,无典型梅香,其余真正纯梅种起源的梅品种群有其显著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梅花(摄影:张莉俊)
梅的演化历程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文情怀造就了独特的中国梅花文化。梅花在早春里凌寒而开,芳香馥郁,坚贞刚洁,在人们心目中占有崇高的位置,象征着国人的优秀品格。
北京冬奥会举办期间恰逢梅花盛开之时,看比赛之余,在雪中看松、赏竹、闻梅,品味“岁寒三友”之韵,惬意满满。
全站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