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2-18 12:00:34 | 来源: 喜蛋文章网 | 编辑: admin | 阅读: 109次
这种假设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韩林儿确实死在朱元璋将其接往应天府的路上,是朱元璋邀请韩林儿前往应天府的,也是朱元璋派人去接的,那么韩林儿的死,朱元璋难逃干系,甚至可以说韩林儿就是朱元璋杀的,没有人会对此有异议,毕竟这件事从头到尾就只有朱元璋这么一个犯罪嫌疑人,除非韩林儿自己不想活了,对了还有一个嫌疑人,就是朱元璋派去接韩林儿的廖永忠,这个人在下面将会再次被提到。
那么韩林儿究竟是不是朱元璋暗中授意杀掉的,目前还尚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但谁都知道韩林儿之死的最大受益人就是朱元璋,如果从犯罪学角度出发去推测这个问题的话,那么朱元璋就是本案的第一嫌疑人。
不过小编个人还是不太相信朱元璋就是杀害韩林儿的主凶,原因就是他没这个必要,为何这么说呢,我们且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下令北方红巾军兵分三路北伐,这次北伐是北方义军最鼎盛的时候,其目的就是攻克元大都,消灭元朝,不过由于三路大军各自为战,最终相继失利,刘福通裹挟韩林儿退守安丰,直到1363年,张士诚突然围攻安丰,刘福通无奈只能向朱元璋求援,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韩林儿虽然是天下义军共主,但除了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江南义军根本就没人将他放在眼里,而刘福通之所以甘愿以韩林儿为共主,也不是发自内心的,而是当年他与韩山童起事时对外宣称的就是“山童,宋徽宗八世孙,当主中国”,韩山童死后自然就是韩林儿“主中国”,在形势还不明朗之前,刘福通根本不可能自立。所以,韩林儿从一开始就一直是一颗棋子,他的命运也是早已注定了的。张士诚围攻安丰的结果就是,刘福通被杀,但韩林儿被朱元璋救出来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朱元璋根本就没想过要杀韩林儿,为何呢?原来,当时是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的关键时刻,陈友谅的大军正在围攻洪都,在开战前,朱元璋就曾担心张士诚会与陈友谅两面夹击自己,从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危局之中,陈友谅也曾联系过张士诚这么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战争的最终结局又变得扑朔迷离了。
所以我们来看,当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他竟然不惜冒着与张士诚开战的危险去救韩林儿,如果因为一个韩林儿而引发张士诚的不满甚至是发兵攻打的话,那还不如不救韩林儿,毕竟韩林儿在江南义军中的威望非常低,况且此时刘福通已死,韩林儿更无任何利用价值,因此朱元璋救援韩林儿完全出于道义使然。
韩林儿被救出后,朱元璋也消灭了陈友谅,并被韩林儿封为“吴王”,这应该算是韩林儿对朱元璋救命之恩的一种回馈吧,此后朱元璋成了天下义军名义上的二把手,如果说朱元璋救韩林儿是有所图的话,那这大概就是他唯一的目的了吧,不过有意义吗?完全没有意义,因为早在朱元璋称“吴王”之前,张士诚就已经自称“吴王”了,而且早在朱陈大战之前,陈友谅就已经自行改元建国了,所以朱元璋通过韩林儿获得这个封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没有,也许还是出于道义,但道义在实力面前又显得非常苍白,陈友谅会因为自行僭越称帝而造成内部离心离德吗?没有。张士诚因为自称“吴王”而为天下人所唾弃吗?也没有。
既然朱元璋没想过利用韩林儿也没有杀掉韩林儿的理由,那么韩林儿的死也有可能真的只是意外,又或者是廖永忠的擅自做主,前面说过,除了朱元璋之外,廖永忠也是一大嫌疑人。
为何这么说呢,廖永忠是明朝开国功勋,战功卓著,但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史书记载说他僭越使用龙凤图案而被朱元璋赐死,“僭越”这个罪名可大可小,如果廖永忠真的只是单纯的因为僭越使用了龙凤图案就被处死,那不免显得朱元璋太过残暴,但也许这只是一个表象,史书中还有一段关于廖永忠的记载,原话是这样的:
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大意是说,韩林儿溺死之后,朱元璋曾责备过他,后来朱元璋大封功臣时,朱元璋说廖永忠总让读书人窥测我的心意,想讨要封爵,所以我很不满,只给他封侯爵,而没有公爵。
也就是说韩林儿死后,朱元璋曾斥责过廖永忠,而且廖永忠还懂得如何窥测朱元璋的心意,那也就是说廖永忠极有可能被某些读书人所误导,以为朱元璋让他去接韩林儿就是要让他秘密处死韩林儿,所以这才造成了韩林儿的死亡,但其实朱元璋并没有这个意思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当时天下笃定,想要越过韩林儿称帝只需对韩林儿进行一番威逼利诱,令其自行退位就可,如此大费周章的处死韩林儿,绝不是朱元璋这么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所能做出来的。
所以基于此,韩林儿如果能活着见到朱元璋,只要他能及时让位朱元璋,那么他一定会善终。
明朝末年,因为东林党争再加上天灾外患,导致国力急剧衰退,于是各地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 义,公元一六 四四年,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年仅三十四岁的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明朝就此覆灭,并于同年被清朝所取代。
虽然有一部分明朝宗室此后在江南建立了南明政 权,但是,在清军的攻势下,一直苦苦支撑,公元一六六二年,当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于昆明后,宣告着明朝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关于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明朝主要亡于党争,有人说亡于天灾,还有的人说是因为明朝的财政出现了严重问题,究竟哪种说法才是主因,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当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件事,或者说是忽略掉了一个人,如果这个人不是因为遭到权臣魏忠贤的排挤,不得不告老还乡,明朝极有可能就不会灭亡,历史也会因此改写。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孙承宗,字稚绳,号恺阳,北直隶保定高阳也就是今天的河北人,毫不夸张的说,孙承宗堪称是努尔哈赤父子的“克星”,清朝最害怕的战略家,如果他能够一直在任上,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也许有的人觉得说的有些夸张了,不过要是翻开《明史》,你会发现,这并非是故作夸大之言,连清朝人自己都这么说,他们对孙承宗的评价是“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
这段话的大意为,以孙承宗的才能,想要恢复失去的江山,未必容易,但是,如果信任他,将权力交给他,稳定固 守现有的国土,那是完全可以的,暗含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承宗一直在的话,大清是无法取得天下的。
要知道,这段话可是清朝史官写的,在当时,写出这样的话,可是相当反 动的一件事,是要掉脑袋的,但是这段话不但没有被删去,而且还流传至今,尤其是还没有人因此获罪,难道不说明什么问题吗?
唯一说明的就是,这段话说的是事实,连清朝当权者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俗话说“最了解你 的人,从来都是你的对手”,正是清朝人对孙承宗的能力有着极为清楚的认知,所以,才会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但是,有的人说孙承宗从来没有打赢过一场和后金的野 战,所以说孙承宗有被夸大的嫌疑,不过,很多人可能都忘了,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遭败绩,边防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是孙承宗代替王在晋成为了“蓟辽督师”,大力修筑“关宁锦防线”,并统领十一万大军,收复了四百多里的失地。
此外,孙承宗还选拔培养了像袁崇焕、马世龙等一批得力的文武将领,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顷,安置近百万的难民,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逼 迫清太祖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立下不世功勋。
令人惋惜的是,因为遭到魏忠贤的妒忌,不得不辞官回到老家高阳县,后来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奋勇守城,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攻破城池,最后自缢而死,这还不算,孙家成员均死于此战,可谓是满门英烈,也许孙承宗不是开疆扩土的名将,但是,他制定的“关宁锦防线”,可能是对付清军最好的策略了,也极有可能是明朝保卫国土的最优选择了。
有人说,南京有完整的一套班子,而且江南赋税都在,兵力雄厚,崇祯名正言顺等等一大箩筐的理由,可是我要说,只要是崇祯去了,一样亡国,因为整个天下在手,都没玩明白,到了南京仿佛一切都好了似的,这不是咱们脑子有病,就是他脑子有病!
明朝亡国有它固有的原因,这些都不是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一、明朝经历了二百来年的发展,社会的矛盾已经非常激化,官吏腐败,百姓困苦,随时大厦将倾;
二、万历皇帝穷兵黩武,尤其是万历三大征把明朝最后的一点家底败祸光了,最直接的导致了辽东地区的统治兵力衰弱,后金努尔哈赤的崛起;
三、崇祯皇帝不谙政务、人情世故、不识人、打击了宦官系统造成东林党一家独大,制约了皇权,该收的税收不上来,比如江南东林党的矿商税,不该裁撤的人裁掉了,比如李自成的驿站;
四、崇祯一朝人,不知道变通,一味的死杠,又急功近利,造成国内农民起义和辽东后金造反一发不可收拾;
五、天气不支持明朝,天寒地冻,小冰河期来临,使得国内不适合农作生产,北方民族南侵欲望强烈,明朝国力衰退;
六、国内瘟疫横行,连年兵连祸结,国力衰退;
七、后金灭朝鲜联蒙古和西藏,增设汉军八旗,完成战略统一战线,使得明和清的力量发生逆转;
八、清对明朝招降瓦解工作起成效,进一步拉开了双方的力量对比。
综上所述,崇祯就是跑到了南京,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并不能达到力挽狂澜的目的,有人说如果让崇祯的太子去,那么就会怎样怎样,说实在的,那也是不能,因为这个太子其实也不是靠谱的人,居然跑到自己外公那里,被献给了清朝,然后被处死了。
可以想象他的智商也是让人捉急,如果当时实在有一个皇帝可以挽救明朝,那么就是崇祯别当皇帝,直接隆武在北京即位,可是这又是不可能的事,隆武是唯一一个有能力又想有所作为的明末皇帝,可惜生不逢时!隆武有个人魅力,也有能力,看看隆武是怎么对待郑成功的,直接赐国姓,并且隆武亲自到战清的前线,再看看崇祯,我的天,一把好牌,全打瞎了:卢象升、洪承畴、袁崇焕、孙传庭、秦良玉、陈奇瑜、孙承宗、傅宗龙、曹文诏、周遇吉、杨嗣昌、贺人龙、曹变蛟、祖大寿、吴三桂、祖 宽、左良玉、满 桂、黄得功、马世龙。
所以说人心齐泰山移,用人不疑有人不用,人和最重要。
全站搜索